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文章编号:1004 - 2490(2014)03 - 0282 - 07
·综述·
我国管角螺的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13 - 11 - 22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No. 2005B33201011)
作者简介:罗 杰(1966 -) ,硕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水产经济动物人工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研究。E-mail:
luoj@ gdou. edu. cn
通讯作者:刘楚吾,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liucw@ gdou. edu. cn
罗 杰,曹伏君,刘楚吾,陈加辉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 524025)
摘 要:名贵贝类的开发研究及增养殖,在提高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和产业化水平、促进海洋资源持续高
效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管角螺(Hemifusus tuba)为浅海大型腹足类动物,具有个体大、经济价值高、人工育
苗技术相对简单等优点,是一种很有人工养殖前景的潮间带经济贝类。本文根据管角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对其生物学、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遗传多样性、分子生物学及能量代谢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管角螺
资源保护、规模化增养殖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管角螺;生物学;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遗传多样性;分子生物学;能量代谢
中图分类号:S 917;S 968 文献标识码:A
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隶属软体动
物门(Mollusca) ,腹足纲(Gastropoda) ,新腹足目
(Neogastropoda) ,蛾螺总科(Buccinacea) ,盔螺科
(Galeodidae) ,在广东又名“响螺”,主要分布在我
国的东南沿海,尤以南海诸岛海域居多,生活在
泥沙或泥质的海底,有潜沙习性。该种类个体大
型、软体部肥大、肉嫩、营养丰富且味道鲜美,其
肌肉中的中性糖蛋白(NGH)对小鼠肿瘤具有显
著的抑制作用[1]。近年来由于海区污染及人类
的过度捕捉,导致管角螺资源日趋枯竭,为了保
护该资源,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尤为迫切。目前,
管角螺在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
遗传多样性、营养需求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
大进展。本文对管角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行
简要综述,以期为今后管角螺的规模化增养殖及
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1 生物学特性
1. 1 外部形态
管角螺贝壳大型,犁状,两端较尖,壳质坚
厚。螺旋部短,体螺层中部膨大,前端尖长,无
脐。贝壳表面被有一层黄褐色的外皮,上面生有
黄褐色或淡棕色的茸毛,成纵行排列,细而密。
壳口大,后部较宽。外唇厚,边缘完整;内唇很
薄,贴附于体螺层上。前沟长,厣角质[2]。一般
壳高 12 ~ 20 cm ,体重约 150 ~ 300 g,最大壳高可
达 30 cm,体重 500 g 以上[3]。
罗福广等[4]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
用 7 个形态性状对我国北海、温州、湛江、连云港
海域 4 个管角螺自然群体的形态变异进行分析
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北海群
