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盐度梯度下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全 文 :盐度梯度下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胡敏杰 1,邹芳芳 2,邹双全 3*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
福州 350007;2.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州 350002;3.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州 350002)
摘要:探讨了盐度梯度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沿盐度梯度(从高到低),
河口湿地土壤(0 ~ 50 cm)总碳(TC)、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为 16.52 ~ 23.13、1.56 ~ 1.76、0.61 ~ 0.81 g/kg,平均
值分别为 19.45、1.65、0.71 g/kg,空间变异性为 C > P > N,垂直变异性为低盐区>中盐区>高盐区。 盐度梯度下,土壤 C/N
比为 10.31 ~ 13.17,平均值为 11.88;C/P 比为 20.66~32.20,平均值为 27.72;土壤 N/P 比为 2.00 ~ 2.52,平均值为 2.32;空
间变异性为 C/P > C/N > N/P。 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沿盐度梯度均表现为低盐区 > 中盐区 > 高盐区,即随盐度的
增加而降低。 垂向分布上,C/N 比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C/P 和 N/P 比则大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变化趋缓。
垂向空间变异性为低盐区 > 中盐区 > 高盐区。 不同盐度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与粘粒、电导率、pH、含水率呈负相
关关系,与粉粒和容重呈正相关关系。 粘粒、砂粒、电导率、pH 是影响河口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变化的关键因子。
河口湿地土壤 C/N/P 比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于土壤养分循环和平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壤 C/N/P 比;生态化学计量学;盐度梯度;短叶茳芏湿地;闽江河口
中图分类号:X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88(原 1002-1264)(2014)04-0017-05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yperus malaccensis
Wetland Soils in Min River Estuary Along with a Salinity Gradient
HU Min-jie1, ZOU Fang-fang2, ZOU Shuang-quan3*
(1.Key Laboratory of Humid Sub-tropical Eco-geographical Proces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search Centre of Wetlands in Subtropical Region,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China;2. Anxi Tea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China;3. College of Forestry,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Content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 N and P in the soils of the Cyperus malaccensis marshes along with
the salinity gradient in the Min River estuary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stoichimetry in wetland soils along with an estuarine salinity gradient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otal carbon(TC), total nitrogen(TN) and total phosphorus(TP) in the soils were 16.52 ~ 23.13,
1.56 ~ 1.76 and 0.61 ~ 0.81 g/kg, with an average of 19.45, 1.65 and 0.71 g/kg, respectively. The sequence of spatial
variability was C > P > N and that of vertical variability was low salinity >moderate salinity > high salinity. The soil
C/N, C/P and N/P ratios along with an estuarine salinity gradient were 10.31 ~ 13.17, 20.66 ~ 32.20 and 2.00 ~ 2.52
with an average of 11.88, 27.72 and 2.32, respectively. The sequence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element ratios was
C/P > C/N > N/P.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soil C/N, C/P and N/P ratios along with an estuarine salinity gradient
were low salinity>moderate salinity>high salinity, showing a decline trend with increasing salinity. For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C/N ratio 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pth, but the C/P and N/P ratios showed a smooth
change after the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depth. The vertic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C/N, C/P and N/P ratios along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1148);福建省教育厅项目(JA13469);福建师范大学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4-04-15;修回日期:2014-07-21 *通讯作者:邹双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fafuzou@163.com
胡敏杰,邹芳芳,邹双全.盐度梯度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4,27(4):17-21.
HU Min-jie, ZOU Fang-fang, ZOU Shuang-quan.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yperus malaccensis Wetland Soils in Min
River Estuary Along with a Salinity Gradient[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2014,27(4):17-21.
