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鸢尾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及打破休眠的方法研究进展



全 文 :
[42]Li C W,Su R C,Cheng C P,et al. Tomato RAV transcription fac-
tor is a pivotal modulator involved in the AP 2/EREBP-mediated
defense pathway[J]. Plant Physiol,2011,156:213 -227.
[43]Anderson J P,Lichtenzveig J,Gleason C,et al. The B-3 ethyl-
ene response factor MtERF 1-1 mediates resistance to a subset
of root pathogens in Medicago truncatula without adversely af-
fecting symbiosis with rhizobia[J]. Plant Physiol,2010,154
(2):861 - 873.
[44]Zhang G,Chen M,Li L,et al. Overexpression of the soybean
GmERF3 gene,an AP 2 / ERF type transcription factor for
increased tolerances to salt,drought,and diseases in transgen-
ic tobacco[J]. J Exp Bot,2009,60(13) :3 781 - 3 796.
[45]Guo Z J,Chen X J,Wu X L,et al. Overexpression of the AP
2 /EREBP transcription factor OPBP 1 enhances disease resist-
ance and salt tolerance in tobacco[J]. Plant Mol Biol,2004,
55(4) :607 - 618.
[46]Shin R,Park J M,An J M,et al. Ectopic expression of Tsi 1 in
transgenic hot pepper plants enhances host resistance to viral,
bacterial,and oomycete pathogens[J]. Mol Plant Microbe
Interact,2002,15(10) :983 - 989.
收稿日期:2013 - 07 - 13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330122)。
作者简介:卓 露(1987 -),女,四川省抚顺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E-mail:zhuolu_19871020@ 163. com。
通讯作者:管开云,E-mails:guanky@ mail. kib. ac. cn。
鸢尾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及打破休眠的方法研究进展
卓 露1,2, 管开云1
(1.中国科学院干旱区生物地理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Review on the Causes of Iris Seeds Dormancy and the Methods for Breaking Dormancy
ZHUO Lu1,2,GUAN Kai-yun1
摘要:种子休眠是指具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合的萌发条件下而不
能萌发的现象[1],对于处于逆境中的植物保持自身种群繁衍具
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鸢尾属植物是丰富的野生观赏花卉资
源,其花色艳丽、花型奇特,种子大多具有休眠现象,也是野生
花卉在开发利用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对鸢尾属植物种子
休眠原因和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做了简要的综述,旨在为野生
鸢尾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园林引种栽培提供理论
依据。
关键词: 鸢尾;种子萌发;机械阻力;萌发抑制物质;处理
中图分类号: S 682. 1 + 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705(2014)01-0053-05
鸢尾属(Iris L.)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
分布于北温带[2]。中国地区鸢尾属资源非常丰富,有
60 个种,13 个变种及 5 个变形,主要分布在西南、西
北、东北地区[3]。鸢尾属植物常以花色艳丽,花型奇
特,绿期较长,品种丰富而闻名于世,是极具观赏价值
的野生花卉资源。该属植物生态适应性很强,特别是
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的喜盐鸢尾、马蔺、膜苞鸢尾等植
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抗耐盐碱特性[4 ~ 6],是干旱半干
旱地区园林花卉植物开发利用的潜力军。同时,许多
鸢尾属植物的根茎具有一定药用价值,也是具开发价
值的生物资源。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历史悠久,如鸢尾
属植物白射干的根和马蔺的种子为传统的中药[7],单
苞鸢尾为著名的蛇药[8]。虽然鸢尾属植物的应用前
