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doi10. 16473 / j. cnki. xblykx1972. 2016. 04. 021
石山木莲实生苗形态特征与生物量研究
*
袁丛军,陈景艳,李鹤,邓伦秀,杨成华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30005)
摘要:以 1 年生石山木莲实生容器苗为实验材料,研究 5 种高度级下苗木形态特征与生物量分配关系。结果表
明,(1)幼苗根重比、根冠比随苗木高度增加逐渐减小,地径、高 /径比、地上鲜质量和干质量、单株干质量、
地上和地下含水率、整株含水率、主根径和根长、根幅面积及苗木质量指数随苗木高度增加整体上呈递增趋势,
一级侧根数变化不明显; (2)建立 DH&SBI地上、&SBI地下和 &SBI 的最优预估三次方程,依次为 SBI地上 (R
2 =
0. 680) > SBI地下 (R
2 = 0. 674) > SBI (R2 = 0. 546) ; (3)石山木莲苗木质量指数除与苗高外的各项指标均达到
极显著水平 (P < 0. 01) ,单株生物量除根冠比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P < 0. 01) ; (4)苗高
和地径可作为生产实践中石山木莲苗木质量快速评价和分级的最优指标。
关键词:石山木莲;形态特征;根冠比;苗木质量指数;生物量
中图分类号:S 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246 (2016)04 - 0123 - 07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mass of
Manglietia aromatica var. calcarea
YUAN Cong-jun,CHEN Jing-yan,LI He,DENG Lun-xiu,YANG Cheng-hua
(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Guiyang Guizhou 550005,P. R. 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of 5 kinds of high-grade seedling morphology and biomass allocation of Manglietia aro-
matica var. calcarea was studied by using 1-year-old seedlings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seedling root weight and the rate between root and cap gradually reduced with increase of seedling height,
while index such as ground diameter,height /diameter ratio,the ground fresh weight,the dry weight,single bio-
mass,moisture content of the ground and underground,moisture of the whole plant,root diameter ,root length,
area of root and seedling quality increased with seedling height increasing,the overall-level of lateral root number
change was not obvious; (2)the optimal forecast cubic equation of DH&SBIground,D
2H&SBIundergroundand&SBIsingle
indicated the SBIground (R
2 = 0. 680) > SBIunderground (R
2 = 0. 674) > SBI (R2 = 0. 546) ; (3)with the excep-
tion of seeding height,the seedling quality index of Manglietia aromatica reach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P <
0. 01) ,and except the ratio between root and shoot,relevant indicators of single biomass reached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 (P < 0. 05) ; (4)seedling height and ground diameter can be used as the practical and
