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麦、大麦和小黑麦耐盐性选择标准的检验



全 文 :10 9 9年第 3期 国外农学— 艾类作物
· 技术追踪 ·
小麦、 大麦和小黑麦耐盐性选择标准的检验
H
.
M
.
R a w sn o等
摘 要
研究 了2吵火麦 、 小麦和小黑麦的典型品种 , 旨在确定 : ( 1) 在温室 中用盐液栽培作物时 , 简便地 测
定作物的生 长性状可否反映其 已知的耐盐性 , (2 ) 作物 (通常为大麦 ) 的生长发育速率是否与其耐 盐性有关 ,
( 3) 评价了几种耐盐性的选择途径 。
麦类作物整株叶面积的发育速率与其生物量高度相关 , 且多与文献记载的品种耐盐性级 度 相 关 。 然而品种
的整株叶而积发育速率 的试验及 回归分析均无整株叶面积发育速率与其耐盐性有关的证据 。 耐盐性来自两方面 :
1
. 生理耐盐性一受盐分影响 , 植株生长发育略受抑致 , 2 . 绝对耐盐性一即在有无盐分影响下 , 品种自身 均 有 较
高的生长速率 。 苗期叶面积较大是绝对耐盐性高的最好标志。 回归分析表明 , 在盐渍条 件 下 , 绝 对耐盐性在生
产上的贡献大于生理耐 盐 性 。 另有一套实验中 , 生理耐盐性也未反映出它与生产性能相关 。 经盐液处 理 的前
10 夭中 , 象单个叶片发育速率一样 , 叶片中C l一浓度也不能做为生产性能的理想指标 。 因而作者提出 了与常规观
念不同的见解 , 即在筛选耐盐作物时 , 应选择具有内在的高生长速率且具有生理耐盐性 品 种 , 这 里应特别强调
的是具有 内在高生长速率这 一 性 状 。
为 了广泛筛分适应不 同程度的盐渍 地 的 耐 盐品
种 ,人们多采用在营养液中加盐 ( N a C )I 的方法 , 并
以在一定的盐浓度下种子发芽及幼苗成活 为 选 择 标
准 。 虽然也有研究证明 , 大麦品种在 盐 渍 地 中的萌
发速率变化与其在盐液中的萌发速率变 化有相关性 ,
然而 , 在盐液中的选择标准却与作物在盐渍 地中的生
长状况和产量无关 。 有鉴于此 , 似很必要在全生 育期
对作物的耐盐性状进行测定 。
本文旨在评价一些作物品种的耐盐性选择标 准 。
材朴和方法
作物栽培 在 温室设 了两套试验 。 试验 l 于 4 月下
旬播种 , 6月上旬当植株第七叶完全展开时收 获 , 试验
2于 3月上旬播种 , 4月下旬当植株第七叶及穗部近乎全
部显露时收获 。 试验 1采用了使 供 试 品种自然生长发
育的方式 , 即采取自然光期 (光期为 1 0 . 9一 9 。 s h ) ,
试验 2采用了使发育迟缓品种加快发 育 、 使供 试 的各
品种在生长发育阶段基本同步 的措 施 。 试验 2采用 日
光灯将光期由 1 2 . 3 h一 1 1 . 3五延长为 14 场 另 外 , 在进
行温室试 验前先对供试品种进行 了春化处理 ( 2一 5 ℃
下 , 处理 2 6天 ) , 尽可能地缩短了试验时间。 试验 1作
物每天接受的光照强 度矛均 为 g . 4M J/ m , , 昼夜温度
分别为 23 ℃和 15 ℃ , 试验 2的相应数值依次 为17 . gM J
/ m
Z 、 2 7℃ 和 2 8℃ 。
两试验其他栽培条件完全相同: 即将种 子播于高
15 Om m
, 直径为 7 5m m , 内装粗砾石 的 栽培盆内。 将
1 05 个栽培盆分区分别装入内衬塑料膜的金 属槽 内。
每金属槽为一种盐浓度处理 。 出苗后间苗 , 每盆留一
