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复方竹节参片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2-07-15
复方竹节参片对大鼠佐剂性
关节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陈龙全 ,郜红利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竹节参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理。方法:用佐剂造成大鼠关节炎(AA)模型 ,观察复方
竹节参片对大鼠关节肿胀度 、血清 SOD、LPO及炎症组织中 PGE2 的影响 ,并与 痹冲剂进行比较。结果:复方竹节参片抑制关
节肿胀和炎症组织中 PGE2含量 ,升高血清中 SOD活力 ,减少 MDA含量均优于 痹冲剂。结论:复方竹节参片通过影响炎症介
质的释放而产生抗炎镇痛和抗风湿作用。
关键词:复方竹节参片;类风湿性关节炎;SOD;痹证;佐剂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903(2003)03-0025-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多关节炎症
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免疫性疾病 ,它具有表现复杂 ,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致残率高的特点 ,为临床难治
之症 。近年来 ,我们以竹节参(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
Panax Japonicus C.A.Mey.的干燥根茎 ,又名竹节人
参 、北三七。是我国西南地区民间用以治疗风湿痹
证 、筋骨疼痛 、虚损劳伤的名贵中草药 。)为主药 ,研
究制成复方竹节参糖衣片剂型 ,临床治疗各类风湿
病患者数百例[ 1] ,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初步药效学研
究表明 ,复方竹节参片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抗
炎镇痛作用[ 2] ,为了进一步探讨复方竹节参片治疗
RA的作用机理 ,我们用 SD大鼠制作佐剂性关节炎
(AA)模型 ,观察复方竹节参片抗风湿的作用机理 ,
现将实验资料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SD 雄性大鼠(由湖北中医
学院动物房提供)40只 ,体重 180g ~ 220g ,随机分为
四组 ,即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 ,20ml kg)、复方
竹节参片组大剂量组(灌胃 , 20g kg)、小剂量组(灌
胃 ,10g kg)、 痹冲剂对照组(灌胃 ,15g kg)。
1.2 药品及试剂 复方竹节参片(由竹节参 、当归 、
淫羊藿 、制白芍 、地龙 、白花蛇 、穿山龙等配伍组成 ,
其中竹节参 、地龙各 50%直接粉碎外 ,其余均水煎
浓缩 ,提取浸膏 ,混入药粉 ,制粒 ,压片 ,包衣 ,每片重
0.3g ,含生药 1g ,批号:950215),由湖北民族学院医
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 。 痹冲剂由辽宁本溪制
药三厂生产(批号:950308)。试验药品制备:复方竹
节参片去糖衣粉碎 ,按水煎剂制备法得 1∶2 浓缩药
液 ,过滤 ,滤液加 95%乙醇搅拌 ,冷藏 24h ,过滤 ,弃
去沉淀物 ,回收乙醇浓缩至1∶1(既每ml含生药1g),
高压灭菌保存备用。 痹冲剂临用时调制(每 ml含
冲剂 1g)。SOD试剂盒 ,海军工程学院海军抗衰老中
心提供 。硫代巴比妥酸(TBA)和四乙氧基丙烷试剂
由 Sigam公司生产 ,其余均为国产分析纯。6-酮-前
列腺素试剂盒 ,北京东亚技术研究所提供 。
1.3 AA大鼠模型制备[ 3] 与检测方法 各组均右后
足跖皮内注射费氏完全佐剂(0.05ml 只),同日造模
前用容积法测定大鼠前肢 、耳 、尾部等部位的容积 ,
待最后一次给药后再次测定肿胀度(同侧足跖造模
前后容积之差),采血 ,测血清 SOD。另取左足踝关
节上 0.5cm处 ,剪下非致炎的肿胀足爪 ,剪碎 ,在生
理盐水中浸泡 1h ,离心 10min ,取上清液 0.5ml ,按文
献方法[ 4] 测PGE2 ,以每克组织相当的A值表示PGE2
的含量。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测定:方法按照
文献[ 5] ,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
(MDA),评价脂质过氧化速率 。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均数 x ±s 表
示 ,组间显著性差异采用 t检验。
2 结果
2.1 复方竹节参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继发性炎
症的影响。  复方竹节参片抑制佐剂关节炎继发性
肿胀 ,降低前肢 、尾及耳结节等炎症的发生率 ,表明
了复方竹节参片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抗炎 、抗风
·25·
第 9卷第 3 期
2003年 6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9 , No.3
Jun., 2003
DOI :10.13422/j.cnki.syf jx.2003.03.012
湿 ,镇痛作用(见表 1)。
表 1 复方竹节参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x±s , n=10)
组  别 剂量(g kg)
足肿胀值(ml)
10h 16h 22h 28
模型组(生理盐水) — 0.22±0.15 0.70±0.19 0.91±0.49 0.89±0.40
