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为害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



全 文 :第29卷 第4期
2014年10月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Vol.29,No.4
Oct.,2014
  收稿日期:2014-03-25;网络出版时间:2014-07-01 7:53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 (CARS-09);北京市高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 (PHR-IHLB2011-35);北京市教委科技
创新平台项目 (PXM2008-014207-05516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971938;31272099)
  作者简介:丁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害虫综合防治与分子毒理学,Tel:18800146741
  通信作者:王进忠,教授,研究方向:昆虫毒理与害虫综合治理;濮绍京,副教授,研究方向:小豆遗传育种研究,E-mail:pushao-
jing@yahoo.com.cn
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为害
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
丁 凯,郝少东,王进忠*,濮绍京*,雷广军,郭 力,张鹏飞,石小玉,张志勇
(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2206)
摘 要:采用田间普查、定点调查和灯光诱集的方法明确了北京地区豇豆荚螟 Maruca vitrata 发生特点及其在
红小豆田的种群消长规律,采用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该虫的有效药剂。结果表明,豇豆螟幼虫共有5个龄
期,低龄幼虫喜食红小豆细嫩的花蕊,造成落花、落蕾。幼虫钻入豆荚时取食红小豆种子,有转荚为害习性。
成虫对黑光灯和高压汞灯趋性不明显。北京地区豇豆荚螟发生为害开始于红小豆的始花期,集中在红小豆盛花
期,豆花、豆荚上的幼虫数量在8月末达到高峰。田间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当红小豆田中的豇豆荚螟幼虫
数在防治指标 (百花/荚虫数5~6头)以上时,稀释1 000倍液的5%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幼虫
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剂高氯甲维盐和阿维菌素,而且持效期在20d以上,具有明显的保花护荚作用。
关键词:豇豆荚螟;红小豆;发生消长动态;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1.12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2156.S.20140701.0753.005.html
文章编号:1002-3186(2014)04-0016-0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473/j.cnki.issn.1002-3186.2014.0091
Population dynamics of Maruca vitrata on adzuki bean in
Beijing and chemical control
DING Kai,HAO Shaodong,WANG Jinzhong*,PU Shaojing*,LEI Guangjun,GUO Li,
ZHANG Pengfei,SHI Xiaoyu,ZHANG Zhiyong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w Technology in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Colege of Pl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Population dynamics and damage of Maruca vitrata on adzuki bean in Beijing were studied by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ght trapping.In addition,the efficiency insecticide was screened out
based on the field control effects of three insecticides on M.vitrata.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egume pod
borer larva had a total of 5instars.During which,the young larvae fed on tender flower and resulted in the
faling of flowers and buds,whereas the old larvae bored into the pod and transferred from one pod to an-
other to feed on bean seeds.Adults showed weak phototaxis to black light lamp and high pressure mercury
lamp.In Beijing,larvae of M.vitratastarted from the flowering of adzuki beanand reached a peak at the
end of August til the beginning of September.The efficiency test showed that 5% Chlorantraniliprole
when diluted 1000xworked better than Beta-cypermethrin+Emamectin Benzoate or Avermectin,and thus
could protect adzuki beans from being damaged by M.vitrataover 20days when the larval population den-
sity was over five or six per hundred flowers or pods.