第 27 卷 4 期
2014 年 8 月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Vol.27 No.4
Aug. 2014 17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7 卷 4 期 2014 年
26
°1
0′
N
滨海河口湿地处于陆生与水生生态系统交汇地
带,是物质与能量蓄积与传输的重要场所,是碳(C)、
氮(N)和磷(P)等生源要素的重要源、汇和转换器,在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1]。 潮汐河
口是河流和海洋动力交互作用的地区,周期性潮汐作
用使河口区盐度增加,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形成了盐度
梯度差异。 河口区特殊的水动力机制以及咸淡水交汇
的环境显著影响着湿地土壤 C、N、P 含量和空间分异
规律 [2],对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具有重要
影响,是研究河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必须考虑的
因素。河口湿地土壤 C、N、P含量与分布特征往往包含
着许多环境地球化学信息 [3],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为
这些信息的揭示和养分平衡关系探讨提供了新的思
路与方法。 目前,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植
物组织元素方面[4,5],在土壤系统元素上的应用较少[6]。
湿地土壤 C/N/P 比是土壤养分中 C、N 和 P 元素的质
量比,对于土壤组成与质量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7]。 因
此, 湿地土壤 C/N/P比化学计量学研究对于湿地养分
循环和生态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东南沿海区典型的河口湿
地之一,由海向陆盐度梯度差异明显,河口湿地土壤
C、N、P 含量与分布受径流和潮汐形成的咸淡水交汇
环境的影响,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考虑到目前对于入
海河口区盐度梯度下潮汐湿地土壤 C/N/P比化学计量
学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按盐度梯度选择闽江河口区
中游段到入海口最典型的 3 个湿地(鳝鱼滩、蝙蝠洲、
下洋洲)上均有分布的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
Lam.var. brevifolius Bocklr)潮汐湿地为研究区,探讨盐
度梯度下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 C/N/P比化学计量
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对于认识 C、N、P 生源要素间的
制约与平衡关系,促进生态化学计量学在土壤元素方
面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简况
闽江河口湿地位于闽江入海口,是我国闽江流域
最大的天然湿地 [8],是典型的开放式感潮河口(图 1)。
该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 年均气温
19.6℃,年均降水量 1 346 mm,潮汐属典型半日潮。土壤
发育主要有滨海潮土和滨海盐土,以及人工作用形成的
水稻土[9]。 区域植被主要由土著种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短叶茳芏和藨草(Scirpus triqueter L.)群落
以及入侵种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组
成,其中短叶茳芏在研究区均有分布。 河口区流经福
州市区,由海向陆,盐度逐渐减小(表 1),是研究滨
海河口天然湿地C/N/P 比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理想区
域之一。
1.2 土壤取样与测定
为揭示不同盐度下湿地土壤 C/N/P 比化学计量
学特征,沿盐度梯度(高盐到低盐),依次选取分布于
闽江口的鳝鱼滩湿地(26°01′46.1N,119°37′34.6E)、
蝙蝠洲湿地(26°03′07.8N,119°33′26.5E)、下洋洲
湿地(25°58′32.2N,119°25′03.8E)上的短叶茳芏群
落进行土壤采样。 在以上短叶茳芏湿地内,基本在与
海岸线平行的方向随机布设 3 个样点。 采用挖土壤
with an estuarine salinity gradient was low salinity > moderate salinity > high salinity. The wetland soil C/N, C/P and
N/P ratios along with an estuarine salinity gradient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lay, conductivity, pH and
moisture, bu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wder and bulk. The clay, powder, conductivity and pH were the key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change of soil C/N, C/P and N/P ratios in estuarine wetlands. Ecological stoichimetry
characteristics of C/N/P ratio in soils were important for soil nutrient cycling and balance.