株 , 即植株密度为 1 50 株 / m 艺左右 。 最后再间苗 , 使植
株密度为 110 株 /扭 “ 。 每槽内品种随机分布 。 每品种设
5个重复 , 其中两盆在边际 , 3盆 在 中 部 。 有 些人认
为 , 上述相对较高的植株密度下 , 早期生长较快 的品
种有光竟争优势 。 果真如此 , 由于 边 际 植株生长较
好 , 中部植株会因荫蔽生长不良 , 则品种的生 物产量
变异系数会增大。 但作者的试验数据 未证 明 这一 推
测 。
各盆栽试验于出苗后第一天用含 25 % H o a g l a n d
营养液的水配液自下部灌溉 , 第二天将灌溉 水配液中
营养液浓度升为 50 % , 第三天起用全量 H o a g al n d 营
养液 。 自第五天起 ,按每天 25 m ol / m , 的浓度给营养液
增加 N a C I , 最终形成八种盐浓度 ( o , 2 5 , 5 0 . 7 5 ,
` 才 ,此文为本刊 1 9 9。年第一期 《 印度引进麦类作物种质的新规定 》 一文的追踪报 道 。
国外农学一麦类作类 1 9 9 0年第 3期
1 0 0 , 1 2 5
,
x 7 5和 2 5 0 m o l /m 3 ) 的处理 , 待进行 这 八
种浓度处理时 , 植株一般为2一 3叶期 。 每 天各浓度处
理液应泵入和排出相应的金属槽 两次 ,保证根系在1 / 3
的时间浸子处理液中。 另外 , 为保持处理 液 的 电 导
率 , 每周至少应更 换一 次 处 理液 , 并应定期补充水
分 。
供试品种 两试验分别选用了 已认定的耐盐性和
对盐敏感的品种作供试品种 。 其中大麦品种包括耐 盐
六棱大麦 C a l i f o r i a M a r i o u t 、 B e e e h e r 和二棱大麦
卫 L B 14 、 E L B 4。 、 E L B 58 以及对 盐敏感的六棱大麦
人 r i v a t 和二棱大麦 C l i p p e r 、 B o m i , 小麦 品种包括
耐盐品种 K h a r e h i a 、 P l 1 80 98 8和 WW 15以及对盐
徽感的品种 B a a r t 、 5 0 月 o r a 64和 Q 61 。 另外 , 还包括
中等耐盐小麦 R a m o n a和耐盐性未确定的小麦0 1 9 。 -
c 仁 lm ; 硬粒小麦包括具有极高的渗透调节性能的品种
K a m il ar io 和对盐敏感的品种M o d oc ; 两个六倍体小
黑麦品种 C u r r e n e y 和耐盐种S i s k i y o u 也被 选用 。 各
供试品种按其形态可 区分 ,实验时将各品种还编了 号 。
简便测定 每周测定三次叶面积 。 用无损伤法测定
每叶片的长 ( L )和叶部最宽处的宽 ( B ) ,然后求 各叶片
哟面积 (面积 A = 0 . 73 . L . )B ,最后求出各株叶面积 。
在主茎为7叶龄收获时 , 用影像面积仪测定叶面积 。收 `
获后应冲洗去植株根部粗砾石 , 按根系与 地上部分将
植株分开 。将株样中绿色叶片取 一 F ,称鲜重 并求面积 ;
枯死叶片应另行分析 。 将整株 叶片在70 ℃下千燥 2天 ,
然后称重 。 随后将第 4叶在 10 m ol / m . 的硝酸 液中 消
煮 , 并用 C l 一选择电极测定 C卜含量 。 试 验 1中有些品
种在试验收获时已抽穗 , 因供试品种的开花日期差异
甚大 , 故试验在籽粒灌浆前收 获 。 这样开花后光照及
比较基础差异较大。
叶片相对伸展率 ( m叼 m , · 天 ) 算式为 :
( 10 9