体与湛江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而温州群体与连云
港群体形态差异较大。4 个群体在形态上有一定
程度的差异,但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
1. 2 内部形态结构
1. 2. 1 消化系统构成
管角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
部分组成。消化道包含吻、食道、嗉囊、胃、肠、直
肠及肛门,管壁分为外膜、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
层 4 层;消化腺由唾液腺、肝及食道腺组成,其中
DOI:10.13233/j.cnki.mar.fish.2014.03.013
第 3 期 罗 杰等:我国管角螺的研究现状
肝为最大消化腺[5]。
1. 2. 2 生殖系统结构
管角螺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精
巢、生殖导管及附属腺三部分组成。精巢位于内
脏团顶部,紧贴肝脏,随肝脏旋转成螺旋状,非生
殖季节呈橘黄色,随发育颜色逐渐变浅,成熟期
精巢较柔软。生殖导管由贮精囊、输精管和阴茎
组成,附属腺为前列腺。贮精囊与输精小管相
连,成熟个体充满精液而呈白色;输精管末端与
阴茎相连,接近阴茎部分表皮略显灰黑色;阴茎
为管角螺雄性交接器,位于足部右侧,灰黑色,长
2 ~ 3cm,其基部宽,末端交接口部位较窄。
'雌性生殖系统紧贴于螺旋形肝脏的表面,由
卵巢、输卵管和生殖孔组成,其大小因季节不同
而变化明显;生殖季节卵巢体积较大,占据大部
分肝脏螺旋层,呈淡黄色,非生殖季节卵巢体积
只有薄薄一层;输卵管细长,一直伸至直肠的右
侧,生殖孔开在外套腔中,卵巢与肝脏同被一层
膜[6]。
1. 3 生态习性
1. 3. 1 分布及栖息环境
管角螺是一种大型底栖贝类,主要分布于我
国浙江以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沿海,日本
也有分布,属暖水性种类,自然海域中其生活在
潮下带近海 11 ~ 40 m 的软泥和泥沙质的海
底[3,7]。在人工育苗中为了研究底质对稚螺生长
及存活的影响,其结果存较大的差异:陆珠润
等[8 ~ 10]指出,刚孵出的稚螺无底质更适合其生
长,但长到一定规格后,粗沙底质的壳高日增长
率和壳宽日增长率最高,分别为 5. 84% 和
2. 94%,特定生长率最高(0. 56%) ,不同底质对
管角螺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 > 0. 05) ;而林志
华等[7]则认为以泥砂质(粘土质)培育效果最好,
成活率达 68%,泥质次之,成活率 47%,砂质较
差,成活率仅为 29%;潘英等[11]研究表明,以泥
沙质、无底质生长率较高,沙质较差。在无底质
培养的幼螺常群集于池壁上,有底质的则爬壁
少。不管有无底质,各组的成活率均为 100%。
1. 3. 2 对温度、盐度及 pH适应性
温度、盐度不仅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存
活,而且对其发育也有直接的影响。在自然海
域,管角螺适宜水温为 20 ~ 28 ℃,适宜盐度 28. 1
~ 32. 2,适宜 pH 7. 5 ~ 8. 4,其对 pH 的适应能力
较强,生存 pH 为 6. 2 ~ 10. 4,偏酸性的海水比偏
碱性海水更易造成管角螺死亡[3]。人工育苗中,
平均壳高 10. 0 ± 0. 5 mm 的管角螺幼螺在 0 ℃、3
℃、6 ℃、10 ℃、34 ℃、36 ℃的海水中养殖 48 h
后,观察其活动及存活情况,结果显示管角螺幼
螺生存温度为 6 ~ 32 ℃,适宜生长温度为 20 ~ 30
℃[11]。管角螺属于广盐性种类,对盐度具有非常
强的适应能力。将壳高 5 ~ 10 mm的幼螺置于比
重为 1. 022 ~ 1. 010 的一系列海水中,结果在 24
h 成活率均可达 100%,无异常反应;尔后选择
1. 007、1. 005、1. 002 及淡水实验,结果明显出现
麻醉,在 1. 007 比重下 24 h 后成活率仅 53%,恢
复正常盐度仍陆续死亡;而在淡水中 2 h 即出现
死亡,即使过渡恢复到正常盐度死亡率仍达 90%
以上[7]。壳高 19. 5 ± 1. 23 mm、体质量 661. 4 ±
48. 6 mg的稚贝适宜存活盐度为 17. 7 ~ 40. 8,适
宜生长盐度 17. 5 ~ 39. 9。稚贝在盐度 17. 0 和
41. 3 的海水中适应 20 d后再分别移至盐度 14. 0
和 45. 0 的海水中,72 h 后存活率分别为 84. 0%
