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岩桐开花生物学的观察及快繁技术的研究



全 文 :第 5卷 第 2 期
1 9 9 8 年 6 月
天 津 农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a n j i
n A g r ie u lt u r a l C o l le g e
V o l
.
5
,
N
o
.
2
Ju n e
,
1 9 9 8
大岩桐开花生物学的观察及快繁技术的研究
周撞信 李建科 朱惠珍 赵会芝
(天津农学院园艺系 , 天津 30 0 3 8 1 )
摘 要 对大岩桐开花生物学和受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实验观察 ,结果证实 ,单 、重瓣大岩桐
具有自花不亲和和自交不结实现象并讨论了其可能的机理 ;人工采种技术难度大 、 成功率低 ,造
成严重的品种间生物学混杂和种性的退化 , 不宜于生产中应用 ;对生长素 、激素配比和有机附加
成分对大岩桐离体芽和块根的分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研制成功适用于生产的大岩桐快
繁技术 ,其繁殖系数高 ,试管苗粗壮并带有小块根 ,可直接移栽并育成优质商品苗 .
关键词 大岩桐 开花生物学 离体分化 组培快繁
大岩桐 ( iS n n in g ia sP ce io as B . H . ) 又名落雪泥 、 新宁治花 , 原产巴西 , 系苦芭苔科苦艺苔
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 ;其节间极短 , 叶大 ,对生 ,密披绒毛 ,花大 ,绒质 , 色泽十分艳丽 ,并以其
雍容华贵著称 ;其性喜温湿 , 耐阴 ,忌阳光直射 ,是不可多得的优 良案头花卉 。 该花卉在欧美有
15 0 多 a 的栽培育种历史 ,但引入我国甚晚 , 只为少数花卉爱好者零星栽培玩赏而远未形成规
模生产 , 因此是极有开发前景的商品花卉 。 目前我国少量的栽培实践中多以种子繁殖 ,但存在
自然状况下不结实 、人工授粉结实率低 、采种成本高 、 易造成生物学混杂等问题 ;近年来虽然有
少量组培快繁的工作 1[] ,但存在离体分化率 、增殖率不够高 , 分化芽细弱 , 需另行伸长培养 ,试
管苗根系弱 ,移栽要求条件高 ,不利缓苗 ,并易造成徒长等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大痴开花生物学的观察 , 探讨了大岩桐自然状况下不结实及人工授粉结实率低的机制 ,为种子繁殖可行性的
评价和采种技术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不同生长素水平和有机成分诱导大岩桐离体芽
分化和块根发生的 比较研制出一套繁殖系数高 ,重复性好 ,适于周年大量生产的组培快繁程
序 ,为大岩桐的规模开发生产提供了技术前提 。
1 试材和方法
全部试验以本研究室保存的优良大岩桐品种为试材 。
1
.
1 开花生物学的观察
对温室越冬栽培发育良好的植株 , 于花期观察其花器构造并分期测定其雌雄器官成熟度 。
1
.
1
,
1 不同花期雄配子体生活力的测定 : 选发育良好的植株于花期按低位 (柱头低于花药) 、
中位 (柱头平于花药 ) 、 高位 (柱头高于花药 )分 3 期取 花粉粒于事先在载片上制成的 H B O 3
12
.
5 m g / L + 蔗糖 1 0 9 / L + 琼脂 4 . 5 9 / L , p H S . 8 的培养基微滴上 , 25 ~ 26 ℃下培养 1 . s h ,于
10 。倍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花粉粒的萌发能力 。
收稿日期 : 19 9 8一 0 6一 17
天 津 农 学 院 学 报 第 5卷
1
.
1
.
2 不同花期柱头生活力的测定 :选生长发育良好的植株于花期分低位 、 中位 、 高位三期的
柱头授以生活力最高的花粉 , 25 ~ 26 ℃下培养 2~ 3 h ,切取雌蕊制成柱头纵切片 ,丙酸洋红染
色 , 于 1 0 倍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的萌发情况 。
1
.
2 组培快繁程序的研制
以本研究室保存的大岩桐愈伤组织为出发试材观察不同生长素水平和激素配比诱导芽 、
根分化的效果及不同有机成分对分化芽 、根的形态和生理状况的影响 ,筛选最佳快繁程序 。
1
.
2
.
1 在 M s + 2 m g / L B A 的基础上调整了有机附加物浓度并增加烟酸 、 叶酸 、 生物素等成
分构成 M S 有机成分并设 3 种不同 N A A 浓度处理 ,每处理接种 10 瓶 , 每瓶接种切分为直径
0
.
5一 0 . 8 。 m 的愈伤外植体 3 块 ,试验共进行 3 次 ,即 3 次重复 , 于 30 W /m Z 日光灯连续光照 、
25 ~ 26 ℃下培养 20 d 后统计芽分化率和增殖率 。 具体 3 种分化培养基成分如下 :
S D

