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蝴蝶兰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和Phal.316杂交F_1代性状分离研究



全 文 :蝴蝶兰(Phalaenopsis), 因其花型奇特, 花色
多变, 花期长, 生长势强, 既可作盆花也可作切花
销售, 具有极高的观赏与经济价值, 是目前国内及
国际最流行的的兰花品种 [1-3]。 目前, 市面流行的
蝴蝶兰优良品种大多来自于台湾育种公司 [4-5]。 随
着我国对蝴蝶兰育种重视程度的提高, 近几年, 国
内科研单位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
相继培育出一些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蝴
蝶兰新品种 [6-9], 并有部分新品种在 RHS 上进行了
国际登陆, 展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然而育出的新品
种数量还很少, 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差。
蝴蝶兰花色种类极为丰富, 花斑的表现形式变
化多样, 值得关注的是花斑并不是呈现出均一的不
同饱和度的晕色或阴影状, 而是呈现为离散型的斑
点、 条纹或斑块状 [10], 因此蝴蝶兰是开展植物花
色、 花斑遗传规律研究的极好材料, 然而对这方面
的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却很少。 现今对蝴蝶兰
花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花色素成分的测定和与花色
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研究, 目前已发现蝴
蝶兰 4 种主要的酰基化花青素[11], 还发现通过克隆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可改变蝴蝶兰的花色[12], 在其他观赏花卉如向日葵
的花色多样性的研究中发现[13], 花色会随着花青素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35(5): 854-861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
收稿日期 2013-10-25 修回日期 2014-01-2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120165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项目(No. 201118);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作者简介 李 佐(1983年—), 女, 博士,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种质资源学。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吕复兵(LV Fubing),
E-mail: 13660373325@163.com。
蝴蝶兰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和
Phal. 316杂交F1代性状分离研究
李 佐, 肖文芳, 陈和明, 尤 毅, 吕复兵 *
广 东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环 境 园 艺 研 究 所
广东省园林花卉种质创新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 以中小型-黄底红紫斑纹-蜡质花品种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黄金豹)为母本, 大花型-纯白无
斑纹-纸质花品种 Phal. 316 为父本进行常规杂交, 对其 F1代群体的性状分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F1代群体根
据花部性状特点分为 11 个类群(Group 01~Group 11), 17 个数量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或低于双亲或高于双亲, 表
现为中亲优势或正向超亲优势或负向优势; 杂交后代在花色、 斑纹、 花朵质地、 唇瓣须状物、 株高等方面都发
生了明显的性状分离, 今后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优良单株或株系的筛选, 并为部分花部性状的定向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蝴蝶兰; 杂交 F1代; 性状分离
中图分类号 S682.31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cs Separation of F1 Offspring from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 Phal. 316
LI Zuo, XIAO Wenfang, CHEN Heming, YOU Yi, LV Fubing*
Environmental Hort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Guangdong Key
Lab of Ornamental Plant 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Abstract Analyses of F1 offspring characteristics separation from a cross -bred combination of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female parent, medium-small type, yellow ground color with red-purple pattern, waxy petals)
with Phal. 316 (male parent, large type, pure white color, papery petals) were studi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1 offspring were divided into 11 groups ( Group 01 - Group 11) based on the flowers
characteristics, 17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were between the two parents or higher or lower than their parents,
which showed mid-parent heterosis or positive or negative heterosis advantage.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of F1
offspring showed clear characters separation on flower color, flower pattern, flower texture, lip whiskers and plant
size. These characters could be the main candidate traits in selecting fine quality cultivars in the future, and this
research could supply directed breeding reference for certain floral traits.
Key words Phalaenopsis; Crossed F1 offspring; Characteristics separation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5.006
第 5 期 李 佐等: 蝴蝶兰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和Phal. 316杂交F1代性状分离研究
总含量的增加而变暗, 同时花青素苷的含量和种
类上的差别使得向日葵形成了丰富的花色变异 ,
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蝴蝶兰花色生化途径方面的