Key words:Maruca vitrata;adsuki bean;population dynamics;chemical control
2014年第4期 丁 凯 等: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为害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 17 
  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又名豆野
螟、豇豆螟、豆卷叶螟,豇豆钻心虫等,属鳞翅目
(Lepidoptera),草螟科(Crambidae),野螟亚科,豆
荚野螟属(Maruca),是热带和亚热带豆科作物和蔬
菜中较为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之一[1-3],可危害豇豆、
绿豆、扁豆、四季豆、豌豆等多种豆科作物以及蝶形
花科、胡麻科、含羞草科、苏木科和锦葵科等6科20
属40余种植物[4-5]。豇豆荚螟主要以幼虫蛀食的方
式危害豆科作物花器、果荚和籽粒,还能吐丝卷叶在
内蚕食叶片、蛀害嫩茎和取食花瓣,造成落花、落蕾
和烂荚,严重影响其产量和食用价值[6-7]。如河南豇
豆荚螟危害绿豆,使产量降低67%[8],豇豆荚螟在
华南危害连作豇豆豆荚率达到70%以上[9]。国外
一些学者报道,豇豆荚螟幼虫对豇豆豆花、荚的为害
率可达31%,对种子的为害率达16%[10-11]。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豆类的栽培面
积不断扩大,豇豆荚螟的危害呈逐渐加重趋势,制约
影响着豆类产业的发展。由于豇豆荚螟是一种钻蛀
性害虫[12],且具有转移危害的特性和隐蔽性,给豇
豆荚螟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中国许多学者
对豇豆荚螟在南方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13-17],但该虫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发生为害
及消长规律缺乏深入了解,也缺乏有效的药剂防治。
  本研究对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的生物
学特性和种群消长规律进行了调查,并筛选出防治
红小豆田豇豆荚螟的有效药剂,确定了北京地区防
治豇豆荚螟的关键时期,该研究可以为控制北方红
小豆田豇豆荚螟的发生与为害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红小豆品种为京农8号。
1.2 试验地点
  试验在北京农学院科技园区红小豆试验田和昌
平区亭子庄试验基地。土壤均为沙壤土,肥力中等。
1.3 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种群发生动态
1.3.1 成虫种群动态调查 利用黑光灯和高压汞
灯对豇豆荚螟成虫发生情况进行定点监测。每年5
月中旬到9月中旬期间每隔10~15d于同一地点
灯诱一次,共诱集13次,观察记录20:00-23:30诱
集到的豇豆荚螟成虫的数量。
1.3.2 幼虫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 于2011—
2012年红小豆生长期间,定期调查豇豆荚螟幼虫数
量。调查方法按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分别调查
100朵豆花和100个豆荚,记录红小豆上由于豇豆
荚螟为害而形成的虫孔的数量以及幼虫数量、虫龄。
1.3.3 越冬蛹调查 冬季12月份在北京农学院科
技园区红小豆试验田中采土样。随机取8处1m×
1m的样方,采土样深至30cm,用250μm分样筛
筛后寻找豇豆荚螟越冬蛹,记录数量。
1.4 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1.4.1 供试药剂 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杜邦
公司生产;高氯甲维盐(有效成分高效氯氰菊酯
1.9%,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0.1%)微乳剂和
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生产。
1.4.2 药剂试验设计 于红小豆盛花期,每年7~
9月进行药效防治试验。2011年,以5%氯虫苯甲
酰胺、阿维菌素和高氯甲维盐,分别稀释1 000倍液
作为供试药剂,用清水作为对照,在北京农学院科技
园区的红小豆试验田做小区试验。试验田共划分
1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70m2。对照及每种药剂
处理重复3次,各小区间有玉米带隔离,背式喷雾器
喷雾。施药后测得日平均温度为25℃;施药后第1
天,3天,5天,7天调查防治效果。调查采取随机采
样法,每个小区查100个豆荚或豆花,记录豆荚或豆
花中的幼虫总数。
  2012年选择5%氯虫苯甲酰胺、高氯甲维盐,分
别稀释为1 000倍液,清水作为对照,分别在北京农
学院科技园区的红小豆试验田和北京市昌平区亭子
庄试验田做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小区试验共划分
9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00m2,每个处理重复3
次。施药后日平均温度25℃,施药后第1天,3天,
5天,7天,9天,13天,20天,34天调查防治效果。
随机采样,每个小区查100个豆荚或豆花,记录豆荚
或豆花中的幼虫总数。大田试验选择5%氯虫苯甲
酰胺1 000倍稀释液,清水作对照,试验面积667
m2。施药后第4天,6天,8天,10天采取随机采样
法,每个处理查100个豆荚或豆花,记录豆荚或豆花
