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薇甘菊防除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全 文 :薇甘菊防除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窦笑菊  吴玉荷
(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深圳 518060)
摘要 薇甘菊是一种世界性的有害杂草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迅速蔓延 ,对当地森林植被 ,农业生产
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危害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薇甘菊控制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为
进一步研究防除及综合利用这种外来植物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薇甘菊 防除 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S7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427(2006)02-0076-04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B.K.)为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原产于中南美洲地区 ,是一
种国际公认的有害杂草[ 1] 。薇甘菊具有生长迅速 ,花期长 ,种子易于传播等特点 ,其在快速覆盖生境的同时 ,
能通过竞争作用和 “他感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故有 “Mile-a-minute-weed(1分钟 1英里的杂草)”之
称 [ 2] 。
薇甘菊于 20世纪 60年代引入印尼用于橡胶园地面覆盖 ,后在东南亚地区迅速蔓延[ 3] 。我国最早发现
于香港 , 80年代初传入深圳和华南地区 , 现已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扩散。深圳内伶仃岛约有 60%左右的
区域被其覆盖[ 4] 。薇甘菊的入侵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有效控制这种杂草的蔓延 ,降低其危
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方面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  国外对薇甘菊控制研究
目前国外对薇甘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防除和生物防除等方面 。早在 1968年 , Duta等[ 5]就对薇甘
菊的化学防除进行了研究;Ipor和 Price等 [ 6-7]探讨了薇甘菊对除草剂 imazapyr和 paraquat的吸收及运输的
情况。除草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生物防除方面 ,主要利用寄生性昆虫和病
原菌对薇甘菊进行控制和杀灭 。McFadyen[ 8]于 1970年首先报道安婀珍蝶(Actinoteanteas)可以用于薇甘菊
的生物防治。 Cock等 [ 9-10]研究了薇甘菊的 9种主要天敌和 20余种次要天敌 ,并指出薇甘菊蓟马(Liothrips
mikaniae)可有效控制薇甘菊的蔓延 。Waterhouse等 [ 2]认为原产于委内瑞拉的毛瘿螨(Acalitussp.)仅采食薇
甘菊 ,具有较高的寄主专一性。也可能是薇甘菊的潜在天敌之一。
产于热带美洲的锈菌 Puciniaspegazzini是目前研究最多的防除薇甘菊的病原菌之一 。Arthur对该菌
进行了分类学描述 ,认为这种锈菌可寄生于薇甘菊 [ 11] , Carol等 [ 12]发现该菌是一种生活周期短 ,且在同一寄
主中完成的锈菌 。用该菌株接种于 55种植物 ,进行生态安全性测试 ,证明 P.spegazini对薇甘菊具有高度
的寄主专一性 ,可造成植株死亡。在巴西 ,锈菌 Dieteliaportoricensis也被认为是薇甘菊潜在的生物防治因
子 [ 13] 。Barreto等 [ 14]进行了以致病真菌为生物防治剂的实验 ,证明有多达 43种真菌可以侵染薇甘菊。
SreeramaKumar[ 15]认为 ,真菌除草剂虽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但由于大部分病原菌缺乏有效性和寄主专一
性 ,能否大规模的应用还有待研究。
2 国内对薇甘菊控制研究
薇甘菊传入我国后 ,其日益严重的危害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控制薇甘菊的研究主要包
括物理防除 ,化学防除 ,生物防除和生态控制等方面 。
2.1 物理防除
采用连续切蔓法 ,将薇甘菊的蔓茎由近地表处切除 ,每月切除一次 ,连续进行 3个月 ,可得到良好的除蔓
效果。在夏秋季可清除 90%以上的薇甘菊植株 ,但冬春季效果不明显[ 16] 。研究发现 ,焚烧后地块上的薇甘
76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06年第 22卷第 2期
*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021295)。通讯作者:吴玉荷 , wuyh@szu.edu.cn
菊的活力高于未焚烧的地块 [ 17-18] 。鉴于此 ,人工防治薇甘菊必须讲究正确的方式 , 如清除不当 ,不但起不到
防治作用 ,还有可能加重危害。
2.2 化学防除