研究提供思路和对比参考。 然而目前对于蝴蝶兰
花斑形成机理的研究报道非常少, 对其他物种的
研究发现导致花部彩斑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种 [14]: (1)易变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是形成花瓣不规
则彩斑的主要原因, 如烟草[15]、 金鱼草[16]等; (2)转
座子引起的基因不稳定表达和分布而形成的彩斑,
如大花牵牛的 Tpn1[17]、 金鱼草的 Tam1[18]等; (3)嵌
合体导致的植物花瓣彩斑, 如天竺葵花瓣上的红色
斑点 [19]、 非洲紫罗兰的花斑是一种周缘嵌合体 [20]
等。 对于蝴蝶兰的花斑形成的原因并未有研究和归
类, 目前相关的报道只能认定蝴蝶兰花色素的调控
已经细化到不同花器官的特定细胞中, 而类黄酮合
成相关基因的特异表达可能仅仅是花色素复杂调控
机制的初始步骤[21]。
关于蝴蝶兰遗传育种繁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快繁技术、 种质资源、 基因育种等方面[22]。 而蝴
蝶兰杂交后代性状分离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23-25]。
本研究对蝴蝶兰 Phalaenopsis ‘ Frigdaas Oxford’
(黄金豹)× Phal. 316 杂交 F1代性状分离特性进行
了观测研究, 可为今后杂交育种中性状(尤其是花
部性状)的早期定向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有效地
提高育种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广东省名优花卉种质资源圃的一个
杂交组合后代群体。 父本(♂): Phal. 316, 株型高大,
纯白色大花, 无斑纹, 花瓣薄纸质, 唇瓣主色为黄色
和白色, 唇瓣上具长须; 母本(♀):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黄金豹), 株型矮小, 黄色中
花, 具紫红色斑块, 花瓣厚蜡质, 唇瓣主色为橘色
和紫色, 唇瓣上无须, 于 2007 年 7 月 10日, 在英
国皇家园艺学会登陆; 并于 2010 年通过广东省农
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1.2 方法
2009 年 2 月进行授粉杂交, 同年 7 月获得杂
交果荚进行无菌播种与培养, 2010 年 1 月出瓶种
植 F1代群体 1 000株(单株种植于直径 5 cm 的软盆
中), 之后 2011 年 3~5 月 F1代群体首次开花(单株
种植于直径 8 cm 的软盆中)。 从 F1 代群体中随机
挑选 505 株, 连续两年的 3~5 月进行该群体分离
比率和重要农艺及观赏性状调查、 测量、 记录并拍
照, 具体测量数量性状 17 个, 包括: 株高、 株幅、
叶长、 叶宽、 叶厚、 叶片数目、 花枝长、 花梗直
径、 花朵数、 花瓣长、 花瓣宽、 花瓣厚、 唇瓣长、
唇瓣宽、 须长度, 花纵径、 花横径; 调查记录质量
性状 6个, 包括: 花瓣底色、 花瓣纹案类型、 花瓣
纹案颜色、 唇瓣主色、 花瓣质地、 须状物有无。
1.3 数据分析
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 RHS 标准比色卡进行
花部性状颜色的判定; 采用 Excel 软件计算各性状
平均值、 偏差、 变幅、 变异系数, 并绘制变异系数
比较分析柱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 F1代群体分离比率
根据花部性状特征 ,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 Phal. 316 杂交 F1代基本分离为 11 大组
群(图 1), 连续编号从 Group 01 至 Group 11。 除
了 Group 11 花瓣为纯淡黄色无斑纹之外, 其余 10
个组群, 均呈现斑纹性状对应分离的显著特征, 即
奇数组群 Group 01、 Group 03、 Group 05、 Group
07、 Group 09 与偶数组群 Group 02、 Group 04、
Group 06、 Group 08、 Group10, 按编号顺序分别
两两相对, 其中相对组群的斑纹类型相同, 而花瓣
底色与唇瓣颜色有所分离, 奇数组群花瓣底色均为
白色, 而偶数组群花瓣底色均为淡黄色, 具体花部
特征分离情况详见表 1 描述。 杂交 F1 代各组群植
株数量及所占总群体(505株)的比例值见表 1 所示,
按所占比例值大小排列如下: Group 09>Group10>
Group 05>Group 06>Group 03>Group 04>Group 01>
Group 02>Group 07>Group 08>Group 11, 结果表
明花瓣底色为白色的组群比例均略高于黄色。
图1 蝴蝶兰11个杂交F1代组群的花部性状特征
Fig. 1 Flower characters of 11 Phalaenopsis F1 offspring groups
855- -
第 35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表1 蝴蝶兰亲本及杂交F1代花部主要质量性状特征描述
Table 1 Main flower qualitative characters description of Phalaenopsis parents and F1 offspring groups
说明:Ⅰ花部性状描述参照国际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制定的蝴蝶兰DUS测试指南(UPOV Phalaenopsis guidelines 2003; UPOV
Phalaenopsis guidelines 2013)[26-27];Ⅱ 2所有样品均采用英国皇家园艺协会RHS标准比色卡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室内进行比色测定;Ⅲ 每个组群
(Group)的植株数量及占总杂交后代群体(总505株)的比例值。
Note: I. Flower characters description refer to the Phalaenopsis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US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by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UPOV) (UPOV Phalaenopsis guidelines 2003; UPOV Phalaenopsis guidelines 2013)[26-27];
II. All samples’ color were measured inside the absence of direct sunlight by 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RHS) Colour Chart; III. The number of
plants per group, an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group in the total hybrid offspring populations (total 505 plants) .
样品 花瓣底色Ⅰ 比色卡编号Ⅱ(对应花朵底色) 花瓣纹案类型Ⅰ 花瓣纹案色Ⅰ 比色卡编号Ⅱ(对应花朵纹案色)
父本(♂) 白色 WHITE GROUP NN155-D 无 无 无
母本(♀) 黄色 GREEN-YELLOW GROUP 1-D 斑块 紫红 RED-PRRPLE GROUP 59-A
Group 01 白色 同父本 线点 紫红 太小,无法测量具体
Group 02 淡黄色 GREEN-WHITE GROUP 157-A 线点 紫红 太小,无法测量具体
Group 03 白色 同父本 细小斑点 紫红 太小,无法测量具体
Group 04 淡黄色 同 Group 02 细小斑点 紫红 太小,无法测量具体
Group 05 白色 同父本 斑块 紫红 PURPLE GROUP N79-B
Group 06 淡黄色 同 Group 02 斑块 紫红 PURPLE GROUP N79-C
Group 07 白色 同父本 线纹/斑点 紫红 太小,无法测量具体
Group 08 淡黄色 同 Group 02 线纹/斑点 紫红 太小,无法测量具体
Group 09 白色 同父本 几乎全斑 紫红 PURPLE GROUP N79-C
Group 10 淡黄色 同 Group 02 几乎全斑 紫红 PURPLE GROUP N79-C
Group 11 淡黄色 同 Group 02 无 无 无