quick indicator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nglietia aromatica var. calcarea seedling.
Key words:Manglietia aromatica var. calcarea;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oot-shoot ratio; seedling
quality index;biomass
321
第 45 卷 第 4 期
2016 年 8 月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Vol. 45 No. 4
Aug. 2016
* 收稿日期:2015 - 09 - 23
基金项目:贵州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黔林科合 [2012] 02 号) ,院长基金“贵州木兰科植物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袁丛军 (1990 -)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植物学分类与保护研究。
E - mail:ycongjun2012gzdx@ 163. com
通讯作者简介:邓伦秀 (1969 -) ,女,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林木种质资源研究。E - mail:dlxdeng@ 163. com
林木种苗是造林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
影响造林质量[1 ~ 2],形态特征与生物量是评价苗木
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地径和植株高等形态特征直
接反映了苗木生长状况,亦是苗木测定最常用的生
长指标[3];幼苗生物量表征着苗木对其生长生物
环境与非生物环境适应能力。因此,不同高度级分
化苗木的形态特征与生物量关系的研究对指导苗圃
苗木生产、评价管理水平和苗木质量分级具有重要
意义,尤其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开展种苗
扩繁与培育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其重要。
木莲属 (Manglietia)植物是木兰科 (Magnoli-
aceae)的最原始类群[4],以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
为现代分布中心[5],该属种类多为兼具重要科学研
究、生态经济和工业开发用途的多功能树种。石山
木莲 (Manglietia aromatica var. calcarea)为木莲属
常绿乔木,原记载贵州分布于荔波县莫干、洞庭、
水尧等地,分布区狭小,主要散生于石灰岩山地海
拔 600 ~800m的林中及林缘[6],随后司马永康对该种
分布进行修订,该种在广西环江、木论亦有分布[7],
并将其作为香木莲 (Manglietia aromatica)的变种,
本课题组认为该种仍然是一个独立的种,该种树干
通直、圆满,花大而美丽,是一种很好的用材树种
和观赏树种。为中国西南、石灰岩山地特有珍稀濒
危适生植物[7 ~ 8],是典型的嗜钙植物,其生态环境
幅度小,对钙质要求高,生活在特殊的喀斯特石灰
岩生境中,是喀斯特地区特有分布种,可为喀斯特
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树种选择提供参考[9]。目前,自
1984年该种发表以来,相关研究甚少[7 ~ 11],且有关
育苗方法及苗期生物量研究尚无报道。石山木莲轻
基质育苗可克服传统苗圃地土壤育苗基质重量大、
苗木运输成本高和造林效率低等问题[12],尤其在石
漠化区植被恢复造林过程中可大大节省运输成本。
为探讨轻基质苗木石山木莲苗木苗高等级与苗
期生物量关系特征,本文基于 4 种不同轻基质配
比,以石山木莲 1 年生 5 种高度等级苗木为研究对
象,研究石山木莲苗高等级与苗木生物量分配特
征,可为进一步石山木莲轻基质苗木质量评价和分
级提供有益参考,亦对苗木荒山造林整地选择有一
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苗圃,位于
贵州市南明区近郊 8km 处,106°43 E,26°30N,
海拔 1 100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度大,
阴雨日较多,日照时数偏少;热量资源较好,年平
均气温 15. 2℃,1 月平均气温 6. 3℃,7 月平均气
温 27. 7℃,极端最低气温 - 7. 3℃,极端最高气温
37. 5℃,年平均降雨量 1 198. 9mm,平均相对湿度
77%,无霜期 278d。属于贵州高原中部丘陵地貌,
地势较平缓;土壤为三叠纪石灰岩发育的山地黄
壤,厚度多在 0. 8m 以上,板结粘重,石砾含量
多,瘠薄,pH值 3. 25 ~ 5. 8[13]。
