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最佳生长率及竞争作用



全 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27 ( 2) : 53 - 57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最佳生长率及竞争作用
晁建颖1,2①,颜润润3,张毅敏1 ( 1.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
与湖泊研究所湖泊沉积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 3.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 以温度为主要控制因子,研究了单独培养和按不同接种密度比混合培养下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
sa) 和斜生栅藻( Scenedesmus obliquus) 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温度为 7 ~ 35 ℃条件下,微囊藻比增长率随着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栅藻增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竞争体系对 2 种藻的比增长率均有影响,微囊藻
在微囊藻与栅藻接种比例为 10∶ 1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增长最慢,栅藻则在微囊藻与栅藻接种密度比为 1∶ 10 的混合
培养体系中增长最慢。不同温度条件下在 2 种藻不同接种密度比的混合培养体系中,微囊藻对栅藻的竞争抑制能
力均大于栅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能力。藻种间的竞争抑制能力因温度的变化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或减弱,
铜绿微囊藻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温度; 单独培养; 混合培养; 种间竞争
中图分类号: Q948.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4831( 2011) 02 - 0053 - 05
Optimal Growth of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Scenedesmus obliquus Related to Tem-
perature. CHAO Jian-ying1,2,YAN Run-run3,ZHANG Yi-min1 ( 1.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njing 210042,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Nanjing Insti-
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China; 3.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jing 210036,China)
Abstract: Growth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Scenedesmus obliquus a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were observed in mono-
culture and mixed-culture varying in inoculation density under controlled laboratory conditions. It was found that with the
temperature varying within the range of 7 - 35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M. aeruginosa increased with the tempera-
ture,while that of S. obliquus rose first and then fell with 25 ℃ as its turning point. In the mixed culture,competition be-
tween the two algal species affected their growth rates,making them lower in the mono-culture,and in all the three mixed-
culture experiments,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M. aeruginos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 obliquus. M. aeruginosa grew the
slowest in the mixed culture 10∶ 1 ( Microcystis aeruginosa∶ Scenedesmus obliquus) in inoculation ratio,whereas S. obliquus
did in the mixed culture 1∶ 10 in ratio. In all the mixed-culture experiments,regardless of inoculation ratio and tempera-
ture,M. aeruginosa displayed stronger competitive inhibition than Scenedesmus obliquus did. Th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ve
inhibition,varied with the temperature,either intensified or weakened,but M. aeruginosa was always more competitive.
Key word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Scenedesmus obliquus; temperature; mono-culture; mixed-cultur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收稿日期: 2010 - 09 - 30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2008ZX07101 -
