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仿刺参与鼠尾藻、菊花心江蓠轮养时的生长及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全 文 :书DOI:10.16378/j.cnki.1003-1111.2015.09.001
第34卷第9期
2015年9月
水 产 科 学
FISHERIES SCIENCE
Vol.34No.9
Sep.2015
仿刺参与鼠尾藻、菊花心江蓠轮养时的生长
及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王 军1,2,田相利1,姜文联3
(1.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003;
2.东莞职业技术学,广东 东莞523808;3.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10640)
摘 要:将初始体质量(5.07±0.45)g的仿刺参幼参放养在池塘内竹制的4m×4m×1.5m网格中,
将夹有初始平均体长(31.7±10)cm,体质量(2.32±1.2)g的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的聚乙烯苗绳均匀
地系在网格竹竿骨架上。仿刺参初始放养密度为11头/m2,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的密度分别为187.5
g/m2、375g/m2、562.5g/m2、750g/m2和250g/m2、500g/m2、750g/m2、1000g/m2,后轮养的菊花心
江蓠按密度从小到大分别放置于原混养鼠尾藻密度为187.5g/m2、375g/m2、562.5g/m2、750g/m2网
格内。每隔15d检测一次不同轮养系统中仿刺参和藻类的生长及水体中叶绿素a,底泥中总氮、总磷
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120d的饲养结果表明,轮养大型藻的仿刺参特定生长率高于单养对照组的仿
刺参,混养鼠尾藻562.5g/m2后,轮养菊花心江蓠750g/m2的模式下,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
对照组(P <0.05);轮养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大型藻净产量越高,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下降
越明显;轮养组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单养组(P <0.05)。
关键词:仿刺参;海藻;轮养;生长;环境因子
中图分类号:S96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111(2015)09-0533-07
收稿日期:2015-01-31; 修回日期:2015-05-04.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13B0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NCET-08-0503);山东省杰出青
年基金资助项目(JQ201009).
作者简介:王军(1986-),男,硕士;研究方向:水产微生态制剂.E-mail:wang1986811jun@163.com.通讯作者:田相利(1971-),
男,教授;研究方向:水产微生态.E-mail:xianglitian@ouc.edu.cn.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蛋白含量高、
低脂低糖,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及多种活
性因子,素有“海八珍”之称。2013年,全国仿刺参
产量达1.937×105 t,产值超过200亿[1]。近年来,
随着近海养殖水体污染加重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仿刺参病害日益突出,制约了仿刺参养殖业的
发展。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是我国沿海常
见的褐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适宜
生长温度为18~24℃[2],可作为仿刺参的优质饲
料[3-4]。菊花心江篱(Gracilaria lichenoides)原产
于台湾,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海藻,鲜品是鲍和仿刺
参等养殖动物的重要饵料之一,适宜生长温度为20
~35℃[5]。两者的生态位(生长时间)可互补而
轮养。
仿刺参为底栖碎屑食性,主要摄食细菌、底栖硅
藻、原生动物以及动、植物的有机碎屑等,适合与大型
海藻类在同一个系统内混养,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国内外关于大型经济海藻的养殖研究较多,而对混养
系统中养殖动物生长促进及环境生物修复的研究报道
