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



全 文 :疗观察,结果发现,该药在临床上具有明显改善症状、体征和恢复肝功能的作用,同时发
现其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 PⅢP、HA、LN、Ⅳ - C异常亦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其中以对
HA 的作用为显著;对 PⅢP的异常亦有一定作用。说明安络化纤丸有较好的抗肝纤维
化作用。此外该药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 3 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珋x ± s)
组别 n
TBIL /ng·ml - 1
治疗前治疗后
DBIL /ng·ml - 1
治疗前 治疗后
ALT /ng·ml - 1
治疗前 治疗后
AST /ng·ml - 1
治疗前 治疗后
ALB /ng·ml - 1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 30 32 ± 1. 211 ± 1. 0 9 ± 1. 2 4 ± 1. 0 78 ± 4. 2 37 ± 1. 0 75 ± 3. 8 36 ± 1. 2 28. 3 ± 3. 0 41. 6 ± 3. 2
对照 27 31 ± 1. 017 ± 1. 5 8 ± 1. 2 6 ± 1. 2 83 ± 4. 0 38 ± 1. 2 79 ± 3. 2 43 ± 2. 0 29. 3 ± 3. 2 34. 0 ± 4. 5
表 4 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指标的变化(珋x ± s)
组别 n
PⅢP /ng·ml -1
治疗前 治疗后
HA /ng·ml -1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 30 202. 43 ± 23. 2 98. 3 ± 12. 2 267. 03 ± 30. 20 87. 3 ± 26. 23
对照 27 197. ± 31. 2 183. 3 ± 20. 1 277. 30 ± 27. 25 250. 3 ± 23. 31
组别 n
LN /ng·ml -1
治疗前 治疗后
Ⅳ - C /ng·ml -1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 30 168. 91 ± 36. 12 113. 39 ± 33. 25 167. 34 ± 27. 02 78. 37 ± 16. 23
对照 27 143. 90 ± 34. 26 130. 26 ± 30. 21 173. 3 ± 24. 20 152. 30 ± 24. 21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血吸虫病肝硬化为“淤血”“症积痞块”,属血淤证的范畴。现
代医学研究已阐明血淤的本质是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微循环障碍,各种损肝因素长期
反复存在均可引起肝脏炎症发生,导致肝脏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肝纤维化,进而发
展为肝硬化。因此对血淤症的治疗以活血化淤,疏通化纤为主[3]。本实验观察药物安
络化纤丸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合理组方而成,其主要成分有地黄、三七、水蛙、天然牛黄、
水牛角浓缩粉、僵蚕等。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安络化纤丸可有效防治肝
纤维化的发生,阻止肝细胞受损,从而有效抑制大量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避免储脂细
胞活化为成纤维母细胞,防止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同时安络化纤丸能够提高胶原
酶的活性,分解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逆转
早、中期肝硬化。由于血吸虫病性肝损害
属于免疫性损伤,因此除抗虫、抗纤维化之
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在血吸虫病治疗中
也具有积极意义,安络化纤丸中的生地、白
术、鸡内金、郁金及三七等经现代药理学研
究表明,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免疫,改善肝
组织微循环的作用。
药物安全性方面,临床观察表明在服
用安络化纤丸期间,除偶有部分体重偏轻、
体质稍差的患者大便次数增多(3 ~ 4 次 /
d)外,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这部
分患者采用减少服药量为 6 g /次,2 次 /d,
症状消失。有鉴于此,建议在临床应用时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 6 g /次,2 ~ 3
次 /d的用量。对血尿便及其他常规检查,
治疗前后也无异常改变,提示该药在临床
运用中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 候振宇. 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合并肝硬化 30 例临床分析[J]. 传染病
信息,2004,17(2) :90.
[2] 陈国忠,毛德文,李桂贤,等. 安络化纤丸
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 中
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 :109.
[3] 陈兴保,吴观陵,孙 兴,等.现代寄生虫
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临床报道
收稿日期:2010-01-20; 修订日期:2010-10-15
作者简介:卢晓燕(1976-) ,女(汉族) ,河南新乡人,现任河南省新乡市中
心医院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临床工作.