007)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08CB418103)
① 通信作者 E-mail: njauchao@ 163. com
20 世纪 80 年代,太湖水体中蓝藻、硅藻、绿藻
为优势种群,分别占藻类总量的 20%、28%和 40%,
但是自 90 年代以来,由于污染加重,水体生态结构
受到破坏,蓝藻形成了绝对优势,最高时约占藻类总
量的 94%[1]。研究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水体藻类组
成的影响对如何避免或减轻有害“水华”的发生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宇炜等[2]提出气候变化( 主
要是光照、温度变化) 等对藻类的组成和演替( suc-
cession) 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史绮等[3]研究发现
水体增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程度与水温及温度增幅
有关,弱增温影响相对较小,中增温、强增温影响逐
渐增大;水体增温对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也产生影
响,可引起水体的优势藻种发生更替。多年观测资
料也显示,太湖中微囊藻并非年年都占优势,而仅在
3、4 月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原本在低温时占优势
的硅藻和绿藻逐渐减少,微囊藻才逐渐成为优势
种[4]。谭啸等[5]利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了不同温度
下铜绿微囊藻与蛋白核小球藻之间的竞争关系,发
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合培养组微囊藻优势逐渐明
·54· 生 态 与 农 村 环 境 学 报 第 27 卷
显。温度是决定生态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子,例
如绿藻仅适宜在较低温度下增殖,因此在温度较低
时绿藻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在温度较高时铜绿微
囊藻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考虑到温度在藻类生长中
所处的决定性地位,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微囊藻
和栅藻,设置不同的试验条件,考察温度对不同藻类
生长的影响,为构建藻类生长模型提供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供试藻种铜绿微囊藻 ( Microcystis aeruginosa
7820) 和斜生栅藻 ( Scenedesmus obliquus) 购自中国
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保存在 pH 值为 8. 6 的
MA培养基中,培养条件为 25 ℃、t( 光) ∶ t( 暗) = 12
h∶ 12 h、[光]照度 3 000 lx。选取 MA培养基进行试
验,将这 2 种藻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备用。试验所用
玻璃器皿冲洗后均于 0. 1 mol·L -1 HCl 中浸泡 60
min,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分别冲洗 3 次,烘干备用。
1. 2 试验仪器
光照培养箱 ( PYX - 300G - B ) ( 控温精度 ±
1 ℃、[光]照度 0 ~5 000 lx) 、ZEISS生物显微镜( Ax-
ioskop 2 Plus) 、特制藻类计数板(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
物研究所提供) 和 250 mL 三角烧瓶 ( 高温消毒灭
菌) 等。
1. 3 培养方法
试验用藻经扩增培养达到所需生物量,常温下
4 000 r·min -1离心后,去上清液,然后将藻种稀释
到一定体积,摇匀并计数,供培养试验接种使用。分
2 种培养方法: ( 1) 单独培养,将微囊藻和栅藻分别
接入预先装有灭菌的新配制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每
个处理设 3 个平行; ( 2) 混合培养,将 2 种藻按一定
密度比接入同样处理的三角瓶中,每个处理设 3 个
平行,移入培养箱。不同培养温度和接种密度比见
表 1。培养时[光]照度控制在 3 000 lx,t ( 光 ) ∶
t( 暗) = 12 h ∶ 12 h。
1. 4 测定和计算方法
1. 4. 1 细胞计数
采用一般计数法进行藻类计数。自接种的当日
起为第 1 天,每天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整个取样过
程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比增长率作为藻类在某
一条件下增长率的估计值。
1. 4. 2 竞争抑制参数的计算
采用 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的差分形式:
( NS,m - NS,m-1 ) / ( tm - tm-1 ) = rSNS,m-1 ( KS -
NS,m-1 - αNS,m-1 ) /KS ( 1)
( NM,m - NM,m-1 ) / ( tm - tm-1 ) = rMNM,m-1 ( KM -
NM,m-1 - βNM,m-1 ) /KM ( 2)
式( 1) ~ ( 2) 中,NS,m、NM,m分别为时间 tm 时混合培
养中栅藻和微囊藻细胞密度,NS,m - 1、NM,m - 1分别为
时间 tm - 1时混合共培养中栅藻和微囊藻细胞密度,
rS、rM 分别为栅藻和微囊藻的种群增长率( 由单种培
养经回归计算获得) ,KS、KM 分别为栅藻和微囊藻
的最大环境容量( 由单种培养获得) ,α、β 分别为混
合培养中微囊藻对栅藻和栅藻对微囊藻的竞争抑制
参数。
表 1 各处理组藻类接种数量和温度设置
Table 1 Inoculation quantity of each alga and setting of
temperature
处理
接种藻密度 /104 mL -1
微囊藻 栅藻
温度 /℃
单独培养 5. 0( 0) 0( 5. 0) 7、18、25、35
混养 A 50. 0 5. 0 18、25
混养 B 5. 0 5. 0 18、25
混养 C 5. 0 50. 0 18、25
2 结果与分析
2. 1 单独培养下的藻类最佳生长率