却很少[6]。笔者研究了仿刺参在网格中与不同密度的
鼠尾藻和菊花心江蓠轮养的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
为仿刺参可持续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鼠尾藻初始平均体长(31.7±10)cm,
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32±1.2)g,购于荣成市石
岛,试验当天清晨潜水员下海采集,选择藻体受损
较小的个体供试验用。菊花心江蓠购于福建厦门,
带冰空运至山东荣成。
试验用仿刺参购于山东省青岛市鳌山卫镇诚
信育苗场,初始体质量(5.07±0.45)g,运回后在
4m×2.5m×1m水泥池中暂养一周,暂养中,水
温控制在(19.0±1)℃,盐度29.0±1.0,连续换
水、充气,每日换水量约为800%。
1.2 方法
试验在山东荣成靖海湾仿刺参养殖池塘4m×4
m×1.5m的网格中进行。鼠尾藻采用苗绳夹苗的
方法吊养于网格中。用竹竿制成3m×3m的正方
形骨架,骨架中央用粗聚乙烯绳连接;将夹有藻体的
聚乙烯苗绳均匀系在竹竿骨架上;最后将固定好的带
有苗绳的骨架悬挂于试验网格上。竹竿框架的四个
角用不同长度的塑料绳悬挂石头,保证藻体悬挂在同
一水层。鼠尾藻与仿刺参混养系统饲养45d,收割鼠
尾藻15d后,在原网格继续进行菊花心江蓠与仿刺
参混养60d,整个试验计120d。
1.2.1 鼠尾藻与仿刺参混养
单株夹苗的鼠尾藻密度分别为187.5g/m2,
375g/m2,562.5g/m2,750g/m2。仿刺参单养为
对照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
1.2.2 菊花心江蓠与仿刺参混养
菊花心江蓠采用多株夹苗,夹苗第一天抽样测
定每簇江蓠质量,本试验单簇菊花心江蓠初始质量为
(25.05±8.95)g,测定的藻质量均为湿质量,设4个
混养密度组:250g/m2、500g/m2、750g/m2、1000g/
m2,分别放置于原鼠尾藻混养密度为187.5g/m2,
375g/m2,562.5g/m2,750g/m2试验网格内。设仿
刺参单养对照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水样采集与测定
每15d在水面下50cm处取水样500mL,参
照任贻超[7]的方法测定叶绿素含量,每个网格重复
取样3次。采集的水样用280μm孔径的筛绢预过
滤,除 去 大 多 数 浮 游 动 物。预 过 滤 的 水 样 经
Whatman GF/C玻璃纤维滤膜过滤备用。
1.3.2 泥样采集与测定
每个网格用采泥器釆取表层2cm沉积物样品5
个[8],60℃恒温烘箱内烘干,测定底泥沉积物中总氮、
总磷和有机碳含量。底泥中的总有机碳用 TOC分析
仪测定,碳酸盐形式的碳在总有机碳测定前经浓盐酸
处理。总氮和总磷含量参照雷衍之[9]的方法测定。
1.4 仿刺参和藻类生长测定
每15d抽样测定各密度组单位面积藻体质量
(湿质量),计算特定生长率。收割鼠尾藻时潜水员
下水取仿刺参样,测定体质量,计算仿刺参特定生
长率及体质量变异系数(测定完毕,放回原试验网
格)。特定生长率计算公式为:
特定生长率/%·d-1=(lnmt-lnm0)/t×100%
式中,m0为初始质量(g),mt为试验结束时质量(g),t
为养殖试验时间(d)[10]。
体质量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CV/%= (SD/m)×100
式中,SD为标准差,m为仿刺参体质量平均值(d)。
叶绿素计算公式为:
C/g·m-3=27.3×(Eb-Ea)×Ve/V
式中,C为叶绿素a含量(g/m3);Eb为酸化前波长665nm
和750nm处光密度值之差,Ea为酸化后665nm和750nm光密
度值之差;Ve为提取液体积(mL);V为抽滤水样体积(L)。
1.5 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以 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及 Duncan多重比
较,以P <0.05作为差异显著水平。
2 结果
2.1 水温变化
试验期间水温变化见图1。整个养殖过程中,水
温22.3~29.4℃,其中,6月平均水温22.6℃;7月平
均水温26.2℃;水温最高的8月,平均28.7℃;9月水
温下降,平均24.2℃。
图1 水温随时间变化
2.2 不同密度鼠尾藻的特定生长率
放养鼠尾藻密度为(750±28.4)g/m2的处理
组,养殖7d后,鼠尾藻开始腐烂死亡,其特定生长
率呈负数,试验结束时,单位面积藻体质量仍未达
到初始吊养量。整个试验期间,鼠尾藻初始放养密
度为187.5g/m2、375g/m2、562.5g/m2的处理组,
鼠尾藻特定生长率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显降低。
各组鼠尾藻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
初始吊养密度为(187.5±21.5)g/m2的处理组的
特定生长率最高(表1)。其原因可能为,试验开始
于6月上旬,水温约21℃,适宜鼠尾藻生长;7月下
旬混养结束时,平均水温接近27℃,不利于鼠尾藻
生长。
435 水 产 科 学 第34卷
2.3 不同密度菊花心江蓠的特定生长率
整个试验期间各密度组江蓠特定生长率呈现