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
卢晓燕,甘才斌,张晓宁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 45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07-01 ~ 2008-12 收治于我院的糖尿
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 84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
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 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54. 8%,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
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 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当归六黄汤; 糖尿病; 皮肤瘙痒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1. 03. 117
中图分类号:R275. 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1)03-0771-02
糖尿病并发皮肤瘙痒症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寒冷干
燥的冬季,十分容易出现瘙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限性
皮肤瘙痒,呈游走性、阵发性,以夜间发作为重,无原发性皮损,但
可出现抓痕、表皮剥脱、血痂和皮肤肥厚等继发性损害,部分女性
患者可表现为阴道、外阴瘙痒干燥,或表现为外阴潮湿、阴道瘙
痒、带下量多、色黄、腥臭,或为糖尿病皮肤病变[1]。这些瘙痒症
状使得患者常常心烦意乱,难以入睡,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
健康。大部分患者一旦血糖得到控制,瘙痒症状即可改善或消
失,但也有一少部分顽固性病例,即使血糖控制得很好,瘙痒仍不
能解除[2]。对于顽固性病例,可以考虑使用中药当归六黄汤进
行治疗,当归六黄汤由当归和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
黄芪等中药组成,其对部分糖尿病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我院
在 2007 - 01 ~ 2008 - 12 对收治的 42 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
患者采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现报道
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 2007 - 01 ~ 2008 - 12 收治于我院的糖尿病合
并皮肤瘙痒症患者 84 例,入选患者排除严重肝、肾疾病者,近期
内服用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其他治疗皮肤瘙痒症中成药
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其中,男性 41 例,女性 43 例;年龄为
34 ~ 77 岁,平均为 48. 2 岁;糖尿病病程为 2 ~ 18 年,平均为 7. 6
年,均为 2 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程为 1 个月 ~ 3 年,平均 5. 4
·177·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1 VOL . 22 NO. 3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年第 22 卷第 3 期
个月。全部病例均符合 1999 年 ADA/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3],
且伴有肌肤瘙痒而无原发损伤的瘙痒症,或有红色皮疹,抓痕血
痂,夜间瘙痒加剧,或伴有皮肤粗糙,舌质暗红,苔薄少津脉细。
84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2 例患者,两
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以及皮肤瘙痒症病程等一般情
况上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原有治疗糖尿病基础上,继续强化血糖控制,
并加强饮食及运动等综合治疗措施。补充 B 族维生素,维生素
C、E。洗澡时可在浴水中加少量食盐,勿常使用洗化用品。勤换
内衣,内衣宜棉质柔软。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在此基础上,对照
组采用口服西药达美康、二甲双胍常规剂量以及适量抗敏止痒
药,20 d 为 1 疗程。观察组采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方药:当
归 15 g,生地黄 15 g,熟地黄 15 g,黄芪 30 g,黄芩 15 g,黄连 10 g,
黄柏 15 g,另外加苍术 30 g,五味子 10 g,鱼腥草 20 g,煎服,分两
次温水服用,治疗时间为 20 d。
3 治疗观察
3. 1 疗效判定标准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判定标准参照
《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皮肤瘙痒症疗效标准[4]。为瘙痒
及皮肤继发损害(抓痕、血痂、皮肤粗糙)消失痊愈;瘙痒明显减
轻,继发性皮损消退 80%以上为显效;瘙痒减轻,继发性皮损消
退 20% ~80%为有效;瘙痒无减轻,继发性皮损消退不足 20%或
治疗期间病情加重为无效。
3. 2 治疗结果 经过 20 d的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
好转,其具体临床疗效见表 1。观察组中有 23 例患者痊愈,总有
效率为 95. 2%,对照组中有 6 例患者痊愈,总有效率为 54. 8%,
经比较,两组患者的痊愈患者比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P < 0. 05)。
表 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痊愈例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观察 23 10 7 2 95. 2
对照 6 10 7 19 54. 8
n =42
3. 3 典型病例 女,65 岁,2007 - 05 - 14 日经初诊确诊为糖尿病
2 年,且伴有全身肌肤瘙痒。该病人于 2005 年初就因全身皮肤
瘙痒来院检查,全身肌肤瘙痒,尤以躯干部及两上肢瘙痒较甚,周