胡玉佳等[ 1]使用不同浓度的 “兰达 ”、“草坝王 ”、“毒莠灵 ”、“恶草灵 ”等 4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种子和
幼苗进行防除实验 ,发现 15.4g/L的兰达和 4 g/L的草坝王均可有效杀死薇甘菊幼苗 。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薇甘菊的实验证明 ,使用稀释至 0.67g/L和 1g/L的 2, 4-D丁酯 ,药后 14 d防
除效果在 90.68 %以上 , 21 d时超过 96.99 %。稀释至 0.5 g/L倍的 2 , 4-D钠盐 ,药后 21 d防治效果为
100%,且药液喷到植株中上部效果比基部效果好。但薇甘菊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时 ,对苯氧羧酸类除
草剂抗性明显增强[ 19] 。
在试验地使用 2, 4-D、草甘膦 、25%的森泰水剂 、林草净等 4种除草剂对薇甘菊进行杀灭实验 ,结果表
明 ,薇甘菊对前两种除草剂有抗性 ,施药 90 d后的恢复度为 100%。 25%的森泰水剂 ,用量在 0.1 ml/株和
0.5ml/株 , 1ml/株和 3ml/株时分别可在 150d、120d内杀死薇甘菊。用 1 ~ 1 000g/hm2的林草净喷洒 60d
内对薇甘菊的杀灭率为 100%[ 20] 。
2.3 生物防除
采用生物方法控制薇甘菊的蔓延具有成本低廉 、无污染等特点 ,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现已发现数种昆
虫 ,病原菌和植物对薇甘菊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研究发现绣线菊蚜(Aphiscitriclor)和始叶螨 (Eotetranychuskankitus)可以造成薇甘菊的枯萎死亡 [ 11] ,但
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李志刚等[ 21]对安婀珍蝶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安婀珍蝶在薇甘菊和飞机草上的羽化率分别为
69.4%和 77.78%,在菜心和白菜上的羽化率仅为 21.82%和 25%,安婀珍蝶虽然对白菜和菜心有不同程度
的取食现象 ,但在这些植物上无法完成正常的世代 。由于昆虫可能存在食性变异的风险 ,用安婀珍蝶作薇甘
菊的防治因子仍需慎重。
鳞翅目的小蓑蛾(Acanthopsychesp.)是薇甘菊的天敌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 ,小蓑蛾以薇甘菊叶片为食 ,
且对恶劣环境有一定抗性 ,由于小蓑蛾对薇甘菊的取食较专一 ,可以考虑作为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因子 [ 22] 。
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紫红短须螨(Brevipalpusphoenicis)可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 ,取食薇甘菊的茎
叶 ,且对其他的植物危害较少。室内试验中 , 每盆薇甘菊中接种 50 ~ 200头紫红短须螨 , 经 45 ~ 89d, 茎叶
全部黄化死亡。田间实验中 , 159 d后 , 薇甘菊形成明显的中心枯死区[ 23] 。
旋花科寄生植物菟丝子也可以控制薇甘菊的蔓延。在我国华南地区 ,侵染薇甘菊的菟丝子共有 3种 ,分
别是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南方菟丝子(C.austritis)和菟丝子(C.chinensis)[ 24-25] 。田野菟丝子
对薇甘菊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强 ,寄生 72d后 ,薇甘菊气生部分几乎全部死亡 [ 26] 。由于菟丝子属于寄
生植物 ,对某些农作物存在危害 ,因而利用菟丝子对薇甘菊进行控制的生态安全性有待探讨[ 27] 。
在病原菌防除研究方面 ,台湾学者发现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可侵染薇甘菊并造成其大面积死
亡 [ 28] 。用豆荚大茎点菌(MacrophomamameHara.)对薇甘菊进行刺伤接种和无刺伤接种 ,叶枯病的发病率
分别为 85%和 15%[ 29] 。由于这两种病原菌也是其他植物的致病菌 ,能否用来防除薇甘菊还需进一步研究。
2.4 生态控制
在试验地人工除草后搭配种植其它植物 ,并对薇甘菊和这些植物的生物量 、盖度 、密度进行调查。当其
它植物总盖度达 122%或 146%时 ,薇甘菊盖度仅为 5%。这一数值可作为薇甘菊不产生危害的临界值[ 30] 。
增加植物多样性和盖度 ,可有效降低薇甘菊的侵害 。
植物化感作用实验 ,发现凤凰木的叶和花对薇甘菊有强烈植物毒性 [ 16] 。幌伞枫和血桐也具有类似作
用 。在防除后的空地上种植这类树 ,薇甘菊就难以再次入侵 。
3  薇甘菊的综合利用
薇甘菊的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成分 ,如萜类 、烯类 、醇类等 ,是薇甘菊杀菌 、抗病毒活性的基础物质 。
3.1 抑菌作用
薇甘菊提取液对真菌和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 ,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链球菌 、奇异变形杆菌
和绿脓杆菌等常见病原菌 [ 31] 。Facey等 [ 32]于 1999年报道 ,薇甘菊中的薇甘菊内酯和二氢薇甘菊内酯具有
抑制金色链球菌(StretococcusAureu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活性的作用 。
77窦笑菊等: 薇甘菊防除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3.2 生物农药应用
