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29卷第1期
2 0 1 4年3月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HEBEI JOURNAL OF FORESTRY AND ORCHARD RESEARCH
Vol.29No.1
Mar.2 0 1 4
文章编号:1007-4961(2014)01-0106 -05 DOI:10.13320/j.cnki.hjfor.2014.0023
黑果腺肋花楸果实多酚积累调控机制分析
王鹏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辽宁 朝阳122000)
摘要: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积累主要以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合成为主。在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合成
过程中,主要包括3个途径,即:葡萄糖生物合成、苯丙氨酸生物合成以及花青素单体和聚合类化合物的合成,
共涉及40多种生物酶。影响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积累的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和水分;微环境的pH值;N、P
元素及金属离子;生物酶的激发剂和抑制剂。它们一般通过促进或阻碍分支途径、改变底物浓度、激发或抑制
相关生物酶的活性、改变中间产物结构等方式影响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类物质的积累。
关键词: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积累;调控机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 789.5 文献标志码:A
Analysis of controling mechanism on polyphenol accumulation
in fruit of Aronia melanocarpa
WANG Peng
(Institute of Forestation in Arid Regions of Liaoning Provincial,Chaoyang122000,China)
Abstract:Synthesis of cyanidin and its glycosides predominates in polyphenol accumulation of
Aronia melanocarpa.The synthesis process of anthocyanin and its glycosides includes three
ways:glucose biosynthesis,phenylalanine biosynthesis and synthesis of anthocyanin mono-
mer and polymer,which involve more than 40kinds of biological enzymes totaly.Influen-
cing factors on polyphenol accumulation of Aronia melanocarpamainly include light,tempe-
rature and water;pH in micro environment;N,P elements and metal ion;enzyme activator
and inhibitor.They influence polyphenol accumulation of Aronia melanocarpathrough pro-
moting or hindering branches,changing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s,excavating or inhibiting
enzyme activity,and changing intermediate product structure.
Key words:Aronia melanocarpaElio.;polyphenol accumulation;controling mechanism;
influencing factor
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Elio.)属
于落叶灌木,原产于美国东北部[1],20世纪90年代
初期引入我国[2]。其果实为球形浆果,直径为1.5cm
左右,重为0.6~1.5g[3]。果皮为黑紫色,果汁呈暗宝
石红色,味感偏于苦涩。黑果腺肋花楸的果实中富含
多酚类物质,如:原花青素、花色苷、类黄酮、酚酸等[4]。
根据相关资料,黑果腺肋花楸果实是多酚类物质含量
最高的浆果,多酚类物质含量高达20.80mg/g[5]。这
些多酚类物质能够清除人体的自由基,对于防治心脑
血管疾病及抗癌、抗衰老等具有特殊功效[6]。
收稿日期:2013-12-20;修改稿收期:2014-01-17
基金项目:国家“948”项目“腺肋花楸属优良种质资源及栽培与利用技术引进”(2001-51)后期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王鹏(1979-),男,吉林梅河口人,硕士,工程师,从事可食林产品加工研究。
第1期 王鹏:黑果腺肋花楸果实多酚积累调控机制分析 107
1 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多酚类物质的
组成