和 96. 0%,而直接把生活在盐度为 0. 5 中的稚贝
放入到盐度为 14. 0 和 45. 0 的海水,72 h 后其存
活率为 8. 0%和 0,可见稚贝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与
原生活海水盐度有关,经驯化后的稚贝能够扩大
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提高对盐度的耐受力[12]。
1. 3. 3 耐干露能力及窒息点
在温度 28 ~ 30 ℃、遮荫条件下,平均壳高
10. 0 ~ 15. 0 mm 的管角螺幼螺干露 12 h 未发现
死亡,24 h 和 36 h 的死亡率分别为 75% 和
100%,幼螺大量死亡集中在 24 ~ 36 h。而成螺
的耐干露能力超过 48 h。管角螺的厣具有较强
的闭合能力,可保存水分时间较长,具有较强的
耐干露能力[7,11]。
大多数海水贝类的呼吸受水中含氧量的影
响,当含氧量低于一定的界限,贝类的氧消耗量
随着水中含氧量的降低而衰退,从而减弱其摄食
活动和体内正常的代谢过程,并降低其消化率。
研究表明,在水温 22 ± 0. 5 ℃时,壳高 6. 48 ± 0. 5
cm的管角螺窒息点为 0. 43 mg·L -1,较其它贝
类低[13]。
1. 3. 4 食性与生长
管角螺为肉食性贝类,肝胰脏发达,对饵料
有选择性,喜食双壳类,其食性凶猛,以发达的足
部缠裹住贝类,口吻伸入贝壳内摄食。刚出膜的
382
海 洋 渔 业 2014 年
稚螺有摄食底栖硅藻的习性,对贝肉、虾鱼肉糜
具明显的趋食性,饵料不足时会自相残食。繁殖
季节、交配产卵期间,摄食率明显下降,不喜摄
食,持续时间可达 30 ~ 40 d[7]。
水温是影响管角螺生长的最主要因子。在
浙江沿海幼螺饲养试验中,5 ~ 10 月水温 20 ~ 28
℃为快速生长期;10 月下旬开始水温下降到 20
℃以下,生长速度明显放慢;每年的 12 月中旬至
翌年 3 月上旬,幼螺基本不摄食处于生长停滞状
态(半休眠) ,且体重略有下降[3]。在我国南方沿
海,如果饵料和环境因子适宜,管角螺生长速度
较快,壳高 5 cm的幼螺在池塘养殖 9 个月,壳高
可达 8 ~ 10 cm,体质量 26. 7 ~ 35. 1 g[11]。
1. 3. 5 对氨氮、亚硝酸盐的耐受力
水产经济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高密
度养殖模式下,由于投饵量大、排泄物多及残饵
过剩的影响,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会逐渐
积累,而这二者是制约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主要
因子之一。管角螺生活在泥沙中,为肉食性软体
动物,其排泄物残留在泥沙导致生活环境产生大
量的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这些
有害物质不仅对水产动物产生直接毒害,还会导
致其机体代谢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诱发水体
中病菌的滋生而影响生长。罗杰等[14]研究了在
不同盐度、pH 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稚贝(壳高
11. 3 ± 0. 11 mm,n = 30)毒性影响,结果表明:盐
度为 16、19、23 和 28,总氨氮对稚贝的安全浓度
(sc)为 3. 7、4. 4、5. 3 和 5. 9 mg·L -1;随着 pH的
升高,氨氮对管角螺稚贝的毒性越强,pH 8. 8 时
的毒性是 pH 7. 6 时的 2. 9 倍。
在对亚硝酸盐耐受力方面,pH 和盐度越低,
亚硝酸盐对稚贝(壳高 1. 22 ± 0. 14 mm)的毒害
作用越大。水体 pH 为 6. 7、7. 3、8. 0 和 8. 8 时,
亚硝酸盐对稚贝相对应的 sc 分别为 18. 8、21. 3、
25. 4 和 30. 4 mg·L -1,pH 8. 8 时亚硝酸盐对稚
贝的 sc是 pH 6. 7 时的 1. 6 倍;盐度在 16、19、23
和 28 时,亚硝酸盐对管角螺稚贝相对应的 sc 分
别为 15. 1、17. 1 、26. 5 和 29. 6mg·L -1,盐度 28
时亚硝酸盐对稚贝的 sc 是盐度 16 时的近 2
倍[15]。
1. 4 繁殖习性
1. 4. 1 雌雄比例
管角螺是雌雄异体,在贝壳及厣上无区别,
但在软体部可根据交接器形态及腹足口等特征
加以区分:雄性个体具发达的交接器(阴茎) ,而
雌性个体具有卵囊腺和腹足口[7]。自然海区管
角螺雌雄比例,不同文献报道存在较大的差异:
林志华等[7]在 1992 年采捕浙江沿海的管角螺,
