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山植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赵文珊 刘 兵
(沈阳农业大学山植研究室 )
近年来 , 随着山植生产的迅速发展 , 山
植病虫害的防治也便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课
题 。 我们根据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 , 就山植
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汇整此文 , 供山植生
产参考 。
山喳病虫害种类
根据我们调查 , 山桂树害虫有近 30 0种 ,
常见的害虫约 40 多种 , 发生普遍 为 害 严 重
的有20 余种 , 其 中以食心 虫类为害最重 , 其
次是食叶性害虫类 , 部分山植园蚊类和枝干
害虫类为害严重 。 常见的40 多种害虫按其为
害情况可分为 8 大类 。
第一类属食心 虫类 , 约 4 种 , 其中为害
较重的是桃小食心虫和白小食心虫 , 虫果率
前者达 80 ~ 90 % , 后者为 60 ~ 70 % 。
第二类主要为害幼芽 、 花蕾和嫩梢 , 有
6 一 7 种 。 如 山碴花象甲 , 既为害花蕾 , 也
咬食幼果 , 导致花蕾大量脱落 , 严重时落蕾
率达 60 ~ 70 % ; 金龟子类包括苹毛金龟 、 小
青花金龟和东方金龟等 , 其成虫咬食幼芽 、
嫩叶及花 , 尤其对幼树常造成严重损伤 ; 锤
角叶蜂发生普遍 , 成虫专门咬伤嫩梢 , 幼虫
取食叶片 , 山区或丘陵地山植园被害梢可达
30 %左右 ; 还有为害嫩梢的山植瘦蚊 , 部分
园内较普遍 。
第三 类 为 蚜 、 蜻 、 蚊类 , 约 有 6 ~ 7
种 , 常见的山植蚜虫 , 多群居在新梢嫩叶及
幼果上为害 ; 山植红蜘蛛在使用广谱性农药
频繁的山植园内蛛群数量较大 , 蚁类主要群
栖于中 、 小 枝条上 , 常见有沙里院褐球蛤 、
扁平球坚蚁 、 草履蚜和康氏粉蚊等 , 局部地
区山植园受害严重 , 被害后树势极为衰弱 。
第 四类蜡 、 蝉 、 木虱类 , 约 j 一 6 种 ,
梨蜷和斑须蜷在个别山植园内为害较重 , 被
害后树势衰弱 ; 大青叶蝉食性复杂 , 为害多
种树木和作物 , 因而在杂草丛生 的 山 植 园
内 , 发生更为严重 。 该虫秋季产 卵 于 枝干
上 , 由于产卵密度较大 , 使被害枝条遍体鳞
伤 , 再经春寒 、 干旱或大风 , 致使幼树失水
而枯萎 , 严重者可全株死亡 ; 山檐木虱从春
至秋多集居于新梢和叶背取食 , 使被害部位
变褐而枯萎 , 此外 , 由于它分泌大量蜜片粘
液 , 可诱致烟煤病大量发生 。 上述两类害虫
成虫和若虫都吸食 山碴汁液 。 使被害树生 一长
发育异常 , 树势衰弱 , 影响产量 。
第五类属枝干害虫 , 有 3 种 , 其中山橙
木蠢蛾发生最为严重 , 被害 株 率 可 达 S C一
90 %
, 受害树被幼虫蛀干后 , 输导组织遭到
破坏 , 树势逐年衰弱 , 若防治不及时 , 2 ~
3 年生大枝或全树即可死亡 ; 海棠透翅蛾和
金缘吉丁虫在局部山植园发生较重 。
第六类为卷叶性害虫 , 有 5 种 , 即揭卷
叶蛾 、 小卷叶蛾 、 苹大卷叶蛾 、 黄斑卷叶蛾
及卷叶斑螟蛾等 , 其中以褐卷叶蛾 、 小卷叶
蛾在山植园内发生普遍 。
第七类属食叶性害虫 , 约 8 一 9 种 , 如
夭幕毛虫 、 梨星毛虫 、 山植粉蝶 、 舞毒蛾 、
舟形毛虫 、 黄刺蛾 、 摺翅尺蛾及夜蛾等 。 这
类害虫多具有幼龄期群居为害和近老熟期暴
食的习性 , 且食性较杂 , 亦为害其他果树成林
木 , 从而 , 在不同寄主间 , 有迁移为害的现
象 。 因此 , 必须抓住幼龄期防治 , 并杜绝这
类害虫的迁移为害 。
第八类为苗圃害虫 , 主要有非洲峻姑和
