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西水生经济植物病害初步调查 Ⅱ慈菇、荸荠、茭白病害



全 文 :广西水生经济植物病害初步调查*
Ⅱ 慈菇、荸荠、茭白病害
赖传雅  梁 钧
(广西大学农学院植保系 南宁  530005)
摘 要 记述慈菇病害 4种 ,荸荠病害 3种、茭白病害 5种。 其中慈菇圆斑病 (Curvularia sp. )、荸
荠白粉病、茭白褐色菌核病 ( Sclerotium o ry zae- sa tiv a )为国内首次报道。
关键词 慈菇 荸荠 茭白 病害种类 病原 症状
文献分类号: S436. 45
1 慈菇 ( Sagittaria sagittf olia )病害
1. 1 慈菇褐斑病
此病为广西首次报道。 南宁市郊普遍发
生 ,浦北、鹿寨等县亦有分布。病叶率达 90%
以上 ,以夏秋季为严重。
症状 叶片叶柄均可受害。 叶片上生密
集深褐色小斑点 ,近圆形或不定形 ,大小 0. 1
~ 3. 0mm。周边有黄褐色晕圈。病斑中央常
有白色霉状小点 ,此乃病菌繁殖体。叶上多数
病斑融合后叶片枯死。叶柄病斑梭形、近圆形
或不规则形 ,常连合成大斑块 ,使叶柄倒折。
花梗亦可受害。
病原 慈菇柱隔孢菌 ( Ramularia sagit-
tariae B res. )。分生孢子梗 2~ 5枝从气孔伸
出 ,近无色 , 0~ 2次分枝 ,少数 3次 , 12. 5~
16. 25μm× 2. 0~ 4. 4μm。 分生孢子无色 ,长
圆形至圆筒形 ,不分隔或有 1个分隔 ,少数 2
个分隔 , 8~ 21μm× 3~ 5μm。
1. 2 慈菇黑斑病* *
此病在南宁市郊普遍严重发生 ,连片病
 * 广西农大植保专业黄宗良等 13位同学先后参
加部分调查工作 ,谨致谢忱!
* * 为《广西农作物病虫名录》 ( 1964)记载过但未
有症状描述的病害名称。
斑造成整株枯死。
症状 在叶上初生黄绿色小斑点 ,渐次
扩大变成浅黄色不规则形病斑 ,后期黑褐色。
有黄晕。 病部两面均可见黑色小点 ,叶背较
多 ,此乃病菌分生孢子器。
病 原 慈菇 叶点霉菌 ( Phyllosticta
sp.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 ,黑褐色 , 110
~ 220μm× 95~ 195μm。 分生孢子单胞 ,无
色 ,近圆形或椭圆形 , 2. 5~ 6. 9μm× 2. 5~
5. 5μm。
1. 3 慈菇叶圆斑病
此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在南宁市郊心圩
乡发病普遍 ,常与慈菇褐斑病等混合发生。
症状 叶上病斑近圆形 ,棕褐色 ,略呈轮
纹状 ,中央具淡褐色圆点。有黄晕。潮湿时病
部可泌出乳白色胶液。 病斑后期脱落穿孔。
病原 弯孢霉菌 (Curvularia sp. )
1. 4 慈菇黑粉病* *
此病各地都有发生。 6月中下旬始病 , 8
~ 10月发病最盛 ,病叶率可达 50%以上。
症状 主害叶片和叶柄 ,有时亦为害花
梗和子房。叶部症状有三类:一是叶上生黄褐
色不规则肿斑 ,肿斑向叶面隆起 ,叶背凹陷呈
疱状 ,病部初见白色浆液溢出 ,接着表皮破
裂 ,散出黑色孢子堆 ,肿斑有时全部脱落成穿
孔状 ;二是叶上先出现黄褐色但不隆起的小
·79·广西农业科学  1998年第 2期
型不定形肿斑 ,干缩破裂后呈筛网状 ;三是叶
片正面生有边缘不明显的黄绿或橙黄色病
斑 ,表皮下生许多黑色小点 ,为病菌孢子球 ,
而叶背表皮则初生灰白色或奶酪色斑点 ,但
不肿突 ,终至表皮破裂露出黑色孢子球。
叶柄上的病斑隆起 ,梭形或短条状 ,具纵
裂纹 ,青褐色至深褐色。花梗症状呈球肿瘤。
花器染病后则子房全由黑色孢子球所取代。
病原 慈菇虚球黑粉菌 (Doassansiopsis
horiana ( P. Henn) Shen)。 孢子圆球形、椭圆
形或不定形 ,暗褐色 , 80~ 275( 173)μm× 75
~ 225( 150)μm。 孢子球外圈被 3~ 4层菌丝
状无色不孕细胞所包围 , 5~ 8μm× 4~ 6μm。
中央为浅褐色或淡橄榄色不孕细胞 , 8~