I : M S + M S 有机成分 + B A 2 m g / L + N A A 0 . 2 m g / L + 蔗糖 30 9 / L + 琼脂 6 . 5 9 /
L
,
P H 5
.
8
S D
一 I : M s + M S 有机成分+ B A 2 m g / L + N A A 0 . 4 m g / L + 蔗糖 30 9 / L + 琼脂 6 . 5 9 /
L
,
P H 5
.
8
S D

I
:
M S + M S 有机成分 + B A 2 m g / L + N A A 0 . 8 m g / L + 蔗糖 30 9 / L + 琼脂 6 . 5 9 /
L
,
P H 5
.
8
1
.
2
.
2 以 S D 一 I 上形成的壮芽及 SD 一 I 上分化的小茎芽为外植体 ,设置 2 种生长素水平处
理 ,每处理接种 6瓶 ,每瓶接种 5 个茎芽外植体 ,试验进行 3 次 , 即 3 次重复 ,于 30 W /m Z 日光
灯连续光照 、 25 一 26 ℃下培养 15 d 后观察生根效果并统计生根率 。 具体 2 种生根培养基成分
如下 :
S R

I : 半量 M S + M S 有机成分+ N A A 0 . 2 m g / L + IA A 0 . 4 m g / L + 蔗糖 15 9 / L + 琼
脂 6 . 5 9 / L , p H 5 . 8
S R

