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厚朴伪品广西木莲的鉴别



全 文 :16 西红花 (苗 )
16. 1 正品 鸢尾科 ( Iridaceae)植物番红花 Crocus
sativus L.的鳞茎。
16. 2 伪品 石蒜科水仙花 N arcissus tazet ta的鳞
茎。鉴别方法:正品扁球形或类球形 ,表面被褐色膜
质鳞叶 ,略苦。
17 黄芪 (种子 )
17. 1 正品 为豆科 ( Leguminosae)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 r. monghol icus
( Bge. ) Hsiao ( A. mongholicus Bge. )及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nbranaceus ( Fisch. ) Bge.成熟种子。
17. 2 伪品 豆科植物扁茎黄芪 Astragalus
complanatus R. Br. ex Bunge的种子。鉴别方法:伪
品种子呈略扁的圆肾形 , 长 2~ 2. 5 mm ,宽 1. 5~ 2
m;表面绿褐色至灰褐色。
18 人参 (种子 )
18. 1 正品 五加科 ( Araliaceae)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C. A. Mey.成熟种子。
18. 2 伪品 马齿苋科植物栌兰 (土人参 ) T .
paniculatum ( Jacq. ) Gaertn.的种子。鉴别方法: 伪
品呈类圆球形 ,表面较光滑 ,黑色 ,无苦味和清香气。
由于中药种植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短的半年 ,多
则 1年或 3年 ,所以药农一旦发现假种子 ,种苗的问
题 ,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挽回。建议在大面积种植中
药材时 ,请有关专家对种子 ,种苗进行鉴定 ,不要轻
信商贩 ,也不要轻信非专业杂志上的信息邮购。
收稿日期: 2004-04-10
厚朴伪品广西木莲的鉴别
曹 阳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 ,安徽黄山 245000)
    关键词: 厚朴 ;广西木莲 ;伪品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28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199( 2004) 05-0033-02
  厚朴为常用中药 ,来源于木兰科植物厚朴
Magnol ia of f icinal is Rehd. et Wils及凹叶厚朴 M.
of f icinalis var.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的茎皮、
根皮和枝皮。《中国药典》 ( 2000版一部 )收载亦为这
两种 ,具有行气、燥湿、消积、平喘等功效 [1 ]。 主用于
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便秘、痰饮喘咳等
症。由于厚朴多年来资源较紧 ,常常短缺 ,因此市场
上出现了很多的伪品。 2000年来我院采购的厚朴多
次发现伪品和类似品。据不完全统计 ,厚朴来源已达
8科 30余种。2000年 8月 19日 ,我院中药库购进了
一批厚朴 ,外形与正品厚朴极为相似。经多次鉴别 ,
反复求证 ,并请教了黄山市药检所的专家 ,最终确定
该厚朴伪品是由同科植物广西木莲 Mangliet ia
tenuipes Dandy干燥树皮冒充 ,该品为广西地方习
惯性用药 ,在我省应视为伪品。虽其外形上与正品厚
朴较为相似 ,但功效大不相同 ,且不含厚朴酚与和厚
朴酚等厚朴的主要成分。为了更好地区别两者的不
同 ,现将两者的性状、粉末特征及薄层层析做了细致
的比较 ,以备今后工作中对照。
1 鉴别
1. 1 厚朴 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 ,粗糙 ,栓皮有
时呈鳞片状 ,易剥落 ,有明显椭圆形的皮孔和纵皱
纹 ,内表面较平滑 ,紫棕色或深紫棕色。具细密纵纹 ,
划之显油痕。断面:外部灰棕色 ,颗粒性 ;内部紫褐色
或棕色 ,富油性。有时可见多数发亮的细小结晶 ,厚
3~ 8 mm,气香、味苦 ,带辛辣感。
1. 2 广西木莲 表面深灰褐色 ,有细密皱纹及皮
孔 ,内表面黄棕色 ,具纹理。质较松脆 ,析断面 1 /2较
平坦 ,呈颗粒性 ,内 1 /2纤维性很强 ,具不愉快臭气、
味苦。
2 显微鉴别
2. 1 厚朴粉末 棕黄色 ,石细胞众多 ,呈长圆形 ,类
方形和不规则分枝状 ,分枝有短而钝圆或长而锐尖
的 ,有时可见层纹、木化。 纤维壁甚厚、平直 ,孔沟不
明显、木化。油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 ,多见含黄棕色
油状物 ,细胞壁木化 ,木栓细胞呈多角形 ,壁薄微弯
曲 ,筛管分子复筛板域较大 ,筛孔明显。 稀有草酸钙
方晶及未糊化的淀粉粒细胞碎片 [ 2] ,见图 1。
—33—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年第 18卷第 5期Resear ch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s
DOI : 10. 13728 /j . 1673 -6427. 2004. 05. 010