蟒蜡等 , 它们生活在土内 , 为害山植幼苗的
地下部或近地面部分 , 被害苗圃常造成缺苗
断垄 。
山植病害近年来报道有 7 种 。 其中山植
花腐病在辽宁省山植产区发生比较广泛 , 为
害严重 。 山碴白粉病一般在结果 树 发 生 较
轻 , 但野生山植树丫尤其是幼苗受害十分严
重 。 该病在苗圃内发生极为普遍 , 轻者幼苗
衰弱 , 枝条纤细 , 当年不能嫁接 , 重者苗木
枯死 , 实属山植苗期主要病害。 幼苗 立 枯
病 、 山植根腐病 、 山植腐烂病 、 山植锈病和
山植斑点病等 , 在局部地区发生较重 。
山植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从上面所提到的山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
情况可以看出 , 许多病虫害是山 植 所 特有
的 , 但也有不少与苹果 、 梨的主 要 害虫 相
同 , 然而 , 由于生态环境不同 , 在山植上的
发生为害却有其特殊规律 。 因此 , 山植病虫
害的综合防治 , 可参考苹果 、 梨的有关病虫
害防治方法 , 但不能生搬硬套 , 必须掌握其
发生规律 , 抓住防治关键时期 , 采取相应的
有效措施 。
(一 ) 植物检疫防治法
近年来 , 许多地区大力开发或扩大山植
栽培 , 种子 、 苗木和接稼的交流运输十分频
繁 , 因此必须加强检疫 , 以免危险性病虫害
传播扩散 。 否则 , 一旦传入蔓延 , 因当地缺
乏相应的天敌制约 , 常可短期内暴发成灾 ,
难 以控制 。
(二 ) 农业防治法
山植园管理 , 包括从建属到果实采收 、
贮运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 都耍根据山植生长
发育的需要 , 有目的地创造有利 于 山 植 生
长 , 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条件 。
1
. 建园 要求选择缓坡山地 , 排水和
、通风良好 ,光照充足 ,并进行合理密植 , 加强
土 、 肥 、 水管理 , 从而为壮树抗病虫奠定基
础 。 很多害虫对树种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转
移性 , 因此 , 应避免相同食料的树种混栽或
相距过近 , 以防止形成转主为害 。
2
. 刨树盘 无论在早春或秋季进行刨
树盘 , 都能收到松土和保墒的作用 ,既可促进
山植增产 , 又起到防治害虫的效果 。 对在土
中越冬的桃小食心虫的冬茧 、 绿刺蛾 、 扁刺
蛾和锤角叶蜂的茧 、 舟形毛虫的蛹等 ,经过翻 _
刨土壤 , 使其因越冬场所遭到破坏而死亡 。
早春翻地深埋病果 , 可减少 山植花腐病初次
侵染源 。
3
. 清洁果园 秋末扫除园内落叶 , 可
消灭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叶苞内越冬的白小食
心虫和以蛹在被害落叶内越冬的金纹细蛾 。 .
对枯枝 、僵果等也应清扫 ,集中烧毁或沤肥 ,
以减少初次侵染源 。 清除杂草和挖除野生山
植苗或根孽等 , 可减少大青叶蝉和山植痪纹
的栖息活动场所 , 减少白粉病越冬菌源 。
4
. 剪除病虫枝 结合修剪 , 剪掉病虫
枝 , 如天幕毛虫的 “ 顶针 ” 形卵环 、 黄刺蛾
硬茧 、 山植粉蝶小幼虫越冬的枯叶囊 、 卷叶
斑螟蛾小幼虫的缀枝残叶等 。 剪下的虫枝应
集中处理 , 但对天幕毛虫的卵环和黄刺蛾硬
茧内的寄生蜂切勿一并毁灭 , 应加以保护利
用 。
5
. 树 干涂白 山植树刷 白涂剂可防止
冻害 ,抑制山植腐烂病等的发生 ,并对大青叶
蝉产卵有一定的阻止作用 。
( 三 ) 生物防治法
1
. 自然 天敌的保护 和利用 在 自然条
件下 , 山碴害虫种类虽然很多 , 但大部分是潜
在性或间歇性害虫 , 之所以为害轻微或偶而
严重 , 就是因为天敌及其它因素 自然控制的
