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香草兰的组织培养试验



全 文 :香草兰的组织培养试验
文慧婷, 张翠玲, 吴 刚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海南 万宁 571533)
摘 要:通过从种子→原球茎→丛生芽→完整植株的试验过程,筛选出较适合香草兰种子无菌萌发和丛生芽诱导增殖
的培养条件。 结果表明:在温度 32~36℃的暗培养条件下,香草兰种子无菌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 VW+6-BA 1.0 mg/L+NAA
0.1 mg/L;诱导丛生芽的最适培养基为 MS+6-BA 3.0 mg/L+NAA 0.1 mg/L,温度(26±2)℃,光照强度 1 500~2 000 lx、每天连
续光照 10 h;诱导出的小芽在 1/2MS+NAA 1.0 mg/L 的生根培养基上培养 20 d 左右即可长出 2~4 条根,生根率达 100%。
关键词:香草兰; 无菌萌发; 诱导; 增殖
中图分类号: S682.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74X(2008)11-0035-02
收稿日期:2008-08-22
作者简介:文慧婷(1980-), 助理农艺师,E-mail:wenhuitingm
@163.com
香草兰(Vanilla spp.)又名香荚兰、香子兰,是兰科
香荚兰属多年生热带藤本香料作物, 其豆荚经过发酵
生香处理后为商品香兰荚,有“食品香料之王”的美誉,
是国际上重要的食用香料原料, 深受国内外不同人士
的重视和喜爱[1-2]。 香草兰原产于墨西哥,1960 年开始
引入我国试种, 在生产上通常采用扦插的方法进行繁
殖,但是,在杂交育种过程中,一定要用种子繁殖。本试
验采用由国外杂交的香草兰种子,通过无菌萌发快繁,
为选育香草兰优良单株和品系以及更新国内生产用种
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诱导培养试验
选取长 20~25 cm的新鲜香草兰豆荚(由中国热带
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提供),先用自来水清洗干
净,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 70%酒精消毒、无菌水冲
洗 1次,然后切开豆荚获取种子,备用。
1.1.1 不同培养基对香草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将香草
兰种子分别接种于添加了不同浓度 6-BA、NAA、IBA、
ZT 的 MS、KC、VW 基本培养基(表 1)中,每个处理接
种 18瓶,每瓶约 200粒种子。 接种后将各处理置于温
度 32℃的暗培养条件下培养。
1.1.2 不同光照对香草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将香草兰
种子接种于 VW+6-BA1.0 mg/L+NAA0.1 mg/L 培养基
中, 接种后设光培养和暗培养 2 个处理, 温度均为
32℃,光培养中光强为 1 500~2 000 lx、每天连续光照
10 h。 每个处理接种 9瓶,每瓶约 200粒种子。
1.1.3 不同温度对香草兰种子萌发的影响 外植体消
毒后,将香草兰种子接种于 VW+6-BA 1.0 mg/L+NAA
0.1 mg/L培养基中,接种后置于 25~28℃、28~32℃、32~
36℃等 3 个温度处理下进行暗培养。 每个处理接种 9
瓶,每瓶约 200粒种子。
1.2 增殖培养试验
待类原球茎体萌发后, 将其分别转接入 MS+6-
BA3.0 mg/L+NAA 0.1 mg/L、MS+6-BA 3.0 mg/L+IBA
0.1 mg/L、MS+6-BA 1.0 mg/L+NAA 0.1 mg/L、MS+6-
BA 1.0 mg/L+ZT 1.0 mg/L、MS+ZT 1.0 mg/L+NAA 0.1
mg/L 培养基中,然后将各处理置于温度(26±2)℃、光
照 1 500~2 000 lx(每天连续光照 10 h)的条件下诱导
出芽。 转接约 28 d 后,整个材料开始形成由白变绿的
原球茎,并逐渐长大形成小芽;当小芽长至 1~2 cm 长
时,将其切下转接入新鲜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增殖培养,
诱导丛生芽的形成; 形成的丛生芽再分割成带 2~3 个
芽的小芽丛分别转接入新鲜培养基中培养, 诱导小芽
的分化;再将增殖培养中不断分化出的小芽切分,转接
入新鲜培养基中,如此反复。
1.3 生根培养试验
当小芽长至 4 cm、具 3~4 片叶时,选取健壮小芽
并将其从丛生芽上单芽切下, 转接入 1/2MS+NAA 1.0
mg/L 生根培养基中, 然后置于温度 (28±2)℃、 光强
2 000~2 500 lx(每天连续光照 12 h)的条件下培养;其
余小芽转接入新鲜培养基中继续增殖培养。
1.4 炼苗移栽试验
当香草兰生根苗培养约 30 d、 长出 3~4 条根时,
将其转移至无直射光的地方进行炼苗;7 d 后,打开瓶
盖继续炼苗 2 d;然后将其从瓶中取出,先用自来水洗
净根部附着的培养基,再用多菌灵 1 000 倍液浸泡 10
min,并置于室内自然风干 6 h;最后即可移栽至粗椰
糠∶河沙等比例混合的砂床上,适度遮阴[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条件对香草兰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2.1.1 培养基 接种 70 d 后的调查结果表明: 在相同