样品 唇瓣颜色Ⅰ(主色) 花瓣质地Ⅰ(纸质/肉质/蜡质) 须状物Ⅰ 株数Ⅲ 比例值Ⅲ/%
父本(♂) 白/黄 纸质/光滑 有 / /
母本(♀) 紫/橘 蜡质/光滑 无 / /
Group 01 紫/橘 肉质/光滑 有 47 9.31
Group 02 紫/橘 肉质/光滑 有 34 6.73
Group 03 紫/橘 肉质/光滑 有 54 10.69
Group 04 紫/橘 肉质/光滑 有 48 9.50
Group 05 橘/黄/白 肉质/光滑 有 67 13.27
Group 06 橘/黄/白 肉质/光滑 有 66 13.07
Group 07 紫/橘 肉质/光滑 有 16 3.17
Group 08 紫/橘 肉质/光滑 有 15 2.97
Group 09 紫/橘/白 蜡质/粗糙 有 87 17.23
Group 10 紫/橘/白 蜡质/粗糙 有 69 13.66
Group 11 紫/橘/白 肉质/光滑 有 2 0.40
2.2 杂交 F1代花部性状分离特征
2.2.1 杂交 F1代花色 母本和父本花色分别为黄
色带紫红色斑块和纯白色, 杂交后代花瓣底色白色
占 53.66%, 黄色占 46.34%, 说明杂交后代的花色
底色整体遗传了双亲的花色, 但黄色均浅于母本;
由于父本没有纹案, 杂交后代纹案色(99.6%)几乎
全遗传母本的紫红色, 但紫红色的深浅有些差别,
仅有两株(Group 11)遗传父本无纹案为纯色花, 但
花色为浅于母本底色的淡黄色, 杂交后代中未出现
双亲之外的颜色, 也未出现底色与斑块色相互对调
的现象(具体花色差别详见表 1比色卡编号)。
2.2.2 杂交 F1代花瓣纹案特征 母本花瓣有大面
积斑块, 父本花瓣无斑纹, 杂交后代几乎全部遗传
母本具斑纹的特性, 花瓣无斑纹的植株仅两株(占
0.4%), 其余 99.6%的植株都具有斑纹, 但斑纹大
小及形状有变化, 有细小斑点、 线条状斑纹、 中等
大小圆斑和大面积斑块 , 其中大面积斑块类型
Group 09与 Group 10所占比例最高(共占 30.9%)。
2.2.3 杂交 F1代唇瓣主色 母本和父本的唇瓣主
色(包括前端瓣和侧瓣)分别为橘色/紫色和黄色/白
色, 由于双亲的唇瓣色都呈现拼接和融合的分布特
点, 颜色表现比较复杂, 两者杂交后代唇瓣色结合
了双亲特性 , 其中 Group 01、 Group 02、 Group
03、 Group 04、 Group 07、 Group 08 的唇瓣颜色
及组合方式更接近母本, 而 Group 05、 Group 06、
Group 09、 Group10、 Group11 的唇瓣颜色中含白
856- -
第 5 期
色且颜色的组合方式更接近于父本, 但所有组群的
唇瓣颜色在深浅及色带宽窄上都有所变化(唇瓣主
色按唇瓣前端瓣往侧瓣方向顺序排列)。
2.2.4 其他花部性状特征 母本花瓣厚蜡质且触
感光滑, 父本花瓣薄纸质光滑, 杂交后代花瓣厚度
均介于双亲之间 ; 斑块大的组群 Group 09 和
Group 10 花瓣呈现蜡质, 但厚度较母本薄, 触感
表现为粗糙, 而其余组群呈现介于双亲的肉质, 触
感光滑。
母本唇瓣上无须状物, 父本唇瓣具长须状物,
杂交后代唇瓣均具有须状物, 完全遗传了父本特
性, 但须均短于父本。
2.3 杂交 F1代群体数量性状分离变异
亲本及杂交 F1 代 11 个组群数量性状的平均
值、 偏差、 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见表 2。 结果表
明, 杂交后代组群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或低于双亲或
高于双亲, 表现为中亲优势或正向超亲优势或负向
优势。 株高变幅 5.4~21.2 cm, 介于或高于或低于
双亲; 株幅 21.5~35.9 cm, 介于或低于双亲; 叶长
12.1~22.4 cm, 介于或低于双亲; 叶宽 5.0~10.1 cm,
介于或高于或低于双亲; 叶厚 1.4~3.8 mm, 介于或
高于或低于双亲; 叶片数目 3.0~8.0 片, 介于或低
于双亲; 花枝长 25.0~65.9 cm, 介于或低于双亲;
花梗直径 3.0~6.1 mm, 介于或高于或低于双亲; 花
朵数 3.0~8.0 朵, 低于双亲; 花瓣长 2.6~5.2 cm,
介于或低于双亲; 花瓣宽 3.2~5.3 cm, 介于或高于
双亲; 花瓣厚 0.6~1.4 mm, 介于或高于双亲; 唇瓣长
3.4~4.6 cm, 介于或低于双亲; 唇瓣宽 1.6~2.6 cm,
介于或高于双亲; 须长度 0.6~1.7 cm, 介于或高于
双亲; 花纵径 5.2~9.8 cm, 介于或低于双亲; 花横
径 6.0~11.1 cm, 介于或低于双亲。
从变异系数来看, 排在前 3 位的性状是须长>
株高>花朵数, 依次为 25.2%、 23.5%、 16.7%, 表
明 F1代在须长、 株高、 花朵数方面比双亲有更大
的变异。 其中分别对比分析花部性状和植株及叶片
性状的变异系数, 如图 2、 图 3 所示。 花部性状方
面须长变异最大(25.2%), 介于或高于双亲, 杂交
后代的唇瓣都具有须, 完全遗传父本特性(母本无
须), 但须的长度均短于父本须长; 花朵数变异次
之, 为 16.7%, 花朵数 3~8 朵, 均低于双亲, 表
明 F1代在花朵数量表现为负向优势; 唇瓣长度变
异最小, 为 4.7%, 表明无论杂交后代花朵大小数
量如何变化, 唇瓣长度变化都不大; 从植株及叶片
性状变异来看, 株高和叶数变异较大, 为 23.5%和
16.1%, 其余性状变异都较小。
3 讨论与结论
经济作物的重要农艺及观赏性状的分离变异规
律研究, 可为杂交育种中性状的早期定向选择提供
基础, 有效地提高育种效率。 蝴蝶兰的主要观赏价
值在花上, 花朵性状的分离规律是其杂交育种中最
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尤其是花色及花斑的变化, 是
培育具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
尽管国外对观赏花卉花色花斑遗传研究较多, 但作
为种子公司的专利技术及商业秘密很少公开发表。
蝴蝶兰杂交育种过程中, 对亲本花色及斑纹遗
传表现的充分了解, 可有目的地选择合适亲本, 提
高定向育种效率, 如采用 P. Venosa 作为亲本, 底
色为显性遗传, 不褪色, 而杂交后代的斑纹与花型
受到另一亲本的控制 [5]。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 我
国市场上红花蝴蝶兰较白花蝴蝶兰更流行 , P.
Brother Purple、 P. George Vasquez 等都是非常重
要的红花亲本, 而白花杂交种常作为粉色花或白花
红唇杂交种的亲本使用 [5,28],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和个人欣赏水平及消费比例的增长, 蝴蝶兰品种必
然朝多色彩, 奇花奇色, 花纹多样化等方向发展。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黄金豹)是优异的
中小花型黄底紫红斑品种, 花色艳丽, 斑纹明显,
花瓣蜡质化, 是黄色奇花蝴蝶兰育种的一个优良亲
本。 课题组 Lü 等 [21]曾对其自交后代花色的分离进
行了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 自交后代群体 15 种花
色类型中, 底色黄色有加深变化, 但无规律; 紫色
斑纹呈现不同大小面积和形状的分离变化, 有全斑
类型花, 但未发现有无斑类型(即纯黄色花); 同时
全斑类型的花型出现了明显变化, 花瓣与萼片都变
尖, 花大小也较其他花色类型明显变小。 本研究在
此基础上 , 采用 Phalaenopsis ‘ Frigdaas Oxford’
(黄金豹)为母本, 与大花型纯白无斑纹品种 Phal. 316
进行杂交, 研究发现杂交 F1代在花色、 斑纹、 花
朵质地、 唇瓣须状物等方面都发生了分离, 其中与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自交群体相反的是
获得了纯黄色无斑类型, 却未获得全斑类型; 底色
既有父本的白色, 也有母本的黄色, 但黄色出现变
浅现象; 紫色斑纹大小和形状成一定规律变化, 其
中大面积斑纹组群(Group 09和Group 10)的花朵也
出现了类似自交后代花型和花大小的变化(如图 1
所示), 比其他组群花都小; 自交群体花瓣质地都
保持蜡质未有变化, 而杂交群体介于双亲之间, 大多
呈肉质, 即使呈现蜡质的组群花瓣厚度也薄于母本;
自交群体均同亲本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黄金豹)无须, 而本杂交群体均遗传父本有须, 由
李 佐等: 蝴蝶兰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和Phal. 316杂交F1代性状分离研究 857- -
第 35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c
m


