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广东省罗定市水稻橙叶病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控对策



全 文 :广东省罗定市水稻橙叶病发生原因分析及其防控对策
陈怡光 (广东省罗定市植物保护站,广东罗定 527200)
摘要 对广东省罗定市局部稻区暴发的水稻橙叶病病害症状及发生特点进行了描述,从传播介体、栽培制度、品种抗性及气候条件方面
对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综合防控技术措施。认为该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采取“加强农业防治,切断侵染源、治虫防病,治秧田
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控策略。
关键词 水稻橙叶病;电光叶蝉;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5)19 -087 -02
Occurrence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Rice Orange Leaf Disease in Luoding City,Guangdong Province
CHEN Yi-guang (Luoding St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Luoding,Guangdong 527200)
Abstract The sympto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utbreak of rice orange disease in parts of rice-growing area of Luoding City,Guangdong Prov-
ince were described;the disease epidemical factors,including insect vector,cropping system,variety resistance and climate condition were ana-
lyzed;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combining culture management,resistance application,and vector controlling via seed treatment and seedling spra-
ying with insecticides was propos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is disease is preventable and controllable but incurable.
Key words Rice orange leaf disease;Leafhopper;Disease control
作者简介 陈怡光(1962 - ) ,男,广东罗定人,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病虫
害预测预报与防控研究。
收稿日期 2015-05-14
由水稻橙叶植原体引起的水稻橙叶病最早发现于泰
国,此后在菲律宾、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均
有发生[1 - 2]。在我国,该病于 1978 年首次发现于云南西双
版纳稻区[3];1983 年在福建和海南零星发生[1 - 2,4];1991 ~
1992年在广东茂名市所属各县暴发流行[1 - 2,5]。近年,该病
害在广东省罗定市局部稻区流行成灾,对当地水稻生产造
成严重威胁。鉴于此,笔者介绍了该病害在罗定市的发生
特点、流行原因及防控对策,旨在为相关部门防治该病害提
供参考。
1 病害发生与为害情况
2013年,罗定市局部地区晚稻移栽后稻苗迟迟不返青,
不发根,很少分蘖,十多天后叶片开始逐渐出现黄化,农民称
之为“沤根禾”。当地农民在不知道具体病害的情况下,盲目
喷施叶面肥、生根剂、杀菌剂、杀虫剂等,并反复喷施 2 ~ 3
次,但无任何恢复现象,反之,病害逐渐加重,发病严重的田
块一片橙黄色,并逐渐枯萎死亡。经采样送华南农业大学资
源环境学院植物病毒研究室鉴定为水稻橙叶病。当年全市
发病面积为 53. 300 hm2,发病田一般减产 10% ~ 30%,重病
田块减产 50% ~ 80%,甚至颗粒无收,以太平镇的埒口、励
志、太西村和罗平镇的古勇、榃东、黄牛木村发病最重,其余
各镇有零星发生,其中太平镇发病面积约 40 hm2,占全市发
病面积的 75%,有 26. 700 hm2 的田块颗粒无收。2014年,全
市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病害发生显著减轻,仅少数田块
有发病,早稻发病田块病丛率为 0. 05% ~ 0. 08%,晚稻发病
田块为 1. 00% ~1. 50%。
2 病害症状和发生特点
2. 1 病害症状 秧苗移栽后迟迟不返青,根系不发达,十多
天后健康植株进入分蘖始盛期,但病株叶片逐渐出现黄化,
先从病株基部叶片的叶尖开始黄化,继而向下或从叶缘向中