前期高,后期降低的趋势。各密度组江蓠的特定生
长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表2),各组间江蓠特定
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
y= -0.174lnx+1.21(r2=0.949)
式中,y为单位面积江蓠特定生长率(%/d),x菊花心
江蓠吊养密度(g/m2)。
表1 试验期间鼠尾藻的生长
组别
g/m2
试验初始
密度/g·m-2
15d 30d45d
单位面积藻体
质量/g·m-2
特定生长率
/%·d-1
单位面积藻体
质量/g·m-2
特定生长率
%/d
单位面积藻体
质量/g·m-2
特定生长率
%/d
187.5  187.5±21.5  260.4±23.5  2.19±0.32  315.4±25.2  1.73±0.29  410.5±28.3  1.74±0.33
375.0  375.0±16.8  450.6±26.5  1.22±0.35  562.3±24.6  1.35±0.28  612.3±30.2  1.09±0.36
562.5  562.5±22.6  760.9±30.2  2.01±0.41  832.1±32.4  1.31±0.38  953.4±33.1  1.17±0.41
750.0  750.0±28.4  468.2±28.7 -3.14±0.37  481.9±29.8 -1.47±0.31  510.7±27.8 -0.85±0.33
表2 试验期间菊花心江蓠的生长
组别 试验 30d 60d
g/m2
初始密度
g/m2
单位面积藻体质量
g/m2
特定生长率
%/d
单位面积藻体质量
g/m2
特定生长率
%/d
250  250±22.3  350.0±24.5  1.12±0.25  452.3±32.6  0.99±0.19
500  500±35.2  608.6±26.5  0.66±0.15  865.4±45.3  0.91±0.21
750  750±32.2  932.9±30.2  0.73±0.17  1160.2±48.4  0.73±0.18
1000  1000±35.4  1231.2±58.7  0.69±0.22  1326.4±50.6  0.47±0.15
2.4 不同混养水体中叶绿素的含量
鼠尾藻—仿刺参混养和江蓠—仿刺参混养系
统整个试验期间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见图
2、图3。网格内外水体每月两次进排水,整个试验
期间两个混养系统中处理组与对照组水体中的叶
绿素a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各处理组
水体叶绿素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鼠尾藻—仿刺参
混养系统中,对照组和处理组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
分别为4.21~6.54g/m3和3.01~4.30g/m3;菊花
心江蓠—仿刺参混养系统中,对照组和处理组水体
中叶绿素含量为3.34~4.23g/m3和2.10~3.34
g/m3。这可能是由于大型海藻在生长过程中,大量
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抑制了浮游植物的
生长,因而水体叶绿素含量降低的缘故。
图2 鼠尾藻—刺参混养系统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
图3 江蓠—仿刺参混养系统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
2.5 不同混养水体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
含量的变化
除放养量为750g/m2处理组外,鼠尾藻—仿刺
参混养的处理组及对照组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总有
机碳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藻体总量最大
的处理组(初始放养量562.5g/m2的处理组)底泥
总氮和总磷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除最
高密度组外,所有处理组底泥总有机碳也显著低于
空白对照组(P<0.05),而各处理组底泥中总氮、总
磷和总有机碳与单养仿刺参对照组之间未出现显
著性差异(P>0.05)。初始放养量750g/m2处理
组,前期藻体大量死亡,腐烂的藻体沉积于网格底
535第9期 王 军等:仿刺参与鼠尾藻、菊花心江蓠轮养时的生长及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部,试验结束时底泥中氮和磷含量增加(图4)。
图4 鼠尾藻—仿刺参混养池塘底泥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
注:图中不同字母表示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图中字
母A1、B1、C1、D1分别代表鼠尾藻放养密度为187.5g/m2、375g/
m2、562.5g/m2、750g/m2处理组,E为仿刺参单养组.
