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移植矮嵩草在西宁地区不同处理下的生长特性



全 文 :2011 年 6 月(上)
表 3 各品种苜蓿优化栽培试验产草量 kg·hm -2
序号 处理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合计 平均
差异显著性
α = 0. 05 α = 0. 01
1 A1B1C1D1 1 926 8 789 12 196 12 473 35 384 8 846. 0 a A
6 A2B3C1D2 1 632 8 953 10 861 12 219 33 665 8 416. 3 ab AB
2 A1B2C2D2 1 794 7 841 10 393 11 058 31 086 7 771. 5 bc ABC
4 A2B1C2D3 1 448 7 537 9 418 10 449 28 852 7 213. 0 cd BCD
5 A2B2C3D1 1 511 6 874 9 758 10 411 28 554 7 138. 5 cd BCD
8 A3B2C1D3 1 385 6 903 9 713 9 877 27 878 6 969. 5 cd CD
9 A3B3C2D1 1 027 6 996 9 707 10 101 27 831 6 957. 8 cd CD
7 A3B1C3D2 1 222 6 569 9 504 9 612 26 907 6 726. 8 cd CD
3 A1B2C3D3 2 017 6 263 7 131 9 376 24 787 6 196. 8 d D
对照 1 467 4 826 6 738 8 617 21 648 5 411. 9
注:α = 0. 01 列中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α = 0. 05 列中小写完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表 4 不同行距处理产草量比较
处理 行距 / cm
产草量 /
(kg·hm -2)
差异显著性
α = 0. 05 α = 0. 01
增产 /%
A2 30 7 604. 8 a A 10. 5
A1 15 7 589. 3 a A 10. 2
A3 45 6 884. 7 b A
注:α = 0. 01 列中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α =
0. 05 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3 结论
1)干草产量较高的品种为龙牧 801 苜蓿、草原
表 5 不同施肥种类产草量比较
处理 施肥种类
产草量 /
(kg·hm -2)
差异显著性
α = 0. 05 α = 0. 01
增产 /%
C1 磷酸二铵 8 077. 3 a A 20. 8
C2 农家肥 7 314. 1 b B 9. 4
C3 复合肥 6 687. 4 c B
注:α = 0. 01 列中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α =
0. 05 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表 6 不同施氮肥量处理产草量比较
处理
施氮肥量 /
(kg·hm -2)
产草量 /
(kg·hm -2)
差异显著性
α = 0. 05 α = 0. 01
增产 /%
D1 75 7 647. 4 a A 12. 6
D2 112. 5 7 638. 2 a A 12. 4
D3 150 6 793. 1 b B
注:α = 0. 01 列中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α =
0. 05 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2 号苜蓿、龙牧 803 苜蓿、公农 1 号苜蓿、龙牧 806 苜
蓿和草原 1 号苜蓿和对照肇东苜蓿,均表现为适应性
强,抗寒耐旱,在春夏干旱或多雨低温寡照的年份能
获得较高的产草量,适宜在北部高寒山区推广种植。
2)北部寒冷山区以处理 1(A1B1C1D1) ,即行距
15 cm、返青期灌水、施入磷酸二铵 150 kg /hm2、尿素
75 kg /hm2的处理组合为优,其次为处理 6。极差分
析主效为施肥种类 >施氮肥量 >行距 >灌水次数。
(010)
收稿日期:2010 - 11 - 08;修回日期:2010 - 11 - 25
作者简介:魏丽琴(1986 -),女,技术员,专科,wlq3487@ 163.
com.
