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9-23; 修订日期:2010-06-08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No. 8351063201000003)
作者简介:付 琛 (1985-) ,女(汉族) ,江西宜春人,现为暨南大学在读硕
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周光雄(1962-) ,男(汉族) ,安徽绩溪人,现为暨南大学
药学院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工作.
不同产地品种阳春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
付 琛,周日水,周光雄*
(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
广东省高校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品种阳春砂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分别得到不同样品的
挥发油,以气相色谱 -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标准图谱进行对照确定化合物成
分,经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结果 不同产地、品种阳春砂仁挥发油主成分都比较集中,前三位主成分含
量均达到 70%以上;且不同产地、品种阳春砂仁挥发油成分种类基本相似,但不同产地挥发油中各成分的比例存在差异。
结论 道地药材阳春砂仁中乙酸龙脑酯是所有药材中含量最高的,这可能是阳春砂仁为道地药材的依据之一;而经炮制
后道地药材阳春砂在成分比例上变化明显。
关键词:阳春砂仁; 挥发油成分;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 乙酸龙脑酯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0. 10. 050
中图分类号:R28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10-2534-02
GC -MS Analysi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ssential Oil from Fruits of Amomum villa-
sum Lour Growing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Regions
FU Chen,ZHOU Ri-shui,ZHOU Guang-xiong*
(College of Pharmacy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essential oil among fruits of Amomum villasum
Lour growing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regions. Methods The volatile oils were extracted with steam distillation. The components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by GC - MS method and on the standard MS spectral data base. The relative contents in percentage
were calculat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method. Result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volatile oils from fruits of Amomum villasum
Lour growing in different production regions were similar,the top three main ingredients were high in content,totally up to 70% or
more,but had different percentage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se volatile oils. Conclusion The content of borneol acetate is the
highest in authentic fruits of Amomum villasum growing in Yanchuan county,Guangdong. It may be one of the basic evidences for
the famous - region crude drug;and the contents of these ingredients for processed fruit of Amomum villosum have significant
changes.
Key words:Amomum villosum Lour; Essential oil; GC - MS; Borneol acetate
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 Amomum villasum Lour. 、绿壳砂
Amomum villa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 L. Wu et Senjen 或海
南砂 Amomum longiligulare T. L. Wu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化湿
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之功效[1],其中以广东省阳春县产阳
春砂仁最为著名,为道地南药砂仁,也为该药材的上乘商品。张
丹雁等[2]通过对道地产区阳春市阳春砂的调查,提出将阳春砂
分为长果型和圆果型两个栽培品种。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引种
至云南、广西等地,由于云南等地较好的生态条件,使砂仁果实形
态大,产量较高,因此很快占领了砂仁的销售市场。据调查,目前
市场销售的砂仁基本上都是云南、广西、福建等地引种栽培的阳
春砂。而阳春砂在道地产区由于产量低等原因,市场占有比例较
小,但这些引种地的药材在质量上与原产地药材是否有区别,值
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气质联用采用 TRACE METM 型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美
国 Thermo Finnigan公司) ;春砂仁来源:①规范化种植基地广东
省阳春湾圆果型阳春砂、长果型阳春砂;②阳春砂仁示范种植场
阳春砂(烟焗) ;③高州产阳春砂;④广西产阳春砂。以上样品均
鉴定为阳春砂;无水乙醚、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2. 1 挥发油的提取 分别称取一定量的不同产地、品种阳春砂
仁粉碎成细粉(重量及得率见表 1) ,用挥发油提取器按《中国药
典》常规方法水蒸气蒸馏提取 5 h (至挥发油量不再增加)。用
