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对人参芦头涌吐作用
及其药用价值的再评价
张大伟 张树巨
人参芦头系指人参主根和茎之间的根状
茎 , 亦即着生于人参根顶端的根茎 。 其长度
在 1 ~ 4厘米 , 直径为 0 . 3 ~ 1 . 5厘米间 ( 栽
培人参较野生人参者短而粗 ) 。 芦头约占人
参根重量的 5 ~ 10 % 。 每年参茎枯落之后 ,
便在根状 茎上留有一马蹄 状的残 痕 , 俗称
“芦碗 ” 。 因此 , 栽培人参每个芦碗可代表
一年 , 而野生人参则为数年 。 在根状茎的下
部常着生有数条不定根 , 习称作 “ 参芋” 。
参芋是 加 工商 品人参 “ 皮尾 参 ” 和 “ 白参
芋” 的原料 。
人参芦头在我国历代一些医药书籍中 ,
有记载其做涌吐药使用 。 素有人参 “ 芦与参
相反 、 吐药中有用芦者 , ” “ 去芦 、 不令人
吐 ” , “ 不 去者 吐人 ” 的主 张 〔 1 〕。 因
此 , 千余年来 , 直至我国 1 9 7 7和 1 9 8 5年版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均作出药用人参应
去掉芦头 的规定 ` 而芦头 则人涌吐 药类别
中。 每年均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参芦被丢弃 ,
所 造 成 的 经 济 损 失 以百万元计 , 实在可
惜 .
然而 , 随着人参的化学 、 药理学和临床
治疗学研究的不断进展 。 学者们通过所从事
的大量研究工作 , 已开始冲击并动摇了药用
人参 “ 不去芦者 、 令人吐 ” 的法则 。 开创对
人参芦头药用价值的再评价。
一 、 人参芦头涌吐作用的由来
人参芦头涌吐作用之渊源 , 最早可追溯
到 “ 中藏经 ” 和南朝 、 宋时 药学家雷学支( 公
元 4 20 ~ 4 79 年 ) 的 “ 炮炙论 ” 。 “ 中藏经 ”
业非 为华陀 ( 公元 ? ~ 2 08 年 ) 所 著 , 实系
后人托名之作〔 2 〕 。 “ 炮炙论 ” 中有人参
“ 去四边芦头并黑者 ” 的记述 , 然未确切其
涌吐之意 。 参芦吐人之说 , 在本草书中始 见
于五代前蜀人李殉 ( 约 8 5 ~ 93 0年 ) 所著之
“ 海药 本草 ” 书 载 “ 又有沙 州参 , 短 小不
堪 , 采根用时 , 去其芦头 , 不去者吐人 , 慎
之 ” . 其沙州参究竞是否为现今之五加科人
· 办 · 巾 · 今 · 今 · 咖 · 办 · 今 · `办 · 办 · 咖 · 巾 · 办 · 今 · 咖 · 咖 · 咖 · 咖 · 办 · 办 · 办
( 上接第 3 0页 )
数量达 1 52 2 . 5公斤 , 已大面积应用了这种方
法 . 通过生产实践证明 , 此方法不用倒种 ,
不费工 , 不 费料 , 简便易行 , 安全可靠稳
定 , 催芽时间只需 60 一 65 夭 。 其裂口率 、 胚
率完全可以达到催芽播种标准 , 保证在 10 月
中下旬播上种 。 89 年因外购种子 误时 , _ L床
催芽时间拖后 , 如在 8 月 10 日上床催芽 , 那
么 10 月 10 日到 15 日 就可以结束催芽。 通 过
87 年在抚松镇参场的对比试验得知 , 此方法
与箱槽式催芽的种子 , 第二年出苗期较箱槽
式的提早五夭左右 , 而且出苗整齐 , 出苗率
高 . 此方法完全可在无霜期短的高寒地区 ,
水籽催穿当年秋播时间偏紧的地方应用 , 可
大面积推广 。
参 , 已无从考证 。 至子将后世医家相沿人参
去芦不吐的观念 , 盖原出于此 , 并不尽然 .