Key words: soil C/N/P ratio;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salinity gradient; Cyperus malaccensis wetland; Min River estuary
表 1 研究区盐度梯度特征
图 1 研究区及采样点分布
119°20′E 119°30′E 119°40′E
26
°0
′E
土壤深度
(cm)
土壤盐度(mS/cm)
鳝鱼滩湿地 蝙蝠洲湿地 下洋洲湿地
0~10 1.17 0.71 0.36
10~20 1.19 0.53 0.37
20~30 1.46 0.71 0.35
30~40 1.62 1.18 0.34
40~50 2.01 1.28 0.33
平均值 1.49 0.88 0.35
晋安区
连江县
连江县
东海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蝙蝠洲湿地 鳝鱼滩湿地
闽侯县
永泰县
长乐市
采样点
0 5 10 20
千米
下洋洲湿地
18
图 2 闽江口不同盐度短叶茳芏湿地土壤 TC、TN和 TP含量垂直分布
TC(g/kg)
10 20 30
0
10
20
30
40
50


( c
m

TN(g/kg)
1.00
0
10
20
30
40
50


( c
m

2.00 3.00
高盐区 中盐区 低盐区
0.40 0.60 0.80 1.00
TP(g/kg)
0
10
20
30
40
50


( c
m

剖面的方法取样, 每个取样点取样深度为 50cm,每
10cm 为一层,共分为 5 层,将各层土样放入相应自
封袋中保存。 将所采沉积物样品带回实验室,经自然
晾干,去除杂质,过 10 目和 100 目筛。总碳(TC)和总
氮(TN)含量使用碳氮元素分析仪测定(vario MAX,
德国),总磷(TP)含量经硫酸-高氯酸消解后使用流
动连续分析仪测定(Skalar San++,荷兰)。 电导率和
pH 值采用电位法测定(DDS-307 型电导仪和奥立龙
868 型酸度计),沉积物容重用环刀法进行测定,含水
率用烘干法测定, 粒度组成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
定(Master Sizer-2000,英国)。 本文所述盐度均用电
导率表征。
1.3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及相关性分析,采用 Excel 2003 与 SPSS
17.0 软件中的双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 相关分析、回
归分析等工具。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 C、N、P含量随盐度的变化趋势
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 C、N、P 含量沿盐度梯
度呈不同的分布特征(图 2)。土壤 TC(0 ~ 50 cm)沿盐
度梯度 (高盐到低盐, 下同) 的含量分别为 15.00 ~
18.15,14.47 ~ 29.73,21.50 ~ 24.62 g/kg,平均值为 16.52,
18.70,23.13 g/kg,空间分布趋势为低盐区(下洋洲湿
地) > 中盐区(蝙蝠洲湿地) > 高盐区(鳝鱼滩湿地);
土壤 TN(0 ~ 50 cm)在不同盐度区的含量分别为 1.40 ~
1.83,1.19 ~ 2.63,1.51 ~ 1.97 g/kg,平均值为 1.61,1.56,
1.76 g/kg,空间分布趋势为低盐区>高盐区>中盐区;土
壤 TP(0 ~ 50 cm)在不同盐度区的含量分别为 0.71 ~
0.92,0.54 ~ 0.77,0.67 ~ 0.81 g/kg,平均值为 0.81,0.61,
0.72 g/kg, 空间分布趋势为高盐区 > 低盐区 > 中盐
区。综合分析,河口湿地土壤 C、N、P含量在不同盐度区
含量介于 16.52 ~ 23.13,1.56 ~ 1.76,0.61 ~ 0.81 g/kg,平
均值分别为 19.45,1.65,0.71 g/kg,变异系数为17.32%,
6.42%,14.06%,空间变异性为 C > P > N。 垂直变异上,
TC、TN和 TP含量在各盐度区均表现为表层(0 ~ 10 cm)
和底层(40 ~ 50 cm)积聚,而在 10 ~ 30 cm 变异性较
大,元素含量均具有沿土层深度增加而波动减少的趋
势,存在明显的表层富集特征。相关性分析可知,TC与
T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TN与 TP呈显著正
相关关系(P < 0.05),TC与 TP相关性不显著(P > 0.05),
C、N 元素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其来源
具有同源性。
胡敏杰,等 盐度梯度下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2.2 土壤 C/N/P比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沿盐度梯度,湿地土壤 C/N比分别为 9.92 ~ 10.72,
11.27 ~ 12.86,12.29 ~ 14.21,平均值为 10.31,12.10,
13.17;土壤 C/P比分别为 18.82 ~ 21.83,25.35 ~ 39.01,
30.03 ~ 33.96,平均值为 20.66,30.29,32.20;土壤 N/P
比分别为 1.90 ~ 2.14,2.22 ~ 2.58,2.08 ~ 3.45,平均值
为2.00,2.45,2.52。土壤 C/N、C/P和 N/P比在空间上均
表现为低盐区 > 中盐区 > 高盐区, 即随盐度增加而降
低。 综合来看,河口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在不
同盐度区变化范围为 10.31 ~ 13.17,20.66 ~ 32.20,
2.00 ~ 2.52,平均值分别为 11.88,27.72,2.32,变异系
数为 12.17%,22.32%,12.01%, 空间变异性为 C/P >
C/N > N/P,C/N 和 N/P比变异较小,相对稳定。 垂直方