/c
m


/c
m


/c
m


/m
m


/片



/c
m




/m
m



/朵



/c
m



/c
m



/m
m



/c
m



/c
m



/c
m



/c
m



/c
m


( ♂

/
18
.8
36
.8
22
.6
7.
9
3.
1
4.
0
77
.2
4.
1
10
.0
6.
1
7.
5
0.
5
5.
0
2.
6
3.
1
11
.4
12
.9


( ♀

/
12
.4
26
.5
19
.9
6.
9
2.
6
8.
0
40
.2
4.
7
15
.0
3.
0
3.
0
1.
1
3.
9
1.
2
0.
0
6.
2
6.
5



/
15
.6
31
.7
21
.3
7.
4
2.
8
6.
0
58
.7
4.
4
12
.5
4.
6
5.
3
0.
8
4.
5
1.
9
1.
6
8.
8
9.
7
Gr
ou
p
01


8.
6
26
.3
16
.0
6.
1
1.
8
4.
6
38
.2
4.
0
5.
3
4.
3
4.
6
0.
8
4.
2
2.
1
1.
0
8.
2
9.
3
Gr
ou
p
01


2.
4
1.
9
1.
2
0.
5
0.
2
0.
7
7.
7
0.
3
0.
8
0.
2
0.
4
0.
1
0.
2
0.
1
0.
3
0.
8
0.
5
Gr
ou
p
01


5.
4~
14
.5
23
.2
~3
0.
1
14
.6
~1
8.
1
5.
3~
7.
1
1.
5~
2.
0
4.
0~
6.
0
25
.0
~4
9.
1
3.
5~
4.
4
4.
0~
7.
0
4.
0~
4.
8
3.
8~
5.
3
0.
7~
0.
9
3.
7~
4.
4
2.
0~
2.
3
0.
7~
1.
4
7.
1~
9.
4
8.
6~
10
.2
Gr
ou
p
01