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多酚类物质主要分为单体
多酚和聚合多酚。单体多酚主要由酚酸、类黄酮及
其甙类化合物、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聚合多
酚为原花青素。具体化学组成见表1[7]。从表1可
以看出,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单体多酚主要以花青
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为主,占单体多酚的63.9%~
80.9%,占总酚的24.1%~54.7%;原花青素占总
酚的41.9%~59.1%。而原花青素的组成单元就
是单体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因此黑果腺肋花
楸果实中多酚积累主要以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
的生物合成为主。若要显著提高多酚类物质含量,
必须从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合成代谢机制入
手,从机理上找出多酚类物质积累的影响因素。
表1 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多酚类物质化学组成
Table 1 Phenolic compounds pattern of Aronia melanocarpa
分类
Classification
名称
Name
含量/(mg·g-1FW)
Content
单体多酚 酚酸 2.14~2.90
类黄酮及其甙类化合物 0.23~0.39
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 5.82~10.01
聚合多酚 原花青素 10.10~10.80
总酚 单体多酚与聚合多酚总和 18.29~24.10
2 花青素及糖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机理
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主要包括3个
生物化学反应途径,即:葡萄糖生物合成、苯丙氨酸生
物合成以及花青素单体和聚合类化合物的合成[8-10]。
2.1 葡萄糖生物合成途径
在黑果腺肋花楸叶片的叶绿体中,利用光合作
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并释放氧气[11],
涉及的生化反应和生物酶如表2所示。
表2 有关葡萄糖生物合成的生化反应和生物酶
Table 2 Biochemical reactions and biological enzyme about glucose biosynthesis
生化反应
Biochemical reactions
生物酶
Biological enzyme
2H2O→4[H]++O2+4e
NADP+[H]+e→NADPH
ADP+Pi→ATP
C5+CO2→2C3
NADPH→NADP+[H]
C3+[H]→(CH2O)+C5
ATP→ADP+Pi
叶绿素a、b;辅酶Ⅱ(NADP);ATP合成酶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磷酸甘油酸激酶、磷酸甘油醛脱氢
酶等14种生物酶;ATP水解酶
从表2可知,黑果腺肋花楸葡萄糖生物合成途
径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将水分子进行光解,
以NADP为受体,生成具有强还原性的 NADPH,
并释放出氧气。同时,ADP在 ATP合成酶的作用
下进行磷酸化,并将光能储存为化学能。此阶段被
称为光反应阶段,涉及的催化剂或生物酶有叶绿素
a和b、辅酶Ⅱ(NADP)、ATP合成酶。第2阶段是
利用叶绿体中的1,5-二磷酸核酮糖(C5)将CO2 固
定,生成3-磷酸甘油酸(C3)。C3 在强还原剂NAD-
PH以及多种生物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以及实现
C5 的再生。同时,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水
解成ADP及磷酸,所释放的能量被储存在葡萄糖
中。这个阶段被称为暗反应阶段,涉及的生物酶有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磷酸甘油酸激酶、磷酸甘油醛
脱氢酶等14种生物酶以及ATP水解酶[11-13]。
2.2 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途径
在黑果腺肋花楸植物体内,以葡萄糖为起始化
合物,在多种生物酶的作用下,最终合成苯丙氨
酸[14],涉及的生化反应和生物酶如表3所示。
108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第29卷
表3 有关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生化反应和生物酶
Table 3 Biochemical reactions and biological enzyme about phenylalanine biosynthesis
生化反应
Biochemical reactions
生物酶
Biological enzyme
Glucose+PEP→G6P+PYR
G6P→···→E4P(五碳糖磷酸途径)
G6P→···→PEP(糖酵解过程)
PEP+E4P→DAHP
DAHP→···→Chorismic acid(分枝酸合成途径)
Chorismic acid→···→L-Phe