单独培养时,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在不同温
度下的生长曲线见图 1。
图 1 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曲线
Fig. 1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growth of
M. aeruginosa and S. obliquus
由图 1 可知,7 ℃下,微囊藻和栅藻均没有大量
生长。18 ℃下,微囊藻和栅藻均在第 1 ~ 5 天生长
缓慢,之后迅速生长,并在第 8 天达到最大生物量,
第 2 期 晁建颖等: 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最佳生长率及竞争作用 ·55·
分别为 356. 8 × 104 和 220. 0 × 104 mL -1。25 ℃下,
微囊藻和栅藻均已明显生长,并且生长状况远好于
18 ℃ 下,在第 8 天两者最大生物量分别达到
722. 0 × 104 和 694. 0 × 104 mL -1,之后 2 种藻均以较
快的速度衰亡。35 ℃下,微囊藻仍以较快的速度生
长,并且生长状况远好于其他温度条件下,在第 8 天
其最大生物量达到 1 260. 0 × 104 mL -1 ;而栅藻生长
速度则明显减慢,最大生物量仅达到 128. 2 ×
104 mL -1。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平均比增长率 μ随温
度的变化关系见图 2。图 2 显示,在试验温度范围
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微囊藻 μ 值增加,这是因为藻
类代谢作用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加快; 图 2 还显
示,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栅藻 μ 值
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 25 ℃下栅藻生长最
佳,μ值达 0. 70 d -1,而当温度上升至 35 ℃时生长
率明显下降,这与朱伟等[6]的研究结论一致。由此
可见,不同藻类生长速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同,温
度影响下微囊藻和栅藻的最佳比增长率分别为
0. 79 和 0. 70 d -1。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微囊藻和栅
藻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 35 和 25 ℃,栅藻最适温度
低于微囊藻,这可能是太湖蓝藻、绿藻在不同季节交
替占据优势的原因之一。
图 2 温度对单独培养下铜绿微囊藻和
斜生栅藻平均比增长率的影响
Fig. 2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specific growth rates of
M. aeruginosa and S. obliquus in mono-culture
2. 2 混合培养下的藻类生长率
温度对 3 个混合培养组微囊藻和栅藻生长的影
响如图 3 所示。由图 3 可知,不同藻接种密度比竞
争体系中,18 ℃下,混养 B 组微囊藻和栅藻比增长
率最大。25 ℃下,混养 C 组微囊藻比增长率最大;
而混养 B组栅藻比增长率最大。18 ℃下,混养 A组
微囊藻和栅藻的比增长率差异显著( P < 0. 05 ) ,混
养 C组微囊藻和栅藻的比增长率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25 ℃下,混养 A 组和 C 组微囊藻与栅藻的
比增长率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同一温度下,混
养 A 组微囊藻比增长率与混养 B、C 组间差异极显
著( P < 0. 01) ,但混养 B、C 组间微囊藻比增长率无
显著差异;混养 C组栅藻比增长率与混养 A、B 组间
差异极显著( P < 0. 01) ,但混养 A、B 组间栅藻比增
长率差异不显著。25、18 ℃下混养 A、B、C 组微囊
藻比增长率与单独培养组间差异均显著 ( P <
0. 05) ,除 25 ℃下混养 C 组外,其他情况下混养组
微囊藻比增长率均小于单独培养组。18 ℃下混养
组栅藻比增长率与单独培养组间差异极显著( P <
0. 01) ,25 ℃下混合培养对栅藻的生长没有促进
作用。
图 3 温度对不同混养组铜绿微囊藻和
斜生栅藻比增长率的影响
Fig. 3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M. aeruginosa and S. obliquus in mixed-
culture experiments different in inoculation ratio
2. 3 藻类竞争抑制参数
以单独培养中拟合获得的微囊藻和栅藻种群的
环境容量( K 值) 、增长率( r 值) 以及混合培养中拐
点后的微囊藻和栅藻细胞密度代入 Lotka-Volterra
竞争模型,计算各自的竞争抑制参数( α、β) ,结果见
表 2。由表 2 可知,18 ℃下,混养 A组微囊藻对栅藻
的竞争抑制参数( α) 的平均值和栅藻对微囊藻的竞
争抑制参数( β) 的平均值分别为 1. 39 和 0. 65,α 是
β的 2. 1 倍;混养 B组 α是 β的 4. 9 倍;混养 C 组 α
是 β的 9. 0 倍。25 ℃下,混养 A组微囊藻对栅藻的
竞争抑制参数 α 的平均值和栅藻对微囊藻的竞争
抑制参数 β的平均值分别为 1. 55 和 1. 10,α是 β的
·56· 生 态 与 农 村 环 境 学 报 第 27 卷
1. 4 倍;混养 B组 α是 β的 2. 6 倍;混养 C 组 α是 β
的 5. 0 倍。
表 2 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之间的竞争抑制
参数
Table 2 Competition inhibition parameters of M. aerugi-
nosa and S. obliquu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混养组
α β
18 ℃ 25 ℃ 18 ℃ 25 ℃
A 1. 39 1. 55 0. 65 1. 10
B 3. 20 2. 38 0. 65 0. 92
C 6. 24 2. 93 0. 69 0. 59
混养 A、B、C组指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接种密度比分别为 10 ∶ 1、
1∶ 1 和 1∶ 10。α、β分别为混合培养中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和斜生