移植矮嵩草在西宁地区不同
处理下的生长特性
魏丽琴1,李生军2
(1.青海省海晏县草原站,青海 海晏 812200;2.海北州草原工作站,青海 海北 810200)
中图分类号:S567.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 - 7034(2011)06 - 0095 - 06
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
植物,属冷中生型密丛早花植物,其地表下分蘖节处
膨大并具有发达的短木质根状茎[1]。植株高 3 ~
15 cm ,叶片 3 ~多数,分蘖节位于地下 1 ~ 2 cm 处,
节间极短,是典型的密丛型草类,属高抗逆性物种,耐
牧、耐践踏。矮嵩草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畜种藏羊和
牦牛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条件,是青藏高原高寒草
甸植物群落建群种之一[1 - 3]。
由于嵩草能形成庞大的地下根系和草皮,构成稳
定的嵩草草甸,从而达到治理“黑土滩”的目的。试
验从矮嵩草的营养繁殖入手,在田间移植矮嵩草无性
系及其分株和复合分蘖,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加速其
生长并促使分蘖,研究其生长规律,以找出促使矮嵩
草快速分蘖的有效措施,并进一步挑选出最适栽培的
营养体,为利用矮嵩草恢复“黑土滩”提供种质资源
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自然概况
59《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
DOI:10.13881/j.cnki.hljxmsy.2011.11.017
试验地位于西宁市城北区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
业科学系试验田。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
河支流湟水上游,东经 101°49 17″,北纬 36°3413″。
市区平均海拔 2 275 m,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
平均温度 6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 327 mm,气压较
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1. 2 试验样本
春季土壤解冻后、牧草开始返青时,于中国科学
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区域内,在自然放牧
的矮嵩草草甸(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境内)挖取大小
一致的矮嵩草(直径约 4. 5 cm ) ,保护好其根系,带
回实验室备用,期间保持土壤潮湿。该地区的自然概
况参见参考文献[1]。
1. 3 试验方案及试验设计
1. 3. 1 整地 在前茬为紫花苜蓿的试验地 3 m ×
8 m样方内深度翻土 20 ~ 30 cm,同时分别按 38 g /m2
和 15 g /m2撒施磷酸二铵和尿素化肥,碎土耙平。以
40 cm ×40 cm大小划分 36(4 × 9)个小区。
1. 3. 2 试验处理 矮嵩草营养体的移栽处理以营养
体大小进行,分别是无性系株丛(以下简称株丛)、分
株和复合分蘖 3 个水平(分别以 A1、A2、A3 表示) ;不
同刈剪留茬高度,分别留茬 1,2,3 cm 和不刈剪 4 个
水平(分别以 B1、B2、B3、B4 表示)。试验进行二因
素交叉(3 × 4 = 12)处理,重复 3 次,每个重复包含
3 株植物。自移栽后每 20 ~ 30 d 刈割 1 次,1 周灌溉
1 次。矮嵩草移栽试验不同处理组合田间布置模式
见表 1。
表 1 矮嵩草移栽试验不同处理组合田间布置模式
A2 A3 A2 A1 A2 A2 A1 A3 A3
B1 B3 B4 B2 B2 B3 B4 B1 B4
A1 A3 A2 A1 A1 A3 A3 A1 A2
B3 B2 B1 B3 B1 B2 B3 B2 B4
A2 A3 A1 A1 A2 A2 A3 A1 A1
