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毛柄短肠蕨红/蓝光嵌合光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蛋白质结构分析



全 文 :HEREDITAS (Beijing) 2009年 7月, 31(7): 748―754
ISSN 0253-9772 www.chinagene.cn 研究报告

收稿日期: 2008−11−20; 修回日期: 2009−01−0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011597)资助
作者简介: 杨永霞(1980− ), 女, 博士, 专业方向:进化遗传学。E-mail:yyx624@126.com
通讯作者: 王艇 (1969−), 男, 博士, 研究员, 研究方向:进化遗传学。Tel: 027-87510677; E-mail: tingwang@wbgcas.cn
DOI: 10.3724/SP.J.1005.2009.00748
毛柄短肠蕨红/蓝光嵌合光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蛋白质结
构分析
杨永霞 1,2, 高磊 1,2, 王艇 1
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430074;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要: Phytochrome 3 (PHY3) 是一种特殊的既能吸收红光/远红光又能吸收蓝光的嵌合光受体, 一些隐花植物
利用 PHY3 提高在弱光环境下的光敏感性。但是, 有关植物嵌合光受体的序列信息极为匮乏。文章采用反向 PCR 法
分离了蕨类植物毛柄短肠蕨红/蓝光嵌合光受体编码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没有内含子, 仅包
含一个长度为 4 278 bp 的开放阅读框, 与铁线蕨 PHY3 的核苷酸序列具有 80%以上的一致性。该基因编码
一个 1 42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预测分子量为 157 kDa, 理论等电点 (pI) 为 6.29。结构分析表明, PHY3
是由光敏色素和向光色素蛋白融合而成, 其 N 端序列与光敏色素 N 端序列类似, 包括 PAS、GAF 和 PHY
结构域, 负责结合吸收红光/远红光的藻蓝胆素生色团; 而 C端与完整的向光色素类似, 由 2 个 LOV和 1 个
Ser/Thr 激酶结构域组成, 可结合吸收蓝光/ UV-A 的生色团黄素单核苷酸 FMN。
关键词: 红/蓝光嵌合光受体; 克隆; 序列分析; 结构预测
Molecular cloning and protein structure analyses of red/blue light
chimeric photoreceptor from Allantodia dilatata (Bl.) Ching
YANG Yong-Xia1, 2, GAO Lei1, 2, WANG Ting1
1. Wuhan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Phytochrome 3 (PHY3) is a novel chimeric photoreceptor that can respond to both red/far red and blue light.
Using this photoreceptor, some cryptogams could enhance light sensitivity under low light environment. But PHY3 se-
quence information is still extremely limi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 full-length PHY3 genomic sequence was cloned from
a fern Allantodia dilatata (Bl.) Ching by inverse PCR approaches.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introns were absent in the
gene. It contained a 4 278 bp open reading frame, encoding a deduced protein of 1 425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a theoreti-
cal isoelectric point (pI) of 6.29 and a calculated molecular mass about 157 kDa. Protein domain search and structure analy-
ses indicated that PHY3 originated from the recombination of two different photoreceptors. Its N-terminal section consisted of
a putative functional phytochrome chromophore-binding domain including PAS, GAF, and PHY, whereas the C-terminal
region possessed a nearly complete phototropin motif with two LOV and one STKc domains.
Keywords: Red/blue light chimeric photoreceptors; Clone; Sequence analyses; Structure prediction

第 7期 杨永霞等: 毛柄短肠蕨红/蓝光嵌合光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蛋白质结构分析 749