葡萄糖磷酸化酶、异构酶、DAHP合成酶等12种生物酶
3-脱氢奎宁酸合成酶、DHQ脱水酶、莽草酸脱氢酶、莽草酸
激酶、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合成酶、分枝酸合成酶、分枝
酸变位酶、转氨酶
由表3可知,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主要分为3个
阶段。第1个阶段,葡萄糖磷酸化后,生成六磷酸葡
萄糖(G6P),分别经五碳糖磷酸途径以及糖酵解途
径生成中间产物赤藓糖-4-磷酸(E4P)和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PEP),E4P与PEP进一步缩合成3-脱氧-α-
阿拉伯庚酮糖酸-7-磷酸 (DAHP)。第 2 阶段,
DAHP在6种生物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合成分枝酸
(Chorismic acid)。第3阶段,分枝酸代谢的一个分
支途径是合成苯丙氨酸,即:分枝酸在分枝酸变位酶
及转氨酶的作用下,生成左旋型苯丙氨酸 (L-
Phe)[14-16]。整个过程共涉及20种生物酶。
2.3 花青素单体及聚合类化合物合成途径
花青素单体或聚合类化合物的合成主要是在黑
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完成的。以苯丙氨酸为起始化合
物,经过羟基化、异构、缩合等反应生成单体花青素
及其糖苷类化合物,再经过聚合反应生成原花青
素[17]。涉及的生化反应和生物酶如表4所示。
表4 有关花青素单体及其聚合物生物合成的生化反应和生物酶
Table 4 Biochemical reactions and biological enzyme about biosynthesis of anthocyanin monomer and its polymer
生化反应
Biochemical reactions
生物酶
Biological enzyme
Phe→···→4-coumaroyl-CoA
4-coumaroyl-CoA→Chalcone
Chalcone→Naringenin
Naringenin→···→Anthocyanin
Naringenin→DDP→2R,3S,4S-LTC
Anthocyanin→···→Proanthocyanidins
2R,3S,4S-LTC→···→Proanthocyanidins
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基化酶、4-肉桂酸-CoA连接
酶
查尔酮合成酶、查尔酮异构酶、黄烷酮-3-羟基化酶等12种
生物酶
黄酮醇还原酶、黄烷酮-3-羟基化酶、原花青素缩合的酶(一
种或多种)等生物酶
从表4可知,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以及和4-肉桂
酸-CoA(4CL)连接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成4-香豆酰
CoA,再经查尔酮合成酶(CHS)作用,缩合成查尔
酮(Chalcone),形成C6-C3-C6骨架。查尔酮在查尔
酮异构酶(CHI)作用下,发生异构反应,生成4,5,7-
三羟基黄烷酮(Naringenin),完成了从苯丙氨酸到
类黄酮化合物的转变。黄烷酮再经羟基化酶(F3H,
F3’,5’H)、黄酮醇还原酶(DFR)、花青素合成酶
(ANS)等多种生物酶的作用,最终合成花青素。部
分花青素进一步聚合形成原花青素,并储存于果实
中。另一分支途径,4,5,7-三羟基黄烷酮经二氢三
奈酚(DDP)、2R,3S,4S-无色花青素(2R,3S,4S-
LTC)等多种中间产物后,最后发生聚合反应,生成
原花青素,并储存于果实中[17-19]。整个过程共涉及
16种以上的生物酶。
3 外部条件作用机制
影响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积累的外部条件主要包
括:光、温度和水分;微环境的pH值;N、P元素及金
属离子;生物酶的激发剂和抑制剂。它们主要通过
促进或阻碍分支途径、改变底物浓度、激发或抑制相
关生物酶的活性、改变中间产物结构等方式影响黑
果腺肋花楸多酚类物质的积累。
第1期 王鹏:黑果腺肋花楸果实多酚积累调控机制分析 109
3.1 光、温度和水分
光和水分主要是通过作用于葡萄糖生物合成途
径,进而影响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积累。在果实发育
初期,有机酸含量较高,总糖含量较低。当果实进入
成熟期,有机酸含量逐渐下降,总糖含量相应上升。
此时,如果保持较好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葡萄糖生
物合成。在此基础上,适当降低果实中水分含量,增
加葡萄糖的浓度。这样有利于苯丙氨酸及花青素合
成途径的进行,从而增加花青素的积累。但如果光
照过强、温度过高,在花青素合成途径中,4,5,7-三
羟基黄烷酮及单体花青素聚合成原花青素的反应将
增强,原花青素积累增加,单体花青素积累减少,果
实色泽变浅,且成熟期延迟。因此,在果实发育末
期,适当提高光照强度、温度,适当降低水分含量,可
以同时促进单体花青素及原花青素的积累,且两者
含量具有较佳的比例。
3.2 微环境的pH值
黑果腺肋花楸植物体微环境的pH 值,主要是
通过激发或抑制相关生物酶的活性,来影响黑果腺
肋花楸多酚类物质积累。微环境的pH值对于生物
酶活性的作用具有普遍性,因此它在多酚类物质生
物合成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黑果腺肋花楸植物体内,磷酸化酶、异构酶、
羟基化酶以及脱氢酶受微环境pH值的影响更为敏
感。在最适pH微环境里,生物酶的活性可以达到
