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芷根、茎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全 文 :第 4 期 兰志琼 等 白芷根、茎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2012 年 12 月第 35 卷第 4 期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Dec. 2012,Vol. 35,No. 4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白芷根、茎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兰志琼1 卢先明1 陈继兰2 马逾英1 蒋桂华1 邓晶晶1
(1.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1137;
2. 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摘 要:目的: 研究白芷根和茎中分泌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状况,旨在为探讨白芷体内次生代谢产
物的发生及积累提供一定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石蜡切片辅以徒手切片的方法做根和茎的横切片、纵
切片,并进行显微观察及显微测量。结果:白芷根、茎分泌组织在横切面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腔,周围
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无鞘细胞保卫; 白芷根中分泌组织主要集中在韧皮部; 茎的分泌组织主要集中在维管
束附近。结论:该实验结果为白芷分泌结构与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白芷; 根; 茎; 分泌组织; 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R282. 71;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68 (2012)04-0033-03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 编号: ZRYB201036)
作者简介:兰志琼,女,1979 年生; 讲师; 研究方向: 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开发。
The Anatomical Study on Secretory Tissue in Root and Stem of
Angelica Dahurica
LAN Zhi-qiong,LU Xian-ming,CHEN Ji-lan,et a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6111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of secretory tissue in the root and stem of Aneglica
dahurica. Methods:Made paraffin section and freehand section, observe and photograph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sunder
microscape. Results:Main characeristics of secretory tissue in the root and stem was obtained,such as the structure,type and distri-
bution law. Conclusion:The study supports research on relevance of secretory tissue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 in Aneglica dahurica.
[Key words] Aneglica dahurica;root;stem;secretory tissue;anatomy
白芷为 40 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之一,为伞
形科植物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
Benth. et Hook. f. 或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
na (Boiss. )Shan et Yuan 的干燥根,具有驱风散
寒,燥湿排脓,止痛等功效[1]。
在伞形科植物的体内普遍分布有分泌结构,这
些分泌结构可产生挥发油、香豆素等次生代谢产
物,分泌结构的研究对探索该科植物次生代谢产物
的分布和积累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据报道,白芷
主要药用成分香豆素类的分布及含量与其分泌结构
密切相关[2-3]。但迄今为止关于白芷植物分泌结构
的解剖学研究报道很少[4]。本研究通过对白芷根
和茎中分泌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状况的研究,为
探讨白芷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发生及积累提供一定
的解剖学资料,并为白芷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栽
培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实验部分
1. 1 材料和仪器
供试白芷新鲜材料于 2010 年 6 月取自成都中
医药大学 (温江校区)白芷种质资源圃,经成都
