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宝盖草的生药学研究



全 文 :第 33卷第 2期
2010年 4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ofYun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Vol. 33No. 2
4.2010
宝盖草的生药学研究*
李学芳 1 , 王 丽1 , 张晓南 1 , 邱 斌1 , 高艳乐 2
(1.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 云南昆明 650111;2.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昆明 650500)
[摘 要 ] 目的:建立宝盖草药材的生药学研究方法 , 为宝盖草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原植
物形态 、 性状鉴别 、 显微鉴别 、 理化鉴别及薄层色谱等方法。结果:原植物形态的主要特征为花冠筒圆柱形 ,
内面无毛环。主要显微特征为根横切面中皮层较窄 , 形成层由 5~ 8列细胞构成 , 木质部导管旁伴有纤维;茎横
切面中木质部在四棱角处发达。粉末特征中腺毛和非腺毛较多 , 叶上 、 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 , 气孔不等式。薄
层色谱中 , 四个不同产地的药材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且有较好的重现性。结论:通过对本文的研
究 , 将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制定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 唇形科;宝盖草;生药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2723(2010)02— 0008— 03
宝盖草为唇形科野芝麻属植物宝盖草 Lamium
amplexicauleLinn.的干燥全草。云南省各地均有分
布 。生于海拔 1000 ~ 2700m的菜园 、 田埂等阴湿
处 [ 1] 。又名接骨草 、 灯笼草 、 莲台夏枯草[ 2] 。为
云南民间常用药 , 具有通经活络 , 接骨 , 平肝 , 消
肿 , 散结等功效 。用于腮腺炎 , 黄疸型肝炎 , 肝热
目赤 , 半身不遂 , 面神经麻痹 , 跌打损伤 , 骨折 ,
淋巴结结核 , 肾结石 , 皮肤结核 , 瘰疬等 [ 3-5] 。据
报道 , 其化学成分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野芝麻
苷 、 7-去乙酰野芝麻苷 、 野芝麻酯苷 、 野芝麻新
苷 、 7-去甲羟基山栀苷甲酯 、 山栀苷甲酯 、假杜
鹃素 、 7-乙酰基野芝麻新苷 、 5-去氧野芝麻苷 、
6-去氧野芝麻苷[ 6] 。宝盖草在我国有较长的药用
历史 , 其资源丰富 , 对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
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 经查阅文献 , 目前对本品生药
学方面的研究尚为空白 , 为了能更好的开发利用该
资源 , 本文对其生药学方面进行了初步系统的研
究 , 为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
论依据 。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材料
采自昆明 、 东川 、嵩明 、 武定 , 经中科院昆明
植物研究所分类室陶德定研究员鉴定为唇形科
(Labiatae)野芝麻属植物宝盖草 Lamiumamplexi-
cauleLinn.
1.2 试剂
乙醇 (化学纯 ), 冰醋酸 , 甘油 , 甲醇 , TO
型生物透明剂 , 0.1%固绿 , 0.5%番红 , 石蜡 ,
FAA固定液 , 二甲苯 , 中性树胶 , 双缩脲试剂
(Biuret)试剂 , 茚三酮试剂 , α-萘酚 (Molisch)
试剂 , 碱性酒石酸酮 (Fehling)试剂 , 碱式醋铅
试剂 , 碱性苦味酸 (Baljet)试剂 , 异羟肟酸铁试
剂 , 重氮化试剂 , 硅钨酸试剂 , 碘化铋钾 , 改良碘
化铋钾。
1.3 仪器