28
.4
7.
4
7.
4
8.
9
9.
0
15
.2
20
.2
6.
6
15
.5
5.
6
9.
5
8.
0
4.
6
4.
9
25
.1
9.
5
4.
8
Gr
ou
p
02


9.
3
26
.7
16
.2
6.
7
2.
0
5.
0
36
.3
4.
0
5.
3
4.
2
4.
4
0.
7
4.
2
2.
2
0.
9
7.
8
9.
0
Gr
ou
p
02


1.
5
2.
8
1.
8
0.
8
0.
3
1.
2
5.
0
0.
4
0.
8
0.
2
0.
2
0.
1
0.
2
0.
1
0.
2
0.
7
0.
4
Gr
ou
p
02


7.
3~
12
.3
23
.5
~3
1.
4
13
.4
~1
8.
5
5.
9~
8.
1
1.
4~
2.
4
3.
0~
7.
0
26
.8
~4
2.
7
3.
5~
4.
9
4.
0~
6.
0
3.
9~
4.
6
4.
2~
4.
7
0.
6~
0.
8
3.
8~
4.
4
2.
0~
2.
4
0.
7~
1.
5
7.
1~
8.
9
8.
2~
9.
5
Gr
ou
p
02




16
.5
10
.5
10
.9
11
.5
17
.3
24
.9
13
.8
10
.3
15
.5
5.
8
4.
2
7.
9
4.
0
4.
9
25
.1
8.
4
4.
8
Gr
ou
p
03


11
.0
30
.1
16
.7
7.
4
2.
5
5.
7
36
.0
4.
2
4.
8
4.
5
4.
7
0.
8
4.
3
2.
2
1.
1
8.
3
9.
6
Gr
ou
p
03


2.
3
2.
3
1.
8
0.
6
0.
4
0.
9
5.
6
0.
3
1.
1
0.
3
0.
4
0.
1
0.
2
0.
1
0.
2
0.
7
0.
7
Gr
ou
p
03


6.
5~
13
.8
26
.6
~3
2.
7
13
.7
~2
0.
5
6.
4~
8.
3
1.
6~
3.
0
5.
0~
7.
0
26
.7
~4
7.
0
3.
8~
4.
8
3.
0~
7.
0
3.
9~
4.
9
4.
1~
5.
1
0.
7~
0.
9
3.
9~
4.
6
2.
0~
2.
4
0.
7~
1.
5
7.
4~
9.
3
8.
3~
10
.6
Gr
ou
p
03




21
.3
7.
6
10
.7
7.
6
18
.3
16
.6
15
.6
8.
1
23
.7
6.
8
7.
6
7.
7
4.
3
6.
3
22
.6
8.
0
6.
8
Gr
ou
p
04


11
.3
27
.8
17
.1
6.
7
2.
1
4.
7
39
.9
3.
8
5.
6
4.
4
4.
7
0.
7
4.
2
2.
1
0.
9
8.
1
9.
5
Gr
ou
p
04


3.
3
3.
4
1.
6
0.
7
0.
3
0.
7
6.
9
0.
3
0.
5
0.
4
0.
4
0.
1
0.
1
0.
1
0.
1
0.
5
0.
7
Gr
ou
p
04


7.
8~
19
.6
23
.5
~3
3.
2
14
.2
~1
9
5.
5~
7.
8
1.
5~
2.
5
4.
0~
6.
0
29
.9
~4
9.
8
3.
4~
4.
2
5.
0~
6.
0
4.
0~
5.
2
4.
0~
5.
2
0.
6~
0.
8
4.
1~
4.
4
2.
0~
2.
3
0.
7~
1.
0
7.
3~
9.
0
8.
7~
11
.1
Gr
ou
p
04




29
.1
12
.3
9.
6
10
.5
12
.9
14
.4
17
.2
6.
7
9.
2
8.
0
8.
0
8.
7
2.
1
4.
5
11
.2
6.
2
7.
9
Gr
ou
p
05


9.
6
28
.2
17
.0
6.
6
2.
2
5.
0
41
.1
4.
0
5.
4
4.
4
4.
6
0.
7
4.
2
2.
0
1.
1
8.
4
9.
4
Gr
ou
p
05


2.
9
2.
8
1.
9
0.
8
0.
4
0.
9
6.
9
0.
4
0.
7
0.
4
0.
3
0.
1
0.
2
0.
2
0.
2
0.
9
0.
6
Gr
ou
p
05


6.
8~
16
.3
24
.5
~3
2.
8
14
.4
~2
0.
8
5.
6~
8.
0
1.
6~
2.
9
3.
0~
6.
0
32
.5
~5
4.
3
3.
4~
4.
6
5.
0~
7.
0
3.
8~
5.
0
4.
1~
5.
2
0.
6~
0.
9
3.
8~
4.
6
1.
7~
2.
4
0.
7~
1.
4
6.
7~
9.
8
8.
4~
10
.5
Gr
ou
p
05




30
.0
9.
8
11
.2
11
.8
16
.9
18
.9
16
.7
9.
8
12
.9
8.
1
7.
5
9.
9
5.
0
9.
9
19
.5
10
.2
6.
6
Gr
ou
p
06


10
.6
28
.3
16
.7
6.
6
2.
2
5.
7
42
.2
3.
8
6.
0
4.
2
4.
5
0.
7
4.
1
1.
9
1.
0
8.
3
9.
0
Gr
ou
p
06


