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27卷第 1期
2008年 1月
水 产 科 学
FISHERIES SCIENCE Vol.27No.1Jan.2008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
潘 英1 , 陈锋华 1 , 庞有萍1 , 王强哲 2
(1.广西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2.北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广西 北海 536000)
摘 要:试验结果表明 , 在水温 24 ~ 30 ℃的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 ,管角螺受精卵经 30 d发育变态为稚
螺 ,孵化率 98%。幼螺适宜温度为 23 ~ 35 ℃、盐度为 13.0 ~ 39.0。 饵料以双壳贝类为主。经过 50 d
培育 ,共育出壳高 8 ~ 32 mm的幼螺 11.81万个 , 成活率 92%。幼螺经 12个月培养 , 壳高约 10 cm。
关键词:管角螺;生物学;人工育苗;养殖
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111(2008)01-0024-03
收稿日期: 2007-06-03; 修回日期:2007-06-27.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 0537010-1C,桂科转 0718003-3-6).
作者简介:潘英 (1968-),女 ,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贝类遗传育种及增养殖;E-mail:nnpying@sohu.com.
管角螺(HemifusustubaGmelin)俗称角螺 、响
螺 ,属腹足纲 、新腹足目 、盔螺科 [ 1] 。其个体大 ,味
美 ,营养丰富 ,属名贵海鲜 。近年来 ,由于沿海管角
螺资源量日趋减少 ,市场价格昂贵 ,供不应求 ,具有
良好的开发前景 。
笔者于 2005 — 2007年对广西沿海的管角螺
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人工育苗 、养殖试验 ,
对管角螺亲贝的人工促熟 、稚螺孵化 、幼螺培育等
生物学特性及人工育苗 、养成环节进行了研究 ,初
步掌握了管角螺幼稚螺发育不同时期特点 ,获得了
一定数量的管角螺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及分布
管角螺是浅海较大型经济螺类 ,主要分布于我
国浙江以南 、广东 、广西 、福建和海南沿海 ,生活在
潮下带近海 11 ~ 40 m的软泥和泥沙质的海底。其
生活方式为底栖型 ,有潜沙习性。壳质坚厚 ,壳表
被有黄褐色或淡棕色细密而短的茸毛壳皮。成体
壳高 110 ~ 200 mm,壳宽 70 ~ 117mm(约 150 ~ 300
g),最大壳高超过 300mm(体质量 >500g)(图 1)。
图 1 管角螺的外部形态
1.2 食性及生长
管角螺为肉食性贝类 ,肝胰脏发达 ,喜食双壳
类 ,尤其是薄壳的无足丝种类 , 如文蛤 (Meretrix
meretrix)、紫蛤(Sanguinolariaviolacea)、竹蛏(Solen
strictus)、缢蛏(Sinonvaculaconsricta)等 。食性凶猛 ,
以发达的足部缠裹住贝类 ,口吻伸入贝壳内摄食。
管角螺对饵料有选择性 。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对
管角螺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在饵料与底质适
宜的条件下 ,管角螺生长速度较快。
水温是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管角螺快速生
长的水温为 20 ~ 28 ℃(5 — 11月);11月下旬水温
降至 20℃以下时 ,生长速度明显放慢;12月下旬水
温降至 13 ℃时 ,管角螺基本不摄食 。
1.3 对温度 、盐度 、pH的适应性
在自然界中 ,管角螺适宜水温为 20 ~ 28 ℃,适
宜盐度 28.1 ~ 32.2,适宜 pH7.5 ~ 8.4。管角螺对