身有多处皮肤抓痕。血痂,入夜痒剧。且发现其患有糖尿病,血
糖值为 16 mmol /L,服糖适平、二甲双胍等西药治疗,后复查空腹
血糖值为 10 mmol /L。患者辨证治疗,症候为:口干频饮,大便干
如粟粒状,舌质暗红,苔薄少津,中根黄腻,脉细弦。证属阴津虚
损,血燥生风,治以养阴凉血,祛风润燥。服用当归六黄汤,每日
1 剂,水煎,早晚分服,共服 7d。自觉肌肤瘙痒好转 70%以上,皮
损皮肤抓痕明显减退,继续治疗 1 个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随访
1 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属中医学消渴病、风瘙痒、痒风等范畴。
据临床所见,本病的发生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脏腑功能衰退而肝
肾亏虚,虚风内扰,或气血不足内燥生风,或阴虚而生内热,热盛
灼阴,不能濡养肌肤发生本病。笔者根据本病病机虚实夹杂,本
虚而标实,本虚者消渴之基本病机气阴亏虚。标实者系气阴亏虚
致燥热灼津,络脉瘀阻、郁热蕴结肌腠络脉之间,不得疏泄,肌肤
失养所致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一种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它是由
于糖代谢障碍引起的皮肤表现之一,其原因复杂。可能与糖尿病
患者皮肤组织内含糖量有关,由于含糖量增高,易于细菌繁殖,同
时造成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活动缓慢,吞噬力差,杀菌力降低,加
上机体形成抗体能力降低,故十分易发生皮肤瘙痒和感染,且感
染后又不易康复。另外,如血糖快速升降时其血浆渗透压快速变
化、经常的高血糖状态造成患者皮肤表层细胞发生脱水效应、糖
尿病皮肤微循环异常引起缺血缺氧、糖代谢失常造成细胞膜功能
障碍以及糖尿病神经功能紊乱使皮脂腺、汗腺分泌异常等都可以
降低皮肤抵抗力并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的发生[5]。
此外糖尿病皮肤瘙痒者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天气寒热变化、衣
服摩擦皮肤、接触化纤衣物、吃辛辣食物、饮酒等都可以诱发皮肤
瘙痒,所以应处处小心。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一是降糖,二是对
症处理,据临床观察,虽能减轻或暂时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但其
临床效果不尽理想。
中医认为,引起糖尿病患者皮肤瘙痒症的因素很多,可能与
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功能减低伴随出汗减少,造成皮肤
瘙痒;亦可因神经性反射或反应性引起。糖尿病患者因皮肤内葡
萄糖含量增高,刺激皮肤瘙痒,或皮肤含糖量增高,乳酸增加,致
使皮肤处于脱水状态,其体内含水量减少,更加重了这种病理变
化,致出汗减少,皮肤过度干燥而瘙痒。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
“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虽为阴虚燥热[6],其胃肠功能减退,气
机不畅,腑气不通,燥热内盛,易出现胃肠腑实。腑气以降为顺,
腑气不通,浊气不降,壅而化热,内热壅盛;加之素体肝肾阴虚,阴
虚内燥,邪热炽盛,壅而不降,闭于清窍,郁于肌肤,故见头晕,心
烦不寐,皮肤瘙痒等。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
被誉为“治盗汗之圣药也”。该方由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
连、黄柏、黄芪组成,其中黄芪用量加倍[7]。主要功效:滋阴泻
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发热盗汗。由于其组方中含有当
归、地黄、黄芩、黄柏等,中医认为地黄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祛风,
活血除烦;白鲜皮和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诸药配伍,具有养
血润燥、化湿解毒、祛风止痒的功效,因此可用于皮肤瘙痒症的治
疗。本研究结果显示,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 42 例糖尿病皮肤瘙
痒症,有 23 例患者痊愈,总有效率为 95. 2%,均远高于对照组。
总之,故以养阴润燥、凉血祛风为法,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
疗。方中用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
焦火、黄柏泻下焦火,火热被清泄,阴液得固;黄芪益气固表,充实
腠理;当归益血和营;蝉蜕、白蒺藜、白鲜皮祛风止痒;丹参活血通
络。诸药配伍,阴津得充,血脉得润,风火自平,瘙痒为之而缓解。
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于一江.消风散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32 例[J].河北中医,2008,
30(2) :162.
[2] 张希洲,连玲霞.镇肝熄风汤化裁治疗顽固性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53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6) :338.
[3] 苟文伊.滋阴活血方为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J]. 四川中医,
2006,24(8) :79.
[4] 戴广法.培土生金法治疗 2 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J]. 山
西中医,2007,23(4) :23.
[5] 张 勇.辨证疗顽固性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60 例[J].辽宁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7,9(3) :154.
[6] 任昌伟,马锦文.防风通圣丸加六味地黄丸治疗老年糖尿病皮肤瘙
痒症 41 例[J].中医研究,2005,18(10) :54.
[7] 张美丽,徐 畅,陈立怀.当归六黄汤的临床应用[J]. 长春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8,24(1) :89.
·277·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年第 22 卷第 3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1 VOL. 21 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