B1 B4 B2 B4 B3 B4 B1 B1 B4
A1 A2 A3 A3 A3 A2 A2 A1 A3
B3 B3 B3 B4 B2 B2 B2 B1 B1
1. 4 观测项目与数据分析
每 20 d观察所有营养体的总分蘖数、叶片数、高
度、秆(生殖枝)分蘖数及其叶片数。同时记录并计
算出每次新出现的分蘖数及其叶片数。
原始数据不经任何处理,对各处理组合生长初末
分蘖数、末初分蘖比使用 SAS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
析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及处理间的互作效应。
2 结果与分析
2. 1 移栽矮嵩草的成活率及适应性描述
将矮嵩草不同营养体移栽于西宁市农牧学院草
业科学系试验田后,株丛和分株的成活率较高,分别
达 94. 4 %和 97. 2 %;而复合分蘖的成活率较低,为
66. 7%。适应西宁市的气候特点,矮嵩草生长迅速,
叶片长从原生地的 3 ~ 15 cm增加到 10 ~ 20 cm,且色
泽变浅,叶子由向外弯曲变为直立稍弯,形似禾本科
植物的叶片。秆的生长较高,达 12. 8 cm。其中株丛
的生长最强烈,其次为分株、复合分蘖。从整体看,移
栽的矮嵩草表现出比较旺盛的生长势头。
2. 2 分蘖数的变化
2. 2. 1 不同营养体的分蘖数变化 为了反应各处理
组合间分蘖数的生长差异,对这些处理组合在初期
(06 - 18)和末期(10 - 16)的分蘖数进行了方差分
析,结果见表 2。
表 2 各处理组合生长初末分蘖数的差异
处理组合 A1B1 A1B2 A1B3 A1B4 A2B1 A2B2 A2B3 A2B4 A3B1 A3B2 A3B3 A3B4
F值 0. 00 0. 00 0. 26 5. 83 2. 10 6. 48 10. 01 12. 51 19. 63 19. 06 2. 66 22. 10
P值 0. 981 8 0. 955 6 0. 619 5 0. 028 1 0. 167 0 0. 021 6 0. 006 0 0. 002 7 0. 000 4 0. 000 5 0. 122 1 0. 000 2
株丛中除了不刈剪时(A1B4)有显著差异外
(P < 0. 05) ,其他处理(A1B1、A1B2、A1B3)均差异不
显著(P > 0. 05) ;分株中除留茬 1 cm(A2B1)差异不
显著外(P > 0. 05) ,其他处理(A2B2、A2B3、A2B4)均
差异显著(P < 0. 05)或极显著(P > 0. 01) ;在复合分
蘖中除留茬 3 cm(A3B3)不显著外(P > 0. 05) ,其他
处理(A3B1、A3B2、A3B4)均差异极显著(P < 0. 01)。
2. 2. 2 不同刈剪处理下的各营养体分蘖数的变化
1)株丛在不同刈剪处理下的生长状况(见图 1、图 2、
表 3)。
图 1 不同刈剪处理株丛营养体分蘖数的变化
* .差异显著(P < 0. 05)。
图 2 不同刈剪处理株丛初末分蘖数的变异
从图 1 可以看出,不同的刈剪处理对株丛分蘖数
69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VeterinaryMedicine № 6 2011
2011 年 6 月(上)
变化的影响不大,其中在不刈剪(A1B4)的情况下分
蘖数的变化很大。留茬 3 cm 株丛(A1B3)的分蘖数
由于移栽初期已死亡而减少。
表 3 不同刈剪处理株丛初末分蘖数的差异
刈剪处理
平均分
蘖数 /个
差异显著性
α = 0. 05 α = 0. 01
B4 49. 00 a A
B3 46. 50 a A
B2 35. 78 b AB
B1 23. 89 c B
注:α = 0. 01 列中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
α = 0. 05 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图 2、表 3 分析了不同刈剪处理下株丛的初
(06 - 18)末(10 - 16)分蘖数的差异,可以看出,株丛
分蘖数在 10 月份生长结束时只有不刈剪的处理
(A1B4)与最初的生长有显著差异(P < 0. 05) ,其余
处理下分蘖数的变化并不大。在不同刈剪处理之间,
不刈剪与留茬 1 cm 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F =
10. 20,P < 0. 01)。