盐度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 , 生存盐度 13.0 ~
39.0,属于广盐性种类。管角螺对 pH的适应能力
较强 ,生存 pH为 6.2 ~ 10.4,偏酸性的海水比偏碱
性海水更易造成管角螺死亡 。
1.4 繁殖
管角螺为雌雄异体[ 2] 。管角螺在广西北部湾
海域 , 4月初进入交尾期 , 4月中旬便进入繁殖盛
期 ,水温在 26 ~ 27 ℃是产卵的高峰季节 , 5月底停
止产卵。产卵前雌雄先行交配 ,多数个体在夜间至
凌晨产卵 。卵荚喜产于池中阴暗处 ,每个雌螺产卵
2 ~ 3次 。雌螺在产卵过程中若受到干扰则停止产
卵 ,恢复产卵需 3 ~ 4 d。雌雄个体在外形上无区
别 ,但在繁殖季节可根据腹足口和交接器的有无加
以区别。管角螺的卵荚具淡黄色半透明的胶质膜 ,
呈梯形 ,上宽下窄 ,高 1.7 ~ 2.8 cm,宽 1.2 ~ 1.9
cm,厚 0.3 ~ 0.4cm,在柄长 0.2 ~ 0.4 cm的卵柄基
部处相连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8.01.005
在繁殖季节 ,平均每个雌螺产卵 2.1次 ,产卵
荚 20.4个 /次 ,产卵量 4.3万粒。管角螺初次性成
熟年龄为 1龄 ,壳高达 7 cm时便已达到性成熟并
能进行交配和产卵 ,但产出的卵荚小。对管角螺而
言 ,尽管每个卵荚内含有卵子 1500 ~ 3000粒 ,但是
由于其受精率非常低 ,只有 10 ~ 30个受精卵能发
育生长成稚螺 ,而成熟的雌螺在繁殖期内产卵 2 ~ 3
次 ,每次最多可产 50多个卵荚 ,平均 20.4个。因
此 ,每个成熟雌螺每年最多能繁殖 1000多个幼螺 ,
其繁殖后代的能力非常脆弱。
1.5 胚胎发育
国内外有关管角螺的研究报道很少 ,仅有林志
华等 [ 3]对管角螺的生态及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观
察 ,但对管角螺胚胎发育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管角
螺是目前发现的海产前鳃类腹足动物中营直接发
生类型的种类 。管角螺的整个胚胎发育阶段均在
卵荚内进行。管角螺的卵呈球形 ,卵径 240 ~ 320
μm,平均卵径 280μm,卵内均匀充满着黄色的卵黄
颗粒。管角螺在交配后 ,精卵迅速结合 ,受精卵呈
圆形 ,在水温 26 ~ 29 ℃下 ,解剖观察卵荚内受精
卵 ,其发育过程缓慢 。经 2 ~ 3 h放出极体;4 ~ 6 h
分割成 2细胞;0.5 ~ 1 d形成 4细胞;2 d发育成 8
细胞;3 d形成多细胞期;胚盘自动物极向植物极约
包被整个胚胎的 2 /3,以后逐渐下包;5 d后卵子开
始聚集成团 。 7 d时已开始出现早期的面盘幼虫。
约发育至 18d时 ,幼体后端已形成一个螺层的初生
壳 。长至第 22 d时 ,初生壳形成 2个螺层(3.8mm
×2.2 mm),足部已长出完整的厣 ,头 、足部能自如
伸缩 ,并能缩入壳内 。第 28 d发育成具有 2个螺
层 、螺壳上有 8 ~ 11条纵螺肋的稚螺。
管角螺受精卵在卵荚内的孵化时间与水温有
关 。水温 28 ~ 29 ℃,稚螺在卵荚内发育至 30 d时 ,
卵孔膜变白脱落 ,逐渐从卵荚的顶端膜孔孵出 。
2 管角螺的人工育苗
2.1 材料及饲育条件
2.1.1 亲贝饲育条件
2006年 3月底开始收购广西北部湾拖网捕捞
的壳高 13 ~ 20 cm,体质量 130 ~ 480 g的亲贝 50
kg,暂养于 25m2的室内水泥池中 ,暂养密度 6个 /
m2 ,暂养约 15 d。以文蛤 、紫蛤 、波纹巴非蛤(Paph-
iaundulata)、翡翠贻贝(Conchaostreae)、牡蛎(Per-
naviridis)等贝肉为饵料 ,隔天换水 ,清洗池子。
2.1.2 交配与产卵
广西沿海从每年 4月上旬开始是管角螺繁殖
产卵季节。从 4月 10日开始至 5月 23日亲贝陆续
产卵 ,产卵后移出亲贝 ,卵荚在原池进行孵化。
2.1.3 人工育苗培育条件
育苗池为方形的水泥池 ,容积 50 m3 ,育苗用水
经过二次砂滤处理 。育苗池用 KMnO4和漂白粉浸
泡洗刷冲洗干净后使用。育苗水温 23 ~ 28 ℃,盐
度 28.1 ~ 32.2, pH8.2 ~ 8.4,充气 ,隔天全量换水。
2.2 结果
2.2.1 交配与产卵
繁殖期间 ,入池亲贝 216个 ,至 5月底共采得
卵群 174蔟 ,产出卵荚 4000多个 ,卵荚蔟分布在水
泥池的池壁 、砖块或池底裂缝处。平均每个卵荚高