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3 讨论
太湖地处亚热带北沿,一般情况下 2—4 月中旬
水温低于 15 ℃,藻类增长缓慢; 4—6 月中旬水温为
15 ~ 25 ℃,藻类开始迅速增长,至 6 月中旬可在西
北侧形成局部水华;此后水温高于 25 ℃,藻类进入
盛长期,在西北部形成严重水华[7]。近年来这一过
程有提前的趋势。在自然水体中,气候条件的变化
即光照和温度变化是藻类季节性演替的主要影响因
子[8 - 9]。温度不仅影响藻类的季节性演替,而且直
接影响藻类在水体中的时空分布和组成变化[10]。
根据 Van t Hoff 定律,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每上升
10 ℃,代谢作用速率增加 2 ~ 3 倍[11]。故在 7 ℃
下,微囊藻比增长率仅为 0. 29 d -1,而在 35 ℃下最
大增长率为 0. 79 d -1。然而,并非温度越高,就越有
利于藻类的生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利用滇池湖
水所做的温度对微囊藻生长影响室内模拟试验显
示,35 ℃以上的高温对藻细胞增殖不利[12]。笔者
试验中单独培养的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
藻的生长状况恰好体现了不同季节下藻类的繁殖状
况。斜生栅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低于铜绿微囊藻,因
而在温度较低时绿藻生长状况优于蓝藻,而随着气
温的上升,蓝藻生长优势越发明显。比较 2 种藻在
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条件下比增长率的差异发现,
竞争体系下,2 种藻的比增长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
降,说明 2 种藻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抑制作用。18
和25 ℃ 下,混养 B组( 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接种
密度比为 1∶ 1) 铜绿微囊藻比增长率比单独培养组
分别下降 0. 072 和 0. 028 d -1,而混养 B组斜生栅藻
比增长率比单独培养组分别下降 0. 329 和 0. 046
d -1。斜生栅藻比增长率平均下降幅度高于铜绿微
囊藻,表明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相对
于斜生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更大。
从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结果来看,2 种藻之
间确实存在着明显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
不同温度下表现不同。KEATING[13]研究发现相生
相克类化合物( allelochemical) 能够明显抑制浮游植
物的演替。陈德辉等[14]对温度、光照等恒定的培养
状态下混合培养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研究结果
表明,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的抑制能力是斜生栅
藻对铜绿微囊藻抑制能力的 7 倍。从竞争抑制参数
来看,18 ℃下,微囊藻对栅藻的抑制能力是栅藻对
微囊藻抑制能力的 5 倍,25 ℃下,微囊藻竞争抑制
参数是栅藻竞争抑制参数的 2. 6 倍,可见,在栅藻的
最适生长温度下,微囊藻这种抑制能力有所下降。
MARGALEF[15]曾提出,尽管存在着种间的竞争和排
斥,但是在天然水体中对于藻类的季节性演替而言,
环境变化是最主要的因子,而不是种间竞争排斥的
结果。笔者试验表明,在环境发生改变如在温度胁
迫等条件下,这种竞争和排斥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藻
类相互间的竞争抑制能力会因温度等的变化而得到
进一步的强化或减弱。
藻类种群初始密度对竞争结果也有重要影响,
已有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董云伟等[16]研
究了不同初始密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
种群竞争的影响,陈洁等[17]研究了眼点拟微绿球藻
与扁藻在不同接种比例下的竞争,郭羽丰等[18]研究
了不同接种密度比下绿色巴夫藻和四列藻种间的竞
争机制。从笔者试验中不同接种比例下的结果来
看,无论在 25 ℃还是 18 ℃下,随着微囊藻在接种比
例中所占份额的减少,微囊藻竞争抑制参数相对于
栅藻竞争抑制参数的倍数逐渐升高,分别从 1. 4 和
2. 1 倍升高到 5. 0 和 9. 0 倍。总体而言,微囊藻比
栅藻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铜绿
微囊藻细胞较小,相对而言比栅藻具有更大的比表
面积,在利用同等资源情况下,能更多地吸收营养和
接受光照,获取生长所需条件,成为优势种群[19]。
尽管微囊藻的竞争能力强于栅藻,改变其在混合液
中的比例却可以降低其竞争能力,天然水体中由于
环境改变常使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巨大变化,进而
引起藻类组成的变化,这很有可能削弱优势藻种的
竞争能力。
4 结论
( 1) 不同藻类生长速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不
同。试验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最佳比
第 2 期 晁建颖等: 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最佳生长率及竞争作用 ·57·
增长率分别为 0. 79 和 0. 70 d -1,两者最适生长温度
分别为 35 和 25 ℃,栅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低于微
囊藻。
( 2) 不同温度下混合培养的藻类生长状况均不
如单独培养,证明了竞争条件下藻种间的相互抑制
作用,而这种竞争抑制能力也因温度等的变化而得
到不同程度的强化或减弱; 铜绿微囊藻具有更强的
竞争能力和抑制其他生物生长的能力,并且在微囊
藻与栅藻密度比为 1 ∶ 10 混合培养条件下表现出最
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耀慈,丁建清,张虎军. 太湖藻类状况分析[J]. 江苏环境
科技,2001,14( 1) : 28 - 31.