景非常广泛,但由于其分布地的局限性及繁殖困难导
致大部分植物尚处于未开发或少量利用的状态[2,9]。
鸢尾属植物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 种方式繁
衍后代。无性繁殖主要是通过植物地下根状茎进行繁
殖,如 I. sibirica L.,I. hexagona L.,I. pumila L.[10 ~ 12]。
在园林绿化栽培中,常采用野外挖取成年植株进行分
株繁殖的方法,但这种繁殖方式不仅繁殖系数低,而且
对野生环境造成破坏。有性繁殖主要指植物通过种子
的方式繁衍后代,其繁殖系数高,且能提高植株的繁殖
成功率,这种方式也是鸢尾属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之
一[13]。但鸢尾属植物种子大多具有休眠现象[14 ~ 15],
这成为野生鸢尾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园林育种栽培
中的一个棘手问题[9]。目前,学者对鸢尾属植物种子
休眠原因及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16 ~ 18],然而,种子的休眠是十分复杂的现象,鸢尾属
植物种子在各种之间休眠差异性较大[19],打破休眠的
·35·
综 述 卓 露 等:鸢尾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及打破休眠的方法研究进展
DOI:10.16590/j.cnki.1001-4705.2014.01.073
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且不断扩大更新。为此,本文对鸢
尾属植物的休眠机制与打破休眠的方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提供参考,并为该
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引种栽培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1 休眠的定义
种子休眠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活力的种子
(即具有发芽和生长能力的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
下(充足的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等)不能萌发的现
象,这是植物种子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对外界环境
的一种适应机制[20]。从生物学角度看,种子的休眠特
性作为一种适应机制,通过种子对萌发时间和空间的
控制,逃避恶劣环境,保持种子的生命活力[21],特别对
部分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的鸢尾属植物来说,这是保
护物种延续的重要方法之一。
2 植物种子休眠的类型及其原因
Nikolaeva将种子休眠归为两大类:(1)内源因素
休眠(Endogenous dormancy),即胚的自身特性导致种
子的休眠,包括胚发育不完全,缺少必须的激素刺激或
萌发抑制物质的存在;(2)外源因素休眠(Exogenous
dormancy),即种子的结构特征,包括种皮、胚乳、胚的
附属物等,导致种子受到机械阻碍,不透水、不透气及
萌发抑制物质的限制,采用去除种皮的机械处理及一
定物理、化学浸泡处理破坏种子结构即可解除休
眠[22,23]。
2. 1 机械阻碍作用
种皮的特殊结构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抑制种子的萌
发,种皮的不透水性使足够量的水分不能到达胚;种皮
限制种子的呼吸作用,从而使种子不能与外界进行气
体交换,对种子的透气性造成影响;种皮的机械阻碍作
用限制胚突破种皮等[24,25]。Blumenthal 等[26]通过测
定 I. lorteti 种子胚根生长的机械阻力,得出导致种子
休眠的主要原因是种皮的机械阻碍使胚无法伸出种
孔,从而萌发受到抑制。大量研究表明,鸢尾属植物种
子萌发除了受种皮阻碍作用,还有种皮、胚乳等共同影
响。路覃坦等[27]通过测定胚根伸长的机械阻碍,发现
4 种国产无髯鸢尾包括玉蝉花(I. ensata)、山鸢尾
(I. setosa)、金脉鸢尾(I. chrysographes)和西南鸢尾
(I. bulleyana)种子难以萌发的主要原因是胚的生长势
不足以打破来自种子胚乳和种皮的机械束缚,离体胚、
种子去珠孔端胚乳和完整种子去珠孔端胚乳等处理的
种子萌发率高于去皮种子和完整种子,并呈现极显著
差异。郭冰冰等[28]对中国西北 3 种鸢尾属植物种子
进行去种皮、去除发芽孔端的种皮、刻伤种皮露出部分
胚乳的 3 种处理,结果表明,发芽孔端强力的机械束
缚,且种皮的透性差是导致种子休眠的一个因素。
2. 2 种子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
研究结果表明,鸢尾属种子休眠原因可能是由于
在种子的不同部位(胚、胚乳、种皮或种子的其他结
构)存在萌发抑制物质,从而阻碍了植物种子的生理
活动的代谢环节,这些部位的萌发抑制作用被解除,种
子萌发阶段才能开始。Randolph[29]认为,有髯鸢尾种
子胚乳中的萌发抑制物质阻碍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
长,完全切除胚乳组织或将其抑制物质淋溶到水中,种
子的休眠被解除[30]。
2. 3 种子的胚发育状况
许多种子在采收过程中形态上已经基本成熟,但
其胚的结构发育还处于尚未发育完善的阶段,需要在
一定条件下继续完成器官分化过程才能萌发[20],即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理后熟,在后熟作用完成之前,种子
处于休眠状态。在实际的园林繁殖栽培过程中,研究
