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刺松藻(Codiumfragile(Suringar)Hariot),属于绿
藻门(Chlorophyta),绿藻纲(Chlorophyceae),管藻目
(Siphonales),松藻科(Codiaceae),松藻属(Codium),
是一种世界性分布海藻,全藻具有抗肿瘤,抗菌,抗
病毒,抗凝血,利尿消肿,并有很强的杀灭肠道寄生
虫的作用[1]。而对于刺松藻化学成分有关抑菌方面
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刺松藻甲醇/氯仿
(1∶1)提取物组分进行了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
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
藤黄微球菌的初步活性研究,旨在为刺松藻的开发
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材料 实验样品刺松藻于 2003年 9月份
采集于青岛沿海,摘除杂藻、无脊椎动物等,用过滤
海水洗净泥沙,阴凉通风处晾干备用。海藻样品由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夏邦美研究员、丁兰平博士
鉴定。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
标本编号:C.200309001。
1.1.2 试验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
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藤黄
微球菌均由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
实验室生物活性物质筛选实验室提供。
1.1.3 试剂 所用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柱层
析硅胶 (200~300目)及薄层层析硅胶 GF254 (10~
40μ)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出品;所用石油醚沸程为
60~90℃;
1.1.4 仪器 超导核磁共振仪 (BrukerAM-400
型); 旋转蒸发仪 (RE540yamato);培养箱(PW/
10-002);超净工作台(CCV-1311);高压蒸汽灭菌器
(SM-52);254nm紫外灯。
1.2 方法
1.2.1 提取与分离 将晾干的刺松藻样品(3500g)
粉碎,用甲醇-氯仿(1∶1)混合溶剂浸泡提取3次,每
次3d,将提取液合并后减压浓缩得浸膏350g;将此
浸膏分散于4L90%甲醇水溶液中,用4L石油醚萃
取 3次,每次 3h,石油醚萃取物减压浓缩后干重
100g。将剩余溶液减压浓缩至600mL,除去大部分
甲醇,添加水至体积为1.6L,用2L水饱和的乙酸乙
酯萃取 3次,每次 3h,乙酸乙酯萃取物浓缩后干重
34g;被乙酸乙酯萃取后的水溶液用水饱和正丁醇
2L萃取3次,每次3h,正丁醇部分减压浓缩后得浓
稠膏状物25g。
1.2.2 抑菌活性测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2],通过
观察样品是否产生抑菌圈及抑菌圈大小,半定量地
对样品的抗菌活性作出评价。阳性对照为庆大霉
素,浓度为1mg/mL;样品浓度为6mg/mL。
1.2.3 石油醚部分的层析 石油醚部分经减压硅
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后分为极性递增
的 0%(C1)、10%(C2)、20%(C3)、50%(C4)、80%
(C5)、100%(C6)6个组分,组分 C3经硅胶柱层析
(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洗脱),制备薄层(石油醚:
乙酸乙酯=10∶1)层析得到化合物Ⅰ(20mg)。
2 结果
2.1 活性结果
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刺松藻粗提物、石油醚
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进行了初步的抑
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石油醚相具有一定的抑菌活
收稿日期:2007-05-11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赣教技字[2007]327号;井冈山学院校级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殷帅文(1978-),男,湖南长沙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研究与开发.
刺松藻抑菌活性成分初步研究
殷帅文,何旭梅,郎锋祥
(井冈山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摘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藤黄微球菌为供试
菌,对刺松藻全藻甲醇/氯仿 (1∶1)提取物各组分进行了初步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石油醚组分C3具有
一定的抗菌活性。对组分C3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从中获得一个纯化合物Ⅰ,通过波谱手段鉴定其结构为植
醇乙酸酯。
[关键词]刺松藻;松藻科;抑菌活性;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Q949.2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718(2007)08-0045-02
第28卷 第8期
2007年8月
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JournalofJinggangshan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
Vol.28No.8
Aug.2007
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第28卷第8期
Studyonbacteriostaticactivityofcodium fragile
YINShuai-wen,HEXu-mei,LANGFeng-xiang
(ColegeofLifeScience,JinggangshanUniversity,Jian343009,China)
Abstract:ThebacteriostaticactivityofthefractionsofMeOH-CHCl3 (1∶1) extractofthewholeplantsof
Codium fragileweretestedwithStaphylococcusaureus, Bacilussubtilis, Eshericiac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TyphoidalsalmonelosisandMicrococcusluteus,Amongthem,crudefractionC3 isolatedfrom
petroleumether-solubleofshowedthebacteriostaticactivityagainstBacilussubtilis.Theisolationofcrude
fractionC3leadtoapurecompoundⅠ.Onthebasisofspectraldata,itwascharacterizedtobephytyl
acetate.
