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路易斯安娜鸢尾种子繁殖初步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10-07-27
基金项目:江苏省 “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苏教师 2008-12号);江苏省农
业三项工程项目(sx(2009)19);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WG
0922)。
作者简介:朱旭东(1972-), 男 ,安徽庐江人;副教授 ,农艺师 , 硕士 ,主
要从事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发;E-mail:zhuxudong1972@163.
com。
路易斯安娜鸢尾种子繁殖初步研究
朱旭东 ,  田松青 ,  袁建明 ,  金立敏 ,  李 洁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江苏 苏州 215008)
PreliminaryStudyonSeedPropragtionofLouisianaIris
ZHUXu-dong, TIANSong-qing, YUANJian-ming, JINLi-min, LIJie
摘要:初步研究了路易斯安娜鸢尾(Janako、Colorific、Kinglouis)
3个品种的种子基本特征 、发芽 、种苗生长和开花之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种子 1年不能完全萌长 , 2年内 Janako的发芽率最
高 , 为 82.4%, 其次 Kinglouis为 75.6%, Colorific最低 , 为
47.6%,品种差别较大。播种苗在第 1年株高为 59.7cm, 叶宽
为 55.7cm,叶片达到 6 ~ 8枚不再增加 , 总体达到成年植株的
生长量。不同品种分蘖能力有差别 , 两年平均增长 9.32倍。 3
个品种平均出现 4.0个开花类型 , 其中与母本相似的平均比例
为 58.7%。 Janako品种后代开花率最高 , 为 83.3%, Kinglouis
品种最低 , 为 69.2%。
关建词: 路易斯安娜鸢尾;种子发芽;种苗生长;开花率
中图分类号: Q949.71+8.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0)11-0076-03
路易斯安娜鸢尾(Louisianairis),原产美国路易斯
安娜州 , 由六角果鸢尾 (I.hexagona)、高大鸢尾
(I.giganticaerulea)、短茎鸢尾 (I.brevicaulis)、暗黄鸢
尾(I.fulva)和内耳森鸢尾(I.Nelsoni)5个野生种组
成 [ 1] ,都具有六棱形的蒴果。将路易斯安娜州野生种
鸢尾作亲本杂交相继得到了大量品质优良 、色彩丰富
的品种 ,可能近 1 000个 。国内已选出部分适合种植
和绿化的品种 ,花期在 4月底到 6月初 ,花色比黄菖蒲
等丰富 ,色彩鲜艳 ,可以在全光照至半阴条件下生长。
庭院绿化 、池边布置美观大方 ,也可以作盆栽 、陆地栽
培和切叶切花生产 ,深受人们喜爱 ,具有较高的推广
价值[ 2] 。
路易斯安娜鸢尾由于分株繁殖慢 ,有些品种组培
难度较大 ,数量目前在国内很少 ,限制了在园林绿化中
的应用 [ 3, 4] 。国内对鸢尾属植物种子繁殖的研究报道
较少[ 5 ~ 10] ,对路易斯安娜鸢尾种子繁殖和相关内容未
见报道 。本试验通过采收引进品种路易斯安娜鸢尾 3
个品种的种子进行播种育苗 ,观察果实和种子基本特
征和品种之间种子发芽 、种苗生长和开花的差异。旨
在为以后的杂交培育新品种和大量播种育苗及生产提
供科学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来源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中心宿根花卉
种质资源基因库。供试路易斯安娜鸢尾为 Janako、
Colorific、Kinglouis共 3个品种。
1.2 方 法
1.2.1 果实和种子基本特征
2007年 5月初 ,植株开花后在自然条件下授粉 , 9
月 5日对果实采收 ,观察果实和种子基本特征。对每
个品种果实取样 50枚 ,统计果实的平均长度 、平均宽
度 、平均重量 、无籽率和平均内含种子数 ,无籽率是指
无籽果实数和总果实数的百分比 ,无籽果实是指果皮
内不含种子的果实;随机取样 100粒种子 ,统计每粒种
子平均重量 。
1.2.2 不同品种种子发芽率比较
2007年 9月 11日对采收的种子即采即播在
园土∶泥炭土 =3∶1的基质中 ,覆盖厚度 10 cm。种子
播种前用 0.1%高锰酸钾消毒 ,浸泡 20min后用水清
洗凉干 。用 1 000倍百菌清对基质喷洒消毒 。分区播
种 ,每品种播种 500粒 ,采用点播方式(粒播),株行距
5cm×10cm,播种完种子 ,上面覆盖基质 (细园土)1
cm,并盖上遮阴网 。冬季大棚加盖一层薄膜 ,第 2年 9
月对已发芽的播种苗移栽 1次。从 2007年 9月 11日
