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7 卷 第 2 期
2013 年 3 月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7,No. 2
Mar.,2013
收稿日期:2012 - 05 - 03 修回日期:2012 - 11 - 02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1 - 4 - 69)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04501)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
助项目(PAPD)
第一作者:李清清,硕士生。* 通信作者:叶建仁,教授。E-mail:jrye@ njfu. com. cn。
引文格式:李清清,叶建仁,吴小芹. 抗松材线虫赤松组培繁殖优良家系的筛选[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2):50 -54.
抗松材线虫赤松组培繁殖优良家系的筛选
李清清,叶建仁* ,吴小芹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摘要:以抗松材线虫赤松(简称抗病赤松)27 个家系带子叶顶芽的胚苗为外植体,筛选生长势好、增殖系数高和
生根能力强的组培繁殖优良家系。结果表明:1、8、10、13、22 和 25 家系的平均伸长率都达到了 100%以上;随着
增殖代数的增加,各家系丛生芽增殖系数表现不一致,但总体趋势是 l 至 2 代丛生芽增殖系数随代数增加而增
加,2 至 3 代增殖系数随代数增加而下降;抗病赤松不同无性系不定根诱导率不同,19 - B 无性系的不定根诱导
率最高为 95. 8%。
关键词:赤松;组培繁殖;优良家系
中图分类号:S722. 3 + 7;S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2006(2013)02 - 0050 - 05
Selection of wilt-resistant Pinus densiflora superior families for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LI Qingqing,YE Jianren* ,WU Xiaoqin
(Colleg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Abstract:Using the embryo seedlings with cotyledons of 27 wilt-resistant Pinus densiflora families as explants,superior
families which were good growth vigor,high multiplication rate and strong rooting ability were selected. The average e-
longation percentages of No. 1,8,10,13,22 and 25 families were up to above 100%;With the increase of prolifera-
tion generations,the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of clustered shoots in each family was variable,but the overall trend was
that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of clustered shoots from generation 1 to generation 2 increased with generation increase,
and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from generation 2 to generation 3 decreased;Adventitious root induction rate of wilt-resist-
ant P. densiflora clones was different,19-B clone of wilt-resistant P. densiflora was the highest,up to 95. 8% .
Key words:Pinus densiflora;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superior families
赤松(Pinus densiflora)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
种,但易感染松材线虫,因此其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常规种苗繁殖系数低,选育出的抗病材料难以
满足大规模林业生产的需求。组织培养技术具有
批量大、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和可较好保持亲本
特性等优点,是繁殖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Som-
mer等[1]从长叶松(P. palustris)成熟合子胚的离
