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滇缅公路薇甘菊危害状况调查初报



全 文 :第 37 卷 第 5期
2012 年 10 月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Vol. 37 No. 5
Oct. 2012
doi:10. 3969 / j. issn. 1671-3168. 2012. 05. 017
滇缅公路薇甘菊危害状况调查初报
泽桑梓1,季 梅1,闫争亮1,刘 凌1,周平阳2,弄 扎3
(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204;
2.德宏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云南 芒市 678400;3.瑞丽市林业局,云南 瑞丽 678600)
摘要:为掌握云南薇甘菊危害核心区内薇甘菊发生危害的分布特征,2010 年 11 月 22 日沿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
段路肩两侧 200 m进行薇甘菊发生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滇缅公路薇甘菊分布不连续,呈板块、点状分布;纬
度越低,距中缅边境越近,薇甘菊发生、分布点频度越高;薇甘菊发生点盖度变化大,厚薄不均,发生面积大小不等;
危害植物高度由被侵害植物高度决定;覆盖能力强,危害植物种类多,表现极强的入侵、侵害性;薇甘菊分布点多在
农业耕作区的田边、地角以及稀疏林地、河流、溪水、水沟边和农户院落四旁;林木郁闭度大的林地薇甘菊危害相对
较轻,完全郁闭的林中尚未发生薇甘菊危害。
关键词:薇甘菊;危害;分布;滇缅公路
中图分类号:S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2)05-0067-04
Preliminary Report of Mikania micrantha Jeopardize Status
on Burma Road
ZE Sang-zi1,JI Mei1,YAN Zheng-liang1,LIU Ling1,ZHOU Ping-yang2,NONG Za3
(1 Key Laboratory of Yunnan Forest Plant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
Kunming 650204,China;2. Forestry P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Bureau of Dehong Prefecture,
Manshi,Yunnan 678400,China;3 Forestry Bureau of Ruili,Ruili,Yunnan 6786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aster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kania micrantha jeopardize status in
core area,the occurrence and damage status of Mikania micrantha have been surveyed on both sides of
200 m along Burma road from Mukang to Wand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Mikania
micrantha was scattered,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was high in lower latitudes,or near the China-Burma
bored;occurrence coverage of Mikania micrantha was changeable with uneven thickness and area,Mika-
nia micrantha showed strong invasive ability on various plant species;and its distribution point focused in
farmland,sparse woodland,rivers,streams,ditches and farmers courtyard;the hazard status of Mikania
micrantha was relatively light in high canopy density forest,but has not yet occurred in fully canopy forest.
Key words:Mikania micrantha;hazards;distribution;Burma Road
收稿日期:2012-08-31
基金项目:云南省政府专项“薇甘菊防治与预警监测(林业部分)”(云财农[2008]240 号)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薇甘菊颈盲蝽
对薇甘菊的控制机理研究”(2010CD131)。
作者简介:泽桑梓(1978-) ,男,四川犍为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有害生物控制。