因为千百年来的医药学实践也不容忽视 , 他
们中人云亦云者有之 , 人云通过自身实践后
又云者也有之 . 例如元代名医朱丹溪对参芦
的催吐作用和减低人参根疗效的作用有详实
的记录 : “ 人参入手太阴 , 补阳中之阴 , 芦
反能泻太阴之阳 。 亦如麻黄 , 苗能发汗 , 根
则止汗 ; 答属金 , 而糠之性热 , 麦属阳而数
之性凉。 先儒谓物物具一太极 , 学者可不触
类而长乏乎 ? 一女子性躁味厚 , 暑 月因怒而
病呢 , 每作则举身跳动 , 昏冒不 知人 。 其形
气俱 实 , 乃痰 因怒郁 , 气不 得 降 , 非吐不
可 。 遂以人参芦半两 , 逆流水一盏半 , 煎一
大碗饮之 , 大吐顽痰数碗 , 大汗昏睡一日而
安。 又一人作劳发疟 , 服疟药变为热病 、 舌
短 痰嗽 , 六脉洪数而滑 , 此痰盖心中 , 非吐
不愈 , 以参芦 汤加竹 沥二服 , 涌出 胶 痰三
块 , 次与 人参 、 黄 茂 、 当归 煎服 , 半月而
安 。 ” 此外 , 还告诫 : “ 若服人参一两 , 参
芦一 钱 , 则 一两 之参 徒 费 ” . 这 表 明了
朱丹溪认为人参芦头不但有涌吐之用 , 而且
尚可消除人参的功效。 〔 3 〕
然而、 考古代文献 , 人参去芦说也并非
一戍不变。 不赞同者 、 相驳者亦均入史册。
最近有人查阅了百余本历代本草医藉发现 ,
有近半数者并未收人人参去芦的主张 。 也有
收载参芦 涌吐又自 相矛 盾者 , 如 《 儒门事
亲 》 卷二将参芦列为吐药之一 , 但在卷十二
之吐剂项下 瓜蒂散 使用人 参时 , 却又 注明
“ 去芦 ” , 使人感到无所适从 , 也自然难以
成为参芦熊催吐的依据 。 《 本草逢原 》 一边
承袭 “参芦能耗气 , 专人吐剂 ” , 而又据临
床所见称 “ 涌虚人隔上清饮宜之 . 江右人称
为竹节参 , 其治泻利脓血 , 崩带滑精等证俱
无妨碍。 昔人用以涌吐者 , 取其性升 , 而于
补中寓泻也 . ” 对参芦涌吐也不 无疑意 。而另
有一些医药学家 , 在自己的医疗实践中 , 没
有见到参 芦的涌 吐作用 , 而是根 据自身实
践 , 观察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 如: “ 盐
哮用参芦涌吐最妙 ” 《 本草逢源 》 , “ 能上
涌吐 痰” 《 医宗粹言 》 , “发 吐 痰沫 , 善
呕 ” 《 本草蒙鉴 , “ 参芦主吐虚劳痰饮 ” ,
而 “ 催 吐 效不 著 ” 《 本草 概 要 》 , 等 等
〔 4 〕。 可见 , 随着年代的递近 , 我国医药学
家对参芦涌 吐的 认识 , 大致 有 “ 涌 吐 ” 、
“ 发吐痰吐 ” 一 “ 参芦催吐效不著 ” 这样一
个过程 , 这表明对参芦涌吐说 , 古来也有修
正〔 5 〕。 况且上述典藉中 “ 吐 ” 字并非为
严格的概念辞 , 呕吐之吐 , 吐痰之吐 , 均可
纳涵为涌吐 。 这一点和现代医学中的恶心期
长的催吐药 , 如吐根 , 酒石酸锑钾等均可兴
奋呕吐中枢 , 通过迷走神经使支气管腺体分
泌增加而出现的祛痰作用相近 . 据此 , 有 .学
者们指出 , 古之关于参芦涌吐 , 原意很可能
即为祛痰作用 , “ 吐人 ” 恐系误解 , 致使后