除初始放养密度为1000g/m2处理组外,菊花
心江蓠—仿刺参混养系统各处理组底泥中总氮、总
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
0.05);而各处理组底泥中总氮、总磷、总有机碳与
单养仿刺参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图
5)。
图5 菊花心江蓠—仿刺参混养池塘底泥中总氮、
总磷和总有机碳的含量
图中不同字母表示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图中数字
A2、B2、C2、D2分别代表江蓠初始放养密度为250g/m2、500g/
m2、750g/m2、1000g/m2处理组,E为仿刺参单养组.
2.6 不同混养系统中仿刺参的生长和体质量的变
异系数
混养大型海藻的各处理组仿刺参特定生长率
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鼠尾藻密度562.5g/m2、菊花
心江蓠密度750g/m2的轮养组中,仿刺参的特定生
长率最高,达(0.53±0.15)%/d,显著高于单养仿
刺参对照组的(0.13±0.16)%/d(P<0.05),各处
理组仿刺参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
0.05)(表3)。
变异系数反映数据在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
变异系数越小表示仿刺参生长的越整齐,即同组仿
刺参个体之间的体质量相差较小。由表3可见,整
635 水 产 科 学 第34卷
个试验结束时,初始放养密度鼠尾藻187.5g/m2、
江蓠250g/m2及鼠尾藻375g/m2、江蓠500g/m2
两轮养组仿刺参体质量变异系数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5)。这一结果表明,混养适量的大型海藻,
有利于提高仿刺参生长的整齐度。
表3 大型海藻轮养时仿刺参特定生长率及体质量变异系数
组别 m1/g  m2/g  m3/g
45d特定生长率
%/d
120d特定生长率
%/d
45d
变异系数
120d
变异系数
A  5.07±045  5.67±0.49  7.34±0.38ab  0.25±0.06b  0.31±0.09ab  49.66±5.56  42.02±5.80a
B  5.07±0.45  5.96±0.37  7.12±0.60ab  0.36±0.10ab  0.28±0.07ab  42.14±6.58  46.89±3.22a
C  5.07±0.45  7.38±0.58  9.56±0.55a 0.83±0.16a 0.53±0.15a 52.55±2.56  44.28±6.31ab
D  5.07±0.45  6.12±0.35  8.21±0.66ab  0.42±0.08ab  0.40±0.12ab  55.26±4.68  49.65±5.68ab
E  5.07±0.45  5.42±0.57  5.96±0.52b  0.15±0.04b  0.13±0.16b  60.12±8.14  80.02±6.89b
注:1.表中m1、m2、m3分别为仿刺参初始、45d及120d时的平均体质量;2.表中同列数据上标不同字母表示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3.
表中A、B、C、D、E分别代表初始放养密度为鼠尾藻187.5g/m2、江蓠250g/m2;鼠尾藻375g/m2、江蓠500g/m2;鼠尾藻562.5g/m2、江蓠
750g/m2;鼠尾藻750g/m2、江蓠1000g/m2的轮养处理组以及仿刺参单养组.