2.
7
3.
2
2.
3
0.
6
0.
3
0.
8
10
.6
0.
6
1.
2
0.
2
0.
3
0.
0
0.
2
0.
2
0.
3
0.
6
0.
5
Gr
ou
p
06


7.
4~
15
.3
24
.2
~3
2.
3
12
.6
~1
9.
2
5.
6~
7.
7
1.
5~
2.
6
5.
0~
7.
0
31
.3
~6
5.
9
3.
0~
4.
8
5.
0~
8.
0
3.
9~
4.
6
4.
1~
5.
0
0.
7~
0.
8
3.
8~
4.
5
1.
6~
2.
3
0.
7~
1.
5
7.
1~
9.
2
8.
1~
9.
7
Gr
ou
p
06




25
.5
11
.5
13
.7
8.
3
15
.6
14
.4
25
.2
15
.1
19
.2
4.
7
6.
7
6.
6
4.
6
11
.2
33
.3
7.
5
5.
6

2








F 1











Ta
bl
e
2
A
na
ly
sis
of
m
ai
n
qu
an
tit
at
iv
e
ch
ar
ac
te
rs
of
Ph
al
ae
no
ps
is
pa
re
nt
sa
nd
F 1
of
fs
pr
in
g
gr
ou
ps
858- -
第 5 期








/c
m


/c
m


/c
m


/c
m


/m
m


/片



/c
m




/m
m



/朵



/c
m



/c
m



/m
m



/c
m



/c
m



/c
m



/c
m



/c
m
Gr
ou
p
07


9.
4
29
.0
16
.4
7.
0
2.
4
5.
7
37
.5
3.
8
5.
0
4.
4
4.
5
0.
7
4.
2
2.
2
1.
0
8.
2
9.
5
Gr
ou
p
07


0.
8
2.
0
2.
0
0.
9
0.
4
0.
8
5.
8
0.
4
1.
1
0.
4
0.
4
0.
1
0.
1
0.
1
0.
4
0.
7
0.
7
Gr
ou
p
07


8.
2~
10
.4
25
.7
~3
1.
8
12
.6
~2
0.
5
5.
2~
7.
8
1.
5~
3.
0
5.
0~
7.
0
30
.2
~4
7.
8
3.
1~
4.
5
3.
0~
6.
0
3.
8~
4.
9
4.
0~
5.
3
0.
7~
0.
8
4.
0~
4.
4
2.
0~
2.
3
0.
6~
1.
6
7.
1~
9.
2
8.
5~
10
.6
Gr
ou
p
07




8.
2
7.
0
12
.3
12
.7
15
.6
14
.4
15
.4
11
.3
21
.1
8.
2
8.
1
7.
9
3.
0
4.
0
36
.9
8.
7
7.
1
Gr
ou
p
08


9.
5
28
.4
17
.3
6.
6
2.
5
5.
5
35
.0
4.
0
4.
6
4.
3
4.
4
0.
7
4.
2
2.
1
0.
9
8.
1
9.
2
Gr
ou
p
08


2.
6
3.
7
3.
0
0.
7
0.
4
1.
0
6.
2
0.
3
1.
4
0.
2
0.
5
0.
1
0.
3
0.
2
0.
2
0.
7
0.
5
Gr
ou
p
08


7.
7~
16
.8
22
.6
~3
3.
8
12
.1
~2
2.
4
5.
4~
7.
8
1.
8~
3.
3
4.
0~
7.
0
26
.5
~4
7.
4
3.
4~
4.
5
3.
0~
7.
0
3.
8~
4.
6
3.
8~
5.
1
0.
6~
0.
8
3.
7~
4.
6
1.
8~
2.
4
0.
7~
1.
3
6.
9~
9.
2
8.
2~
9.
9
Gr
ou
p
08




27
.7
13
.0
17
.6
11
.1
16
.8
17
.7
17
.7
8.
1
31
.1
5.
5
10
.5
10
.2
6.
1
8.
7
23
.3
8.
7
5.
2
Gr
ou
p
09


10
.8
30
.2
17
.6
7.
0
2.
5
5.
5
42
.0
3.
9
4.
9
3.
4
3.
7
1.
0
4.
0
2.
0
1.
0
6.
6
7.
5
Gr
ou
p
09


3.
7
3.
9
2.
0
0.
8
0.
3
0.
5
5.
5
0.
4
0.
7
0.
2
0.
3
0.
2
0.
3
0.
3
0.
3
0.
4
0.
2
Gr
ou
p
09


7.
4~
20
.1
24
.8
~3
5.
9
13
.9
~2
0.
7
5.
3~
8.
1
1.
9~
2.
9
5.
0~
6.
0
32
.3
~5
0.
9
3.
2~
4.
7
4.
0~
6.
0
3.
2~
3.
7
3.
3~
4.
3
0.
8~
1.
4
3.
4~
4.
4
1.
7~
2.
6
0.
7~
1.
7
6.
2~
7.
6
7.
1~
7.
8
Gr
ou
p
09




34
.0
12
.8
11
.4
11
.1
11
.9
9.
6
13
.2
11
.1
15
.1
4.
9
8.
5
17
.8
8.
8
16
.2
29
.6
6.
4
2.
9
Gr
ou
p
10


10
.9
26
.9
16
.2
6.
4
2.
3
5.
3
42
.7
3.
8
5.
9
3.
3
3.
7
0.
9
3.
8
1.
9
1.
0
6.
3
7.
2
Gr
ou
p
10