高等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了一套复杂的感光系
统, 用于感受光信号的强度、方向及光周期[1~3]。该系
统由至少 5 种光受体基因家族组成, 主要包括吸收红
光/远红光的光敏色素 PHY (Phytochrome)、吸收蓝光
/UV-A (UltraViolet) 的隐花色素(Cryptochrome)、吸收
蓝光/ UV-A 甚至绿光的向光色素 PHOT (Phototro-
pin)、吸收蓝绿光的 ZTL (Zeitlupes)家族以及可能存
在但尚未被鉴定的吸收 UV-B 的 UV-B 受体[4~10]。通
过一个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 它们单独作用或两两
互作 , 在植物整个发育时期调控不同的光反应过
程[5, 11~13]。此外, 在藻类植物转板藻(Mougeotia scalaris
Hass.)[14]、藓类植物角齿藓 (Ceratodon purpureus
(Hedw.) Brid.) [15] 和蕨类植物铁线蕨(Adiantum capil-
lus-veneris L.)、欧洲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球子蕨 (Onoclea sensibilis L.)以及姬蕨
(Hypolepis punctata Mett.)[16,17]中还鉴定出一种既能吸
收红光又能吸收蓝光的嵌合光受体 Phytochrome 3
( PHY3, 转板藻中命名为 MsNEO1 和 MsNEO2 )。
序列分析表明, 铁线蕨 PHY3(AcPHY3) 没有内
含子, 仅包含一个连续的开放阅读框 [16]。其编码蛋白
的氨基(N)端与 PHY N 端类似, 能够结合吸收红光
/远红光生色团的前体—— 藻蓝胆素 (PФB: phyto-
chromobilin), AcPHY3 蛋白和发色团藻蓝胆素结合后
具有和普通 PHY 相似的吸收光谱[17]; 而AcPHY3 蛋
白羧基(C)端与完整的 PHOT 类似, 包括 2 个 LOV
(Light, Oxygen and voltage)结构域和 1个 Ser/Thr 激
酶结构域(Serine/threonine kinase)[17~19]。AcPHY3 C 端
的两个 LOV 结构域能够结合吸收蓝光/ UV-A 的
生色团黄素单核苷酸 FMN (Flavin mononucleotide),
并具有和种子植物 PHOT LOV 结构域类似的吸收
和荧光光谱[19]。因此, AcPHY3 兼具吸收红光和蓝
光的能力; 这不仅拓宽了向光反应的光谱范围, 也
使得蕨类植物能够感受自然环境下的低光信号[17, 20],
提高了在林荫密布生境下的适应性。拟南芥突变体表
达以及转录物的检测研究也表明, 两个独立的、分
别吸收红光和蓝光信号的双通道光感受系统通过一
个单独的色素蛋白协同作用, 提高了嵌合光受体的
光敏感性和低光遮蔽环境下的适应性[19]。
目前, 有关植物嵌合光受体的序列信息极为匮
乏。在蕨类植物中, 仅报道有一条铁线蕨全长 PHY3
序列[16]。本研究从蕨类植物毛柄短肠蕨 Allantodia
dilatata (Bl.) Ching 中分离了全长红/蓝光嵌合光受
体基因 AdPHY3, 并对其序列和蛋白结构进行了分
析 ,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起源和进化奠定
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毛柄短肠蕨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收集、种
植。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DH5α 为本实验室保存。
pMD19-T 载体、普通 Taq 酶、高保真 LA Taq 酶、
dNTP 等试剂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TaKaRa); SphⅠ和 T4 DNA 连接酶购于 NEB 公司;
DNA 凝胶纯化回收试剂盒购于 Promega 公司。
1.2 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及 PHY3 全长基因的克
隆、测序
取 1~2 g 幼嫩叶片, 用液氮冷冻研磨后采用改
进的 CTAB 法提取 DNA[21]。利用 GenBank 中收
录的转板藻 MsNEO1、MsNEO2 基因序列(登录号:
AB206967, AB206966)和铁线蕨 PHY3 基因序列(登
录号: AB012082), 分别在起始密码子上游和保守结
构域区段利用 Primer 5.0 软件设计 5 对特异性和
简并性引物 (5′-GSP F1/R1、M-GSP F1/R1、M-GDP
F2/R2、M-GSP F3/R3 以及 M-GDP F4/ M-GSP R4,
表 1)。引物由 Invitrogen 公司合成。PCR 反应总体
积为 20 µL, 其中包含 10×PCR 缓冲液 2 µL, MgCl2
2 mmol/L, 4 种 dNTPs 各 0.2 mmol/L, 引物 0.4
mol/L, 基因组 DNA 200 ng 和 1 U Taq DNA 聚合
酶。PCR 扩增条件为: 94℃预变性 5 min; 94℃变性
30 s, 62℃复性(复性温度随不同引物变化)30 s, 72℃
延伸 1.5 min, 共 35个循环; 72℃延伸 15 min。对
于 3′端非保守区采用反向 PCR 法(Inverse PCR)[22]
扩增。毛柄短肠蕨基因组 DNA 首先用 SphⅠ酶于
37℃酶切 16 h, 灭活后用 T4 DNA 连接酶于 16℃
连接 16 h。稀释后的连接产物作为 PCR 扩增的模
版。IPCR 第一轮使用引物 3′-GSP F1/R1, 第二轮
使用引物 3′-GSP F2/R2 扩增, 引物序列见表 1, 两
轮 PCR 均采用 LA Taq 酶完成, PCR 扩增条件同
上。PCR 扩增产物采用 1% 琼脂糖凝胶分离。回
收纯化后连接到 pMD19-T 载体 , 转化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 , 然后涂布于加有 X-gal 和