中的幼虫总数。
  2013年以清水作对照,选择5%氯虫苯甲酰胺
稀释1 000倍液后喷施。分别在北京农学院科技园
区的红小豆试验田和北京农学院亭子庄试验田做小
区试验和大田试验。小区试验共划分9个小区,每
个小区面积200m2,共分为3个小组,每组重复3
次:清水对照组,施药2次组和施药1次组(只第一
次施药),两次施药间隔10d。施药后日平均温度
25℃,于第2次施药后第9天和第15天进行药效
18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第29卷
调查。采用随机取样法,每个小区查100个豆荚或
豆花,记录豆花或豆荚内幼虫总数。大田试验667
m2,分别于第一次施药后第9天和第15天进行随
机取样,每个小区查100个豆荚或豆花,记录幼虫总
数。
1.5 药效统计分析
  统计对照以及每个药剂处理区采集的100个豆
花或豆荚中豇豆荚螟幼虫的数量。同一天对照和不
同药剂处理间利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
析,采用成对数据t测验分析对照和不同药剂之间
的差异显著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发生为害特性
  观察结果显示,豇豆荚螟幼虫共有5龄。低龄
幼虫喜食细嫩的花蕊。被害花中一般有幼虫1头,
多的可达9头(表1)。幼虫可钻蛀花蕾造成落花、
落蕾,3龄以后则主要为害豆荚。幼虫有转荚为害
习性,一生可转移为害2~3个豆荚,钻入豆荚时取
食种子,留下蛀孔,并将粪便排于蛀孔之外。1个洞
孔处一般只有1头幼虫,1根豆荚可有多个蛀孔及
多头幼虫。幼虫常选择在两豆荚相靠处或与其他物
体的相靠处蛀入,将绿色粪便排到蛀孔外,丝缀不
落。
表1 豇豆花蕾中豇豆荚螟幼虫数调查
Tab.1 Number of Maruca vitratalarvae in tender flower
豇豆荚螟幼虫数/个 调查豆花数/个
0  27
1  69
2~5  3
>5  1
合计 100
  成虫对黑光灯和高压汞灯趋性不强,灯光诱捕
成虫效果不明显,每晚诱集量不足5头。
  冬季在豇豆螟夏季危害严重的红小豆田土壤所
采土样中均未发现其越冬蛹。
2.2 北京地区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幼虫数量发生消
长动态
  北京地区豇豆荚螟幼虫的消长规律(图1)显
示,豇豆荚螟幼虫在红小豆田发生为害存在1个高
峰期,即红小豆盛花期,通常是每年的8月末9月
初。之后豇豆荚螟幼虫数在9月中旬开始下降,至
9月末基本为零。
图1 北京地区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幼虫种群数量消长动态
  Fig.1 Dynamics of Maruca vitratalarvae on
adzuki bean in Beijing
2.3 3种药剂对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幼虫防治效果
  阿维菌素、高氯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3种农
药对豇豆螟防治作用的小区试验结果(图2)表明,
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氯甲维盐能够明显抑制豇豆荚螟
幼虫对红小豆花和荚的危害。高氯甲维盐和氯虫苯
甲酰胺使用后第1、7天,豇豆荚螟百花(荚)幼虫数
较对照均呈现极显著减少;使用后第5天红小豆田
豇豆荚螟百花(荚)幼虫数较对照显著减少,而阿维
菌素防治豇豆荚螟幼虫效果不显著。
  同一调查时间不同字母表示LSD检验差异显著(P<0.05)
  Note:different letter show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0.05level(LSD)
图2 3种药剂对红小豆荚(花)豇豆荚螟幼虫的防治效果
  Fig.2 Effect of three insecticides on Marucavitrata
larvae in flowers and pods of adzuki bean
2.4 氯虫苯甲酰胺和高氯甲维盐对红小豆田豇豆
荚螟幼虫的防治效果
  药剂防治豇豆荚螟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氯虫
苯甲酰胺对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幼虫防治效果较好,
药效稳定,直到花期第9天,施药组幼虫数量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图3)。并且在红小豆结荚期仍对幼虫
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高氯甲维盐药效可以维持3~
5d,但对红小豆结荚期豆荚内豇豆螟幼虫的控制效
2014年第4期 丁 凯 等: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为害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 19 
果不明显(图4)。
  大田试验结果与小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图
5),氯虫苯甲酰胺施药10d施药组百花幼虫数仍然
比对照低。
  同一调查时间不同字母表示LSD检验差异显著(P<0.05)
  different letter show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0.05level(LSD)
图3 2种药剂对红小豆花中豇豆荚螟幼虫控制效果
  Fig.3 Effect of two insecticides on Maruca vitrata
larvae in flowers of adzuki bean
