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西滇刺枣的病原菌种类鉴定



全 文 :广西滇刺枣的病原菌种类鉴定*
袁高庆 黎起秦**  韦继光 赖传雅
(广西大学农学院 南宁 530005)
 *广西大学谭锦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X022058)资助。 **通信作者。 E-mail:qqli5806@gxu.edu.cn
摘 要:调查并鉴定了广西滇刺枣主要种植区滇刺枣上的 7 种真菌病害 , 病原菌分别为:枣粉孢
Oidium ziz yphi (Yen et Wang)U.Braun 、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 loeosporioides Penz.、链格
孢 Alternaria alternata(F r.)Keissl.、灰葡萄孢 Botry tis cinerea Per s.、疫霉菌 Phy tophthora sp.、
滇刺枣拟茎点霉 Phomopsis mauritiana G.Q.Yuan et J.G.Wei 和 Streptobotrys streptothri x
(Cooke et Ellis)Henneber t ,其中 , S.strep tothri x引起的滇刺枣褐腐病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滇刺枣;植物病原菌;S treptobotry s streptothri x
中图分类号:S 436.67;S 43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431(2009)03-0057-03
  滇刺枣 Ziz yphus mauritiana Lam.为鼠李科
Rhamnaceae ,枣属植物 , 又名毛叶枣 、印度枣 、台湾
青枣 、大西西枣等 , 目前在我国云南 、广东 、广西 、四
川 、福建 、海南 、台湾等省(区)均有种植。有关滇刺
枣的病害国内外均有研究[ 1-4] , 广西也有零星报道 ,
但缺乏系统研究[5-7] 。 笔者对广西滇刺枣病害进行
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和病原鉴定 ,为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害标本的采集
  2002—2006 年在南宁 、柳州 、来宾 、百色等滇刺
枣种植地 ,于滇刺枣不同生长季节 , 广泛采集不同品
种的发病枝梢 、叶片和果实 , 描述症状 ,调查病情。
1.2 常规鉴定
  根据不同症状类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 、培养 、纯
化及显微观察 ,对于非专性寄生菌通过柯克氏法则
验证 ,依据相关文献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 8-10] 。
1.3 分子鉴定
  对常规方法难以鉴定且有研究价值的病原菌核
糖体 DNA 的 ITS 区域进行 PCR扩增[ 11] , 产物经纯
化后测序 , 采用 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
心)网站(http:// ww w .ncbi.nlm.nin.gov)软件与
GenBank 中已有菌物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 广西滇刺枣的侵染性病害主要
为真菌病害 ,共发现 7 种 , 分别是白粉病 、炭疽病 、链
格孢黑斑病 、疫病 、灰霉病 、褐斑病和褐腐病 , 其中白
粉病 、炭疽病及链格孢黑斑病比较常见 , 滇刺枣褐腐
病为首次报道。
2.1 白粉病
  叶片 、枝条 、果实均可受害 ,以嫩叶 、嫩梢和幼果
等幼嫩部位受害重。病叶 、病枝表面覆盖一层白色
粉状霉层 , 病枝上叶片较易脱落 ,严重时病枝部分或
全部枯死。受害叶片颜色逐渐退绿 , 叶片正背面均
出现白色粉状霉层 ,新叶受害常皱缩 、扭曲 , 叶片边
缘呈波纹状;老病叶则从叶缘向内变褐 ,最后干枯脱
落。果实受害初期在表面产生白色粉状斑块 , 斑块
随着病菌的侵染不断扩大 , 严重时白粉层布满整个
果面 , 病部果皮硬化 、萎缩 , 最后果皮呈点状或网状
锈斑 , 形成锈果;果梗受害容易造成落果。该病在广
西滇刺枣种植地普遍发生 , 枣树苗期 、生长盛期和结
果期均可发病。
  病原菌为枣粉孢 Oidium ziz yphi (Yen et
Wang )U.Braun。菌丝无色透明 , 分隔。分生孢子
梗在表面菌丝中产生 , 直立 ,无分枝 , 呈倒棍棒状 , 大
小为(52 ~ 106)μm ×(6.3 ~ 8.0)μm;基部从菌丝