750 HEREDITAS (Beijing) 2009 第 31卷


IPTG 的 LB 培养基平板, 培养过夜。挑取白斑, 用
M13 引物扩增检测。筛选出的预期大小的阳性克隆
送 Invitrogen 公司, 采用 ABI PRISM 3730 DNA 测
序仪进行双向克隆测序 , 每个片段至少测 3 个克
隆。不同引物对扩增出的重叠区段用 DNAman 软
件进行序列拼接。

表 1 克隆试验所用引物序列
引物名称 引物序列 (5′→3′)
5′-GSP F1 TCAGCAATGTCCGCCAAGACGAAG
5′-GSP R1 TAGGCCATCACCCGATCGTAGC
M-GSP F1 GATGGCCTACAAGTTCCACGAG
M-GSP R1 TGGCAGGGGTAGTGATAGA
M-GDP F2 ATCACGCCCAATTCCGAYTTC
M-GDP R2 TGHACTCCGATGAAGTACTGGA
M-GSP F3 GAGGTGCTCGGTGAGAACTG
M-GSP R3 CTCGGGCTTGAGGTCTCGGTAG
M-GDP F4 GSHATGATGGATCACCCATTC
M-GSP R4 CGGATGAGAGGCCAGTCGATG
3′-GSP F1 GAGGACTGGTGGGCGTTGGGAATC
3′-GSP R1 ATCCCTCCGTGTACTTGCTAACC
3′-GSP F2 GGGCAAGCGATGTCAAGAAGCAC
3′-GSP R2 CGGTAAGATTGAAGAACCCTGTG
注: GSP为基因特异性引物, GDP为简并引物。

1.3 序列分析
利用 NCBI 的 Blast、ORF finder 和 BankIt
分别进行核酸序列比较、阅读框架确定及序列在线
提交。运用 DNAstar 软件推测蛋白质序列, Expasy
Protparam[23]软件分析蛋白质的分子量、等电点和氨
基酸组成。蛋白质结构功能域用 PROSITE[24]和
SMART[25]软件进行预测。蛋白质疏水性分析、跨膜
区预测、信号肽和螺旋卷曲分析分别采用 ProtScale
(http://www.expasy.ch/tools)、TMpred[26]、SignalP[27]
和 Coils[28]软件进行。使用在线工具 SOPMA[29]
(http://www.expasy.org) 预测二级结构并计算各种
二级结构所占的百分比。同时将推测的氨基酸序列
提交瑞士生物信息研究所 (European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 http://www.isb-sib.ch/) Swiss-model, 基于
同源建模的原理进行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质的
三维结构预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毛柄短肠蕨 PHY3全长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利用 5对引物(5′-GSP F1/R1、M-GSP F1/R1、
M-GDP F2/R2、M-GSP F3/R3 以及 M-GDP F4/
M-GSP R4)克隆得到 AdPHY3基因的 5个片段(图 1,
泳道 A~E)。测序后, 去除载体序列, 分别得到 654、
849、1623、846 以及 731 bp 的 5 个相互重叠的片
段。进一步反向 PCR 克隆得到基因 3′端及终止密
码子下游部分序列(图 1, 泳道 F), 测序获得 536 bp
的序列。将这些重叠区段拼接后得到长度为 4 428 bp
的毛柄短肠蕨嵌合光受体基因序列。



图 1 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M: DL2000 分子量标记 ; A~E: 采用普通 PCR, 利用引物 5′-GSP
F1/R1, M-GSP F1/R1, M-GDP F2/R2, M-GSP F3/R3 和 M-GDP F4/
M-GSP R4 扩增得到的产物; F: 采用反向 PCR, 利用引物 3′-GSP
F2/R2 扩增得到的产物。