3 讨 论
3.1 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
本试验中,初始放养量鼠尾藻187.5g/m2、菊
花心江蓠250g/m2两个低密度组中,鼠尾藻和菊花
心江蓠的特定生长率最高,主要原因是藻体的光照
和营养盐等生存资源竞争较小,生长较快。按单位
面积净产量算,初始放养量为鼠尾藻562.5g/m2、
江蓠750g/m2两组的净产量最高,分别达到389.8
g/m2和410.2g/m2,这与各组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
变化趋势相吻合。鼠尾藻562.5g/m2、江蓠750g/
m2两组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达0.83%/
d、0.53%/d,显著高于单养仿刺参的对照组(P<
0.05),说明混养大型藻类促进了仿刺参生长,而仿
刺参的活动在某中程度上也会促进藻类生长。
Qin等[11]的研究指出,仿刺参放养密度为10
头/m2时,仿刺参全年平均特定生长率为0.69%/
d。本试验中仿刺参特定生长率偏低,尤其是单养
仿刺参的对照组,特定生长率仅为0.13%/d,混养
密度为鼠尾藻562.5g/m2、江蓠750g/m2的轮养组
特定生长率最高,但也只有0.53%/d。其原因主
要为,本试验在6—10月进行,平均水温高于23
℃,超出仿刺参最适生长的10~15℃,不利于仿刺
参生长。有研究显示,4—5月、10—11月为仿刺参
的生长时期,高温的7—9月为其夏眠期[12-13]。其
次,本试验池塘水深约1.3m,水体清瘦,白天光照
强,水温昼夜变化较大,不利于仿刺参生长。
本试验条件下,鼠尾藻562g/m2,菊花心江蓠
750g/m2,仿刺参11头/m2的养殖效果最好,藻类
净产量和仿刺参终产量均最高。但并非是最佳的
轮养密度,具体的轮养密度可根据养殖目的和养殖
条件作出适当的调整。
3.2 混养大型海藻对养殖环境因子的影响
大型海藻和微藻为海水中的初级生产者,能利
用环境中的无机盐合成有机物,必然在营养元素、
光照、温度等方面有竞争。Fong等[14]研究发现,在
水体营养盐充足的条件下,大型海藻和片状蓝藻可
使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到原来的1/10,而
营养缺乏的情况下,浮游植物更具有竞争力。
Smith等[15]利用石莼(Ulva lactuca)处理污水,水
体中石莼和微藻均能很好的生长,但是在石莼存在
的条件下,微藻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推测原因
是两者竞争无机氮资源,而石莼在竞争中取得优
势。本试验在网孔0.8cm的网格中进行,网格内
外水体有微弱的交流,整体营养盐供给相对充足,
结果显示,在两个混养系统中,混养组水体中叶绿
素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原因是大型藻类具有竞争
营养和光照的优势,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任贻超[7]研究发现,仿刺参养殖池塘中89.8%
的氮、91.6%的磷来源于潮汐换水,而这些氮、磷分
别有27.5%和60.9%以沉积物的形式进入池底;对
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泥有机物的跟踪调查发现,仿刺
参养殖池塘底泥中的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含量显
著低于未养仿刺参的池塘。王肖君等[16]在仿刺参
池中混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池塘
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均低于单养对照组。这些研
究结果与本试验一致,其原因有以下3方面:(1)大
型海藻生长时大量快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17],使
水体中碳、氮、磷等营养元素沉积量减少;(2)大型
海藻的生长抑制了水体浮游植物的生长,尤其是底
栖微藻的生物量降低,减少了底泥有机物的沉降;
(3)仿刺参的活动和摄食消耗了一部分沉积物中的
有机物质[18-19],对底泥中的沉积物造成经常性的扰
动,使有机物颗粒再悬浮。本试验显示,轮养结束
735第9期 王 军等:仿刺参与鼠尾藻、菊花心江蓠轮养时的生长及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时,除最高混养密度组外,其他处理组底泥中总氮、
总磷、总有机碳均明显低于单养仿刺参对照组(P>
0.05),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说明大型
海藻在养殖环境修复及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等有巨
大潜力[20-22]。
3.3 影响仿刺参与大型藻类混养效果的机制
鼠尾藻、菊花心江蓠—仿刺参轮养时,各处理
组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单养仿刺参对照组,
鼠尾藻562g/m2、菊花心江蓠750g/m2、仿刺参11
头/m2轮养条件下,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最高。鼠
尾藻和菊花心江蓠为仿刺参优质天然饵料,在混养
过程中以鲜藻和腐殖质形式源源不断地为仿刺参
提供食物,促进仿刺参生长。在养殖过程中经常看
到仿刺参粘附鼠尾藻、江蓠藻体上。黄瑶[23]研究了
自然海区不同大型藻类对仿刺参的营养贡献,发现
春季褐藻(Phaeophyta)对仿刺参营养贡献率最高,
达到29.2%;而秋季红藻(Rhodophyta)对仿刺参
的营养贡献高达42.7%。王肖君等[16]研究发现,
混养适当比例的龙须菜,能有效改善养殖水体水
质,显著提高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降低养殖环境
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赖龙玉等[24]进行了盘鲍
(Haliotis discus)单 养、与 浒 苔 (Enteromorpha
prolifra)、石莼、绳江蓠(G.chorda)、真江蓠(G.