2.
4
3.
4
2.
1
0.
8
0.
4
0.
9
9.
9
0.
4
0.
7
0.
4
0.
4
0.
1
0.
2
0.
2
0.
2
0.
9
0.
8
Gr
ou
p
10


7.
8~
14
.6
21
.5
~3
3.
3
12
.3
~1
9.
1
5.
0~
7.
4
1.
7~
3.
0
4.
0~
7.
0
30
.9
~6
0.
5
3.
1~
4.
2
5.
0~
7.
0
2.
6~
4.
0
3.
2~
4.
3
0.
9~
1.
1
3.
5~
4.
1
1.
7~
2.
2
0.
7~
1.
2
5.
2~
8.
0
6.
0~
8.
7
Gr
ou
p
10




21
.7
12
.6
12
.9
12
.9
17
.3
17
.9
23
.1
10
.7
12
.5
12
.2
10
.2
7.
8
5.
8
8.
7
18
.5
13
.9
10
.8
Gr
ou
p
11


19
.0
31
.8
19
.4
9.
3
3.
5
7.
3
48
.6
5.
9
7.
5
4.
0
4.
4
0.
7
4.
1
2.
2
1.
0
7.
3
8.
5
Gr
ou
p
11


3.
0
3.
5
0.
8
0.
9
0.
3
1.
0
0.
9
0.
2
0.
6
0.
3
0.
1
0.
0
0.
1
0.
3
0.
3
0.
4
0.
3
Gr
ou
p
11


14
.6
~1
.2
26
.6
~3
4.
2
18
.6
~2
0.
1
8.
5~
10
.1
3.
2~
3.
8
6.
0~
8.
0
47
.3
~4
9.
2
5.
6~
6.
1
7.
0~
8.
0
3.
7~
4.
3
4.
3~
4.
5
0.
7~
0.
7
3.
9~
4.
2
1.
9~
2.
6
0.
6~
1.
3
7.
0~
7.
7
8.
2~
8.
8
Gr
ou
p
11




15
.7
11
.0
4.
3
9.
9
9.
7
13
.2
1.
8
4.
0
7.
7
7.
4
2.
2
3.
0
3.
2
13
.4
32
.7
4.
9
2.
9

F 1



10
.9
28
.5
16
.9
6.
9
2.
4
5.
5
39
.9
4.
1
5.
7
4.
1
4.
4
0.
8
4.
1
2.
3
1.
4
7.
8
8.
9

F 1



2.
5
3.
0
1.
9
0.
7
0.
3
0.
9
6.
4
0.
4
0.
9
0.
3
0.
3
0.
1
0.
2
0.
2
0.
2
0.
6
0.
5

F 1



5.
4~
21
.2
21
.5
~3
5.
9
12
.1
~2
2.
4
5.
0~
10
.1
1.
4~
3.
8
3.
0~
8.
0
25
.0
~6
5.
9
3.
0~
6.
1
3.
0~
8.
0
2.
6~
5.
2
3.
2~
5.
3
0.
6~
1.
7
3.
4~
4.
6
1.
6~
2.
6
0.
6~
1.
7
5.
2~
9.
8
6.
0~
11
.1

F 1





23
.5
10
.5
11
.1
10
.6
14
.7
16
.1
16
.3
9.
2
16
.7
7.
0
7.
5
8.
7
4.
7
8.
4
25
.2
8.
4
6.
0