A
, 一 10 9 。 A : ) / ( t
: 一 t : )
式中 , t为时间 (天 ) , 叶面积测定起 始于 盐 液
浓度加至 25 Om ol / m 3的那一天 , 那时两试验的作物均
已达 4叶龄 。
结果及讨论
生长发育 两套试验中 , 作物的生长发 育阶段有
差异 。 试验 1为自然光期 ,各品种 最终叶片数不一样 ,
结果使抽穗期也不一致 。 当生长发育较快的小 麦品种
为 7叶出现旗叶时 , 已有 13 个叶片的大 麦 仍未出现旗
针 。 相对而言 , 试验 2采用了春化及延长光 期 等加 速
作物生长发育的措施 , 结果供试品 种均在 7一 8叶后出
穗 。 盐分也会促进作物 生长 发育 。 试验 1 中 , 随盐浓
度增大 , 作物生长发育加快 ; 经 2 5 o m ol /m s盐 浓度处
理的作物比对照 (无盐 ) 的提前 3周 进 入开花期 。 就
小麦和小黑 麦 而 言 , 播后到 开花期的天数 ( y ) 与盐
浓度 ( X m ol / m s) 的回归式为 :
y = 7 8
.
4 一 6 . 9 2 x , 其决定系数 r 么 = o 。 9 5。
试验 2由于春化及延长光期处理促进了作 物 的 生
长发育 , 盐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便不明显 。
盐分对叶面积及植株干重的影 响
1
. 基本影响 两实验中 , 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
大 , 植株干重直线下降 ( r , = 。 . 9 7 ) , 盐浓度每增加一个
单位 (1 m ol / m勺 , 植株干重便降减约。 . 24 % , (至 7叶
龄时要降 5一 6二 g ) 。这一结果与R i e h a r d s等人 ( 1 9 57 )
报道的田间试验结果略有出入 , 田问试验发现 , 植 株
干重随盐浓度增大虽亦呈直线下降 , 但 这一线性关系
却有一个下限起始点 。 有关论文认为 , 上述差 异很可
能是由于温室试验的对照作物水分及营养充裕所 致。
与千重不同 , 植株叶面积随盐分增大而 呈非线性
降减 , 盐浓度较高时叶面积降减幅度 较小 (图 1 , 略 ) 。
盐浓度对植株千重和叶面积影响趋势有别是因 为盐浓
度对单位叶面积叶片重量有特殊作用 , 这 在其后将要
述及 。 在同一生育阶段 , 试 验 1 ( 作 物正常发育 ) 植
株的叶面积大于试验 2( 促进作物发育 ) 植 株的叶面积 。
对叶面积和时间取对数 ,用 :半对数分析可见 , 随着时间 、
的延续 ,两试验的叶面积均呈 线性下降 ( r , 二 0 . ” ) 。
同样这一分 析 亦 表明 , 试验 2中盐分对叶面积的影响
大于试验1中的 ( P < O。 0 1) 。
任何时候 , 作物叶面积都是其生存环境条件 的综
合反映 。 而叶片的相对 扩 展 率 ( R L E R , m叼。 : ·
天 ) 又极大地反映了作物的生存环 境 。 因 而 测 定了
R L E R , 以确定盐浓度对 R L E R及 植株个体发育的
影响 。 由R L E R与盐分处理 的 关系 图 (图 2 , 略 ) 可
知 , 试验 1中 , 当盐浓度为 2 5 o m 0 2/ m 3时 , 自 播后 第
5周 R L E R显著变小 , 并有叶片死亡 , 播 后相同 的时
间中 , 试验2的R L E R总是大 于 试 验 1的R L E R , 其
原因是试验2光热及温度均优于试验 1的 。 这一结 果与
前面的半对数分析结果是相等的 。
2
. 物种影响 如前所述 ,随盐浓度增大 , 植株干
重近似于呈线性下降 。然而作者意外地发 现 , 同一试验
中的同一物种 (大麦 、 小麦或硬 粒小麦等 ) 的下降幅几
