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苦苣菜的生药学研究



全 文 :第 28卷 第 2期
2 0 1 0年 2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 INESE ARCH IVES OF TRAD IT IONAL CH INESE MED IC INE
Vo.l 28 No. 2
Feb. 2 0 1 0




中华中医药
254
学刊
小苦苣菜的生药学研究
裴妙荣,李翠红,牛燕珍
(山西中医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目的: 为鉴别和开发利用小苦苣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方法
对小苦苣菜进行了生药学初步研究。结果: 鉴定了小苦苣菜的性状及显微特征。结论: 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
该药材的定性鉴别方法, 同时可为制定中药小苦苣菜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苦苣菜;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理化鉴定
中图分类号: R9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3 - 7717( 2010) 02 - 0254 - 03
Pharmacognostica l S tud ies on Lxeris Chinensis
PEIM iao-rong, L I Cui-hong, N IU Yang-zhen
( Shanxi Co llege of Trad itional Ch inese M ed icin e, Taiyuan 030024, Shanx,i C hina)
Abstrac t: Ob jective: To p rovide a sc ien tific eva luation for identifica tion and deve lopment of Ixeris chinensis.M ethods:
M orpho log ica l identifica tion, m icroscopica l identifica tion and physicochem ical iden tifica tion m ethods we re used adopted in
a pre lim ina ry study o f Ixeris chinensis. Resu lts: The propertie s and m ic roscopic cha racteristics of Ixe ris ch inensis w ere es-
tablished. Conclusion: It is a conven ient and effective m e thod fo r the authentifica tion o f Ixe ris ch inensis. These studies
can no t on ly be used to identify Ixe ris chinensis, bu t a lso p rovde refe rence fo r furthe r deve lopm ent includeing quality con-
tro l and identifica tion o f this crude drug.
Keyw ords: Ixe ris ch inensis; mo rpho log ica l iden tifica tion; m icro scop ica l iden tification; phy sicochem ica l identifica tion
收稿日期: 2009 - 09 - 10
作者简介:裴妙荣 ( 1956 - ) ,女, 山西阳曲人,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
师,研究方向:中药化学。
本品为菊科苦荬菜属植物小苦苣菜 Ixeris chinens is
( Thunb. ) N akai的干燥全草, 又名苦菜、中华小苦荬、小苦
苣等。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 南部, 东部等省区。全草入
药,性寒味苦, 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化瘀之功用, 主要用
于治疗黄疽、胃炎、痢疾、血淋、肺结核、肺热咳嗽等多种疾
病 [1 - 3]。本品是一种很有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前途的药
物。该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有报道 [3 -4 ], 但未见对其生药
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故本文从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
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苦苣菜的鉴别、质量标准
的制定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实验材料
XTL - I型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北京电子光学设备
厂 ); 光学显微镜 (奥林帕斯 ) ; ZF - 90紫外透射仪 (上海顾
村电光仪器厂 ); 硅胶 G薄层板 (青岛市基亿达硅胶试剂
厂 ); 氯仿、甲醇、甲酸、斯氏液、水合氯醛; 木犀草苷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 111720 - 200604); 小苦
苣菜 (采自学院附近 )。
2 性状鉴定
全草无毛。主根圆柱状, 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 直径
0. 2~ 1cm,长 4~ 20cm,无或少分枝,有钉刺状根痕, 较粗者