者常采用层积处理法使种子完成生理后熟的过程,促
进种子萌发生长[31]。
2. 4 综合原因
植物种子的休眠到底是种子结构特征引起,还是
由种子中萌发抑制物质的存在或是种子胚的发育情况
造成,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来加以证明。部分鸢尾
属植物种子的休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这一结论使
科学研究更加复杂。伍碧华报道,去除种皮与未去种
皮的鸢尾种子之间的萌发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鸢尾
种子的萌发受到种皮上的内源抑制物质、种皮的透性
和种皮的机械阻碍共同作用[32]。马蔺种子在正常情
况下很难萌发,存在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的综合性休
眠,给种子育苗等实际的园林运用带来很大困难[33]。
3 打破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的方法及其机制
3. 1 温度处理
种子萌发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很敏感,特别是部分
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鸢尾属植物,受温度调节的
种子萌发现象非常普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种
子的萌发,只有在长期进化适应的适宜温度条件下种
子萌发率得到提高[34],并且,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变温
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刘冰等[35]针对单花鸢尾、矮紫苞
鸢尾、细叶单花鸢尾进行了 20 ℃、25 ℃、35 ℃和 35 /
25 ℃ 4 种温度处理,结果发现,温度对 4 种鸢尾属植
物种子的萌发影响很大,特别是变温 35 /25 ℃处理。
张伟玲[36]对东北的玉蝉花、北陵鸢尾、野鸢尾的研究
发现,3 种种子在变温下的萌发率都高于恒温,其中,
种子萌发率在 30 ℃ /20 ℃(8 h 光照 /16 h 黑暗)条件
·45·
第 33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种 子 (Seed) Vol. 33 No. 1 Jan. 2014
下达到最高,而恒温对玉蝉花和北陵鸢尾种子的发芽
均不利。Iris virginic种子在 30 ℃ /20 ℃的萌发率达到
了 48%,而低温下的萌发率仅为 2%[37],这与很多鸢
尾属植物种子在变温条件下萌发率较高的结果相似。
因此,变温有利于种子萌发,并能减少贮藏物质的呼吸
消耗,促进气体交换,从而提高休眠种子的萌发率。
3. 2 层积处理
层积处理是打破种子休眠过程中一个经济有效的
方法,并且对打破种子休眠有综合性的作用效果,层积
处理既可以促进种子胚的后熟,又可以破除种子结构
中含有的化学抑制物质,同时也可以改变种皮的透性。
常用的层积法包括变温层积和低温层积 2 种[31]。其
中,低温层积法常模拟休眠种子的自然环境温度变化,
多适用于温带、寒带地区的植物种子[38]。这些地区的
植物生长环境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种子在春天萌发
之前要经过一个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植物种子长期对
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使种子在萌发之前需要经过低温
刺激才能完成后熟,进入萌发阶段[39]。沈云光等[40]
对 4 种国产鸢尾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发现
低温层积处理对高原鸢尾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影
响,但促进了种子的集中萌发率,且缩短萌发时间,而
该处理的西南鸢尾种子萌发率由 4% ~ 8%提高到了
80% ~82%。通过对荷兰鸢尾种子低温层积处理,其
萌发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对荷兰鸢尾开花规律进
行了解,在 9 月中旬休眠自然解除后进行低温处理的
荷兰鸢尾种子的花期提前了 42 d,利用分批处理等措
施能使荷兰鸢尾在 12 月至翌年 4 月间开花[41],这为
鸢尾植物的园林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肖月娥
等[42]以西南鸢尾种子为研究对象,利用低温层积的方
法,有效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并指出,鸢尾属植物大
部分的种起源于冬季寒冷的北温带,低温层积法能有
效打破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层积法处理的种子,能
够扩大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降低种子发芽过程对光
的需求,减少由于机械处理、加工损伤等造成对种子胚
的损害[43]。种子层积处理的时间因植物种类的不同
差异性很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44]。
3. 3 机械处理
通过摩擦、划破等机械处理方法改变种皮的物理
性质,提高种皮透性,从而达到提高休眠种子萌发率的
目的,但在处理过程中需要保持种子胚的完整性。
1969 年,Joseph Arsitti 对鸢尾(I. tectorum Maxim.)种
子的休眠特性进行了研究,指出鸢尾种子的休眠,主要
是由种皮的不透水性引起的,且这种阻碍作用不仅存
在于鸢尾属植物种子中,在其他部分单子叶和双子叶