FA2004N电子分析天平 , BM-Ⅵ 生物组织冷
冻包埋机 , CS-Ⅳ型摊片烤片机 , QP-Ⅲ生物组
织切片机 , TS-12H+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 , Micr
E400Nikon显微镜 , 数码显微照相机 , GZX-9030
MBE数显鼓风干燥箱 , 101A-2E电热鼓风干燥
箱 , 生物组织摊片烤片机 (CS-IV型), 生物组
织刀刃磨机 (MD -II型 ), 超 声波清 洗器
(SK3200LHC)、 ZF-Ⅱ型三用紫外分析仪。
2 原植物鉴别
宝盖草为 1年生或 2年生草本 。茎高 10 ~
30cm, 基部分枝 , 上升 , 四棱形 , 中空 , 几无毛。
8
*收稿日期:2009— 12— 10  修回日期:2010— 01— 06
作者简介:李学芳 (1975 ~ ), 女 , 工程师 , 现主要从事天然药物研究及中药材鉴定工作。
第 2期 李学芳 , 等:宝盖草的生药学研究                 
叶圆形或肾形 , 长 1 ~ 2cm, 宽 0.7 ~ 1.5cm。先端
浑圆 , 基部截形或截状阔楔形 , 边缘具深圆齿 , 顶
部的齿通常较其余的为大 , 两面均疏生小糙伏毛;
茎下部叶具长柄 , 柄长 1 ~ 1.5cm。上部叶无柄而
半抱茎 。轮伞花序 6 ~ 10花 , 其中常有笔花受精的
花;小苞片披针状楔形 , 长约 4mm, 具缘毛。花
萼管状钟形 , 长 4 ~ 5mm, 宽 1.7 ~ 2mm。外面密
被白色直伸的长柔毛 , 内面除萼上被白色直伸长柔
毛外 , 余部无毛;萼齿披针状锥形 , 长 1.5 ~
2mm, 边缘具缘毛;花冠紫红或 粉红色 , 长
1.7cm, 外面除上唇较密被紫红色短柔毛外 , 余部
均被微柔毛 , 内面无毛环 , 冠管细长 , 长约
1.3cm, 喉部宽约 3mm, 冠橼上唇直伸 , 长圆形 ,
长约 4mm, 先端微弯 , 下唇稍长 , 3裂 , 中裂片倒
心形 , 先端深凹 , 基部收缩 , 侧裂片浅圆裂片状;
雄蕊花丝无毛 , 花药被长硬毛;花盘环状具圆齿 ,
子房无毛。小坚果倒卵圆形 , 具三棱 , 先端近截
状 , 基部收缩 , 长约 2mm, 淡灰黄色 , 有白色大
疣起 , 花期 3-5月 , 果期 7-8月。
3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 , 较细 , 表面浅棕色。茎呈方柱形 ,
长 5 ~ 45cm, 表面略带紫色 , 被稀疏毛茸。叶多皱
缩或破碎 , 完整者展平后呈肾形或圆形 , 边缘具圆
齿或小裂 , 两面被毛;茎生叶无柄 , 基生叶具柄 。
轮伞花序。小坚果长圆形 , 具 3棱 , 先端截形 , 褐
黑色 , 表面有白色疣纹 , 质脆 。气微 , 味苦。
4 显微鉴别
4.1 横切面特征
4.1.1 根横切面
木栓层由 3 ~ 8列扁长方形的细胞组成 , 外被
落皮层 。皮层较窄 , 可见裂隙 。韧皮部稍宽 , 射线
明显。形成层由 5 ~ 8列细胞组成。木质部导管单
个散在或数个相聚 , 呈放射状排列 , 近形成层处的
导管较大 , 向内直径渐小 , 导管旁伴有纤维;木纤
维略呈环状排列 。(见图 1)
4.1.2 茎横切面
茎呈类方形 。表皮由 1列长圆形的细胞组成 。
皮层为数列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四角有明显的棱
脊 , 向内有 5 ~ 8列厚角细胞 。木质部在四棱角处
发达 , 由导管和木纤维组成。髓部由薄壁细胞组
成 , 中空。 (见图 2)
4.2 粉末特征
粉末灰绿色。 ①非腺毛细长 , 2细胞 , 平直或
稍弯曲 , 顶端细胞细长 , 先端尖 , 基部膨大 , 壁
厚 , 表面有疣状突起。 ②腺毛头部长圆形或类圆
形 , 1 ~ 4细胞;柄 1 ~ 2细胞 。③茎表皮细胞表面
观长条形 , 垂周壁稍厚 , 较平直 , 表面有角质纹
理 , 气孔长圆形 , 不定式。 ④叶下表皮细胞表面观
不规则形 , 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气孔长圆形 , 不等
式。 ⑤花粉粒类圆球形 , 直径 25 ~ 30μm, 具 3沟 ,
表面有网状雕纹 。 ⑥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不规则
形 , 垂周壁深波状弯曲;气孔较下表皮少 , 不等
式。 (见图 3)
9
2010年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第 33卷
1.非腺毛 2.腺毛 3.茎表皮细胞
4.叶上表皮细胞 5.花粉粒 6.叶下表皮细胞