2.2 毛柄短肠蕨 PHY3基因序列分析
将克隆到的 AdPHY3 序列提交 GenBank, 登录
号为 FJ455447。通过与铁线蕨 PHY3 cDNA序列比
较以及 ORF finder 分析发现, 它包含起始和终止密
码子, 7~4 284 bp 为一个开放阅读框, 不具内含子,
序列 GC含量为 60.78%。该基因编码 1 425个氨基
酸; 其中碱性氨基酸(Arg、Lys) 161个, 强酸性氨基
酸 (Asp, Glu) 175个, 疏水氨基酸 (Ala、Ile、Leu、
Phe、Trp、Val) 495个, 不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 (Asn、
Cys、Gln、Ser、Thr、Tyr) 324个。20 种氨基酸中
含量最高的为亮氨酸 (10.20%), 其次是丙氨酸
(9.1%)、甘氨酸(8.0%)和精氨酸(7.4%)。预测蛋白质
分子量为 157 kDa, 理论等电点(pI) 6.29, 在 pH 7.0
的环境中带有 8.3个电荷。
图 2 给出的是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质疏水
性分析结果。其疏水性最大值为 2.5, 有 3处疏水峰
>2; 最大亲水峰有两处, 都达−3 以下。在 70~90、
670~693和 1312~1333位氨基酸间找到分值很高的 3
个跨膜螺旋区; 其中 70~90 和 1312~1333 位氨基酸
间的跨膜螺旋最可能的方向为从膜内到膜外, N 端

第 7期 杨永霞等: 毛柄短肠蕨红/蓝光嵌合光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蛋白质结构分析 751


在胞内。推测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为跨膜蛋白。
用 SignalP 对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序列在线搜索,
寻找信号肽序列, 发现该蛋白存在信号肽的概率极
低, 不存在信号肽酶切位点, 很可能是一种非分泌
蛋白。螺旋卷曲分析显示, 这个蛋白质中有 3 个明
显的卷曲螺旋。


图 2 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疏水性分析

与其他已经报道的嵌合光受体基因比较发现 ,
AdPHY3 与铁线蕨 PHY3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
80%, 与M. scalaris嵌合光受体MsNEO1和MsNEO2
的同源性则较低(<27%)。此外, 毛柄短肠蕨 PHY3 5′
端核苷酸序列与植物光敏色素基因 PHY具有一定的
同源性: 与铁线蕨PHY1和PHY2(AB016168和AB016
232)的序列一致性为 30.5%和 30.3; 与藻类植物转板
藻 PHY(AB206965)为 29.2%; 与藓类植物角齿藓
PHY1、PHY2、PHY3 和 PHY4(U87632、U72993、
AY123149和 EU122393)分别为 26.8%、31.2%、32.5%
和 31.6%; 与裸子植物长白松 PHYP(EU203168)序列
一致性达 35.3%; 而与被子植物拟南芥 PHYA~E
(X17341、X17342、X17343、X76609和 X76610)的
序列一致性介于 26.6%~27.9%。毛柄短肠蕨 PHY3 3′
端序列则与植物向光色素基因 PHOT 一致性较高: 与
铁线蕨 PHOT1和 PHOT2 (AB037188, AB115545)、转
板藻 PHOTA和 PHOTB (AB206963, AB206964)、长白
松 PHOT1 (AY093427)、拟南芥 PHOT1 和 PHOT2
(NM_114447, NM_180879)以及水稻 NPH1 (AB018443)
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39.5%、41.6%、47.4%、46.1%、
43.4%、43.9%、45%和 50.8%。
2.3 毛柄短肠蕨 PHY3功能域预测
PROSITE 和 SMART 预测的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功能结构域如图 3所示。其 N端含有 PAS (Per/
Arnt/Sim)、GAF (cGMP-specific phosphodiesterase /
adenylate cyclases/formate hydrogen lyase transcrip-
tion ) 和 PHY 结构域 (Phytochrome domain); C 端
含有两个 LOV 结构域和一个 STKc 结构域。预测
出的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结构具有典型的红/蓝
光嵌合光受体的结构特征。因此, 它的 GAF 结构
域可能同样可以通过共价键与四吡咯环生色团
PФB 链接 , 而 LOV1 和 LOV2 与生色团 FMN
结合, 表现出与其他红/蓝光嵌合光受体类似的结构
和功能。