对薇甘菊挥发油的化感潜力的实验证实 ,挥发油对植物病菌活性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 。抑菌实验发现 ,
薇甘菊挥发油在 400mg/L时 ,对水稻稻瘟病菌 、香蕉枯萎病菌和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 53.38%,
28.66%和 18.69%[ 33] 。 0.02 g/ml的薇甘菊甲醇 、丙酮提取物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li)、玉米大斑
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菌丝的抑制率均为 100 %[ 34] 。
薇甘菊的醇提液可用于杀灭桔全爪螨(Panonychuscitri),其浓度在 0.1, 0.2, 0.4 g/L时 ,对种群增长控
制率分别为 72.4%, 70.8%, 48.2%[ 13] ,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 35] 。
利用薇甘菊提取物具有杀虫 、抑菌活性这一特点开发生物农药 ,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 ,杀灭为害植物
的害虫和植物病原菌 。该类生物农药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且可避免有害生物对目前使用化学农药过程中
产生抗药性问题 。
3.3 疾病治疗应用
薇甘菊在其原产地美洲一直被作为传统药物广泛应用。薇甘菊的叶片可用来治疗毒虫咬伤 ,皮疹 ,并有
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 [ 32] 。
免疫学活性实验结果表明 ,薇甘菊水提液和醇提液均可使小鼠 CD4 +细胞和 CD4 + /CD8 +的值由 0.68上
升至 1.47 ,刺激动物产生增强免疫活性的物质 ,提高机体抗肿瘤的能力 [ 36]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免疫学研究
和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4 农业生产应用
薇甘菊的净光合率为 21.56 μmolCO2 · m-2· s-1 [ 37] ,是一种富含碳的原料 ,如能将其应用于生产沼
气 [ 38-39] ,不但能提供大量的能源 ,而且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4  总结与建议
4.1 薇甘菊能产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次生代谢产物 ,这是它在生态系统中成为优势种并迅速蔓延的重要
原因之一[ 33] 。加强细胞生物学和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研究 ,对于其综合防治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4.2 对内伶仃岛薇甘菊蔓延情况的分析发现 ,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密度与薇甘菊的危害呈负相关[ 40] 。由于
薇甘菊侵染的区域多具有原生植被破坏严重 ,群落结构简单的特点 ,因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禁止对原生
林区的人为干扰破坏 ,是降低薇甘菊侵害的有效手段。
4.3 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 ,如能将薇甘菊繁殖快 ,适应能力强等优势性状向对应的基因 ,通过转基因技术转
移到农作物 、濒危植物中进行表达 ,即可在这些植物上体现薇甘菊某些优良的生物学特性 ,从而将其变害为
利 。
4.4 鉴于上述原因 ,在对薇甘菊进行综合防除的同时开发其潜在的利用价值 ,是对这一外来植物研究的两
个方面 ,绝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 1]  胡玉佳 , 毕培曦.薇甘菊的生活史及其对除莠剂的反应 [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4, 33(4):88-95.
[ 2]  WaterhouseDF.BiologicalControlofWeeds:SoutheastAsiaProspects[ M] Canberra:ACIAR, 1994:124-135.
[ 3]  胡迪琴 , 梁永禧 ,徐国栋 ,等.薇甘菊的蔓延危害及防止对策 [ J] .广州环境科学 , 2003, 18 (4):40-42.
[ 4]  昝启杰 , 王勇军 ,王伯荪 ,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与危害 [ J] .生态学杂志 , 2000, 19 (6):58-61.
[ 5]  DutaSK, SarkarSK, BarboraBC.ControlofMikaniainteawith2, 4-DandM.C.P.A.[ J] TwoBud, 1968, 15:83-84.
[ 6]  IporIB, TawanCS.TheefectofshadeonleafcharacteristicsofMikaniamicrantha(Compositae)andtheirinfluenceonre-
tentionofimazapyr[ J] .PertanikaJTropicalAgriculturalScience, 1995, 18(3):163-168.
[ 7]  IporIB, PriceCE.Uptake, translocationandactivityofparaquatonMikaniamicranthaH.B.K.grownindiferentlight
conditions[ J] .InternationalJPestManagement, 1994, 40 (1):40-45.