1. 2 采种及育苗
采种地点位于贵州省荔波县瑶麓乡铜鼓洞
(108°0405″E,25°2812″N,海拔 640m) ,种源为
3 株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无病虫害的大树 (1、2、
3 号) ,混采混播。母树胸径 34. 5 ~ 91. 4cm,树高
25. 0 ~ 30. 0m。于 2011 年 9 月 1 - 3 日进行采种。
种子经去除假种皮后混沙湿藏,并注意通风、
保湿;播种前用 0. 5%高锰酸钾溶液浸种 3 - 5min
后捞出,冲洗干净备用。
于 2012 年 3 月 25 日将处理后的石山木莲种子
于苗圃地进行育苗,2012 年 4 月 9 日开始出苗,5
月 20 日出苗整齐,于 2012 年 5 月下旬从苗圃地间
苗到轻基质 (马尾松树皮 100%、树皮︰珍珠岩 =
9︰ 1、树皮︰珍珠岩 = 8 ︰ 2、树皮︰珍珠岩 =
7︰ 3)容器网袋继续培养,并按育苗常规进行施
肥、浇水、除草、喷药、除虫等日常管理[14]。
1. 3 主要指标测定
2013 年 1 月 29 日分别从各类轻基质中随机选
取长势健壮、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苗木,全株挖
出,记录苗高、地径、叶片数、根系长度等因子,
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待植株表面水分晾干后,利用电
子天平 (精确度 0. 001g)称量鲜质量,105℃杀青
后,85℃烘至恒重称量干质量[15]。
1. 4 数据处理
观察石山木莲在轻基质中生长较为缓慢,研究
将苗木高度等级划分为 5 个等级,I≥14. 0cm;
14. 0cm > II ≥ 12. 0cm;12. 0cm > III ≥ 10. 0cm;
10. 0cm > IV≥8. 0cm;V < 8. 0cm。基于苗木因子及
生物量实测数据,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选择合适
苗木因子建立苗木生物量预估方程[15];苗木质量指
数 (QI)采用 QI = W总 / (H/D + W地上 /W地下)
[16];
根冠比 =根干质量 /地上部分干质量,根重比 =根干
质量 /植株总干质量,高径比 =苗高 /地径[17 ~ 18];含
水率 = (鲜质量 -干质量) /鲜质量 × 100%、植株
421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2016 年
生物量 =地上部分干质量 +地下部分干质量、茎叶
质量比 =地上部分干质量 /植株生物量、根幅面积 =
π × [(根幅长 +根幅宽) /2]2。
采用 SPSS 21. 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 Excel
2013 制表,数据采用平均值 ±标准误。
2 结果与分析
2. 1 地径、高径比
地径和高径比随不同苗木高度等级变化如表
1。地径、高径比均随苗木高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
I、II、III级苗地径、高径比都高于总体平均值,
所占比例 54. 2%。不同苗高等级间高径比均呈极
显著差异 (P < 0. 01)。地径差异显著表明,I 级苗
与 II、III级苗差异显著 (P < 0. 05) ,而与 IV、V
级苗呈极显著差异 (P < 0. 01) ;II 级苗与 III 级苗
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与 III、IV 级苗差异显著
(P < 0. 05) ,而与 V级苗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III级苗与 IV 级苗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与 V
级苗差异显著 (P < 0. 05) ;IV 级与 V 级苗差异极
显著 (P < 0. 01)。
表 1 地径、高径比随不同苗木高度等级变化特征
Tab. 1 Diameter and high ratio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different seedling height level
苗木分级 /cm 株数 /株 百分比 /% 苗高 /cm 地径 /cm 高径比
I≥14. 0 30 12. 6 15. 8 ± 0. 3 A 0. 335 ± 0. 011 A a 48. 790 ± 1. 894 A
14. 0 > II≥12. 0 38 16. 0 12. 7 ± 0. 1 B 0. 313 ± 0. 009 AB b 41. 679 ± 1. 189 B
12. 0 > III≥10. 0 61 25. 6 10. 8 ± 0. 1 C 0. 305 ± 0. 008 AB bc 36. 865 ± 1. 06 C
10. 0 > IV≥8. 0 65 27. 3 8. 8 ± 0. 1 D 0. 291 ± 0. 007 B cd 31. 678 ± 0. 896 D