asiatica)4种藻类混养试验,发现混养组中盘鲍特
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仿刺参为沉积食性,部分
食物来源于底栖硅藻和原生动物及附着其上的有
机质,而这些食物主要分布在海草繁茂、光照度低
的岩礁间和大型海藻丛生的泥沙底[25],混养大型海
藻可以为仿刺参生长提供食物。
除作仿刺参食物外,混养大型藻类还可以有效
增加养殖水体溶氧量,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以利于仿刺参的生长。王肖君等[16]研究发现,龙须
菜—仿刺参混养组,水体溶解氧均维持在5mg/L
以上。围隔试验发现,养殖龙须菜可使网箱养殖区
的缺氧海水的溶氧水平提高3倍以上,达到过饱和
状态,还可有效去除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去除
率超过80%[26]。Neori等[27]利用大型海藻作为修
复生物,对鱼、藻高密度综合养殖系统进行调控,在
为期两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养殖水体中溶解氧、
pH、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及无机磷等水质指标均
能达到正常的指标。
仿刺参与大型藻类混养系统中大量繁殖的藻
体可以起到遮荫作用,为仿刺参提供弱光的生存环
境,有利于减少仿刺参的光照应激反应,间接促进
仿刺参生长。张硕等[28]研究发现,仿刺参在无光及
弱光下,摄食等活动频繁,在光照度较高时,长时间
栖息在人工参礁的阴影区。刘元刚等[29]发现,在仿
刺参养殖池中混养大叶藻(Zostera marina),可有
效提高仿刺参的生长和成活率,缩短仿刺参夏眠时
间约两周。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4年中国渔业年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307.
[2] 梁洲瑞.鼠尾藻的有性繁殖及光合生理的初步研究
[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2.
[3] 郭娜,董双林,刘 慧.几种饲料原料对刺参幼参生长和
体成分的影响[J].渔业科学进展,2011,32(1):122
-128.
[4] 袁成玉.海参饲料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水产科
学,2005,24(12):54-56.
[5] 牛化欣,马甡,田相利,等.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
养殖环境净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6,36(增刊):45-48.
[6] Liu S J,Jie Z Y,Zeng S F.The commercial cultivation
of Gracilara and its polyculture with prawn in China
[J].Journal of Zhanjiang Ocean University,1997,17
(2):27-30.
[7] 任贻超.刺参养殖池塘不同混养模式生物沉积作用及
其生态效应[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8] Gerino M,Stora G,Poydenot F,et al.Benthic fauna
and bioturbation on the Mediterranean continental
slope:Toulon Canyon[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1995,15(11/12):1483-1496.
[9] 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6:1-123.
[10]李思发.中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种质研究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60.
[11]Qin C,Dong S L,Tian X L.Optimization of stocking
density for th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under feed-supplement and non-feed-supple-
ment regimes in pond culture[J].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09,3(8):296-302.
[12]Bao J,Dong S L,Tian X L,et al.Metabolic rates and
bi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tissue during periods of inactivity[J].Chi-
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0,28
(2):218-223.
[13]Yang H S,Zhou Y,Zhang T,et al.Metabolic charac-
teristics of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during aestivation[J].Journal of Experi-
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2006,330(2):
505-510.
[14]Fong P,Zedler J B,Donohoe R M.Nitrogen vs.phosphorous
835 水 产 科 学 第34卷
limitation of alga biomass in shalow coastal lagoons
[J].Liminol Oceanogr,1993,38(5):906-923.
[15]Smith D W,Horne A J.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of
resource competition between planktonic microalgae
and macroalgae(seaweeds)in mesocosms simulating
the San Francisco Bay-Estuary,California[J].Hydro-
biologia,1988,159(3):259-268.
[16]王肖君,孙慧玲,谭杰,等.龙须菜对刺参生长及环境
因子的影响[J].渔业科学进展,2011,32(5):58-66.