发现雌雄比例接近 10 ∶ 1,而罗杰等[16]对湛江沿
海的管角螺性别进行研究,其雌雄比例约为 2∶ 1。
1. 4. 2 生殖系统组织学分期
根据精巢发育阶段各种生殖细胞的数量和
比例、生精小管形态、间质细胞多少及输精小管
内成熟精子的数量,管角螺精巢发育分为增殖
期、生长期、成熟期与排放期、退化期等 4 个时
期;而根据卵巢内滤泡的大小、滤泡内嗜酸性颗
粒的数量及滤泡腔内卵细胞的发育程度,卵巢的
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
期[16]。
1. 4. 3 繁殖季节与生殖方式
管角螺的繁殖与水温密切相关。在浙江海
域,每年 4 月中旬,水温达到 20℃开始进入繁殖
期,5 月份水温 23 ~ 25 ℃是繁殖盛期,到 6 月中
下旬水温上升达到 26 ~ 27 ℃,产卵结束,1 年仅
此一次繁殖期,成熟最小生物型壳高为 10 cm[7]。
在广西北部湾海域,4 月初进入交尾期,4 月中旬
便进入繁殖盛期,水温在 26 ~ 27 ℃是产卵的高
峰季节,5 月底水温达 29 ~ 30 ℃停止产卵[3]。王
兵兵等[17]报道,在珠海东澳岛,11 ~ 12 月水温 21
~ 24 ℃,如果饵料充足,亲螺经过 7 d 的培育可
以进行交配、产卵,而且水温降到 16 ℃时,亲螺
仍继续产卵。
罗杰等[16]通过对湛江沿海的管角螺组织切
片观察,发现大多数雌性个体 1 月份卵巢处于增
殖期,内无成熟卵细胞;2 ~ 4 月卵巢基本处于生
长期,开始出现卵黄形成期的卵母细胞,而且数
量不断增多,4 月下旬出现较多的成熟卵;5 月份
卵巢开始进入繁殖期,大多数性腺已发育成熟,
并陆续排放,管角螺属多次成熟多次排放的生殖
方式;由于成熟卵细胞的不断排放,至 7 月份卵
巢出现排空现象,一直延至 10 月份;成熟卵子排
放后,卵巢即进入休止期,卵黄颗粒散出滤泡腔
中,但滤泡壁上仍可见卵原细胞,这一阶段历时
约 2 个月,即自 11 月至 12 月底。
管角螺属于高等腹足类,具有特殊的交接
器,其生殖方式是成熟的雌雄个体交配受精,然
482
第 3 期 罗 杰等:我国管角螺的研究现状
后卵子产出体外,同时卵子在产出体外过程中输
卵管还分泌一种胶状物质,形成卵囊把卵子包藏
起来,卵子在卵囊内发育,个体不经浮游阶段而
直接发育为稚螺,属于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生
殖方式[2]。
2 人工繁殖、种苗培育及养殖
2. 1 亲螺的选择与强化培育
从自然海区采捕体重 300 g、壳高 18 cm 以
上、贝壳外表完整的管角螺,置于底铺 5cm 细砂
的水泥池饲养,投喂贝类、蟹和鱼肉等饵料。每
天捞出残饵,隔 3d 排干池水并清底。在环境因
子适宜(温度、盐度等) ,经过约 1 个月的强化培
育,亲螺成熟交配并产出卵囊,产出的卵囊附于
池底或池壁上。
2. 2 胚胎发育与卵囊孵化
卵囊片状(高 17. 1 ~ 28. 2 mm,宽 12. 2 ~ 19
mm,厚 2. 6 ~ 4. 2 mm) ,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阶
段均在卵囊内进行。受精卵呈球形,卵径 240 ~
320 m,在水温 26 ~ 29 ℃时,经过 2 ~ 3 h 放出极
体;4 ~ 6 h 分割成 2 细胞;0. 5 ~ 1 d 形成 4 细胞;
2 d 发育成 8 细胞;3 d 形成多细胞期,以及胚盘
自动物极向植物极包被整个胚胎的 2 /3 左右,进
入原肠期;5 d后卵子开始聚集成团,出现担轮幼
虫,7 d 开始出现早期的面盘幼虫,9 d 时卵子全
部聚集成团;发育到 18 d 时,幼体后端已形成一
个螺层的初生壳,足部已形成。贝壳形成前后
沟,足能伸出壳外,足内平衡囊清晰可见,头部出
现 1 对触角和基眼。此后,初生壳继续螺旋形向
前生长。长至 22 d 时,初生壳形成 2 个螺层(
3. 8 mm × 2. 2 mm) ,足部已长出完整的厣,头、足
部能自如伸缩,并能缩入壳内。此期稚螺贝壳生
长明显,足逐渐分化为前足和后足,并形成面,已
具爬附能力;28 d发育为 2 个螺层、螺壳上有 8 ~
11 条纵螺肋的稚螺[18]。受精卵在卵囊内孵化出
膜时间与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在 25
℃水温条件下需 40 ~ 45 d才完成胚胎发育,破囊
而出[7];而在水温 21 ~ 31 ℃范围内,只需 29 ~ 38
d就可完成[3,18 - 19]。从孵化时间、最后存活率和
特定增长率综合考虑,23 ℃ 为较佳的孵化温
度[8]。管角螺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 22 ~
35,最适盐度范围为 25 ~ 31,低盐度对管角螺胚
胎发育的影响较高盐度影响更为显著[20]。