处开始分枝 , 分枝点稍往上有一个分隔 ,整个分生孢
子梗有 1 ~ 3 个分隔 ,产孢方式为全壁体生式。分生
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 , 有的两端平截 ,串生 ,单胞 ,
无色 , 表面平滑 ,从上往下依次成熟 , 分生孢子大小
为(16.0 ~ 21.5)μm ×(27.5 ~ 41.0)μm。在田间
尚未发现该菌的有性世代。
2.2 炭疽病
  主要为害果实 , 且多在果实中下部发病 ,叶片也
可受害。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水浸状淡黄色斑
点 , 之后逐渐扩展成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
斑 , 中部向下凹陷 ,发病果实易落。当环境条件适合
时 , 病斑迅速扩展 , 导致果实腐烂。湿度大时 , 可见
病部轮生或散生许多黑色和桔红色小颗粒(即分生
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团)。叶片受害 ,病斑椭圆形至不
57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3 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DOI :10.13938/j.issn.1007-1431.2009.03.031
规则形 ,灰褐色 , 病健分界明显 , 病部生有黑色小粒
点。该病在广西滇刺枣种植地发生普遍 , 发病适期
为冬春两季结果期 ,为害严重。
  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 loeospo-
rioides Penz.。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上 ,菌落圆形 , 边缘整齐 ,菌丝体致密呈绒毛状 , 初期
菌落灰白色 ,后变为灰绿色或黑灰色 , 呈轮纹状;分
生孢子梗短小 , 棒状 , 分生孢子单胞 , 无色 , 长椭圆
形 ,两端钝圆 , 有的稍向一侧弯曲 ,未见油球 , 大小为
(4.4~ 6.1)μm×(12.5 ~ 18.3)μm ,平均 5.1μm×
15.7 μm。
  炭疽病是滇刺枣上最常见的病害 ,全国滇刺枣
种植区均有报道。不同地点分离到的滇刺枣炭疽病
菌在大小及形态上稍有差异 , 应该是由胶孢炭疽菌
不同菌株间的差异引起。
2.3 灰霉病
  主要为害叶片 , 病菌多从叶缘开始侵染 , 初期
病斑水浸状 ,后为黄褐色 , 呈“ ∧ ”形向内扩展 , 可至
大半叶 ,隐约有轮纹 , 病健分界不明显 ,湿度大时常
可见一圈白色膜状物;病菌若侵染叶片中央 , 则扩展
成牡丹花状黄褐斑 ,病叶易脱落。潮湿时 , 叶背产生
大量鼠灰色霉层 ,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 一触即
烟雾状飞散。植株受害严重会导致整株叶片枯死。
广西部分果园零星发生 ,冬春季天气阴冷潮湿时易
发病 ,苗圃比大田易发病。病原菌为灰葡萄孢 Bot-
ry tis cinerea Pers.。 PDA 培养基上菌落灰色 , 气生
菌丝絮状 ,大量产孢后菌落表面呈粉状;菌落培养后
期产生菌核 ,菌核初期无色 , 中期灰绿色 ,后期黑色 ,
形 状 不 规 则 , 大 小 为 (2 ~ 5.4) mm ×
(1.4~ 4.2)mm。分生孢子梗直立 , 数根丛生 , 褐
色 ,光滑 , 大小为(80 ~ 200)μm ×(6.3 ~ 15)μm , 顶
端有 1~ 2 个分枝 , 分枝末端明显膨大;分生孢子卵
圆形或近球形 ,单胞 ,灰色 , 大小为(6.3 ~ 12.5)μm
×(6.3~ 11.3)μm ,平均 10.5 μm×9.3 μm。
2.4 链格孢黑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 ,果实也可受害 , 生长后期叶片受
害较重。叶片受害 ,初为褐色小点 , 随后扩展呈圆形
或不规则形 ,病斑小而多 , 边缘深褐色 ,中央灰白色 ,
病健分界明显;后期病斑易开裂 , 病叶易脱落。因缺
镁而导致叶肉黄化的叶片更易受此病菌感染 , 形成
的病斑沿叶脉上下扩展呈长条形。病菌若从叶片边
缘侵入 ,则病斑沿叶缘向叶内扩展出现叶缘焦枯。
潮湿时 ,病斑背面产生大量灰绿色霉层 , 正面霉层墨
绿色或黑色。果实受害 , 病斑为灰褐色 , 近圆形 , 中
央凹陷 ,边界水浸状 , 病斑中央布满黑色霉层。广西
各地果园均有零星发生 , 多在结果盛期至收获后期
发病 , 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重。
  病原菌为链格孢 Alternaria alternata(F r.)