I : 半量 M S + 5 5 有机成分+ N A A 0 . 4 m g / L + LA A 0 . 2 m g / L + 蔗糖 巧 g / L + 琼脂
6
.
5 9 / L
,
p H S
.
8
1
.
2
.
3 将 S D 一 I 和 S D 一 I 培养基上形成的带根小植株分别移植到腐叶土 + 珍珠岩 ( V / V 一 1
:
1) 的基质上 ,前者加塑料保湿 ,后者不加保湿 ,每 3 d 喷水 1 次 。 20 d 后观察生长状况并统计
成活率 。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
.
1 大岩桐开花生物学观察的结果及讨论
对大岩桐不同花期雄配子体生活力测定的结果如表 1 、表 2 、 表 3 所示 。 从表中数据可以
表 1 红色大岩桐不同花期雄配子体生活力测定结果
重复 I 重复 I 重复 I 平均萌发率 / %
高 位 0 . 4 1 2 0 9 ( 18 2 ) 0 . 4 0 6 8 ( 177 ) 0 . 4 1 4 6 ( 4 1 ) 0 . 4 1 1 1
中 位 0 . 6 6 2 5 ( 7 4 ) 0 . 6 7 1 4 ( 70 ) 0 . 5 2 6 3 ( 3 8 ) 0 . 6 2 0 0
低 位 0 . 5 9 4 8 ( 1 2 2 ) 0 . 5 4 0 6 ( 1 7 2 ) 0 . 4 3 7 7 ( 2 2 1 ) 0 . 5 2 5 6
第 2期 周锤信 ,等 :大岩桐开花生物学的观察及快繁技术的研究
表 2 大岩桐不同花期雄配子体生活力的 F 测验
变异原因 平方和 自由度 F F o . o s 0F . 01
处理间 0 . 0 6 5 6 5 2 1 9 . 4 2 6 0 ` ’ 5 . 1 4 1 0 . 9 2
机 误 0 . 0 1 0 1 4 6
表 3 大岩桐不同花期雄配子体生活力差异显著性测验
花期 平均生活力 / % 差异情况
中 位 0 . 62 0 0 0 . 2 0 8 9“ 0 . 0 94 4二
低 位 0 . 52 6 5 0 . 1 1 4 5 .
高 位 0 . 4 1 1 1
注 : S S R o . 。 5 ~ 3 . 3 4 ; 3 . 5 8 S S R 。 。 l ~ 0 . 5 0 2 4 ; 0 . 5 0 5 1 从 R o . 。 5 = 0 . 0 8 2 1 ; 0 . 0 8 4 9 5 M R o . 。 : = 0 . 1 2 4 3 ;
0
.
1 3 0 8
材双 表示多重极差 (M u l t i P l e ar n g e )
看出 ,单瓣大岩桐其雄配子体生活力在柱头分别处于低 、 中 、高位时有明显的差异 。柱头低位时
萌发率为 46 . 5 呢 , 中位时萌发率最高 , 为 64 . 7 呱 ,高位时萌发率明显下降 ,为 45 . 0 肠 。 对不
同花期柱头与花药 (聚药雄蕊 )的空间位置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 , 当柱头处于低位时 ,花药和柱
头均位于花的正中部 ;当柱头与花药等高时 (中位 ) ,花药已经偏向向地方向 , 而柱头则偏向离
地方向 ;此外还观察到当柱头低位 、 中位时 ,花粉粒粘连成团状不易散落 。 显然 ,大岩桐雄配子
体生理成熟度及与柱头相对位置上存在时间和空间隔离的现象 , 即柱头低于花药时 ,花粉粒生
活力较低 ,且粘连成团 , 不能落到柱头上而表现为时间隔离 ;当柱头与花药等高时 ,虽然花粉粒
的生活力达到最高 , 但粘连成团不能散粉 , 而柱头位于花药的上方形成生理和空间隔离 ; 当柱
头高于花药时 , 不但有空间隔离 ,而且花粉粒的生活力明显下降而表现为时间隔离 。 对重瓣大
岩桐雄配子体生活力观察的结果表明 , 花粉粒在柱头低位时完全没有萌发能力 ; 当柱头中、 高
位时也只有极个别的花粉粒萌发出了花粉管 ,这一方面说明重瓣大岩桐的雄配子体也是在柱