20μm。中间为排列紧密孢子层 ,椭圆形至长
形或多角形 ,红褐色 ,表面光滑 , 10~ 21μm×
7~ 14μm。
2 荸荠 ( Eleocharis tuberosa )病害
2. 1 荸荠秆枯病
此病为广西首次报道。荔浦、平乐、贺州、
鹿寨、南宁等市县有分布 ,育苗期即可发病 , 9
月上旬~ 10月下旬盛发 ,重病田病秆率 90%
以上 ,通常减产 15%~ 25% ,严重的田块损
失 59%~ 93% ,品质变劣 ,甚至绝收。
症状 主要为害茎秆、叶鞘 ,花器亦可染
病。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暗绿色 ,典型病斑梭
形 ,也有圆形、椭圆形或不定形斑 ,病部凹陷 ,
灰褐色 ,外圈枯黄色 ,病茎软化易倒伏枯死。
病斑上生黑色小点或短条状 ,有时呈环状排
列 ,为病菌分生孢子盘。受病叶鞘亦生水渍状
暗绿色不定形斑 ,可延及整个叶鞘 ,继后病部
灰白色干枯 ,其上亦形成小黑点。花器病状与
茎秆相似 ,多在鳞片或穗颈部 ,致花器过早黄
枯。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 ,即病菌繁
殖体。
病原 荸荠柱盘孢菌 ( Cylindrosporium
elecharidis Lentz)。分生孢子盘黑褐色 ,平行
排列或轮状排列 ,不突出 , 40~ 105( 63. 4)μm
× 20~ 35( 27)μm。产孢细胞瓶梗状 ,短棒形
或梨形 ,数根丛生 ,顶尖 ,不分枝 ,不分隔 ,无
色至淡褐色 , 6. 25~ 25( 12. 4)μm× 3. 13~
8. 75( 6. 4)μm。分生孢子无色 ,不分隔 ,线形 ,
两端尖中部大 ,直或稍向一侧弯曲 ,常有 1~
数个小油点 ,成熟时具不明显隔膜 , 43. 75~
103. 8( 63. 9)μm× 3. 75~ 6. 25( 4. 7)μm。
2. 2 荸荠锈病
此病为广西首次报道。合浦发生较重 ,南
宁等地亦有零星分布。 9~ 11月发生 ,病重时
植株倒伏 ,以致大量减产。
症状 初在茎上出现淡黄色或浅褐色小
斑点 ,近圆形或长椭圆形 ,稍凸起的夏孢子
堆。后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铁锈色粉末状
物即夏孢子。当荠秆上布满夏孢子堆时即软
化倒伏枯死。未见冬孢子堆。
病原 据庄剑云 1990年私人通讯 ,中国
荸荠锈菌应为离生柄锈菌 ( Puccinia liberta
Kern. )。 该菌在我国仅见夏孢子阶段 ,至今
未发现冬孢子阶段。夏孢子近球形 ,球形或近
椭圆形 ,橙黄或橙红色 , 15~ 29μm× 10~
20μm,有微刺 ,腰生或赤道部位生芽孔 2个 ,
个别 1个或 3个。
2. 3 荸荠白粉病
此病为国内首次报道。荔浦、贺州等县市
较常见 ,有日益严重趋势。
症状 主要发生于茎上 ,花器亦可染病。
初生近圆形星芒状粉斑 ,后向四周扩展成边
缘不明显的白粉斑块 ,严重时布满整条茎秆 ,
造成病茎早枯。
病原 目前尚未发现闭囊壳 ,病原菌种
的鉴定正在进行中。
3 茭白 ( Zizania caducif lora )病害
3. 1 茭白胡麻斑病* *
此病是茭白重要病害。 一般各地在 4月
·80· 赖传雅等:广西水生经济植物病害初步调查Ⅱ慈菇、荸荠、茭白病害
以后见病 , 7~ 10月病重 ,常使病叶焦枯。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 ,初散生针头大褐
色小点 ,逐渐形成长圆形、椭圆形 ,长形或梭
形病斑 ,如半边绿豆或半边黄豆大 ,边缘淡褐
至暗褐色 ,中央黄褐色至灰白色 ,有的略呈轮
纹状。有黄晕。后期病斑愈合 ,多从叶尖沿外
缘向下逐渐呈浅灰至褐色焦枯。湿度大时 ,病
斑两面生黑褐色霉层即病菌繁殖体。
病 原   茭 白 长 蠕 孢 菌
( Helminthosporium Zizaniae Nisik)。分生孢
子梗多为 2~ 3根丛生 ,偶见单生 ,黄褐色至
绿褐色 ,直或曲膝状 ,基部细胞膨大 ,顶端色
淡 ,孢痕明显 ,生于折点或顶端 , 3~ 11个分
