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尾叶桉造林密度与配置试验



全 文 :尾叶按造林密度与配置试验
陈健波
乙 广西林科院 南宁 5 3 。。。 l )
何三中
(广西利用 外资林业 项 目 办公室 )
杨春琴
(广西维都林场
摘要 衬4年 7个月生三种 密度 (1 6 6 6/ 株 h m Z 、 2 2 2 2株 / h m Z 和 3 3 3 3株 / h m Z )两种 配
置 (1 6 6 6株 / h m Z , 株行距分 另,l为 Zm x 3m 、 l m 又 6m ) 尾叶按试验林的分析结 果是 : 密度
越 大的林分 , , 其冠 幅 、 胸径 、 树高 、 单株材积 、 蓄积量就越 小 。 方 差分析表明 , 密度间除
保存率 、 林分蓄积 量差异不 显著外 , 其 余性状的生 长量均有显著 的差异 , 、 每公 项 3 3 3 3株的林
分生 长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种 密度 。 在每公 顷同时是 1 6 6 6株 的情况 下 , 株行距 Zm 只 3m 的配 置
明显 优于 l m X 6m 的配 置 。 本试验结 果 以每公 顷 1 6 6 6株 , 株行距 Zm 又 3m 的密度 配置最 好 ,
4 年 7 个 月生每公 顷林分蓄积量达 10 7 . 0 24 m 3 。
关键词 尾叶按 密度 配置
尾叶按是我国近十几年来引种最成功的按树之一 。 其生长快 , 抗逆性强 , 木材基本密度
适中 , 纤维适宜制浆造纸 , 是较好的造纸原料 , 定向发展尾叶按前景广阔 。 但是 , 要使林木
速生丰产 , 光有 良种还不行 , 必须有 良法与之配套 , 合理 的栽植密度 ( 含配置 即株行距 ) 是
良法之一 。 它可以使林木充分利用地力 , 加速生长 , 提 高林分产量与质量 , 从而提高经济效
益 。 我们于 1 9 9 2年开展 了尾叶按不同密度 、 配置 的造林试验 , 经 4 年多的观 测 , 现将结果 报
道如下 。
材料与方法
1
.
1 试验点及其 自然 条件
试验点位于广西中部的来宾县维都林场龙凤山分场 。 该分场林地土壤多为砂岩发育而成
的砖红壤性红壤 , 土壤贫痔 、 偏酸 。 年均温度 2 0 . 7℃ , 极端最高温度 3 9 . 3℃ , 极端最低温度
一 3 . 3℃ , 年均雨量 1 3 7 6m m , 年蒸发量 17 n m m , 夏季降雨特征极明显 , 雨量分布不均 , 多
集中在 5 ~ 8 月 , 常出现秋旱 。
1

2 试验设计与造林
选用三种不同密度 , 即 1 6 6 6 / h m ’ ( 株行距 Zm x 3m ) 、 2 2 2 2株 / h m Z ( 株行距 1 . sm x
3m ) 和 3 3 3 3株 / h m “ ( 株行距 l m x 3m ) , 另对 1 6 6 6株 / h m “ 密度加进 株行距为 l m x 6m 的
带 注 : 参加 本试验工作 的还有张丽萍、 钟 坚 、 吴世明 、 杨埃青 、 何毓寿 、 侯富仲 、
邓富春 、 陈义贤 、 韦芸皎等 , 谨此一并致谢 。
DOI : 10. 13987 /j . cnki . askj . 1998. 01. 007
配置 以观 察同密度不同配置 的造林效果 。 各处理 所密度 、 株行距及其代号见表 1。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 4 次重复 , 共 16 个小区 。 造林时选择 T级苗木定植 , 苗高 2 0c m 左右 ,造
林时间为 1 9 9 2年 5 月 。
表 l 不同密度 、 配置处理代号表
处理代号 密度 ( 株 / h m ) 配置 ( 株行距 , m )
A 1 6 6 6 1 又 6
B 1 6 6 6 2 又 3
C 2 2 2 2 1

