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岩桐的试管生根诱导与移栽技术研究



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6-09-12;2006-11-24修回
 [作者简介]  钱仁卷(1981-),男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从事生物技术与花卉育种工作。 E-mai l:qrj7@sina.com
 *通讯作者。
[ 文章编号] 1001-3601(2007)02-0059-0029-02
大岩桐的试管生根诱导与移栽技术研究
钱仁卷1 ,3 , 邵果园2* , 梁国鲁1 , 廖飞雄3
(1.西南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 , 重庆 北碚 400716;2.浙江林学院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浙江 临安 311300;3.广东省农
业科学院 花卉研究所 , 广东 广州 510640)
  [ 摘 要] 为了给大岩桐产业化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以无菌苗大岩桐的分化芽为试材 , 用 IBA 浓度分别为
0 mg/ L、0.2 mg/ L 、0.4 mg/ L、0.6mg/ L的 1/2 MS 培养基进行生根诱导比较 。生根苗经过炼苗处理后 , 栽植于 6 种不同的混
合基质中 ,比较生根苗的成活率。结果显示:当 IBA 浓度为 0.4 mg/ L 时 , 大岩桐的生根率达 100%, 且根系健康粗壮;混合基
质按腐质土∶椰糠∶珍珠岩=1∶1∶2 进行配比 ,生根苗有 98%的成活率 ,移栽苗的生长状况最好 , 是大岩桐试管苗移栽的合
适基质。
[ 关键词] 大岩桐;生根诱导;栽培基质;移栽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2.2 +9 [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Roots Inducement in Tube and Transplant Technique
of Sinningia speciosa
QIAN Renjuan1 , 3 , SHAO Guoyuan2* , LIANG Guo lu1 , LIAO Feixiong 3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gscape , Southwest Universit y , Beibei , Chongqing 400716;2.Collegeo f Forestry and
Biotechnology , Zhe jiang Forestry University , Lin an, Zhe j iang 311300;3.Institute of Floricultural Research ,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 China)
  Abstract:To provide the basic theo ry and technical suppo rt for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 f Sinningia speciosa , the
ste rile differentiation buds o f Sinningia speciosa w ere treated by 4 different IBA concentra tions to investiga te the effect of roo ts
inducement and the seedling with roo ts after the seedling culture stag e we re transplanted in 6 different mix ed substr ates to
investig ate the sur viv al r ate of seedling s w ith r oo ts.The results show tha t the roo t ra te of the sterile differentia tion buds
cultured on 1/2 MS medium w ith 0.4 mg/ L of IBA is up to 100% and its roo t system is health and thickset , and the survival
rate of seedling s w ith ro ots transplanted in the mixed substra te s with humus soil 1 ∶ coconut husk 1 ∶ per lite 2 is 98%,
which indica te s the mixed substrates is fit fo r tr ansplant of seedling with roo ts.