结果 。 因而 , 创造和改善天敌生存和繁殖的
条件是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
( 1 ) 天幕毛虫的天敌利用 结合修剪
或人工防治将采集来的天幕毛虫卵环集中放
在纱布袋内 , 并置于室外 。 翌春 , 天幕毛虫
的幼虫孵出后 , 因无食 料 而 死 亡 。 于 5 月
中 、 下旬卵内的黑卵蜂羽化前 , 将卵环匀撒
在天幕毛虫为害较重的山桂园内 , 以便黑卵
蜂羽化后重新进行寄生 。
( 2 ) 黄刺蛾的天敌利用 黄刺蛾越冬
茧常被上海青蜂寄生 。 将结合修剪收来的越
冬茧加以挑选 , 凡被上海青蜂寄生过的越冬
茧 , 其上端均有一个被寄生蜂产卵时留下的
小孔点 。 选出后仍撒回山植园内 , 使其再行
寄生 。
( 3 ) 山梭害虫的捕食性或寄生性的天
敌 , 大多在 5 ~ 7 月间羽化 、 繁殖 , 在此期
间尽量不喷或少喷广谱性杀虫农药 , 采用选
择性农药 , 或改进施药方式 , 果园内采取分
片 、 分期喷药 , 留有天敌保护区 , 合理利用
天敌和农药 , 进行综合防治 。
2
. 病原微生物的利 用 应用青虫菌或
杀螟杆菌 5 0 一 1 0 0 倍液加 0 . 1% 洗 衣 粉防
治山植粉蝶 、 舟形毛虫、 苹果剑纹夜蛾 、 尺
蛾 、 夭蛾和刺蛾等多种食叶性害虫均有较好
的效果 ; 利用白僵菌施于树冠下的土层内 ,
防治舟形毛虫等害虫 ; 利用虫霉菌防治果树
蚜虫 ; 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果树上的夜
蛾 、 毒蛾等害虫 ; 利用线虫施于地下防治桃
小食心虫等栖息在土层内的害虫 。
(四 )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在当前 山植害虫的综合防治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 。 但是 , 化学防治也存在一
些缺点 , 如长期施用会使某些害虫产生抗药
性 , 一些广谱性杀虫剂常同时杀 伤 大 量 天
敌 , 造成一些害虫的再猖撅 ; 有些农药易污
染环境 。 因此 , 必须合理使用农药 , 尽量克
服缺点 , 充分发挥化学防治的优越性 。
1
. 抓好测报 , 适期施药。
( 1 ) 对桃小食心虫的施药 一般以地
下防治为主 , 树上防治为辅 , 在地势复杂 ,
坡度较大的山地 , 进行地下防治不易彻底 ,
亦可侧重树上防治 。
地下防治 : 根据桃小食心虫出土测报观
察 , 分别在越冬幼虫连续出土后一周及盛期
进行树冠下施药 , 用50 %辛硫磷乳 油 5 0 倍
液 , 每株药液用量约 2 5 k g , 每亩用乳油。 . 50
一 0 . 7 5 k g , 毒杀 出土幼虫及夏茧 。 施药前要
将树盘铲松 , 除掉杂草 。
树上防治 : 利用人工合成性诱剂观测发
蛾期。 成虫出现后 , 即应进行卵果调查 , 在
产卵盛期 7 月下旬至 8 月 中旬喷药 , 用 5。%
杀螟松乳油 1 0 0 倍液 , 或 50 %对硫磷 2 0 0 倍
液 , 或 2 . 5%嗅氰菊醋 3 0 0 0倍液 , 对 卵和 初
孵幼虫均有 良好杀伤效果 。
( 2 ) 对 白小食心虫的施药 白小食心
虫越冬代成虫羽化相当集中 , 因此第一代卵
发生期亦相当集中 , 故宜在卵盛期 (约在 5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 ) 喷布一次 50 %杀螟松乳
油 1 0 0 0 ~ 1 5 0 0倍液 , 或 5 0%对硫磷 , 或 2 . 5%
澳氰菊酷 (同桃小食心虫用药浓度 ) , 均有
良好防治效果 。
( 3 ) 对 山碴花腐病的施药 可于山植
展叶时 , 连续喷药 3 次 。 第一次在 山植展叶
5。% ( 以新梢为单位计算 ) 、 第二次当叶片
全部展开时 , 喷布波美 0 . 4度石硫合剂 或 甲
