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础理论的突破飞跃 ,科教先行发展 ,尽力采用先
进技术 ,不断加强规范工作的实施和改进 , 实行
生态协调可持续 发展 战略 , 与现代化社会进步
同行 ,使古老的中药富具有现代化 的内涵 。 依
此 , 中药这一 民族奇葩定可永久璀灿生辉 。
注 :本文作者为广州奇星药业 有限公 司董事 长 、 高级工 程
师 、执业药师
( 1999
一 0 7 一 0 1 』比不哥
2 (X托〕一 0 3 一 2 8修回 )
考证
贝母类中药品种的本草考证
西安市药品检验所 (71 以〕5 4 ) 谢志民 王敏春
西安市中医医院 ( 71 。卫) l ) 吕润 霞
摘要 魏晋以前的药用 贝母指假贝母 。 南北朝时期开始使用浙贝母 ,直到明代后期 ,假贝母和湖北
贝母一直占居贝母的主要位置 。 明代末期 ,开始大量使用浙贝母和川贝母 , 浙贝母产于象山者称为象贝
母 , 产于其它地区者称为土贝母 , 川贝母一开始就包括了伊贝母 。 中国药典等现代文献收载的 土贝母 ,
实为假贝母 ,应更名为贝母 , 以恢复其木来面 日 , 亦可避免与本草著作中的土贝母 (浙贝姆 )相混 。. 湖北
贝母可 以作为浙贝母的代用品 ,而不应代川贝母药用 。 伊贝 母可合并于川 贝母项下 , 平 贝母代川贝母使
用则无本草文献依据 。
关键词 贝母 假 贝母 浙贝母 湖北贝母 川贝母 伊贝母 土贝母 沐草考证
现今使用的贝母类药材 , 自中国药典 1963
年版开始 ,分为浙贝母 、川贝母 、平贝母 、伊贝母
和土贝母等五类 。 《卫生部 药品标准 · 中药材 》
还收载了湖北 贝母 , 尚有地方习惯使用的东贝
母和作为混乱品种处理 的秦贝母 、 皖贝母 、彭泽
贝母 、 砂贝母 、 一轮贝母和米贝母等 。 中药成方
制剂标准中亦 有诸多混乱 , 如历届中国药典 中
贝母花 、 贝母花片 、 贝母花流浸膏 , 乌贝散中的
“ 贝母 ” 和 “ 贝 ” 均指浙贝母 ;而半贝丸 、橘贝半夏
丸、 贝羚胶囊中的 “ 贝 ” 又指川贝母 。 现行的《卫
生部药品标准 · 中药成方制剂》中 , 蛇胆贝母片 、
蛇胆贝母散 、 橘贝合剂 、 二母安嗽浆 、 二母 安嗽
丸和二母安嗽片等的 “ 贝母 ” 、 “ 贝 ” 和 “ 母 ” 均指
浙贝母 ;而贝母梨膏 、 贝母二冬膏 、 橘贝半夏冲
剂、贝羚散 、 半贝丸 、 小儿珍贝散 、 二母 宁嗽 颗
粒、二母宁嗽丸 、二母清肺丸等的 “ 贝母 ” 、 “ 贝 ”
和“母 ” 又指川贝母 , 复方贝母散 和羚 贝止 咳糖
浆中的 “ 贝母 ” 和 “ 贝 ” 却指平贝母 , 且治咳川 贝
批把露和蛇胆川贝液中的 “ 川贝 ” 亦指平贝母 。
法定标准 中的混乱 , 直接影响药 品生产和临床
处方用药 。 实际使 用的川 贝母多数是平贝母 、
中药材第 23 卷第 7 期 2 (XX)年 7 月
伊贝母和小浙 贝母或浙贝母芯 , 医生处方 中很
难见到平贝母 、 伊贝母和湖北贝母等名 。 “ 药品
质量标准 ” 厘定严重脱离 了实际 ,对生产和使用
起不到规范和指 导作用 。 为了澄清混乱 , 有必
要对 贝母类药材品种做全 面的本草考证 。
1 假贝母— 魏晋以前的贝母
(诗经 ·载驰》有 “ 阶彼阿丘 ,言采其赢 ” 的诗
句 〔’ 〕 ,作者许穆夫人身处许国 (今河南叶县 ) ,欲