5 x 3
D 3 3 3 3 1 又 3
1
.
3 技术措施
l

3

1 整地
撩壕整地 , 规格为 5 c0 m x 5 c0 m x 4 0( 深 c) m , 行距按试验设计要求布置 , 造林 前定株距
挖穴 , 大小为 4 o c m X 4 o e m x 3 0 (深 ) e m 。
1
.
3
.
2 林 分抚育
定植后 , 每年 的5一 6月份除草 、 松土一次 , 连续抚育 3 年 。 定植当年追施尿素 1 6 . 6 k g /
h m
Z , 第二 、 三年各追施磷酸 二氢铰 2 50 k g / h m Z 。
1
.
4 试验林观测
试验林于每年年底测定一次 , 每个重复不同处理各测 25 株 , 测定其树高和胸径生长量 。
1
.
5 计算公式
V单 = o 。 3 5 x 1 0 一 咭D Z H V / h m Z = V 单 · N / h m Z · L
V单 一单株材积 , m “ ; D 一 胸径 , c m ; H 一 树高 , m 。
V / h m
Z 一 公 顷蓄积量 , m 3 ; N / h m Z 一 每公顷初植株数 ; L 一 林分保存率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密度 、 配置与保存率的关系
不同的密 度在林分 4 年 7 个月生时其保存率均在 81 % 以上 ( 见表 2 ) , 保存率最大者为
B处理即密度最小的处理 。 保存率经平方根转换后进行方差 分析 , 结果差异不显著 ( F值 =
1
.
6 5
, 检验临界值 F 。 . 。 。 ( 2 , 6) 二 5 . 2 4 ) 。
同密度不同配置的A 、 B两处理 的保存率以 B处理稍高 ( 见表 2 ) 。 保存率经平方根转换
后进行方差分析 , 差异不显著 ( F值 二 3 . 09 , 检验 临界值 F 。 . 。 。 ( 1 , 3 ) = 1 0 . 1 3 ) 。
表 2 密度 、 配署林分保存率表
密度 2 6 6 6株 / h m “ 2 6 6 6株 / h m 么 2 2 2 2株 / h m Z 3 3 3 3株 / h m Z
( 代号 ) ( A ) ( B ) ( C ) ( D )
保存率% 8 1 . 0 5 5 . 0 5一 0 5 2 . 0
3 9
2
.
2密度 、 配置与林木径级关系
从表 3可以看出 , 假如以 1 c2 m ( 含 1 2 c m ) 这个径级为中径级进行统计比较 , 结果是密
度越大 , 中径级 以上林木占的比例就越小 , 显然密度与树木粗度呈反比关系 。 如密度最大的
D处理中径级林木以上所 占的比例仅 1 7 . 1% , 而密度最小灼B处理则达 62 . 5% , 是 D处理的 3
倍多 。 中等密度的 C处理中径级 以上林木占的比例处于B 、 D 处理 之间为 4 5 . 7 % 。
相 同密度但不同配置的A 、 B两处理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 A 处理 中径级以上林木 占的比 例
是 5 5 . 5% , 比B 处理少 7 个百 分点 。
表 3 不同密度 、 配置林 木径级分布表
1 6 6 6株 / h m Z 2 6 6 6株 / h m Z 2 2 2 2株 / h m “ 3 3 3 3株 / h m Z
密度 、 配置 ( A ) ( B ) ( C ) ( D )
株数 比例 株数 比例 株数 比例 株数 比例
Z Cm 1 1

2
4 C m 3 3

7 1 1

1 2 2

5 5 6

1
6 Cm 8 9

9 2 2

3 1 2 1 4

8 1 9 2 3
。 亿
s c m ] 艺 1 4 。 8 1 0 1 1 。 4 1 2 1 4 。 8 2 9 2 9 。 3
1 o c m ] 3 1 6

1 2 0 2 2

7 18 2 2

2 1 9 2 3

2
1 Zc m ] 9 2 3

5 2 9 3 3

0 1 8 2 2

2 9 1 1

0
1理c m 1 5 1 8 。 5 2 0 2 2 。 7 1 2 1 4 。 8 4 4。 9
1 6 c m 7 8

6 4 4

6 5 6

2 1 1

2
] S Cm 4 才。 9 1 1 。 1 2 2 。 暇
2 0 C IT 1 1

1
合计 8 1 1 0 0 . 0 S R I O e . 0 8 1 1 0 0 。 0 8 2 1 0 0 . 0
2
.
3 密 度 、 配置与冠幅的关系
对 4 年 7 个月生不同密度林分的冠 幅进行方差分析 , 结果差异显著 ( F值 二 12 . 47 , 检验
临界值 F 。 . 。 。 (2 , 6、 二 5 . 1 4 ) , 密度 是大的 D处理 的林分冠幅显著小于其 它 2 种密度的林分冠
幅 . 而其它两种密度间差异不显著 , 详见表 4 。 密度越大的林 分其个沐所拥有 的空间越小 ,
林 分郁闭较早 , 树冠得不到足够 的空间进行有效的舒展 , 故密度大冠幅小 。
配置方面 , 同密度 的A 配置与 B配置间的冠幅无明显差异 , 方差分析不显著 ( F值 二 0 . 7 ,
检验临界值 F 。 . 。 。 ( 1 , 3) = 1 0 . 1 3 ) , 说明配置对冠幅没有太大旷影响 。
表 4 不 同密度林分冠幅多重比较 表
各水平平均值
X
B = 2
.
4 5
X 一 X D X 一 X 。
0