Key words:Sinningia speciosa;roo ts inducement;cultiva tion substra te;transplant technique
  大岩桐(S inningia speciosa)为苦苣苔科大岩
桐属多年生球根花卉[ 1] ,原产巴西 ,又称巴西芙蓉 、
落雪泥 ,叶对生 ,肥厚而大 ,密生茸毛。花朵钟状 ,花
色有蓝 、粉红 、白 、红 、紫等 ,还有白边蓝花 、白边红花
和重瓣花 ,色彩丰富 ,大而美丽。每年春秋两次开
花 ,是节日点缀和装饰室内及窗台的理想盆花[ 2] 。
用大岩桐的茎尖[ 3 , 4] 、顶芽 、腋芽[ 5] 、叶片[ 6 , 7] 、叶
柄[ 8 , 9] 、花柄[ 10] 、嫩叶 、嫩茎[ 11 , 12] 等为外植体进行无
菌培养 ,可以获得具有根 、茎 、叶的完整试管苗 ,该技
术在国内已逐步趋向完善 。但就如何提高试管苗生
根的质量 、出瓶移栽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研究较少 ,仅
见李爱华[ 13] 、李树丽[ 14] 等有相关的研究报道 。本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大岩桐试管内诱导生根的
培养基优化 、炼苗方法 、栽培基质的选择和移栽后的
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为大岩桐产业化开发提供
理论基础 。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大岩桐无菌苗的分化芽 ,要求生长健壮 ,芽高
2cm 以上 。
1.2 试验方法
1.2.1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基本培养基为 1/2
M S ,蔗糖(食用)20 g/ L ,卡拉胶 5.8 g/ L ,在基本培
养基中分别添加 0mg/L 、0.2mg/ L 、 0.4mg/L 、
0.6mg/ L的 IBA 4个梯度处理 ,pH 值为 5.8。每个
培养 30个芽 ,记录开始生根的时间 ,第 15d 统计生
根数 、生根率 、根的平均长度 。
1.2.2 移栽前的炼苗 待植株高 3 ~ 4 cm ,根长
2 ~ 3 cm 时出瓶移栽。移栽前 ,用 2种方法进行炼
苗 。方法 1 ,打开封口膜 ,在瓶中加入少量水 ,已刚
盖住培养基为度 ,放于组培室炼苗 3 d ,再移到外界
环境下炼苗 2d;方法 2 ,将瓶苗直接从组培室移入
外界环境炼苗 3 d ,再揭开封口膜 ,在瓶中加入少量
水炼苗 2 d。将炼苗后的健壮苗从瓶内夹出 ,洗净培
养基后放在 0.1%的多菌灵溶液中浸泡 1 ~ 2h 后 ,
栽植在 1份腐质土 、1份椰糠和 2份珍珠岩的混合
基质上 ,比较小苗的成活率 。
1.2.3 移栽基质的选择 以腐质土 、椰糠 、珍珠岩
3种基质按 6种不同比例混合(腐质土∶椰糠∶珍
珠岩分别为 1∶1∶1 , 1∶2∶0 ,1∶2∶1 , 1∶0∶2 ,
1∶1∶2 , 1∶2∶2),用高压灭菌法进行基质消毒。
移栽前先将基质充分湿润 ,然后用镊子或扁竹片将
小苗根部轻轻埋入基质 ,以刚盖过根部为度 。栽种
后淋足定根水 。每个处理 50 株生根苗 ,移栽 15d
 贵州农业科学 2007 , 35(2):29 ~ 30 Guizhou Ag ricultural Science s
统计不同基质中小苗的成活率 ,观测比较植株移栽
前后的生长高度和叶片面积变化[ 13] 。
1.2.4 移栽后的管理 移栽后 ,用塑料薄膜覆盖 ,
以保持环境的空气湿度 ,如空气湿度不足 ,可适当进
行地面喷水。1周后可放小口通风 ,以后风口可逐
渐变大 ,2周后可完全揭开薄膜 ,注意遮光。定期浇
水 ,保持土壤湿润 ,每周用多菌灵溶液喷雾 ,防治病
害发生。移栽成活后 ,每周配置好的无机营养液进
行营养供给。经过 1个月左右的管理 ,即可定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 IBA 对芽苗生根的影响
大岩桐的分化芽 ,接入不同的生根培养基 , 5 d
基部切口处开始出现白色膨大 ,7 ~ 10 d陆续产生不
定根 ,15 d根系平均长达 1.9cm 。从试验来看 ,大岩
桐的试管生根比较容易 ,在不加激素的 1/2 MS 培
养基上就有 2/3的生根率 ,根系数量大但细弱;随着
IBA 浓度的增大 ,根逐步粗壮 ,生根率开始上升 ,
IBA 浓度达 0.4mg/ L 时生根率达 100%,根系粗
壮;当 IBA浓度为 0.6mg/L 时 ,芽苗基部出现愈伤
组织 ,不利生根。从表 1 可以看出 ,当 IBA 浓度在
0.4mg/L 时 , 7d 开始生根 ,生根所需时间最短 ,生
根率高 ,根系生长较快且生长健壮 ,是大岩桐合适的
生根培养基。
表 1 不同 IBA 浓度对生根的影响
IBA 浓度
(mg/ L)
培养
芽数
生根所需时间
(d) 生根数