图 3 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结构示意图

2.4 毛柄短肠蕨 PHY3蛋白高级结构预测
毛柄短肠蕨 PHY3蛋白二级结构中含有 37.26%
的α螺旋、16.00%的β折叠、8.84%的转角和 37.89%
的无规则卷曲, 亦即有 53.26%的残基(α螺旋和β 折
叠)可能暴露于蛋白质表面 , 46.74%的残基(转角和
无规则卷曲)位于蛋白质内部。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
构成了二级结构的主要成分。
图 4 (A~D)给出了不同结构域的三维结构模拟
结果。嵌合光受体 PAS 和 GAF 结构域同光敏色素
PAS和 GAF具有类似的空间结构[30], 它们通过一个
8 字形套索结连接在一起(图 4A, 绿色部分)。GAF 结
构域的 6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被两侧的 3个和 2个α
螺旋包围在中间, 形成“三明治”结构, 它含有与四吡
咯环生色团 PΦB 链接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Cys298)
(图 4A, 紫色球体)。而 LOV1(图 4B)和 LOV2(图 4C)
呈现出 PAS家族典型的α/β型结构, 由 5个反向平行
的β折叠(β1~β5)、3个α螺旋(α1~α3)以及一个 310螺
旋(α’A)组成, 其中 310螺旋由保守的 NCRFLQ残基
构成, 它对光激活反应以及随后的下游信号传导具
有重要作用[31]; 其中, α’A、α3 以及 β3~β5 包含了
11个与生色团 FMN结合的氨基酸残基 (图 4B、4C,
紫色部分)。嵌合光受体 STKc 结构域呈现出与 PKA

752 HEREDITAS (Beijing) 2009 第 31卷




图 4 毛柄短肠蕨 PHY3 蛋白不同结构域三维结构示意图
A: 紫色球体显示 GAF 结构域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 箭头所指绿色无规则卷曲结构显示 GAF 和 PAS 结构域形成的 8 字形缠绕套索结构;
B、C : 紫色部分表示与生色团 FMN 结合的部位; D: 绿色、红色和紫色分别显示 STKc 结构域 ATP 结合位点、催化位点和激活位点所形
成的环, 其中保守的天冬氨酸残基和丝氨酸残基分别用红色和紫色球体显示。

(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 环磷酸腺苷自磷
酸化蛋白激酶 A)结构域类似的结构[32], 其N端主要由
β折叠构成 , 含有保守的 GS G D T G 残基构成的
P-loop(Phosphate-binding loop: ATP 结合位点)(图 4D,
绿色部分); C 端主要由α螺旋构成, 含有 PKA 类似的
催化 C-(catalytic)loop 和激活环 A-(activation) loop
(图 4D, 红色和紫色部分)。其中 C-loop包含催化磷酸
化反应的关键性位点—— 天冬氨酸残基(Asp1234)(图
4D, 红色球体); 而 A-loop区域保守的磷酸化作用位点
(Ser1295)(图 4D, 紫色球体)对于激酶活性的完全表达
是必须的[33]。
3 讨 论
本研究中, 我们克隆并测得毛柄短肠蕨 PHY3
基因的全长序列。毛柄短肠蕨 PHY3 含 3 个跨膜螺
旋区, 具有明显的亲水和疏水区, 没有发现信号肽
序列, 这些特点暗示毛柄短肠蕨 PHY3 可能与铁线
蕨 PHY3 一样 , 为质膜定位蛋白 [16]。毛柄短肠蕨
PHY3 编码的蛋白质分子中还有 3 个明显的卷曲螺
旋区 ; 卷曲螺旋是蛋白质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结构 ,
可以通过构象改变参与信号传导过程[34]。这些均提
示毛柄短肠蕨 PHY3是一个有生物学功能的膜蛋白。
毛柄短肠蕨 PHY3 基因的 5′端和 3′端分别与
PHY和 PHOT具有约 26%~50%的同源性, 显示该基
因可能是由来源不同的两个基因重组而成。此外 ,
毛柄短肠蕨和铁线蕨 PHY3 基因都完全缺失内含子,
也反映出它可能是由原本具外显子—内含子结构的
PHOT基因经反转录转座作用后再与 PHY 片段融合