通信作者:季 梅(1975-) ,女,云南蒙自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有害生物控制。Email:meiji. emma@ 163. com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 )属菊科 (Compositae)假泽兰属(Mikania)攀缘草本植物,是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目前我国唯一的林业重大检疫性植物[1]。杜凡等
(2006)甄别林芹采于盈江的标本(Lin Qin 770805,
1983 - 10 - 26)和瑞丽的标本(杜凡,何菊,丁涛
293,2004 - 11 - l0)和香港标本(Hu et But 19933,
1991 - 11 - 26)比对来自泰国的标本(Tatemi Shimi-
zu,et al 27371,1979 - 12 - 15)和阿根廷标本(吴征
镒 198,1981 - 04 - 21) ,确定云南盈江、瑞丽有薇甘
菊分布危害[2]。从 1983 年林芹在盈江县采集到薇
甘菊,截至 2010 年底,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保山
市、临沧地区和怒江州共 4 个州(市)11 个县的发生
总面积为 3. 01 万 hm2(林地 4. 90 万 hm2)广泛分布
危害,其中以德宏州受害面积最大,占全省的
99. 82%。德宏州林地受害面积从 2007 年的 0. 17
万 hm2 增至 2010 年的 1. 63 万 hm2,在近 4 年的时
间里发生面积扩大了 9. 59 倍,薇甘菊在云南危害发
展趋势已成井喷的态势。
薇甘菊传播、扩散途径主要有自然扩散和人为
传播,两者常相互关联[3]。大气环流、风、河流和薇
甘菊的藤蔓自然生长是自然扩散的主要途径。人为
因素加剧了薇甘菊的全球范围的快速传播,携带薇
甘菊种子以及营养繁殖体茎节的海洋、公路贸易运
输,农林牧渔生产、生态环境改造恢复、景观美化、观
赏等目的的引种,而后演变为入侵,是人为传播的重
要途径。携带薇甘菊种子的野生动物迁徙也能传播
薇甘菊[4,5]。
据杜凡等(2006)报道,关于薇甘菊何时进入云
南,现在虽未确知,但是据瑞丽市嘎村上了年纪的人
介绍,至少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已知道薇甘菊的存在
和危害[2]。据载,20 世纪 50 ~ 60 年代期间,薇甘菊
已遍布印尼、印度、斐济、马来西亚、泰国等属旧大陆
的东南亚、南亚地区[4];薇甘菊在旧大陆热带的传
播,或被认为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地区的各
种活动频繁所致;同时,在此期间美军在马来西亚、
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地区,曾大量用地做伪装及运输
畜力骡、马等的饲料,以及 1950 年后大地震引起大
面积的河水泛滥等因素,也促使薇甘菊遍及旧大陆
东南亚、南亚地区。
滇缅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东起中国昆明,
西至缅甸腊戌,全长 1 453 km,公路始建于 1938 年
春,于当年 12 月初步建成通车,是二次世界大战时
期中国西南后方的一条历时最久、运量最大的国际
通道[6,7]。二战期间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战备物
资,以及大后方经济供应的滇缅公路,极有可能在运
输战备物质的同时,将薇甘菊从旧大陆东南亚南亚
地区,经缅甸携带传入云南。
在对滇缅公路薇甘菊危害状况广泛调查的基础
上,分析危害分布特征、危害植物种类、发生频度以
及与危害状况相关的海拔、经纬度生态因子,旨在掌
握滇缅公路为纽带的云南薇甘菊危害核心区分布特
征,为薇甘菊规模化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薇
甘菊的入侵、发展、扩散机制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资料。
1 方法
1. 1 研究地概况
选择木康至畹町桥段中国境内滇缅公路进行薇
甘菊危害状况调查,该段公路贯穿云南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腹地,属薇甘菊分布核心区域。该区域
地处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南麓,属滇西峡谷区,位
于东经 97°31 ~ 98°43、北纬 23°50 ~ 25°20,海拔
700 ~ 1 700 m;紧靠北回归线附近,所处纬度低,受
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
不明显,春温高、夏季长、秋多雨、冬极短,雨热同期、
干冷同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均温 18. 3 ~
20℃,年最冷月(1 月)均温 10. 9 ~ 12. 5℃,最热月
(6 月)均温 22. 8 ~ 24. 3℃,因而“冬无严寒、夏无酷
暑”;年降雨量 1 376 ~ 1 649 mm,5 ~ 10 月降雨量占
全年降雨量的 88% ~90%,其中 7 月是全年降雨高
峰月,11 月至次年 4 月降雨量较少,仅占年降雨量
的 10% ~20%;土壤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
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7 个森林土类,从