往槽邑 (今河南 滑县东南 ) 吊唁卫侯戴公 , 因封
建礼仪不 能成行而 作此诗 , 时 值公 元 前 6 2
年圈 。 “ 阿丘 ” 当指许国和潜 邑之间的山丘或低
山 。 《官 子 · 地 员 》篇 亦 载 : 其 山 之旁 有彼黄
蠢闭 。 陆机 <诗疏》云 : “ 忘 , 今药草贝母也 ,其叶
如括楼而细小 , 其子 在根下如芋 子 , 正 白 , 四 方
连累相著 ,有分解 。 ” 闭陆机为公元 2 6 1 一 3 03 年
间吴郡吴县华亭 (今上海松江 )人 ,后移居洛阳 ,
此 “ 蠢 ” 为分布于洛阳附近的胡芦科植物假贝母
oB l占o s t。~
P a n ic 以at uln
。
《尔雅》载 : 酉 , 贝母川 , 《说文》载 : 曲 , 贝母
也 ,通作赢川 , 则曲 和 忘均相 通 。 郭 璞 注 《尔
雅 》 : 曲根如小贝 , 圆而 白花 , 叶似韭川 , 与 百合
4 2 3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2000. 07. 028
科植物老鸦瓣 翻切 ad e以站 相近 。 该种现今部
分地方仍混充贝母使用 。 郭璞为公元 7 26一 3 4 2
年间河东闻喜 (今山西 )人 ,与陆机同时代 , 山西
亦为假贝母的主产地之一 , 而郭璞未提假贝母 。
贝母一名 ,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阜
阳汉简 中 , “ 贝母已寒热也 ” 囚 , 《神农本草经》和
《名 医别 录》亦均有 记载 。 此三 者分别 与 《诗
经 》 、 《尔雅》和陆机 、 郭璞同时代 、 同地域 ,且《名
医别录》载贝母生晋地 , 十月采根 ,暴干〔“ 〕 ,与假
贝母一致 ,说明此前的 .贝母 为假贝母 。
2 浙贝母和湖北贝母— 南北朝至明代使用的新贝母
《雷公炮炙论》载 : 贝母去 内口鼻上有米许
大者心一小颗 ,其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 ,
号 曰月一龙精 , 不人药中 ,若误服 ,令人筋脉不收 ,
用黄精 、小篮汁合服 ,立愈川 。 说明此时用的贝
母具有 “ 外面两片有皱纹 , 内口鼻上有米许火者
心一小颗 ” 的特征 , 应 为百合科 不h 艺反al 。 属 的
鳞茎 。 <本草经集注 》载 贝母 , 今出近道 ,形似聚
贝子 ,故名贝母 , 断谷服之不饥 stj 。 “ 近道 ” 指南
京附近地区 ,此时贝母应为浙贝母 F . 汀`。巍嚼 i
iM q
. 。 丹龙精者 ,据 (本草 蒙签 》插图及其中毒
. 症状 ,应为天南星科植物犁头尖 场舫 in un : id -
va 成at 二 的块茎 , 即当今 的水半夏 。 王惠民 、 尚
志钧等认 为此丹龙精为前述老鸦瓣 ,并据 《中药
大辞典》的记载 , 老鸦瓣鳞茎 中含有秋水仙碱 ,
会引起上述丹龙精 的中毒症状 〔9 , ’ 。爪陈心启等
则认 为 此丹 龙精为百 合科植 物丽 江 山 慈菇
hlr 卿瓜ia nd 姗 的鳞茎 ,所含 的秋水仙碱会引起
丹龙精 的中毒症状〔川 。 该种在 云南丽 江又称
草贝母或土贝母以代贝母使用〔`2〕 ;老鸦瓣鳞茎
含秋水仙碱 约为 5 即 m , 而 丽江山慈菇含量达
0 1 一 0
.