2)分株在不同刈剪处理的生长状况(见图 3、图
4、表 4)。
图 3 不同刈剪处理分株营养分蘖数的变化
图 4 不同刈剪处理分株初末分蘖数的变化
表 4 不同刈剪处理分株初末分蘖数的差异
刈剪处理
平均分
蘖数 /个
差异显著性
α = 0. 05 α = 0. 01
B4 26. 22 a A
B3 22. 00 ab A
B2 18. 00 cb AB
B1 13. 44 c B
注:α = 0. 01 列中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
α = 0. 05 列中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从图 3 可以看出,不刈剪处理的分株(A2B4)分
蘖数增加最快,其他处理的分蘖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增
加,其增加幅度依次为留茬 3 cm(A2B3)>留茬 2 cm
(A2B2)>留茬 1 cm(A2B1)。图 4 和表 4 分析了不
同刈剪处理下分株的初末分蘖数的差异,留茬 3 cm
(A2B3)和不刈剪的处理(A2B4)最后的分蘖数极显
著地高于初期(P < 0. 01) ,留茬 2 cm(A2B2)的刈剪
处理则明显高于初期(P > 0. 05) ;而处理间同样在生
长季结束时不刈剪处理(A2B4)分蘖数极显著地高于
留茬 1 cm(A2B1) (F = 4. 72,P = 0. 007 7)。说明就分
株而言,留茬太低将不利于分蘖的生长。
3)复合分蘖在不同刈剪处理下的生长状况(见
图 5、图 6、表 5)。
图 5 不同刈剪处理复合分蘖营养分蘖数的变化
图 6 不同刈剪处理复合分蘖初末分蘖数的变异
表 5 不同刈剪处理复合分蘖初末分蘖数的差异
刈剪处理
平均分
蘖数 /个
差异显著性
α = 0. 05 α = 0. 01
B4 13. 29 a A
B1 8. 80 b AB
B3 6. 68 b B
B2 6. 00 b B
注:α = 0. 01 列中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
α = 0. 05 列中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由图 5、图 6 可知:复合分蘖的分蘖数在不刈剪
(A3B4)时增加较快,其他处理的分蘖数也有所增加。
通过对复合分蘖初末分蘖数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见
表 5) ,结果显示经过不刈剪处理(A3B4)的复合分蘖
在生长季结束时的分蘖数极显著高于留茬 3 cm
(A3B3)和留茬 2 cm (A3B2) (F = 5. 04,P =
79《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
0. 005 7)。说明复合分蘖在刈剪和不刈剪时均能产生
较多的分蘖数,在不刈剪的条件下分蘖数的增加比刈
剪条件下要快。
2. 3 不同营养体在相同刈剪处理下分蘖数的变化
2. 3. 1 留茬 1 cm 时不同营养体分蘖的状况 结果
见图 7、图 8。
图 7 留茬 1 cm时不同营养体营养分蘖数的变化
* .差异显著(P < 0. 05)。
图 8 留茬 1 cm的不同营养体营养分蘖数的变异
由图 7、图 8 可知:不同营养体在留茬 1 cm 只有
复合分蘖(A3B1)的分蘖数增加较多,株丛(A1B1)和
分株(A2B1)分蘖数的变化趋于平稳。分株(A2B1)
和复合分蘖(A3B1)末期的分蘖数显著高于初期
(P < 0. 05)。
2. 3. 2 留茬 2 cm 时不同营养体分蘖的状况 结果
见图 9、图 10。
图 9 留茬 2 cm不同营养体营养分蘖数的变化
由图 9、图 10 可知,在留茬 2 cm时株丛的分蘖数
没有明显的变化,分株(A2B2)的分蘖数有所增加,复
* .差异显著(P < 0. 05)。
图 10 留茬 2 cm不同营养体营养分蘖数的变异
合分蘖(A3B2)的分蘖数也有微小的增幅。分株
(A2B2)和复合分蘖(A3B2)末期的分蘖数显著高于
初期(P < 0. 05)。
2. 3. 3 留茬 3 cm 时不同营养体分蘖的状况 结果
见图 11、图 12。
图 11 留茬 3 cm的不同营养体营养分蘖数的变化
图 12 留茬 3 cm的不同营养体营养分蘖数的变异
由图 11、图 12 可知:株丛在留茬 3 cm(A1B3)时