Keywords:codiumfragil[ codiaceae[ bacteriostaticactivity[ chemicalconstituents
性。
对刺松藻石油醚组分(C1~C6)和纯化合物Ⅰ测
试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
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藤黄微球菌的抑制活
性。实验结果表明组分 C3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
的抑制活性(样品 6mg/ml时,抑菌圈为 11mm),其
余组分和纯化合物都均没有表现出抑菌活性。
2.2 化合物Ⅰ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为无色油状物,无荧光,在TLC上5%
浓硫酸-无水乙醇溶液加热显紫红色,碳谱提示分
子中含有22个碳,结合氢谱,提示分子中含有一个
乙酰基和一个长链二萜。其中长链二萜含有5个甲
基,10个亚甲基,4个次甲基,和 1个双键季碳,另
外含有1个连氧亚甲基,根据以上信息可确定化合
物分子式为 C22H42O2,不饱和度为 2,经详细的文献
检索,该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与化合物植醇乙酸酯基
本吻合[3],故该化合物的结构被确定为植醇乙酸酯。
波谱数据:13CNMR (CDCl3)d:61.4(C-1,CH2),
118.0(C-2,CH),142.7(C-3,C),39.8(C-4,CH2),
25.0(C-5,CH2),36.6(C-6,CH2),32.8(C-7,CH),
37.3(C-8,CH2),24.4(C-9,CH2),37.4(C-10,CH2),
32.6(C-11,CH),37.3(C-12,CH2),24.8(C-13,CH2),
39.3(C-14,CH2),27.9(C-15,CH),22.6(C-16,CH3),
22.7(C-17,CH3),19.7(C-18,CH3),19.7(C-19,CH3),
16.3(C-20,CH3),21.0(C-21,CH3)171.1(C-22,C)[
1HNMR(CDCl3)d:5.34(1H,m,H-2),4.58(1H,d,
7.3,H-1),2.05(3H,s,H-21),1.69(3H,s,H-20),
0.87(3H,d,J=6.6Hz,H-16),0.87(3H,d,J=
6.6Hz,H-17),0.85(3H,d,J=6.6Hz,H-19),
0.84(3H,d,J=6.6Hz,H-18)
3 讨论
本文中首次报道了刺松藻石油醚相各个组分
以及纯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组分C3表现出一定的
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活性,对组分C3进行进一步的
分离纯化,得到纯化合物Ⅰ,对化合物Ⅰ进行进一
步的抗菌和细胞毒活性追踪,但化合物Ⅰ并没有表
现出相应的活性。说明化合物Ⅰ不是真正的活性化
合物,真正的活性化合物可能在分离的过程中丢
失,或者抗菌活性本身需要组分 C3中各个化学成
分的协同作用方能表现。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
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i,XY,Huo,YS,Chen,G.A surveyofmedicinalseaweedre-
sourcesinLiaodongpeninsula[J].Chin.Mar.Drugs,1994,
13(3):50-54.
[2]ZhouDQ. ExperimentalhandbookofMicrobilogy[M].
Shanghai:Shanghai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87.
56-73.
[3]GoodmanRA,OldfeildE,AlerhandA.Assignmentsinthe
natural-abundancecarbon-13nuclearmagneticresonance
spectrumofchlorophylaandastudyofsegmentalmotion
inneatphytol[J].J.Am.Chem.Soc.1973,95:7553-
7558.
(责任编辑:彭晓冬)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