Keissl.。 PDA 培养基上菌落致密 , 毛毡状 , 有明显
的两层轮纹 , 边缘整齐;初期灰白色 , 然后转为墨绿
色或黑色。分生孢子梗多单生 , 一般不分枝 ,直立或
稍弯曲 , 淡褐色 , 1 ~ 9 个分隔 , (1.75 ~ 60)μm ×
(3.7 ~ 5.6)μm;产孢方式为内壁芽孔出式 , 孢痕明
显;分生孢子多为 2~ 7 个链生 , 形状变化较大 ,倒棍
棒状 、卵圆形 、柠檬形或不规则形 , (18.8 ~ 59.4)
μm×(8.8 ~ 18.8)μm。 分生孢子表面粗糙 , 有瘤
变 , 孢身褐色 , 2 ~ 8个横隔膜 , 0 ~ 5 个纵隔 , 0~ 3 个
斜隔 , 分隔处略缢缩 , 有喙或无喙 , 喙及假喙柱状或
锥状 ,(5 ~ 35)μm ×(3.1 ~ 5.6)μm , 淡褐色 , 无分
枝 , 具 0~ 2 个隔膜 , 喙长与孢身之比 0.29。
  有报道 , I sariopsisindica var.ziz yphi Gupta et
Madaan 引起滇刺枣黑斑病 , Cladosporium ziz yphi ,
Alternaria sp.引起其煤污病[ 1] , 均主要为害叶片。
根据 A.alternata 所引起病害的症状特点及区别已
报道的黑斑病 , 命名为链格孢黑斑病。该病原菌除
在滇刺枣生长期造成为害外 , 据 Sharma M 、Singh Y
P 等研究 , 还是引起滇刺枣贮藏腐烂的重要病原菌
之一[ 12 , 13] 。
2.5 疫病
  主要为害苗圃苗木及田间幼龄树茎基部 , 受害
部位初期产生水浸状灰黄色病斑 , 病斑环绕茎部扩
展后 , 地上部叶片萎蔫 , 最后茎基部变黑干腐 , 叶片
枯黄 , 整株枯死。自然条件下 ,病部难以见到病征。
  病原菌为疫霉属 Phy tophthora sp.真菌。 PDA
培养基上菌落白色绒毛状 ,菌丝无色 , 无隔 , 老龄菌
丝膨大呈珊瑚状 , 边缘波浪状;孢子囊梗菌丝状 , 无
分枝;孢子囊无色 ,单胞 , 卵圆形或长椭圆形 ,顶端有
乳状突起 , 大小为(28 ~ 40)μm ×(50 ~ 78)μm , 长
宽比 1.8 ,不易脱落;厚壁孢子多顶生 , 圆形 , 无色 ,
大小为 40~ 46 μm。人工条件下单独培养不能形成
有性孢子。
  因未见到该病原菌有性阶段 , 故没有鉴定到种。
滇刺枣疫病已有报道 , 病原菌为棕榈疫霉 Phy toph-
thora palmivora 、烟草疫霉 Phy tophthora nicotianae
等[ 1 , 3] , 但均来自受害果实。 本文分离得到的疫霉
菌同其他已报道的滇刺枣疫霉病菌的关系尚有待进
一步研究。
2.6 褐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 ,偶尔为害枝条。 从叶尖或叶缘
开始发病 , 病斑为不规则形 ,黄褐色 , 隐约有轮纹 , 病
58          中 国 南 方 果 树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3 期 
健分界处暗褐色。枝条受害 ,病斑初期黄褐色 , 后环
绕枝条上下扩展 ,灰白色 , 病枝表皮开裂呈乱麻状。
广西果园均有发生 ,但为害较轻 , 多在结果期至收获
后期发生。病原菌为滇刺枣拟茎点霉 Phomopsis
mauritiana G.Q.Yuan et J.G.Wei , 笔者已作为新
种发表[ 14] 。载孢体在叶面及枝条表皮散生 , 初埋
生 ,成熟后外露 , 黑褐色 , 多近球形 ,少数扁球形 , 单
腔 ,直径 87.5~ 225.3 μm。分生孢子梗无色 ,分隔 ,
不分枝或 1 ~ 2 个合轴分枝 , (9.8 ~ 17.5)μm ×
(0.8~ 1.6)μm。产孢细胞无色 , 瓶梗型 , 内壁芽生
瓶体式产孢。甲型分生孢子(纺锤型分生孢子)单
胞 ,无色 , 椭圆形或披针形 , 两端各有 1 个油球 ,
(4.4~ 8.1)μm×(2.3 ~ 3.2)μm , 平均 5.8 μm ×
2.6 μm ,乙型分生孢子(钩状分生孢子)未见。 PDA
培养基上 25 ℃培养 , 乙型分生孢子单胞 , 无色 , 线
形 、稍弯 或 一 端 较 弯 , (17.5 ~ 47.5) μm ×
(1 ~ 1.3)μm , 平均 26.0 μm× 1.1 μm。
2.7 褐腐病
  主要为害果实。果实病斑初期水浸状 , 后扩展
为黄褐色 ,近圆形 , 中央明显凹陷 ,边界处水浸状 , 病
健分界不明显 ,发病部位果肉变软。条件适合时病
斑扩展快 ,果肉呈黄褐色软腐。未产孢时 , 病斑上菌
丝体为白色绵絮状 , 产孢后呈灰色霉层。广西部分
果园有零星分布 ,果树结果期低温阴雨天气有利于
该病发生。该病害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病原菌为 Streptobotry s streptothri x(Cooke et