植物中都存在[45]。Nobbe 通过对种皮的不透性进行
研究,发现植物种子的休眠作用主要是由种皮外表的
蜡质引起[46]或是角质层较厚所导致[47]。去除种皮的
种子能够迅速吸水,使胚根产生足够的推力穿破种
皮[48],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种子萌发率的目
的,是提高种子萌发的有效方法之一。植物种子在原
生态环境成熟过程中,可能遭到动物啃食、风吹或土壤
颗粒摩擦等外界环境作用的危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种子萌发。
3. 4 化学试剂处理
化学处理法指用化学溶液浸泡的方法来打破种子
的休眠,常用的化学试剂有浓 H2SO4、NaOH、KNO3、
HCl等。用化学试剂处理种子能改变种皮的物理性
状,使种皮软化、破裂,种孔处遭到破坏,增加了种皮的
透性,从而加快水分的吸收及气体的交换,并增加氧气
投入能力,特别对种皮相对较厚的种子非常有效[49]。
将马蔺种子在浓 H2SO4(比重为 1. 84)溶液中浸泡
3 h,其萌发率超过 30%,种子处理时间长短的选择与
溶液浓度有一定关系,低浓度浸种时间可以略长,反之
则应较短[50]。张丹采用浓 H2SO4 处理细叶鸢尾种子
60 min,其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植物均达到了最大值,
分别为 51. 11%和 0. 45,而处理 90 min 的种子萌发率
下降,且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霉烂率升高,浸泡时间过长
或过短均不利于种子的萌发[51]。Sun Y. C.将 I. lactea
种子在 14. 38 mol /L的 NaOH 溶液中浸泡 20 h (对照
为 0 h)后用水清洗后,种子的萌发率从 0%提高到了
56%[52]。
3. 5 植物激素处理
研究者对种子休眠和种子萌发规律进行了多年的
研究,并提出许多不同的种前处理方法,其中,激素处
理是种子休眠研究的重点之一[53]。激素是植物内部
微量信号分子,对植物整个发育进程具有影响[10]。例
如细胞分裂素不影响胚的后熟,但能促进胚的萌发,适
用范围为少数林木种子,但对大部分种子打破休眠的
作用不明显[54]。其中,赤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生
长调节激素,通过信息传导对种子内部的生理变化作
出反应,提高种子的活力,对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控制
作用[55]。赤霉素处理能够代替低温后熟、干藏后熟作
用,被称为能够利用胚乳物质的激素,从而达到提高种
子萌发率的作用[56,57]。但这种处理方法并未对所有
的种子起积极作用,刁晓华对鸢尾属四种植物种子研
究发现,赤霉素处理对黄菖蒲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
而燕子花,玉蝉花和溪荪的种子对赤霉素反应不敏感,
萌发率没有促进[58]。
·55·
综 述 卓 露 等:鸢尾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及打破休眠的方法研究进展
3. 6 综合方法
在多种多样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中,单一的处理
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种子萌发率,但实际的园林绿
化栽培中,常结合多种处理方法以达到提高种子萌发
率的目的。这种综合处理法在实验室中被证实是有
效。路覃坦将 4 种无髯鸢尾种子避光浸泡在不同浓度
赤霉素中 48 h,蒸馏水漂洗残液后进行 4 ℃层积处理,
其中玉蝉花种子在处理 30 d后萌发率从 0%提高到了
77. 78%。综合处理方法不仅提高了种子的萌发率,并
对种子的其他萌发指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59]。马蔺
和大苞鸢尾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包括种皮所含的萌
发抑制物质,种皮对种子的机械束缚及胚的后熟作用
等作用,采用清水浸泡结合高温变温的处理方法对 2
种种子萌发率的具有显著提高作用,清水浸泡能够减
少种皮中的萌发抑制物质的含量,而适度的高温可以
提高种子内部各种酶活性物质的活力,从而萌发率分
别提高了 19. 63%和 11. 28%[60]。
4 结 论
综上所述,鸢尾属植物种子具有不同的休眠原因,
主要有种皮的机械阻碍、萌发抑制物质的存在等。很
多学者对种子的休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了相应
的技术方法加以解决。但鸢尾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现象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这需要鸢尾属植物的
研究者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尽可能针对每一种不同的
类型采取合适的打破种子休眠的措施,促进野生观赏
花卉资源鸢尾属植物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Bewley JD. Seed germination and dormancy[J]. Plant Cell,
1997,9:1 055 - 1 066.
[2]Wu ZY.,Raven PH.,et al. Flora of China[M]. Beijing:Sci-
ence Press,1994,24:297 - 312.
[3]赵毓棠.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6(1).
[4]牛月波,卫凌志,高尚军,等.几种耐盐碱绿化地被植物[J].