[2] 陈宇炜,高锡云. 西太湖北部微囊藻时空分布及其与光温等
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M]∥太湖环境生态研究:一. 北京: 气
象出版社,1998: 142 - 148.
[3] 史绮,李宏文,刘大为. 水体增温对浮游藻类的影响研究
[J]. 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1999,12( 2) : 6 - 11.
[4] CHEN Y,QIN B,KATRIN T. Long-Term Dynamics of Phyto-
plankton Assemblages: Microcystis Domination in Lake Taihu,a
Large Shallow Lake in China[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003,25( 4) : 445 - 453.
[5] 谭啸,孔繁翔,曹焕生,等. 利用流式细胞仪研究温度对两种
藻竞争的影响[J]. 湖泊科学,2006,18( 4) : 419 - 424.
[6] 朱伟,万蕾,赵联芳. 不同温度和营养盐质量浓度条件下藻
类的中间竞争规律[J]. 生态环境,2008,17( 1) : 6 - 11.
[7] 杨清心. 太湖水华成因及控制途径初探[J]. 湖泊科学,
1996,8( 1) : 67 - 73.
[8] AUBRY F,ABERTON,BASTIANINI M,et al. Phytoplankton
Succession in Coastal Area of the NW Adriatic,Over a 10-Year
Sampling Period ( 1990 - 1999) [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2004,24( 1) : 97 - 115.
[9] SCHUMANN R,HAMMER A,GORS S,et al. Winter and Spring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and Production in a Shallow Eutrophic
Baltic Lagoon[J].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5,62 ( 1 /2 ) :
169 - 181.
[10] LOPES M,BICUDO C,FERRAGUT M. Short Term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a Shallow Tropical Oligo-
trophic Reservoir,Southeast Brazil[J]. Hydrobiologia,2005,542
( 1) : 235 - 247.
[11] 斯菲德鲁普 H U,约翰逊 M W,佛莱明 R H. 海洋[M]. 毛汉
礼译.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59: 665 - 676.
[12] 刘玉生,韩梅,梁占彬,等. 光照、温度和营养盐对滇地微囊藻
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1995,8( 6) : 7 - 11.
[13] KEATING K I. Blue-Green Algal Inhibition of Diatom Growth:
Transition From Mesotrophic to Eutrophic Community Structure
[J]. Science,1978,199( 4332) : 971 - 973.
[14] 陈德辉,刘永定,袁峻峰,等. 微囊藻和栅藻共培养实验及其
竞争参数的计算[J]. 生态学报,1999,19( 6) : 908 - 913.
[15] MARGALEF R. External Factors and Ecosystem Stability[J]. A-
quatic Sciences-Research Across Boundaries,1975,37 ( 1 ) :
102 - 117.
[16] 董云伟,董双林,刘相义. 不同起始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
赤潮异弯藻种群竞争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
34( 6) : 964 - 968.
[17] 陈洁,段舜山,李爱芬,等. 眼点拟微绿球藻与扁藻在不同接
种比例下的竞争[J]. 海洋科学,2003,27( 5) : 73 - 77.
[18] 郭羽丰,段舜山,陈洁,等. 绿色巴夫藻和四列藻种间的竞争
机制研究[J]. 生态学杂志,2002,21( 6) : 11 - 14.
[19] WESTHUIZEN A,NELOFF J.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on
the Toxicity and Growth of the Blue-Green Alga Microcystis aerugi-
nosa ( UV -006) [J]. Planta,1985,163( 1) : 55 - 59.
作者简介: 晁建颖( 1983—) ,男,河北满城人,研究实习员,
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保护研究。
E-mail: njauchao@ 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