基托布津7 0 0倍液 , 第三次在盛花期喷布 25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 50 倍液 。 如展叶 期 天气
干早 , 仅在开花期喷药一次即可 。
( 4 ) 对山植花腐病的施药 白粉病以
子囊壳在病叶 、 病果上越冬 。 春雨后子囊抱
子散发出来 , 首先侵染野生 山植幼苗及大树
根集 , 在其上繁殖出大量分生抱子 , 进行重
复侵染 。
山植园防治 : 在发病较重的园内 , 发芽
前喷一次波美 3 ~ 4度石硫合剂 , 注意勿漏
喷附近的野生山植树及 山碴树的根集 。 5 月
中下旬花蕾期及 6 月上旬各喷一次50 %可湿
性多菌灵 6卯倍液 ( 25 %可湿性多菌灵 2 50 倍
液 ) , 或福美肿 60 。倍液 , 或波美。 . 3度石硫
合剂。 发生严重时 , 可根据病情在 6 月份以
后再喷 1 一 2 次 。
苗圃防治 : 在 山植实生苗长出 4 片真叶
时开始喷药 , 以后每隔半月喷一次 , 7 月份
以后可酌情停止喷药 。
2 改进施药方法 为 了避免大量杀伤
天敌和污染环境 , 应结合害虫生活习性 , 尽
可能改善施药方式 。
( 1 ) 药液封闭防治卷叶虫 抓住卷叶
虫未出蛰时期 , 用 50 %敌敌畏乳油或 50 %对
硫磷乳油 4 0 倍液封闭剪锯 口和翘皮 等 处 ,
以消灭越冬小幼虫 。
( 2 ) 包扎树干防治蚜 、 蜡 利用具有
内吸作用的农药如 40 % 乐果乳油 2 倍液 , 在
主干或主枝基部涂抹成 约 6 c m 宽的 药 环 。
若树皮较粗糙 , 可将粗皮刮去 , 但勿伤及嫩
皮 , 仅刮至稍露 白即可 , 涂药后外面用塑料
薄膜包扎 。 切忌用刀刻划小幼树及用原液涂
抹 , 否则易发生药害 。
( 3 ) 枝干害虫的防治 对 山 植 木 蠢
蛾 、 金缘吉丁虫和海棠透翅蛾等害虫 , 应在
其幼虫幼龄期 , 用棉球沾敌敌畏原液塞入蛀
孔内 , 外用黄泥堵严 , 可薰死虫 道 内 的 幼
虫 ; 或直接用药泥敷抹在透翅蛾为害的虫疤
处 。 药泥的配制方法是用 50 %敌 敌 畏 乳 油
10 0倍液 , 与过筛的细粘土混拌成浆糊 状 即
可 。 对于龄期较大的木蠢蛾和吉 丁 虫 的 幼
虫 , 由于 己蛀食到木质部深层 , 可用磷化铝
片的 1 / 4 ~ 1 / 6 片塞入蛀孔内 , 外用黄泥
堵严 。
(五 ) 人工防治法
1
. 刮树皮 对在主干或主枝的粗 、 老
翘皮缝隙内越冬的害虫 , 如梨小食心虫的老
熟幼虫 、 山植红蜘蛛的雌成虫 、 梨蜡象的若
虫 、 卷叶虫及金毛虫的幼龄幼虫等害虫 , 以
及在树皮表面越冬的 , 如舞毒蛾的卵块 、 枯
叶蛾的幼龄幼虫等 , 采取刮树皮的措施进行
防治 , 但应注意保护天敌 。 对 山植腐烂病的
病斑 , 应及时用刀削去病斑变色部分 , 并用
波美 5 度石硫合剂或 1 0 倍硫酸铜液 消 毒 。
2
. 人工捕杀 对具有假死习性的苹毛
金龟子 、 小青花金龟 、 自星金龟 、 东方金龟
和金缘吉丁虫的成虫 , 于清晨气温较低时进
行振落 , 集中处死 。 对天幕毛虫 、 舟 形 毛
虫 、 棕边青刺蛾等幼龄幼虫 , 梨蜡象成 、 若
虫等群集树上为害的害虫 , 可及时采取人工
捕杀 。
3
. 摘 、 拾病虫果 白小食心虫的被害
果外部常虫粪累累 ; 梨小食心虫蛀果后 , 在
曹洼处粪便堆积呈柱状 ; 花腐病僵果等也极
易识别 , 可人工摘除和拾拣落地病虫果 , 加
以深埋处理 。
预 售 葡 萄 苗
本单位由日本引进一批葡萄新品种 , 品种有峰
寿 、 伊豆锦等 , 现已开始批量紧殖 , 今年 n 月可供
成苗 (并附有书面资料 ) 。 现在开始办理预订 , 需
要者请来人或来函商议 。 联系单位 ; 辽宁省营 口 县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试验队 。 地址 : 辽宁省沈大铁路
大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