Ellis)Hennebert。菌落在 PDA 培养基上初无色 ,
放射状 ,气生菌丝稀少 , 扩展速度较快。待大量产孢
后菌落变为灰绿色绒毛状。分生孢子梗无色 ,较短 ,
分枝或不分枝 ,与菌丝体无明显区别;分生孢子初为
矩圆形(两端平截 , 两端弧形), 无色 , 成熟后为椭圆
形或卵圆形 ,淡褐色 , 串生 ,以孢子芽生方式自下而
上依次成熟 , 成堆的分生孢子呈褐色 , 大小为
7.2 μm×8.2 μm。 PDA 培养 15 天左右形成菌核 ,
菌核初白色 , 成熟后黑色 , 近球形至不规则形 ,
1.5 mm×2.3 mm。
  该病原菌核糖体 DNA 的 ITS 区域 PCR扩增
产物为 567bp(GenBank 接受号为 EU012333), 经同
源性比较 , 该菌与 S treptobotry s strep tothri x(Gen-
Bank 接受号为 AY818330)的序列同源性为 99%。
综合其发病症状 、病原菌形态及分子性状 , 鉴定为
S trep tobotry s strep tothri x 。
参 考 文 献
[ 1]  王 兰 ,赵明富 ,何月秋 ,等.云南省毛叶枣主要真菌
病害调查[ J] .植物保护, 2006 , 32(1):87-91
[ 2]  雷新涛 ,臧小平 ,谢江辉.毛叶枣病害和缺素症的发
生与防治[ J] .中国南方果树 , 2000 , 29(5):45-46
[ 3]  胡美姣 ,邢梦玉 ,张令宏 ,等.毛叶枣采后病害与防腐
保鲜技术[ J] .中国南方果树 , 2002 , 31(5):51-53
[ 4]  Lal B, A rya A , Rai R N.A new sof t-rot of `b er
caused by P homop sis natsume and it s chemical con-
t rol [ J ] . Indian Phy topathology , 1981 , 34(3):
361-363
[ 5]  袁高庆 ,赖传雅.台湾大青枣黑斑病和灰霉病发生为
害初报[ J] .广西植保 , 2001 , 14(3):30
[ 6]  岑贞陆 ,谢 玲 ,黄思良 ,等.大青枣炭疽病的病原菌
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2 ,
18(3):48-52
[ 7]  袁高庆 ,谭道朝 ,付 岗 ,等.毛叶枣灰霉病的病原鉴
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2005 , 24(3):210-214
[ 8]  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 2001:1-543
[ 9]  郑儒永 , 余永年.中国真菌志第一卷(白粉菌志)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1-552
[ 10]  Uecker FA.A w orld list of Phomopsisnames wi th
notes on nomen clatu re , morphology and biology[ J] .
Mycol Mem , 1988 , 13:1-231
[ 11]  陈庆河 ,翁启勇 ,王源超 ,等.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
鉴定及其核糖体 DNA-ITS 序列分析[ J] .植物病理
学报 , 2004 , 34(2):112-116
[ 12]  Sh arma M , Majumdar V L.Some new p ost-har-
ves t diseases of ber frui ts in India[ J] .India Phytopa-
thology , 1994 , 45(3):415
[ 13]  Sing h Y P , Sumbali G.A scorbic acid statu s an d af-
latoxin product ion in ripe f ruit s of jujub e infected
w ith A sperg il lus f lavu s[ J] .India Phytopathology ,
2000 , 53(1):38
[ 14]  袁高庆 ,韦继光 ,黎起秦 ,等.引起滇刺枣褐斑病的
拟茎点霉属一新种 [ J] .菌物学报 , 2008, 27(5):
631-633
 收稿日期:2009-02-16
作者简介:袁高庆(1971-),女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植物病
害及其防治研究。 (责任编辑:肖 田)
59 2009 年 第 38 卷 第 3 期       中 国 南 方 果 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