表面有纵皱纹,质脆,易折断, 断面淡黄色。茎呈细长圆柱
形,有纵棱, 表面灰绿色, 质轻脆, 易折断, 断面类白色, 长
10~ 20cm。叶基生多卷曲破碎, 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或条
形,先端尖或钝, 基部下延成窄叶柄, 全缘或具不规则小齿
至羽状分裂, 表面灰绿色, 长 4 ~ 11cm。头状花序瘦小, 舌
状花黄色,多皱缩。瘦果狭披针形,有明显纵肋, 成熟后淡
棕色,冠毛白色。
3 显微鉴定
3. 1 根组织特征 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由 2 ~ 3列细胞
组成。皮层由 3 ~ 4列长圆形细胞组成, 有的胞腔内含菊
糖。内皮层较明显。韧皮部约占根的 1 /3, 有较多乳汁管
1.木栓层 2.皮层
3.内皮层 4.韧皮部
5.乳管群 6.形成层
7.木质部 8.木射线
图 1 小苦苣菜根横切面图
1.表皮 2.皮层厚角组织
3.皮层细胞 4.韧皮部
5.形成层 6.木质部
7.髓
图 2 小苦苣菜茎横切面图
254
DOI:10.13193/j.archtcm.2010.02.32.peimr.035
第 28卷 第 2期
2 0 1 0年 2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 INESE ARCH IVES OF TRAD IT IONAL CH INESE MED IC INE
Vo.l 28 No. 2
Feb. 2 0 1 0
中华中医药
255
学刊
群斜向分布。形成层部位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单个或数个
成群,呈放射状排列 ,木射线由 3~ 5细胞组成。见图 1。
1.上表皮 2.叶脉维管束 3.叶肉 4.叶脉木质部
5.下表皮 6.主脉韧皮部
图 3 小苦苣菜叶横切面图
3. 2 茎组织特征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 1列。厚角组织由
1~ 2列细胞组成,内外切向壁增厚, 内含玫红色物质。皮
层细胞大小不等,由 2~ 3列细胞组成, 微呈红色。形成层
不明显。木质部由 3~ 7个导管组成 1束, 约数 10束。髓
发达。见图 2。
3. 3 叶组织特征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 1列, 较小, 排列
整齐。叶肉无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叶主脉维
管束 3束,木质部位于上方, 韧皮部位于下方, 细胞较小。
下表皮细胞 1列,较小, 排列整齐。见图 3。
1.菊糖 2.导管 3.非腺毛 4.茎表皮细胞 5.花粉粒
6.叶表皮细胞 7.乳汁管 8.花冠表皮细胞 9.茎厚角组织
10.木栓细胞 11.果皮表皮细胞
图 4 小苦苣菜粉末图
3. 4 粉末特征 粉末灰绿色。菊糖较小,多散布粉末中,
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类圆形,半圆形, 表面隐约可见放射状纹
理。导管多为螺纹导管, 少数为网纹, 环纹, 梯纹导管。非
腺毛为多细胞非腺毛 (冠毛 ), 由 2~ 3列细胞并列组成, 每
个非腺毛先端呈刺状向外突起。茎表皮细胞类长方形, 长
条形,垂周壁平直。气孔长圆形, 副卫细胞多为 4, 为不定
式。花粉粒淡黄色,类球形,外壁有网格状雕纹, 网格汇聚
处形成较大的钉状雕纹, 组成网格的为细小刺状雕纹。叶
表皮细胞类长多角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长圆形, 类圆
形,副卫细胞 3~ 4, 为不定式。乳汁管较少, 淡黄棕色, 胞
腔内有细小颗粒状物。花冠表皮细胞长条形,淡黄色, 有的
细胞壁呈条状向胞腔内延伸, 或将胞腔分隔成数室。茎厚
角组织多成束,玫红色,细胞呈条形,有的壁略增厚。木栓
细胞淡黄或近无色,多角形, 壁微波状弯曲。果皮表皮细胞
成片,无色或淡黄色, 梭形, 表面观垂周壁明显的连珠状增
厚见图 4。
4 理化鉴定
取本品粉末 5g, 加 75%乙醇加热回流两次 ( 8倍量、6
倍量 ), 每次 1. 5h, 合并滤液, 滤液定容至 100m L, 吸取
20mL蒸干,加 95%溶解并定容至 5mL容量瓶中,作为供试
品溶液Ñ 。另取本品粉末 5g, 加 95% 乙醇加热回流两次,
其余同上法制成供试品溶液 Ò 。取木犀草苷对照品加
95%乙醇制成每 1mL含 1mg的溶液, 作为对照品溶液。吸
取供试品溶液Ñ 、Ò 各 10LL,对照品溶液 5LL,分别点于同
一硅胶 G薄层板上 ,以氯仿 -甲醇 -甲酸 ( 10B2B0. 4)展
1.供试品 Ñ 2. 供试品 Ò
3.对照品
图 5 小苦苣菜薄层鉴别图
开,取出, 晾干,喷以 1% A lC l3乙醇溶液, 至紫外灯 ( 365nm )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
相同的黄绿色荧光斑点见图 5。
5 小 结
通过上述实验表明, 小苦苣菜最主要的生药学鉴别特
征为: ¹ 根部皮层细胞胞腔内含有菊糖;内皮层较明显; 韧
皮部约占根的 1 /3, 有较多乳汁; 形成层部位不明显; 木质
部导管呈放射状排列。º茎部厚角组织内外切向壁增厚,
内含玫红色物质;皮层微呈红色; 髓发达。»叶肉无明显的
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¼ 粉末中可见菊糖,导管, 非腺
毛,花粉粒等, 其中花粉粒特征比较特别, 其外壁有网格状
雕纹,网格汇聚处形成较大的钉状雕纹, 组成网格的为细小
255
收稿日期: 2009 - 09 - 12
作者简介:沈元良 ( 1955 - ) ,男, 浙江绍兴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
绍兴伤学派研究。
刺状雕纹。薄层鉴别表明小苦苣菜中确实含有木犀草苷这
一成分,且从斑点大小可以初步确定 95%乙醇较 75%乙醇
提取效果好。上述特征既可对小苦苣菜进行生药鉴别,又
可为制定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1 ] 沈云修,李桂凤,陈子雷, 等.山苦菜的药用价值及保健食品
的制做 [ J].膳食指南, 2003, 3: 57.
