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香石竹斑驳病毒的初步研究 Ⅰ 病毒的生物学及病理学变化



全 文 :第 14 卷 第 2 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Vo1.14 No.2
1999 年  6月        Journal of Yunnan Ag ricultural University      Jun.1999
香石竹斑驳病毒的初步研究
Ⅰ 病毒的生物学及病理学变化
蔡 红 吴建宇 段永嘉 孔宝华 陈海如
(云南农业大学 ,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 昆明 650201)
摘要 香石竹斑驳病毒在供试的 5 科 13 种植物中 , 能侵染 3 科 5 种植物 , 在苋色藜 、 昆诺阿
藜 、 菠菜 、 千日红上产生枯斑 , 系统侵染中国石竹 , 中国石竹是最理想的繁殖寄主.该病毒
的钝化温度为 80℃, 稀释限点为 10-5~ 10-6 , 体外存活期为 60 d.电镜观察纯化病毒是直径
为 28 nm 的球状粒子 , 观察病叶超薄切片 , 可看到在木质部导管中存在呈晶状排列或散生的
病毒粒子 , 在细胞质中病毒则排列在鞘状膜的结构中.
关键词 香石竹斑驳病毒;生物学;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 S 681.5
香石竹是世界主要切花品种之一 , 但由于香石竹病毒病的影响 , 其产量 、 质量不断下
降 , 不同程度的引起植株矮化 、 畸形 、 花叶 、 坏死 、花朵变小 、 花苞开裂 、 花碎色等症
状 , 大大降低了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自 1993年起 ,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重点实验
室开展了对香石竹病毒病的研究 , 确定了昆明地区香石竹病毒病的种类 , 在调查研究中 ,
发现香石竹斑驳病是危害香石竹的主要病害 , 调查发病率有的达 60%~ 70%, 有的高达
100%.为此 , 对该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源 采自昆明几个花卉基地的香石竹植株及碎色花朵 , 经苋色藜 2次单斑分离
后 , 电镜下检测 , 证明所含病毒仅为香石竹斑驳病毒 , 再接种于中国石竹上繁殖 、 保存.
1.2  寄主范围测定 采用汁液摩擦接种法 , 接种供试植物 5科 13种 (品种).
1.3  体外抗性测定  将病叶按 1∶1 (M/V)的比例加入 0.05 mol/L 磷酸缓冲液 (pH
7.2)研磨 , 经双层纱布过滤 , 获得病汁液 , 以苋色藜为指示植物 , 按常规方法测定体外
抗性.
1.3.1  钝化温度 (TIP)测定 病汁液分别装于灭菌的小试管中 (管壁厚薄一致 , 10
mL/管), 以 5℃为梯度差 , 分别置于 60 ~ 95℃下水浴处理 10 min , 取出后用冷水迅速冷
却 , 接种于苋色藜上 , 观察该病汁液致病力所耐的最高温度.
1.3.2  稀释限点 (DEP)测定 病汁液用无菌蒸馏水 10倍系列稀释成 10-1 ~ 10-6倍 ,
1998-10-23 收稿
 云南省省院 、 省校合作项目
DOI :10.16211/j.issn.1004-390x(n).1999.02.009
由高倍到低倍接种于苋色藜上 , 观察具致病力的最高释释倍数.
1.3.3 体外存活期 (LIV)测定 病汁液保存于室温下 , 每隔 1 d , 接种于苋色藜上 , 观
察该病汁液保持致病力的最高期限.
1.4  病毒粗提纯 将病叶称重 , 按 1∶2 (M/V)比例加入 0.1 mol/L (pH 7.2)磷酸缓
冲液 , 并加入 0.1%的巯基乙醇 , 研磨匀浆后 , 双层纱布过滤 , 滤液加入 50% CHCl3 ,
4℃搅拌 30 min , 6 000 r/min 离心 15 min , 上清液加入 12%PEG (M/W 6000)及 3%
NaCl , 4℃搅拌 3 h , 55 000 r/min离心 1 h , 沉淀用少量 0.1 mol/L 磷酸缓冲液悬浮 , 在
经 5 000 r/min离心 10 min , 上清液即为粗提液.
1.5  电镜观察
1.5.1  负染观察 将粗提液滴于覆福尔瓦膜的载网上 , 经 2%磷钨酸 (PTA)负染 , 置
于 JEM-1200 EXⅡ型透射电镜观察 , 并同步随机测量病毒粒子大小.
1.5.2  超薄切片观察 取感病植株叶片 , 切成 10 mm×1 mm 的长条 , 以 2.5%戊二醛
及 1%饿酸双重固定 , 乙醇逐级脱水 , 环氧丙烷置换 , Epon 812渗透包埋 , LKB-2188型
切片片机切片 , 经饱和醋酸双氧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 , 置 JEM-1200 EX Ⅱ型电镜下
观察.