生根率
(%)
根的平均长度
(cm)
0 30 10 20 66.7 1.3
0.2 30 7 26 86.7 2.0
0.4 30 7 30 100.0 2.5
0.6 30 8 16 53.3 1.7
2.2 不同炼苗方法对小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采用方法 1进行炼苗 ,由于先揭开封口膜 ,小苗
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部分小苗因无法立即适应空气
湿度的改变和杂菌的感染而死亡 ,小苗的移栽成活
率是 90%;采用方法 2进行炼苗 ,小苗先适应了外
界环境的温度和光照的变化 ,而后在进行透气训练 ,
比较适合小苗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小苗的移栽成活
率为 98%。可见 ,大岩桐试管苗炼苗比较合适的方
式是:将瓶苗直接从组培室移入外界环境炼苗 3 d ,
再揭开封口膜炼苗 2d ,洗净培养基后放在 0.1%的
多菌灵溶液中浸泡 1 ~ 2 h 。
2.3 不同基质对小苗成活率的影响
从表 2可以看出 ,不同配比的混合基质对小苗
的移栽成活影响较大。以 1份腐质土为基本基质 ,
混以不同配比的椰糠和珍珠岩。腐质土∶椰糠∶珍
珠岩=1∶2∶2时 ,混合基质保水性差 ,营养供给
差 ,导致成活率较低 ,仅有 68%;只用椰糠混合腐质
土而不用珍珠岩 ,混合基质透气性差 ,或者只用珍珠
岩混合腐质土而不用椰糠 ,混合基质保水性差 ,小苗
的成活率分别是 72%和 82%;腐质土∶椰糠∶珍珠
岩=1∶2∶1时或腐质土∶椰糠∶珍珠岩=1∶1∶
2时 ,混合基质疏松透气 , 具有合适的保水保肥能
力 ,小苗的成活率分别达到 94%和 98%。不同的移
栽基质对移栽苗的生长有影响 ,富含营养 、土质疏
松 、保水性好的基质 ,使植株生长旺盛 ,叶面积增加
快 。结合移栽苗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 ,可见大岩桐
试管移栽的合适基质是腐质土 ∶椰糠∶珍珠岩=
1∶1∶2。
表 2 不同基质上小苗的成活率及大岩桐瓶苗移栽生长量
腐质土∶椰糠∶珍珠岩 移栽株数
成活
株数
成活率
(%)
移栽时
平均高度
(cm)
平均叶片大小
(cm×cm)
移栽后15d
平均高度
(cm)
平均叶片大小
(cm×cm)
增加生长量

(cm)
叶片
(cm×cm)
1∶1∶1 50 38 76 3.82 2.51×2.07 4.52 3.72×3.55 0.70 1.21×1.48
1∶2∶0 50 36 72 3.45 2.27×1.89 4.49 4.80×3.60 1.04 2.53×1.71
1∶2∶1 50 47 94 3.65 2.57×2.18 5.30 5.33×4.28 1.65 2.76×2.10
1∶0∶2 50 41 82 3.93 2.60×2.36 5.17 5.21×4.19 1.24 2.61×1.83
1∶1∶2 50 49 98 3.75 2.44×2.06 5.45 5.27×4.17 1.70 2.83×2.11
1∶2∶2 50 34 68 3.70 2.40×2.00 4.35 3.30×3.24 0.65 0.90×1.24
3 讨论
试管苗根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移栽的成活率。一
般情况下 ,适宜浓度的 IBA 能较好地诱导大多数植
物根系生长 ,但浓度过低 ,生根时间慢 ,根系细弱 ,浓
度偏高则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而不利于生根。这
与生长素类物质有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 、胚状体的
产生以及试管苗的生根的作用相关[ 15] 。
组培苗一直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培养 ,始终处
于高湿度 、恒温 、无菌 、光照条件合适状态下 ,叶片的
表面保护组织如角质 、蜡质层等不发达或没有 ,叶组
织间隙大 ,气孔开孔大 ,容易失水;茎的输导组织不
完善 ,不能供水;根系细嫩 ,根毛极少或没有 ,不能从
周边环境主动吸水;另外 ,组培苗生长在高糖培养基
中 , RUBP 酶呈不活化状态 ,无力或极少固定 CO 2 ,
加上叶绿体发育不良 ,光合能力极低 。若组培苗不
经过适当的炼苗 ,直接移栽在自然环境下 ,大多数组
培苗将会很快失水 ,并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而萎焉
死亡 ,成活率低。
腐质土是一种有机基质 ,能提供移栽苗的主要
营养 ,但透气性差 ,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椰糠是