  同一调查时间不同字母表示LSD检验差异显著(P<0.05)
  different letter show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0.05level(LSD)
图4 2种药剂对红小豆荚中豇豆荚螟幼虫防治效果
  Fig.4 Effect of two insecticides on Maruca vitrata
larvae in pods of adzuki bean
图5 氯虫苯甲酰胺对红小豆大田豇豆荚螟幼虫的防治效果
 Fig.5 Effect of chlorantraniliprole on Maruca vitrata
larvae in field of adzuki bean
2.5 氯虫苯甲酰胺防治北京地区红小豆田豇豆荚
螟的防治适期及施药次数
  2013年分别做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确定氯虫
苯甲酰胺的防治适期。小区试验使用氯虫苯甲酰胺
防治第一次时间是7月26日,第二次用药时间是8
月5日,第一次药后20d调查结果表明防治一次与
对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用药2次后虽然与对照有
区别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用药后26d调查发现药
剂防治组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图6)。
  在北京昌平亭子庄试验基地红小豆田的大田药
效试验结果如图7所示。8月17日第一次用药后5
d即8月23日调查药剂防治效果,施药试验组虫数
与对照组相比虫数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8
月24日第二次施药,用药后9月7日调查药剂防治
效果,施药试验组与对照试验组没有显著差异。
图6 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豇豆荚螟的小区药效试验(2013)
Fig.6 Effect of chlorantraniliprole on Maruca vitratalarvae
of adzuki bean in field plot experiment(2013)
  * 表示处理与对照之间在P<0.05水平差异显著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level compared with control
图7 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豇豆荚螟的大田试验(2013)
 Fig.7 Effect of Chlorantraniliprole on Maruca vitrata
larvae of adzuki bean in field trial(2013)
3 讨 论
3.1 北京地区豇豆荚螟发生规律
  据报道,豇豆荚螟在热带地区终年为害[18],在
中国从北至南的发生代数由2代递增至10代,其发
生代数与当地环境条件直接相关。在海南岛,估计
至少发生10代,并且无越冬现象,终年危害[19]。在
浙南地区1年发生7~8代,不能越冬[13]。也有报
道在杭州,1年发生7代,以预蛹越冬[1]。东北年发
生2~3代、华北年发生3~4代、华中、华东4~6
代、华南7~9代,以老熟幼虫在土表隐蔽处或浅土
20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 第29卷
层内结茧化蛹越冬[1,20]。本研究通过三年田间调查
明确了豇豆荚螟在北京红小豆田上的发生特性及为
害消长规律,但关于北京地区豇豆荚螟的发生代数
及越冬情况仍不清楚。冬季在豇豆荚螟发生严重的
红小豆田通过筛土在8处1m×1m,土深30cm的
土样中没有找到一头越冬蛹,并且发现在红小豆结
荚期后,幼虫发生有突然减少的现象,初步认为豇豆
荚螟在北京地区不能越冬。忙定泽等[21]认为豇豆
荚螟除了广东、海南等地可以终年危害外,在中国的
绝大部分地区都不能越冬,冬季来临前,很可能逐渐
南迁至可终年繁殖危害的地区。而且罗庆怀等[22]
经过3年中12月份在贵阳地区的各种豆科作物的
田间调查,也没发现1头幼虫或蛹;但同月在贵州与
广西接壤的望谟、册亨等县的室内灯下见到其成虫,
故认为该害虫迁飞可能是逐渐南移。
3.2 豇豆荚螟防治方法
  利用诱蛾灯来防治豇豆荚螟效果一直不甚理
想,有的学者[1,10]认为该虫趋光性弱,在幼虫高峰期
前后每天仅诱捕到几头至几十头成虫,用黑光灯诱
捕,在为害季节每晚很少超过10头成虫。本试验通
过对北京地区一年内从5月份至10月份豇豆荚螟
发生高峰期的灯诱效果来看,成虫具有趋光性,但并
不强。罗 庆 怀[22]等 发 现 趋 光 性 很 强,特 别 是
21:00~22:00时在黑光灯下可见大量成虫,并且认
为[21]豇豆荚螟之所以被认为趋光性弱,可能是由于
豆野螟成虫身体轻盈,足长且能稳稳地停息在玻璃
表面,因此极少落入灯下的搜集箱(毒瓶)内。
  施用化学药剂一直是防治豇豆荚螟的主要途
径[23]。在三年的药效试验中,本研究采用防治前后
豇豆田中百花或百荚幼虫数量的变化以评价化学防
治豇豆荚螟的效果。在药效调查过程中,随着时间
变化,田间气温、湿度变化,或者其种群虫龄的变化,
世代交替等原因,会使虫数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用
防治前后豇豆田中百花或百荚幼虫数的变化作为指
标来评判药效,较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更能方便
准确地反应防治效果[24]。
  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豇豆荚螟
效果显著。高氯甲维盐对北京地区红小豆花内幼虫
控制作用比较明显,而对红小豆荚内幼虫控制作用
不如氯虫苯甲酰胺效果好,并且氯虫苯甲酰胺持续