2








F 1











Ta
bl
e
2
A
na
ly
sis
of
m
ai
n
qu
an
tit
at
iv
e
ch
ar
ac
te
rs
of
Ph
al
ae
no
ps
is
pa
re
nt
sa
nd
F 1
of
fs
pr
in
g
gr
ou
ps
(C
on
tin
ue
d)
李 佐等: 蝴蝶兰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和Phal. 316杂交F1代性状分离研究 859- -
第 35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于与唇瓣须状物性状分离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 本
研究表明唇瓣具须的特性有可能是显性遗传, 之后
需通过反交试验进一步验证分析。 与本研究类似的
实验结果还出现在另一同样具有丰富花色和多彩花
斑的优异观赏花卉中, 在对三色堇的杂交育种研究
中发现 [29]: 三色堇不同花色杂交后 F1 代多呈中间
色, 同时有斑块的双亲杂交后代都有斑块, 纯色块
的亲本与有斑块的杂交, 后代也有斑块, 但有时斑
块变浅成线状。
以上表明, 本研究可为部分花部性状定向育种
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例如通过选择具有斑纹的品
种进行杂交或自交, 可获得斑纹连续分离的后代;
株高 株幅 叶长
叶宽 叶厚 叶数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G01 G02 G03 G04 G05 G06 G07 G08 G09 G10 G11
杂交F1代组群Group 01~Group 11(缩写为: G01~G11)
图3 蝴蝶兰11个杂交后代组群的植株及叶片性状变异系数比较分析
Fig. 3 Plant and leaf traits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of 11 Phalaenopsis hybrid offspring groups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G01 G02 G03 G04 G05 G06 G07 G08 G09 G10 G11
杂交F1代组群Group 01~Group 11(缩写为: G01~G11)
图2 蝴蝶兰11个杂交后代组群的花部性状变异系数比较分析
Fig. 2 Flower traits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of 11 Phalaenopsis hybrid offspring groups
花枝长 花梗直径 花瓣长 花瓣宽 花瓣厚 唇瓣长 唇瓣宽 须长度 花纵径 花横径 花数
860- -
第 5 期
可通过选择唇瓣具须的品种与无须品种杂交获得有
须后代; 可选择蜡质品种对纸质品种进行花瓣厚度
的改良, 使得后代群体花瓣更厚, 更适合鲜切花的
观赏需求等。
参考文献
[1] Griesbach R J. Development of Phalaenopsis orchids for the
mass-market[J]. Trends in new crops and new uses. ASHS Press,
Alexandria, VA, 2002: 458-465.
[2] Frowine S A. Moth Orchids: the Complete Guide to Phalaenopsis[M].
London: Timber Press, 2008: 12-130.
[3] 李振坚, 王 雁, 彭镇华, 等. 兰花在全球花卉贸易中的地位
及发展动态[J].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5): 154-159.
[4] 陈玉水. 台湾蝴蝶兰的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概述[J]. 西南园艺,
2005(5): 26-29.
[5] 黄玮婷, 曾宋君, 吴坤林, 等. 蝴蝶兰属植物杂交育种研究进
展[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2, 20(2): 209-220.
[6] 陈和明, 吕复兵, 朱根发, 等. 蝴蝶兰新品种 ‘红梅’[J]. 园艺
学报, 2012, 39(3): 605-606.
[7] 吕复兵, 陈和明, 朱根发, 等. 蝴蝶兰新品种 ‘红桃’[J]. 园艺
学报, 2013, 40(1): 195-196.
[8] 陈之林, 吴坤林, 曾宋君, 等. 蝴蝶兰新品种 ‘红绒’[J]. 园艺
学报, 2010, 37(2): 341-342.
[9] 许大熊, 洪生标, 李 军, 等. 蝴蝶兰新品种 ‘汕农凤凰’[J].
园艺学报, 2008, 35(9): 1 402
[10] Yu H, Goh C J. Molecular genetics of reproductive biology in
orchids[J]. Plant Physiology, 2001, 127: 1 390-1 393.
[11] Tatsuzawa F, Saito N, Seki H, et al. Acylated cyanidin glycosides
in the red-purple flowers of Phalaenopsis[J]. Phytochemistry, 1997,
45: 173-177.
[12] Su V, Hsu B D.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 putative cytochrome
P450 gene that influences the colour of Phalaenopsis flowers[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3, 25: 1 933-1 939.
[13] 张圆圆, 齐冬梅, 刘 辉, 等. 观赏向日葵的花色多样性及其
与花青苷的关系[J]. 园艺学报, 2008, 35(6): 863-868.
[14] 张其生. 三色堇与角堇花色、 花斑遗传规律及组织培养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15] Sand S A. Phenotypic variabi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somatic instability in cultures derived from hybrids between
Nicotiana langsdorffii and N. sanderae[J]. Genetics, 1957, 42
(6): 685.
[16] Harrison B J, Fingham, J R S. Instability at the Pal locus in
Antirrhinum majus. 1. Effects of environment on frequencies of
somatic and germinal mutation[J]. Heredity, 1964, 19: 237-258.
[17] Inagaki Y, Hisatomi Y, Suzuki T, et al. Isolation of a Suppressor-
mutator/Enhancer-like transposable element, Tpn1, from Japanese
morning glory bearing variegated flowers[J]. The Plant Cell Online,
1994, 6(3): 375-383.
[18] Coen E S, Carpenter R, Martin C. Transposable elements generate
novel spatial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in Antirrhinum majus[J].
Cell, 1986, 47(2): 285-296.
[19] Almouslem A B, Tilney-Bassett R A E. Inheritance of red-
spotted petals and golden leaves in zonal pelargonium[J]. HortScience,
1989, 24(3): 501-502.
[20] Peary J S, Lineberger R D, Malinich T J, et al. Stability of
leaf variegation in Saintpaulia ionantha during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during chimeral separation of a pinwheel flowering form[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1988: 603-608.
[21] Lü F, Yu N, Zhao X,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using SRAP markers with reference
to those genes responsible for variations in the pigmentation of
petals and sepals[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
2011, 86(5): 486-492.
[22] 马秀文, 和艳会. 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蝴蝶兰研究现状与
发展趋势[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6): 3 761-3 762, 3 765.
[23] 操君喜, 陈和明, 吕复兵, 等. P42×P39 蝴蝶兰 F1代性状分离
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0, 39(4): 10-13.
[24] 刘晓荣, 许申平, 刘金梅, 等 . 蝴蝶兰 Phal.20×Phal.462 杂交
后代农艺性状分离研究 [A].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 2011,
2011: 130-133.
[25] 俞继英, 张 阳, 郑锦凯, 等. 蝴蛛兰黄花系品种 Phalaenopsis
‘TaiPeiGold’ 和 P. ‘SalaGold’ 杂交及其后代的遗传表现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10(4): 550-553.
[26]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UPOV). TG/213/1. Phalaenopsis(Phalaenopsis Blume.)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S].
Geneva, 2003-04-09. http: //www.upov.int/en/publications/tg -
rom/tg213/tg_213_1.pdf.
[27]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UPOV). TG/213/1. Phalaenopsis(Phalaenopsis Blume.)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S].
Geneva, 2013-03-20. http: //www.upov.int/edocs/tgdocs/en/
tg213.pdf.
[28] Christenson E A. Phalaenopsis: A Monograph[M]. London: Timber
Press, 2001: 39-291.
[29] 王 健. 三色堇杂交育种、 RAPD 标记辅助育种及组织培养的
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责任编辑: 沈德发
李 佐等: 蝴蝶兰Phalaenopsis ‘Frigdaas Oxford’ 和Phal. 316杂交F1代性状分离研究 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