中医药大学马逾英老师鉴定为伞形科植物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 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 ,凭
证标本存放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标本馆 (CDCM)。
根取自 2 年生植株的中部。茎取自 3 年生植株花果
期植株的中下部。Olympus BX51 型光学显微镜;
Laica DFC300 显微摄影系统。
1. 2 方法与结果
采用石蜡切片辅以徒手切片的方法做根和茎的
·33·
DOI:10.13593/j.cnki.51-1501/r.2012.04.001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35 卷
横切片、纵切片,并进行显微观察及显微测量。组
织图用显微描绘镜绘制,对部分显微特征进行显微
摄影。
1. 2. 1 根和茎中分泌组织的结构
横切面观:根和茎中分泌组织呈圆形或长椭圆
形的腔,其周围分泌细胞 (上皮细胞)完整,呈
扁小形状,排列紧密 (图 1)。
图 1 根横切面局部显微摄影图 (示韧皮部分泌组织)
1. 2. 2 根中分泌组织的分布和类型
根横切面观:具有双子叶植物根的正常构造,
从外向内为木栓层、栓内层、韧皮部、形成层、木
质部。分泌组织分布于栓内层和韧皮部,且以韧皮
部分布较密集,多径向放射状排列 (图 2)。
1. 木栓层 2. 裂隙 3. 草酸钙晶体 4. 韧皮部
5. 分泌组织 6. 射线 7. 形成层 8. 导管 9. 木质部
图 2 根横切面组织简图
栓内层分泌组织:横切面观呈长椭圆形的腔,
直径 50 ~ 260 μm,由 7 ~ 13 个上皮细胞组成。上
皮细胞多呈长椭圆形,长为 30 ~ 100 μm,宽约 15
μm (图 3) ;纵切面观亦为椭圆形的腔 (图 4) ,
故为分泌腔。
图 3 根横切面局部显微摄影图 (示栓内层分泌腔)
图 4 根纵切面局部显微摄影图 (示栓内层分泌腔)
韧皮部分泌组织:外侧的较大,向内逐渐变
小,且分布较密集,多径向放射状排列。横切面观
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腔 (图 5) ,直径 20 ~ 100 μm,
由 6 ~ 11 个直径为 8 ~ 25 μm的椭圆形上皮细胞组
成;纵切面观为长形的管道 (图 6) ,故为分泌道。
图 5 根横切面局部显微摄影图 (示韧皮部分泌组织)
图 6 根纵切面局部显微摄影图 (示韧皮部分泌道)
1. 2. 3 茎中分泌组织的分布和类型
茎横切面观:具有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正常构
造,从外向内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分泌道主要
散在分布于茎的皮层、韧皮部和髓部 (图 7)。且
多集中分布在厚角组织内侧及维管束的周围 (图
·43·
第 4 期 兰志琼 等 白芷根、茎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
8,图 9)。
1. 非腺毛 2. 厚角组织 3. 分泌组织
4. 韧皮部 5. 木质部 6. 髓部
图 7 茎横切面组织简图
图 8 茎横切面局部显微摄影图 (示厚角组织周围分泌道)
图 9 茎横切面局部显微摄影图 (示维管束周围分泌道)
横切面观茎中分泌组织呈近圆形的腔,直径
20 ~ 50 μm,也由 1 层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组成;
上皮细胞完整,直径为 10 ~ 25 μm,通常 7 ~ 11
个,有时多达 12 ~ 14 个,形状多为扁平的不规则
多边形;纵切面观为长形的管道 (图 10) ,故为分
泌道。
图 10 茎纵切面局部显微摄影图 (示分泌道)
2 小结与讨论
本次研究了白芷根和茎中分泌组织的结构特点
和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其分泌组织在横切面均呈
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腔,周围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无
鞘细胞保卫。这与白芷叶中分泌组织结构[4]一致。
白芷根韧皮部和茎中分泌组织为分泌道,且存在于
薄壁组织中,上皮细胞明显小于周围的薄壁细胞。
仅根中栓内层分布的分泌组织为分泌腔,在形状、
大小、多少上均与根韧皮部和茎中分布的分泌道差
异较大。
白芷根中分泌组织分布较为广泛,且在韧皮部
分布最为集中,这和马逾英等前期研究结果[2]吻
合,即:与白芷药材相比,公白芷木化程度较高,
韧皮部占整体结构比例较小,分泌组织较少,香豆
素含量较低,不适合做药用。这也说明白芷的香豆
素类成分与分泌结构的分布可能密切相关,但这还
需要植物组织化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白芷茎的分泌组织集中分布在维管束附近,且
也有一定数量,这也提示我们白芷茎资源作为提取
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原料的可能性,为充分利用白芷
资源提供又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S]. 2010 年
版. 一部.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7.
[2]马逾英,钟世红,贾敏如,等 . 川白芷与公白芷的形
态组织学对比鉴定 [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
(9) :833-834.
[3]钟世红,马逾英,马羚,等 . 川白芷地上部分的组织
学研究 [J]. 华西药学杂志,2006,21 (3) :249-
251.
[4]刘惠纯,景汝勤,胡正海 . 白芷叶中分泌道显微与超
微结构研究 [J]. 新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2,9 (2) :86-92.
(收稿日期:2012-06-12 责任编辑:薛红)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