脉扩展,终致全叶变橙黄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株中上部叶
片亦逐渐变黄,植株矮小,新根少,分蘖少,叶片短窄,直竖,
病株无恢复现象,为害严重的田块出现一片橙黄色;苗期及
分蘖后发病植株易枯死,少数不枯死的植株则表现抽穗迟、
穗少扭曲、空粒多、千粒重下降,或是包颈穗。
2. 2 发生特点
2. 2. 1 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该病的初次侵染源是越冬的
带病再生稻、自生稻和电光叶蝉[2],而早稻的带病株和带
菌的电光叶蝉是当地晚稻的再次侵染源。早稻收割后,电
光叶蝉集中到晚稻秧田为害,若早稻田间病株多、后期电光
叶蝉种群发生量大、带菌率高,晚稻则发病严重。2013年水
稻橙叶病在该市局部地区晚稻上流行,但同年早稻未发现
病害;2014年早稻只有少数田块发病,发病田病丛率仅为
0. 05% ~ 0. 08%,而晚稻发病田前期病丛率为 1. 00% ~
1. 50%,部分田块后期病丛率为 2. 50%。近 2 年调查结果
表明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这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瘤矮
病的发生极为相似。
2. 2. 2 晚稻早播发病重于晚播。2013 年,太平镇晚稻绝大
多数重病田块都在 6月 27 ~30日播种,而在 7月 5日以后播
种的田块发病相对较轻。由于近年当地农民早稻大多数都
种植早、中熟品种,加上收割机的推广应用,到 7月中旬早稻
已经基本收割完毕,在 6月底前播种的秧苗到 7月中旬大多
在 3 ~5叶龄期,而秧苗在 3 ~ 4 叶龄期最易感病[2],此时正
是电光叶蝉迁移高峰期,与秧苗易感期相吻合,带菌电光叶
蝉入侵机会大,所以 6月底前早播的田块发病一般会重于 7
月 5日以后播种的田块。
2. 2. 3 品种间病情差异大。2013 年,太平镇晚稻重病田块
大多数是当地农户自留的常规稻(品种不详,当地人称“黑叶
种”,在当地已种植 4 ~ 6 年),病丛率达 50% ~ 80%;近 2 年
推广的深两优 5814、广 8优 165、广 8优 169等品种虽然也发
病,但发病率相对较低,病丛率为 15. 00% ~ 30. 00%,美香占
病丛率为 3. 00% ~ 5. 00%,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5,43(19):87 - 88 责任编辑 乔利利 责任校对 李岩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5.19.034
对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2. 2. 4 不同村落田块病情差异大。2013 年,罗定市晚稻首
次发生水稻橙叶病,以太平镇的埒口、励志、太西村和罗平镇
的古勇、榃东、黄牛木村发生最严重,而太平镇则以埒口村最
严重,品种是当地自留的常规稻,导致部分田块补植或终致
减产 50% ~80%,甚至颗粒无收;太平镇埒口村共 700多户,
60% ~70%的农户水稻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一农
户共种植水稻 0. 287 hm2,仅收获稻谷 75 kg,而邻近村的田
块则不受影响。罗平镇古勇村种植深两优 5814,发病减产
20% ~30%,榃东、黄牛木村种植广 8优 169,发病减产 15%。
该病害的发生在不同村落田块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有待深
入研究。
3 发病原因分析
3. 1 传播介体 文献报道,电光叶蝉是该病害的唯一传播
介体[1 -2]。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传播介体的数量、发生期及
传病效率密切相关[6]。根据田间调查,该病害 2年前在当地
已有零星发生,只是发病较轻,未流行成灾;2013 年晚稻期
间,电光叶蝉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导致病害暴发流行;而 2014
年的调查数据表明,电光叶蝉数量很少(可能与普遍采取了
介体叶蝉防控措施有关),且送检的电光叶蝉未检出带菌,这
可能是该年病害轻发的重要原因。
3. 2 栽培制度 近年,罗定市早、晚稻混栽,不同成熟期的
品种插花种植现象越来越普遍,为电光叶蝉扩繁和菌源积累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能是该病害流行成灾的长期基础。晚
稻早播,稻株易感病生育期(秧苗期)与电光叶蝉从早稻田转
移的时期相吻合,有利于该病发生为害。而偏施氮肥,稻株
长势过旺、叶色浓绿,电光叶蝉入侵几率大,提高了发病风
险。据调查,太平镇近年来有晚稻早播的习惯,大多数在 6
月 25 ~30日播种,发病较重,而在 7 月 5 日左右播种的田块
则发病较轻;2014年晚稻当地农户改变以往的栽培习惯,大
多推迟在 7月上旬播种,同时远离上季重发病田育秧,病害
发生显著减轻,仅少数田块发病,8 月 18 日田间调查病丛率
为 1. 50%,9月 26日调查病丛率为 2. 50%。
3. 3 品种抗性 近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品种间