第 7期 杨永霞等: 毛柄短肠蕨红/蓝光嵌合光受体基因的克隆和蛋白质结构分析 753


产生的[35]。蛋白质结构域预测和三维结构模拟都发
现, 毛柄短肠蕨 PHY3表现出与铁线蕨 PHY3类似的
结构特征: 其N端与植物光敏色素类似, 具有与 PΦB
链接的重要氨基酸残基(Cys298), 可以吸收红光/远红
光; 而 C 端却与向光色素类似, 包含两个结构相似的
LOV结构域以及与 PKA类似的 STKc结构域, 同时还
保留有很多关键性位点(例如 Asp1234和 Ser1295), 表
现出与蓝光受体类似的结构特性。这说明毛柄短肠蕨
PHY3和铁线蕨 PHY3功能一致, 通过整合红光感受
系统与蓝光信号转导系统, 可以提高在弱光环境下
的光敏感性和光利用效率[17]。毛柄短肠蕨和铁线蕨
所处生境类似, 大都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下或溪边,
它们极可能选择相似的信号转导机制对光强、光质
及光周期作出局部适应性反应。
另一方面, 虽同为嵌合光受体基因, 但毛柄短肠
蕨和铁线蕨PHY3基因与转板藻嵌合光受体MsNEO基
因相比, 序列相似性很低(<27%); 更为重要的是, 蕨
类植物 PHY3基因没有内含子结构, 而藻类MsNEO则
含有 26个内含子, 被认为是 PHY与 PHOT 基因外显
子改组的产物[14]。虽然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
铁线蕨和转板藻嵌合光受体却都能利用红光和蓝光
调节植物的向光性和叶绿体运动[14, 17], 说明蕨类植
物和藻类的嵌合光受体基因有可能是独立起源, 属
趋同进化的产物[14]。
近来发现 , 在白垩纪 , 伴随被子植物的兴起 ,
陆地生态系统发生明显改变[20], 但是蕨类植物非但
没有衰退, 反而利用被子植物演化所提供的新的生
态机会发生了新一轮物种形成过程[20]。蕨类植物的
嵌合光受体基因 PHY3 也许正是它们适应当时生态
环境的体现, 对其在林荫密布的生境下成功繁衍、
进化并延续至今起着关键作用[17, 20]。我们将在本研
究结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蕨类植物 PHY3 的适应
性分子进化展开分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Sullivan JA, Deng XW. From seed to seed: the role of
photoreceptors in Arabidopsis development. Dev Biol,
2003, 260(2): 289–297.
[2] Campbell TJ, Liscum E. Plant photobiology 2001: a thou-
sand points of enlightenment from receptor structures to
ecological adaptation. Plant Cell, 2001, 13(8): 1704–1710.
[3] Pepper AE, Seong-Kim M, Hebst SM, Ivey KN, Kwak SJ,
Broyles DE. shl, a new set of Arabidopsis mutants with
exaggerated developmental responses to available red,
far-red, and blue light. Plant Physiol, 2001, 127(1):
295–304.
[4] Ulm R, Nagy F. Signalling and gene regulation in re-
sponse to ultraviolet light. Curr Opin Plant Biol, 2005,
8(5): 477–482.
[5] Casal JJ. Phytochromes, cryptochromes, phototropin:
photoreceptor interactions in plants. Photochem Photobiol,
2000, 71(1): 1–11.
[6] Nagy F, Schäfer E. Phytochromes control photomorpho-
genesis by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interacting signaling
pathways in higher plants. Annu Rev Plant Biol, 2002, 53:
329–355.
[7] Briggs WR, Christie JM. Phototropins 1 and 2: versatile
plant blue-light receptors. Trends Plant Sci, 2002, 7(5):
204–210.
[8] Imaizumi T, Tran HG, Swartz TE, Briggs WR, Kay SA.
FKF1 is essential for photoperiodic-specific light signal-
ling in Arabidopsis. Nature, 2003, 426(6964): 302–306.
[9] Quail PH. Phytochrome photosensory signalling networks.
Nat Rev Mol Cell Biol, 2002, 3(2): 85–93.
[10] Cashmore AR, Jarillo JA, Wu YJ, Liu D. Cryptochromes:
blue light receptors for plants and animals. Science, 1999,
284(5415): 760–765.
[11] Folta KM, Spalding EP. Unexpected roles for crypto-
chrome 2 and phototropin revealed by high-resolution
analysis of blue light-mediated hypocotyl growth inhibi-
tion. Plant J, 2001, 26(5): 471–478.
[12] Stowe-Evans EL, Luesse DR, Liscum E. The enhancement
of phototropin-induced phototropic curvature in Arabi-
dopsis occurs via a photoreversible phytochrome A- de-
pendent modulation of auxin responsiveness. Plant
Physiol, 2001, 126(2): 826–834.
[13] Lin C. Blue light receptor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Plant
Cell, 2002, 14(Suppl): 207–225.
[14] Suetsugu N, Mittmann F, Wagner G, Hughes J, Wada M.
A chimeric photoreceptor gene, NEOCHROME, has arisen
twice during plant evolu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38): 13705–13709.
[15] Thummler F, Dufner M, Kreisl P, Dittrich P. Molecular
cloning of a novel phytochrome gene of the moss Cerato-
don purpureus which encodes a putative light-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Plant Mol Biol, 1992, 20(6): 1003–1017.
[16] Nozue K, Kanegae T, Imaizumi T, Fukuda S, Okamoto H,