1-石细胞   2-纤维  3-木栓细胞  4-油细胞
1-s tone cel ls  2-f iber  3-cork cell  4-oil cel l
图 1 厚朴粉末特征图
Fig. 1  Il lustration of power of Cortex Magnol ie Officinali s
1-木栓细胞  2-石细胞  3-纤维  4-油细胞  5-筛管
1-cork cell  2-s ton e cel l  3-fiber  4-oil cel l  5-siev e tube
图 2 广西木莲粉末图
Fig. 2  Illustration of power characteristics of Cortex Mangl ietiae
Tenuipes
    1-广西木莲甲醇浸液  2-厚朴甲醇浸液
    3-厚朴酚       4-和厚朴酚
    1-methanol ex t ract of Co rtex Mang lietiae Tenuipes
    2-methanol ex t ract of Co retx Magn oliae Of ficinalis
    3-mag nolol  4-honokiol
图 3 薄层层析图
Fig. 3  Chromatogram of TLC
2. 2 广西木莲粉末 棕色 ,石细胞众多 ,呈椭圆、长
方形、类方形和不规则形 ,少有分枝状 ,纤维较多 ,壁
厚薄不均 ,两端渐尖或平截 ,木化 ;油细胞较少椭圆
形 ,含黄色物质 ,木栓细胞呈多角形 ,侧壁筛域小 ,见
图 2。
3 薄层层析
3. 1 薄层层析条件 薄层板: 硅胶 G(青岛海洋化
工厂 )加 0. 5% CMC湿法铺板 105℃活化 1 h;温
度: 26℃ ;点样量: 5μL;展开剂: 苯∶甲醇 ( 8∶ 2) ;
显色剂: 5%香草醛硫酸溶液 110℃。
3. 2 层析及结果 取检品和厚朴粉末各 0. 5 g ,加
甲醇 5 mL,制成供试品溶液 ;另取厚朴酚与和厚朴
酚标准品 ,加甲醇制成 1 mL含 1 mg的溶液 ,作为
对照溶液 ,照薄层法 (附录 V IB)试验 ,吸取上述四种
溶液 ,各 5 mL,分别点于同一硅板 G板上 ,以苯 -甲
醇 ( 8∶ 2)为展开剂 ,展开取出晾干 ,喷以 5%香草醛
-浓硫酸 , 110℃烘干 5 min[3 ] ,结果见图 3。
 以上性状、粉末显微特征及薄层鉴别要点见表 1。
表 1 厚朴与广西木莲的鉴别
Tab. 1  Comparative identification between Cortex Magnol iae
Off icinalis and Cortex Manglietiae Tenuipes
厚 朴 广西木莲


表面
断面
气味
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 ,粗糙 ,栓皮有时呈鳞片状 ,易剥落 ,有明显椭圆形 ,皮孔和纵皱纹 ;内表面较平滑 ,紫棕色或深紫棕色 ,具细密纵纹 ,划之显油痕。
外表面深灰褐色 ,有细密皱纹及皮孔 ,内表面黄棕色 ,具纹理、质松脆。
外部灰棕色 ,颗粒性 ,内部紫褐色或棕色 ,富油性。有时可见多数发亮的细小结晶 ,厚 3~ 8 mm。
外 1 /2较平坦 ,呈颗粒性 ,内 1 /2纤维很强。
气香 ,味苦带辛辣感。 具有令人不愉快的臭气 ,味苦。
粉末显微镜特征
棕黄色 ,①石细胞呈长圆 ,类方和多数不规则分枝状 ,有时可见层纹 ,木化 ;②纤维壁甚厚平直 ,孔沟不明显 ,木化 ;③油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 ;④木栓细胞多角形 ,壁薄微弯曲 ;⑤筛管分子复筛板域较大 ,筛孔明显 ;⑥稀有草酸钙方晶。
棕色 ,①石细胞众多 ,呈椭圆 ,长方、类方形 ,少有不规则分枝状 ;②纤维较多 ,壁厚薄不均 ,两端尖或平截 ;③油细胞椭圆形 ;④木栓细胞呈多角形 ;⑤筛管侧壁筛域小。
薄层层析 含厚朴酚和和厚朴酚 不含厚朴酚和和厚朴酚
4 小结
厚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中品 ,一般需生
长 16年以上才能剥皮药用 ,由于近年来 ,人为的掠
夺性开采 ,造成了厚朴市场供不应求 ,各地也出现了
很多代用品甚至是伪品 ,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的优
劣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重大 ,搞好中药材的
真伪鉴别工作 ,对提高药品质量 ,保证人民群众用药
安全有效 ,因此希望以上所做工作能给广大药学工
作者提供些参考。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一部 ) [ S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 , 2000. 204.
[2 ] 张贵君 .常用中药鉴定大全 [M ]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93. 604.
[ 3 ] 阎文玫 .中药材真伪鉴定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6.
347, 348, 353.
—34—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年第 18卷第 5期Resear ch and Practice o f Chinese Medic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