广东农业科学 2008 年第 11 期 35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08.11.028
培养时间里,不同培养基对香草兰种子的萌发率影响
不同。 从表 1 可见, 在添加相同激素组合的条件下,
VW 基本培养基上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 MS 和 KC
基本培养基, 而 MS 基本培养基上的种子萌发率又高
于 KC 基本培养基。 其中,VW+6-BA 1.0 mg/L+NAA
0.1 mg/L 培养基上的香草兰种子分化较早、 萌发率相
对较高,接种 42 d 后部分种子开始萌发,接种 70 d 左
右种子萌发率可达 60%。
2.1.2 光照 试验结果表明, 在 VW+6-BA1.0 mg/L+
NAA0.1 mg/L 培养基中, 香草兰种子在暗培养条件下
比光培养的萌发要快。 接种 42 d 后,暗培养条件下的
香草兰种子已开始萌发, 接种 70 d 后种子萌发率近
60%;而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的种子在接种后 70 d 仍
未萌发,相同条件下继续培养 6 个月后也仅分化出 11
个类原球茎,萌发率小于 1%。
2.1.3 温度 温度对香草兰种子的萌发也有一定影响,
接种 70 d 后部分种子开始萌发,经观察发现,香草兰
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 32~36℃, 其次是 28~
32℃,而 25~28℃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最低。
2.2 不同激素组合对香草兰丛生芽增殖培养的影响
观察发现, 不同的增殖培养基均能诱导香草兰原
球茎出芽,但是,不同的激素组合对形成丛生芽的数量
和增殖速度有一定的差别。 其中,MS+6-BA3.0 mg/L+
NAA0.1 mg/L 培养基的增殖效果最好, 表现为丛生芽
形成多且增殖速度快, 转接 30~40 d 后增殖倍数可达
5~8倍;MS+6-BA 3.0 mg/L+IBA 0.1 mg/L 和 MS+6-BA
1.0 mg/L+NAA 0.1 mg/L 培养基的效果一般;而 MS+6-
BA 1.0 mg/L+ZT 1.0 mg/L 和 MS+ZT 1.0 mg/L+NAA 0.1
mg/L 培养基的效果最差,丛生芽较少,增殖倍数分别
仅 1~3倍和 1~2倍。
2.3 生根培养
香草兰生根培养相对较容易[4]。 当小芽转接入 1/
2MS+NAA1.0 mg/L 的生根培养基中后,20 d 左右即可
在节间基部长出 2~4条粗壮的根,形成完整的小植株,
生根率达 100%。
2.4 移栽
香草兰试管苗移栽时,移栽基质应既保湿又透气,
但不宜太湿,否则易烂根。 在本试验中,香草兰在移栽
基质为粗椰糠+河砂(按 1∶1 比例)、湿度为 80%左右的
环境中移栽成活率达 90%以上。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香草兰种子作外植体, 应用组织培养技
术对其种子的无菌萌发诱导、增殖和生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温度 32~36℃的暗培养条件下,香草兰种
子无菌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 VW+6-BA 1.0 mg/L+NAA
0.1 mg/L; 诱导丛生芽的最适培养基为 MS+6-BA 3.0
mg/L+ NAA 0.1 mg/L; 诱导出的小芽在 1/2MS+NAA
1.0 mg/L 的生根培养基上培养 20 d 左右即可长出 2~4
条根,生根率达 100%。 通过对香草兰快繁技术的系统
化研究, 为香草兰选育优良单株和品系以及更新国内
生产用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宋应辉,王庆煌,赵建平,等.香草兰产业化综合技术研究[J].热
带农业科学,2006,26(6):43-46.
[2] 赵建平,王庆煌,宋应辉,等.香草兰产业开发与应用配套技术
研究成果[J].热带农业科学,2006,26(6):38-42.
[3] 曹孜义 ,刘国民 .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M].兰州 :甘肃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 张翠玲,文慧婷.尖蜜拉的快繁技术[J].热带作物学报,2007,28
(1):51-53.
表 1 不同基本培养基与激素组合对香草兰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基本
培养基
MS
MS
MS
KC
KC
KC
VW
VW
VW
激素组合
6-BA1.0mg/L+NAA0.1mg/L
6-BA1.0mg/L+IBA0.1mg/L
6-BA1.0mg/L+ZT0.1mg/L
6-BA1.0mg/L+NAA0.1mg/L
6-BA1.0mg/L+IBA0.1mg/L
6-BA1.0mg/L+ZT0.1mg/L
6-BA1.0mg/L+NAA0.1mg/L
6-BA1.0mg/L+IBA0.1mg/L
6-BA1.0mg/L+ZT0.1mg/L
种子萌发率
(%)
10
8
6
7
7
5
60
20
19
发芽数
(粒)
360
288
196
252
252
180
2160
720
684
接种数
(粒)
3600
3600
3600
3600
3600
3600
3600
3600
3600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