图 3 宝盖草全草粉末特征图
5 理化鉴定
取药材粗粉 10g, 加水 100mL, 室温浸泡过
夜 , 过滤 , 取 3支试管 , 分别取滤液各 1mL, 一支
加热 , 一支加入 5%硫酸溶液 , 另一支加入 10%氢
氧化钠溶液 2滴 , 摇匀 , 加入 0.5%硫酸铜溶液
1mL, 出现黑色沉淀。
取冷水提取后剩余的药渣及浸液 , 置 60℃水
浴中加热 10min, 立即过滤 , 取滤液 2mL, 置具塞
试管中 , 加碱调节至弱酸至弱碱性 , 用力振摇数分
钟 , 产生泡沫且经久不退 。
取药材粗粉 5g, 加入 0.5%盐酸乙醇溶液
35mL, 置水浴中回流 10min, 趁热过滤 , 取滤液
1mL, 加入三氯化铁 -铁氰化钾试剂 2滴 , 溶液呈
蓝色有大量沉淀 。
6 薄层鉴别
取 4个不同产地样品粉末各 2g, 加甲醇 10mL,
放置过夜 , 滤过 , 滤液蒸干 , 残渣加甲醇溶解 , 定
溶至 1mL, 作为供试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 (附录
Ⅵ B), 吸取上述 4种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
胶 G薄层板上 , 以氯仿∶甲醇 =7.95∶2.05为展开
剂 , 展开 , 取出 , 晾干 , 喷以 5%的硫酸乙醇试液 ,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 , 置紫外光灯 (365nm)下检
视。 4个不同产地的药材供试液在同一硅胶 G板相
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见图 4)
1.昆明 2.东川
3.嵩明 4.武定
图 4 宝盖草薄层色谱图
7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宝盖草植物来
源 、 药材性状 、 显微特征 、
理化鉴别及薄层色谱研究
得出原植物形态的主要特
征为花冠筒圆柱形 , 内面
无毛环;叶圆形或肾形 ,
具深圆齿或近掌状分裂。
主要显微特征为根横切面
中皮层较窄 , 形成层由 5 ~
8列细胞构成 , 木质部导管
近形成层处较大 , 于木心
处小 , 且导管旁伴有纤维;
茎横切面中木质部在四棱
角处发达 , 由导管和木纤
维组成 。髓部薄壁细胞较
大 , 中空;粉末特征中腺
毛和非腺毛较多 , 叶上 、
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 , 气孔不等式。理化预试验表
明其主要含有蛋白质 、 多肽 、皂苷 、多糖 、 酚性成
分 、 苷类 、黄酮类 、花青素 、萜类以及生物碱等成
分。薄层色谱结果表明 , 在紫外光灯 (365nm)下
检视 , 4个不同产地的药材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
色的斑点 , 且有较好的重现性。
本次实验结果图片清晰 , 数据准确 , 为该药的
药材质量标准制定 、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
供了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 ]
[ 1]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 (第 1卷)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1:622.
[ 2] 《全国中全药汇编》 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78:335.
[ 3] 兰茂.滇南本草 (第 1卷) [ M] .昆明:云南人民出
版社 , 1976:275.
[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 编委会.中华本草 (第
7卷)[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57.
[ 5]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云南天然药物图鉴 (第 1卷)
[ 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03:375.
[ 6] 吴征益.新华本草纲要 (第 1册)[ 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3:440.