天然的有机基质 ,能给植株提供一定的养分;珍珠岩
的主要成分是 SiO 2 ,其养分不能为植物吸收 ,透气
性好。遵循疏松透气 、具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 ,且不
利于杂菌滋生的原则 ,将上述 3种基质按一定比例
混合 ,是大岩桐试管苗理想的移栽基质。
大岩桐的移栽要围绕基质 、温度 、光照 、水 、肥 、
病虫害等方面的管理 ,只有掌握好小苗管理的各个
技术环节 ,才能使试管苗移栽后顺利度过缓苗期 ,尽
快恢复生长 ,长成健壮的开花植株。
·30·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2007 , 35 卷
[ 文章编号] 1001-3601(2007)02-0060-0031-03
贵州高原粳广亲和性与等位性初步分析
朱速松1 , 2 , 阮仁超3 , 张玉珊1 , 陈惠查3 , 陈文强3 , 黄 萍1
(1.贵州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贵州 贵阳 550006;2.贵州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贵州 贵阳 550006;3.贵州省
水稻研究所 , 贵州 贵阳 550006)
  [ 摘 要] 以 IR36 为籼型测验种 , 秋光为粳型测验种 , 研究贵州高原粳稻黄壳粳粘和白壳粳粘的广亲和特性;同时调查了
黄壳粳粘和白壳粳粘与 7 个已知广亲和品种杂种 F 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结果表明:黄壳粳粘和白壳粳粘在 S5 位点具有广亲和基因 S5-n;依据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为指标 ,可将本研究中的杂种 F1分为 4 个类型 ,即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均高;小穗育性正常 ,花粉育性低;小穗育性低 ,花粉育性正常;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都低。[ 关键词] 广亲和性;等位性;高原粳稻;贵州
[ 中图分类号] S511.01 [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n Wide Compatibility and Allelism of Local Rice
Varieties in Guizhou
ZHU Susong1, 2 , RUAN Renchao3 , ZHANG Yushan1 , CHEN Huicha3 , CHEN Wenqiang3 , HUANG Ping1
(1.Guizho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 Gui yang , Guizhou 550006;2.Guizhou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 Guiyang , Guizhou 550006;3.Guizhou Rice Institute , Guiyang , Guizhou 550006 , Chnia)
  Abstract:The w ide compatibility of Huangkejing zhan and Baikejing zhan rice varieties(IR36 and Qiuguang as the indica
and japonica te ste r v arie ty separa tely)and F 1 spikelet and po llen fer tility be tw een H uangkejingzhan and Baikejing zhan varieties
and o ther 7 va rietie s with the w ide compatibility w ere investig ated.The results show tha t they have the neutral allele o f S5-n at
S5 locus and F1 spikelet and po llen fer ti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 tha t is higher spikele t and po llen fe rtility , no rmal
spikele t fe rtility and low po llen fer tility , low spikelet fer tility and no rmal po llen fer tility and low spikelet and pollen fer tility.