低海拔到高海拔随生物条件发育,依次呈明显的垂
直分布;植被以山地季风常绿阔林为主,代表性树种
有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 A. DC)、栎类(Quercus
L.)、栲类(Castanopsis (D. Don)Spach)、木荷(Schi-
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 )、楠木(Phoebe zhennan S. Lee et F. N. Wei)、
柚木(Tectona grandis L. F.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思 茅 松 (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on
var. langbianensis (A. Chev)Gaussen)等。
1. 2 危害状况调查
2010 年 11 月 22 日,沿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
段路肩两侧 200 m进行踏查,记录薇甘菊发生经纬
度、海拔、发生地类型、危害植物种类、盖度、厚度、危
害面积,分析其危害分布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薇甘菊危害分布状况调查结果见图 1 和表 1。
·86· 第 37 卷
泽桑梓,等:滇缅公路薇甘菊危害状况调查初报
注:M. H. B. K. 代表薇甘菊发生分布点。
图 1 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段薇甘菊分布
(google earth 2010)
Fig. 1 Mikania micrantha maps on Burma Road from Mukang
to Wanding (google earth 2010)
据图 1、表 1 可知,薇甘菊发生分布区不连续,
呈板块、点状分布。滇缅公路木康至芒市段无薇甘
菊发生分布点,该区域属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区;
进入芒市坝区开始逐渐出现薇甘菊发生分布点;薇
甘菊发生分布点 M. H. B. K. 001 至 M. H. B. K. 002,
和 M. H. B. K. 013 至 M. H. B. K. 014 段的滇缅公路
两侧无薇甘菊分布点;从芒市至瑞丽市随纬度的降
低,薇甘菊分布点频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距离中缅
边境线越近,薇甘菊分布点越密集;薇甘菊分布区的
海拔范围为 791 ~ 910 m,海拔分布范围相对较窄,
仅 119 m;盖度变化范围较大,为 20% ~ 90%;厚度
20 ~ 100 cm,厚薄不均;面积大小不等,面积最小的
发生分布点仅 8 m2,最大的发生分布点面积达
2 000 m2;薇甘菊发生分布点多在农业耕作区的田
边、地角以及稀疏林地、河流、溪水、水沟边和农户
表 1 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段薇甘菊危害分布状况
Tab. 1 Mikania micrantha harm distribution status on Burma Road from Mukang to Wanding
发生分布点 东经(E) 北纬(N) 海拔/m 危害植物种类
盖度
/%
厚度
/ cm
面积
/m2 危害
、发生特征
M. H. B. K. 001 98°2515. 2″ 24°2149. 7″ 910
棕叶芦 Thysanolaena maxima、甘
蔗 Saccharum sinense、蔗茅 Erian-
thus rufipilu、飞机草 Eupatorium
odoratum、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臭椿 Ailanthus alti-
ssima、肿柄菊 Tithonia diversifo-
lia、小叶榕 Ficus microcarpa var.
pusillifolia、小叶女贞 Ligustrum
quihoui、假连翘 Duranta repens。
40 100 100
农田甘蔗地边;受害乔木、
灌木高度小于 3. 00 m,草本
植物高度小于 2. 00 m。
M. H. B. K. 002 98°1917. 5″ 24°1838. 9″ 847
棕叶芦、甘蔗、龙竹 Dendrocala-
mus giganteus、鬼针草 Bidens pi-
losa、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85 50 30
农田甘蔗地边,薇甘菊颈盲
蝽 Pachypeltis sp. 首次发现
地;高 18. 00 m、胸径 25. 00
cm 八宝树 Duabanga gram-
diflora未见攀援现象。
M. H. B. K. 003 98°1715. 0″ 24°1653. 5″ 810
棕叶芦、飞机草、铁刀木 Cassia
siamea、西南桦 Betula alnoides、
扶桑 Hibiscus rosa - sinensis。
90 100 40
林缘、位于芒市河河岸,西
南桦胸径 7 cm,受害高度
3. 50 m,完全被覆盖;铁刀
木受害高度 4. 00 m,其它植
物受害高度小于 2 m。
M. H. B. K. 004 98°1711. 1″ 24°1651. 0″ 799
棕叶芦、八宝树、飞机草、紫茎泽
兰、臭牡丹 Clerodendrum bungei、
蓖麻 Ricinus communis。