2. 3 稚螺培育
刚孵出的稚螺平均壳高 4. 2 mm,壳宽 2. 8
mm,适宜在无底质的环境中培养,而生长到一定
时间后在沙底质培养更佳[8 - 9]。稚螺出膜后即开
始摄食,管角螺存在种内残杀现象[21 ~ 23],特别是
在稚螺培育时若饵料不足残杀现象更为严重。
稚螺投喂虾蟹肉、鱼肉、文蛤肉等作为饵料,生长
很快,最大日增长达 0. 64 mm。培育 50 d,平均壳
高 20. 5 mm,最大壳高 46. 2 mm[3,18]。
2. 4 养殖方式
稚螺生长到一定阶段,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
行养殖。段雪梅等[24]在室内养殖管角螺幼体表
明,初孵稚螺早期壳高与螺重的生长速度都很
快,旬增长率最高时分别达到 186. 7%、313. 2%,
以后生长逐渐减慢。壳高长至 21. 9 mm以上,幼
螺死亡逐渐减少,成活率均保持在 91. 6% ~
99. 7%。不同时期的出肉率差别不显著,均超过
50%。管角螺在池塘养殖生长速度快,平均月增
长 12. 80 mm。壳高 5 cm 的幼螺经 9 个月养殖,
壳高 8 ~ 10 cm,体质量 26. 7 ~ 35. 1 g[3]。王兵兵
等[25]在海区采用直径为 50 cm、高 10 cm 的柱形
单层网笼(网目为 10 mm)养殖管角螺,密度 30
cfu /笼,吊养水深 1. 5 ~ 2 m,网笼间距 1 m。养殖
100 d 后,壳高增加了 34. 7%,壳宽增加了
35. 6%,体质量增加了 157. 4%。
3 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生物学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大小是长期进化的产物,
是其生存适应和发展进化的前提。一个物种遗
传多样性越高或遗传变异越丰富,对环境变化的
适应能力就越强,容易扩展其分布范围和开拓新
的环境。因此,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物
种进化历史(起源的时间、地点、方式) ,也能为进
一步分析其进化潜力和未来的命运提供重要的
资料。罗福广等[26]利用 RAPD 技术对广西北海、
广东湛江、浙江温州、江苏连云港的 4 个自然群
体的管角螺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性 4 个自然群体的大小为北海群体 >
湛江群体 > 温州群体 > 连云港群体,4 个自然群
体的遗传距离在 0. 054 2 ~ 0. 137 4 之间,遗传
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少部分存在群体
间,各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潜力。在分子生
物学方面,曹伏君等[27]对管角螺染色体数目、核
582
海 洋 渔 业 2014 年
型进行了研究,指出其核型公式为 2n = 60 =
44m + 10sm + 6t,染色体总臂数 NF = 114,全
套染色体中未发现次缢痕、随体,也无性染色体。
4 代谢
耗氧率和排氨率是动物新陈代谢的重要指
标之一,二者可以为水产动物的人工育苗和养殖
密度、水质管理、活体运输以及能量学理论研究
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温度、盐度及个体大
小对管角螺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的影
响[28 - 29],其标准代谢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一
定规律,即夜间代谢强于白天:自 17:00 开始缓慢
上升,1:00 ~ 4:00 达到最大值,19:00 ~ 7:00 高于
7:00 ~ 19:00;在摄食后 24 ~ 27 h 出现排氨率高
峰,持续时间为 9 ~ 12 h,排氨率的波峰出现在耗
氧率波峰之后。饱食状态下出现耗氧率波峰作
为摄食后出现的特殊动力代谢(SDA) ,管角螺在
水温 22 ± 0. 5 ℃时的 SDA 峰值一般发生于停食
后 18 h,持续时间为 15 h[13]。
5 肌肉营养成分
贝类软体部的营养成分含量与其生存环境、
饵料成分、生长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生
存环境下,生长速度的快慢同样可以影响软体部
营养成分的含量。迟淑艳等[30]对壳高 8. 50 ±
0. 20 cm的管角螺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