向上,C/N 比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C/P 和 N/P 比
则大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变化趋缓(图 3)。
不同盐度区 C/N、C/P、N/P 比的垂向变异程度也是不
一样的, 垂向空间变异性为低盐区 > 中盐区 > 高盐
区,低盐区土壤元素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变异性更大。
相关分析显示,C/N 比与 C/P 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 < 0.01),C/N、C/P 比与 N/P 比相关关系则不显
著(P > 0.05);C/N 比与 TC、TP 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
(P < 0.05),与 TN 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 > 0.05);C/P
19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7 卷 4 期 2014 年
比与 TC 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与TP、
TN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P > 0.05);N/P 比与 TC、TN含
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与 TP 含量呈显
著正相关关系(P < 0.05)。 盐度梯度下,河口湿地土壤
C/N、C/P、N/P比主要受 C和 N含量的影响。
C/N/P 比 粘粒 粉粒 砂粒 电导率 pH 含水率 容重
C/N -0.654** -0.288 0.627* -0.702** -0.799** -0.580* 0.660**
C/P -0.632* -0.361 0.672** -0.705** -0.883** -0.684* 0.422
N/P -0.560* -0.381 0.523* -0.886** -0.629* -0.536* 0.220
表 2 河口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注:* 表示显著相关(P < 0.05),** 表示极显著相关(P < 0.01)
图 3 不同盐度短叶茳芏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垂直分布
C/N
9 11 13
0
10
20
30
40
50


( c
m

15
C/P
15 20 25
0
10
20
30
40
50


( c
m

30 35 40
N/P
1.50 2.00 2.50
0
10
20
30
40
50


( c
m

3.00 3.50
高盐区 中盐区 低盐区
2.3 影响湿地土壤 C/N/P 比变化的环境因子
盐度梯度下,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与粘粒、电导率、pH、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表 2),
这些环境因子随盐度梯度呈现出与 C/N/P比相反的变
化趋势,可以解释不同盐度区土壤 C/N、C/P 和 N/P 比
的变异情况。 与砂粒呈正相关关系。 粉粒与容重对土
壤 C/N、C/P和 N/P比整体影响不大。 土壤 C/N、C/P和
N/P比主要受粘粒、砂粒、电导率、pH 的影响。
3 讨论
3.1 河口湿地土壤 C/N/P 比特征
土壤 C、N、P是滨海河口湿地土壤中的重要元素,
湿地 C 的输出是生态系统 C 素分配的重要来源,N 含
量反映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状况,而对 P 的固
持则是河口湿地的重要特征[10]。 河口湿地土壤 C、N、P
含量受盐度和植被发育的不同,以及人类活动干扰 [11]
的影响,差别较大,这也引起土壤 C/N/P比发生较大变
化。湿地土壤 C/N/P比主要受湿地水热条件、土壤理化
性质的影响,空间变异性大[12]。本研究中,土壤 C/N、C/
P和 N/P比在空间上均表现为随盐度增加而降低。 由
于 N、P 元素往往是河口湿地生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
[13], 土壤 C/N、C/P比在滨海河口湿地的变化主要与 C
含量的变化有关,而 N/P 比的变化则主要受枯落物分
解以及外源氮输入引起的 N 素富集的影响,受 P 影响
较小,这从相关性分析中也可看出。 在垂直层面上,土
壤 C/N 比在不同盐度区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
而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是
由有机质的输入和 C 的矿化速率决定的 [14],越往下植
物根系固定的 C越多,而 N 的消耗却随着深度的增加
而增大;C/P 和 N/P 比则随深度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
变化趋缓,这可能是与 P 素在垂直方向的波动释放有
关[15],枯落物、外源物质在土壤表层释放 P 素,越往下
这种释放能力越弱。 此外,采样时正处于植物生长季,
对 N、P 等元素的需求大, 也促进了 N、P 元素释放和
吸收的波动变化。
3.2 盐度及环境因子对土壤 C/N/P 比变化的影响
相关分析可知, 盐度显著影响着闽江河口湿地
土壤 C/N/P 比的变化。 盐度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 C、
N、P 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无机氮和各形态磷的
影响上 [16]。 盐度梯度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在空间上均表现为随盐度增加而降低,变