Key words:wide compatibility;allelism;japonica variety;Guizhou
  Kato[ 1]根据杂交亲和性 、形态特征等性状将亚
洲栽培稻划分为 indica和 japonica 两个亚种 ,相当
于中国传统分类的籼稻和粳稻[ 2] 。籼稻和粳稻之间
的进化距离超过 100万年[ 3] ,它们在产量 、品质和抗
逆性等方面各具特色 ,且其杂种 F 1具有强大的杂种
优势[ 4 , 5] 。籼粳亚种间强大的杂种优势的有效利
用 ,可实现水稻单产的再次飞跃[ 5] 。但是 ,水稻籼粳
亚种间杂种不育现象的存在 ,限制了其强大的杂种
优势在生产上的有效利用。
Ikehashi和 A raki[ 6] 首先证实 ,杂种不育性是第
6染色体上 S5位点等位基因的互作造成的。籼稻
和粳稻分别为 S5-i 和 S 5-j , 爪哇型品种 Ketan
Nangka为中性复等位基因 S 5-n , S5-i/S5-j 基因
型由于携带S 5-j的雌配子部分败育而产生半不育
 [收稿日期]  2006-12-29;2006-02-14修回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地方广亲和水稻品种等位性研究”[ 黔基合计字(2003)3023号]
 [作者简介]  朱速松(1966-), 男 , 博士 ,副研究员 ,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和遗传育种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 杨海燕 ,傅玉兰 ,黄 新 ,等.大岩桐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J]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6 , 34(5):896-897.
[ 2 ] 谢吉容 ,李国昌 ,梁国鲁.大岩桐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J] .西南
园艺 , 2006 , 34(2):33-36.
[ 3 ] 许晓静 ,董树春 ,王万相 ,等.重瓣大岩桐茎尖培养与快速繁殖
[ J] .中国林副特产 , 2004(68):29.
[ 4 ] 张丽梅 ,徐瑞车 ,陈桂信 ,等.重瓣大岩桐组织培养初报[ J] .福
建果树 , 2000 , 11(4):7-9.
[ 5 ] 秦廷豪 ,邹宗兰 ,饶晓鸿 ,等.重瓣大岩桐的快速繁殖及其产业
化技术程序[ J]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2 , 38(4):313-316.
[ 6 ] 吴 纲.利用重瓣大岩桐叶片诱导再生植株试验[ J] .江苏林
业科技 , 2002 , 29(3):23-24 , 33.
[ 7 ] 唐伟斌 ,刘占牛.大岩桐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研究[ J] .2005 ,
33(8):14-18.
[ 8 ] 袁正仿 ,孔令葆 ,赵兴兵 ,等.大岩桐的组培快繁和温室栽培
[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 14(4):456-458.
[ 9 ] 王家远 ,罗荣芬 ,周大刚 ,等.大岩桐叶柄诱导再生植株[ J] .贵
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 22(4):19-21.
[ 10] 胡章琼 ,赵依杰 ,秦建斌 ,等.大岩桐组培快繁技术[ J] .福建农
业科技 , 2005(1):22.
[ 11] 曹桂萍 ,王建美.大岩桐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J] .山东
农业科学 , 2002(5):16 , 22.
[ 12] 王福林.重瓣大岩桐快速繁殖试验[ J] .江苏林业科技 , 2000 ,
27(4):26-28.
[ 13] 李爱华.大岩桐组培苗移栽技术研究初报[ J] .湖北林业科技 ,
2004(2):29-31.
[ 14] 李树丽.提高大岩桐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实验[ J] .生物学杂
志 , 2004 , 21(2):43-44.
[ 15] 潘瑞炽.植物组织培养[ M ]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2 , 23-24.
(责任编辑:聂克艳)
 贵州农业科学 2007 , 35(2):31 ~ 33 Guizhou Ag ricultural Scienc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