V < 8. 0 44 18. 5 6. 6 ± 0. 1 E 0. 267 ± 0. 010 C e 25. 929 ± 0. 928 E
总计 238 10. 4 ± 0. 2 0. 299 ± 0. 004 35. 698 ± 0. 679
注:同列中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取样植株共计 240 株,后期数据处理过程
中剔除两株异常值,因此共计有 238 株。
2. 2 生物量特征及预估方程拟合
单株苗木生物量随着苗木高度等级从Ⅰ ~Ⅴ级
呈现递减,I、II、III 级苗均大于平均值 (见图
1)。由图 1 可知,地上鲜质量与干质量均随着苗
高增加呈递增趋势,地下鲜质量与干质量呈先增加
后降低再增加趋势;除 II、III 级苗高等级的地下
鲜质量 (或干质量)、地上鲜质量 (或干质量)差
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级苗木高度等级间均呈显著性
差异 (P < 0. 05)。不同苗高等级的含水率均呈现
地下部分 >整株 >地上部分 (见图 2) ,由图 2 可
知,地上含水率除 II 与 III、IV、V,IV 与 V 外,
各苗高等级间均呈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地下
含水率除 I 与 II、II 与 III 外,其余各苗高等级间
亦均呈显著性差异 (P < 0. 05)。
图 1 鲜质量与干质量苗木高度等级变化特征
Fig. 1 Fresh weight and dry weight of different seedling height levels
521第 4 期 袁丛军等:石山木莲实生苗形态特征与生物量研究
图 2 不同苗木部分含水率随苗高等级变化特征
Fig. 2 Moisture content of different seedling partials with different seedling height grades
分别采用单变量 (H、D)和组合变量 (DH)
因子对苗木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单株生物量
回归分析 (表 2)。由表 2 可知,以自变量 DH 对
地上部分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的三
次方程拟合效果最优,各部位拟合最优方程依次为
地上部位生物量 (R2 = 0. 680) >单株生物量 (R2
= 0. 674) >地下部分生物量 (R2 = 0. 546)。以单
变量 H和多变量 DH 对地上生物量拟合效果较好
(R2 = 0. 522 和 R2 = 0. 680) ,地下生物量则以多变
量 DH和 D2H 因子拟合较好 (R2 = 0. 482 和 R2 =
0. 546) ,采用以多变量 D2H 因子对单株生物量拟
合效果最优 (R2 = 0. 674)。
表 2 1 年生幼苗植株鲜质量及生物量最优预估方程 (N =238)
Tab. 2 The optimal prediction equation of fresh weight and biomass of 1-year-old seedlings (N =238)
Y X 方程 R2
地上生物量 /g
H Y = 0. 016 × H1. 476 0. 522
D Y = 1. 479 - 14. 668 × D + 54. 509 × D2 - 53. 406 × D3 0. 393
DH Y = - 0. 135 + 0. 310 × DH - 0. 046 ×(DH)2 - 0. 005 ×(DH)3 0. 680
D2H Y = - 0. 121 + 0. 439 × D2H - 0. 012 ×(D2H)2 + 0. 007 ×(D2H)3 0. 664
地下生物量 /g
H Y = 0. 028 × H1. 029 0. 266
D Y = 1. 404 - 13. 449 × D + 45. 846 × D2 - 43. 515 × D3 0. 442
DH Y = - 0. 033 + 0. 170 × DH - 0. 025 ×(DH)2 + 0. 003 ×(DH)3 0. 482
D2H Y = - 0. 124 + 0. 179 × D2H + 0. 039 ×(D2H)2 - 0. 006 ×(D2H)3 0. 546
单株生物量 /g
H Y = 0. 040 × H1. 292 0. 456
D Y = 2. 883 - 28. 116 × D + 100. 355 × D2 - 96. 921 × D3 0. 447
DH Y = - 0. 168 + 0. 481 × DH - 0. 071 ×(DH)2 + 0. 008 ×(DH)3 0. 656
D2H Y = 0. 245 + 0. 618 × D2H + 0. 026 ×(D2H)2 + 0. 001 ×(D2H)3 0. 674
2. 3 根系特征及苗木质量指数变化
各根系特征指标与苗木质量指数在不同苗木高
度等级间差异不同 (表 3)。主根径随着苗木高度
增加逐渐增加,而主根长及苗木质量指数随着苗木