7 7 5 . O

2 0 0
X
。 = 2 . 2 5 0 。 57 5 .
X D = l

6 7 5
注 : D 。 . 。 。 二 0 . 4 3 1 , . 表示差异显著
2
.
2密度 、 配置与林木径级关系
从表 3可以看出 , 假如以 1 c2 m ( 含 1 2 c m ) 这个径级为中径级进行统计比较 , 结果是密
度越大 , 中径级 以上林木占的比例就越小 , 显然密度与树木粗度呈反比关系 。 如密度最大的
D处理中径级林木以上所 占的比例仅 1 7 . 1% , 而密度最小灼B处理则达 62 . 5% , 是 D处理的 3
倍多 。 中等密度的 C处理中径级 以上林木占的比例处于B 、 D 处理 之间为 4 5 . 7 % 。
相 同密度但不同配置的A 、 B两处理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 A 处理 中径级以上林木 占的比 例
是 5 5 . 5% , 比B 处理少 7 个百 分点 。
表 3 不同密度 、 配置林 木径级分布表
1 6 6 6株 / h m Z 2 6 6 6株 / h m Z 2 2 2 2株 / h m “ 3 3 3 3株 / h m Z
密度 、 配置 ( A ) ( B ) ( C ) ( D )
株数 比例 株数 比例 株数 比例 株数 比例
Z Cm 1 1

2
4 C m 3 3

7 1 1

1 2 2

5 5 6

1
6 Cm 8 9

9 2 2

3 1 2 1 4

8 1 9 2 3
。 亿
s c m ] 艺 1 4 。 8 1 0 1 1 。 4 1 2 1 4 。 8 2 9 2 9 。 3
1 o c m ] 3 1 6

1 2 0 2 2

7 18 2 2

2 1 9 2 3

2
1 Zc m ] 9 2 3

5 2 9 3 3

0 1 8 2 2

2 9 1 1

0
1理c m 1 5 1 8 。 5 2 0 2 2 。 7 1 2 1 4 。 8 4 4。 9
1 6 c m 7 8

6 4 4

6 5 6

2 1 1

2
] S Cm 4 才。 9 1 1 。 1 2 2 。 暇
2 0 C IT 1 1

1
合计 8 1 1 0 0 . 0 S R I O e . 0 8 1 1 0 0 。 0 8 2 1 0 0 . 0
2
.
3 密 度 、 配置与冠幅的关系
对 4 年 7 个月生不同密度林分的冠 幅进行方差分析 , 结果差异显著 ( F值 二 12 . 47 , 检验
临界值 F 。 . 。 。 (2 , 6、 二 5 . 1 4 ) , 密度 是大的 D处理 的林分冠幅显著小于其 它 2 种密度的林分冠
幅 . 而其它两种密度间差异不显著 , 详见表 4 。 密度越大的林 分其个沐所拥有 的空间越小 ,
林 分郁闭较早 , 树冠得不到足够 的空间进行有效的舒展 , 故密度大冠幅小 。
配置方面 , 同密度 的A 配置与 B配置间的冠幅无明显差异 , 方差分析不显著 ( F值 二 0 . 7 ,
检验临界值 F 。 . 。 。 ( 1 , 3) = 1 0 . 1 3 ) , 说明配置对冠幅没有太大旷影响 。
表 4 不 同密度林分冠幅多重比较 表
各水平平均值
X
B = 2
.
4 5
X 一 X D X 一 X 。
0

7 7 5 . O

2 0 0
X
。 = 2 . 2 5 0 。 57 5 .
X D = l

6 7 5
注 : D 。 . 。 。 二 0 . 4 3 1 , . 表示差异显著
表 8两配里树高生长过程表
配 置 1 年 7 个月 2 年 7 个月 3年 7 个月 4年 7 个月
Zm x 3m ( B )
l m x 6m ( A)