头中位时开始成熟 ,另一方面说明雄配子体的育性始终较差 ,这可能与重瓣品种带有远缘血统
而造成的不协调性有关川 。 可将单 、 重瓣大岩桐雄配子体生活力观察结果汇总如表 4 所示 。
表 4 大岩桐雄配子体生活力测定结果
低位 中位 高位 备 注
单瓣品种 + + + . + l h 后见萌发
重瓣品种 一 极个别 极个别 2 . s h 后方见极个别萌发
注 : “ + ”表示萌发率极低 ; “ 十 + ”表示萌发率达最高 ; “ 一 ”表示不萌发
2
.
1
,
2 对大岩桐不同花期柱头成熟度测定的结果见表 5 。 从表 5 结果看 ,单瓣品种的柱头低
于花药时 ,其生理上尚未成熟 ,不能接受花粉而表现为与雄蕊的时间隔离 ;柱头与花药等高时 ,
柱头开始成熟 ,可以接受花粉 , 但如前所述 ,此时其与雄蕊间出现了空间隔离 ; 至于柱头高过花
药后 ,不但存在着空间隔离 , 而且虽然其生理上是成熟的 ,但花粉粒的生活力 已明显下降而存
在一定的生理或时间隔离现象 。 从表 5 中还可以看出 ,单瓣品种柱头成熟后 (中位和高位 ) ,授
予其上的花粉粒 (饱和授粉 ) 只是极个别者 , 可以萌发而 已 ,这对于单果结实数高达 1 ~ 2 0 0
枚种子的大岩桐而言是很难导致结实的 ;而授予重瓣品种柱头上的花粉粒则无论柱头处于何
天 津 农 学 院 学 报 第 5卷
位均不能萌发 , 这一结果不能用柱头生理未成熟来解释 , 由于受开花试材数量的限制 ,本实验
只作了同株异花授粉 ,故只能用自交不亲和来加 以解释 ,显然单 、 重瓣 品种 自交不亲和的程度
也有不同 ,前者为高度不亲和 ,而后者为完全不亲和 ,这可能与二者远缘血统z[] 不协调程度的
不同有关 。 曾对单 、重瓣品种自花 、 同株异花 、异株异花人工授粉的结实情况进行了观察 ,结果
如表 6 所示 。 从表 6 可以看出 ,单 、重瓣品种均有自交不结实现象 ,这与前述的雌雄不亲和的结
论是一致的 。引起自交不结实现象的机理可能是自交不亲和基因 ,也可能是远缘血统不协调造
成的配子不育性 ,或二者同时起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 。
表 5 柱头生活力测定结果
一嘿万一瞥一焉贷一崔当注 : “ 一 ”表示柱头上的花粉粒不萌发 ; “ 极个别 ”表示柱头上花粉粒极个别萌发
表 6 大岩桐不同授粉方式结实情况
品 种 自花授粉 同株异花授粉 异株异花授粉 品种间杂交
单 瓣 一 一 + + 十 + 十 +
重 瓣 一 一 + + +
注 : “ 一 ”示不结实 ; “ + ”示结实率低 ; “ + 十 ” 示结实率高 ; “ + + + ”示结实率很高
2
.
2 组培快繁程序的研制
2
.
2
.
1 不同生长素水平 、激素配比和有机附加物诱导芽分化的结果 : 大岩桐愈伤组织外植体
在 3 种不同生长素水平的培养基上培养 20 d 后诱导芽分化的结果见表 7 和表 8 至表 1 3 。 从表
中数据可以看出 , 生长素的浓度对大岩桐愈伤分化率 、 增殖率均有良好的影响 , 当 N A A 浓度
为 0 . 2 m g / L 时 , 愈伤分化率为 40 % , 芽增殖率为 1 91 6 % , 这与文献的结果 1[] 是一致的 ,当
N A A 浓度提高到 0 . 4 m g / L 时 , 愈伤分化率和增殖率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 分别为 7 . 8 铸 和
2 73 8 呱 ; 当 N A A 浓度进一步提高到 0 . 8 m g / L 时 , 分化率仍保持很高的水平 ,但增殖率却明
显下降 。 这一结果说明生长素浓度为 0 . 4 m g / L 诱导分化和芽增殖效果最佳 , 这不仅因为分化
表 7 大岩桐愈伤组织增殖效果
培养基 接种愈伤 分化愈伤 分化 分化率 平均分化率 增殖率 平均增殖率
块数 块数 芽数 呱 呱 . 肠 铸
3 0 1 3 5 86 4 3
.
3 1 9 5 3
S D