隔 , 145~ 312μm× 7~ 8. 5μm。分生孢子倒棍
棒状或长椭圆形 ,黄褐色至暗橄榄色 ,中央
宽 ,两端渐狭 ,多数直 ,孢壁较厚 ,顶细胞和基
细胞呈钝圆形 , 3~ 9个分隔 , 55~ 110μm×
10~ 15μm。脐明显凸出。
3. 2 茭白锈病* *
此病在各产区均有分布 , 4~ 5月开始发
病 ,为害程度依各地区栽植条件而异。
症状 叶片两面及叶鞘上生褐锈色条状
夏孢子堆 ,边缘裂口的残余明显。夏孢子堆可
愈合成大的斑块。发病后期形成冬孢子堆 ,灰
色至黑色 ,条状 ,不裸露。
病原 茭白单胞锈菌 (Uromyces corona-
tus Miyabe et Nishida)。夏孢子椭圆形 ,黄褐
色 ,有微剌 , 18~ 34( 26)μm× 7~ 18( 14)μm,
芽孔 3~ 5个 ,多数 2个。夏孢子堆外围有侧
丝 ,头状或广棍棒状 ,壁薄 ,无色或淡色 ,长约
35~ 98μm,顶部直径 12~ 22μm。冬孢子长椭
圆形或卵形 , 18. 75~ 32. 50μm× 11. 25~
18. 75μm,顶圆 ,壁较厚 ,色深 ,指状突起 1~
4个 ,高 2. 5~ 7. 5μm。柄淡红或红褐色 ,不脱
落 ,长 31. 25~ 62. 5μm。
3. 3 茭白纹枯病
此病为广西首次报道。 产区普遍发生 , 5
月始见 , 6~ 9月盛发。
症状 主要侵染叶鞘基部。 在近水面叶
鞘上初现水渍状暗绿色椭圆形病斑 ,扩大后
呈云纹状。 中部枯白色 ,边缘暗绿色 ,湿度大
时灰绿色。 病部可形成多量菌核。
病原 无性阶段鉴定为立枯丝核菌
( Rhizoctonia solani Kǜ hn) ,有性阶段为佐佐
木亡革菌 ( Thanatephorus sasak ii ( shi r. ) Ju
= Pell icularia sasakii ( shi r. ) Ito)。菌丝分枝
发达 ,分枝处略缢缩 ,近处有一横隔。初无色 ,
老熟菌丝浅褐色。菌核褐色 ,内外颜色一致 ,
表面粗糙 ,扁圆或扁椭圆形 , 0. 4~ 4. 5mm×
0. 5~ 3. 5mm ,内部细胞 15~ 50μm× 10~
30μm。
3. 4 茭白褐色菌核病
此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常与茭白纹枯病
混合发生。
症状 叶鞘上初见小条斑或不定形斑 ,
最后病斑变成绿褐色至枯黄色。 病斑融合后
与纹枯病相似 ,但中心色较浅。近水面叶鞘病
斑多呈湿润状淡绿色。单病斑直径约 10mm。
后期在叶鞘组织内产生大量深褐色至黑色小
菌核。
病原 茭白褐色菌核病菌 ( Sclerotium
oryzae- sativa Saw ada )。菌核近球形至短圆
柱形 ,表面粗糙 ,由浅色渐变成深褐色或黑
色 , 475~ 1050μm× 465~ 690μm。菌核外层
黑色或深褐色 ,内部灰褐色或淡褐色 ,薄壁组
织状 ,由菌丝细胞膨大密集而成 ,膨大处 14
~ 24μm,内含少数颗粒体。
3. 5 茭白瘟病 (灰心斑病、拟稻瘟病 )
此病为广西首次报道。 目前仅见于阳朔
等地。 4月可见中心病团 , 6~ 7月为害盛期。
严重发生时可使茭笋减产两成以上。
症状 茭株分蘖盛期 ,叶片或叶鞘上产
生病斑。有三种类型: 急性型 ,病斑大者如半
边绿豆 ,小者如针头般粗细 ,两端较窄 ,暗绿
·81·广西农业科学  1998年第 2期
色 ,湿度大时叶背生灰绿色霉层 ;慢性型 ,梭
形或长椭圆形 ,中心灰白至灰绿色 ,边缘褐
色 ,病斑长约 2~ 5mm;褐点型 ,老叶上易发
生 ,高温干旱时形成褐色斑点 ,密生时叶片早
枯。
病原 稻梨孢菌 (茭白梨孢霉 ) ( Pyricu-
laria grisea Saccardo )。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 ,
淡褐色 , 3~ 5根丛生 ,基部稍粗 ,顶端渐窄
小 , 112~ 456μm× 3~ 4μm;分生孢子卵圆形
或梨形 ,无色 , 2隔膜 , 17~ 31. 5μm× 6. 5~
11μm,基部脚胞长 1~ 5μm。
参考文献
1 广西农业厅等编 . 广西农作物病虫名录 . 南宁:广西人
民出版社 , 1964.