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指出呈味氨
基酸含量较其它贝类的高。东极海区野生管角
螺软体部干品(DS)的粗蛋白含量达 80. 78%,蛋
白质中检出含有 17 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达软
体部干重的 51. 42%。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蛋氨
酸 +半胱氨酸的氨基酸分最高为 85. 94 分,呈味
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 48. 62%;EAA
/TAA 为 40. 57%、EAA /NTAA 为 68. 72%,其必
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 FAO /WHO 模式;
粗脂肪中脂肪酸含量齐全,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
高,管角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优良保健
和营养价值的食品[31]。
6 对蛋白质的需求
蛋白质是水产动物主要营养组成成分,不但
能提供给机体必需营养素,还是能量的主要供应
源。蛋白质含量不仅是影响配合饲料品质和成
本的主要因素,还是决定水产动物生长的最关键
的营养物质。杜学星等[32]采用国产鱼粉 +进口
白鱼粉为蛋白源,混合油(鱼油∶豆油 = 1∶ 1)为脂
肪源,设置了 5 个蛋白水平以特定生长率、饲料
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为指标,在水温 29. 7 ± 1. 9
℃,盐度 24. 5 ± 2. 5 下,研究了上述不同蛋白质水
平对管角螺 (壳高 2. 25 ± 0. 25cm)的生长和肌肉
成分的影响,指出管角螺最适蛋白质含量为
37. 50% ~38. 88%。
7 展望
贝类养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随着
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和养
殖品种的扩大,已成为世界贝类养殖大国,贝类
增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对促
进我国渔业经济发展和渔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在快速增长的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贝类养殖产量
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加投入和扩大养
殖规模来实现,其发展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已日
益明显地显露出来,如缺乏高产、优质及抗逆能
力强的优良养殖品种,种质资源退化严重,导致
生长缓慢、群体抗逆性差等。因此,大力加强海
水贝类新品种的选育和引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
对一些经济价值较高、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品种
进行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突破目前的技术
难点以达到规模化生产养殖是当前我国贝类养
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管角螺胚胎发育在卵囊内进行,不需经过一
系列浮游变态阶段,稚螺从卵囊出来后就开始摄
食,因此育苗技术较为简单,这为规模化养殖种
苗的获得提供了保证;但母螺每次产出的卵囊数
量不多,发育至稚螺不超 1 000 cell,所以管角螺
的个体繁殖能力较低;目前,养殖管角螺使用的
饵料大部分为动物性饵料,导致养殖成本增加,
同时动物性饵料容易污染养殖环境,诱发病害的
发生。因此,如何提高个体繁殖能力及研发出适
宜的配合饲料是管角螺能否达到规模化养殖生
产的关键,这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傅余强,顾谦群,刘 睿. 管角螺肌肉中性糖蛋
白的化学组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 中国海洋
682
第 3 期 罗 杰等:我国管角螺的研究现状
药物,2002(6) :20 - 24.