人袭传 。 凡此种种 , 均可说明自古以来人参
涌吐 说 , 业非为不可变动的法则 〔 6 〕。
二 、 人参芦头与人参根的化学成分相近
据众多学者所测定的人参根与人参芦头
皂贰的含量表明 , 根中人参总皂贰含量约为
芦头的 1 / 2一 1 / 3 . 从两者分离出来的
人参皂 贰单体 种类相同 , 均 有 R o . R b , 、
R b :
、 R c
、
R d
、
R e 、 R g l
、 很 g :等。 两者所
含的皂贰元也完全一致 , 均为 20 一 s 一原人
参二醇 和 20 一 s一原人参三醇 和齐墩 果酸
〔 7 ~ 10 〕。
此外 , 在人参芦头与人参根中均含有降
血糖的活性成分人参多肤〔 U 〕. 业且二者
所含的多肤都由 14 个氨基酸组成 . 区别仅是
芦头中的人参多肤一 I 较人参根中多肤增加
一个分子 的天冬 氨酸 , 少一个分子的 甘氨
酸 。 而两者所含有的氨基酸的种类均在 16 种
以上 , 且彼此间的含量也比较相近 . 挥发油
的含量 〔 12 〕, 在人参根中 ( 生晒参 ) 仅为
0
.
0 0 5 6%
, 芦头 中为 0 . 3 49 % , 检出的 挥发
油种类都在30 种以上 .在芦头中未校出根内
含的 丫一榄香烯 、 丫一杜松烯 、p 一愈创烯、
。一榄香烯 、 韦得醇等成分 :在人参根中未
检出站把烯 、 二十烷酮和正庚醛。 而微量元
素在两者中均检出2 3种 , 种类大致相同 , 除
铬 、 牛蔺元素外 , 其它所有无机元素的含量均
以人参 芦中 为高〔 13 〕。 通过粉末显 微观
察 , 证实芦头中所含的草酸钙数量与人参根
也大体相近。 况且草酸以钙盐形式广泛存在
于植物体内 , 芷非为芦头所特有 , 且其含量
并不足以引起人的呕吐 〔 14 , 15 〕.
综上所述 , 单纯以人参根与人参芦头所
含有的化学成分来看 , 二者大体相近 , 至少
是 目前还没有找到大相径庭的区别 。 仅在人
参皂贰 、 氨基酸 、 挥发油 、 无机元素的含量
上 , 人参芦头略高于人参根 .
三 、 人参芦头与根的药理作用未见明显
差异
学者们曾用比较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证
实无论是红参或 白参的芦头的总皂贰 , 以及
其水煎剂对实验动物具有相似的抗疲劳 、 耐
缺氧 、 耐高温 、 抗寒 、 抗炎症和抗利尿的 作
用 。 对中枢神经均呈现明显的镇静作用 。 毒
理实验结果也表明 , 红参芦头与红参根对小
鼠 、 大鼠的急性 , 亚急性毒性强度基本一致
〔 16 〕. 参芦总皂贰和人参根总皂贰还具有
相同的降低心率和血管阻力 , 降低心脏负荷
的耗氧量 , 增加心肌耐缺氧能力 , 提高小鼠
心肌 组 织中N +a 一 K +一人 1’ P酶 活性 , 抑制
M g Z十一人 T P酶活 性的 作用 〔 17 〕。 王洪利
〔 s1 〕还证实人参芦头总皂贰可对抗氯仿引
起的小鼠室颤 , 氯化钡与乌头碱诱发的大鼠
心律失常。 吴树勋等〔 19 〕也报道了人参芦
头与人 参根 在许 多药 理活 性上是 相 类似
的 . 例如 : 他们应用红 参根与 红参芦 使离
体 免 心 冠 流 量分 别 增 加 36 . 1士 6 . 7肠和
3 8
.