体培养中经器官发生获得再生植株,此后针叶树的
再生离体培养植株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Choi
等[2]进行赤松离体微繁殖获得少量完整植株,朱
丽华等[3]以幼苗子叶 /胚轴为外植体建立了赤松
植株再生体系,不定根发生率达 68. 4%,12 周后成
活率约 60%。秦莉等[4]对抗松材线虫赤松(简称
抗病赤松)组培苗生根移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将
待生根的丛生芽置于17 ℃条件下处理 5 d 后,不
定根诱导率最高达 93%。2009 年首次成功建立了
抗病赤松再生植株的野外造林试验地[5]。
笔者在前人抗病赤松直接器官发生研究的基
础上,对从日本引进的 27 个抗病赤松家系在丛生
芽诱导、伸长和生根等器官发生植株再生体系方面
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筛选出生长势好、增殖系数
高和生根能力强的优良家系,为进一步利用引进的
27 个抗病赤松家系,开展组培繁殖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外植体的培养
2004 年从日本引进抗病赤松 27 个家系的成
熟种子(对这 27 个家系进行编号分别为 1,2,3,
…,27,每个家系分别选取不同数量的种子,同一家
系的不同种子编号为 1 - A,1 - B,…,2 - A,2 - B
……) ,保存于 4 ℃冰箱。参见朱丽华等[6]种子处
理方法,种子消毒处理后用解剖刀剥去胚乳,取出
第 2 期 李清清,等:抗松材线虫赤松组培繁殖优良家系的筛选
完整的成熟胚,放入 PDA 培养基上,培养成无菌
苗,以萌发生长 23 d左右的胚苗顶芽为外植体。
1. 2 丛生芽的诱导与伸长
截取培养 23 d 左右且生长良好的无菌苗带子
叶顶芽,转接到诱导培养基上,基本培养基为 GD,
附加 4 mg /L 6 - BA,0. 2 mg /L NAA,25 g /L蔗糖,
0. 1 g /L肌醇,6. 5 g /L卡拉胶,pH = 5. 8。比较 27
个家系丛生芽诱导率的差异,统计丛生芽诱导率及
每个外植体形成的平均芽数。
在诱导培养基培养 5 周后,将诱导出的丛生芽
转接到 DCR伸长培养基中进行第 1 次伸长生长,
附加 0. 1 mg /L 6 - BA 和 0. 2 mg /L NAA,pH =
5. 8;30 d左右转接到 DCR培养基中进行第 2 次伸
长生长,附加 0. 5 g /L活性炭(AC) ,17 g /L蔗糖,
0. 1 g /L肌醇,6. 5 g /L卡拉胶,pH =5. 8。
1. 3 丛生芽的继代增殖与伸长
取单个芽,截顶后转接到 DCR培养基(增殖培
养基)上,附加 2 mg /L 6 - BA,0. 25 mg /L NAA,25
g /L蔗糖,0. 1 g /L肌醇,6. 5 g /L卡拉胶,pH为 5. 8。
观察丛生芽增殖情况,比较 27 个家系不同增殖代
数的差异,计算增殖系数。
在增殖培养基培养 5 周后,将丛生芽转接到
第 1 次伸长培养基中,伸长生长前每个家系的各
无性系随机抽取 10 个芽,标记并测芽高,4 周伸
长后再测芽高。6、11、12 和 27 家系的芽数少于
10 个,这 4 个家系不统计,比较各家系芽伸长率
的差异。
1. 4 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不定根发生
将高 2. 0 cm以上且生长良好的抗病赤松组培苗
转入 1 /4 WPM 培养基上,附加 0. 15 mg /LNAA,1. 5
mg /L IBA,10 g /L蔗糖,pH为 5. 8,30 d左右统计不定
根诱导率。再将带有根原基的组培苗转入珍珠岩培
养基进行不定根的伸长培养,2个月后逐渐打开封口
膜炼苗 5 ~7 d,移栽时洗去根部残留的珍珠岩,移栽
到装有珍珠岩、河沙和苗圃土(体积比为 1∶ 1∶ 1)的混
合基质纸杯中,1个月后统计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
1. 5 培养条件和数据处理
培养条件为:温度(23 ± 1)℃,光照强度 36
μmol /(m2·s) ,每日光照 16 h。诱导率 =有芽外植
体数 /接种外植体数 × 100%,增殖系数 =增殖后芽
数 /增殖前芽数,伸长率 =(伸长后芽高 -伸长前
芽高)/伸长前芽高 × 100%,不定根诱导率 =生根
数 /接种组培苗数 × 100%,移栽成活率 =成活的株
数 /移栽的株数 × 100%。
数据用 Excel 和 SPSS 17. 0 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抗病赤松 27 个家系丛生芽诱导的差异
将抗病赤松 27 个家系的带子叶顶芽转入诱导
培养基,15 d后可见顶芽开始膨大,20 d 后子叶基
部可见到有绿色小凸起,25 d 左右子叶基部长出
大小不等的小芽,5 周后子叶基部的小芽长到
0. 5 ~ 1. 0 cm(图 1)。27 个家系丛生芽诱导率见
图 2,抗病赤松 27 个家系的丛生芽诱导率都比较
高,最高诱导率为 100%,最低诱导率为 66. 67%,
图 1 抗病赤松植株再生的过程
Fig. 1 Plant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Pinus densiflora
注:A.胚苗;B.丛生芽的诱导;C.丛生芽的伸长;D.丛生芽的增殖;E.生根的组培苗;F.移栽的再生植株。
15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7 卷