中国林副特产,2005(77):6.
[5]景璐. 8 种园林花卉植物耐盐性基础研究[D].内蒙古农业
大学,2010.
[6]史晓霞,张国芳,孟林,等.马蔺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其抗旱
性关系研究[J].植物研究,2008,28(5):584 - 588.
[7]齐建红.秦岭产药用植物白射干的化学成分研究[D].西北
大学,2006.
[8]王文静,王鹏,乔卿梅.鸢尾属植物的分类及应用价值[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 001 - 1 002,1 027.
[9]郭晋燕,张金政,孙国峰,等.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2006,33(5):1 149 - 1 156.
[10]Randolph LF,Cox L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ermination of
Iris seed and the relation of inhibiting substances to embryo
dormancy[J]. Proc. Amer. Soc. hort. Sci.,1943,43:284 -
300.
[11]Tarasjev A.,Avramov S.,Miljkovic Danijela. Evolutionary
biology study on the Iris pumila clonal plant advantages of a
good model system,main findings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J]. Archives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12,64(1):
159 - 174.
[12]Van Zandt PA.,Tobler MA.,Mouton E,et 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salinity stress for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clonal plant,Iris hexagona[J]. Journal of
Ecology,91(5) :837 - 846.
[13]黄苏珍,韩玉林,谢明云,等.中国鸢尾属观赏植物资源的
研究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1):4 - 7.
[14]Jorgensen,C. J. C. Inhibitory effects of iris extracts on germi-
nation of indicator plants[J]. Bull. Amer. IrisSoc,1965,179:
27 - 33.
[15]Eunju L.,Joh K.,Chul J. . Improvement of seed germination
in native Iris sanguinea Donn ex Horn[J]. Korean Joumal of
HonicultuIm science&Technology,2002,20(4) :345 - 351.
[16]刘强. 野鸢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17]原海燕,黄苏珍,郭智. 4 种鸢尾属植物对铅锌矿区土壤中
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和修复潜力[J].生态环境学报,2010,
19(7):1 918 - 1 922.
[18]许玉凤,史国旭,金罡,等. 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的研究进展[J]. 种子,2011,30(3):
67 - 70.
[19]郭瑛,高亦珂.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原因及提高萌发率方
法综述[J].种子,2006,25(2):42 - 44.
[20]Baskin CC,Baskin JM.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seed
dormancy[J]. Seed Science Research,2004,14(1) :1 - 16.
[21]Huang ZY.,Zhang XS.,Zheng GH.,et al. Influence of light,
temperature,salinity and storage on seed germination of
Haloxylon ammodendron[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3,55(3) :453 - 464.
[22]Nikolaeva MG. physology of deep dormancy in seeds[J].
Translated from Russian by Z. Shapiro. Published for the US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by the Israel Program for Scien-
tific Translations,Jerusalem,Israel. iv + 220 pp. 1969.
[23]Baskin CC.,Baskin JM. . Ecology,Biogeography,and Evolu-
tion of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M]. Academic Press,
1998,27.
[24]周霞,张尧.种子休眠生理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学通
·65·
第 33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种 子 (Seed) Vol. 33 No. 1 Jan. 2014
报(下半月刊),2012,16(14) :51 - 53.
[25]樊璐,李淑娟,张蕊莲.光照和种皮对有髯鸢尾种子萌发的
影响[J].中国农业通报,2012,26(12):200 - 202.
[26]Blumenthal A.,Lerner,H. et al. Germination preventing
mechanisms in Iris seeds[J]. Annals of botany,1986,58
(4) :551 - 561.
[27]路覃坦,张金政,孙国峰,等. 4 种中国野生无髯鸢尾种子
休眠原因的研究[J]. 园艺学报,2008,35(10):1 497 -
1 504.
[28]郭冰冰. 中国西北三种鸢尾属植物的花卉生物学研究
[D].北京林业大学,2007.
[29]Randolph LF,Cox LG. Factors inlfuencing the germination of
Iris seed And the relation of inhibiting substances to embryo
dormancy[J]. Proc. Amer. Soc. hort. Sci.,1943,43:284 -
300.
[30]Arditti J. and Pray TR. Dormancy factors in Iris(Iridaceae)
seeds[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69,56(3):254 -
259.
[31]洑香香,方升佐,杜艳.青檀种子休眠机理及发芽条件的探
讨[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11(1):9 - 13.
