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贵州旱地苕子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研究



全 文 : 2010 年 第 2 期 耕作与栽培 · 21 ·
 
贵州旱地苕子不同种植模式经济效益研究
陈正刚1 , 李 剑1 , 朱 青1 , 张 箐2 , 向明贵2 , 杨念龙2
(1.贵州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 贵州 贵阳 550006;2.贵州省织金县农业局)
摘 要:通过对苕子与其它作物的 3 种间套模式与冬闲土
的经济效益比较表明:不同苕子种植模式较冬闲提高玉米产
量 100~ 553.7 kg/667 m2 , 增幅 27.5%~ 52.4%。不同种植
模式总收入是较冬闲地—玉米增收 496 ~ 958 元/ 667 m2 , 增
收幅度达 85.4%~ 164.9%。不同苕子种植模式纯收入较冬
闲模式增收 436 ~ 740 元/ 667 m2 , 增幅 105.8%~ 179.6%。
纯收入从高到低的排列是:苕子/马铃薯—玉米>小麦/苕
子—玉米>苕子—玉米>冬闲—玉米。
关键词:苕子;种植模式;经济效益
贵州现有耕地 490.4 万 hm2 , 贵州免耕/保护性总面积
210.63 万 hm2 , 其中以冬闲田土面积最大 , 其次是绿肥免耕 ,
面积 3.86 万 hm2 。建国以来 , 贵州省绿肥生产在 1949 年
0.6 万 hm2(初始时期)的基础上 , 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949—1958 年为试验 、示范时期 , 面积达 9.3 万 hm2 ;1959
年至 60 年代末为徘徊时期 , 面积未超过 6.7 万 hm2;70 年代
至 80 年代中期为缓慢回升时期 ,到 1988 年面积仅有 4.7 万
hm2 ;1988 年后由于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重视和加强
有机肥料工作的指示”精神 , 绿肥生产进入发展时期。苕子
是贵州绿肥的主要品种之一 , 同时也是很好的饲料作物 , 当
地农户用苕子加工草粉养畜 ,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
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探索苕子和其它主作物间套复种模式 ,
提高农民收入 ,特开展本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为织金县八步镇万人坟 , 供试土壤为黄壤黄泥
土。供试作物及品种:苕子为光叶紫花苕子 , 玉米为毕单 17
号 ,马铃薯为丽薯 20-2 , 小麦为黔麦 16。供试肥料为尿素
N46%、普钙 P2O 5 12%、氯化钾 K 2O60%。
试验设 4 个处理:1、小麦/苕子—玉米 , 2 、马铃薯/苕
子—玉米 , 3 、苕子—玉米 , 4 、冬闲—玉米 。 3 次重复 , 小区面
积 20m2 , 随机区组排列。试验种植 150cm 开厢 ,各作物之间
行距都为 50 cm , 2 行苕子套 2 行小麦 ,马铃薯 ,空闲。
苕子于 2008 年 9 月 20 日种植 , 2008 年 12 月 13 日和
2009 年 3 月 29 日收割 , 苕子茎叶加工草粉 , 根茬作玉米肥
料。玉米施肥量:N∶P2O5 ∶K2O=180∶120∶12 kg/ hm2 。
收稿日期:2009-12-15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子课题
[ 200803029-02-0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6BAD5B
06-0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8BADA4B10-04] ;贵州
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 nz字(2007)3002号]
第一作者:陈正刚(1967-),男 ,副研究员 ,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朱 青(1961-),女 ,研究员,从事环境生态研究工作。
马铃薯施肥量:N∶P2O 5∶K 2O=105∶60∶135 kg/ hm2 。小
麦施肥量:N ∶P 2O 5 ∶K 2O=60 ∶30∶60 kg/hm2 。小麦于
2008 年 10 月 20 日种植 , 2009 年 5 月 15 日收获;马铃薯于
2009 年 2 月 20 日种植 , 2009 年 7 月 27 日收获;玉米于 2009
年 4 月 9 日种植 , 2009 年 9 月 10日收获。
2 结果与讨论
2.1 苕子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根据各小区实际测产数据 , 对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