度并无明显不同 (图 3 , 略 ) ; 但在无盐条 件下 , 各 物
种的干物重却明显不同 (试验 1小 麦 及硬粒小麦的生
物产量分别为大麦的 89 % 和 5 9% ; 试验 2 中小 麦及硬
1 99 0年第 3 期 国 外农学— 麦类 作物
粒小麦的生物产量分别为大麦 的 84 %和 6 % ) 。 从这
里可以得到启示 : 作物的耐盐性 , 在很大程度上是其
在无盐环境下生长力的反映 。 此外 , 从耐 盐物种在有
盐或无盐下均能产生较大叶 面积的实验数据 图 (图 4 ,
略 ) 也可获得上一结论 , 而且耐盐性与无盐环 境下 的
生长力的相关系数变 幅 为 r Z 在 0 . 6 一 。 . 71 间 ( P <
0
.
05)
。 不论有盐与否作物均具 良好的生长能力也 与
苗期叶面积有某些关系 。 在7叶龄时 , 植 株 的 叶面积
与其主茎上第 3叶片的面积高 度 相 关 , 在25 0皿 o1 / m .
盐液处理下 , 试验 1的相关 系数 r 名 = 0 . 74 , 试 验 2 的
r 么 = 0 . 69 (图 5 , 略 ) 。 值得注意的 是 : 试验 2的第 3叶
片的比试验 l 的要小得多 ; 试 验 2中盐 分使第 3叶片面
积降减的幅度较大 , 由 对 照的 1 2 . 8 士 。 . c6 m 忿 到 2 50
m ol / m
, 处理下的 8 . 7 士 。 . cs m气 试验 1相应的降减 幅
度较小 , 由对照的23 士 cI m 名到 20 士 cI m Z 。 在试验 1自
然生长发育下大麦的叶面积更大一些 。 两 试 验 中 在
25 0m ol / m 3盐液处理下 , 收获时 植株重量与相应的第
3叶片面积亦呈极显著相关 。 可见 , 在不 同试 验 及品
种中 , 作物生长早期的叶面积差异与 其最终生物产量
差异有极高的相关性 。
同一科岌的麦类作物根系及地上部分干重 的分配
比例并无差异 。 分段分析发现 , 随盐液 浓 度由。升 至
125 m ol / m 3
, 根系与地上部分干重之 比值上升 (图 6 ,
略 ) 。 如前所述 , 不同物种的 地上 产量明显 有别 。
在 各处理 中大麦 的叶片干重总大于 小麦的 叶 片 千
重 , 而且当盐浓度较高时 , 大麦的死叶 片较少 (图 7 ,
略 ) 。 况且各物种的单位叶面 积 叶重 (S L W ) 显 著
不同 (大麦 < 小 麦 < 硬 粒 小 麦 , 图 8 , 略 ) 。 可见
在 全 部 供试品种中大麦的叶片最薄 、 最大 , 大 麦在
盐液中存 活 的 可能性亦最大 。 随盐浓度 增大 , 所有
供试作物以盐浓度增大 1血 ol / m 3 , S L W约增大 60 m g
/ m Z 的速度显著增加 。 据他人及作者研究测定资料 , ,
在 17 5m ol / In s盐浓度时 , 大多数大麦品种的干物质中
C 卜含量为Zm m ol / g 。 以 N +a 与 C I一数量相 当 计 , 则
干物质中有 12 %来自N a C I 。 可见 , 就 大麦而言 S L W
的增大量有一半是由于N +a 和 C l 一的累积所 致 。 本 研
究中对照与 75 m ol / m . 盐浓度处理 的S L W值相差 l m g
/
。 m 兄 (图 8 , 略 ) , 这当中就有。 . 45 m g 的 N a C lo
3
. 品种影响 ①植株 重量 排序本 研 究在 作物
营养生长阶段最可行的评估作物绝对耐盐性的 途径便
是试验 1中收获时的植株重量排序 (表 1) 。
由表 1可知 , 试验 1植株重量次序的结果与 文献记
表 1 两试验至 7叶龄收获时供试品种植株重量排序 (由大到小 )
试 验 1 试 验 2
排 序 盐浓 度
.
17 5 / 2 5 0