效果长达20d以上。药剂防治效果表明,利用氯虫
苯甲酰胺防治红小豆田豇豆荚螟的为害与用药时间
直接相关。根据2012和2013年的药效试验结果,
北京地区防治豇豆荚螟时间应该是在8月20日。
这个时期是北京地区红小豆盛花期,豇豆荚螟幼虫
数量显著增加,对红小豆造成损失更严重,所以这个
时期用药效果比较明显。关于施药时间,国内不同
地区学者针对不同作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汪自卿
等[8]提出在绿豆初花期和盛花期进行施药防治。朱
方枝等[25]认为,在扁豆生育期中,施药时期以盛花
期和幼荚期防治效果显著。谢春榆[26]提出最关键
的是在盛花期施药,豇豆盛花期虫量最大,是防治的
最佳时期,一般重点狠治1~2次即可。
  红小豆田豇豆荚螟防治指标是影响防治效果的
一个重要因素。2013年北京农学院科技园区红小
豆试验田在7月16日时百花虫数低于1头,施用氯
虫苯甲酰胺对豇豆荚螟幼虫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其
原因与红小豆田的幼虫数量有关。昌平区亭子庄试
验基地红小豆田8月23日对照组百花(荚)虫数将
近8头,用药处理组虫数则显著下降;9月7日对照
组百花(荚)虫数不足2头,用药组虫数则与对照组
并没有显著差异。2012年田间豇豆荚螟发生情况
比较严重,施药后5,7,9d,对照虫数均在10头以
上,施药后幼虫数量与对照呈显著差异。而施药后
3,13,34d田间豇豆螟数量在5头以下,用药组虫
数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当北京地区
红小豆田豇豆荚螟幼虫数低于防治指标5~8头/百
花或百荚时,不需要使用药剂防治。据报道,当百花
虫量平均为5.22头时,豇豆产量损失微小,百花虫
量达10.6头时,产量损失与对照差异极显著[27]。
在北京地区当豇豆荚螟在百花虫数>5头/百花时,
一般为豇豆盛花期前后,每年8月20日左右,记录
田间幼虫数量,及时采取药剂防治。盛花期使用稀
释1 000倍液的5%氯虫苯甲酰胺不仅能明显降低
豇豆荚螟幼虫对红小豆花的为害,同时对之后15d
新结豆荚仍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礼道,方菊莲,李志强.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昆虫学
报,1985,28(1):51-59
[2] Taylor T A.The bionomics of Maruca testulalis Geyer(Lepidoptera:
Pyralidae),a major pest of cowpea in Nigeria[J].J West Africa Sci
Assoc,1967,12:111-129
[3] Jackai L E N,Daoust R A.Insect pests of cowpeas[J].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1986,31(1):95-119
[4] Jackai L E N.The legume pod borer Maruca testulalis and its principal
host plant,Vigna unguiculata (L.)Walp.use of selective insecticide
sprays as an ai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useful levels of resistance[J].
Crop Protection,1995,14(4):299-306
[5] Naveen V,Naik M I,Manjunatha M,et al.Biology of legume pod
borer,Maruca testulalis Geyer on cowpea[J].Karnataka Journal of
2014年第4期 丁 凯 等:豇豆荚螟在北京地区红小豆田为害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治 21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22(3):668-669
[6] 肖芬,文礼章,李有志,等.豇豆荚螟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南
农业科学,2009(3):66-68
[7] 翁振玉.豇豆荚螟幼虫的活动规律和防治方法[J].植物保护,1983,9
(4):22
[8] 汪自卿,李锦秀.豆荚野螟的初步研究[J].昆虫知识,1987,24(3):
153-155
[9] 王琳,曾玲,陆永跃.豆野螟发生为害和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昆虫天
敌,2003,25(2):83-88
[1 0]Karel A K.Yield losses from and control of bean pod borers,Maruca
testulalis(Lepidoptera:Pyralidae)and Heliothis armigera (Lepidop-
tera:Noctuidae)[J].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85,78(6):
1323-1326
[1 1]Taylor T A.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the pest
complex on cowpea,Vigna unguiculatain Nigeria[J].Journal of Eco-
nomic entomology,1969,62:90-102
[1 2]文礼章,肖新平,邓培云.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J].