1 3 0 1 2 57 2 4 0
.
0 4 0
.
0 1 9 0 8 1 9 1 6
3 0 11 56 6 3 6
.
7 1 8 8 7
3 0 23 80 9 7 6
.
6 7 26 9 8
S D

1 30 22 8 2 3 7 3
.
3 3
.
7 7
.
8 2 7 4 3 2 7 3 8
3 0 2 5 8 3 2 83
.
3 3 2 7 7 3
3 0 2 4 785 8 0
.
0 2 6 1 7
S D
一 班 3 0 2 3 7 7 4 7 6 . 7 7 6 . 7 2 58 0 2 58 8
3 0 22 77 0 7 3
.
3 2 5 6 7
第 2 期 周锤信 ,等 :大岩桐开花生物学的观察及快繁技术的研究
表 8 芽分化率的平方根转换
培养基 转换前百分率 / % 平方根法转换值 平均数
S仆 1 4 3 . 3 4 0 . 0 3 6 . 7 6 . 5 8 6 . 3 2 6 . 0 6 6 . 3 2
S仆 1 7 6 . 6 7 7 3 . 3 3 8 3 . 3 3 8 . 7 6 8 . 5 6 9 . 1 3 8 . 82
S D
~
1 8 0
.
0 7 6
.
7 7 3
.
3 8
.
9 4 8
.
7 6 8
.
5 6 8
,
7 5
表 9 芽分化率的 F 测验结果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尸 F .o 05 OF . 。 :
处理间 1 2二 1 6 2 6 . 0 8 9 6 . 5 1 ` . 5 . 1 4 1 0 . 9 2
误 差 0 . 3 8 6 0 . 0 6 3
表 10 芽分化率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
培养基 平均分化率 平均分化率间的差异
S D
we
1 8
.
82 2
.
5二 0 . 0 7
S序 1 8 . 7 5 2 . 4 3 “ “
S仆 1 6 . 3 2
注 :材尺 。 。 5 = 0 . 5 , 入r尺。 . 。 1 = 0 . 76 ( K = 2 ) j 了尺。 . 。 5 = 0 , 5 2 ,
表 n 芽增殖率平方根转换表
对双。 . 。 , 一 0 . 8 ( K ~ 3 )
培养基 转换前百分率 / 呱 平方根法转换值 平均数
S D
~
1 1 9 5 3 1 9 0 8 1 8 8 7 4 4
.
1 9 4 3
.
6 8 4 3
.
4 4 4 3
.
7 7
S D
-
1 26 9 8 2 7 4 3 2 7 7 3 5 1
.
9 4 5 2
.
3 7 5 2
.
6 6 5 2
.
3 2
SD
- 互 26 1 7 2 58 0 2 5 6 7 5 1 . 1 6 5 0 , 7 9 5 0 . 6 7 50 . 87
表 12 芽增殖率的 F 测验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oF . os F .Oo l
处理间 12 5 . 7 2 2 6 2 . 86 54 6 ` 6 1 ` ’ 5 . 1 4 10 . 9 2
误 差 0 . 6 9 6 0 . 1 1 5
表 13 处理间平均数差异显著结果
培养基 平均增殖率 平均增殖率间的差异
S D

1 2 7 3 8 8 2 2
“ .
1 50二
S D

1 2 58 8 67 2二
S D

1 1 9 1 6
注 ,材尺。 , 。 、 ~ 0 . 6 8 , 五岔天 0 . 。 , = l , 0 3 ( K 二 2 ) j 了尺。 . 。 s = 0 . 7 , 材双。 . 。 , = 1 . 0 8 (K = 3 )
率和芽增殖率都有明显提高 ,扩大了繁殖系数 ,更重要的是平均每块愈伤组织分化的芽数比
。 . 2 m g / L 时有所下降 ,即分化的小茎芽 比后者更加粗壮 ,从而大大提高有效芽的比例 ,在这一
点上有机附加物也可能起了积极的作用 。 当 N A A 浓度进一步提高到 。 . 8 m g / L 时 ,小茎芽
天 津 农 学 院 学 报 第 5卷
出现了明显的玻璃化现象并导致增殖率的下降 。 应当指出 , 一般的文献闭认为 ,生长素主要的
作用是诱导脱分化或诱导生根 ,这似乎与本研究的结果相矛盾 , 实际上生长素是通过与细胞分
裂素相配合而影响分化的 ,本试验对生长素不同浓度的设计正是出于调整细胞分裂素与生长
素配 比的 目的 。 在本试验中生长素由 。 . 2 m g / L 提高到 。 . 4 m g / L , 意味着细胞分裂素与生长
素之 比由 10 : 1 降到了 5 : 1 , 结果得到了较好的诱导分化的效果 。 这说明大岩桐是一种内源
生长素较低的物种 , 当确定了诱导分化的最佳分裂浓度 1j[ 的前提下 ,需适当提高生长素浓度 ,
即将分裂素与生长素之比调整到 5 : 1 的比例 ,才能收到最好的诱导分化的效果 。 本试验的结
果还表明 ,诱导大岩桐分化的最佳的激素水平和配比是 2 m g B A + 0 . 4 m g N A A ;为了得到最
好的分化芽的群体结构和培育壮苗 ,辅以 5 5 有机成分是必要的阁 。
2
.
2
.
2 从 S D 一 I 和 S D 一 I 分化培养基形成的芽丛上分割的小茎芽和分割并挑选出的较粗壮
的茎芽分别于 S R 一 l 和 S R 一 I 两种分化培养基上培养 15 d 后的结果见表 6 。 从表 6 的数据可
以看出 , SR 一 l 培养基上的小植株生根率高达 10 肠 , 明显地高于 S R 一 I 上小植株的生根率 ,
而且 3次重复间没有差异 , 重演性极好 。 这首先是由于提高了生长素浓度的结果 。 将 S R 一 I 和
S R

