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栽培基质对盆栽大甜薰衣草生长的影响



全 文 :·园林花卉·植物 北方园艺 2010(1):114~ 116
第一作者简介:杨林(1984-),男,本科,助理农艺师,现主要从事芳
香植物的品种筛选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E-mail:beary-
ang519@sina.com。
收稿日期:2009-08-10
不同栽培基质对盆栽大甜薰衣草生长的影响
杨  林1 , 张 正伟2 , 莫东 发1
(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 100029;2.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北京 102200)
  摘 要:通过对盆栽大甜薰衣草在不同栽培基质中生长的对比观测试验 ,旨在筛选出最适合
大甜薰衣草盆栽生长的常规栽培基质类型。结果表明:大甜薰衣草适应性较强 ,对基质要求并不
十分严格 ,但其在不同基质中的生长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从地上部生长量上看综合肥力最高的
园土+有机肥处理的植株明显高于其它处理 ,但同时整体株型显得过于细高 ,且地下部根系生长
最差;纯园土处理植株生长量最小 ,株型较好 ,但该基质透气排水性差对根系生长不利 ,成活率略
低于其他处理;而草炭+蛭石处理和草炭+沙子处理植株生长量适中 ,株型比较饱满 ,根系生长
最好 ,可以作为比较理想的盆栽大甜薰衣草基质使用。
关键词:大甜薰衣草;栽培基质;生长;盆栽;土壤基础5项
中图分类号:S 6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10)01-0114-03
  薰衣草 Lavandula为唇形科薰衣草属植物总称 ,多
年生小灌木 ,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 1] ,该属植物种类较
多 ,有 37个原生种 100多个品种[ 2] ,植株具有芳香味 ,在
居室中栽培可以美化香化居室环境 ,而且其挥发物中含
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萜烯类物质[ 3] ,有消毒 、抗炎 、镇定 、
安神 、稳定情绪的功效[ 4] ,是一类非常适合家庭盆栽的
芳香植物。大甜薰衣草 Lavendula×allardii ,又名阿拉
第薰衣草 ,是1个杂交薰衣草品种(阔叶薰衣草 Lavan-
dula×lati folia齿叶薰衣草 Lavandula dentata),为较受
欢迎的新引进观赏用杂交薰衣草品种之一 ,兼具阔叶薰
衣草的特性 ,即叶片宽大肥厚 ,植株强壮适应性强 ,也兼
有齿叶薰衣草的独特叶形 ,具圆锯齿状叶缘[ 5] ,具有较
高的观赏价值。现通过盆栽大甜薰衣草在不同栽培基
质中生长的对比观测试验 ,旨在筛选出最适合大甜薰衣
草盆栽生长的栽培基质类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 、地点及温室概况
试验于 2008年 9月至 2009年 3月进行 ,共历时 6
个月。试验地设在北京小汤山特菜基地芳香植物温室
中 ,该温室具有控温系统 、移动苗床和滴灌系统。
1.2 试验材料
植物材料:大甜薰衣草穴盘扦插苗(已生根成活);
基质:园土 、蛭石 、草炭 、沙子;农药及肥料:多菌灵 、“一
特”牌有机肥。
1.3 试验设计
以栽培基质为因子设单因素试验 ,按当地盆栽草花
的常规栽培基质设置处理(见表 1),共设置 4个处理 3
次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每小区设置 50盆
样本。
  表 1 各处理基质配比
处理 编号
处理 1 园土
处理 2 园土∶有机肥=1∶1
处理 3 蛭石∶草炭=1∶1
处理 4 沙子∶草炭=2∶1
1.4 观测方案
采用 5点取样法对各小区进行取样 ,确定取样样本