异强度表现为 C/P > C/N > N/P 比。盐度对 C/N 比的
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来起作用
的,在低盐度下,铵态氮的硝化作用较强,而随盐度
的升高硝化作用受到抑制 [17],这就导致铵态氮含量
与盐度梯度趋势相反的现象。 对 C/P和 N/P比的影响
主要是海盐中的硫酸盐促进了土壤中硫化物的产生,
硫化物与金属元素结合, 降低了其隔离磷的能力 [18];
Paludan 等(1999)也认为 [19],河口湿地土壤磷形态沿
盐度梯度的变化是离子强度和铁、 钙等可利用性发
生变化的结果。 土壤粒度对 C/N、C/P 比的影响主要
是由于湿地壤质土具有较高的厌氧碳分解速率 [20],
导致壤质土的C/N、C/P 比低于沙质土。 同时,土壤粒
度越小,质地越黏,表面积越大,有机质含量越高 [14],
N、P 等营养盐含量相应就越高。土壤酸碱度对 C/N/P
20
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促进土
壤中元素的吸收、转化和释放,以及微量元素的有效
性等实现的 [21]。
3.3 土壤 C/N/P比变化的指示意义
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对于生态系统能量及 C、N、
P等元素的平衡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在土壤养分循环
和平衡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22]。 由于土壤微生物需要
C 和 N 来提供能量,土壤有机质 C/N 比与其分解速率
往往呈反比例关系[7]。 土壤 C/N、C/P、N/P比对土壤 C、
N 等元素储量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当 C/N 比较高
时,表明环境中 N 素缺乏,这时就需要输入外源氮来
满足生物生长所需;当 C/N 比较低时,表明环境中 N
素富余,这时剩余的 N 就会排放到环境中,此外还与
C 的增减有关。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 C/N 比为 10.31 ~
13.17,平均值为 11.88,略低于全国平均 [23]C/N 比 13,
较低的 C/N 比表明有机质矿化速率较快,使得土壤获
得的有机氮较多,这从侧面也反映出闽江河口湿地输
入的外源 N 较多,具有潜在生态风险。 在湿地中,N/P
比可用来诊断 N 是否饱和,调控养分平衡[24]。 闽江河
口湿地土壤 N/P 比为 2.00~2.52,平均值为 2.32,远低
于全国平均 [25]N/P 比 8,关于 N/P 比能否作为判定营
养元素限制性标准的说法不一 [25, 26],有待今后进一步
研究。 土壤 C/N、C/P、N/P比在不同盐度区均表现为低
盐区大于高盐区,表明低盐区湿地土壤 C 与 N 养分较
高,这可能是因为低盐区(下洋洲湿地)处于福州市城
郊结合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27],生产生活污水和
垃圾等都随闽江汇集于此,同时此处也是水禽养殖和
水产养殖的集中地,动物排泄物和养殖饲料都在此累
积,沉积物稳定性较弱,这都对 C 与 N 养分的输入、积
累、转化产生影响。
4 结论
1)盐度梯度下,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 C、
N、P 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19.45、1.65、0.71 g/kg, 变异
系数为 17.32%、6.42%、14.06%, 空间变异性为 C >
P > N。垂直变异上,TC、TN 和 TP 含量在各盐度区均
表现为具有沿土层深度增加而波动减少的趋势。 C、
N 元素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表明其来源
具有同源性。
2)闽江河口土壤 C/N、C/P 和 N/P 比在不同盐度
区平均值分别为 11.88、27.72、2.32, 变异系数为
12.17%、22.32%、12.01%,空间变异性为 C/P > C/N >
N/P,C/N 和 N/P 比变异较小,相对稳定。垂直方向上,
C/N 比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C/P 和 N/P 比则大
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变化趋缓(图 2)。 低盐
区土壤元素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变异性更大。
3)随着短叶茳芏湿地由淡水向咸水的演替,土壤
理化因子变化多样。 盐度梯度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
C/N、C/P 和 N/P 比与粘粒、电导率、pH、含水率呈负相
关关系,与砂粒呈正相关关系。 湿地土壤 C/N、C/P 和
N/P比主要受粘粒、砂粒、电导率、pH的影响。
4)土壤 C/N/P比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于滨海河
口湿地 C、N、P等土壤养分元素的循环与平衡,以及元
素有效性等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Negrin V. L., Spetter C. V., Asteasuain R. O., et al. Influence of
Flooding and Vegetation on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ynamics in the Pore Water of a Spartina Alterniflora Salt Marsh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1, 23(2): 212-221.