其中,3、4、7、9、10、11、12、17、19、22、23 和 26 家系
的丛生芽诱导为 100%,5、6、8、15、20 和 25 家系的
丛生芽诱导率为 66. 67%(图 2)。
在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 5 周后,再转到伸
长生长培养基上,4 周后统计每个家系外植体产生
丛生芽的芽数见图 2。不同家系丛生芽诱导的芽
数差异显著,2 号家系平均芽数最多为 7. 3 个,与
其余 26 个家系差异显著。18 号家系平均芽数最
少为 1. 6 个,与 2、5、10、19 和 26 号家系差异显著。
5、10、19 和 26 号家系的平均芽数达到 4 个。
图 2 抗病赤松 27 个家系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数的差异(p≤0. 05)
Fig. 2 Variation of clustered shoots and average buds of 27 wilt-resistant P. densiflora families
2. 2 抗病赤松家系嫩梢平均伸长率的差异
将抗病赤松家系各无性系组培苗统一测苗高,
伸长生长 4 周后(图 1C) ,再统一测量苗高,家系平
均伸长情况见图 3。由图 3 可知,不同家系芽平均
伸长率差异显著,8 号家系平均伸长率最高,为
140. 6%,与 2、3、7、14、16、17、18、20、21、23、24 和
26 号家系差异显著;18 号家系平均伸长率最低为
33. 27%,与 1、4、5、8、9、10、13、22 和 25 号家系差
异显著;1、8、10、13、22 和 25 家系的平均伸长率都
达到了 100%以上,这些家系生长较快,可以提前
进行继代增殖,缩短继代培养周期。
图 3 抗病赤松家系组培苗平均伸长率的差异(p≤0. 05)
Fig. 3 Variation of average elongation percentage of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 in wilt-resistant P. densiflora families
2. 3 抗病赤松 27 个家系不同代数丛生芽增殖的
差异
将抗病赤松 27 个家系各组培苗的单个芽截顶
后转入增殖培养基中,40 d 左右长出大小不等的
小芽(图 1D)。各个家系丛生芽增殖情况见图 4,
随着增殖代数的增加,各家系丛生芽增殖系数表现
不一致,2、6、8、11 号家系第 1 代增殖系数大于第 2
和 3 代,大部分家系在第 2 代增殖中增殖系数达到
较高值,其中 3、7、10、12、13、14、15、16、17、18、19、
22、23、24、25、26 号家系第 2 代增殖系数平均达到
5. 4,远大于第 1 和 3 代;只有 1、5 号家系第 3 代增
殖系数大于第 1 和 2 代。
2. 4 抗病赤松不同无性系组培苗不定根诱导的差异
将高 2. 0 cm以上且生长良好的抗病赤松组培
苗转入生根培养基,30 d 左右统计不同无性系不
定根诱导率,结果见图 5。抗病赤松不同无性系不
定根诱导率不同,2 - A、19 - B 的不定根诱导率分
别为 94. 4%和 95. 8%,而 2 - B、10 - A 和 10 - C
的不定根诱导率为 0;抗病赤松同一家系不同无性
系的不定根诱导率也不同,如 1 - A、1 - B 不定根
诱导率分别为 62. 1%和 50%,2 - A 的不定根诱导
率为 94. 4%,2 - B不定根诱导率为 0。
25
第 2 期 李清清,等:抗松材线虫赤松组培繁殖优良家系的筛选
图 4 抗病赤松 27 个家系不同代数丛生芽增殖的差异
Fig. 4 Variation of axillary buds proliferation of 27 different generations in wilt-resistant P. densiflora families
图 5 抗病赤松不同无性系不定根诱导的差异
Fig. 5 Variation of adventitious roots induction of
wilt-resistant P. densiflora clones
注:2 - B、10 - A、10 - C未做诱导。
将有根原基的组培苗转入珍珠岩培养基进行
不定根的伸长培养,2 个月后根系伸长达8 cm,且
侧根多(图 1E)。然后移栽到混合基质纸杯中(图
1F)培养,2 ~ 3 d 浇水 1 次。1 个月后质量高的苗
成活率高,移栽成活率还达 70%左右。
3 讨 论
针叶树组织培养繁殖中丛生芽生长缓慢是继
代培养周期长的主要原因,芽苗生长缓慢一方面可
能是因为树种本身细胞分裂频率低,生长缓慢造
成;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增殖率高而导致芽苗营养需
求和吸收不平衡,营养供给不足造成[7]。每一粒
种子为一种基因型,不同个体之间差别较大,表现
出不定芽出芽不整齐,长势不均的现象[8]。试验
研究表明,不同家系芽平均伸长率差异显著,其中
1、8、10、13、22 和 25 号家系平均伸长率都达到了
100%以上,这些家系生长较快,长势较好,可以提
前进行继代增殖,缩短继代培养周期。
外植体基因型是影响芽苗增殖和植株再生的
重要因素[9],不同遗传材料在繁殖能力方面存在
差异[10]。随着继代代数的增加,分化能力显著下
降[11],出现生长势衰弱、老化和死亡现象[8]。
Bergmann等[12]研究发现辐射松 31 个家系间不定
芽产量差异显著。吴丽君等[13]发现湿地松抗病与
非抗病家系的芽增殖率与增殖代数存在负相关性,
首次转代增殖率均较高,l 至 3 代增殖率随代数增
加而急剧下降,4 至 5 代趋于下降平缓,一方面可