至 2009提 5月 11日每隔 2个月统计各品种发芽率。
1.2.3 不同品种播种苗营养生长比较
对上述 3个品种发芽的播种苗随机取样 50株 ,在
第 1年每隔 2个月统计株高和叶片数 。第 2年 9月份
对已发芽的播种苗移栽时 ,随机取样 50株 ,统计叶片
数 、株高 、株宽 、根系长和根茎长。叶片数指已展叶未
枯萎的叶片数量 ,株高指从地表到叶片最高处的距离 ,
株宽指叶片伸展最宽的距离 ,根系长指将根系垂直起
·76·
第 29卷 第 11期 2010年 11月             种 子 (Seed)            Vol.29 No.11 Nov. 2010
DOI :10.16590/j.cnki.1001-4705.2010.11.079
表 1 不同品种果实和种子基本特征比较
品种 果实平均长度(mm)
果实平均宽度
(mm)
果实平均重量
(g)
果实无籽率
(%)
单果平均
种子数
种子平均重量
(g)
Janako 47.4 28.1 5.6 84.2 1.8 0.33
Colorific 47.5 30.1 6.0 10.0 18.2 0.32
Kinglouis 41.0 25.0 5.7 0.0 27.7 0.34
平均值 45.3 27.7 5.8 31.4 15.9 0.33
时从着根处到根系下垂最低处
的距离 ,根茎长指根状茎的着
生叶处至底端的距离 。
1.2.4 不同品种分蘖能力
比较
  对上述 3个品种从 2007
年 9月起到 2009年 9月止 ,每两个月记录 100粒种子
所形成植株分蘖芽数 ,计算其每株平均分蘖倍数。
1.2.5 不同品种播种苗生殖生长比较
对上述 3个品种 ,第 3年统计 100粒种子所形成
植株开花情况。开花率指开花植株与全部植株的百分
比 。花葶数是平均每粒种子所形成植株的花葶个数。
根据花色或形状将后代分为不同类型 ,统计类型数和
与母本相似花型的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实和种子基本特征
供试路易斯安娜鸢尾的果实为蒴果 ,近椭圆型 ,六
棱 , Kinglouis品种果实较另外 2个品种偏小;成熟时为
褐色或浅褐色 ,从顶端开裂至果实长度的 1/3 ~ 1/2处;
每果内有种子多数 ,平均为 15.9,但 Janako品种单果平
均种子数只有 1.8,果实无籽高达 84.2%,很多果实空
瘪。种子扁平半圆形 、圆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种子分外
种皮 、内种皮 、胚乳和胚 4部分 ,外种皮较厚 ,高度木栓
化。 3个品种种子平均重量差别不大 ,平均为 0.33g。
2.2 不同品种种子发芽率比较
从图 1可以看出 ,路易斯安娜鸢尾种子第 20个月
时平均发芽率达到 68.5%,当年种子没有一次性完成
发芽 , 在每年的 1 ~ 3月份达到发芽高峰 , 分别为
34.3%和 68.5%。第 1年发芽较快的在 12月份 ,第 2
年比第 1年早 ,在 10月份。不同品种按发芽率由高到
低的顺序可看出 Janako的发芽率最高 ,为 82.4%,其次
是 Kinglouis,为 75.6%, Colorific最低 ,为 47.6%,品种
差别较大。
图 1 不同品种种子发芽率比较
2.3 不同品种播种苗营养生长比较
从表 2、图 2、3可以看出 , 3个品种播种苗在第 1
年营养生长很快 ,株高平均达到 59.7 cm, 叶宽达到
55.7cm,达到成年植株的生长量。平均根茎长为 3.4
cm,相比多年生长的根茎要短得多 ,表明第 1年营养
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叶片基本按线型比例增长 ,达
到 6 ~ 8片后叶片数不再增加 。不同品种出苗初期株高
差异不大 ,在后期表现差异 , Janako品种生长速度较
快;Kinglouis最低 ,为矮生品种。 3个品种叶片数增长
基本上无差异。
表 2 3个品种播种苗第 1年生长量比较
品种 叶片数 株高(cm)
株宽
(cm)
根系长
(cm)
根茎长
(cm)
Janako 7.0 72.4 85.4 34.6 3.0
Colorific 8.4 58.0 45.0 30.0 3.9
Kinglouis 6.8 48.8 36.6 22.4 3.2
平均值 7.4 59.7 55.7 29.0 3.4
图 2 不同品种播种苗第 1年株高变化
图 3 不同品种播种苗第 1年叶片数变化
·77·
问题探讨  朱旭东 等:路易斯安娜鸢尾种子繁殖初步研究
2.4 不同品种分蘖能力比较
路易斯安娜鸢尾从 2007年 9月播种到 2008年 9
月没有观察到分蘖 ,播种苗以发叶和长高为主 。图 3
表明 ,从 9月底开始分蘖 ,到 2009年 1月出现了第 1
次分蘖高峰期 ,平均为 3.59倍 。 2009年上半年分蘖
逐渐减缓 , 5月开花期分蘖最慢。夏季过后在 9月份
进入第 2次分蘖高峰期 , 一年来平均分蘖达到 9.32
倍 。不同品种也有较大的差别 , Kinglouis分蘖最好 ,
达到 10.51倍 , Colorific次之 , 为 9.14倍 , 最差为
Janako,只有 8.32倍。
图 4 不同品种分蘖能力比较
2.5 不同品种播种苗生殖生长比较
种子从第 1年 9月份播下 ,到第 3年 5月份植株