表 1  病毒的寄主范围与症状反应
Tab.1 Host ranges and symptoms of CarMV
   寄  主 症状
藜 科 (Chenopodiacea)
 苋色藜 (Chenopidium amaranticolor) L
 昆诺阿藜 (C.quinoa) L
 菠 菜 (Spinacia oleracea) L
石竹科 (Dianthuae)
 中国石竹 (D .chinensis) S
苋 科 (Amaranthaceae)
 千日红 (Gompherena globosa) L
豆 科 (Logumiosae)
 菜 豆 (Phaseolus vulgaris) N
 豌 豆 (Phisum sativum) N
 蚕 豆 (Vicin f aba) N
茄 科 (Salanacea)
 蔓陀罗 (Datura stramonium) N
 普通烟 (N.tabacum) N
 心叶烟 (N.glutinosa) N
 番 茄 (Lycopersicum esculentum) N
 辣 椒 (Capsicum annuum) N
   注 N:No t infected;S:Systemic infected;
L:Locally infected
2  结果与讨论
2.1  寄主范围测定 接种结果表明 , 供
试的 5科 13 种植物中 , 能侵染 3 科 5 种
植物 , 结果见表 1.
2.2  体外抗性 香石竹斑驳病毒的钝化
温度为 80℃, 稀释限点为 10-5 ~ 10-6 ,
体外存活期为 60 d.
2.3  电镜观察
2.3.1  粗提液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球状
病毒粒子 , 直径为 28 nm (图 1).
2.3.2  感病叶片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 ,
在木质部导管中可看到呈晶状排列或散生
的球状病毒粒子 , 在细胞质内病毒粒子则
排列在鞘状膜的构造中 (图 2 , 3 , 4).
2.4  讨论 香石竹斑驳病是危害香石竹
最主要的一种病害.如何控制香石竹斑驳
病毒是生产实际中引人关注的问题 , 该病
毒毒力及稳定性都较强 , 易通过汁液摩擦
传播.因此 , 通过组织培养等方法培育 、
推广 、种植无毒苗是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
手段.及时清除带病植株和杂草 , 尽可能提供较宽敞的栽种空间以避免植株间的摩擦 , 对
各种操作工具进行严格的消毒 , 将可以有效地控制香石竹斑驳病毒的传播.
159第 2期       蔡 红等:香石竹斑驳病毒的初步研究
图 1  纯化的香石竹斑驳病毒粒子
Fig.1 Purified CarMV par ticle
图 3  香石竹斑驳病毒散生于导管内
Fig.3 Disperse virus par ticle in the vessel of the xylem
图 2  CarMV 在导管内形成的晶状体
Fig.2 Crystalloid virus particle in the vessel of the xylem
图 4  香石竹斑驳病毒排列在细胞质内鞘状膜结构中
Fig.4 Virus particle in the sheath structure of the cytoplasm
160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 14卷
参 考 文 献
1 段永嘉 , 蔡红 , 吴德喜等.昆明香石竹病毒研究.植物病毒与病毒防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 1997.38 ~ 43
2 季良编.中国植物病毒志.北京: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 , 1991.65 ~ 66
3 [日] 保阪康弘 , 松井千秋著.植物病毒图鉴.梁训生 , 张成良译.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83.204
~ 205
4 张健如.香石竹病毒病研究.植物检疫 , 1984 , (1):2 ~ 8
5 刘伟 , 张成良.香石竹斑驳病毒检疫技术进展.植物检疫 , 1991 , 5 (1):64~ 65
6 王蓓 , 陆妙康 , 于善谦等.香石竹斑驳病毒三种脱毒方法比较.病毒学报 , 1990 , 6 (4):341 ~ 345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Carnation Mottle Virus
Ⅰ Bi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Cai Hong Wu Jianyu Duan Yongjia Kong Baohua Chen Hairu
(Phytopathology Laboratory o f Yunnan Province, Y A U , Kunming 650201)
Abstract Carnation mot tle virus infected 5 plant species f rom 3 families out of 13 plant species
from 5 families tested.It locally infected Chenopidium amaranticolor , C.quinoa , Sqinacia
oleracea , Gompherena globosa and systemic infected D .Chinensis.D .chinensis was
proved the best propagation species.It s thermal inactivation point w as 80℃, dilution end
point w as 10-5 ~ 10-6and longevity in vi tro w as 60 day s.Through transmission elect ron mi-
croscope , the purified vi rus particle was spherical about 28nm in diameter.Observing ult rathin
sect ions of the infected leaves , there w as cry stalloid and disperse virus particle in the vessel of
the xylem and also in the sheath st ructure of the cy toplasm .
Key words Carnation mott le virus;Biology;Ultrast ructure
161第 2期       蔡 红等:香石竹斑驳病毒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