[2] 蔡英亚,张 英,魏若飞. 贝类学概论[M]. 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3 - 205.
[3] 潘 英,陈锋华,庞有萍,等. 管角螺的生物学
特性及养殖[J].水产科学,2008,27(1) :24 - 26.
[4] 罗福广,李 斌,罗平秀,等. 中国沿海管角螺 4
个自然群体形态差异的比较[J]. 中国海洋大学
学报,2010,40(3) :65 - 70.
[5] 张林林,万涓涓,母昌考,等. 管角螺消化系统
的组织学研究[J]. 台湾海峡,2011,30(4) :540 -
545.
[6] 罗 杰,曹伏君,李长玲,等. 管角螺生殖系统解
剖学及组织学观察[J].水产学报,2011,35(4) :
569 - 578.
[7] 林志华,王铁杆,夏彩国. 管角螺生态及繁殖习
性观察[J]. 海洋科学,2008,1998(5) :11 - 12.
[8] 陆珠润,蒋霞敏,段雪梅,等. 不同温度、底质和
饵料对管角螺孵化和稚、幼螺生长的影响[J]. 南
方水产,2009,5(3) :10 - 14.
[9] 黄 辉,蒋霞敏,姜小敏,等. 不同底质、饵料种
类和日投饵量对管角螺幼螺生长的影响[J]. 宁
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2,25(2) :29 - 33.
[10] 曾国权,蒋霞敏,陆珠润,等. 几种生态因子对管
角螺孵化及稚螺的影响[J]. 宁波大学学报(理
工版) ,2012,25(3) :7 - 12.
[11] 潘 英,陈锋华,李 斌,等. 管角螺对几种环境
因子的耐受性试验[J]. 水产科学,2008,27
(11) :566 - 569.
[12] 罗 杰,曹伏君,刘楚吾,等. 管角螺 Hemifusus
tuba (Gmelin)稚贝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和存活
研究[J]. 热带海洋学报,2011,30(6) :90 - 96.
[13] 罗 杰,刘楚吾,李 锋,等. 管角螺窒息点及昼
夜代谢规律[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9) :
2092 - 2097.
[14] 罗 杰,杜 涛,刘楚吾,等. 不同盐度、pH条件
下氨氮对管角螺稚贝毒性影响[J]. 动物学杂志,
2010,45(3) :102 - 109.
[15] 罗 杰,陈加辉,刘楚吾. 管角螺稚贝对亚硝酸
盐耐受力研究[J]. 南方水产科学,2011,7(2) :
42 - 48.
[16] 罗 杰,曹伏君,李长玲,等. 管角螺生殖系统解
剖学及组织学观察[J].水产学报,2011,35(4) :
569 - 578.
[17] 王兵兵,王梅芳,曹新云,等. 管角螺冬季育苗及
中间培育的初步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2,32(6) :27 - 32.
[18] 潘 英,庞有萍,罗福广. 管角螺的繁殖生物学
[J]. 水产学报,2008,32(2) :217 - 221.
[19] 杜 涛,罗 杰,刘楚吾,等. 温度对管角螺
Hemifusus tuba (Gmelin)胚胎发育的影响[J]. 海
洋科学,2010,34(6) :44 - 49.
[20] 罗 杰,刘楚吾,黄翔鹄. 盐度对管角螺胚胎发
育的影响[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
(3) :24 - 29.
[21] MORTON B. Juvenile grow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 (Gmelin) (Prosobranchia:
Melongenida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ibling
cannibalism in estimates of consumption [ J]. J.
Exp. Mar. Biol. Ecol. ,1987,109 (1) :1 - 14.
[22] MORTON B. Reproduction, juvenile growth,
consumption and the effects of starvation upon the
South China Sea whelk Hemifusus tuba(Gmelin ) (
Prosobranchia:Melongenidae) [J]. J. Exp. Mar.