2 士 7 . 1% , 心缩力分别提高 1 0 . 9 土 3 . 4 %
和 12 . 1 士4 . 3 % ; 兔耳 .血管扩张 , 共流量分
别增加 7 . 9 士 2 . 3%和 9 . 7 士 1 . 5% ; 人参根使
鼠实验性心 衰的心脏 功能 L v P升 高43 纬,
L v dp / d t m a
x 增加 1 0 0% , 而参芦使 L V f 升
高 3 5% , L v d p / d tm a x 增 加 8 0 . 5% 。 上 述
表明人参芦头与人参根具有类似的活性。
有关人参芦头是否具有催吐作用的研究
报告 , 李老占等〔 20 〕应用红参芦头或全红
参水煎煮液 , 分别给家鸽 、 猫 、 恒河猴以及
狗 (增加生 晒参芦头灌胃组 )服用 , 韭同时分
别采用洋地黄 、 硫酸铜和阿扑吗啡为阳性对
照药物 , 结果表明 , 上述实验动物服用芦头
后没见有呕吐反应发生 , 而以不去芦头的全
红参试验 , 也未见古人所说的人参 “ 不去芦
头令人吐 ” 的现象发生 。 如将上述试验中动
物所服用的芦头剂量 , 以体表面积法进行换
算则相 当于人服用量 约在 10 克以上 。 查中
医药书籍人参方剂中 最高用 量并未超 过此
量 , 何 况参 芦 仅占人参 根重 量的 0 . 1倍左
右 。 依此推罗一 , 中医临床实际上给 密、者应用
的人参芦头数量是很 少的 , 实难产生恶心 ,
乃至呕吐现象发生 。
此外 , 近年临床应用人参芦头观察的多
数 报告 中 , 均未 见有 使人呕 吐的作 用 。
王玉华等〔 21 , 2 〕报道 在门诊 条件下 , 给
15 0 0余人次单用参芦 , 每人用量达 10 。~ 70
克不等 , 更有 2 。。。余人次应用的方剂中以人
参芦头代替 党参 , 每剂 用参 芦 6 ~ 24 克不
等 , 短者 3 ~ 4 剂 , 长者达两个月之久 . 结
果无引起呕吐者 , 而且收到了类似人参的 补
益作用 。 另有 2 30 余人服 用不去芦头 的 全参
入药的生脉 散 l〕服液 , 亦未见 呕吐 现象。
1 9 5 3年罗顺德 等〔 2 3 〕 , 10 5 7年 李老占 等
〔 24 〕分别给予五位健康志愿者服用人参芦
头粉或水煎液 , 一次剂 量均在 50 克以上 , 受
试者服后未见有恶心 、 呕吐 , 以及分泌物增
多等现象 。 还需 说明的是 , 中医临床认为人
参的不定根与人参主根具有相同疗效入药 。
不定根 加工出来的 商品 人参 “ 白参芋 ” 和
一 18 一
“ 皮尾参 ” 也是由人参根茎上长出来的 , 惟
其参芦有催吐作用 , 既或从植物的生态学上
也难做出恰当的解释。
综上所述 , 无论是实验药理学或临床前
药理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 , 红参芦头与红参
根均有相似的生物活性。 人参芦头确有人参
根样的作用 。 有关芦头的药用价值很值得重
视 。 实验研究同时证实 , 芦头不具有催吐作
用。 因此 , 古今医药书籍中有关人参芦 “ 吐
人 ” , 以及将其 作为 涌吐 药来收 载是 不妥
的 。 否则一旦在中毒抢救需要 涌吐药 , 倘若
选取人参芦头 , 就势必酿成贻误抢救时机的
过失 。 上述结果还说明 , 人参芦头 , 全人参
根和去芦头人参根的某些药理作用也无 明显
差 异。 此同样表明过去有关人参 “去芦 、 芦
与参相反 ” , “ 凡用必去芦净 , 芦能耗气 ,
又能发吐耳 ” 的记载应予重新认识 。
四 、 人参芦头药用价值的再认识
纵观我国经典医药著作中对人参芦头效
用评价主要有三 . 一是 “ 以人参芦代瓜蒂 ”
有涌吐作用 , 二是 “芦能耗气” , “芦与参
相反 , 吐药中有用芦者 ” , 主张人参芦与人
参根作用不尽一致 , 甚或影响人参的药效 ,
三是人参 芦对 “盐 哮 ” 、 “ 痰 奎 ” 、 “ 痰
饮 ” 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不无作用 “ 发吐
