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褐黄水灰藓2种提取液抑菌作用比较研究



全 文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4,20(07)
褐黄水灰藓2种提取液抑菌作用比较研究
马海玲 1 刘俊华 2*
(1滨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山东滨州 256603;2滨州学院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滨州 256603)
摘 要:测定褐黄水灰藓配子体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比较分析了2种提取液对受
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褐黄水灰藓无菌水、80%乙醇2种溶剂提取液对受试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
果,且其醇提液抑菌活性更强。质量浓度为100g/L的乙醇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
别达69.98%、71.04%,乙醇提取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12.5g/L、25g/L。
关键词:褐黄水灰藓提取液;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 S4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31-02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wo Kinds Extract from Hygrohypnum ochraceum
Ma Hailing1 et al.
(1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256603,China)
Abstract:The inhibi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s of the bryophyte species Hygrohypnum ochraceum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ere tested by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s had a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s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and the eth⁃
anol extract had stonger inhibitions activitie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100g/L,its inhibition rate on Esche⁃
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were 69.98% and 71.04%,and its MIC were 12.5g/L、25g/L.
Key words:Extract of Hygrohypnum ochraceum;Inhibitory effect;MIC;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褐黄水灰藓(Hygrohypnum ochraceum),又称黄色水
灰藓,系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水灰藓属(Hygroyp⁃
num Lindb.)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区[1]。已有研究表
明,苔藓植物能够产生如萜类、黄酮类、脂肪酸等次生代
谢产物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2-3],且多种苔藓植物亦被证
明有抑制微生物活性的作用[3-5]。本文以褐黄水灰藓配子
体为试材,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株,测
定其抑菌活性,并比较不同溶剂提取液的抑菌效应与最
低抑菌浓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苔藓样品为褐黄水灰藓,采自山东省境内鹤
伴山区。供试菌株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由滨州学院生物学
实验教学中心提供。
1.2 仪器 立式蒸汽灭菌器、LH系列层流洁净工作台、
生化培养箱、FA1004N型电子天平、双列六孔电热恒温水
浴锅、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可调万用电热炉、电冰
箱、气浴恒温振荡器等。
1.3 方法
1.3.1 母液的制备 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 2份褐黄水灰
藓配子体干粉(各 10g),分别用无菌水、80%乙醇置于
50℃恒温水浴锅内浸提 24h后,过滤,重复提取 1次,将 2
次浸提所得滤液合并,分别加入相应提取溶剂定容至
100mL,得浓度为100g/L的提取母液。
1.3.2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以上述所得提取
液母液,依次 2倍稀释得到质量浓度为 50g/L、25g/L、
12.5g/L、6.25g/L、3.125g/L的褐黄水灰藓水提液和醇提
液,分别加入 0.1mL菌悬液,同时设生长对照(菌悬液+
培养基),培养 12h后观察,无菌生长的最小处理浓度即
为MIC。
1.3.3 提取液抑菌作用测定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6]测定
褐黄水灰藓水浸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
制作用。取装有 5mL已灭菌 LB液体培养基试管,放入
超净工作台中,紫外灭菌 30min。在无菌室内,准确量取
3mL褐黄水灰藓水浸提液加入上述试管中,再用移液枪
准确量取 200μL菌悬液,另取 1支装有 5mL已灭菌LB液
体培养基试管,加入 3mL褐黄水灰藓提取液、200μL LB
液体培养基,不接任何菌作为空白对照,置于 37℃恒温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0449111)资助。
作者简介:马海玲(1990-),女,山东潍坊人,在读本科生,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4-03-27
31
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4.07.003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4,20(07)
培养箱中摇床培养 24h。然后分光光度计 600nm下比色
测定。每一个的梯度做 3次重复。另取 1支装有 5mL已
灭菌 LB液体培养基试管,加入 200μL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悬液,3mL已灭菌 LB液体培养基,作为含菌对照,同