[2] Jordan T. E., Cornwell J. C., Boynton W. R., et al. Changes in
Phosphorus Biogeochemistry along an Estuarine Salinity Gradient: The
Iron Conveyer Belt[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2008, 53 (1):
172-184.
[3] Ptacnik R., Jenerette G. D.,Verschoor A. M., et al. Applications of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for Sustainable Acquisi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J]. Oikos, 2005, 109(1): 52-62.
[4] Zeng D. H., Chen G. S..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a Science to
Explore the Complexity of Living Systems [J]. Acta Phytoecological
Sinica, 2005, 29(6):1007-1019.
[5] 荣戗戗,刘京涛,夏江宝,等. 莱州湾湿地柽柳叶片 N、P 生态化学计
量学特征[J]. 生态学杂志,2012,31(12):3032-3037.
[6] 王维奇,仝川,贾瑞霞,等. 不同淹水频率下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
学计量学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3):238-242.
[7] 王绍强,于贵瑞. 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 生
态学报,2008,28(8):3937-3947.
[8] 刘剑秋,曾从盛,陈宁,等.闽江河口湿地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6:33-49.
[9] 郑彩红,曾从盛,陈志强,等 . 闽江河口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J]. 湿地科学,2006,4(1):29-35.
[10] 仝川,贾瑞霞,王维奇,等. 闽江口潮汐盐沼湿地土壤碳氮磷的空
间变化[J]. 地理研究,2010,29(7):1203-1213.
[11] 王维奇,曾从盛,钟春棋,等 . 人类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碳、
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J]. 环境科学,2010,31(10):
2411-2416.
[12] Zhang L. X., Bai Y. F., Han X. G.. Application of N: P Stoichiometry
to Ecology Studies[J]. Acta Botanica Sinic,2003,45(9): 1009-1018.
[13] Berendse F., VanBreemen N., Rydin H., et al. Raised Atmospheric
CO2 Levels and Increased N Deposition Cause Shifts i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on in Sphagnum Bog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1,7(5): 591-598.
(下转第 26页)
胡敏杰,等 盐度梯度下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21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7 卷 4 期 2014 年
[14] 罗先香,张珊珊,敦萌. 辽河口湿地碳、氮、磷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
特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12):97-104.
[15] 欧阳林梅,王纯,王维奇,等. 互花米草与短叶茳芏枯落物分解过
程中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J]. 生态学报.2013,33(2):389-394.
[16]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等. 盐度变化对崇明东部河口潮滩氮营养
盐循环影响实验模拟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2004,23(4):6-9.
[17] Morin J., Morse J. W.. Ammonium Release from Re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Laguna Madre Estuary[J]. Marine Chemistry, 1999,
65(1-2): 97-110.
[18] Hartzell J. L., Jordan T. E.. Shifts in the Relative Availability of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along Estuarine Salinity Gradients [J].
Biogeochemistry, 2012, 07(1-3): 489-500.
[19] Paludan C., Morris J. T..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Phosphorus
along a Salinity Gradient in Intertidal Marsh Sediments [J] .
Biogeochemistry,1999, 45(2): 197-221.
[20] 王维奇,仝川,曾从盛. 不同质地湿地土壤碳、氮、磷计量学及厌氧
碳分解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0):1130-1134.
[21] 彭佩钦,张文菊,童成立,等. 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与土
壤物理性状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10):1872-1878.
[22] Schindler D. W.. Balancing Planets and Molecules[J]. Nature, 2003,
423(6937): 225-226.
