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花酢浆草在大连地区的引种试验研究



全 文 :第 9 卷第 3 期
2007 年 9 月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 llege
Vol.9 , No.3
Sept.2007
收稿日期:2007-06-15
作者简介:石秀娟(1966-), 女, 内蒙古人 , 高级农艺师。
红花酢浆草在大连地区的引种试验研究
石秀娟1 , 刘会林2
(1.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办事处 , 辽宁 大连 116039;2.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绿化工程公司 , 辽宁 大连 116030)
摘 要:通过引进红花酢浆草在大连地区试种 , 结果表明:背风向阳的小气候条件下 , 红花酢浆草在大连地区
可以露地越冬 , 并有较强的抗旱和抗病虫能力。
关键词:红花酢浆草;越冬
中图分类号:S 68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0517 (2007)03-0023-02
  红花酢浆草属酢浆草科 , 酢浆草属多年生草本
植物 , 原产巴西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广为栽培 , 四
季常清 , 花叶并赏 , 是优良的地被植物。适于花
坛 、 花境丛植 、 片植 , 也可盆栽或作草坪 、 花坛的
镶边材料 。目前 , 已引种黄河以南地区 , 亦表现良
好。到目前为止 , 东北地区尚未见引种成功的报
道。本试验力求在特殊地理条件下 , 在适宜的小气
候环境中 , 寻求引种栽培的可行性 , 如果引种成
功 , 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大连地区地被植物品种 ,
还可以为国家园林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景色 。
1 形态及植物学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 20 ~ 25 cm掌状复叶 ,
具 3小叶 , 基生 , 小叶倒心形 , 两面被白色绢毛 。
伞状花序 , 小花 6 ~ 14 朵;小花 5瓣 , 浅粉红色 ,
有深色条纹。上午开放 , 中午以后闭合 。底下根茎
球形 , 常为共生连体 , 分生能力强 。大连地区花期
4月下旬至 10月下旬 , 角状种子两枚 。
2 生物学特征
酢浆草性喜荫蔽 、湿润环境 , 要求排水良好且
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生产最适温度在 18 ~
28℃之间 , 虽喜荫但能耐强光照 , 以林地花阴处生
长最为繁茂。喜润但能耐干旱 。生长季节内 , 即使
地上部分干枯 , 只要及时浇水或遇降雨 , 仍可重新
萌发 。
3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 引种试种
2003年 3 月下旬 , 从浙江绍兴地区引来酢浆
草成熟种球 150粒 , 分别在楼前向阳地块 、 大田及
林荫地块试种。
3.2 生长试验
2004年 4月初 , 分三组进行试验:
第一组 选体径 0.8 ~ 1.5 cm , 颜色棕褐色的
大子球 200粒栽种 。
第二组 选体径 0.3 ~ 0.7 cm , 颜色乳白至浅
棕色的小子球 200粒栽种。
第三组 选体径 0.8 ~ 1.5 cm , 颜色棕褐色的
大子球 200粒 、连续多年生栽种 。
4 结果与分析
4.1 红花酢浆草在大连地区引种试种越冬情况
四月上旬开始萌发叶片 , 四月末开始开花 。夏
至前 , 各地块酢浆草均生长良好 。进入雨季后 , 浓
荫地块生长过旺 , 局部出现倒伏;而大田及花荫处
均生长良好 。霜降后 , 出现几次冰冻 , 叶片均呈受
害状 , 但气温混生后又都恢复了生机 。直到小雪过
后 , 叶片才逐渐变黄。全年无人工浇水 , 没有发生
死苗现象。
2004年 3月 25日 , 将各地块酢浆草起出 , 调
查统计 , 结果如表 。
表 1 试种的红花酢浆草越冬生长情况调查表
栽培地点 栽种种球(粒) 越冬死亡数(墩) 平均分生子球数(粒)
楼 前 50 0 12.5
大 田 50 11 11.6
林荫地 50 9 8.5
相比之下 , 在楼前小气候条件下 , 酢浆草完全
可以露地越冬 , 而且繁殖系数较高;林荫地块虽然
繁殖系数较低 , 且浓荫处有徒长现象 , 但在干旱天
气时 , 生长依然茂盛 , 无缺水现象 , 而其它地块则
出现萎蔫垂叶现象 。
4.2 试验组红花酢浆草生长情况
三组试验都于 4月 8日坐水点播于背风向阳的
花坛中 , 行距20 cm , 株距15 cm , 播深 4 ~ 5 cm ,
覆土2 cm 。播后12 d出苗 , 整个生育期浇水 3次 ,
于当年 10月 15 日调查一次 , 2005 年 5 月调查一
次 , 两次调查结果如表 2。
表 2 三组红花酢浆草生长情况调查表
组 别 播种数(墩)
出苗数
(墩)
出苗率
(%)
开花数
(墩)
越冬死亡数
(墩)
第一组 200 196 98 196 0
第二组 200 192 96 84 5
第三组 200 195 97.5 195 1
从表中可以看出 , 小子球不仅出苗率低 , 越冬
死亡率高 , 而且当年不易开花 , 直接用于园林点缀