耐、抗虫性有较大差异,因而发病率也存在明显差异。同时,
不同品种间发病轻重存在明显差异,种植多年的品种易感
病,为害重,新引进推广的品种较抗病,为害轻。
3. 4 气候条件 任何有利于虫媒电光叶蝉繁殖、活动及传
病的天气条件都有利于该病发生流行。电光叶蝉发生的最
适气温为 25 ~30 ℃,平均为 28 ℃,田间相对湿度为 75% ~
90%。冬春气温偏高、降雨量较少,有利于电光叶蝉安全越
冬,有效虫源基数大;6月份气温稳定上升,虫源显著增加,至
7 ~8月份高温季节发生量达到高峰,凡高温干旱年份有利于
电光叶蝉的发生[6]。电光叶蝉种群发生量大,带菌率高,毒
源基数积累大,带毒虫入侵几率大,该病害发生严重。
4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014年,罗定市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病措施。
4. 1 农业防治 推广抗病良种,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
高产优质经审定的品种,例如,晚稻推广丰田优 9802、美优
9802,早稻推广星优 712、中研优 519、美香占等;尽可能同期
播种,以免带菌叶蝉辗转传病;及时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减
少传播介体藏身场所;秧田远离上季感病稻田;适当调整播
插植,使稻株易感病的苗期及分蘖期避开电光叶蝉发生高
峰,在罗定市播种宜推迟至7月5 ~10日,插植宜推迟至8月
5 ~10日;采用多本插植,增加基本苗数,发挥健株补偿效应;
加强肥水管理,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实施健身栽培,提高
稻株抗逆性。
4. 2 治虫防病
4. 2. 1 种子处理或秧苗早期施药防虫。催芽露白后,1 kg
干种用 25%吡蚜酮悬浮剂 8 g或 35%吡虫啉悬浮剂 4 g,或
35%丁硫克百威拌种剂 10 g拌种,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若不进行种子处理,可在秧苗 1叶 1针期用 25%吡蚜酮悬浮
剂 8 g或 35%吡虫啉悬浮剂 4 g 对水 15 kg 喷施,防治电光
叶蝉。
4. 2. 2 送嫁药控制本田早期叶蝉。在秧苗移栽前 2 ~ 3 d,
结合其他病虫防治,用 25%吡蚜酮悬浮剂 8 g或 35%吡虫啉
悬浮剂 4 g对水 15 kg 喷施苗床,通过药剂的内吸作用带药
移栽以防治本田早期电光叶蝉。
4. 2. 3 施药治虫。移栽后 10 ~ 15 d,根据电光叶蝉发生数
量及带菌率,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喷施吡蚜酮或吡虫啉控制
叶蝉数量。
4. 3 及时拔除病株 田间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后
补苗,以减少田间病害再次侵染。对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
以减少损失。
5 结论
水稻橙叶病是由水稻橙叶植原体侵染引起的,由电光叶
蝉传播,其侵染循环快,可在一些地区或局部田块流行发病,
一旦流行发病,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在生产上要重视并抓
好防控。该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防控策略应采取“加强农
业防治,切断侵染源、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
期”的综合防治措施。由于水稻橙叶病在罗定市尚属首次发
生,而且近几年来国内相关的报道较少[7],可借鉴的资料有
限,对该病害的发生及防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针对该
病害的防控主要是参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瘤矮病的防治
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曙光,范怀忠,肖火根,等.广东新发生流行的水稻橙叶病的鉴定
[J].植物病理学报,1995(3):233 -237.
[2]张曙光,范怀忠,徐秀华,等.广东水稻橙叶病发病条件及防治研究
[J].植物保护学报,1999,26(3):230 -234.
[3]吴自强,何云昆,徐守蓉,等.水稻橙叶病在云南的发生[J].植物病理
学报,1980(1):55 -58.
[4]林奇英,谢联辉,朱其亮.我省发现水稻橙叶病[J].福建农业科技,1983
(3):22 -23.
[5]谢双大,周小毛,虞浩,等.茂名市水稻橙叶病初侵染源简报[J].广东
农业科学,1995(4):42 -43.
[6]郭普,王思明,王进宝,等.植保大典[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7]陈景成,刘华荣,彭启德.陆川县发生水稻橙叶病[J].广西植保,2001,
14(2):33.
88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