[ 8]  McFadyenCRE.InsectsandmitesatactingEupatoriumadoratumintheNeotropics[ J] .CIBCTechnicalBuletinoftheCorn-
monwealthInstituteofBiologicalControl, 1974, 17:87-125.
[ 9]  CockMJW.PotentialbiologicalcontrolagentsforMikaniamicranthaH.B.K.fromtheneotropicalregion[ J] .Tropicalpest
management, 1982, 28 (3):242-254.
[ 10]  CockMJW.ThebiologyandhostspecificityofLiothripsmikaniae(Priesner)(Thysanoptera:Phlaeothripidae), apotential
78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06年第 22卷第 2期
biologicalcontrolagentofMikaniamicrantha(Compositae)[ J] .BulEntRes, 1982 , 72:523-533.
[ 11]  王伯荪 ,王勇军 , 廖文波 ,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生态入侵及治理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4:125, 149, 64.
[ 12]  CarolEL.Evolutionarygeneticsofinvasivespecies[ J] .TrendsEcol.Evol, 2002, 17(8):386-391.
[ 13]  LiMG, ZhangWY, LiaoWBetal.ThehistoryandstatusofthestudyonMikaniamicrantha[ J] .Ecologicscience(生态科
学), 2000, 19 (3):41-45.
[ 14]  BarretoRW, EvansHC.ThemycobiotaoftheweedMikaniamicranthainsouthernBrazilwithparticularreferencetofungal
pathogensforbiologicalcontrol[ J] .MycologicalResearch.1995, 99(3):343-352.
[ 15]  SreeramaKumar.P.ProspectsforthedevelopmentofmycoherbircidesinIndia[ J] .Pestology1999, 23(2):194-205.
[ 16]  KuoYL, ChenTY, LinCC.Usingaconsecutive-cuttingmethordandallelopathytocontroltheinvasivevine, Mikaniami-
cranthaH.B.K.[ J] .JournalofForestScience.2002, 17(2):171-181.
[ 17]  SwamyPS, RamakrishanaPS.EfectoffireonpopulationdynamicsofMikaniamicranthaH.B.K., duringearlysucces-
sionafterslashandburnagriculture(Jhum)inNortheastIndia[ J] .WeedResearch, 1987, 27 (6):397-404.
[ 18]  SwamyPS, RamakrishanaPS.EffectoffireongrowthandalocationstrategiesofMikaniamicranthaunderearlysuccessional
environments[ J] .AppliedEcology1988, 25:653-658.
[ 19]  黄华枝 , 赵京斌 , 黄炳球 , 等.3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薇甘菊药效研究 [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25(1):52-55.
[ 20]  昝启杰 ,王勇军 , 梁启英 ,等.几种除草剂对薇甘菊的杀灭实验 [ J] .生态科学 , 2001, 20(1, 2):32-36.
[ 21]  李志刚 ,韩诗畴 , 郭明萌 , 等.取食不同食料植物对安婀珍蝶的营养利用及中肠四种酶活力的影响 [ J] .昆虫学报 ,
2005, 48(5):674 - 67.
[ 22]  邵华 , 彭少麟 , 刘运笑 ,等.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在中国的新发现 [ J] .生态科学 , 2002, 21(1):33-36.
[ 23]  陈瑞屏 , 徐庆华 , 李小川 ,等.紫红短须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 J] .中南林学院学报 , 2003, 23(2):89-93.
[ 24]  廖文波 , 凡强 , 王伯荪 ,等.侵染薇甘菊的菟丝子属植物及其分类学鉴定 [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 41
(6):54-56.
[ 25]  LYZHANG, WHYE, HLCAOetal.MikaniamicranthaH.B.KinChina-anoverview[ J] .EuropeanWeedResearchSoci-
etyWeedResearch2004, 44:42-49
[ 26]  ShenH, YeW, HongLetal.InfluenceoftheobligateparasiteCuscutacampestrisongrowthandbiomassalocationofitshost
Mikaniamicrantha[ J] .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2005, 56(415):1277-1284.
[ 27]  昝启杰 ,王伯荪 , 王勇军 ,等.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生态评价 [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 41(6):61-
63.
[ 28]  FuCH, ChungSW, YaoJC, etal.FirstreportofsclerotiumrolfsiionMikaniamicranthainTaiwan[ J] .TaiwanJournalof
ForestScience, 2003, 18 (1):81-84.
[ 29]  程伟文 , 叶新峰 , 李桂荣.薇甘菊叶枯病的研究 [ J] .广东林业科技 , 2004, 20(3):64-64.