昆虫知识,2000,37(5):274-278
[1 3]许方程,郑永利,吴永汉,等.浙南地区豆野螟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
研究[J].植物保护,2005,31(1):53-56
[1 4]朱方枝,朱骏 ,王云.扁豆豆荚螟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的初报[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18(1):47-48
[1 5]周国有,原国辉.黄淮流域夏大豆豆荚螟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业
科学,2008,36(21):9165-9166
[1 6]陈海燕,潘飞,秦双,等.豇豆荚螟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
2013(6):38-39
[1 7]林伟明,薛德乾,赖贵青.6种杀虫剂防治豇豆豆荚螟的药效试验[J].
福建农业科技,2012(6):40-42
[1 8]Agunbiade T A,Coates B S,Kim K S,et al.The spatial genetic dif-
ferentiation of the legume pod borer,Maruca vitrata F.(Lepidoptera:
Crambidae)populations in West Africa[J].Bu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2012,102(05):589-599
[1 9]王平远,宋士美.螟蛾科·中国农业昆虫(下册)[M].北京:农业出版
社,1987:94
[2 0]沈阳农学院.蔬菜昆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40-241
[2 1]忙定泽,罗庆怀,舒敏,等.中国豆野螟发生与防治研究沿革、进展及展
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4):79-88
[2 2]罗庆怀,黎家文,赵宏,等.贵阳地区豆野螟和亮灰蝶的生物学特性[J].
昆虫知识,2003,40(4):329-334
[2 3]TamòM,Ekesi S,Maniania N K,et al.Biological control,a non-obvi-
ous component of IPM for cowpea[J].Biological Control in IPM Sys-
tems in Africa,2003:295-309
[2 4]黄凤宽.害虫防治效果评价方法概述[J].广西农业科学,1990(4):34-
36
[2 5]朱方枝,朱骏,王云.扁豆豆荚螟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的初报[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8(1):47-48
[2 6]谢春榆.豇豆荚螟的发生及防治[J].长江蔬菜,1988(4):32
[2 7]萧新平.豇豆荚螟危害损失率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
学报,1995,21(05):485-487
(上接第15页)
  因此,使用安捷伦1200色谱系统和C18反相色
谱柱(250mm×4.6mm,5μm)测定大豆异黄酮时,
测定条件为:流动相 A为40%甲醇和流动相B为
60%的0.1%乙酸水溶液,流动相流速为1mL/
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25℃。
参考文献:
[1] 高荣海,李长彪,刘长江,等.大豆异黄酮分离及其检测方法研究概述
[J].粮食与油脂,2006(5):22-24
[2] 宋志峰,王丽,孟凡钢.吉林省普通大豆品种(系)异黄酮含量分析[J].
大豆科学,2009,28(6):1076-1080
[3] 孙君明,韩粉霞,丁安林.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鉴定中国南方大
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23(4):245-248
[4] 孙君明,孙宝利,韩粉霞,等.快速检测大豆籽粒中十二种异黄酮组分的
HPLC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7):2491-2498
[5] 鞠兴荣,袁建,汪海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提取物中大豆异黄酮
的含量[J].中国粮油学报,2000,15(4):26-29
[6] 孙君明,丁安林.大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异黄酮的积累[J].植物生理学通
讯,1998,34(1):10-13
[7] Lucimara Chiari,Lucas Koshy Naoe1,Newton Deniz Piovesan1,et al.
Inheritance of isoflavone contents in soybean seeds[J].Euphytica,
2006,150:141-147
[8] Heimler D,Vignolini P,Galardi C,et al.Simple extraction and rapi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soflavones in soybean seeds[J].Chroma-
tographia,2004,59:361-365
[9] 王秀嫔,李培武,张文,等.超声提取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及大
豆油中的磷酸甘油酯[J].分析测试学报,2011,30(5):527-531
[1 0]张海军,苏连泰,李琳,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豆异黄酮含
量的研究[J].大豆科学,2011,30(4):672-679
[1 1]Kim E H,Kim J I,Chung H Y,et al.Analysis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isoflavones in soybean seeds (Glycine max (L.)Meril)and
sprouts grow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J].Eur Food Res Technol,
2006,222: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