高度增加依次为 I级 > III 级 > II 级 > IV 级 > V 级;
随着苗木高度增加根重比和根冠比则逐渐递减、根
幅面积整体上呈现递增 (III 级 > I 级 > II 级 > IV
级 > V级)、一级侧根数 (侧根长 > 5. 0cm)变化
规律不明显。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不同苗高等级
间侧根长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 (P > 0. 01) ,V 与
I、II、III、IV差异显著 (P < 0. 05) ,根幅面积 IV
与 V差异显著 (P < 0. 05) ,其余各等级间差异不
显著;主根径除 II 与 III、III 与 IV 外,主根长和
苗木质量指数除 I 与 II、II 与 III 外其余各苗高等
级间均差异显著 (P < 0. 05) ;根冠比与根重比除 I
与 IV、I与 V,II与 IV、II 与 V达显著水平 (P <
0. 05) ,根幅面积除 IV 与 V 达显著水平 (P <
0. 05) ,其余各等级间均不显著。
621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2016 年
表 3 根系特征及苗木质量指数随不同苗高等级变化
Tab. 3 Root characteristics and seedling quality index with different height levels
特征指标
苗木高度等级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V级
主根径 /cm 0. 414 ± 0. 012Aa 0. 352 ± 0. 007Bb
0. 344 ±
0. 008BCbc
0. 323 ±
0. 007BCDc 0. 298 ± 0. 01 Dd
主根长 /cm 20. 6 ± 1. 1 Aa 15. 5 ± 1. 1 BCbc 17. 8 ± 0. 8 ABab 14. 9 ± 0. 8 BCc 13. 4 ± 1. 1 Cc
一级侧根数 /根 10 ± 1 Aa 9 ± 1 Aab 10 ± 1 Aab 11 ± 1 Aab 9 ± 1 Ac
根幅面积 /cm2 91. 6 ± 18. 7 A ab 87. 7 ± 21. 6 A ab 82. 4 ± 18. 1 A ab 133 ± 27. 8 A a 71. 7 ± 15. 7 Abc
根重比 0. 35 ± 0. 01Aa 0. 35 ± 0. 01Aab 0. 37 ± 0. 01Aabc 0. 39 ± 0. 01 Ac 0. 44 ± 0. 01 Bd
根冠比 0. 55 ± 0. 03Aa 0. 55 ± 0. 02ABb 0. 62 ± 0. 02ABabc 0. 67 ± 0. 03 Bc 0. 83 ± 0. 05 Cd
苗木质量指数 0. 25 ± 0. 02 Aa 0. 17 ± 0. 01 Bbc 0. 20 ± 0. 01 ABb 0. 16 ± 0. 01BCc 0. 13 ± 0. 01 Cc
注:同行中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2. 4 各项形态特征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石山木莲苗木各形态特征指标相关矩阵如表 4
所示。由表 4 可知,除苗高外,其余各项指标与苗
木质量指数均呈显著相关 (P < 0. 05)。其中,高
径比 (HDR)、苗木含水率 (MCS)极显著负相关
(P < 0. 01) ,地径 (D)、根冠比 (RSR)、根重比
(POR)、单 株 生 物 量 (SBI)、一 级 侧 根 数
(NFR)、主根长 (MRL)、主根粗 (MRD)、根幅
面积 (ROA)与苗木质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P
< 0. 01) ,体现苗木的质量好坏,宜作为评价苗木
质量的主要参考指标。苗木单株生物量 (SBI)除
与根冠比 (RSR)外,与其余各项指标均呈显著或
极显著水平 (P < 0. 01) ;由于苗高 (H)、地径
(D)是苗木最容易观测的指标,也最能体现苗木
质量,因而宜作为生产实践中苗木质量快速评价的
最优指标[19 ~ 20]。
表 4 石山木莲幼苗各形态特征的相关矩阵
Tab. 4 Correlation matrix on the seedl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nglietia aromatica var. calcarea
相关指标 H /cm D /cm HDR RSR SQI POR SBI /g MCS /% NFR /根 MRL /cm MRD /mm
D /cm 0. 005 1. 000
HDR 0. 327**- 0. 889** 1. 000
RSR - 0. 073 0. 165* - 0. 152* 1. 000
SQI 0. 019 0. 751**- 0. 638** 0. 290** 1. 000