[ 2 ] 孙国祥,徐卉姝, 王璐. 苦苣菜 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研究
[ J ].中南药学, 2008, 6 ( 1) : 105 - 110.
[ 3 ] 王晓飞, 王晓静.中华苦荬菜研究进展 [ J ].齐鲁药事, 2006,
25 ( 4) : 238 - 239.
[ 4 ] 周宏雷,袁久荣. 中华苦卖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草药,
1996, 27( 5 ) : 267 - 268.
第 28卷 第 2期
2 0 1 0年 2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 INESE ARCH IVES OF TRAD IT IONAL CH INESE MED IC INE
Vo.l 28 No. 2
Feb. 2 0 1 0
中华中医药
256
学刊
何廉臣学术思想探析
沈元良
(绍兴市中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何廉臣为 /绍派伤寒0继承和发扬者。传承寒温融合, 发展伤寒学说。探究医理, 悟出医方,方方切
实可用。增订通俗伤寒论, 别开生面;吸纳新知, 厚古而不薄今。以六经三焦辨证而得法,法法新颖。
关键词: 何廉臣;学术思想; 探析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17( 2010) 02 -0256 - 02
HE Lian-chen Academ ic Think ing
SHEN Yuan-liang
( Sh aoxing H ospi tal of TCM, Shaoxing 312000, Zhejiang, Ch ina)
Abstrac t: HE L ian-chen is one of inhe ritors and advocators of Shaox ing schoo l of trea 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
se s. H e inherited the theo ry o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 iseases and seasonal febrile disea ses by past and con tempo-
rary phy sic ians, and comb ined them, which enrichs the theo ry o 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s. H e w as g lad to
absorb new m edica l know ledge, stressing no t on ly the pass bu t a lso the presen .t Based on achivem ents about febrile disea-
se s by past phy sic ians and his exploration, he crea ted mo re p ractica l pre scriptions, and revised and enlarg ed the book of
common creatise on exogenou s febrile disea ses. H e pre scribed cha rac te ristically. Espeac ially, he w as good a t app l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 ls and trip le.
Keyw ords: HE L ian-chen; academ ic thinking; ana ly sis
何廉臣 ( 1861 -1929)名炳元,越中名医。精歧黄, 探医
理,究医道, 不拘泥于经方、时方的定论。理精业勤,学验丰
富,著作颇丰。为 /绍派伤寒 0继承和发扬者, 现对其学术
思想作一探析。
1 承寒温融合发展伤寒学说
何氏以善治热病,对经典造诣颇深,并受叶天士影响较
深。但经临证,感叶氏有不妥之处, 商榷卫气营血学说,主
张以六经辨热病。倾心于俞根初的5通俗伤寒论 6, 敢于提
出见解,对温病与伤寒之争, 认为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有
发挥,但 /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 包括三焦而无一遗
憾0, 提出温热病属于新感, 但感证中新感少, 易治, 伏气
多,难疗。伏气温病不能与新感温病同法,主张用六经之法
辨证,认为卫气营血之法就温热病论,只对新感才有指导意
义,对伏气温病, 已不切实用, 更何从辨一切感证。对时医
认为: /温热病只究三焦, 不讲六经, 此属妄言, 仲景之六
经,百病不出其范围 ,岂以伤寒之类, 反与伤寒截然二途乎
, , 0指出: 新感与伏气的本质应别在于 /新感温热, 邪从
上受,必先有气分陷入血分, 里证皆有表证侵入于内也;伏
气温病,邪从里发, 必现有血分转入气分, 表证皆里证浮越
于外也0同时对伏气的辨治概括为 /一因 (伏火 )二纲 (燥
火、湿火 )四目 (兼、夹、变、遗 )扩充为八法, 在辨治伏气伤
寒上有创新,发展了 /绍派伤寒0。
2 探医理悟出医方切实可用
何氏主张寒温一统,以六经辨时病。承张景岳、俞根初
的理论,提出了 /暑湿疫毒伤寒下之宜早0的观点, 充实了
绍派伤寒的学理。何氏根据 /吾绍地居卑湿, 天时温暖等
地理人情,认为疾病中时病多于杂病, 以时病论, 伏气多于
新感。时病中夹湿者、寒包火者居多, 故其辨证重湿与伏气
而不拘泥于经方、时方之定论, 施治主芳淡和清透, 的 /绍
派伤寒0特色。
3 增订通俗伤寒论别开生面
5增订通俗伤寒论6是以清 # 俞根初 5通俗伤寒论6为
底本加按、校勘、补缺而成。5通俗伤寒论 6是绍派伤寒之
学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是外感百病之总称, 伤寒包括四时感
证。故在当时医界奉该书为 /四时感证之诊疗全书0。在
辨证上以六经为纲辨治热病; 在方药上,宗仲景法则, 而处
方选药轻灵。5通俗伤寒论6成书后, 何秀山首先对该书进
行了研究,加以按语, 阐发补正。传至何廉臣, 重新增订。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