能是因为植物体内的内源分裂素较高,连续继代后
离体芽对外源分裂素的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可能
是连续在同一培养基培养后,每代有 10% ~ 20%
的小芽点褐化死亡造成的[13]。吴大忠[14]研究发
现不同无性系繁殖率差异显著,有效苗梢最大相差
8 倍,湿地松不同家系间、家系内个体间增殖率存
在显著差异,同一家系内不同基因型增殖能力也有
差异[15]。以上研究表明,随着增殖代数的增加,抗
病赤松各家系丛生芽增殖系数表现不一致。可能
是组培苗体内内源分裂素较高,连续继代后离体芽
对外源分裂素的敏感性降低[13]造成的。各家系 3
代以上增殖系数和代数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生根是组织培养的重要环节,较高的根系质量
才能保证移栽成活。不定芽的生根与基因型、生理
状态、激素的种类和浓度、预处理及温度有关。不
同树种或同一树种不同家系间以及同一家系内不
同无性系间遗传特性的不同,会导致组培苗在不定
根发生及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等方面有较大的差
异[16]。Cuesta等[17]研究表明意大利石松 6 个家系
的生根率差异很大;欧阳磊[18]研究表明邓恩桉不
同无性系之间的生根率差别非常大,从 16% 到
80%不等。上述结果表明,抗病赤松不同无性系不
定根诱导率不同,其他家系或无性系不定根发生有
待进一步研究。
35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 37 卷
优良家系的筛选不仅包括组培繁殖生长情况,
还应包括抗病能力、野外适应性。张艺等[19]对抗
松材线虫病 27 个家系进行抗病性测定,结果有 13
个家系抗病表现较好,秦莉等[5]对抗松材线虫赤
松组培再生植株田间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统计表明
抗病赤松再生植株试种成活率与再生植株的苗龄
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不同无性系间再生植株生长
状况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组培繁殖筛选出生长势
好、增殖系数高、生根能力强的优良家系,是实现抗
病赤松组培快繁的必要有效的途径,可为实现抗病
赤松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ommer H E,Brown C L,Kormanik P P. Differentiation of pla-
ntlets in longleaf pine(Pinus palustris Mill.)tissue cultured in
vitro[J]. Bot Gaz,1975,136(2) :196 - 200.
[2]Choi M S,Lee S G,Park Y G,et al. Micropropagation of Pinus
densiflora for. erecta Uyeki[J]. Korean Journal of Plant Tissue
Culture,1993,20 (6) :315 - 320.
[3]朱丽华,吴小芹,戴培培,等. 赤松离体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的
建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2) :11
- 14.
Zhu L H,Wu X Q,Dai P P,et al. In vitro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seedling explants of Pinus densiflora[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10,34(2) :11 -
14.
[4]秦莉,吴小芹,王张丽.抗松材线虫病赤松组培苗的生根与移
栽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3) :
89 - 92.
Qin Li,Wu X Q,Wang Z L. Study on rooting and transplanting of
the tissue-cultured plantlets from Pinus densiflora with good resist-
ance to pine wilt disease[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
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11,35(3) :89 - 92.
[5]秦莉,吴小芹,朱丽华,等. 抗松材线虫病赤松组培再生植株
田间生长表现[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2) :28 - 30.
Qin L,Wu X Q,Zhu L H,et al. Growth performance on regener-
ated plantlets of Pinus densiflora resistance to pine wilt disease
[J].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5(2) :28 - 30.