最大,能够增加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如果微环境的
pH值过高或过低,生物酶的活性被抑制,多酚类物
质的积累将受阻。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微环境偏酸
性,最适pH为3.5~5.5[20]。如果土壤pH值为碱
性,将会对多酚类物质的积累产生一定影响,但这种
影响并不是显著性的。这是因为在果实发育初期,
会经历有机酸积累阶段,能够对微环境进行调节,这
样可以明显削弱碱性土壤对多酚类物质积累的影
响。当有机酸积累发生改变时,微环境的pH 值也
将随之变化,多酚类物质的积累也势必受到影响。
因此,有机酸积累对于黑果腺肋花楸调节微环境的
pH值很重要。
3.3 N、P元素及金属离子
N、P元素是构成多酚类物质合成途径的基本
元素。N元素是生物酶主要组成元素之一,它对于
多酚类物质生物合成的整个途径都具有决定性意
义。而P元素是磷酸化反应的必要元素。例如:在
葡萄糖生物合成途径中,能量的储存需要 ADP进
行磷酸化,转化成 ATP;在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途径
中,五碳糖磷酸途径及糖酵解过程都需要葡萄糖进
行磷酸化。这些都需要生物体内有充足的P元素
进行参与。因此,N、P元素的缺失将阻碍多酚类物
质合成途径的各个环节。这种影响对于植物体本身
是无法自我调节和替换的,必须通过提高外界N、P
元素的供应量进行解决。
在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是K元素。但K元素并不直接参与多酚类物质的
合成。它是通体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以及改善植
物体内的微环境,来调节植物体各物质的合成与代
谢的。Mg和Fe都是光合作用中光系统生物酶的
重要组成元素,它们的缺失将影响葡萄糖生物合成,
进而影响到多酚类物质的积累。但是,过量Fe3+对
DFR酶具有抑制作用[18]。因此,当土壤中存在高
价Fe元素时,花青素单体及聚合类化合物合成途
径将受到抑制。Skupień(2007)发现黑果腺肋花楸
在 Mn和碱性肥(N、K、Si)及其协同作用下,果实中
多酚类物质显著减少,样品的没食子酸当量由
23.77mg/g鲜重减少到21.05~21.82mg/g鲜
重。同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从38.1%,下降到
29.8%~31.6% [21]。这说明,Mn元素在碱性条件
下,可能对多酚类物质积累造成阻碍。
3.4 生物酶的激发剂和抑制剂
由于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类物质积累涉及3个生
物合成途径及40多种生物酶的参与,任何一种酶的
激发剂和抑制剂都能影响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并
且,同一种激发剂或抑制剂对于不同酶可能会产生
相反的作用。因此,激发剂和抑制剂对于多酚类物
质积累的影响比较复杂,很难通过分析来预测,最可
靠的方法是通过试验获得最终结果。Kochanová等
人利用一种多胺抑制剂(O-phosphoetanolamine,
KF),抑制鸟氨酸脱羧酶和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从而
抑制黑果腺肋花楸植物体内氧化反应,促进多酚类
物质的积累。研究表明,在使用KF处理后,黑果腺
肋花楸机体内抗氧化活动(antioxidant activities,
AOA)提高到1.71倍,多酚类物质总量增加到1.49
倍;当二倍KF处理后,黑果腺肋花楸机体内抗氧化
活动提高到1.80倍,多酚类物质总量增加到1.73
倍[22]。因此,通过KF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果实中多
酚类物质的含量。EDTA(四乙酸二氨基乙烯)作为
一种金属螯合剂,经常用于改变生物酶的活性。当
EDTA浓度达到0.1mmol/L时,DFR酶会受到严
110 河 北 林 果 研 究 第29卷
重抑制[23],从而阻碍多酚类物质的积累。
4 结语
综上分析,由于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类物质以花
青素单体及聚合类化合物为主,因此,其多酚类物质
积累主要由花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合成决定。花
青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需要经历葡萄糖生
物合成途径、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以及花青素单
体和聚合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共有40多种生物酶
参与。各合成途径及其生物酶的每一个影响因素都
会影响到黑果腺肋花楸多酚类物质积累。同时,这
些因素可能对不同合成途径及其生物酶有不同的影
响结果。在进一步的试验研究过程中,需要掌握这
样一个原则:当某一因素能够严重阻碍某一个合成
途径或者抑制某一种生物酶时,这一因素即使对其
他途径或生物酶有激发作用,它对于多酚类物质积
累整个过程也是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SalóTivadar,Varga Erzsébet.A feketegyümlcsüberkenye
(Aronia melanocarpa (Michx.)Eliot)fitokémiai vizsgálata
[J].Orvostudományirtesít,2008,81(2):134-136.