痰沫 , 吐 虚劳 痰饮 ” 的 祛 痰作用理 解的理
由 。
如上叙述 , 显然人参芦头作为涌压药是
不足取的 。 而人参不去芦使用也未见改变其
应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 。 不过人参芦头
的祛痰作用则通过 药理学实 验得到 证实。
张树臣等〔 5 〕曾用小鼠酚红法 , 观察到 白
参芦头具有明显地 祛痰作用 , 而此作用不受
切断两侧迷走神经的影响 。 此提示人参芦头
有恶心性祛痰的效果 。 至于临床将人参芦头
当人参根应用 , 也同样收到 “ 补气益肾 ” ,
“ 健脾和 胃 , 养血安神 , 消除疲劳 ” 和 “ 消
肿降糖 , 控制心律失常 ” 等功效 。 王玉华等
〔 2 〕通过门诊投药3 5 3 6人次的临床应用参
芦治疗作用的观察 , 其中单用参芦者 15。。余
人次 , 在复方中以参芦代党参使用者 2 0 0。余
人次 , 收到与人参根相一致的补益作用 。 他
们列举了参芦用于搪尿病 、 甲亢 、 冠心病 、
尿频遗尿 、 更年期综合症 、 高血压等典型病
例后 , 认为参芦对一切虚证确能改善症状 ,
增强体质 , 醒脑 提神的 作用 。 如上实 践说
明 , “ 人参芦能耗气 ” 的古训也是值得商榷
的 . 人参芦头有它尚待认识的对人体的滋补
强壮作用 。
人参芦头与人参根有相似的化学成分 ,
两者的药理作用 , 甚或某些临床效果也频相
近 。 但由此就得出人参芦头可以代朴人参根
来使用的结论 , 似尚过早 . 这因为 , 两者 在
化学成分中的某些 成分的 总含 量上还 有区
别 , 例如 : 参芦 皂贰及皂 贰元远超 过人参
根 , 参芦 中人 参皂 贰 R g含 量 较 高 , 而参
根 中 的 人 参 皂 贰 1比 高 . 两 者 所 含 的
R b / 只 g的比例 也不相同 , 参 芦为 。 . 50 , 参
根为 1 . 04 . 如 众 所 知 , R b组 人 参皂 贰有
抑 制中枢 的作 用 , 而 R g 组 有活 化中枢的
作用 。 可见 其作 用差异之一斑。 沃兴 德等
〔 17 〕曾证实人参芦头与人参根对小鼠心 、
肝 、 脑 、 肾和脾 脏组织 匀浆M g Z+一 A T P酶
的抑制作用 , 和对 N a +一 K 十一 A T P酶的激 活
作用 , 人参芦头强于人参根 , 两者存在量上
的差别 . 况且 , 直到 目前为止 , 既或是人参
根的化学成分也尚未完全明了 . 有关人参芦
头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 又远远落后于人参根
的研究 。 因此 , 在全然以人参芦头代替人参
根使用之前 , 确有一些研究工作尚需深人和
完善。
五 、 人 参芦头的研究仍待深入
作为药物药效学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
化学成分 . 迄今为止 , 有关人参芦头的化学
成分分离提取工作 , 主要还是侧重人参皂贰
研究方面 。 研究者在肯定人参芦头与人参 根
一 19 一
含有相同化学成分的同时 , 应拓宽视野 , 进
而证实两者在有效成分上 , 是否存在着质上
的区别与不同。 而重点应是分析参芦是否含
有特殊的成分 , 从而为少数病例因服人参芦
头引起恶心 、 呕吐的反应 , 作出更为明确的
解答 。
既然在传统的中药应用中存在着这样的
事实 , 即同一种中药的不同药用部位可有不
同的作用 。 例如 : 麻黄发汗 , 麻黄根止汗 ;
当归身补血 , 当归尾补血等 , 那么就应在继
续探讨人参芦头的催吐 成分有无的同时 , 对
其药效再做进一步的确认 。 为此而开展的实
验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应在 “ 虚证 ” 病
人和 “虚证 ” 动物机体上来进行和观察 . 例
如包括记录服用参芦之后胃粘膜活动 , 胃蠕
动 , 胃内消化酶改变和大脑呕吐中枢的变化
等 .