POR - 0. 088 0. 146* - 0. 139* 0. 965** 0. 323** 1. 000
SBI /g 0. 163* 0. 610**- 0. 490** 0. 126 0. 935** 0. 154* 1. 000
MCS /% - 0. 057 - 0. 319** 0. 262**- 0. 126 - 0. 477**- 0. 164* - 0. 503** 1. 000
NFR /根 0. 007 0. 068 - 0. 008 0. 462** 0. 261** 0. 504** 0. 169**- 0. 149* 1. 000
MRL /cm 0. 077 0. 036 - 0. 021 0. 111 0. 382** 0. 166* 0. 426**- 0. 112 0. 253** 1. 000
MRD /mm 0. 110 0. 655**- 0. 521** 0. 212** 0. 779** 0. 237** 0. 739**- 0. 413** 0. 171** 0. 294** 1. 000
ROA /cm2 - 0. 008 0. 109 - 0. 068 0. 288** 0. 301** 0. 315** 0. 225**- 0. 248** 0. 579** 0. 236** . 191**
注:**在 0. 01 水平上显著相关;* 在 0. 05 水平上显著相关;除非另行注明,bootstrap结果将基于 1000 bootstrap 样本。
3 结论与讨论
3. 1 结论
(1)石山木莲幼苗根重比、根冠比随苗木高
度增加呈逐渐减小,一级侧根数变化不明显,地
径、高 /径比、地上鲜质量、地上干质量、单株干
质量、地上含水率、地下含水率、整株含水率、主
根径、主根长、根幅面积及苗木质量指数随苗木高
度增加整体上呈递增趋势,主根长、根幅面积分别
在 III级、IV级取得最大值。
(2)研究建立 DH&SBI地上、&SBI地下和 &SBI 的
最优预估三次方程,依次为 SBI地上 (R
2 = 0. 680) >
SBI地下 (R
2 =0. 674) > SBI (R2 =0. 546)。
(3)石山木莲苗木质量指数与苗高外的各项
指标均呈极显著水平 (P < 0. 01) ,单株生物量除
与根冠比外,与其余各项指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水
平 (P < 0. 05) ;由于苗高、地径是苗木最易测的
721第 4 期 袁丛军等:石山木莲实生苗形态特征与生物量研究
指标,体现苗木质量好坏,宜作为生产实践中苗木
质量评价和分级的最优指标。
3. 2 讨论
本研究表明,除苗木根重比、根冠比随苗木高
度增加呈逐渐减小和一级侧根数变化不明显外,其
余各项特征指标均随苗木高度增加整体上呈递增,
研究结果与米老排 (Mytilaria laosensis)[19]、大果
木姜子 (Litsea lancilimba)[21]等研究结果相似。幼
苗地下部分 (根系)和地上部分 (冠层)是苗木
生长的吸收水养和合成有机物唯一途径。根、冠间
存在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竞争的功能均衡关系[22],
为了自身生长和适应多变化环境需要 (如水胁
迫[15,23 ~ 25]等) ,往往会通过调节根-冠的生长分配
策略来适应外在环境变化[26]。本研究结果显示苗
木根冠比和根重比随着苗高增加呈递减,说明处于
同一生境 (水、养分、光等)的苗木也通过调整
地下部分 (根系)和地上部分 (苗冠)分配来适
应单株间的竞争,从而保证自身存活。高径比是衡
量苗木抗性及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指标[19],研究显
示苗木高径比与单株生物量 (- 0. 490**)、质量
指数 (- 0. 638**)呈极显著负相关 (P < 0. 01) ;
即苗木高径比越大,苗木生物量和质量指数越低,
反之,苗木生物量和质量指数越高,结果与岷江柏
(Cupressus chengiana)幼苗生长研究的一致[27]。苗
木质量指数是反映苗木质量好坏的一项形态特征综
合指标[16],而苗木质量评价包括形态指标、生理
指标和活力的表现指标等综合评价[28],而形态特
征是苗木遗传特性与生存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外在
表现,反映苗木质量好坏,综合多形态特征指标能
客观地反映苗木质量 (如苗木高径比、根冠比、
苗木质量指数等)[19,29],与单一形态指标相比较,
更能反映苗木的综合质量,在石山木莲苗木质量评
价中也应予以考虑。研究仅针对了石山木莲 1 年生
播种苗的形态指标,并未就生理指标变化、活力指
标表现进行细致分析,今后有必要开展石山木莲苗
木形态特征与质量分级造林成效相关研究,可为全
面综合评价苗木质量分级提供重要依据[30],以探
讨合适的苗木质量评价指标和分级标准,从而更好
地为石山木莲苗木生产与造林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自力,廖登文,刘帅成.种苗的地位与现状及其发
展策略[J].湖南林业科技,2002,29(2) :34 - 37.