2%
,二者相差近 钓 倍 ls[ 〕。 老鸦瓣除药
用外 , 尚可提制淀粉 ,实际使用时不会出现 中毒
症状 , 而秋水仙碱的毒性 “ 发生较慢 , 往往在用
药 3 一 6 小时后才发生 , 有 恶心 、 呕吐 、腹泻 、衰
竭 、虚脱及呼吸麻痹 ,继续应用可能产生粒性白
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后果 。 ” 〔` 2〕
从《唐本草》所载贝母 的叶形 、采收和产地
分析 ,润州 (今江苏镇 江 )和江南 ( 长江 以南 )诸
·
4 2 4
州者为当浙贝母 ;荆州 (今湖北松滋全石首间的
长江流域 )和襄州 (今湖北襄 阳 )者当为湖北 贝
母 几 爪之脚入C。澎 , 4〕。
《图经本草 》中至少收载了四种贝母 。 晋地
(今 山西 、 河南 、 陕西 交界 处 ) 、 河 中 (今 山西永
济 ) 、郑 (今河南郑州 ) 、 蔡 (今河南汝 南 ) 、 近道
(指北宋京都河南开封附近 )按所附插图应 为假
贝母 ; 寿州 (今 安徽 风 台 ) 、 滁 州 (今安 徽凤滁
县 ) 、润州及越州 (今浙江浦阳江 、 曹娥江流域 .及
余姚县地 )者应为浙贝母 (越州贝母插图 与百合
科植物不符 ) ;郧州 (今湖北武汉 ) 、 随州 (今湖北
随县 ) 、 江陵县 (今湖北江陵县 )和峡州 (今 三峡
湖北段 )者多指湖北贝母 ,而峡州贝母按插 图与
太 白贝母 F . at 争a ic o is 相符 ;所述的二月生苗 、
八月采 根 、 阴干 〔’ 5 〕与 《本 草 述 钩 元 》所 载 贝
母 〔`6〕一 致 , 应 为 百 合科 荞 麦 叶大 白 合 aC -r
d勿 icr :~ ca
t为` 几,( t n unr ( W i l s o n ) S t e二 , <本 草便
读 》中贝母插 图〔`7〕正是 此种 。 《中国北部之 药
草 》亦载 : “ 著者现有之川贝母 ,据其鳞片形状推
测之 , 似荞麦叶 .贝母一类 ,宋苏颂之所谓荞麦叶
者当指 L i zi`掀 co dr 夕乙li n “ m , 即荞麦叶贝母 。 ’ , 〔 , ”〕
《本草蒙鉴 》对 贝母的描写和药材插图应为
湖北贝母 , 而植物插图为假 贝母 〔` 9〕。
3 川贝母— 明代末期出现贝母《木草原始 》将 贝母 分为二 类 , 其中 “ 色青
白 、体重 、 单粒 ” 的南贝母应指浙贝母中的 “ 元宝
贝 ” , 而 “ 色自 、体轻 、 双瓣 、质尤 良” 的西 贝母应
泛指产于 我国西南和西北部分 地区的川 贝母
(主要为川 贝母 F . 。 i r r人习。 、 暗紫 贝母 F . “ in -
加双决〕以 a 、甘肃贝母 F , p~
a 械i 和梭砂贝母 F .