[23] Tian H. Q., Chen G. S., Zhang C., et al. Pattern and Variation of C/
N/P Ratios in China’s Soils: a Synthe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J].
Biogeochemistry, 2010, 98(1-3): 139-151.
[24] Güsewell S., Koerselman W., Verhoeven J. T. A.. Biomass N: P
Ratios as Indicators of Nutrient Limitation for Plant Populations in
Wetlands[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3, 13(2): 372-384.
[25] Güsewell S., Bollens U.. Composition of Plant Species Mixtures
Grown at Various N: P Ratios and Levels of Nutrient Supply [J].
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 2003, 4(5): 453-466.
[26] 杨雪,李奇,王绍美,等. 两种白刺叶片及沙堆土壤化学计量学特
征的比较[J]. 中国沙漠,2011,31(5):1156-1161.
[27] 艾金泉,陈丽娟,何诗,等.闽江河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铵态氮与硝态
氮的空间分布特征[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3,26(5):40-43.
作者简介:胡敏杰(1988-),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
态环境与全球变化,已发表论文 5 篇,mjhu0014@163.com。
(上接第 21页)
随进水 VFA的比例提高, 两种对比工艺系统的微生物
对碳源利用效率均有提高, 且佐证了进水 VFA所占比
例对工艺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有着显著影响。
3 结论
基于 Biolog 技术, 分别运行倒置/常规 A2/O 工艺
两套平行对比试验系统,研究其在不同碳源类型条件
下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 Biolog 所计算的 AWCD 值结果表明,无论
何种碳源类型条件下倒置 A2/O 工艺的设计都较常规
A2/O 工艺提高了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代谢能力和代
谢活性。
2)根据 Biolog 代谢图谱可知由于工艺的不同,其
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且对进水条件变化的适应程度也
不同。在进水条件变化时倒置 A2/O 工艺系统微生物群
落结构变化的程度小于常规 A2/O 工艺。
3)进水 VFA所占比例对工艺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
有显著影响。两平行对比系统在 VFA/CODCr=100%条件
下的 AWCD 值和 Biolog 代谢图谱中易利用碳源个数
均比 VFA/CODCr=60%条件下的高,表明当进水中 VFA
所占比例越高时, 工艺的微生物代谢活性就越强,且
更能够被倒置 A2/O 工艺中的微生物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Garland J.L., Mills A..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troph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the Basis of Patterns of
Community-level Sole Carbon-source Utilization[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1, 53(8):2351-2359.
[2] De Fede. Characterization of Dilution Enrichment Cultures Obtained
from Size Fractionated Soil Bacteria by BIOLOG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es and Restriction Analysis of 16S rRNA Genes
[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1, 33(11):1555-1562.
[3] Hackett C. A., Griffiths B.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Time-course of
Biolog Substrate Utilization[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1997, 30(1):63-69.
[4] 席劲瑛, 胡洪营, 钱易. Biolog 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
用[J]. 微生物学报, 2003,43(1):138-141.
[5] Chang G., Liu C., Zhang F., et al. Prepose the Anoxic Zone to
Enhance Phosphate and Nitrogen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with Low
C/N Ration[J].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2011, 20 (11):
3025-3029.
[6] 张波, 高廷耀. 倒置 A2 /O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00,16(7):11-15.
[7] 张波, 高廷耀.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厌氧/缺氧环境倒置效应[J]. 中
国给水排水, 1997,13(3):7-10.
[8] Carvalho G., Lemos P.C, Oehmen A., et al.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Linking the Process Performance with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J]. Water Research, 2007,41(19):4383-4396.
[9] 席劲瑛, 胡洪营, 姜健, 等. 生物过滤塔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性
[J]. 环境科学, 2005,26(4):165-170.
[10] Haack S.K., Garchow H., Klug M.J., et al.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uracy, Reproducibility, and Interpret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y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Patterns [J]. Appl. Environ.
Microbial, 1995, 61:1458-1468.
[11] Choi K., Dobbs F.C..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Biolog Microplates
(GN and ECO) in Their Ability to Distinguish among Aqua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1999, 36(3):
203-213.
作者简介:刘长青(1973-),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水污染控制,已发表论文 30 余篇,lcqlfy@163.com。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