的分蘖数并未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但分株(A2B3)和
复合分蘖(A3B3)的分蘖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2. 3. 4 不刈剪时不同营养体分蘖的状况 结果见
图 13、图 14、表 6。
图 13 不刈剪的不同营养体营养分蘖数的变化
89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VeterinaryMedicine № 6 2011
2011 年 6 月(上)
由图 13 可知,在不刈剪时不同营养体的分蘖数
都有所增加(P < 0. 01)。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图 14 不刈剪的不同营养体营养分蘖数的变异
由图 14 可知,分株(A2B4)和复合分蘖(A3B4)
的分蘖数极显著增加(P < 0. 01)。
表 6 各营体在生长结束时不刈剪处理分蘖数的差异
营养体 F值 P值
A1(株丛) 10. 20 0. 000 1
A2(分株) 4. 72 0. 007 7
A3(复合分蘖) 5. 04 0. 005 7
从表 6 可以看出,在同一个生长季内,同一营养
体在生长结束时不同刈剪处理间分蘖数的变化有显
著差异(P < 0. 05)。
2. 4 叶片数的变化(见图 15、图 16、图 17)
* .差异显著(P < 0. 05)。
图 15 不同刈剪处理株丛初末分蘖叶片数的变异
**.差异极显著(P < 0. 01)。
图 16 不同刈剪处理分株初末分蘖叶片数的变异
株丛的平均叶片数在不同刈剪处理中变化不大,
在不刈剪处理(A1B4)下叶片数稍高一些,与其他处
理差异显著(P < 0. 05) ;而分株的(A2B2)平均分蘖
叶片数,在留茬 2 cm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差异不
图 17 不同刈剪处理复合分蘖初末分蘖叶片数的变异
显著(P > 0. 05) ,在留茬 3 cm(A2B3)和不刈剪
(A2B4)时差异极显著(P < 0. 01) ;对复合分蘖的平
均分蘖叶片数而言,在留茬 1 cm(A3B1)、2 cm
(A3B2)和 3 cm(A3B3)时增加较明显,但是在留茬
3 cm(A3B3)的增加程度不及留茬 1 cm(A3B1)和
2 cm(A3B2) ,在不刈剪时(A3B4)增加并不明显。总
之,不同的营养体在刈剪处理下其叶片数均有所
增加。
2. 5 叶高的变化(见图 18)
图 18 不刈剪各营养体叶平均高度
由图 18 可以看出,叶的生长速度 7—8 月份较
快。株丛(A1B4)的叶高最初就比较高,而且在移栽
后呈现出较快的生长,叶高最高达到了 24. 6 cm,平
均达 19. 8 cm ;分株的叶片最高达 24. 4 cm,平均达
12. 4 cm ;而复合分蘖(A3B4)的叶片最高达到了
17. 6 cm,平均达 10. 3 cm 。叶片的高度总体上高于
生长于高寒草甸地区的矮嵩草。
2. 6 秆高的变化
矮嵩草移栽时已长出生殖枝———秆,在移栽后的
生长过程中没有出现更多的秆,只是不刈剪处理的各
营养体的秆高比原生地有较大的增加,最高的达
17. 7 cm。
2. 7 各处理组合的末初分蘖比
为了找出处理组合中分蘖数的增殖情况,并找到
最适的处理措施,统计了各处理生长季末与生长季初
时的分蘖数的比值,即末初分蘖比(见图 19)。末初
分蘖比值依次为复合分蘖 >分株 >株丛。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 7)显示,不同刈剪处理的末初分蘖比有极
显著的差异(F = 8. 31,P = 0. 000 5) ,在不同大小营
养体间的末初分蘖比也有极显著的差异(F = 7. 69,
99《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
P = 0. 000 1)。
对 2 种因素进行了互作效应的分析,方差分析结
果显示,复合分蘖的增殖最快,株丛的增殖最慢,而不
刈剪时增殖最快,留茬太低时增殖较慢。复合分蘖不
刈剪时的末初分蘖比最大,即增殖速度最快;但方差
分析结果显示,2 种处理间互作效应不显著,即没有
互作。
图 19 不同处理组合末初分蘖比的平均值比较
表 7 各营养体及其不同刈剪处理末初分蘖数比的差异
营养体 末初分蘖比 刈剪处理 末初分蘖比
A3 2. 79A B4 3. 49A
A2 2. 45A B2 1. 85B