山俪毋饭)及伊 贝母 (主要为新疆 贝母 F , 。 夕al 卜
脚i 和伊犁贝母 F . aP u id 夕乙〕r 口 ) 〔刻 。 《本草纲目拾遗 》载 : 贝母川产者味甘 , 最佳 , 西产味薄 ,
次之 ;又云出陕西者名西贝 , .又号大 贝 ltz 〕。 此
应指经陕西散出的伊贝母 。
川 贝之名 , 首见于 《本草正义 》〔 LZ j , 林森荣
等人认为始载 丁 (景岳 个书 》〔2j , 二 者仅 差一
年 。 《本 草从新 》载川 贝母 , 圆正 底平 , 开瓣味
甘圈 , 《本草求真 》亦认为川 产开瓣者 良〔24 〕 , 应
为今川贝母 中的青贝 , 因松贝为青贝未抽 茎时
中药材第 23 卷第 7 期 2以 x )年 7 月
的鳞茎 , 难免会 一同采集 使用 。 《本草纲 目拾
遗》引叶阎斋云 : 川贝之象荷花蕊也 ;龙安 (今 四
川 出一种大如钱 ,皮细 白而带黄斑 , 味甘 ,乃川贝中第一 l2[ 〕 ,应 为今川贝母 中的炉贝 。 《伪药
条辨》所载川贝 , ·一 头尖 , 亦 次〔困 , 与现今川
贝母相符 。
《本草纲 目拾遗 》又载 : 川贝中一种 出巴东
者独大 ,番人名紫草贝母 , 大不道地 21[ 〕。 <伪药
条辨》亦载 : 湖北荆州巴东县产者 ,皮色带黑 ,性
硬而光 , 头尖 , 肉呆白色 , 味苦 , 更次 〔25j 。 二著
均说明湖北贝母已混充川贝母 。
《伪药条辨》载 : 陕西新开山产者 曰西贝 ,或
名尖贝 ,颗扁头尖 ,味甚苦 ,更不道地 ,疑是现今
陕西太白 l一 1称为尖贝或狗牙贝的百合科西藏洼
瓣花 刀心沙1众a it bo ic 。 。 《增订伪药条辨》又载 : 又
有一种伪货 , 名西 贝 , 其性 不 能化痰 , 更 相反
矣。 25[ 〕。 <药物 出产辨》亦载 : 义有一种西贝 , 产
山西 、 陕西 , 以西贝为最劣〔26] 。 伪充川 贝母 的
西贝当为胡芦 利一的假 贝母 。 川贝母 其它伪 品
“鲁贝 ” 和 “ 西 珠 贝母 ” , 前 者 疑为 今之平 贝母
F
. 。 、 成。 此 ,后者为前述的老鸦瓣 。
《植物名实图考》中载有川中和大理府点苍
山产的两种贝 母 , 前者的描述及插图与前述犁
头尖相符 , 当今 云南会 泽 地区 将 高山 犁 头尖
乃灿习inl o a ilr o uln 称作贝母药用 ;后者 则与丽
江山慈菇相符 〔刘 。 贾祖璋等人考证认为后 者
为水王替科的水玉替 及 `
~
ia d议比内门 〔28j , 当
地称之为苍山贝母 。
更有甚者 , <本草原始 》即载有以制半夏 伪
充西贝母 , 《本草纲 目拾遗 》亦载有 以浙贝 母伪
充川贝母的现象 。 现今各地充川贝母使用的贝
母属植物就有三 十余种 ,允川贝母 、 贝母和土贝
母使用的非贝母属植物有 10 科 18 种 〔呱洲 。
4 土贝母— 除象贝母外的浙贝母土贝母一名始见于《外科正宗》的红花散痛
汤吻〕 ,《景岳全书 · 本草正 》首次将土贝母 单列
记载 l3L 〕 , <本草汇言》 、 <本草崇 原 》〔刘和 <本 草
从新》等亦有记载 , 且均 以土贝母与 川贝母 、 象
山贝母相 比较 。 这 几位作者分 别为东海 通州
(今江苏南通 ) 、浙江绍兴 (原籍四川绵竹 ) 、浙江
中药材第 23 卷第 7 期 2 (心) 年 7 月
杭州 、杭州西冷 、 浙江海盐人 , 所载土 贝母均应
为 当地所产的浙贝母 。
《百草镜 》载贝母 “ 出川者曰 川贝 , 出象 山者
名象贝 ,绝大者名土贝 。 土 .贝形大如钱 ,独瓣不
分 ,与川产迥别 , 各处皆有 。 有出安徽六安之安
山者 ,有 出江南宜兴之章江者 ,有 出宁国府之孙
字埠者 。 浙江惟宁波郸县之樟 村及象 山有之 。
人药选 白大而燥 皮细者 良 。 ” l2[ 〕所载 各地 均产
浙贝母 ,而浙江宁波郸县之樟村及象山 ,则是浙
贝母的传统 主产地 , 无其它贝母分布 。 此处 十
贝母应指各地所产的浙贝母 , 象山为最早的主
产地因而延称象 贝母 , “ 独瓣不分 ” 则指今之元
宝 贝 。 赵学敏引赵贡 栽语 “ 浙 贝乃宁波土 贝母
也” ,并将 <木草证》中土贝母文收载于浙 贝母项
下 〔21〕。
中药材手册 19 59 年版 、 中药志 19 59 年版
和中国药典 197 7 年版均将假 贝母称 为上 贝母
收载 , 并延续葵今 。 当今各地作 土 .贝母药用的
有 5 科 8 种植物〔川 。
5 讨论
魏晋以前的贝母指假贝 母和老鸦瓣 , 而本
草著作中单指假贝母 。 南北朝时期就开始使用
浙贝母 , 由于产地等原因 ,直到明代后 期 , 假 贝