754 HEREDITAS (Beijing) 2009 第 31卷


Yeh KC, Lagarias JC, Wada M. A phytochrome from the
fern Adiantum with features of the putative photoreceptor
NPH1.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8, 95(26):
15826–15830.
[17] Kawai H, Kanegae T, Christensen S, Kiyosue T, Sato Y,
Imaizumi T, Kadota A, Wada M. Responses of ferns to red
light are mediated by an unconventional photoreceptor.
Nature, 2003, 421(6920): 287–290.
[18] Kasahara M, Kagawa T, Sato Y, Kiyosue T, Wada M.
Phototropins mediate blue and red light-induced chloro-
plast movements in Physcomitrella patens. Plant Physiol,
2004, 135(3): 1388–1397.
[19] Kanegae T, Hayashida E, Kuramoto C, Wada M. A single
chromoprotein with triple chromophores acts as both a
phytochrome and a phototropi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 103(47): 17997–18001.
[20] Schneider H, Schuettpelz E, Pryer KM, Cranfill R, Ma-
gallon S, Lupia R. Ferns diversified in the shadow of an-
giosperms. Nature, 2004, 428(6982): 553–557.
[21] Sambrook J, Fritsh EF, Maniatis T.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3rd ed.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Cold Spring Harbor, NY, 2001.
[22] Huang SH. Inverse PCR approach to cloning cDNA ends.
Methods Mol Biol, 1997, 69: 89–96.
[23] Gasteiger E, Hoogland C, Gattiker A, Duvaud S, Wilkins
MR, Appel RD, Bairoch A. The Proteomics Protocols
Handbook. Humana Press, New Jersey, 2005, 571–607.
[24] Hofmann K, Bucher P, Falquet L, Bairoch A. The
PROSITE database, its status in 1999. Nucleic Acids Res,
1999, 27(1): 215–219.
[25] Letunic I, Copley RR, Pils B, Pinkert S, Schultz J, Bork P.
SMART 5: domains in the context of genomes and net-
works. Nucleic Acids Res, 2006, 34(Supp1.): 257–260.
[26] Hofmann K, Stoffel W. TMbase—A database of mem-
brane spanning proteins segments. Biol Chem
Hoppe-Seyler, 1993, 374(47): 166.
[27] Emanuelsson O, Brunak S, von Heijne G, Nielsen H. Lo-
cating proteins in the cell using TargetP, SignalP and re-
lated tools. Nat Protoc, 2007, 2(4): 953–971.
[28] Lupas A, Van Dyke M, Stock J. Predicting coiled coils
from protein sequences. Science, 1991, 252(5010):
1162–1164.
[29] Geourjon C, Deleage G. SOPMA: significant improve-
ments in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by con-
sensus prediction from multiple alignments. Comput Appl
Biosci, 1995, 11(6): 681–684.
[30] Wagner JR, Brunzelle JS, Forest KT, Vierstra RD. A
light-sensing knot reveal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ro-
mophore-binding domain of phytochrome. Nature, 2005,
438(7066): 325–331.
[31] Crosson S, Moffat K. Structure of a flavin-binding plant
photoreceptor domain: insights into light-medi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 98(6):
2995–3000.
[32] Akamine P, Madhusudan, Wu J, Xuong NH, Ten Eyck LF,
Taylor SS. Dynamic features of 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revealed by apoenzyme crystal structure. J Mol
Biol, 2003, 327(1): 159–171.
[33] Tokutomi S, Matsuoka D, Zikihara K.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phototropin kinase by blue light. Bio-
chim Biophys Acta, 2008, 1784(1): 133–142.
[34] Singh M, Berger B, Kim PS, Berger JM, Cochran AG.
Computational learning reveals coiled coil-like motifs in
histidine kinase linker domai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8, 95(6): 2738–2743.
[35] Buzdin AA. Retroelements and formation of chimeric ret-
rogenes. Cell Mol Life Sci, 2004, 61(16): 2046–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