Biol. Ecol.,1986,102 (2 /3) :257 - 280.
[23] MORTON B. Prey preference,capture and ration in
Hemifusus tuba(Gmelin) (prosobranchia:Melongenidae)
[J]. J. Exp . Mar. Biol. Ecol.,1985,94(1 /3) :
191 - 210.
[24] 段雪梅,蒋霞敏,王春琳,等. 室内养殖管角螺幼
体的生长特性[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
2010,23(4) :6 - 9.
[25] 王兵兵,王梅芳,李双波. 管角螺幼螺网笼吊养
技术初探[J]. 热带生物学学报,2012,3(1) :83
- 87.
[26] 罗福广,苏翔驹,区小玲,等. 中国沿海管角螺 4
个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RAPD 分析[J]. 上海
海洋大学学报,2011,25(5) :655 - 660.
[27] 曹伏君,李长玲,罗 杰,等. 管角螺、细角螺的
核型研究[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
(1) :84 - 89.
[28] 罗 杰,刘楚吾,唐洪超,等. 温度对管角螺
Hemifusus tuba (Gmelin)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1) :85 - 88.
[29] 罗 杰,刘楚吾,李 锋,等. 盐度及规格对管角
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J]. 海洋科学,2008,
32(5) :46 - 50.
[30] 迟淑艳,周歧存,周健斌,等. 华南沿海 5 种养殖
贝类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 水产科学,2007,
26(2) :79 - 83.
[31] 朱爱意,赵向炯,杨运琪. 东极海区管角螺软体
部的营养成分分析[J]. 南方水产,2008,4(2) :
63 - 68.
[32] 杜学星,蒋霞敏,姜小敏,等. 管角螺幼螺配合饲
料中蛋白质适宜含量的研究[J]. 生物学杂志,
2013,30(3) :54 - 58.
782
海 洋 渔 业 2014 年
Present status on studies of Hemifusus tuba Gmelin in China
LUO Jie,CAO Fu-jun,LIU Chu-wu,CHEN Jia-hui
(Key Laboratory of Aquaculture in South China Sea for Aquatic Economic Animal of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Fishery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25,China)
Abstract:Shellfish aqua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ing in culture
techniques,breakthroughs in artificial rearing techniques and expansion of aquaculture species,shellfish
aquaculture has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maricultur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and raising the income of fishermen. However,the increase of the current
shellfish aquaculture production mainly depends on the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expansion of farm scale.
Shellfish aquaculture has sever degradation in germplasm resources,which can induce frequent disease
outbreaks,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the lack of aquaculture species with high yield,good quality and
strong stress-resistance,and some fingerlings or parents that heacily rely on natural resources of shellfish and
even depletion or destr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we should energetically strengthen breeding and
introdu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marine shellfish,especially for new varieties with high economic value and
extensive market development prospect. We ought to break through technical difficulties to conduct intensive
culture. These measures can provide new varieties with good quality for farmers and raise their income,
further promoting sustainable and efficient use of marine resources.
Hemifusus tuba (Gmelin) ,which belongs to Gastropoda,Neogastropoda,Buccinacea,Galeodidae,is a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pecies. It mainly lives in offshore sediment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
Hemifusus tuba is a kind of healthy food containing high protein and low fat with good taste and rich nutrients.
The yield almost relies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has gradually reached depletion nowadays. As a consequence
of overfishing,the resources are severely damaged,thus it is expensive and in short supply. Owing to its’
rich nutrients,high economic value and simplified artificial rearing technique,Hemifusus tuba is a large
marine Gastropoda with high artificial breeding prospects. Although studies on Hemifusus tuba were carried out
not long ago,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erms of 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research status and issues on aquaculture of Hemifusus tuba,reviewed studies on biology,
artificial propagation and breeding technique,genetic diversity,molecular biology and energy metabolism,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source protection,intensive culture and exploitation of Hemifusus tuba.
Key words:Hemifusus tuba Gmelin;biology;technique of artificial breeding and seedling;genetic diversity;
molecular biology;energy metabolism
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