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林茜草根醇提取液毒性及致突变性试验



全 文 :中图分类号:R9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06)05-0328-02 ·实验研究·
林茜草根醇提取液毒性及致突变性试验
张跃华1 , 4 ,邹春颖2 ,施忠凯3 ,张雪松2 ,赵伟5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资源学院生物学系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黑龙江省省医院检验中心;4 ,5.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
关键词:林茜草根醇提取液;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30 d 喂养试验
作者简介:张跃华 ,在读硕士生 ,研究方向:遗传学及植物药理学。
  林茜草(Rubia sylvatica)系茜草科茜草属植物 ,主
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关于该属植物茜草的化学成
分 ,国内学者侯柏玲和王素贤[ 1] 对东北产的林茜草进
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 ,林茜草醇提取液在东北民间验
方中对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老年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
疗效。为了进一步了解林茜草根的醇提取物的性质 ,
对其进行毒性 、致突变性和大鼠 30 d喂养试验 ,为东
北道地植物药材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取林茜草根 50.0 g ,用体积分数为 95%乙
醇热回流提取 3次 ,回收乙醇 ,浓缩 ,加适量水稀释至
50.0 ml ,依此为林茜草根的乙醇提取物原液 ,为黄褐
色液体 。依据北方民间验方 ,对人个体推荐量为 2.0
ml d ,提取物相当于原药 2.0 g 。
1.2 动物 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和大鼠由黑龙江省
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实验前经 1周适应性
饲养观察 。
1.3 菌株及S9制剂 Ames试验标准菌株和S9制剂 ,
均购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
所。由黑龙江省省医院检验中心保藏。
1.4 方法[ 2]
1.4.1 急性毒性试验:健康昆明种小鼠 , 18 ~ 22 g , 20
只 ,雌雄各半 ,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0只 ,隔离饲养;禁
食16 h后一次灌胃给予受试物 ,灌胃量为 0.02 ml g ,
观察 14 d ,记录动物表现及死亡状况。
1.4.2 Ames 试验:经鉴定符合要求的鼠伤寒沙门菌
组氨酸缺陷型 TA97 、TA98 、TA100 、TA102 计 4 试验菌
株 ,体外代谢活化系统为多氯联苯(PCB)诱导的大鼠
肝匀浆制备的 S9 混合液。试验设 200 、500 、1 000 、
2 500 、5 000 μg /皿 5 个剂量 ,同时设自发回变和阳性
对照组 。阳性对照组 TA97(疟的平 250 μg/皿), TA98
(正定霉素 50 μg 皿), TA100(叠氮化钠 1.5 μg/皿),
TA102(丝裂霉素 0.5μg/皿),加 S9 TA97 、TA98 、TA100
(2A-F 50 μg/皿), TA102(1.8-二羟基蒽醌 50 μg/皿)。
平板掺入法 ,每个组设 3个平皿 ,在加和不加代谢活化
系统的条件下 37 ℃培养 48 h ,记录每个平皿回变菌落
数。计算其平均值及标准差。以上试验均重复 1次 。
1.4.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昆明种小
鼠 ,25 ~ 30 g ,50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0只 ,雌雄各
半。剂量分别为 2.5 、5.0 、10.0 g kg ,另设无菌水阴性
对照组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40.0 mg kg)。采用间
隔24 h两次灌胃给予受试动物 ,第 2次灌胃 6 h后处
死动物 ,取胸骨骨髓制片 ,甲醇固定 ,Giemsa 染色。每
只动物计数1 000个嗜多染红细胞(PCE)以及 PCE RBC
的比值。
1.4.4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 , 25
~ 30 g ,25只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5只 ,连续灌胃 5 d ,
剂量分别为 2.5 、5.0 、10.0 g kg ,另设蒸馏水阴性对照
组和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40.0 mg kg)。35 d后处死
动物 ,取睾丸常规制片。
1.4.5 大鼠 30 d喂养试验:大鼠 ,60 ~ 80 g , 20只 ,随
机分为 4组 ,每组 5只 ,雌雄各半。设 3个组 ,受试动
物剂量相当于原样品的量为 83 、167 、333 ml kg 。每天
经口灌胃 ,剂量为10.0ml kg 。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质量
分数为 0.85%的无菌生理盐水予以刺激 。连续观察
30 d 。第30 d空腹过夜 ,第31 d处死动物 ,进行血液学
和血液生化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脏器系数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使用 SPSS 10.0软件 ,数
据以 x ±s表示 。
2 结果与讨论
2.1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期间有个别动物出现轻微
腹泻症状 ,但未见其他明显活动异常及中毒症状 ,无动
物死亡。表明该样品对昆明种小鼠的LD50均大于20.0
g/kg 。根据急性毒性分级等级 ,受试物属无毒物质。
·328· 毒理学杂志 2006年 10月第 20卷第 5期 J Toxicol October 2006 Vol.20 No.5
DOI :10.16421/j.cnki.1002-3127.2006.05.021