母 和湖北 贝母还一直 占居药用 贝母 的主要位
置 , 并出现了犁头尖和荞麦叶贝母等混乱品种 。
明代末期 ,开始大量使用浙贝母和川贝母 , 浙贝
母 产于象 山者称为象 贝母 , 产丁其它地区 的称
为土贝母 ;l] }贝母中一开始就包括了伊贝母 , 同
时也出现了大量伪混品 , 并认为 以湖北 贝母和
平贝母伪充川贝母不妥 。 有鉴于贝母类药材使
用的混乱现象 ,建议 :
5
.
, 中国药典等药品标准 及现代文献 中的土
贝母 ,实为假贝母 , 为本草文献 中最早 的贝母 ,
不应与木草中的土贝母 (浙贝母 )相混 。
5
,
2 湖北贝母一开始就与浙 贝母同称 为贝母
药用 , 并在唐代至明代后期一直 占居贝母 的土
要地伉 , 含有与浙贝母相 同的贝母 甲素 、贝母 乙
素和贝母素辛等 成分 , 与川 贝母相差较远 。 川
贝母从使用开始就反对湖北贝母代用 。
5
.
3 伊贝母形态 、 产地均与川贝母相近 , 目.从
,
42 5
开始到现在实际使用中均作为川贝母使用 。 在
目前川 贝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 中国药典可否
将伊贝母合并于川贝母项下 , 以切合实际和历
史 ,减少混乱 。
5
.
4 平贝母仅以川贝母的伪田 出现在 <伪药条
辨》 , 其它本草别无记载 ,且形态 、产地及化学成
分均与川贝母相差甚远 ,不宜作川贝母使用 。
叭;滁
历代本草著作中的贝母插图
1
. 本草图经 ( la . 贝母 bI . 峡州贝母 比 , 越州贝母 )
2
. 本草纲 目 3 . 本草蒙荃 ( 3a . 植株 3b . 药材 3c . 丹
龙精) 4 . 本草原始 ( 4 : . 象贝母 4 b . 西 贝母 ) .5
植物名 实考 6 . 本草便读
参 考 文 献
朱喜 ,注 . 诗经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 : 23
何国治 . 诗经鉴赏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 98 :
臼
郝鲜行 尔雅义疏 (下一 ) ,北京市中国书店 , 1982 :
释草 24
许慎 . 说文解字 ,北京 : 中华书局 , 1男 2 : 21 上 、 23 上
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 , 等 . 阜 阳汉简 · 万物 . 文
物 . 1988 , ( 4 ) : 36
陶弘景集 . 尚志钧辑校 . 名医别录 ,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社 , 1988 : 12 3〕
雷教 雷公炮炙论 ,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5
: 35
陶弘景集 , 尚志钧等辑校 . 本草经集注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 19 4 二27 4
王惠民 . (雷公炮炙论 )中 “ 丹龙睛 ” 考释 中国中药
杂志 , 1卯 1 , 16 ( 6 ) : 380
, O 尚志钧 ,等 . 贝母药用历史及品种考察 . 中华医
史杂志 , 19 5 , 25 ( l ) : 38
1 陈心启 , 中药贝母名实考 . 植物分类学报 , 199 7 ,
1 5 (2 )
: 3 1
12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卜海 : 卜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 2 : 157 6 、 880 、 7 7 5 、 22 6
1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等 . 中药志 . 第二
册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第 2 版 , 1 9 8 2 : 24
14 唐慎微 . 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57 : 205
15 苏颂 ,撰 , 尚志钧辑校 . 木草 图经 , 合肥 :安徽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生沟4 二164
16 余世春 , 等 , 中药贝母 的药用历史及 发展 方向 .