能够开花 ,平均开花率达到 73.9%。大部分植株只有
1个花葶 ,平均为 0.89个。花朵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比
较大 ,相似的归为一类 , 3个品种平均出现了 4.0个类
型 ,其中与母本相似的平均比例为 58.7%。 Janako品
种后代开花率最高 ,为 83.3%。 Kinglouis品种最低 ,
为 69.2%,可能与分蘖能力强 ,消耗主茎营养有关 。花
葶数为 Kinglouis品种最多 , Colorific品种最差 。较母本
变化最大的是 Kinglouis品种 ,应该杂交选育新品种 。
表 3 不同品种播种苗生殖生长比较
品种 开花率(%) 花葶数
花的不同
类型数
花与母本相似
比例(%)
Janako 83.3 0.83 3.0 86.4
Colorific 69.4 0.76 3.0 57.7
Kinglouis 69.2 1.08 6.0 31.9
平均值 73.9 0.89 4.0 58.7
3 结论与讨论
3.1 路易斯安娜鸢尾每果平均有 15.9粒种子 ,种子平
均重量为 0.33g,相比鸢尾属其它类型果实和种子都偏
大。其中 Janako品种果实无籽率高达 84.2%,说明在
路易斯安娜鸢尾自然结实低 ,品种差异也很大。路易斯
安娜鸢尾在野外主要靠大黄峰等特定的昆虫传粉 ,在人
工栽培条件下必须进行人工授粉才能提高结实率。
3.2 路易斯安娜鸢尾种子 1年不能完全萌发 , 2年内
Janako的发芽率最高 ,为 82.4%,其次 Kinglouis,为
75.6%, Colorific最低 ,为 47.6%,品种差别较大。这
可能与路易斯安娜鸢尾湿生习性有关 ,保持较长时间
的萌发能力 ,但在生产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需进一步
研究打破休眠的外界因素和需采取的措施 。
3.3 播种苗在第 1年株高平均达到 59.7cm,叶宽达
到 55.7cm,叶片达到 6 ~ 8枚后不再增加 ,总体达到成
年植株的生长量 。说明播种苗第 1年主要进行地上部
分的营养生长 ,积累有机物 ,为第 2年的地下部分根状
茎生长和开化作准备。生长的高峰在春夏季 ,需加强
水肥管理。
3.4 不同品种分蘖能力有差别 , Kinglouis最好 ,达到
10.51倍 , Colorific次之 ,为 9.14倍 ,最差为 Janako,只
有 8.32倍。这也为进一步分株繁殖提供了基础 。
3.5 路易斯安娜鸢尾 3个品种平均出现了 4.0个开
花类型 , 其中与母本相似的平均比例为 58.7%。
Janako品种后代开花率最高 ,为 83.3%。 Kinglouis品
种最低 ,为 69.2%。路易斯安娜鸢尾在自然条件下的
性状分离为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材料 ,杂交育种培育新
品种是一条较好的育种途径 ,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郭晋燕 , 张金政 ,孙国峰 , 等.根茎鸢尾园艺学研究进展 [ J] .
园艺学报 , 2006, 33(5):1149-1156.
[ 2]朱旭东 , 田松青 ,蔡曾煜.水生常绿杂种鸢尾新品种 [ J] .中
国花卉园艺 , 2007(12):47-48.
[ 3]朱旭东 , 田松青 , 周玉珍 , 等.路易斯安娜鸢尾组培和苗期
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 J] .福建林业科技 , 2009(03):175 -
178, 195.
[ 4]朱旭东 , 田松青 ,姜红卫.水生常绿杂种鸢尾组培育苗 [ J] .
中国花卉园艺 , 2007(10):23-25.
[ 5]郭瑛 , 高亦珂.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原因及提高萌发率方法
综述 [ J] .种子 , 2006, 25(5):42-45.
[ 6]悟碧华 ,颜济 , 周永红 , 等.种皮对扁竹兰鸢尾(I.confusa)
及其杂种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16(3):337-340.
[ 7]孙颖.东北野生鸢尾属 6种植物种子生物学及种苗发育过程的
研究[ D] .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 2004.
[ 8]刁晓华 , 高亦珂.4种鸢尾属植物种子休眠和萌发研究 [ J] .
种子 , 2006, 25(4):41-44.
[ 9]肖月娥 , 俞新平 ,胡永红 , 等.西南鸢尾种子萌发特性初步研
究 [ J] .种子 , 2008, 27(2):18-20.
[ 10]路覃坦 , 张金政 , 孙国峰 ,等.4种中国野生无髯鸢尾种子
休眠原因的研究 [ J] .园艺学报 , 2008, 35(10):1 497 -
1 504.
·78·
第 29卷 第 11期 2010年 11月             种 子 (Seed)            Vol.29 No.11 Nov.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