[ 30]  殷祚云 , 李小川 , 何立平 ,等.薇甘菊生态防除研究初报 [ J] .广东林业科技 , 2003, (19)4:17-22.
[ 31]  MohammedBakir, PetreaC.Facey, IshmaelHassan.etal.MikanolidefromJamaicanMikaniamicrantha[ J] .ActaCryst.
2004, 60:798-800.
[ 32]  FaceyPC, PascoeKO, PorterRB, etal.InvestigationofplantsusedinJamaicanfolkmedicineforantibacterialactivity
[ J] .JPharmacol, 1999, 51 (12):1455-1460.
[ 33]  张茂新 ,凌冰 , 孔垂华 ,等.薇甘菊挥发油的化感潜力 [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2, 13(10):1300-1302.
[ 34]  冯惠玲 , 杨长举 , 张兴 ,等.薇甘菊对昆虫和病原菌生物活性的研究 [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43 (4):
82-85.
[ 35]  CenY, PangX, XuCetal.ControlefectsofMikaniamicranthaalcoholextractoncitrusredmitePanonychuscirtri[ J] .Chi-
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 2005, 16(4):754-757.
[ 36]  吴玉荷 ,张仁利 , 胡章立.薇甘菊次生代谢产物的免疫学活性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5, 17 (3):1-4.
[ 37]  温达志 , 叶万辉 , 冯惠玲 ,等.外来入侵杂草薇甘菊及其伴生种基本光合特性比较 [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0, 8
(2):139-146.
[ 38]  江组华 , 余晓华.用紫茎泽兰生产沼气的研究 [ J] .太阳能学报 , 1986, 7(3):288-294.
[ 39]  姚朝晖.张无敌.刘祖明.恶性有毒杂草紫茎泽兰的防治与应用 [ J] .农业与技术 , 2003, 23 (1):23-28.
[ 40]  ZhouX, WangB, LiM.etal.CorrelationanalysisonthedamageofMikaniamicranthatoplantcommunitiesinNeilingdingIs-
landofGuangdongProvince, China[ J] .ChinesJournalofAppliedEcology, 2005, 16(4):754-757.
(下转第 84页)
79窦笑菊等: 薇甘菊防除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结合能有效扩大森林面积 。
在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变迁中 ,不仅政府的政策起决定作用 ,而且布依族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即非正式制
度也起着较大的作用 。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中 ,布依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 ,政府不仅要加
强改进和完善现有林地 、林木及林产品产权制度建设 ,而且还应注重加强宣传布依族人民在森林资源可持续
发展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文化的弘扬。
参考文献
[ 1]  郑宝华.谁是社区森林的管理主体———社区森林资源权属与自主管理研究 [ M] .北京:民族出版社 , 2003.
[ 2]  黔南州史志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志 [ M] .贵阳:[出版者不祥 ] , 2001.
[ 3]  都匀市林业局.都匀市林业志 [ 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1999.
[ 4]  洛邦镇政府办.洛邦镇统计年报——— 2000年 [ R] .贵阳:[出版者不祥 ] , 2001.
StudyontheSustainableUseandManagementoftheForestResources
fortheBUYINationalityVilageinGuiZhou
WangHoujun1  XuYan2
(1.Co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 Zhongkai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Technology, Guangzhou, 510225;
2.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Zhongkai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Technology)
Abstract  Onthebaseofthefieldinvestigation, thisarticleresearchthepropertyrightevolvementofthe
forestresources.Itdiscustheroleoftraditionculture(non-formalsystem)andtheforestpropertyrightsystem
(formalsystem)inthemanagementoftheforestresourcesfortheBUYInationalityvilageGuiZhou.Somesugges-
tionshavebeenputforwardtothesustainableuseandmanagementoftheforestresourcesintheBUYInationality
vilage.
Keywords forestresources, sustainableuseandmanagement, BUYInationalityvilage
(上接第 79页)
ProgressinStudiesonMikaniamicranthaH.B.K.
DouXiaoju WuYuhe
(ColageofLifeSciencesShenzhen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Abstract AsaninvasivealienweedofAsteraceae, thespreadofMikaniamicranthaH.B.K.insouthof
Chinadidharmtoforest, agricultureandbiodiversity.Inthispaper, asummarywasfocusedonitscontroland
comprehensiveutilization.Providedareferenceforfurtherresearch.
Keywords MikaniamicranthaH.B.K., control, comprehensiveutilization
84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06年第 22卷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