I 两种生根培养基的生长素水平加以比较 ,前者为 0 . 2 m g N A A + 0 . 4 m g I A A ,后者为 。
4 m g N A A + o
.
Z m g IA A
,似乎二者生长素总浓度相同 ,但后者的 N A A 浓度比前者要高出 1
倍 , 在这种条件下 , 虽然 I A A 浓度相对较低 , 但 1 0 % 的小植株能稳定地生根的结果说明大岩
桐 自身合成生长素的能力较低 , 同时也说明其降解 I A A 的能力可能较强而使 IA A 的活性较
低闭 。 此外 , 在 s R 一 1 中通过有机成分的改进在促进根的分化上也起 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S R 一 I
上的小植株 1 0 呱地在其茎基部形成了圆盘状的小块根并在块根周缘和茎与块根结合部形
成了大量的侧根和不定根 ,而且这些侧根和不定根只有 0 . 5一 1 c m 长 ,对移栽成活和培育壮苗
极为有利 。 相反 S R 一 I 上的小植株根的分化率较低 , 在 3 次重复间表现不稳定 ,并且不能形成
小块根而只在其茎基部分化出 3一 5 条细长 (3 一 4 c m )的根 ,其在后期移栽时容易造成伤根而
影响成活率 。 本试验的结果表明用 5 5 有机成分 + 。 . 4 m g / L N A A + 0 . 2 m g / L I A A 是诱导大
岩桐离体生根的最佳组合 。
2
.
2
.
3 试管苗移栽的结果 : 由于 S R 一 I 和 S R 一 l 上形成的试管苗的形态和生理状况有较大的
区别 , 因此将试管苗移植到腐叶土十珍珠岩 ( V : V 一 1 : 1) 的基质上后采取两种相应的管理
措施 。 前者单独加塑料薄膜保湿并每 d3 喷水 1 次 , 1 周后每天逐步加大揭开薄膜通风炼苗的
强度 , 15 d 后除去薄膜 ,成活率 78 肠 ,而后者除每 3 d 喷水外未加任何管理 , 15 d 后 1 0 肠 成
活并可以移栽定植于盆土中转入正常的温室栽培管理 。 显然后者不但在成活率上明显高于前
者 ,更为重要的是苗子更整齐 、 节间短而生长快 ,表现出壮苗特征 ,这对大岩桐优质商品化的生
产是至关重要的 。
总结上述结果 ,可以确定大岩桐组培快繁的最佳程序为 : 愈伤外植体~ S D 一 l 分化培养基
3 o w /m
, 连续光照 , 25 ~ 26 ℃ , 20 d 形成芽丛~ 小茎芽于 S R 一 I 生根培养基上 30 W /m , 连续
光照 , 25 一 2 6 ℃ , 巧 d 形成带根小植株~ 移植到腐叶土 + 珍珠岩 (1 : 1 ) , 每 3 d 喷水 1 次 , 15 d
后可移栽定植盆栽或直接出售小苗 。 按此程序操作其繁殖系数为 : 分化率 ( 7 . 8 呢 ) x 增殖率
( 2 7 3 8 呱 ) 又生根率 ( 1 0 0 % ) x 成活率 ( 1 0 0 肠 ) = 2 1 3 0 . 2 6 4 % 、 2 1 . 3 倍 。 如周年生产并以
Z o d 为一个生产周期 , 则年繁殖倍数为 23 . 1 ’ .6 ’ ,完全可以满足任何规模生产的需要 。
第 2期 周踵信 , 等 :大岩桐开花生物学的观察及快繁技术的研究
表 14 不同培养基诱导生根的结果
培养、 接种芽。 、
~ 黔 嚣 瞥 鄂爪瞿臀 根。3 0 2 8 9 3 . 3 0 0
S R