明:不同苕子种植模式与冬闲—玉米模式玉米产量之间存在
显著差异 ,苕子—玉米模式 、小麦/苕子—玉米模式与1 500~
831 kg/ hm2 , 增幅 27.5%~ 52.4%。马铃薯/苕子—玉米模
式由于马铃薯与玉米共生的时间较长 , 玉米产量较低。苕
子—玉米模式玉米产量最高 , 与马铃薯/苕子—玉米模式之
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 1)。
表 1 苕子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处理 产量(kg/ hm 2)
产量增加
(kg/ hm2) %
差异显著性
0.05 0.01
苕子—玉米 8306 2856 52.4 a A
小麦/苕子—玉米 7496 2046 37.5 ab A
马铃薯/苕子—玉米 6950 1500 27.5 b AB
冬闲—玉米 5450 0 c B
2.2 苕子不同种植模式对各作物产量及复合产量的影响
3种苕子种植模式由于种植规格一样 , 苕子鲜草产量无
明显差异 , 可收苕子鲜草 27 870 ~ 28 695 kg/ hm2 , 小麦/苕
子—玉米与马铃薯/苕子—玉米模式分别可收小麦 2 655 kg/
hm2 。复合产量从高到低的排列是马铃薯/苕子—玉米>小
麦/苕子—玉米>苕子—玉米>冬闲—玉米(见表 2)。
表 2 苕子不同种植模式对各作物产量及复合产量的影响
单位:元/ hm2
处理 玉米 小麦 马铃薯 苕子鲜草 复合产量
苕子—玉米 8306 0 28695 37001
小麦/苕子—玉米 7496 2655 27870 38021
马铃薯/苕子—玉米 6950 0 15300 27945 50195
冬闲—玉米 5450 0 5450
2.3 苕子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
苕子不同种植模式因种植苕子后 , 枯叶和根茬作玉米的
肥料 ,苕子是豆科植物 , 根瘤菌固氮作用 , 因此玉米产量极显
著高于冬闲地玉米产量 , 种植的苕子可以加工成草粉 , 经济
效益也比较高 ,有些种植模式还有其它作物的收入。不同苕
子种植模式总收入较冬闲地—玉米模式增收 7 440 ~ 14 370
元/ hm2 ,增收幅度达 85.4%~ 164.9%。不同苕子种植模式
纯收入较冬闲模式增收 6 540 ~ 11 100 元/ hm2 , 增幅
105.8%~ 179.6%。纯收入从高到低的排列(下转第 29页)
 2010 年 第 2 期 耕作与栽培 · 29 ·
薯 1.39%、中薯 52.78%;2m 开厢第三 53.84%,分别为大薯
1.28%、中薯 52.56%;2.64 m 开厢第四 53.04%, 分别为大
薯 1.52%、中薯 51.52%;3.3m 开厢第五 51.85%,分别为大
薯 1.23%、中薯 50.62%;3m 开厢最低 54.17%,分别为大薯
1.52%、中薯 50.02%。 单株薯重:3.3 m 开厢最重 , 为
342.89g;2 m 开厢第二 , 为 339.51 g;2.31 m 开厢第三 , 为
320.88g;1.65m 开厢第四 ,为 310.34g;2.64m 开厢第五 ,为
294.87g;3 m 开厢最低 , 为 283.98 g。
表 2 马铃薯主要经济性状调查
处理 主茎高(cm)
分枝数
(枝)
小薯(<50 g)
数量
(个)
均重
(g) %
中薯(50~ 150 g)
数量
(个)
均重
(g) %
大薯(>150 g)
数量
(个)
均重
(g) %
薯总个数
(个)
单株薯重
(g)
理论产量
(kg/ 667m2)
1.65m 87.5 3.1 3.1 30.2 43.06 4 50.3 55.56 0.1 155.2 1.39 7.2 310.34 1551.7
2m 85.2 3.2 3.6 32.5 46.15 4.1 50.6 52.56 0.1 150.5 1.28 7.8 339.51 1697.5
2.31m 85.4 3.2 3.3 34.3 45.83 3.8 50.7 52.78 0.1 150.3 1.39 7.2 320.88 1604.4
2.64m 84.9 3.5 3.1 32.8 46.97 3.4 52.4 51.52 0.1 150.3 1.52 6.6 294.87 1474.5
3m 86.1 3.5 3.3 32.6 50 3.2 48.5 48.48 0.1 151.2 1.52 6.6 283.98 1419.9
3.3m 86.5 3.5 3.9 30.5 48.15 4.1 50.9 50.62 0.1 152.5 1.23 8.1 342.89 1714.5
2.3 不同带距对马铃薯 、玉米产量的影响
表 3 产量结果
处理 小区(m2)
马铃薯产量
小区产量
(kg)
单产
(kg/667m2)
比 ck
(±%)
玉米产量
小区产量
(kg)
单产
(kg/ 667m2)
比 ck
(±%)
1.65m开厢 66.7 156.5 1565.0 -3.69 38.6 386.0 -5.67
2m开厢 80.0 195.0 1625.0 — 49.1 409.2 —
2.31m开厢 93.3 220.7 1576.4 -0.03 61.2 437.1 6.82
2.64m开厢 106.7 231.5 1446.9 -10.96 74.4 465.3 13.71