分别编号记录 ,然后对其进行各项指标性状观测。
1.5 上盆定植及苗床管理
1.5.1 基质准备 先用稀释 1 000倍多菌灵溶液对各
处理基质进行喷施消毒 ,然后将准备好的基质装入
16 cm×18 cm 的花盆中 ,基质上沿距花盆上沿约 5 cm ,
浇透水待用。
1.5.2 上盆定植 将预先统一扦插生根成活的大甜薰
衣草穴盘苗连土坨定植入准备好的基质中 ,每盆定植1
株 ,注意保持定植深度统一为8 cm。
1.5.3 水肥管理 上盆后浇一次透水 ,定植前期应注意
及时浇水保持基质湿润以利缓苗 ,后期按照见湿见干的
原则适时浇水。试验期间 ,不进行任何追肥处理。
1.5.4 温度管理 利用水帘 、风机 、内外遮阳 、暖气及天
窗等设施进行温 、湿度控制 ,根据薰衣草生长适合温度
将温室内温度控制在18~ 28℃范围内[ 6] 。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基质物化性质检测
114
北方园艺 2010(1):114 ~ 116 植物 ·园林花卉 ·
2.1.1 物理性质检测 该检测在北京林业大学土壤系
进行 ,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处理3的自然含水量和总孔
隙度最高 ,说明其保水性和透气性最佳。处理 1的自然
含水量和总孔隙度最低 ,说明保水性和透气性最差 ,偏
  表 2 各处理基质物理性质检测结果
处理 自然含水量/ %
容重
/ g· cm-3
总孔隙度
/ %
处理1(园土) 21.16 1.32 42.0
处理2(园土∶有机肥=1∶1) 36.37 0.69 56.4
处理 3(草炭∶蛭石=1∶1) 57.07 0.33 70.8
处理 4(草炭∶沙子 =2∶1) 24.89 1.19 50.3
粘重。
2.1.2 各处理基质基础5项检测 该检测在北京市土
肥工作站进行 ,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处理3基质的总含
氮量和有机质含量最高 ,处理 2次之 ,处理 1最低;处理
2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最高 ,处理 1次之 ,处理 4最
低;因此综合肥力处理2最佳 ,处理 3偏氮肥 ,处理 1偏
鳞钾肥 ,处理 4综合肥力最低;从基质的酸碱度看 ,处理
3的pH 值最低小于6.5偏酸性 ,处理2和处理 4的 pH
值在 6.5 ~ 7.5之间属于中性 ,处理 1的 pH 值高于 7.5
偏碱性。
  表 3 各处理基质肥力基础5项检测结果
处理 全氮/g·kg-1 碱解氮/mg·kg-1 有机质/g·kg-1 有效磷/ mg·kg-1 有效钾/ mg·kg-1 pH值
处理1(园土) 0.97 151 27.0 136.8 186 7.66
处理2(园土∶有机肥=1∶1) 4.31 568 155.0 303.8 887 6.75
处理 3(草炭∶蛭石=1∶1) 10.43 873 313.0 35.9 63 6.42
处理 4(草炭∶沙子 =2∶1) 2.29 339 63.0 13.4 46 7.34
2.2 不同栽培基质对植株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如表 4所示 ,不同处理基质对盆栽大甜薰衣草的成
活率无明显差异 ,说明大甜薰衣草适应性较强 ,对基质
种类并不挑剔均可较好的成活 ,园土由于保水力和透气
性能较差 ,成活率稍低于其它 3个处理。生长量观测方
面 ,该试验用节数增量 、株高增量和总叶量来作为衡量
植株生长量变化的参考指标性状 ,具体数据结果如表 4 、
图1所示。从各处理的节数平均增量上看 ,处理 2的植
株节数增加最多达到21.33节 ,处理3次之 ,处理 1、4最
少。从各个处理的株高平均生长量上看 ,处理 2株高生
长量最大 ,达到47.49 cm ,明显高于其它 3个处理 ,而处
理1株高生长量最小仅为18.53 cm ,处理3、4居中 ,两者
差异不显著 ,分析原因主要是基质的综合肥力差异所
致。而从各处理的平均总叶量上看 ,处理 2植株的平均