70 40 200
林缘、位于芒市河河岸,八
宝树幼苗受害;散生蓖麻受
害,密集生长蓖 麻 违 背
侵害。
M. H. B. K. 005 98°1523. 3″ 24°1423. 9″ 822 伞树 Olea dioica、喜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 30 40 200
林窗、树木相对孤立,攀援
危害伞树高 3. 20 m,喜树高
2. 00 m。
M. H. B. K. 006 98°1310. 0″ 24°1241. 5″ 800 龙竹、飞机草、鬼针草、芭蕉 Mu-sa basjoo、伞树 Olea dioica。
60 20 200
田埂边,攀援危害龙竹高
15. 00 m,同时发现有薇甘
菊颈盲蝽分布。
M. H. B. K. 007 98°1115. 0″ 24°1148. 4″ 825 棕叶芦、铁刀木、龙竹、飞机草。 50 70 20 位于小河
、溪水边,攀援危
害龙竹高 8. 00 m。
·96·第 5 期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续表
发生分布点 东经(E) 北纬(N) 海拔/m 危害植物种类
盖度
/%
厚度
/ cm
面积
/m2 危害
、发生特征
M. H. B. K. 008 98°1042. 8″ 24°1133. 5″ 826
臭椿、龙竹、飞机草、杉木 Cun-
ninghamialanceolata、柚木 Tecto-
na grandis、川楝 Szechwan China-
berry、五色梅 Lantana camara。
20 60 900 林木稀疏,郁闭度 0. 5,攀援
危害杉木高 15. 00 m。
M. H. B. K. 009 98°1130. 1″ 24°1120. 4″ 836
杉木、棕叶芦、铁刀木、飞机草、
臭椿、五色梅、臭灵丹 Laggera
pterodonta。
80 70 150 林木稀疏,郁闭度 0. 4,攀援
危害杉木高 12. 00 m。
M. H. B. K. 010 98°100. 34″ 24°110. 29″ 815
棕叶芦、飞机草、臭椿、龙竹、五
色梅、紫茎泽兰、胜红蓟 Agera-
tum conyzoides、茶 叶 Camellia
sinensis、菠萝 Ananas comosus。
80 70 300 农田茶园、菠萝地边,同时
发现有薇甘菊颈盲蝽分布。
M. H. B. K. 011 98°0835. 5″ 24°100. 64″ 791 龙竹、棕叶芦、五色梅、紫茎泽
兰、玉米 Zea mays。
40 30 2000 农田玉米地边,属低洼沼
泽地。
M. H. B. K. 012 98°0812. 8″ 24°0957. 6″ 784 紫茎泽兰、五色梅、棕叶芦、
蓖麻。
50 60 9 低洼水沟边,灌木受害高度2. 50 m。
M. H. B. K. 013 98°0608. 6″ 24°090. 62″ 794 棕叶芦、铁刀木、杉木。 30 30 20 林木稀疏
,郁闭度 0. 3,攀援
危害杉木高 8. 00 m。
M. H. B. K. 014 98°0434. 5″ 24°0448. 6″ 833 飞机草、伞树、五色梅、肿柄菊。 50 20 8 畹町镇农户庭院边。
M. H. B. K. 015 98°0434. 2″ 24°0412. 2″ 822 三角梅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40 30 10 畹町镇农户庭院边。
注:M. H. B. K. 代表薇甘菊发生分布点。
院落四旁;危害植物高度由草灌层到高大相对孤立
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龙竹、喜树,最高
高度达 20 m。
危害植物种类主要有:棕叶芦、甘蔗、蔗茅、飞机
草、紫茎泽兰、臭椿、肿柄菊、小叶榕、小叶女贞、假连
翘、龙竹、鬼针草、女贞、铁刀木、西南桦、扶桑、臭牡
丹、蓖麻、伞树、喜树、芭蕉、杉木、柚木、川楝、五色
梅、臭灵丹、茶叶、菠萝、玉米、肿柄菊、三角梅等。
野外调查还发现,薇甘菊发生分布点密集区域
集中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农耕区以及村寨四旁、林缘、
林窗、稀疏林地;植被完整、林木郁闭度高、生长茂盛
的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区未见薇甘菊分布危害。
薇甘菊的覆盖能力、扩散能力、排异能力远比紫茎泽
兰、飞机草、鬼针草、五色梅、肿柄菊等有害生物强,
表现极强的入侵、侵害性;该区域除发现日本菟丝子
(Cuscuta japonica)寄生致死可阻挡薇甘菊外,少有
植物能抵挡薇甘菊的入侵、危害。
3 结语
滇缅公路薇甘菊分布不连续,呈板块、点状分
布;纬度越低,距中缅边境越近,薇甘菊分布点频度
越高;薇甘菊发生地盖度变化大,厚薄不均,发生面
积大小不等;危害植物高度由被侵害植物高度决定;
覆盖能力强,危害植物种类多,表现极强的入侵、侵
害性;薇甘菊分布点多在农业耕作区的田边、地角以
及稀疏林地、河流、溪水、水沟边和农户院落四旁;对
林木郁闭度大的林地薇甘菊危害情况相对较轻,完
全郁闭的林中未发生薇甘菊危害。以上薇甘菊沿滇
缅公路分布危害特征与莫南(2009)报道的薇甘菊
危害情况及深圳市、东莞[8 - 10]、香港[3]、广州[11]等
地薇甘菊发生、分布危害特性一致,涉及机理相关的
工作尚需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Wang BS,Liao WB,Miao RH,et al. Revision of Mikania