A1 1. 27B B3 1. 67B
B1 1. 66B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 < 0. 01)。
2. 8 拉鸡山的矮嵩草移栽
为了更好地说明生长在西宁地区经不同处理的
矮嵩草对高海拔的适应性生长情况,将其于 11 月份
移栽到拉鸡山(海拔 3 820 m) ,第 2 年 5 月份检查其
成活率。结果显示,分株和复合分蘖的成活率较高,
分别达到了 87 %和 100 %。说明矮嵩草移栽后生长
状况良好。这对从矮嵩草的营养繁殖入手,在田间移
植矮嵩草无性系及其分株和复合分蘖,采用不同的处
理手段加速其生长并促使分蘖,研究其生长规律,并
进一步挑选出最适栽培营养体,为利用嵩草属植物恢
复“黑土滩”提供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 小结与讨论
刈剪处理对株丛分蘖数的影响不大,在不刈剪时
分蘖数有所增加,但留茬 3 cm 株丛的分蘖数在后期
生长过程中有部分死亡;对分株的分蘖数而言,其中
不刈剪处理的分株分蘖数增加最快,其他处理的分株
分蘖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增加数量依次为留茬
3 cm >留茬 2 cm >留茬 1 cm。复合分蘖的分蘖数在
不刈剪时增加较快,其余处理的分蘖数也有所增加。
由不同营养体在留茬 1 cm 时的分蘖数生长状况
可以看出,只有复合分蘖的分蘖数增加较多,株丛和
分株分蘖数的变化趋于平稳;在留茬 2 cm 时,株丛的
分蘖数没有明显的变化,分株的分蘖数有所增加,复
合分蘖的分蘖数也有微小的增幅;不同营养体在留茬
3 cm 时,株丛的分蘖数并未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但
分株和复合分蘖的分蘖数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不
刈剪时不同营养体的分蘖数都有所增加,其中分株和
复合分蘖的分蘖数增加幅度远远大于株丛。
株丛的平均分蘖叶片数在不同刈剪处理中变化
不大,在不刈剪处理下叶片数稍高;而分株在留茬
2 cm时叶片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复合分蘖在留茬
1,2,3 cm 时叶片数增加较明显,但是在留茬 3 cm 的
增加程度不及留茬 1,2 cm ,在不刈剪时增加不明显。
总之,不同营养体在刈剪处理下的叶片数均有所
增加。
7—8 月份叶的生长速度较快。其中株丛的叶高
最初就比较高,而且在移栽后生长较快,叶片最高达
到了 24. 6 cm,平均达 19. 8 cm ;分株的叶片最高达
24. 4 cm ,平均达 12. 4 cm;而复合分蘖的叶片最高达
17. 6 cm,平均达 10. 3 cm 。叶片的高度总体上高于
生长于高寒草甸地区的矮嵩草。
经过不刈剪处理的各营养体的秆高比原生地有
较大的增加,最高达 17. 7 cm 。
4 结论
在对不同营养体进行不同刈剪处理时,复合分蘖
在刈剪和不刈剪时均能产生较多的分蘖,在不刈剪条
件下分蘖数的增加比刈剪条件下要快;而在对不同营
养体进行相同刈剪处理时,在同一个生长季内,通过
不同刈剪处理的同一营养体在生长结束时分蘖数的
变化有显著差异。
总之,移栽到西宁地区的矮嵩草分株和株丛的成
活率均高于复合分蘖,并且复合分蘖在海拔相对较低
的西宁地区有着较高的繁殖率。
参考文献:
[1] 李希来,朱志红,乔有明,等.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矮嵩草
无性系分株构件的研究[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1,31(3) :
9 - 11.
[2] 杨永昌.青海的嵩草属植物[J]. 植物分类学报,1976,14(1) :
41 - 50.
[3] 周兴民.青藏高原嵩草草甸的基本特性和主要类型[M]/ /高原
生物学集刊(第 1 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151 - 160.
(010)
001
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VeterinaryMedicine № 6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