总叶量依然是最多的 ,平均达到 766.33枚 ,其它 3个处
理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这3个处理中处理 3平均
总叶量相对较多 ,说明植株的总叶量依然与基质的综合
肥力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来看 ,大甜薰衣草生长对基
质的综合肥力较为敏感 ,在实际栽培中可以根据具体需
要通过基质肥力有效控制其生长量。
  表 4 各处理成活率和生长量数据
处理 平均成活率
生长量
节数平均增量/节 株高平均增量/cm 平均总叶量/枚
处理 1 98 abA 15.67 cC 18.53 cC 399.67 bB
处理 2 97 bA 21.33 aA 53.79 aA 766.33 aA
处理 3 99 aA 18.60 bB 28.75 bB 468.53 bB
处理 4 98 abA 15.33 cC 28.77 bB 416.33 bB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大写字母表示在 1%显著水平上差异 ,小写
字母表示在5%显著水平上差异,下同。
2.3 不同栽培基质对植株无修剪株型饱满度的影响
该试验在衡量大甜薰衣草植株的无修剪株型饱满
程度方面 ,选择开展度、长于10 cm侧枝数及总叶量3个
指标作为参考指标性状 ,再结合其相对于株高的比值来
分析不同栽培基质对植株株型饱满度的影响。各指标
数据如表 5所示 ,从各个处理植株平均开展度上看 ,处
理 2的开展度最大 ,达到了 59.67 cm;处理1最小 ,只有
25.33 cm;处理 3、4居中;从各个处理植株长于 10 cm侧
枝数上看处理2依然是最多的 ,达到20.47个 ,处理 1最
小;总叶量方面 ,处理 2植株的平均总叶量最多 ,平均达
到 766.33枚 ,其它3个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是从3项相
对系数上看(见表 6 、图 2), X1(平均开展度/平均株高)、
X2(长于 10 cm 侧枝数/平均株高)2项系数都是处理 3、
4数值较大 ,处理2最小 ,说明整体株型方面处理3 、4比
较丰满 ,而处理 2最为单薄 ,显得比较细高;而从 X3(单
位高度叶量)上看 ,处理1数值最大 ,其它 3个处理相近 ,
说明处理 1的叶密度最大。综上所述 ,不同基质对盆栽
大甜薰衣草株型具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株型饱满
度和叶密度方面 ,总的来看处理 2在株型方面最差 ,植
株整体显得过于细高并不符合盆栽花卉的一般审美要
求 ,处理1比较矮小 ,而处理3 、4相对适中株型良好。
图1 各处理生长量 3项指标
115
·园林花卉·植物 北方园艺 2010(1):114~ 116
  表 5  各处理株型饱满度3项指标数据
处理 平均成活率/ %
株型饱满度3项指标
平均开展度/cm长于 10 cm侧枝数/个 平均总叶量/枚
处理 1 28.39 cC 25.91 dC 10.53 cC 399.67 bB
处理 2 67.14 aA 57.33 aA 20.47 aA 766.33 aA
处理 3 38.57 bB 42.09 bB 15.40 bB 468.53 bB
处理 4 37.38 bB 37.84 cB 14.80 bBC 416.33 bB
  表 6 各处理3项相对系数
处理 X1/cm· cm-1 X2/个· cm-1 X3/10枚· cm-1
处理 1 0.91 0.37 1.48
处理 2 0.85 0.30 1.14
处理 3 1.09 0.40 1.21
处理 4 1.01 0.40 1.11
  注:X1=平均开展度/平均株高;X2=长于 10 cm侧枝数/平均株高;X3=(平均
总叶量/10)/平均株高。
图 2 各处理3 项相对系数
2.4 不同栽培基质对植株根系生长的影响
首先从根系的外部形态观察上看 ,各处理植株所有
不定根均由插入土中的节位发出而形成主根 ,处理 1的
主根较粗 ,木质化程度最高 ,侧根较少;处理 2的主根最