[2]于明,李铣.黑果腺肋花楸幼苗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
报,2006(7):245-246.
[3]张海波,孙毅,周丹.黑果花楸的培育技术与开发利用[J].林业
科技,2002(3):56-57.
[4]Sabine E,Kuling,Harshadai M Rawel.Chokeberry(Aronia
melanocarpa)-a review on the characteristic components and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J].Planta Med,2008,74(10):1625-
1634.
[5]Iwona Wawer.The power of nature aronia melanocarpa[M].
Warsaw Poland:Nature's Print Ltd.UK.,2006.
[6]Jan Oszmiański,Aneta Wojdylo.Aronia melanocarpaphenolics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y[J].Europe Food Res Technol,
2005,221(8):809-813.
[7]Ireneusz Ochimian,Józef Grajkowski,Milosz Smolik.Compari-
son of some morphological features,quality and chemical con-
tent of four cultivars of chokeberry fruits(Aronia melanocarpa)
[J].Not Bot Horti Agrobo,2012,40(1):253-260.
[8]Barbro Jende Strida.Genetic control of flavonoid biosynthesis in
barley[J].Hereditas,1993,119:187-204.
[9]Boss P K,Davies C,Robinson S E.Express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pathway genes in red and whit grapes[J].Plant
Mol.Biol.,1996(32):565-569.
[10]Brenda Winkel Shirley.Flavonoid biosynthesis a colorful mod-
el for genetics,biochemistry,cel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J].Plant Physiol.,2001,126:485-493.
[11]贾虎森,李德全,韩亚琴,等.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研究
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0,17(3):218-224.
[12]呼和牧仁,周梅,翟洪波,等.影响树木光合作用因素的研究进
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2):287-
291.
[13]姜丽芬.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光合与呼吸作用机理的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
[14]李永辉,刘云,徐琪寿.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生物
技术通讯,2002,13(4):296-300.
[15]赵越,卢佳,黄坤央,等.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串
联表达[J].生物技术通讯,2012,23(4):488-493.
[16]李春兰.葡萄果实中莽草酸途径与多酚积累的关系[J].现代农
业科技,2010(12):33-38.
[17]温鹏飞,邢延富,牛铁泉,等.UV-C对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黄
烷醇类多酚积累及隐色花色素还原酶表达的影响[J].中国农
业科学,2012,45(21):4428-4436.
[18]高可君.茶叶中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性质研
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19]温鹏飞.葡萄与葡萄酒中黄烷醇类多酚和果实原花色素合成相
关酶表达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0]Julie Bussières,Stéphanie Boudreau,Guilaume Clément-
Mathieu.Growing black chokeberry(Aronia melanocarpa)in
cut-over Peatlands[J].Hort Science,2008,43(2):494-499.
[21]Katarzyna Skupień.The effect of mineral fertilization on nutri-
tive value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hokeberry fruit[J].Agri-
culture and Food Science,2007(16):46-55.
[22]Radka Kochanová,Jozef Hudec,Mária Burdová,et al.Stimu-
lation of phenolics formation by inhibition ornithine decarboxy-
lase and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ctivity[J].Acta fyto-
technica et zootechnica-Mimoriadneíslo,2009(S):297-304.
[23]张宪林,高丽萍,夏涛,等.茶树新梢中非酯型儿茶素及其合成
酶的变化规律[J].茶叶科学,2009,29(5):365-371.
(编辑 郭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