样条件下培养24h后,分光光度计600nm下比色测定。
提取液抑菌率:抑菌率(%)=(1-处理组吸光值/对照
组吸光值)×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由表 1、表 2可知,不同提取
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不同:水
提液对大肠杆菌的MIC为50g/L,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为25g/L;醇提液对2种受试菌的MIC分别为12.5g/L、
25g/L。总体来看,本试验中褐黄水灰藓醇提液的抑菌效
果较优。
表1 褐黄水灰藓提取液对大肠杆菌MIC测定结果
质量浓度(g/L)
醇提液
水提液
1.563
+
+
3.125
+
+
6.25
+
+
12.5
-
+
25.0
-
-
50.0
-
-
100.0
-
-
注:“+”表示有菌生长,“-”表示无菌生长;下同。
表2 褐黄水灰藓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测定结果
质量浓度(g/L)
醇提液
水提液
1.563
+
+
3.125
+
+
6.25
+
+
12.5
+
+
25.0
-
+
50.0
-
-
100.0
-
-
2.2 2种提取液抑菌作用的比较 由图1可知,褐黄水灰
藓2中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均有一定
的抑制效果,但均在较高质量浓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抑菌
效果。从最终的抑菌效果来看,褐黄水灰藓 80%乙醇提
取液的抑菌能力优于其水提液,在质量浓度为100g/L时,
醇提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水平分别为
69.98%和71.04%。
提取液质量浓度(g/L)


率(
%)
图1 褐黄水灰藓2种提取液抑菌活性比较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作为尚无药用记载的褐黄水
灰藓,其水提液、醇提液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菌活性与提取液质量浓
度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水提液相比,其配子体乙醇提取液
具有更强的抑菌能力。该藓分布广且生物量大,但若作
为抑菌植物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仍需围绕其抑菌机理及
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遵田,曹同.山东苔藓植物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吴鹏程.苔藓植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周江煜.苔藓植物的化学活性成分研究概况[J].广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2,5(4):84-87.
[4]娄红祥.苔藓植物化学与生物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5]Asakawa Y.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from bryophytes[J].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07,79(4):557-580.
[6]刘洪霞,韩址楠,姜咏栋,等. 苍耳叶提取物与生物抑菌剂对几种
常见食品污染菌的体外协同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理[J].食品与发
酵工业,2013,39(4):17-21.
(责编:施婷婷)
(上接25页)生态解剖[J].林业科学,2000,36(2):125-128.
[4]郭莹莹,徐有明,李学琴,等.次生木质部生态解剖与其功能性适应
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C].中
国黄山:2009.
[5]于军,段黄金.胡杨和灰叶胡杨繁殖技术研究现状[J].塔里木农垦
大学学报,2000,12(3):35-37.
[6]李志军,刘建平,于军.胡杨、灰叶胡杨生物生态学特性调查[J].西
北植物学报2003,23(7):1 292-1 296.
[7]李志军,罗青红,伍维模.干旱胁迫对胡杨和灰叶胡杨光合作用及
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09,26(1):45-52.
[8]尹林克,王烨,潘伯荣.几种生根物质及选择采穗母株对灰叶胡杨
插条生根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1991(2):16-20.
[9]付爱红,陈亚宁,李卫红.温带荒漠区不同灌溉条件下的胡杨、俄罗
斯杨水势变化分析[J].科学通报,2010,55(6):504-511.
[10]杨培林,彭俊,钟新才.不同水分处理下胡杨、俄罗斯杨光合特性
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52-57.
[11]李丕军,李宏,张洁,等.新疆杨和俄罗斯杨单、双芽不同切条方式
及部位对成活率影响的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3,40(1):46-
47.
[12]张新英,曹宛虹.不同生境下的沙棘次生木质部解剖学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90,32(12):158-169.
[13]王伟.植物对水分亏缺的某些生化反应 [J].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8,34(5):388-915.
[14]杨淑敏,江泽慧,任海青.13种沙生植物纤维和导管分子长度变
异的研究及木质部特征的定量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5):
601-606.
[15]Zimmermann M H.Functional xylem anatomy of angiosperms[A].
In: Baas Ped. New in Wood Perspectives in WoodAnato⁃
my.1982:59-70.
[16]Lindor H.Wood and leaf anatomy in sesseacorym biflor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J].IAWAL.,l997(18):157-168.
[17]杨淑敏,江泽慧,任海青.8种木本旱生植物的木质部解剖学特性
研究[J].西北植物报,2007,27(8):1 507-1 516.
[18]张新英,曹宛虹.豆科7种沙生植物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J].植
物学报,1993,35(12):929-935.
[19]林金星,林金安.导管及其在植物水分运输中的作用[M].东北林
业大学出版社,1993:125-137.
[20]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267-270.
(责编:施婷婷)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