细弱 ,侧根也不多 ,较短小;处理 3 、4比较相似 ,主根较粗
壮 ,侧根多而密集 ,较长。在衡量不同栽培基质对植株
根系生长的指标方面 ,该试验以主根条数 、3个最长根平
均长度 、根系鲜重 3个性状指标作为参考 ,结果见表 7。
从主根条数上看 ,处理2明显少于其它3个处理 ,平均为
14.67条 ,其它3个处理主根数比较接近。3条最长根的
平均长度方面 ,处理3 、4较长 ,均达到了 70 cm以上 ,处
理1次之为 57.89 cm ,而处理 2最短 ,只有33.92 cm。从
根系鲜重上看 ,处理3最重达到10.38 g ,处理 4次之 ,处
理2依然是最低的 ,平均为7.27 g 。综上所述 ,从根系生
长方面看 ,处理2植株的根系生长最差 ,根少而短小 ,分
析原因是处理 2基质的肥力过高对植株根系的生长有
一定抑制作用;处理 1根系木质化最为严重 ,缺乏有效
吸收营养和水分的嫩根 ,分析主要是由于处理 1基质的
空隙度过低偏粘重对根系伸展有一定阻力 ,诱导根系增
强木质化提高机械强度 ,但是这种根系并不适合为地上
部提供充足的水和营养;而处理 3 、4植株的根系生长比
较良好 ,具有较多的有效吸收根 ,可以为地上部提供充
足的水和营养物质。因此 ,综合来讲处理 3、4的基质更
有利于大甜薰衣草的根系生长 ,处理1次之 ,而处理2由
于肥力过大反而对根系的生长不利。
  表 7   各处理根系生长 3项指标数据
处理 外部形态描述 主根条数
3个最长根
平均长度 根系鲜重
处理1 根量一般,木质化严重 17.33 abAB 57.89 bB 8.75 cB
处理2 根量少 ,根系短 14.67 bB 33.92 cC 7.27 dC
处理3 根量大 ,根系长 ,多嫩根 19.33 aA 76.96 aA 10.38 aA
处理4 根量大 ,根系长 ,多嫩根 17.67 aAB 75.43 aA 9.80 bA
图3 各处理根系生长 3项指标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该试验发现:大甜薰衣草在不同基质中成活率
均比较高 ,说明其是一种适应性较强 ,对基质要求不严
格的的芳香植物。但其在不同基质中的生长存在明显
的差异 ,从地上部生长量上看 ,综合肥力最高的处理 2
(园土∶有机肥=1∶1)植株的绝对生长量明显高于其
它处理 ,但同时整体株型显得过于细高 ,且地下部根系
生长最差 ,因此其并不适合作为盆栽大甜薰衣草的基
质;处理1(园土)植株生长量最小 ,株型较好 ,但土壤透
气排水性差板结较严重 ,成活率略低于其它处理 ,因此
也不是理想的盆栽基质;而处理 3(草炭∶蛭石=1∶1)
和处理 4(草炭∶沙子 =2∶1)植株生长量适中 ,株型比
较饱满 ,根系生长最好 ,可以作为比较理想的盆栽大甜
薰衣草基质使用。结合该试验对各处理基质的理化性
质检测分析 ,大甜薰衣草适应性较强 ,但对厚肥 、排水透
气性等因素比较敏感 ,因此盆栽大甜薰衣草比较适合用
透气排水性能良好 、综合肥力适中的中性栽培基质。
参考文献
[ 1]  裴鉴.中国植物志 [M] .65卷.2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 2]  张艳玲,郝俊蓉 ,姚雷.薰衣草亲缘关系的 RAPD分析[ J] .上海交通
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 ,25(6):578-582.
[ 3]  王羽梅.中国芳香植物(上卷)[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4]  傅冠民.芳香疗法的由来 、作用及其应用[ J] .香料香精化妆品 , 2002
(5):28-31.
[ 5]  郝俊蓉,姚雷 ,袁关心 ,等.精油类和观赏类薰衣草的生物学性状和
精油成分对比[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6 ,24(2):146-151.
[ 6]  夏春森,朱义君.名新花卉标准化栽培[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