17.0mm,其所含卵粒数量平均 2115粒。每个雌螺
平均产卵 4.3万粒 。
2.2.2 稚螺的发育和食性
受精卵在卵荚内发育 ,在水温 24 ~ 30 ℃,卵荚
内的受精卵约 30d发育变态成稚螺 ,平均壳高 4.1
mm,壳宽 2.3 mm。刚孵出的稚螺密集爬在卵荚周
围 ,摄食池底和壁上的底栖硅藻。稚螺自卵荚膜孔
孵出后第 3 d即开始摄食贝肉 ,且生长较快 ,此时既
能用足倒挂浮游于水面 ,又能用足匍匐爬行 。 40 d
稚螺壳高 7.0 mm,具有发达的足和吻 ,在池底和壁
上营匍匐生活 ,主动舔食蛤肉 ,并喜群栖生活 ,生长
较快 ,平均日增长 0.26 mm。 45 d稚螺出现 4个螺
层(平均壳高 7.7mm,壳宽4.2mm),体螺层肩部有
突起 ,并生长茸毛 ,螺旋部磨损发白 ,第 3层有纵肋
分布。 90d后发育为壳高约 5.0cm的幼螺 ,已具备
成螺的形态特征 ,具 6个螺层 ,贝壳表面有黄褐色
的壳皮茸毛 ,并形成角状突起 。随着个体逐渐长
大 ,投饵量逐渐增加。稚螺喜食壳薄的双壳贝类 ,
尤其是肉质较嫩的文蛤 、紫蛤 、波纹巴非蛤 、曲畸心
蛤(Anomalocardiaflexuosa)等 。稚螺具明显的趋食
性 ,在投入贝肉 10 min内爬满四周。
2.2.3 稚幼螺的生长
稚幼螺生长速度快 , 5月 10日壳高 3.9 mm, 6
月 10日壳高 17.8mm, 7月 10日壳高 36.5mm(50
粒平均值)。平均月增长 16.8 mm(表 1)。
表 1 管角螺幼螺的生长速度
时间 水温 /℃ 平均体质量 /g 壳高平均值 /mm日增长 /mm
05-10 29.5 0.9 3.9 0
05-20 27.2 1.2 6.5 0.26
06-10 28.0 1.7 17.8 0.57
06-20 30.2 2.0 24.2 0.64
07-10 30.5 3.1 36.5 0.62
07-20 31.0 3.9 40.1 0.36
2.2.4 稚幼螺培育
至 6月 30日 ,经过 50 d培育 ,共培育出壳高 8
~ 32mm稚幼螺 11.81万个 ,平均壳高 20.5 mm,最
大壳高 46.2mm。至 7月 30日培育 80d,共收集 1
cm以上幼螺 8.5万个 ,成活率 92%。
2.2.5 病害防治
管角螺在我国的养殖刚刚开始 ,病害发生相对
25第 1期 潘 英等: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
较少。在贝苗培育的过程中 ,注意做到对养殖池进
行消毒 ,投喂新鲜饵料 ,保持养殖水体中一定浓度
的光合细菌 ,并定期采用药物对水质进行处理 ,提
高苗种成活率。
3 养成
根据管角螺各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 ,将 3 ~ 5
cm幼螺移入面积较大的室外水泥池或虾塘中进行
中间培育。通过采取调光 、控温 、充气 、换水 、适量
投喂 、水质监控等技术措施 ,创造最佳生态环境 ,提
高幼螺培育的成活率 ,并收集小规格幼螺在水泥
池 、虾塘或海域进行螺苗中间培育。通过底质改
造 、网围圈养或网箱暂养 、敌害防治等措施 ,提高幼
螺成活率。
管角螺喜吃的饵料为薄壳的双壳类 、牡蛎肉 ,
其次是小杂鱼和虾蟹肉。投饵前无须将贝肉开壳 ,
小杂鱼需切除头 ,刮去鳞片 ,去掉内脏 ,切成条状 ,
蟹需去除甲壳 、鳃 、内脏 。投喂量约为幼螺体质量
的 5% ~ 8%,同时要根据幼螺的活动情况及天气状
况进行调整 ,以投饵后 5 h仍有少量剩余为宜。投
喂饵料时 ,不能固定投放一个位置 ,应根据幼螺的
集中分布情况投放整个池 。如因投饵过多 ,剩饵无
法及时捡出 ,或由于其他原因而造成幼螺摄食减
少 ,而严重影响水质时 ,要及时更换培育水。投喂
饵料前 ,应注意观察幼螺密度 ,观察其活力情况 ,以
及池底表面是否有死螺和空螺壳。投喂饵料的 30
min内 ,幼螺应该觅食。管角螺生长速度快 ,平均月
增长 12.80 mm。壳高 5cm的幼螺经 9个月的池塘
养殖 ,壳高 8 ~ 10 cm,体质量 26.7 ~ 35.1 g。 90%
的管角螺的壳高达 8 ~ 10cm时 ,即可收获 。
4 讨论
管角螺具有生长快 、个体大 、适应性强 、价格高
等特点 ,作为一种新兴的海水养殖品种其优良性状
特别突出 ,是自然界中为数不多的无需改良的天然
优良养殖品种之一 ,适宜大面积推广养殖 ,因而其
规模化养殖开发潜力极大 ,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