中国中药杂志 , 1至9 〕 , 15 ( 8 ) : 6
17 张秉成 . 本草便读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5 9 : 5
18 石户欲勉著 , 沐绍 良译 . 中国北部之 药草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 5 ] : 3 6
19 张瑞贤 . 本草名著集成 ,北京 : 华夏 出版社 , 1叩 8 :
10 1
2 0 李中立 . 本草原始 ,中医古籍出版社 , 卷二 , 1叨:9
l 2
21 赵学敏 . 本草纲 目拾遗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 社 ,
第 2 版 . 19 8 3 : 12 3
2 林森荣 . 川贝毋始载本 草文献 : 中华医 史杂志 ,
19 1
,
2 1 ( 2 )
: 8 1
2 3 昊仪洛 . 本草从新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新 1
版 , 1982 : 32
24 黄宫啸 . 本草求真 .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 新 1
版 , , 97 9 : 1醉
25 郑肖岩辑 . 曹炳章增订 . 增订伪药条辨 , 上海 :科
技卫生出版社 , 1959 : 18
26 谢宗万 . 中药材品种论述 . 上册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第 2 版 , 19 0 ; 3朋
2 7 昊其浚 r 植物名实图考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1 :9
157
28 贾祖璋 . 中国植物图鉴 ,北京 : 中华 书局 , 195 :5 95 7
2 9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等 . 新华本草纲要 . 第三册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性洲) : 49 大5 76 、印1
30 陈实功著 ,刘忠恕等点校 . 外科正宗 , 天津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 3 : 2伪
31 张介实 . 景岳全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新 l
版 , 1984 : 9 13
32 张志聪著 . 刘小平点校 , 本草崇原 , 北京 : 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 , 1卯 2 : 70
( 19 9 9
一 1 1 一 19 收稿 )
45
4 2 6 中药材第 23 卷第 7 期 2印 C 年 7 月
H c
r
b o log iC a lS t ud yf o
r
h te Be血 n t .C a g e t od回C h ln e s
入 ledc n e in oh te or ig ina iP la n ts
儿 e 1 2山` n, W出 ,g M众cI h阴
(兀an In sut ut e fo r D n lg C o l斑℃ l , 7 1田 54 )
1」 R l u l x l a
(儿出1 升 a dj it 皿 al C ihn e se M汕 ic 叱 H o s pi tal , 71 以)〕l )
川减口cts 踢 s 洲 e l e re 即电 t卜e h e l l) 〕 l吻 c a l 濒 dl y of “ B e im t: ” e ate 即石。 a l C川二* m e山 e io o n t卜e o `彭n al p la n协 , T h e
二 s 、d * 、 h o 协它」山 at ite[ m ed ie in a l “ 伐 im u , , 晚 fo 。 “ w e ij i n , , 卿`耐 i , “ Ji , 反 im l , , , ( 2;。伪。 s
~
脚刀趾“ 加力 J刀仁) ; “ N e n 晚 i , , d卿翻y
忱召脚 I t引」义 d “ hez B
c i m t ,” (腼“ `了找在 ,丙朋石叩 `) , but “ Jia 玫五n u ” adn “ H u lx 忿1 B e~ ” ( F . h呼褚h召。 众 ) 二。叩 ie d 二 , 疏 Io r -网 娜 i` o n o n it n l lo u 吕妙; l髓 t hP * of “ M i吧 , , d” 踢yt be 脚 一0 1洲戈 { Lhe “ Z h e eB 加 u ” an d “ Ch L: an B e im u ” ( F . c in 夭`心 a , 厂 .