[17]王翔宇,詹冬梅,李美真,等.大型海藻吸收氮磷营养
盐能力的初步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1,32(4):
67-71.
[18] Moriarty D J W.Feeding of Holothuria atra and Stichopus
chloronotus on bacteria,organic carbon and organic ni-
trogen in sediment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J].Aust
J Mar Freshwater Res,1982,33(2):255-263.
[19]Uthicke S.Sediment bioturbation and impact of feeding ac-
tivity of Holothuria(Halodeima)atraand Stichopus
chloronotus,two sediment feeding holothurians,at Lizard Is-
land,Great Barrier Reef[J].Buletin of Marine Science,
1999,64(1):129-141.
[20]冯美霞.菊花心江蓠对排海污水的生物净化[J].海峡
科学,2014,4(8):28-30.
[21]关春江,刘青,赵冬至,等.鼠尾藻对养殖水体净化的
围隔试验[J].海洋环境科学,2012,31(5):701-703.
[22]安鑫龙,李雪梅,徐春霞,等.大型海藻对近海环境的
生态作用[J].水产科学,2010,29(2):115-119.
[23]黄瑶.大型藻类光合固碳作用及对鲍、参供饵力的研
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3.
[24]赖龙玉,严正凛,钟幼平.4种不同藻类与鲍混养的初
步试验[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9(2):
89-94.
[25]张宝琳,孙道元,吴耀泉.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剌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食性初步分析[J].海洋科
学,1995,19(3):11-13.
[26]汤坤贤,游秀萍,林亚森,等.龙须菜对富营养化海水
的生物修复[J].生态学报,2005,25(11):3044-3051.
[27]Neori A,Krom M D,Elner S P,et al.Seaweed biofil-
ters as regulators of water quality in integrated fish-
seaweed culture units[J].Aquaculture,1996,141(3/
4):183-199.
[28]张硕,陈勇,孙满昌.光强对刺参行为特性和人工礁模
型集参效果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
20-26.
[29]刘元刚,王光辉.大叶藻移植在海参养殖中的应用[J].
齐鲁渔业,2006,23(4):1.
Growth of Sea Cucumber and Water Quality Features in Polyculture of Sea
Cucumber with Seaweeds Sargassum thunbergi and Gracilaria lichenoides
WANG Jun1,2,TIAN Xingli 1,JIANG Wenlian3
(1.The Key Laboratory of Mariculture,Ministry of Education,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03,China;
2.Dongguan Polytechnic Colege,Dongguan 523808,China;3.Guangdong Vocational Co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
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Juvenile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with body weight of(5.07±0.45)g was stocked
at a rate of 11ind/m2 and polycultured in a bamboo made 4m(width)×4m(length)×1.5m(height)grid
tied by PVA strings of sea weeds Sargassum thunbergii with body length of(31.7±10)cm[body weight
of(2.32±1.2)g]at a rate of 187.5g/m2(A1),375g/m2(B1),562.5g/m2(C1)and 750g/m2(D1)for 45
days and Gracilaria lichenoides with the same size at a rate of 250g/m2(A2),500g/m2(B2),750g/m2
(C2)and 1000g/m2(D2)for 60days in a pond.The polyculture was conducted alternatively,that is,G.
lichenoides was stocked later into the grids(A2,B2,C2andD2)which S.thunbergii was tied initialy(A1,
B1,C1and D1).The growth of the sea cucumber and sea weeds and levels of chlorophyl a,total nitrogen
(TN),total phosphorus(TP)and total organic carbon(TOC)were determined in a 15day interva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higher specific growth rate(SGR)in the sea cucumber polycultured with the
seaweeds than in the sea cucumber in monoculture,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olyculture C than in the
monoculture(P <0.05).The chlorophyl a level was shown to be declined in the polyculture water with
increase in net yield of the sea weeds.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levels of TN,TP and TOC in the
sediments in the polyculture than those in the monoculture of sea cucumber(P <0.05).
Key words:Apostichopus japonicus;sea weed;alternative culture;growth;environmental factor
935第9期 王 军等:仿刺参与鼠尾藻、菊花心江蓠轮养时的生长及对环境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