[6]朱丽华,张艺,吴小芹. 湿地松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南
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 (6) :47 - 51.
Zhu L H,Zhang Y,Wu X Q. Tissue culture and plant regeneration
of Pinus elliottii[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
ral Sciences Edition,2004,28 (6) :47 - 51.
[7]成小飞,花晓梅,李文钿.马尾松离体培养条件下的微繁殖和
菌根的形成[J].林业科学研究,1995,8 (3) :241 - 246.
Cheng X F,Hua X M,Li W D. Micropropagation and Mycorrhi-
zae formation of Pinus massoniana Lamb. in vitro[J]. Forest Re-
search,1995,8 (3) :241 - 246.
[8]徐田青,吴丽君,赖钟雄. 湿地松不定芽增殖培养试验[J].
福建林业科技,2009,36(3) :60 - 63.
Xu T Q,Wu L J,Lai Z X. Proliferation culture experiment of ad-
ventitious bud of Pinus elliottii[J].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y Sci-
ence and Technology,2009,36(3) :60 - 63.
[9]黄学林,李筱菊. 高等植物组织离体培养的形态建成及其调
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Huang X L,Li X J. Morphogenesis and Regulation of Higher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vitro[M]. Beijing:Science Press,1995.
[10]王力华,贺凤美,邓正正,等. 日本落叶松微体繁殖及植株再
生[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 (6) :19 - 23.
Wang L H,He F M,Deng Z Z,et al. The Micropropagation from
axillary bud and seedlings regeneration of Larix kaempferi[J].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4,32 (6) :19 - 23.
[11]黄宝祥,符树根,舒惠理.湿地松丛生芽的增殖研究[J].现代
农业科技,2007(13) :13 - 14.
Huang B X,Fu S G,Shu H L. Studies on proliferation of axillary
buds of Pinus elliottii[J].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
nology,2007(13) :13 - 14.
[12]Bergmann B A,Stomp A M. Effect of genotype on in vitro adven-
titious shoot formation in Pinus radiate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pairs of phenotypic traits during in vitro shoot development[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994,39:185 - 194.
[13]吴丽君,叶建仁,王志洁,等. 湿地松组培继代增殖的影响因
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2) :165 - 169.
Wu L J,Ye J R,Wang Z J,et al. The factors affecting multiplica-
tion rate in vitro culture of slash pine[J]. Journal of Fujian Col-
lege of Forestry,2007,27(2) :165 - 169.
[14]吴大忠.不同杉木无性系组培增殖效果的比较研究[J]. 安徽
农学通报,2007,13(17) :113 - 114.
Wu D Z.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prolifer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Chinese fir clones in tissue culture[J]. Anhui Agri Sci Bull,
2007,13 (17) :113 - 114.
[15]吴丽君.湿地松组培快繁优良基因型的筛选[J].福建农业学
报,2009,24 (2) :167 - 170.
Wu L J. Selection of slash pine elite genotype for tissue culture
and fast propagation[J]. 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24 (2) :167 - 170.
[16]何松林,孔德政,杨秋生,等. 组织培养容器环境因子调控技
术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37(1) :25 - 32.
He S L,Kong D Z,Yang Q S,et al. Research advance of envi-
ronment factorscontrolling technique in tissue culture vessel[J].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3,37(1) :25 - 32.
[17]Cuesta C,Ordas R J,Fernandez B,et al. Clonal micropropaga-
tion of six selected half-sibling families of Pinus pinea and soma-
clonal variation analysis[J]. Plant Cell,Tissue Organ Culture,
2008,95(1) :125 - 130.
[18]欧阳磊. 邓恩桉组培生根影响因子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
报,2006,26(1) :78 - 82.
Ou Y L. Studies on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Eucalyptus dun-
nii in vitro culture[J]. 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Forestry,
2006,26(1) :78 - 82.
[19]张艺,吴小芹,王钰,等. 抗松材线虫病赤松家系的抗性测定
及组织病理学观察[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1(4) :110 - 114.
Zhang Y,Wu X Q,Wang Y,et al. Resistance determination and
histo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induced Pinus densiflora families
from Japan to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7,31(4) :110
- 114.
(责任编辑 刘昌来)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