效果较差 。
试验 3经过一年的生长 , 仍可看出穴播痕迹 ,
到 1999年 6月 , 行间已全部封死 , 达到完全覆盖 ,
8月下旬 , 局部发生壅塞徒长现象。
2006年 3月底 , 将试验 3植株从一侧切去 1/2
取出 , 平整好土地 , 2 d后浇一次透水 , 同时 , 将
取出的种球 , 选粒大 、饱满 、无病虫害的子球 200
粒 , 播于试验 1地块 , (试验 1植株已起出)出苗
后与试验 3管理相同 。全年施复合肥一次 , 追尿素
一次 , 浇水三次 。从全年生长情况看 , 试验 3观赏
效果明显好于试验 1 , 从 8月中旬开始 , 1地块局
发生了红蜘蛛和白粉病危害。
5 结论
(1)经过几年的栽培试验 , 背风向阳的小气候
条件下 , 红花酢浆草在大连地区可以露地越冬 。
(2)红花酢浆草抗旱能力很强 , 并有较强的抗
病虫能力。除浓荫地块和重茬连作地块有少量病虫
害发生外 , 其余地块无病虫害发生。
(3)新生子球一般 2年才能开花 , 如果当年需
见到效果 , 则应选择个体大 、颜色深的子球。
(4)酢浆草分生能力非常强 , 虽然连续多年生
长 , 其分生繁殖力有所下降 , 但仍可造成田间郁
蔽 , 子球互相挤压 , 影响生长。所以应每隔 2 ~ 3
年切割一次 , 以便复壮 。
(5)酢浆草虽可连续生长多年 , 但不耐重茬 ,
否则 , 病虫害加重 , 分生繁殖力也会下降 。
(6)与一般草坪相比 , 红花酢浆草绿期相对较
短 , 相差 40天左右 , 冬季观赏性较草坪差 , 但在
生长期内 , 其花叶并赏 , 别有生趣 , 而且病虫害较
少 。全年不需修剪 , 人工浇水次数大为减少 , 不仅
可以节约资源 , 还可降低管理成本。可以在适当地
块 , 作为草坪替代品种加以推广利用 。
参考文献:
[ 1] 陈和生.红花酢浆草 “球茎” 繁殖实验 [ J] .南京园
林 , 1984 , (1):21-2.
[ 2] 焦书道.红花酢浆草的引种栽培及其配置研究.郑州
市城市园林研究所.
(上接第 20 页)
表 7 山野芹菜不同移栽时期对翌年产量的影响
移栽
时期
小区
面积
(m2)
平均每平
方米产量
(kg/ m2)
每穴平
均产量
(g)
每穴
平均
萌蘖数
每 667 m2
平均产量
(kg/茬)
6 月上旬 48 3.21 32.1 6.74 1 284
7 月上旬 48 2.84 28.4 5.42 1 136
8 月上旬 48 2.70 27.0 5.30 1 080
上述结果表明 , 山野芹菜塑料大棚栽培 , 在 6 月上旬
移栽次年产量最高。其原因是生长时间长 , 萌蘖数多 , 并
且每个萌蘖相对较粗大 。塑料大棚栽培 , 定植当年可采收
3 茬 , 从第二年开始春夏秋可连续采收 5 ~ 6 茬 , 每667 m2
年产量可高达6 000 kg以上。
3 讨论
(1)山野芹菜属自花传粉 , 结实率较高 , 双悬果 , 种
子几乎没有休眠期 , 千粒重2.5 g左右 , 采用育苗移栽方
式 , 效果较好。
(2)山野芹菜育苗期间可不遮光 , 但在生产时需要遮
光 , 尤其在高温条件下 , 更需遮光 , 可在山区林间坡地进
行春秋生产。
(3)保护地栽培山野芹菜 , 可根据市场需求 , 选用不
同的栽培模式。日光温室周年生产 , 可在 10 月初进行温室
内播种育苗 , 12 月初进行定植 , 每年可采收 8 茬 , 每
667 m2温室平均每茬可采收鲜菜1 000 kg;采用塑料大棚
进行春夏秋三季生产 , 最好在 6 月上中旬定植 , 次年 2 月
末~ 3 月初扣棚膜升温 , 从 4 月中旬~ 11 月份可连续采收
5 ~ 6 茬 , 每667 m2大棚每茬可产鲜菜1 000 kg 。
(4)山野芹菜栽培期间 , 极少发生病害。夏季生产 ,
有时会发生斑枯病 , 主要的虫害为蚜虫。叶斑病防治:可
用 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 800 倍液叶面喷雾。 蚜
虫防治:可用 20%灭蚜松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面喷雾 。
(5)山野芹菜抗寒能力极强 , 露地可安全越冬。但在
几年的栽培过程中 , 发现连续生产根系有老化现象 , 应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倒茬 , 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 另外 ,
为了进一步提高棚室利用率 , 可探讨山野芹菜与高架蔬菜
(黄瓜 、 菜豆 、 樱桃番茄等)进行间套作。
参考文献:
[ 1] 郭文场.野菜栽培与食用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 1999.
[ 2] 王遂义等.野菜采集与加工 [ M] .郑州:河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5.
[ 3] 朱明哲.田间试验及统计分析 [ M] .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 , 1997.
[ 4] 虞轶俊.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 M] .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 , 2002.
24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