值 。目前 ,对管角螺养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工繁育
和苗种培育上 ,而且苗种培育也刚刚起步 ,今后应
在以下方面予以关注:(1)管角螺的胚胎发育阶段
均在卵荚内进行 ,出膜后即为稚螺 ,因此其人工育
苗过程没有浮游幼虫阶段 ,人工繁育比较简单 ,且
苗种生长速度快 ,经济效益高 ,可作为养殖新品种
予以推广 。(2)幼稚螺对饵料的选择以壳薄的双壳
贝类(文蛤 、紫蛤 、波纹巴非蛤 、小竹蛏)摄食最好 ,
牡蛎肉次之 ,鱼虾肉较差。此外 ,管角螺培育过程
中存在自相残杀现象 ,动物性饵料费用过高可导致
养殖成本高等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今后
应相继开展有关营养需求和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 。
(3)管角螺幼螺的中间培育及养成技术尚处于探索
阶段 ,其大规模人工育苗工艺尚待研究与完善。
(4)加强育苗期和中间培育期间病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 1] 蔡英亚 , 张英 , 魏若飞.贝类学概论 [ M] .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4:162-164.
[ 2] 王如才 , 王昭萍 , 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 [ M] .青
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 1998:360-363.
[ 3] 林志华 , 王铁杆 , 夏彩国.管角螺生态及繁殖习性观
察 [ J] .海洋科学 , 1998 (5):11-12.
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CultureofHemifusustuba(Gmelin)
PANYing1 , CHENFeng-hua1 , PANGYou-ping1 , WANGQiang-zhe2
(1.Co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 GuangxiUniversity, Nanning530004, China;
2.FisheryTechnologyExtensionStationofBeihai, Beihai536000, China)
Abstract:Hemifusustuba(Gmelin)asaeconomicalyimportantmarineGastropodaiscommonlyfoundalongthe
coastsinZhejiang, Guangdong, GuangxiandHainanprovinces, andhighadaptationtotemperatureandsalinity.
Inthispaper, the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 artificialseedingandcultureoftheanimalwerestudiedinindoor
ponds.Theartificialseedingshowedthatittook30daysfortheembryotodevelopintoveligerlarvaeatwatertem-
peratureof24 ~ 30℃, withahatchingrateof98%.Forthelarvae, theoptimumwatertemperaturerangedfrom
23 to35℃andthesalinityvariedfrom13.0to39.0.Thelarvaefedonbivalve.About1.181×105 juvenileswith
shelheightof8 ~ 32 mmwereachievedfor50 dayculturewithasurvivalrateof92%, andthejuvenileshad10
cminshelheightafter12monthculture.
Keywords:Hemifusustuba(Gmelin);biologicalcharacteristic;artificialseeding;culture
(责任编辑:晓 荷)
26 水 产 科 学 第 2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