0 8

1 5
1 0

1 0
9

7 9
1 4

2
1 2

7
1 5

6 3
1 4

2 3
八匕尸O
表 9 两配盆间各年度树高方差分析结果
林 龄 1 年 7 个月 2 年 7 个月 3年 7 个月 4年 7 个月
F 检验值 2 0 . 37 带 3. 57 2 6 0 . 6 5 辛 2 5. 59 .
注 : 检验临界值 F 。 . 。 。 l( , 3) = 1 0 . 1 3 , . 表示差异显著
2

5 密度 、 配置与胸径生长关系
从表 10 可见 , 密度越小其林分胸径就越大 , 无论哪一林龄均如此 。 方差分析表 明 , 密度
间的胸径生长量从 2 年 7 个月生起就表现出显著差异 , 进一步进行多重 比较 发现 , 这种差异
存在于最大密度 ( D密度 ) 与其它两种密度之间 , 而其它两种密度 ( B和 C密度 ) 间无显著差
异 。 详见表 n 和表 1 2 。
表 10 各密度林分胸径生长过程表
密 度 1 年 7 个月 2 年 7 个月 3 年 7 个月 4 年 7 个月
1 6 6 6株 / h m “
2 2 2 2株 / h m Z
3 3 3 3株 / h m “

7 0

4 6
8

7 5
8

4 2
1 1

5互d
l匀
5

1 9 7

2 7
1 0

5
9

6
7

7
1 0

47
8

3 8
表 1 1
林 龄
F检验值
1年 7 个月
密度间林分胸径各年度方差分析结果
2 年 7 个月 3 年 7 个月 4 年 7 个月
艺。 2 3 1 2 。 5 5 告 2 2 。 6 0 带 1 7 . 4 1 .
注 : 检验 临界值 F 。 . 。 。 (2 , )G 二 5 . 1 4 , 介表示 差异显著
同密度不同配置方面 , 胸径生 长量一直是 B配置的大 ( 见表 13 ) , 方差分析表 明 · 这种
差异从林龄 3 年 7 个月时起就显著地表现出来 。 可见 , 同密度不同配置对林分胸径生长有显
著的影响 ( 见表 1 4 ) , B配置 ( Zm X 3m ) 明显好于A 配置 ( z m x 6m ) 。
2
.
6 密度 、 配置与单株材积关系
对 4 年 7 个月生不同密度林分的单株材 积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表明 , 密度最大的 D
处理的单株材积明显小于最小密度 ( B处理 ) 和中等密度 ( C处理 ) 的单株材积 , 而 B处理和
C处理间的单株材积无显著差异 ( 方差分析 F值 = 1 6 . 98 , 检验 临界值 F o . o s (2 , 6) 二 5 . 1 4 ) ,
多重 比较见 表 1 5 。 单株材积是树高 、 胸径生长的综合体现 , 树高 、 胸径生长快的林木其单株
表 1 2 密度间胸径多贡比较表
值X
2 年 7 个月生
X 一 X o X 一 X e
3年 7 个月生 4年 7 个月生
X 值 X 一 X D X 一 X 。 X 值 X 一 X 。 X 一 X e
X B二 8 。 7 5
X
c = 8

42
X
D = 7

2 7
.
48 . 0
.
3 3
1 5辛
X B= 1 0

5
X
c 二 9 。 6
X
D = 7

7
2
.
8 .
1
.
9 .
0
.
g X
。 = 1 1 。 5
X
。 = 1 0 。 7 4
X
。 = 8 。 8 3
3
.
2 2 .
2
.
0 9 .
1

0 3
检验临界值 D = 0 . 8 3 检验临界值 D 二 1 . 1 5检验临界值 D = 1 . 4
注 : 辛表示 差异显著
表 1 3 两配置胸径各年度生长童表
配 置 l 年个月 7 2 年 7 个月 3年 7 个月 4年 7 个月
Z mx 3 m ( B)
l m又 6 m` ) A
5