(编辑:岳胜难)
(英文摘要见第 13页)
10
第 2期 杜 松 , 等:金元以前中医色诊理论研究                
使用 。认为脉为地而色为天 , “脉 , 地也 。色 , 天也 。地生
天则顺 , 天生地则逆 [ 8] ”。由此强调色脉之间的关系 , 脉生
色则顺 , 色生脉则逆 , 并举例说 , 如 “弦脉面赤色 , 地生
天也 。地生天则顺也 。儿扶母兮瘥速也 。 ……弦脉面黑色 ,
天生地也 。天生地则逆也 。母抑子兮退迟也 。”此种观点也
见于王好古的 《此事难知 》 中 , 卷中也提到了有关 “脉 ,
地也 。色 , 天也 。地生天则顺 , 天生地则逆 ” 的理论 , 对
色诊理论有一定的补充 。
2.2.3.3 朱丹溪
金元诸医家中 , 对色诊理论贡献最大的当属丹溪 。他
不仅对诊法的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强调司外揣内 , 在
《丹溪心法 》 中系统论述了望诊原理 , 而且 , 列有专篇详细
阐述临床中色脉综合诊断等内容 。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
了中医色诊和望诊理论 。
此外 , 元 ·齐德之所著的 《外科精义 》 中 , 亦有少量
有关色脉合参诊法方面的内容 。
总之 , 中医色诊在 《黄帝内经 》 的基础上 , 经过了隋
唐 、金元等时期的系统发展 , 在理论方面不断充实 , 在临
床上也日益受到重视 , 为明清时期色诊理论的全面成熟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 ]
[ 1] 徐芹庭.细说黄帝内经 [ 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
2007:434.
[ 2] 丁成华 , 齐南 , 王莉 , 等.中医藏象理论在色诊中的
应用 [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06, 12 (4):
241-243.
[ 3] 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 [ M] .北京:学苑出版社 ,
2007:50.
[ 4] 张仲景.伤寒论 [ M] .北京:学苑出版社 , 2007:
24.37.
[ 5] 张仲景.金匮要略 [ M] .北京:学苑出版社 , 2007:
3.37.
[ 6]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81:275.
[ 7] 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 [ M] .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2005:118.
[ 8]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三册 [ M]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6:440.
(编辑:迟 越)
TheTheoreticalResearchonColorDiagnosisofTCM inDynastiesbeforeJinandYuan
DUSong, LIUZhi-zhong
(InstituteofBasicTheory, ChinaAcademicofChineseMedicineSciences, Beijing100700 , China)
[ ABSTRACT] ColordiagnosisbelongstotheinspectionofthediagnosticmethodinTCM.Colordiagnosis
includesshapediagnosis, formdiagnosis, physiquediagnosis, etc.Theorigins, development, richnessofthecolor
diagnosisinTCMwerediscussedinthisarticleforreflectingthespecificcontentsanddevelopingwaysofthecolor
diagnosistheoryinTCM.
[ KEYWORDS] inspection;colordiagnosis, theoryresearch
(原文见第 10页)
StudyonthePharmacognosyofLamiumAmplexicaule
LIXue-fang, WANGLi, ZHANGXiao-nan, QIUBin, GAOYan-le
(1.YunnanInstituteofMaterialMmedica, KunmingYunnan650111;2.YunnanUniversityofTCM,
KunmingYunnan, 650500,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Toconstitutetheresearchmethodinordertoprovideadocumentbasisforexploi-
tation.Methods:Studythemicroscopicstructuresofthecolectedsamplesbydigitalimagingtechnique.Result:
corolatubeiscylinderwithouthairringonsuperficiesinternaly.Cambiumintransversesectionofrootscompose
bycelsin5 ~ 8lines;woodfiberbesidevessels;Xylemintransversesectionofstemdevelopedverywelatthe
fourarises;glandularhairsandhairsaremanyinpowder.;epidermiscelsofleavesareabnormity, stomataareof
inequilateraltype.InTLCthenumberandcolorofspotscontentfourconditionareidentical.Conclusion:Themi-
crophotographesinthistextaretrueanddirectviewing, providereferenceinformationforfurtherdevelopmentandi-
dentificationofthiscrudedrug.
[ KEYWORDS] lamiaceae;lamiumamplexicaule;studyonthepharmacognosy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