[32]伍碧华,左文霞. 种皮对扁竹兰鸢尾(Iris confusa)及其杂
种种子萌发的抑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8(3):
337 - 340.
[33]张英.马蔺种子的休眠特性及提高发芽率的研究[J].草业
与畜牧,2010(4):18 - 19.
[34]Baskin CC.,Baskin JM. Ecology,Biogeography,and Evolution
of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M]. Academic Press,1998:
57 - 64.
[35]刘冰,毕晓颖,郑洋. 3 种鸢尾属植物种子吸水及发芽特性
研究[J].种子,2012,31(1):34 - 37.
[36]张伟玲,王玲,卓丽环,等.东北 3 种野生鸢尾种子生物学
比较研究[J].种子,2006,25(12):34 - 37.
[37]Michael D. Seed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ris virginica
[J]. The 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1990,124 (2) :
209 - 213.
[38]孙跃春,樊奋成,张英俊. 预冷打破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J].种子,2005,24(10):52 - 53.
[39]Gutterman 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urvival strategies of
annual plant species in the Negev Desert,Israel[J]. Plant
Species Biology,2008,15(2) :113 - 125.
[40]沈云光,管开云,王仲朗,等.四种国产鸢尾属植物种子萌
发特性研究[J].种子,2005,24(12):21 - 25.
[41]黄敏玲,陈诗林,吴建设,等.低温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荷
兰鸢尾开花的效应[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5):34 - 37.
[42]肖月娥,俞新平,胡永红,等.西南鸢尾种子萌发特性初步
研究[J].种子,2008,27(2):18 - 20.
[43]傅强,杨期和,叶万辉.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J].广西农业
生物科学,2003,22(3):230 - 234.
[44]Silvertown,J. Seed ecology,dormancy,and germination:A
modern synthesis from Baskin and Baskin[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99,86(6) :903 - 905.
[45]Arditti J.,Pray TR. Dormancy factors in Iris (Iridaceae)
seeds[J].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69,56(3) :254 -
259.
[46]Nobbe F. Handbuch der Samenkunde[J]. sterreichische
botanische Zeitschrift,1876,23(6) :199 - 200.
[47]韩玉林,黄苏珍,孙桂弟,等. 5 种观赏地被鸢尾的抗旱性
研究[A]. 2005 年全国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讨会
论文摘要汇编[C]. 2005.
[48]侯冬花,萨拉木,海利力,等.种子休眠与休眠解除的研究
进展[J].新疆农业科学,2007,44(3):349 - 354.
[49]杨期和,尹小娟,叶万辉.硬实种子休眠的机制和解除方法
[J].植物学通报,2006,23(1):108 - 118.
[50]徐本美,孙运涛,宋宇航,等. 马蔺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J].种子,2006,25(5):41 - 43,72.
[51]张丹,张金政,孙国峰,等.细叶鸢尾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
休眠的方法研究[J].草业学报,2011,20(6):109 - 117.
[52]Sun YC.,Zhang YJ.,Wang K. NaOH Scarification and Strati-
fication improve Germination of Iris lactea var. chinensis seed
[J]. HortScience,2006,41(3) :773 - 774.
[53]Nikolaeva M.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eed dormancy pattern
[J]. The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1977,51:74.
[54]王冬梅,黄学林.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
作用机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6,32(5):373 - 377.
[55]刘永庆,Binorj.赤霉素与脱落酸对番茄种子萌发中细胞周
期的调控[J]. 植物学报(英文版),1995,37(4) :274 -
282.
[56]Tager J. and Clarke B. Replacement of an alternating tempera-
ture requirement for germination by gibberellic acid[J].
Nature,1961,192:83 - 84.
[57]Ren YQ. and Guan KY. Effects of moist-chilling and GA3
applications on seed germination of three Pedicularis species
from Yunnan,China[J].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
36(1):225 - 229.
[58]刁晓华,高亦珂. 四种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和萌发研究
[J].种子,2006,25(4):41 - 44.
[59]路覃坦,张金政,孙国峰,等.四种国产野生无髯鸢尾种子
休眠类型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9,18(2):130 - 137.
[60]李苗,魏耀峰,宋玉霞,等.两种鸢尾属植物种子萌发的初
步研究[J].北方园艺,2010(12):80 - 83.
·75·
综 述 卓 露 等:鸢尾属植物种子的休眠特性及打破休眠的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