3m开厢 120.0 255.5 1419.4 -12.65 82.5 458.3 12.0
3.3m开厢 133.3 350.2 1751.0 7.75 86.5 432.5 5.69
  由表 3 看出:各处理马铃薯 、玉米产量差异较大 , 说明开
厢带距对马铃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马铃薯产量以 3.3
m 开厢最高 ,平均单产 1751 kg/667 m2 , 比对照增产 7.75%;
2m 开厢(对照)平均单产 1 625 kg/ 667 m2 , 产量位居第 2;
2.31 m 开厢平均单产 1 576.4 kg/ 667 m2 , 比对照减产
0.03%,产量位居第 3。玉米产量以 2.64 m 开厢最高 , 平均
单产 465.3kg/ 667 m2 , 比对照增产 13.71%;3 m 开厢平均单
产 458.3kg/ 667 m2 , 比对照增产 12%,产量位居第 2;2.31 m
开厢:平均单产 437.1kg/ 667m2 ,比对照增产 6.82%,产量位
居第 3。
2.4 不同带距经济效益分析
表 4 经济效益比较
处理
马铃薯
产量
(kg/667 m2)
单价
(元/kg)
产值
(元/667m 2)
玉 米
产量
(k g/ 667m2)
单价
(元 /kg)
产值
(元/667 m2)
复合效益
产值
(元/667 m2)
比 ck
(±%)位次
1.65m开厢 1565.0 0.60 939.0 386.0 1.4 540.2 1 479.4 -4.42 6
2m开厢 1625.0 0.60 975.0 409.2 1.4 572.88 1547.88 — 3
2.31m开厢 1576.4 0.60 945.84 437.1 1.4 611.94 1557.78 0.64 2
2.64m开厢 1446.9 0.60 868.14 465.3 1.4 651.42 1519.56 -1.83 4
3m开厢 1419.4 0.60 851.64 458.3 1.4 641.62 1493.26 -3.53 5
3.3m开厢 1751.0 0.60 1050.6 432.5 1.4 605.5 1 656.1 6.99 1
  从表 4 可知 3.3m 开厢产值最高 ,平均复合产值 1 656.1
元/ 667 m2 , 比对照提高 6.99%;2.31 m 开厢平均复合产值 1
557.78 元/ 667 m2 , 比对照提高 0.64%,产值位居第 2;2 m 开
厢(对照)平均复合产值 1 547.88 元/667 m2 , 产值位居第 3;
1.65 m 开厢最低。
综上所述 ,不同开厢带距对马铃薯 、玉米套作产量影响
较大 ,在相同密度下 , 以 3.3 m 开厢效益最好 , 1.65 m 开厢效
益最低。试验为了降低试验误差 , 马铃薯 、玉米设置了相同
密度 ,对不同带距的空间是否合理利用 , 以及不同带距马铃
薯 、玉米的适宜密度有待下步试验研究。
(上接 21 页)是:马铃薯/苕子—玉米>小麦/苕子—玉米>
苕子—玉米>冬闲—玉米(见表 3)。
表 3 苕子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
单位:元/ hm2
处理号
投入
化肥 种子 总投入
收入
玉米 小麦 马铃薯 苕子
总收

纯收

苕子—玉米 2 535 900 3435 13 290 2 865 16155 12 720
小麦/苕子—玉米 3 195 750 3945 12 000 3 180 2 790 17970 14 025
马铃薯/苕子—玉米 3 780 2025 5805 11 115 9 180 2 790 23085 17 280
冬闲—玉米 2 535 450 2985 8715 8 715 6 180
注:绿肥鲜草 0.1元/ kg ,尿素 2.0元/ k g ,普钙 0.6元/ kg ,氯化钾 2.2
元/ kg ,玉米种子 20元/ k g ,玉米籽粒 1.6元/ kg ,小麦种子及小麦
1.20元/ kg ,马铃薯及种子马铃薯 0.6元/ kg。
3 小 结
不同苕子种植模式较冬闲提高玉米产量 1 500 ~ 8 506
kg/hm2 ,增幅 27.5%~ 52.4%。不同种植模式总收入是较
冬闲地—玉米增收 7 440 ~ 14 370 元/hm2 , 增收幅度达
85.4%~ 164.9%。不同苕子种植模式纯收入较冬闲模式增
收 6540 ~ 11 100 元/ hm2 , 增幅 105.8%~ 179.6%。纯收入
从高到低的排列是:马铃薯/苕子—玉米>小麦/苕子—玉
米>苕子—玉米>冬闲—玉米。
参 考 文 献
[ 1]  郑元红 ,潘国元 ,毛国军 ,潘木军 ,何开祥 ,朱长安.不同绿肥问
套作方式对培肥地力的影响[ J].贵州农业科学.2009 , 37(1):
79-8.
[ 2]  黄国勤 、张桃林 、赵其国著 ,中国南方耕作制度 ,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 , 1997年 7月.
[ 3]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江西绿肥生
产的发展[ J].耕作与栽培.2008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