[2]尹艾萍,付玉嫔,包松莲,等. 黑老虎实生容器苗苗
木分级标准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5,44(3) :138 - 142.
[3]黄林敏,袁丛军,严令斌,等. 不同遮荫处理对清香
木苗木生长与光合速率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14
(2) :217 - 219.
[4]刘玉壶,夏念和,杨惠秋.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
源、进化和地理分布[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5,3(4) :
1 - 12.
[5]王淑华,周兰英,张旭,等. 木莲属植物濒危现状及
保护策略[J].北方园艺,2010(5) :225 - 228.
[6]宋祥后.贵州树木新分类群及新分布[J].南京林业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4,8(4) :46 - 52.
[7]司马永康,陆树刚,郝佳波,等. 中国西南特有木兰
科植物石山木莲的修订(英文) [J].西部林业科学,2014,43
(1) :96 - 98.
[8]令狐克鸿,覃龙江,陈正仁,等. 茂兰自然保护区珍
稀濒危植物石山木莲的资源现状及保护[J].中国农学通报,
2012,28(28) :100 - 103.
[9]杨成华,方小平. 贵州原生木兰科植物资源与园林
利用前景[J].贵州林业科技,2002,30(1) :20 - 25.
[10]邹天才.贵州特有种子植物种质资源与利用评价
研究[J].林业科学,2001,37(3) :46 - 57.
[11]杨成华,周家维,姜运力,等.贵州原生木兰科植物
种类[J].贵州林业科技,2010,38(2) :28 - 31.
[12]蒙彩兰,黎明,贾宏炎. 土沉香轻基质育苗试验
[J].种子,2015,34(7) :119 - 121.
[13]陈景艳,潘德权,李鹤,等.中缅木莲一年生实生苗
培育技术及苗木质量分级[J]. 种子,2014,33(11) :119 -
121.
[14]陈菊艳,邓伦秀,陈志萍. 红翅槭轻基质容器育苗
试验[J].种子,2015,34(1) :123 - 126.
[15]田勇,袁丛军,王加国,等.清香木对不同土壤水分
胁迫的生长和光合响应[J].西部林业科学,2014,43(5) :41
- 47.
[16]Dickson A,Leaf A,Hosner J F. Quality appraisal of
white spruce and white pine seedling stock in nurseries[J]. For-
estry Chronicle,1960,36(1) :10 - 13.
[17]张中峰,尤业明,黄玉清,等.模拟喀斯特生境条件
下干旱胁迫对青冈栎苗木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2,32
(20) :6318 - 6325.
[18]何维明.水分因素对沙地柏实生苗水分和生长特
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1) :11 - 16.
[19]闫彩霞,杨锦昌,尹光天,等.米老排不同高度级苗
木形态特征的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3(5) :98 - 102.
[20]马跃,谌红辉,李武志,等.望天树苗木分级技术研
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 :153 - 156.
[21]李鹏,刘济明,欧国腾,等.大果木姜子苗木的评价
821 西 部 林 业 科 学 2016 年
及分级标准[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 :223 - 226.