2 李清铣 ,王连荣 . 江苏水生植物病害种类初步调查鉴定
. 江苏农学院学报 , 1985, 6( 1): 35~ 41.
3 魏景超 . 真菌鉴定手册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79.
4 吕佩科 ,李明运 ,吴钜文等 . 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2.
5 吕佩科 ,刘文珍 ,段半销等 . 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 .
北京:远方出版社 , 1996.
6  Pau l L. Lentz. New Records of Fungi On Chines e Wa-
terch es tnut. Th e 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 t. 1962,
67( 1): 184~ 193.
养蝎七要点
  河南省南阳市生物开发中心已投入大量人力物
力开展规模养蝎 ,对外供种传技。该中心杨石经过数
年的养蝎实践 ,总结出不少宝贵的养蝎经验。总结杨
石同志的经验 ,人工养蝎要点归纳如下: ( 1)控制温
度。 蝎子最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 26℃~ 38℃ ,产
仔时为 34℃左右。 当温度降至 10℃以下时 ,蝎子便
会处于冬眠状态 , 40℃以上蝎子即会脱水死亡。 ( 2)
控制湿度。 蝎子活动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应常年控制
在 15% ~ 18% ,空气湿度保持在 70% ~ 80% ,若空
气干燥或过湿 ,应及时洒水或通风调节。 ( 3)合理投
喂食物。温度在 12℃~ 20℃时 ,蝎子约 10~ 20天捕
食一次 , 26℃~ 38℃时 ,蝎子捕食次数增多 ,一次捕
食量也较大 ,此时可每 3天投喂一次食物。温度低时
适当延长投喂间隔天数。一般 3~ 5只蝎子一次投喂
一只大黄粉虫即可 ,小蝎投喂小黄粉虫。 ( 4)掌握放
养密度。 蝎子在蜕皮时 ,已完全失去自卫能力 ,常常
会被已蜕皮或未蜕皮的蝎子吃掉 ,蝎子在蜕皮期间
的放养密度越小越好 ,而且不要投喂大黄粉虫。 ( 5)
增加光照。 孕蝎增加光照时间 ,能促使蝎子提前产
仔 ,避免与减少直接产出死胎并提高仔蝎成活率。
( 6)大小蝎分离。 仔蝎蜕去第一层皮再过 7~ 10天 ,
身体健壮并离开母背独立生活时 ,及时把仔蝎与母
蝎大小分离 ,不然会发生大吃小的残杀现象。 ( 7)仔
蝎产仔前 ,把雄蝎全部捉出 ,另池饲养 ,以免雄蝎扰
乱孕蝎产仔或抢食仔蝎。孕蝎产完仔 ,并把小蝎分离
后 ,及时把雄蝎放入 ,让其自由交配。
(河南省南阳市生物开发中心 杨影 )
如何防止断奶母猪不发情
  一般母猪在仔猪断奶后 5~ 7天内就会自然发
情配种 ,由于疾病或外界不良因素影响 ,有的母猪在
断奶后没有发情表现。 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
的措施。常见的断奶母猪不发情现象有: ( 1)夏季 7、
8月高温高湿季节 ,由于热应激素的分泌 ,使母猪性
欲减退而表现不发情。 这要给母猪创造一个良好的
环境 ,提供充足的水 ,有条件的可以设一个水池让母
猪洗浴 ;在圈舍上搭凉棚 ;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能提高
母猪抵抗应激能力的添加剂 ,如维生素 C,碳酸氢钠
等。 ( 2)仔猪“吊奶”行为引起母猪不发情。即断奶后
的仔猪如果没有与母猪完全隔离开 ,仔猪常有机会
吃到母乳。只要将母猪与仔猪彻底隔开 ,防止仔猪吊
奶 ,几天后便可使母猪发情排卵。有时也可将公猪和
母猪同栏饲养几天 ,利用公猪的气味与相互接触诱
发母猪发情。
现在的猪场对于不发情的母猪大多采用注射激
素的方法来促使母猪发情。常用药物有:绒毛促性腺
激素 ,肌肉注射 ,每公斤体重用 10单位 ;乙烯雌酚 ,
视体重大小肌肉注射每头 10~ 25毫升 ;三合激素 ,
每头 2~ 4毫升。使用性激素给母猪催情不要过于频
繁使用 ,否则会扰乱母猪的正常性周期 ,甚至使母猪
丧失繁殖能力。一般在注射后不见效 ,要隔一个月后
才能再次使用。使用剂量要严格控制 ,用量过大会影
响母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 252600 山东省临清市聊地二院 白冰 )
·82· 赖传雅等:广西水生经济植物病害初步调查Ⅱ慈菇、荸荠、茭白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