无水乙醚萃取,取乙醚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夜,挥去乙醚,得
到有浓郁香味的浅黄色黏稠油状液体。
2. 2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条件
2. 2. 1 气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 DB – 5 毛细管柱(30 m × 0. 25
μm,0. 25 μm) ;进样量 1. 0 μl;载气为氦气,流速 1. 0 ml /min;采
用程序升温:60℃保持 1 min,升至 250℃ (6℃ /min) ,于 250℃ 保
持 5 min;进样口温度 250℃,接口温度 250℃。
2. 2. 2 质谱条件 电离方式 EI;电子能量 70 eV;离子源温度
220℃。
·435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年第 21 卷第 10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0 VOL. 21 NO. 10
表 1 不同产地、品种阳春砂仁重量与挥发油得率结果
试样名 重量 m / g 挥发油得率(%)
GAP种植基地圆果型阳春砂 130. 39 2. 26
GAP种植基地长果型阳春砂 131. 11 2. 16
阳春砂仁示范种植场阳春砂 130. 35 2. 11
高州产阳春砂 64. 94 2. 17
广西产阳春砂 63. 81 2. 51
3 结果
样品按上述测定条件进行 GC– MS 分析鉴定,所得色谱和
质谱信息经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自动检索和人工检索,与谱
库(Nist02. 1,Wiley275. L)对照和解析,并且与标准图谱对照,从
中鉴定出多种挥发性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得各组分相对质量
百分含量。结果见表 2 ~ 6 和图 1 ~ 5。
表 2 GAP种植基地圆果型阳春砂挥发油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序号 化学成分 分子式 保留时间 t /min 相对含量(%)
1 乙酸龙脑酯 C12H20O2 18. 90 65. 82
2 樟脑 C10H16O 11. 38 11. 53
3 龙脑 C10H18O 12. 42 10. 81
4 柠檬烯 C10H16 6. 88 3. 15
5 茨烯 C12H20O2 4. 79 1. 64
6 胡椒烯 C12H20O2 23. 86 0. 94
表 3 GAP种植基地长果型阳春砂挥发油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序号 化学成分 分子式 保留时间 t /min 相对含量(%)
1 乙酸龙脑酯 C12H20O2 18. 91 71. 06
2 龙脑 C10H18O 12. 42 9. 91
3 樟脑 C10H16O 11. 38 9. 56
4 柠檬烯 C10H16 6. 88 1. 40
5 胡椒烯 C12H20O2 23. 87 1. 08
6 β - 蒎烯 C10H16 5. 45 0. 93
表 4 阳春砂仁示范种植场阳春砂挥发油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序号 化学成分 分子式 保留时间 t /min 相对含量(%)
1 乙酸龙脑酯 C12H20O2 18. 96 42. 26
2 樟脑 C10H16O 11. 52 25. 75
3 柠檬烯 C10H16 6. 89 6. 96
4 茨烯 C12H20O2 4. 78 4. 88
5 龙脑 C10H18O 12. 40 3. 44
6 β - 月桂烯 C10H16 5. 69 2. 82
7 β - 蒎烯 C10H16 5. 43 2. 27
8 α - 蒎烯 C10H16 4. 45 1. 90
表 5 高州产阳春砂挥发油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序号 化学成分 分子式 保留时间 t /min 相对含量(%)
1 乙酸龙脑酯 C12H20O2 18. 82 55. 95
2 樟脑 C10H16O 11. 36 10. 54
3 柠檬烯 C10H16 6. 88 7. 05
4 匙叶桉油烯醇 C15H24O 21. 94 5. 10
5 茨烯 C12H20O2 4. 79 4. 92
6 龙脑 C10H18O 12. 36 3. 37
7 α - 蒎烯 C10H16 4. 46 1. 96
8 β - 月桂烯 C10H16 5. 69 1. 84
9 α -杜松醇 C15H26O 32. 24 1. 23
表 6 广西产阳春砂挥发油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序号 化学成分 分子式 保留时间 t /min 相对含量(%)
1 乙酸龙脑酯 C12H20O2 18. 92 61. 75
2 樟脑 C10H16O 11. 41 16. 63
3 柠檬烯 C10H16 6. 88 5. 88
4 茨烯 C12H20O2 4. 79 4. 56
5 龙脑 C10H18O 12. 38 3. 38
6 β - 月桂烯 C10H16 5. 69 2. 01
7 α - 蒎烯 C10H16 4. 45 1. 12
图 1 GAP种植基地圆果型阳春砂挥发油 GC指纹图谱
图 2 GAP种植基地长果型阳春砂挥发油 GC指纹图谱
图 3 阳春砂仁场阳春砂挥发油 GC指纹图谱
图 4 高州产阳春砂挥发油 GC指纹图谱
图 5 广西产阳春砂挥发油 GC指纹图谱
4 讨论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道地药材阳春砂含量较高的前三位成分
是乙酸龙脑酯、樟脑、龙脑;其他产地阳春砂前三位主要成分是乙
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砂仁挥发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乙酸龙
脑酯、樟脑、龙脑[3]。本次 GC - MS 的分析结果为阳春县阳春砂
仁视作上品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乙酸龙脑酯是行气止痛的
主要物质基础[4],而且具有较显著的镇痛抗炎作用[5]和祛痰作
·5352·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0 VOL . 21 NO. 10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年第 21 卷第 10 期
用[6]。若以此为质量评价标准,从分析结果来看尤以长果型道
地阳春砂为最佳品,它的乙酸龙脑酯占挥发油总量的 71. 06% ,
且 3 种主要成分也占挥发油总量的近 90%。本实验分析还表
明,经炮制后的道地药材阳春砂在成分比例上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那么这种变化在药效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显然有待进
一步的研究。当然,此次研究品种及样品太偏少,尚需进一步实
验来验证。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Ⅰ部[S]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 张丹雁,刘军民,徐鸿华.阳春砂不同栽培品种的比较鉴别[J] .广
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1) :1.