[22]陈晓远,高志红,罗远培. 植物根冠关系[J]. 植物
生理学通讯,2005,41(5) :6 - 13.
[23]胡晓健,欧阳献,喻方圆.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马
尾松苗木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32(3) :510 - 516.
[24]李新平,贺艳萍,武秀娟,等. 侧柏、油松幼苗水分
胁迫试验[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1) :91 - 96.
[25]徐飞,郭卫华,徐伟红,等. 刺槐幼苗形态、生物量
分配和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32(1) :24 - 30.
[26]徐飞.不同生境下麻栎和刺槐幼苗整株及叶性状
的表型可塑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7]邵芳丽,宫渊波,关灵,等.不同水氮条件对岷江柏
幼苗生长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2,32(1) :45 - 49.
[28]刘勇.我国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J]. 世界林
业研究,2000,13(5) :43 - 49.
[29]周文才,幸伟年,黄文印,等.红花油茶嫁接苗木质
量评价[J].经济林研究,2012,30(3) :96 - 99.
[30]李国雷,祝燕,李庆梅,等.红松苗龄型对苗木质量
和造林效果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2,48(1) :
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
35 - 41.
[上接第 122 页]
[5]郭乐东,周毅,钟锡均,等. 西江流域桉树生态系统
碳贮量与碳汇功能经济价值评价[J].广东林业科技,2009,
25(6) :8 - 12.
[6]唐罗忠,生原喜久雄,黄宝龙,等. 江苏省里下河地
区杨树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动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28(2) :1 - 6.
[7]何斌,刘运华,余浩光,等. 马占相思人工林生态系
统碳素密度与贮量 J].林业科学,2009,45(2) :6 - 11.
[8]何斌,黄寿先,招礼军,等. 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
素积累的动态特征[J].林业科学,2009,45(9) :151 - 157.
[9]文伟,谭一凡,史正军,等. 深圳市经济林生物量与
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J].西部林业科学,2015,44(3) :90 -
96.
[10]朱晓燕,徐立侠.光皮桦种子育苗造林技术[J].现
代农业科技,2014(10) :173 - 173.
[11]谢一青,李志真,黄儒珠,等.武夷山不同海拔光皮
桦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J].林业科学,
2008,44(3) :50 - 54.
[12]吴和星,杜凌,刘世农,等.光皮桦不同混交造林模
式对幼林生长的影响[J].贵州林业科技,2011,39(3) :27 -
29.
[13]何斌,何纾敏,黄弼昌,等.速生阶段西南桦人工林
养分积累及其分配特征[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
(3) :23 - 25.
[14]李远航,舒凡,何斌,等.米老排 12 年生人工林养分
积累及其分配特征[J]. 西部林业科学,2015,44(3) :148 -
152.
[15]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 土壤农业化
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72 - 273.
[16]周玉荣,于振良,赵士洞.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
碳贮量和碳平衡[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 :518 - 522.
[17]Niskamen A,Saastamoinen O,Rantanta T. Economic
impact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reforestation:examples from
boreal and moist tropical conditions[J]. Silva Fennica,1996,30
(2 - 3) :269 - 280.
[18]何斌,吴庆标,黄秀英,等.杉木二代林生态系统碳
素积累的动态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7) :36
- 38.
[19]何斌.秃杉人工林速生阶段的碳库与碳吸存[J].
山地学报,2009(4) :427 - 432.
[20]何友均,覃林,李智勇,等.西南桦纯林与西南桦 ×
红椎混交林碳贮量比较[J].生态学报,2012,32(23) :7586 -
7594.
[21]杨德军,王卫斌,耿云芬,等.西南桦纯林与混交林
生态系统 C贮量的对比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28
(2) :151 - 155.
[22]陈伟,施季森,刘希华. 光皮桦研究现状及遗传改
良策略[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0(1) :
119 - 122.
921第 4 期 袁丛军等:石山木莲实生苗形态特征与生物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