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82
中外医疗
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2009 NO.08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药物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者7岁;其
中7~15岁12例,16~30岁31例,31~58岁13例;病程最长7年,
最短2个月。发病部位在头皮、颜面、颈项部、胸、背部、腰、
臀部、四肢。皮损面积大小不一,多为小面积白色光滑皮损。
1.2 治疗方法
肌肉注射2mL(2mL一支),每天早上8点钟1次,注射后1h照
射紫外线灯。面积小者选择在皮损周围进行皮下注射。光疗选
择长波UVA,照射时间夏天为10min,冬季为30min。无条件者进
行日光浴。治疗期间尽量不吃辛辣发物,包括鸡蛋、牛奶、香菜、
韭菜。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配合治疗。1个月为1疗程,3个
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痊愈:皮损完全恢复正常肤色;显效:皮损恢复正常肤色1/3
或1/2;有效:白色皮损处有多个黑色岛屿状产生,及皮损边缘变
成正常肤色,未再扩展;无效:治疗后皮损处肤色基本无改变。
2 结果
2个疗程治愈8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
3个疗程治愈15例,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2例。
3 病案举例
张某,女,41岁,2007年12月23日初诊。右侧肩部有4cm×
4cm、右手虎口处有3cm×2cm乳白色光滑皮损,已2年余。曾
在他院诊断为白癜风, 内服外用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用驱虫斑
鸠菊注射液治疗1个疗程后,白色皮损内有较多黑色岛状斑点出
现。3个疗程后全部恢复为正常肤色。
驱虫斑鸠菊注射液治疗白癜风56例
徐媛媛 唐定书 王慧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四川成都 610075)
【摘要】白癜风是一种原发性的局限性或者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性皮肤粘膜疾病。56例患者均在不同部位有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的
色素脱失斑块。笔者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治疗白癜风56例,在促进黑色素形成治疗白斑方面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驱虫斑鸠菊注射液 白癜风
【中图分类号】R75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09)03(b)-0082-01
然而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除ACE一主要途径外,尚有糜
酶等途径参与。ACE抑制剂不能完全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而
ARB是在受体水平上阻断AngⅡ的作用,抑制AngⅡ的作用比ACE抑
制剂完全,更有效。而且应用ARB后AngⅡ水平上升,使其与AngⅡ
受体结合加强而可能发挥有利的效应,如抑制细胞生长、分化、凋亡
和产生NO等,此外由于应用ACE抑制剂干咳的发生率高,使部分患者
不能耐受。替米沙坦是口服有效的非肽类长效ARB,它选择性抑制
AngⅡAT1受体,高度特异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全面阻断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1],可降低血压。
而吲哒帕胺是噻嗪类利尿剂,其利尿作用轻,而扩血管作用较强[2],与替
米沙坦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降血压的效果,同时又可抵消前者高血钾的副
作用,并且降压作用持久,尤其对单纯收缩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江国强,王英,赵连友.替咪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
临床荟萃,2005,6:35~36.
[2] 孙宁玲,靳翠彬.吲哒帕胺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长时治
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1:46.
【收稿日期】2008-12-29
4 讨论
驱虫斑鸠菊始载于《中国植物志》,分布于我国云南西部、新疆
和田县。《新华本草纲要》记录:果实,味苦,性凉。有清热消炎,活
血化瘀,杀虫的功能。用于治疗某些皮肤斑、驱虫。入肝、大肠经。白
癜风是一种原发性的局限性或者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性皮肤粘膜疾病。
临床上较常见,以皮肤颜色减退、变白、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为特征。
可发于任何部位,但以暴露及摩擦损伤部位(如颜面部、颈部、手背、腕
部、前臂部多见),典型皮损为色素完全脱失斑、大小不等、数目不定、
中央可见散在的色素岛[1]。《医林改错》认为本病由于血瘀皮里组成,
并首创通窍活血汤,主张用活血祛瘀法治疗本病,为后世研究本病开拓
了新途径。朱光斗认为白癜风与肝关系密切,主张从肝论证,疏肝解郁、
调理情志[2]。驱虫斑鸠菊入肝、大肠经,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
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肝解郁、调理情志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驱虫斑
鸠菊可使血液循环力加快,融溶血管内沉积物,畅通积滞,温暖血脉,增
加机体的光敏感性,促进黑色素形成治愈白斑。近几年研究发现它还有
调节免疫和内分泌的作用。现在制成注射剂型,更方便患者,依从性更
高。治疗时避免服用维生素C,多进食豆类制品及黑木耳、黑芝麻、核
桃等,显效后坚持治疗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72~173.
[2] 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0:452~ 5.
【收稿日期】2008-12-25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09.0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