7
5

2 6
8

7 1 0 5

51 1

5
8

2 7 9

7 1 0

8 2
表 1 4配置间各 年度林分胸径方差分析结果表
林 龄
F 检验值
1 年 7 个月 2 年 7 个月 4年 7 个月
0

0 3 6

3 3
3年 7 个月
6 6
.
7 5. 37

0 8
注 : 检验临界值 F 。 . 。 51 (, 3) = 1 0 . 1 3 , 帝表示差异显著
材积必然大 , 这可以从和前面的分析结果相一致中得到证明 。 例如 , B处理的树高 、 胸径生
长最快 , 单株材积也是 B处理的最大 。
表 15 密度间林木单株材积多重比较表
X 值 X 一 X o X 一 X e
X B = 0
.
0 7 3 0
.
0 4 带 0 0 17
X
。 = 0 . 0 5 5 0 . 0 2 2 辛
X
。 = O。 0 3 3
注 : 检验临界值 D 。 . 。 。 = 0 . 0 1 8 , 带表示 差异显著
同密度不同配置间单株材 积 , 经方差分析可知有显著差异 ( F 检验值 = 8 8 . 4 7 ,检验临界
值 F o . o 5( 1 , 3 ) = 1 0 . 13 ) 。 说 明不同配置对单株材积有很大影响 。
艺 . 7 密度 、 配置与林分蓄积量的关系
表 16 为不同密度林分在 4 年 7 个月生时的公顷蓄积量及比较结果 。 表 中结果显示密度越
大其林分蓄积量越小 , B密度 ( l 吕6 6株 / h m Z ) 公顷蓄积 量 是 D 密 度 ( 3 3 3 3株 / h m Z ) 的
1 1 8
.
6 6%
。 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 不同密度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 ( F 二 0 . 70 , 检验 临介泣
F o
.
o s (2
,
6) = 5
.
1 4 )
。 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受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株数 ( 密 度 ) 的 制约 ,
而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株数 ( 密度 ) 是一对矛盾 , 从前面分析结果 中知道 , 密度大者其单株
材积不可能 大 , 单株材积大的林分其密度也较疏 , 因此 , 二者 互补造成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不
同密度林仆蓄积量没有显著差异 。
表 16 不同密度林分蓄积量及比较 结果
1 6 6 6株 / h m “ 2 2 2 2株 / h m “
:二 、 ( B ) ( C )
3 3 3 3株 / h m Z
( D )
蓄积量 ( m “ / h m “ )
与 D处理 比较
1 0 7

0 2 4
1 1 8

6 6
9 8

9 9 0
1 0 9

7 6
9 0

1 0 0
1 9 1
同密度不同配置的林分蓄积量以 B配置 ( Zm x 3m ) 大 , 为 1 07 . 0 24 m “ / h m “ , A配置
(1 m X 6m ) 仅 79 . 6 18 m “ / h m , 方差分析表 明二者差异显著 ( F 值 = 3 . 0 5 , 检验 临界值
F 0
.
0 5( 1
,
3 ) 二 1 0 . 13 ) , 可见配置对林分蓄积量有显著影响 。
3

1
结论与讨论
尾叶按不同密度造林对林分保存率影响不大 , 但对林分各性状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
低 、 中密度 ( 1 6 6 6株 / h m Z , 2 2 2 2株 / h m “ ) 有利于林木胸径的生长 , 它们中径级以上林木
占的比例远 高于密度 ( 3 3 3 3株 / h m Z ) 占的比例 。 密度越大 , 林 分的冠幅 、 树高 、 胸径 、 单
株材 积就越小 , 低 、 中密度林分的生长明显快于高密度的林分生长 。
3
.
2 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早于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不同密度林分胸径生 长量在造林后 2 年
7 个月时就表现出显著 差异 , 而林分树高生长量在造林后 3 年 7 个月才有这 种 显 著 差异出
现 。
3
.
3 不 同密度林 分蓄 积量没有 明显差异 , 但以低密度 ( 1 6 6 6株 / h m “ ) 的最 大 , 是 高 密度
( 3 3 3 3株 / h m “ ) 的 1 18 . 6 % , 中等密度 ( 2 2 2 2株 / h m , ) 的林分蓄积量居其 它 2 种密度的
中间 , 为 9 8 . 9 9 0 3 / h m Z 。
3
.
4 对密度为每公顷 1 6 6 6株的两种配置试验结果分析表明 , 不 同的配置对林分树高 、 胸径 、
单株材积及 单位面积蓄积量均有显著的影响 , 株行距为 2 m x 3 m 的配置 明显优于株行距 为
l m x 6 m 的配置 。
3
.
5 从本试验的结果看 , 以每公顷 1 6 6 6株 , 株行距 Z m x 3 m的密度配置为佳 , 该种密度 配
置的各项生长量均居首位 , 它的密度最小 , 营林成本显然较密度大者低 , 综合多种因素 , 该
密度配置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
参考资料
1 伍春魁 等 · 尾叶按在广西的引种及其展望 · 《广西林业》 , 1 9 90 ( l)
2 北京林学院主编 · 《数理统计协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9 8 0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