i.o1s恤amR孤ō
C a lM a r i o u t
E L B 14
B a a r t
S o n o r a
u
s 主s立i y o u ,
B
e e e五e r
R
a m o n a
C l ip P e r
A r i v a t
K h
a r e h i a
W W 15
P 1

C
u r r e n e v ”
K
a m i l a r’O i
M o d o e
C a IM a r i o u t
E L B 14
B
e e e五e r
WW 15
.
A r i v a t遨
l丈h a r c h ia
B
a a r t ,
5 i s k i了o u ,
S
o n o r a 么 .
R a m o n a ,
C J i p p e r B
P 1
.

C u r r e n e y . ,
盐 浓度
1 7 5 / 2 5 0
E L B 4 0
E L B 5 8
飞VW 王5 ,
A r i v a t ^ .
K五a r e五i a .
S o n o r a ^ -
B e e e五e r B
E L B 1 4 .
o c u i川 .
6 1 .
o n a B
K a m 生I a r o i ,
i s k i y o n .
. 口护 尸 。 ” 户 , 万“ 。 ` 、 “ ` J
M o d o e .
5 0 T
6 2 T
4 4 T
4 7 T
3 2 5
4 4 T
3 3 5
3 4 T
3 3 5
3 3 5
34 5
4 2 T
4 5 5
3 3 5
3 1 5
E L B 5 8
E L B 4 0
A
r i甲 a t
O l i g o e u l m
S
o n o r a
B a a r t
a
s i
s上i r o u ”
K h
a r e h i a
WW 15
E L B 14
Q 6 1
P 1

C
u r r e n e y ”
R
a m o 几 a
K
a
m i l
a r o i
M o d o e
C
a
1M a r i o u t
C l i p P e r
B e e e h
e r
C l sp p e r ,
K
a m i l
a r o i .
C
a 1M a r i o u t
B a a r l .
M o d o e -
(% )
( g ) 3
.
7 1
一 1 . 5 0
19 T
3 1 T
3 4 T
2 6 5
2 9 T
2 8 5
4 2 T
2 7 T
2 3?
2 8 5
2 8 5
2 6 T
2 0 5
2 5 5
2 3 5
2 3 5
2 2 T
1 4 5
15 5
2 5
1

