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救必应及其混淆品米碎木的鉴别



全 文 :收稿日期: 2002-04-01; 修订日期: 2002-06-08
作者简介:梁永枢 ( 1974-) ,男 (汉族 ) ,广西玉林人 ,现任广东省广州市药
材公司质量管理科主管中药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材的鉴别和药品
的质量管理工作 .
国药鉴别
救必应及其混淆品米碎木的鉴别
梁永枢 , 谈丽华
(广东省广州市药材公司  510140)
摘要:对救必应及其混淆品米碎木进行了性状、显微特征、理化、薄层色谱的比较鉴别 ,结果显示二者有很大区别 ,为商品
的鉴别、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救必应 ; 米碎木 ; 混淆品 ;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282.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0805( 2002) 11-封 4-01
  救必应见载于《岭南采药录》 ,称“白木香、味苦、清热毒”。 为
我国南方地区民间草药 [1]。 《中国药典》 ( 1997年版Ⅰ 部 )曾收载。
其来源是冬青科植物铁冬青 I lex rotunda Thunb.的干燥树皮。具
有清热凉血、消炎、止痛等功效 [2]。据调查在商品流通中常有伪品
混作救必应入药 ,经鉴定其为冬青科植物米碎木 Ilex godajam
( Co lebr. ) Wall.的干燥树皮。 笔者从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鉴别等方面对救必应及其伪品进行了比较鉴别。现报道
如下。
1 材料
救必应收购于怀集 ,经广州市药检所刘伯英鉴定为冬青科植
物铁冬青 I lex rotunda Thunb.的干燥树皮 ;米碎木为流通中的伪
品 ,经广州市药检所刘伯英鉴定为冬青科植物米碎木 Ilex
godajam ( Colebr. ) Wa ll.的干燥树皮。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 1 性状鉴别
2. 1. 1 救必应 卷筒状或略卷曲的不规则片状 ,厚 0. 3~ 0. 5
cm,外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 ,粗糙 ,有横向皱纹 ;内表面棕褐色 ,
有浅纵向条纹 ,质硬而脆 ,断面略平坦 ,淡黄褐色 ,稍呈颗粒性 ,气
微 ,味苦 ,微涩。
2. 1. 2 米碎木 呈卷筒状或槽向浅沟 ,内表面黑棕色或浅棕色 ,
有细纵皱纹。 折断面淡棕色至棕色松脆 ,粗糙 ,颗粒性明显 ,味淡
微苦。
2. 2 显微鉴别 (横切面 )
2. 2. 1 救必应 木栓层 5~ 25列切向延长的木栓细胞 ,内切壁多
增厚 ,约 5μm,木化具细小圆形单纹孔。栓内层宽 1~ 10列细胞 ,
细胞发达且多特化为石细胞。皮层窄 , 2~ 11列细胞宽 ,石细胞群
众多 ,呈断续的环状 , 2层 ,壁厚约 7μm,多呈长圆形、类方形、类
圆形、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 ,常含叶绿素 ,有的皮层细胞含草酸
钙方晶或簇晶。 韧皮部宽 ,石细胞零星散在 ,射线 1~ 10列细胞
宽 ,细胞多切向延长。 淀粉粒多见于韧皮射线内 ,多为单粒 ,类圆
形、类方形、椭圆形 ,有的形状不规则 ,脐点明显 ,点状 ,直径小于
3μm ,少数达 7μm。
2. 2. 2 米碎木 组织构造与救必应相似 ,不同点在于米碎木的韧
皮部窄于皮层 ,栓内层、皮层、韧皮部石细胞比救必应的石细胞发
达 ,且壁比救必应石细胞壁厚。
2. 3 理化鉴别 粉末约 2 g ,加乙醇 10 ml,浸渍 30 min,时时振
摇 ,滤过 ,滤液作以下试验。
2. 3. 1  乙醇滤液 2 m l,加三氯化铁试液 2~ 3滴 ,救必应显绿蓝
色 ;米碎木显淡黄绿色。
2. 3. 2  乙醇滤液 5 ml,置水浴上蒸干 ,残渣加醋酐数滴 ,加硫酸
1~ 2滴 ,救必应显紫蓝色 ;米碎木显红紫色。
2. 4 薄层色谱鉴别 取样品粉末各 2 g ,乙醇 10 ml冷浸 12 h,离
心沉淀 ,各取上清液 5 m l,加乙醇至定量 ,各取 10μl点于同一块
硅胶 G薄层板上 ,用苯 -丁酮 -甲醇 ( 3∶ 1∶ 1)展开 ,紫外光灯 ( 365
nm )下观察 ,结果救必应样品在 Rf值 0. 13、 0. 30、 0. 36、 0. 89处
分别出现四个斑点 ,而米碎木样品在 Rf值 0. 41处仅出现一个斑
点。 见图 1。
1.救必应     2.米碎木
图 1 薄层色谱图
3 小结
3. 1  救必应与米碎木均来源于冬青科植物 ,药材性状相似 ,易
混淆。
3. 2  通过救必应、米碎木的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薄层色谱鉴
别。结果表明 ,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为救必应及其混淆品米碎木的
鉴别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
究所 .中药志 ,第 5册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 494-497.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Ⅰ 部 [S ]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 , 1978: 52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