实验在采用红参芦头的同时 , 应着力考
察白参芦头 的催吐 作用 。 因为古来多 用自
参 , 红参的加工是明朝的高廉氏以后的事 。
况且现 、代研究己经证实红参化学戊分与白参
不仅有量上的区别 , 也有质上的差异 。 共在
生物活性上的不同 , 也在揭示中 . 实验制剂
也当与古之服用的方法尽量一致 .
概括地说 , 人参芦头并无催吐作用 , 作
为涌吐 药应用 更为不妥 . 人参人药可 不去
芦 , 芦头有类似人参根的活性和临床治疗作
用 , 但认为参芦就是人参根 , 从而代替它使
用于临床 , 则是 共些研 究工作完 善之 后的
事 。
参 考 文 献
〔 1 〕 江苏 新 医 学 院 : 《 中药大辞
典 》 , 上册 3 4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 7 7
〔 2 〕 《 辞海 》 缩 印 本 , 12 3 , 上海
辞书出版社 , 1 9 7 9
〔 3 〕 周超凡等 : 中药通报 ,
l
,
5 2
,
19 8 8
〔 4 〕 颜正华 : 中药通报 ,
2
,
5 4 , 19 8 8
〔 5 〕 张树巨 : 中药通报 ,
3
,
5 0
,
19 8 8
( 6 〕 盛保恒 : 中药通报 ,
2
,
5 5
,
1 9 8 8
〔 7 〕 李向高 : 中成药研究 ,
10
,
3 6
,
19 8 1
〔 8 〕 匡海学等 :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
报 , 6 , 5 1 , 19 8 3
〔 9 〕 匡海学等 : 中药通报 ,
2
,
3 9 , 19 8 6
〔 10 〕 匡海学等 : 中药通报 ,
3
,
3 9
,
19 8 6
〔 1 〕 张 今 : 高 等学 校化 学学
报 , 4 , 3 7 6 , 19 8 5
〔 12 〕 郑友兰 等 : 吉林农 业大 学学
报 , 2 , 4 2 , 19 8 7
〔 13 〕 李向高 : r卜药通招 ,
兮, 5 0 , 1 9 8 8
〔 14 〕 姚景南等 : 《 中药的炮炙 》
2 7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 9 3 4
〔 15 〕 李孟广等 : 中药材 ,
6
,
3 6 , 19 8 6
〔 16 〕 袁惠南 : 中药通报 ,
7
,
4 4
,
19 8 7
〔 17 〕 沃兴德等 : 中药通报 ,
7
,
4 7
,
19 8 7
〔 18 〕 王洪利 : l一卜成药研究 ,
3
,
4
,
19 8 7
〔 19 〕 吴树勋 : 中药通报 ,
1
,
5 3
,
1 9 8 8
〔 20 〕 李 怪占等 : 中药通报 ,
6 , 3 8
,
1 9 8 7
〔 21 〕 王玉华等 : 河北中医 ,
3
,
2 5
,
19 8 3
〔 2 〕 王玉华等 : 北京中医杂志 ,
1
,
3 0
,
19 8 6
〔 23 〕 罗顺德等: 药学通报,
3
,
2 2
,
1日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