9 7

0
.
4 7 3

22

1

2 8 0

8 0

0

2 0
值围
125847659功2招4679均范
注 : 表中品种下带一横 线者均为大 麦 , 带双横线者均系硬粒小麦 , 引号 内为小黑麦。
. , 百分率栏数字系 以对 照 为基准盐处理植株重量下降的百分率 , 带 “ T ” 者系依文献所载 品种 为耐盐 , 带 “ S ” 者 为 敏感
漏 种。
赴浓度栏系按 175 和 2 50 m ol / m 3两浓度处理下植株重量的平均值的排序。
品种上角带有 “ A ” 者系在表中两盐浓度处理下 , 植株重最排序有变化 , 带有 “ B ” 者系在试验收获时有 部 分 死 亡现 象。
国外 农学一麦类作物 19 9 0年第 3 期
载的品种耐盐性状高度一致 。 正如文献所载 , 供试 的
大麦品种 C a l i f o r n i a M a r i o u t , E L B i 吐及B e e e h e r
均 比 A r iv at 或 C h p p e r 的植株重量高 , 同样 供 试 小
麦 中W W 15 和K h ar o h ia 的植株重量为最 高 , 供试小
黑麦中 iS sk i y o u 的植株重量 较 高 。 唯一与他人推 断
结果不符的品种是 P l l 8 0 9 8 8 , 但也有人早先曾证明过
该品种对盐有一定的敏感性 。
对照中及盐液中植株重量次序的变 化表明 了作物
的相对耐盐性 , 这也是生理耐盐性的一个测定 标准 。
在实验 1中 , 5个大麦品种中有4个随 盐 浓 度增大 , 其
植株重量升高 , 亦证实了上述结论 。 采用这一标 准 ,
小麦品种WW 15 和K h ar hc ia 也表现出相 对耐盐性 ,
而 S o n o r a 6 4和 B a a r t却表现对盐敏感 , K h a r e h i a是
堆一能在 2 50 m ol / m 3盐浓度下全部成活的小麦 品种 ,
而 C h p p er 是该浓度处理下唯一死亡的大 麦品种 , 这
些与其他人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 。 另一生理耐 盐性的
评估标准是随着盐浓度增大 , 植株 重量下降的百分率
(表 D 。 由此标准结合表 1可知 : 大麦品种中 C al i f -
o r n i a M a r i o u t和 E L B i 连植株重量较高 , 小麦 品 种
中WW i s 、 K h a r e h i a 和 P l l s o g s s植株重量也较高。
这一生理耐盐性甄别标准不能区分对盐敏感的小 麦或
可能属对盐敏感 的大麦品种之 耐 盐 性 。 由表 1知 , 除
小黑麦外 , 这一甄别标准的区分结果与文献 所载是相
符的。
试验 2采用 了促进作物生长的措 施 , 对有些 供 试
品种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 比如 C a l i f o r n i a M a r i o u t
大麦在试验 1中表现良好 , 而在试验 2的对照及盐液处
理中均生长不 良。 两试验亦有一些相似的结果 。如 : 随
盐浓度增大WW巧 , K h a r e h i a及 B e e e h e r植株 重量
次序亦提前 , S o n or a 和 B a ar t 的植株重量次序退后 。
实验 2中在25 o m ol / m 3盐浓度下能全部成活 的 只有大
麦品 种 C a l i f o r n i a M a r i o u t , E L B 5 8 , E L B 4 0 ,
有些品种如供试的硬粒小麦 、 P l小麦 和小黑麦 iS s k i-
y ou 在 1 75 m ol / m 3的盐浓度 下 甚 至 死 亡 。 尽 管 在
2 5 om o l / m s盐浓度处理下 , C a l i f o r n i a M a r i o u t长
势不良 , 』 但它能维持生长 , 这表明在盐液中存 活并非
意味着健康茁壮生长 , 反之亦然 。
②叶片生长排序 植株生物产量是其生长环 境的
综合效应 , 而相对生长率是当时环境 的反映 。 两试验
中均在 4一 7叶期测定了叶片的相对伸展率 ( R L E R ) 。
试验 1中在高盐浓度处理下各品种R L E R的排序与表 1
中收获时各品种植株重量排序几乎 相 同 (表 2) , 这
表 2 两试验中叶片相对伸展率 ( R L E R , 单位m l / m 名 · 天 ) 排序
对 照 盐 浓 度 对 照 盐 浓 度— 17 5 / 25 0 _ _ _ ~一卫了旦燮一 一 . 一 一

9
10
1 1
l 2
1 3
14
15
16
17
1 8
1 9
范围
E L U I魂
C
a
1M a r i o u t
长五a r e h i a

5 i
s
k i了o u ”
S
o n o r a 6 4
B a a f t
B e e e五e r
WW 1 5
P I
A
r i 7 a t
R
a m o n a
C l i P P e r

C
u r r e n e了”
K a m i l
a r o i
M o d o e
C
a
1M a r i o 住 t
E L B 14
B
e e e
h
e r
WW 1 5
A
r i丫 a t么
K五a r e五i a 人
B
a a r t .