from China and the Key of Four Relative Species[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2001,40
(5) :72-75.
[2]杜凡,杨宇明,李俊清,等 .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
的危害[J]. 云南植物研究,2006,28(5) :505-508.
[3]周先叶,黄东光,昝启杰,等 . 薇甘菊对香港郊野公园植
物群落危害的分析[J]. 生态科学,2006(6) :530-536.
[4] Wang BS,Liao WB,Zan QJ,et al. The Spreads of Mikan
micrantha in China[J].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
versitatis Sunyatseni,2003,42(4) :47-54.
[5] Guo Y,Xu LX. The distributions and damages of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ty,
2004(2) :82-83.
(下转第 74 页)
·07· 第 37 卷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素质。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和推广措施,加强技术
示范和宣传,使农业先进技术尽快为农民接受、掌
握,并用之于生产,提高生产产值。
4. 2. 3 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规范市场管理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引导社区发展:
传播信息,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导种植业、
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市场管理,
建立交易平台,确定合适的地方让农户集中销售。
建立收购标准,减少市场变化对林产品价格的影响。
4. 2. 4 加强宣传,社区共管,和谐共处
开展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保护意
识,合理利用资源,禁止乱采、滥采现象,在实验区实
行分片管理,采用循序渐进、分段管理、分段实行、操
作可行的原则,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共管机制,明确其职责及目的,并融合到村规民
约当中。采用村民互相监督、举报机制,杜绝滥采、
乱采以及其它违法现象。实行社区共管,维护资源,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吴兆录 . 生境格局与土地利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9:64-67.
[2]金鉴明 . 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探讨[G]//季
延寿,金鉴明 . 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有效管理
研讨文集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2001:5-16.
[3]曹孟良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Z].
1999:21-26.
[4]王战强,熊云翔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 昆
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 2005:

442-451.
(上接第 70 页)
[6] Jia GX. On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 of Yunnan Burma
Road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J] . Journal of Si-
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0,
27(2) :100-105.
[7]杨黔云 . 再论史迪威公路的价值[J]. 曲靖师范学院学
报,2005,24(1) :109-111.
[8]刘俊武,江世宏,白晓庆,等 . 深圳市福田区薇甘菊发生
危害情况调查[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 :118-
119,125.
[9]叶万辉,冯惠玲 . 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态与危
害状况[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 :131
-138.
[10]莫南 . 云南省德宏州薇甘菊蔓延成灾原因及防控措施
[J]. 中国植保导刊,2009(2) :35-37.
[11]廖庆强,姚素莹,梁秩燊 . 外来入侵种薇甘菊在广州的
分布与危害[J]. 广州环境科学,2010,25(3) :23-27.
·47· 第 37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