表 1 Ames 试验结果( x±s)
剂量
(μg 皿)
TA97 TA98 TA100 TA102
-S9 +S9 -S9 +S9 -S9 +S9 -S9 +S9
200  150±8.0 157±8.7 31±3.3 37±4.6 148±8.0 147±10.3 250±11.6 248±12.6
500  161±11.6 166±8.1 34±5.1 38±6.4 151±7.5 153±14.2 261±17.3 270±16.2
1 000  187±11.1 198±12.6 35±5.5 39±4.0 155±9.0 161±9.4 275±19.3 284±14.2
2 500  163±9.6 175±11.6 36±5.7 41±4.8 162±10.0 166±12.3 288±22.4 317±14.1
5 000  174±11.7 180±4.4 38±4.6 41±3.1 159±14.3 162±8.0 294±15.0 344±22.2
0  127±17.2 158±12.0 36±7.2 34±7.2 149±16.5 181±15.1 265±19.0 270±12.1
阴性对照 154±6.0 160±9.2 33±3.0 35±3.5 149±9.0 153±7.2 261±9.5 268±11.1
阳性对照  890±43.7 963±46 890±58 1 801±52.0 1 989±72.7 1 605±71.0 1 989±52.5  1 564±45.5
2.2 Ames试验 各剂量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自发
回变菌落数的 2倍 ,亦无剂量-效应关系 ,表 1结果说
明受试物剂量在 200 ~ 5 000 μg/皿时无致突变性。
2.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结果表明 ,受
试物各剂量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而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1), 表明受试物在最高剂量 10.0 g/kg
下 ,未见有诱发小鼠骨髓微核细胞率增高的作用。
2.4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各剂量组小鼠精子畸形率
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阳性对照组
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
明该样品对小鼠精子无致畸形作用 。
2.5 大鼠 30 d喂养试验
2.5.1 大鼠一般情况:各组大鼠均未出现拒食现象 ,
生长活动正常 ,各试验组动物体重增重 、进食量 、食物
利用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5.2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各剂量组血常规指标血红
蛋白 、红细胞计数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与对照组之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 ,血生化指标雄性高剂量组丙氨酸转
氨酶 ,中 、低剂量组甘油三酯 、肌酐 、血糖 ,雌性动物高
剂量组天冬氨酸转氨酶 、血糖 ,中 、低剂量组天冬氨酸
转氨酶 、甘油三酯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仍在本实验的正常范围内 ,其他指标均在
正常值范围之内 ,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2.5.3 大鼠脏器系数变化:实验大鼠各脏器均未见异
常 ,脏器系数同常规相比亦未见异常 ,与对照组相比在
正常范围内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2.5.4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部分细胞凋亡 ,核固缩 、
碎裂甚至溶解。部分相应区域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对
照组和高剂量组均可见个别肾小管变性 。肾小管上皮
细胞肿胀 ,胞浆嗜酸性减弱 ,胞浆内出现透明空泡样
区 ,肾小管管腔趋向狭窄 。但以上病变程度较轻 ,且不
存在组间统计学特异性差异 ,考虑其可能原因与供试
动物的健康状况相关 。脾 、胃 、肠 、卵巢和睾丸等脏器
未见异常 。均未见病理性改变 。
在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中 ,雌雄小鼠 LD50均大
于20.0 g/kg ,属无毒类物质 。在第 2阶段遗传毒性试
验中 ,3项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 ,
林茜草根醇提取液未显示出有遗传毒性作用 。在第三
阶段大鼠 30 d 喂养实验对大鼠各项观察指标未观察
到有明显的影响 。可以认为 ,林茜草醇提取液在 20.0
g kg 以下的使用量为无毒级别 。但是有实验表明某些
中药及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致癌 、致突变和生殖毒性
(如致畸变)作用[ 3] ,有些中药需经长期 、大量 、或(和)
特定的给药途径才会产生 ,其对人类可能仍具一定危
害性 ,其研究应予以重视[ 4] 。故对林茜草根醇提取液
应进一步分离 、提纯 ,对其单一组分的毒性及致突变性
进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 1 ]  侯柏玲 , 王素贤.林茜草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 , 2000 ,
7:492-494.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
方法.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 1995:19-94.
[ 3 ]  姜廷良 , 关于某些中草药的动物致癌性.中草药 , 1980 ,
9:425.
[ 4 ]  王钦茂 ,李莉 , 方华武 ,等.中药致癌突变和生殖毒性研
究概况.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2001 , 5:64-67.
(收稿日期:2006-02-08)
·329·毒理学杂志 2006年 10月第 20卷第 5期 J Toxicol October 2006 Vol.20 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