S i
s k i y o u , ”
R
a m o 皿 a
` C u r r e n e 了人 ,
S o n o r a 6 4 .
P I
C l i PP e r
K a m i l a r o i
M o d o e
0
。 12: O

0 9 O

0 3:

0

0 7
E L B 4 0
E L B 14
C
a
1M a r i o u t
B
a a r t
Q 6 1
K 五a r e h ia
E L B 5 8
W W 1 5

C
u r r e n e 了 ,
0 1i g
o e u
lm
R a m o n a
S o n o r a 6 4
K
a m i l a r o i
M o d o e
P I
“ 9 i s k i了o u ,
C l i P p
e r
B
e e e
h
e r
A r iv a t
0

22 : 0

15
E L B 4 0
K h
a r e h i a
E L B 5 8
E L B 14
“ C u r r e n e y

B
e e e h e r
Q 6 1
W W 15
s o n o r a 6 4
0 l i g o c u l m
u s i s k i y
o u ` ”
B a a r t
C
a 1M a r i o u t
C l i P P
e r
A
r i v a t人
R
a m o n a
P I
K a m i la r o i
M o d o e
O

0:8

O
。 。
3
注 : 表 中品种下带一横线者均为大麦 , 带双横线者均为硬粒小麦 , 斜体者为小黑麦 , 其余为小麦。
盆浓度拦系 按 1 75 和 25 Om ol /二 s两 浓度 处理下 RL E R之平均值的排序 。
品种上角带 “ A ” 者系在 2 50 m ol /m s处理下 R L E R值比在 175 m ol /m 3处理下 RL E R要高得多的品种 ; 带 “ B ’ 者则正好相反。