x 3 0 2 9 9 6
.
7 9 4
.
4 0 0 0 2~ 4 条
3 0 2 8 9 3

3 0 0
3 0 3 0 1 0 0 1 0 0 1 0 0
SR

1 3 0 3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数 1 0 条
3 0 3 0 1 0 0 1 0 0 1 0 0
3 结论
3
.
1 大岩桐花期柱头低于花药时 , 柱头未成熟 ,花粉粒虽有一定的萌发能力 , 但粘连成团不能
自然散落 , 造成时间隔离 ;柱头与花药等高时 , 柱头开始成熟 ,具备接受花粉的能力 ,但柱头 已
移向离地方向而花药移向相反的向地方向 ,造成空间隔离 ,并且花粉粒依然粘连成团 , 造成时
间隔离 ;柱头高于花药时 ,花粉粒的萌发能力已经下降 ,表现为空间和时间的隔离 。
3
.
2 单瓣大岩桐花粉粒萌发率最高为 60 肠 左右 ,而重瓣大岩桐花粉粒萌发率很低 ; 重瓣大
岩桐 自花不亲和 (指花粉粒在自花柱头 _上不能萌发 ) ,而单瓣大岩桐有很高的自交不亲和性 ;其
原因可能与带有异源血统造成的不协调性有关 ,是否存在自交不亲和基因 ,值得进一步研究。
3
.
3 单 、 重瓣大岩桐均自交不结实 。
3
.
4 大岩桐在一般栽培条件下不结实 ;人工授粉采种则要求采集异花中位期的花粉 ,经低温
适当风干使松散后 , 授予中位以后的柱头 ,技术要求高 ,不易掌握 , 往往造成人工采种的失败 ;
据调查 ,种子繁殖已造成严重的大岩桐 品种间生物学混杂和种性的退化 ;除育种外 , 生产上不
提倡人工采种的繁殖方式 。
3
.
5 大岩桐 系内源生长素水平较低的物种 ,诱导其离体芽分化时须补加较高水平的外源生长
素并以蔡 乙酸的效果较好 ,最佳的激素浓度和配比为 2 m g / L B A + 0 . 4 m g / L N A A ;诱导其根
的分化时亦需较高的生长素水平 ,以 。 . 4 m g / L N A A 的效果最佳 。
3
.
6 有机成分的浓度和组成对大岩桐离体芽和根的分化和生理状况有明显的影响 ,经过适当
调整浓度和组成的 5 5 有机成分起了在明显提高芽分化率时适当控制增殖率提高的幅度的作
用 , 从而改善了小茎芽的营养面积 ,使茎节增粗变短 ,提高了茎芽的质量 ; 。 . 4 m g / L N A A 十5 5
有机成分不但使生根率达到 1 0 % ,而且使在培养基中直接形成小块根 ,并增加了有效根数 ,
使移栽条件大大简化 ,成活率稳定地达到 10 肠 。
3
.
7 研制成功高效实用的大岩桐快繁程序 ;愈伤外植体 ~ S D 一 l 培养基 , 30 w /m Z , 25 一 26
℃ , 20 d 形成芽丛~ S R 一 I 培养基 , 30 W /m , , 25 ~ 26 ℃ , 15 d 形成带块的根小植株~ 移栽到腐
叶土+ 珍珠岩 l( : 1) 的基质上 , 3 d 喷水 1 次 , 10 d 后移栽定植或出售 。
.8
, 天 津 农 学 院 学 报 第 5 卷
参 考 文 献
1 杜燕 ,等 . 大岩桐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学位论文〕. 天津 : 天津农学院园艺系 , 19 9 6
z 王莲英 ,等 . 花卉学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9 9 0 . 5 2 2~ 5 25
3 周钟信 ,等 . 辣椒离体分化和植株再生 . 华北农学报 , 1 9 4 , 9 ( 2) : 59 一 “
4 oD dd
s
J
.
I n