[3] 何正洪,刘 虹,沈美英.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砂仁精细化学成分
的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1996,25 (3 ) :132.
[4] 丁 平,杜景峰,魏 刚,等. 砂仁与长序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1,36 (4) :235.
[5] 吴晓松,李晓光,肖 飞,等.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脂镇痛抗炎作
用的研究[J] .中药材,2004,27 (6) :438.
[6] 胡玉兰,张忠义,林敬明. 中药砂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
展[J] .中药材,2005,28 (1) :72.
收稿日期:2009-10-21; 修订日期:2010-06-11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No.[2007]189)
作者简介:张庆华(1985-) ,女(满族) ,河北承德人,现为广西中医学院在
读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制药工艺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龚千锋(1952-) ,男(汉族) ,江西南昌人,现任江西中医
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炮制教学与研究工
作.
枳壳樟帮炮制品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张庆华1,2,蒋以号3,龚千锋1* ,王志萍2
(1.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6; 2.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3.南昌大学,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目的 对枳壳樟帮炮制品进行黄酮类成分研究。方法 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和光谱解析法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
I、Ⅱ、Ⅲ、Ⅳ四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苷(I)、橙皮苷(Ⅱ)、新橙皮苷(Ⅲ)、橙皮素 7 - O - β - D -吡喃葡萄
糖苷(Ⅳ)。结论 分离得到的橙皮素 7 - O - β - D -吡喃葡萄糖苷为枳壳樟帮法炮制后新产生的成分。
关键词:枳壳; 樟帮炮制品; 化学成分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0. 10. 051
中图分类号:R28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10-2536-02
Analysis of Flavonoids from Fructus Aurantii of Zhang - band Processed Products
ZHANG Qing-hua1,2,JIANG Yi-hao3,GONG Qian-feng1 * ,WANG Zhi-ping2
(1.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China;2. Guangxi Traditional Chi-
nese Medical University,Nangning,530001 China;3.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lavonoids from Fructus Aurantii of Zhang - band processed products. Methods The
column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isolate constituents,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means of spectral
data analysis. Results Four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naringin(I) ,neohesperidin(Ⅱ) ,neohesperidin(Ⅲ)and
hesperetin7 - O - β - D - glucopyranoside(Ⅳ). Conclusion Compound Ⅳ is the new product from Fructus Aurantii of its pro-
cessed products.
Key words:Fructus Aurantii; Zhang - band processed products; Flavonoids
“樟帮”中药材加工源于东汉道教名师葛玄,在樟树东南阁
皂山采药炼丹,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樟帮传人一代又一
代苦练加工炮制技艺,成就了“樟帮”加工体系。樟帮凭借樟树
天时地利之便(水质、气候) ,炮制出的饮片,色、香、味、形,别具
一格,品质上乘,故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
美誉。
枳壳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05 年版收载的枳壳为芸香
科植物酸橙 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
实[1],性温,味苦、辛、酸,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气
消胀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
内停,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枳壳主要含新橙皮苷、柚皮
苷,另有少量的橙皮苷、川陈皮素等黄酮类成分、少量的生物碱和
挥发油类,此外,尚含部分香豆素、鞣质、糖类、有机酸及微量元素
等。历史上枳壳炮制方法较多,可分为净制、切制、火制和辅料制
四大类,其中麸炒的方法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多。
樟帮法炮制枳壳,取原药挖去内瓤,洗净泥沙,捞起,润过夜,
用铁锚压扁,再上木架压 3 ~ 5 d,稍见霉点使对合成扁半圆形,切
成独具特色的“凤眼”片。
本实验通过樟帮法炮制品与药典法炮制品高效液相色谱图
对比,发现樟帮法炮制品有两个新的物质峰产生 。见图 1。
1 仪器和材料
1. 1 仪器 旋转蒸发器:RE - 52(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熔点测
定仪,X - 4 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
司) ;核磁共振仪,LBruker av400(瑞士) ;D101 大孔吸附树脂(沧
州宝恩化工有限公司) ,080912;柱层析用硅胶(200 ~ 300 目) (青
岛海洋化工厂分厂) ;聚酰胺(60 ~ 90 目 )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
区横街镇洋屿)20080331;硅胶板:100 mm × 100 mm,100 mm ×
200 mm,100 mm ×50 mm(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 ;聚酰胺薄膜 10
cm × 20 cm(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
·635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年第 21 卷第 10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0 VOL. 21 NO.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