3 8国外农学— 麦类作物 1二。年第 3期一_
,
_
_一一一一——一1 61 印度小麦 ( T ; i r f e u m a e s 才i翅优 ) 品种助杂种坏死— 据 I n d ; a n J o u r n a l o f A g r i eS e i . 5 9 ( x l ) 报道 , R . T sw a r i 等人为确定
某些印度小麦品种中的坏死基因N o l 和 N ` 2 , 于
1 9 8 7一 1 9 8 8年冬进行了试验 。 用 60 个品种与已
知具有坏死基因的鉴定品种 ` C 3 06 , ( Ne l Ne 2)
和 ` S 。 n a zs l k a , ( N e l N e Z ) 杂交 , 以鉴定其是
否携有 N e l或 Ne Z。 N e l和 N e Z基因互补导致 T
杂种坏死的表达 。 在 60 多个 品种中有 6个品种
具Ne l基因 , 有 47 个品种具Ne Z基因 , 有 7个品
种不携带N o l或 N o Z 基因 。 印度的绝大多数高
秆品种具N o l基因 , 矮秆品种具 N o Z基因 。
〔周桂莲摘译 , 严淑珍校 〕
1 62 对腥黑穗病免疫 的小麦类 型— 据苏联“ C E几 E K玖 H只 H C E M E H O B O 旦C T B O ,
19 8 9年第 5期报道 , 在 中亚地 区 , 腥黑穗病是
早地小麦最严重的病害。 因此 , 培育抗病的冬
小麦品种是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 。
众所周知 , 育种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亲本的选配及保持长久的免疫能力 。 为
此 , 乌兹别克谷物研究所于 1 9 8 4一 19 8 7年对全
苏作物栽培所收集的样品中的 48 9个软粒小麦 、
通过初级试验选出的 3 64 个品种 进 行 了试验 ,
按抱子量 : 种子量 = 1 : 10 0 ( g : g ) 的剂量 ,
采用 A . H . B o p r a p八 T方法 人工感染了腥黑
穗病。 试材种植面积 3 m 乞 , 重复三次 , 根据染
病穗数测定抗性程度 。 结果 分离出了 8个抗腥
黑穗病的试样 (表 , 略 ) , 其中 K 一 51 5 8 6 、 K -
~和 . J泛 汤` ~护 月户 和 ~扣 护 4 ` 汤` 汤` j ` j ` 场止 决` 场心汤` 通` .伙 J ` J ` J ` J ` j ` 场` J ` J ` J ` 汤` J 止 J ` 汤` .刁` 书` J ` . `` j ` 汤` J ` j ` J ` J `
下 , 主茎第 3叶的面积是 作物绝对耐盐性的良好指标 ,
在试验 1的条件下尤为如此 (表 4 , 略 ) 。 另外还 发现
对照作物主茎第 3叶片面积与作物 在 盐 分环境下的生
物产量高度相关 。 其他评 价作物生理耐盐性 (而非绝
对耐盖性 ) 的方法中尽管R L E R测定与实际结果很相
符 , 然而用这些方法来评价耐盐性却都不大 理想 。 考
虑到有些品种的作物叶片排斥 C I一的 能力与其耐盐 性
有一定的相为性 , 作者测定了几种供试品种完 全展开
叶片的 C l一浓度。 测定并未发现除大麦 外 的其他作物
叶片中 C l一浓度与作物耐盐性有什么关系 。 这可能是未
考虑到小麦或小 黑 麦在两试验中C l一浓度与生物产量
并不相关听致 。 作者还测定了盐害 。 在本试验 条件下
到收获为止 , 主茎叶片因盐害死亡 数为 1一 3片 。 它在
试验 1中与生物产量 呈极显著负相关 , 在试 验 2中却不
尽然 。
三 . 作 物生 育阶段的进展速率在决定其耐 盐性方
面是否有重要作用 ?换言之 ,各生育阶段进展较早 的作
物是否更为耐盐 ? 回答是否定的 。 这主 要因为在试验
1的高 盐 浓 度处理中 , 作物生育 阶段的速率 与 生物
产量并不相关 (表 4 , 略 ) 。 加之 , 在试 验2中采用了
消除作物生育阶段进展参差不齐的方法 , 结果 作物耐
盐性排序便与试验 1大不一样 。 然而两试 验 中 , 生 育
期较长的品种的耐盐性排序变化极 小 。 两试验中作物
耐盐性排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在不考虑盐处 理时 , 春
化处理只对幼苗期有影响 , 另 外 , 这种影响对所有品
种并非是均匀一致的 。 比如 , C a l i f o r n i a M a r i o u t
品种在试验1中第 3叶片最大 , 但耐 盐 性在试验 2中 却
名列 12 ; 它的生物产量亦成比例下降 。 这表 明 , 即使
在试验 2中 , 苗期长势对后期生产力也是 极为重要的 。
总之 , 现有实验数据表明 , 供试麦类作物的绝对
耐盐性通常并非是因其在盐分环境下有较高 的生长能
力 , 而在于作物自身能够良 好 地 生长 。 在多数情 况
下 , 作物在盐分环境下的生产水平可由无盐分环 境下
生长的幼苗的叶面积来估测 。 作者认为 ,简 便地测定植
株第 2或第3叶片的长和宽将是植株生产水平忿的第一指
标 。 由于不同基因型品种植株特定叶片 的重量有明显
差异 , 故叶片鲜重与千重均不象叶 片面积那样能指示
作物的生产水平 。 此外 , 品种内在的生育速 率是作物
在高盐分浓度下生物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 在无 盐分
的条件下 , 作物的生长能力也是一个选译标准。 在 不
灌溉时尤为如此 。
〔徐明 岗译 自A u s t . J . A g r ie . R e s . , x g s s ,
V o l
.
3 9 , 7 5 9一 7 7 2 (英文 ) , 张建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