l们功川改以。 , F . 尸口仇“ 己` 械 a dn F . 面俪袱对) ofr “ Be 枷: ” 卿测y . hT e “ Zh e B e im t t” 尹。刀: 灿哪ha 。 , z八习认 ,堵 尸歹飞洲,i ,。 , 台
。 耐 “ x ia嗯 eB im t, ” 耐 。 t h〔。 aer ~ d
“
uT Benu
” 朋d d飞e “ C h u az l Be 谊lu ” i: ld u de ht e
“
Y i 玫 i , , lu ” ( F . 仪右乙功战`£1 o ld
F
. 群成似羚。 ) co int 阴 ou ly . 与 ht at , 班曲印 , 二 .路 c以 c d t卜a t th o c ont e m op r a l y 叔~ snt ~ h as hC ien , Ph抑 Ic o衅 ia ~ 此
-
vco
e:
het ~
“
B e咖 , , ot e han 罗 小e n anez “ r[ . B d m t : ” 50 0 t o vao i d 。卜, 诚 ht ht e “ lT , eB im , , ” of het 阮而 log e al 硫 u -
二 snt ; “ H笔d又 1 eB imu , , vam akt
e ht e 禅, e of “ z阮 及诵 u , ’ 腼 d on ’ t s u 比 it uet for “ C h u a n B e~ ” ; “ Y i B e inur ” Ivan 玩 me ser d
inot
“
hC
uan eB un
, , t o 邵ar ot 二 ut aJ 。 i
~
。 adn ih
s娜 ; “ l、 n g 价imu ” ot at ke d le p玩 。 of “ C }川 az 、肠 n u ” i。 no * fo dun a -
饭明 丘加 1 hc r比 }o邵吐 d co ul 既 I ltS ·
K e y W 0 r ds eB nu
; iJ a eB 滋m u ; Z h e D乙、 ; Cht 、二 价 im t l ; Y I R e i m t】 ; uT 挽 iml , ; H e l比 l叨 e al 劝 ,即
综述
地黄栽培研究进展
山东 医科大学药学院 (济南 25 0 12) 温学森 李允尧 陈沪宁
摘要 本文从地膜覆盖 、 夏栽和提芽栽培技术 , 农药浸种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元素对地黄的影
响 ,到防止品种退化等方而综述了近十年来有关地黄的栽培研究成果 ,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 的
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关键词 地黄 栽培技术 研究进展
地黄作为常用中药 ,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栽
培历史 。 随着 我国人 口增加 和外贸 出 口 的要
求 ,优质高产 日益显得重要 。 本文对近十年来
地黄栽培的主要研究成果作 了综述 , 以期为地
黄栽培和生产提供参考 。
, 地膜覆盖技术
北方地区早春干旱 雨少 , 春栽 地黄存在生
根缓慢 , 出苗不齐 , 时常出现干芽等现象 。 覆盖
地膜能够保温保湿 , 可为种栽的生根和发芽提
供适宜的小环境 。 八十年代初期地黄的地膜覆
盖技术 得 到 了 发 展 , 并 收 到 了 较 好 的 效
果〔3· ’ o · ’ 4〕。
李统育等 ( 19 9 4 )进一步报导了地膜覆盖的
中药材第 23 卷第 7 期 Z IX刃 年 7 月
效果 , 可使地温提高 3 一 5℃ , 土壤含水量提 高
4% 左右 ;种块提前 20 天左右生根 , 3 一 10 天出
苗 , 出苗率增加 20 % , 苗情 明显优十没有覆 盖
的地块 。 苗高 2 一 3 c m 时破膜放苗 , 地温升至
26 ℃以 上 时揭膜 ; 鲜地 黄产量 可提高 20 % , 干
燥后 ,一级品率提高 28 % , 二级品率提高 40 % 。
2 地黄夏栽技术
李光胜等 ( 1993) 经过多年的探索出了一整
套 “ 秋选笼头 , 早春地膜育苗 ,夏至栽培 ,秋后收
获 ” 的夏栽技术 。 选用上一年大块根 的笼头贮
存越冬 ,春 季地温 12 ℃ 时整 地栽种覆膜 , 密度
为 13 以加〕株 / 亩 ,见苗后 打孔 , 6 月 中旬收刨 , 每
育苗 0 . 1亩可供 1 一 2 . 4 亩夏栽 。
.
4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