复方竹节参片 20 0.31±0.11 0.30±0.17**ΔΔ 0.30±0.16**Δ 0.38±0.21**
复方竹节参片 10 0.30±0.11 0.31±0.19**ΔΔ 0.40±0.26** 0.32±0.17**Δ
痹冲剂 15 0.33±0.12 0.49±0.16** 0.46±0.29** 0.41±0.22**
  注:与模型组比较 , *P<0.05 **P<0.01;与 痹冲剂组比较 , ΔP<0.05 ΔΔP<0.01(下同)。
2.2 复方竹节参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
SOD活力及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含量的影响。(见
表2) 结果显示复方竹节参片能显著升高血清SOD
活力 ,减少炎症组织 PGE2 的含量 ,可能是通过降低
炎症组织 PG 合成或释放而发挥抗炎 ,抗风湿的作
用。
表 2 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 SOD 活力
及炎症组织中 PGE2含量的影响( x±s , n=10)
组  别 剂量(g kg) PGE2(ug ml) SOD(U ml)
模型组(生理盐水) — 12.94±4.12  251.43±35.76
复方竹节参片 20 5.71±1.74**Δ 368.67±42.54**Δ
复方竹节参片 10 5.60±1.84**Δ 330.82±41.94**
痹冲剂 15 6.84±2.32** 310.48±41.65*
2.3  复方竹节参片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脂
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见表 3)。  表中说明复
方竹节参片能够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 的含
量 ,提高SOD活力 ,可使自由基歧化而清除。
表 3 复方竹节参片对大鼠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x ±s , n=10)
组 别 剂量(g kg) MDA 含量(nmol ml)
模型组(生理盐水) — 15.17±2.46
复方竹节参片 20 8.69±1.31**ΔΔ
复方竹节参片 10 9.23±1.33 **Δ
痹冲剂 15 12.46±2.05*
3 讨论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是常见 RA实验模型 ,其组
织病理及血液变化与人类相似 。RA患者及 AA 大
鼠异常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PG 。前列腺 PG作
为第三信使是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 ,炎症介质发生 、
发展与局部 PG含量密切相关 ,PGE1 、PGE2 等在关节
炎中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血浆渗出 ,组织水肿。本
实验研究表明 AA 大鼠非致炎侧足爪组织中 PGE2
含量明显增加 ,复方竹节参片抑制佐剂性关节炎继
发性肿胀 ,减少炎症组织 PGE2 含量 ,比 痹冲剂效
果更为显著 ,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来减少 PG 合成和
释放 ,实现其抗炎 、抗风湿的作用。
自由基在炎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
炎症过程中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O-,并进
一步反应产生OH-与 H2O2 以杀灭微生物 ,但 OH-与
H2O2产生过多时可损害周围细胞和结缔组织 ,可加
剧和延长炎症过程。SOD 是一种内源性抗炎因
子[ 6] ,广泛存在于生物界 ,是机体抗氧化损伤的一种
十分重要的金属酶 ,可以清除来源于活性氧的自由
基 ,保护细胞膜性结构免受自由基损伤 。复方竹节
参片能够提高 SOD活力 ,明显优于 痹冲剂 ,从而
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 ,使自由基歧化而清
除 ,防止了自由基引起的 IgG改变和 IgG 的抗原性 ,
防止变性的 IgG同风湿因子形成免疫复合物 ,因此 ,
提高SOD活力 ,抑制自由基所致的炎症过程 ,清除
或减少 LPO的产物MDA 含量是复方竹节参片治疗
RA的重要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 1]  陈龙全 , 张国安 ,何军 , 等.复方竹节参片治疗风湿类疾
病 218 例临床观察[ J] .时珍国医国药 , 1998 , 9(5):391.
[ 2]  陈龙全 , 袁德培 , 孟卫星 , 等.复方竹节参片镇痛 、抗炎
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江苏中医.1998 , 19(9):47~ 48.
[ 3]  徐叔云 , 药理实验方法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1.722.
[ 4]  连其深 , 传志组 ,胡晓 , 等.花椒毒酚抗炎作用的实验研
究[ J] ,中草药 , 1998 , 29(2):102。
[ 5]  莫简 , 医用自由基导论[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9.214.
[ 6]  Lewis DA.Endogenous anti-inflam matoryfactors[ J] .Bochem
Pharmacol.1984 , 33;1705.
·26·
第 9卷第 3 期
2003年 6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9 , No.3
Jun.,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