E x p
e r
im e n t s i n p l a n t t is s u e e u l t u r e
“ .
L o n d o n
:
C a m b r i dg e U n i
.
P
r e s s ,
1 982
.
2 2~ 24
S t u d y o n B l o o m i n g 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 s a n d
R a P i d P r o P a g a t i o n T e e h n i q u e o f S i n n i n g i a s P e c i o s a
Z h o u Z h o n g x i n
,
L i J i a n k e
,
Z h u H
u i z h e n
,
Z h a o H
u i z h i
( eD p
a r t
me
n t o f H o r t i e u l t u r e
,
T i a n jin A g r i e u l t u r a l C o ll e g e
,
T 认n jin 30 0 3 8 1 )
A b s t r a e t E
x p e r im e n t a l o b s e vr
a t i o n o n t h e b lo o m in g b i o l o g ie a l e ha
r a e t e r i
s t i
e s o f aD ya
n t o n g ( S i n瓜 n g ia
s P ec io sa B
.
H ) h a s b e e n e o n d u e t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p r o v e d t h a t t h e s in g le a n d t h e m u l t i p le p e t a l D a y a n t o n g s t r a i n s
a r e s e
lf

fl o w e r in e o m p a t ib le a n d s e l f
一 e r o s s
i n
e o m p a t ib le
.
T h e m e e h a in s m f o r i t h a s a ls o b e e n d is e u s s e d
.
B y
m e a n s o f e o n t r a s t e x p e r im e n t s f o r t h e a u x in
, e y t o k i n i n a n d o r g a n ie s u p p le m e n t e o m p o n e n t s w it h t h e ir d i ffe r
-
e n t le v e l s
,
i t w a s p or
v e d t h a t u dn
e r t h e e o n d it io n s o f h i g h e r le v e l o f a u x in
,
l o w e r le v e l o f e yt o k iin n a n d m o d i
-
f i e d o r g a n ie e o m p o n e n t s
, t h e s h o t

b u d s d if f e r e n t i a t io n r a t io a dn d
u p l ica t i
o n ar t i o fo
r
aD ” n t o n g ca ll u s e x -
p la n t s w e r e o b v io u s ly r a i s e d a dn t h
e n u t r ie n t a r e a P e r s h o o t

b u d o r t h e s h o o t

b u d s p o p u l a t io n s t r u e t u r e b e
-
e a m e m u e h b e t t e r
.
A f t e r r a i s in g t h e a u x i n e o n e e n t r a t io n a n d s u p p le m e n t in g t h e 55 o r ,
n i
e e o m p o n e n t
, t h e
s m a l l t u b e s w i t h l a r g e q u a n t it y o f la t e r a l r o o t s a r o u n d t h e m w h ie h m ad
e t h e s u vr iva l ar t io fo
r t h e t r a n s p l a n t
-
e d t e s t
一t u b e

p l a n t l e t s r e ac h
e d 10 0 % an d
s u p p l i
e d t h e p r e r e q u is it e fo r s t r o n g p l a n t s e u l t u r e
.
A r a p i d p r o p a g a
-
t i
o n p r o t o e o l h a s b e e n d e v e lo p e d
,
w h ie h 15 s u it a b l e f o r t h e q au l if i
e d t e s t
一 t u b e

p la n t le t s p r do u
e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5
.
s P e c i o as ; B l o o m in g b io l o g y ; I n v it r o ;压 f f e r e n t ia t io n ; R a p id p r o p a g a t i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