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4种名贵根茎药鉴别术语集释
刘长业 王慧敏
河南省开封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475000
1 三七
〔春七〕春季开花前采挖者称“春七” ,根饱满 ,质优。
〔冬七〕冬季结籽后采挖者称“冬七” ,根松泡 ,质次。
〔毛货〕修整后先曝晒至半干 ,再反复搓揉 ,然后曝晒至足干称
“毛货”;去支根 ,加蜡在麻袋内撞至表面光亮呈棕黑色即为商品三
七。
〔铜皮〕指表面的颜色呈铜青色。
〔铁骨〕指体重 ,质坚实。
〔狮子头〕指茎痕及瘤状突起。
歌诀: 春七冬七与毛货 ,铜皮铁骨狮子头 ,冬七质次春七优。
2 天麻
〔春麻〕春季采挖者 ,轻泡 ,纵皱多 ,中间有白心或裂隙 ,断面晦
暗 ,质次。
〔冬麻〕冬季采挖者 ,坚实沉重 ,断面半透明角质样 ,无空心 ,质优。
〔蟾酥皮〕外表皮皱缩及点状退化须根或膜质鳞叶。
〔芦根蒂〕根茎残基中空似芦根。
〔鹦哥嘴〕亦叫“红小辫” ,顶端红棕色干枯的芽苞。
〔凹肚脐〕亦叫“肚脐眼” ,末端与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角质〕天麻含大量淀粉 ,经蒸后淀粉糊化 ,断面呈半透明或有
光泽 ,质坚硬如牛角。
〔芝麻点〕天麻表面的退化须根痕 ,呈断续排列成环的小点。
歌诀: 春麻冬麻蟾酥皮 ,残基中空芦根蒂 ,鹦歌嘴与红小辫 ,母
麻脱落肚脐眼。 蒸后角质有光泽 ,退化根痕芝麻点。
3 黄连
〔味连〕亦叫“鸡爪黄连” ,根茎多分枝呈束状 ,形如鸡爪。 主产
四川、湖北、陕西等省。
〔雅连〕根茎不分枝 ,稍弯曲 ,蚕形或鸡腿状。 主产四川。
〔云连〕根茎细小弯曲呈钩状 ,形如蝎尾。 主产云南西北部。
〔过桥〕亦叫“跳杆”或“过江支” , (过去商品称“盆连” )。根节间
呈光杆 ,瘦小平滑。
歌诀: 味雅云连分产地 ,过桥跳杆是标记。
4 贝母
〔怀中抱月〕亦叫“怀中抱子” ,松贝的两鳞片大小悬殊 ,大瓣紧
抱小瓣 ,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观音合掌〕青贝外层的鳞叶两瓣 ,大小相近 ,相对抱合。
〔观音坐莲〕松贝底部平微凹入 ,能端正稳坐。
〔缕衣黑笃〕松贝基部稍凹入 ,间见黑斑 ,残存的须根痕。
〔马牙状〕炉贝母的外状形似马牙。
〔虎皮斑〕炉贝母表面的棕色斑点 ,形似虎皮纹。
〔川贝母〕根据性状、商品分松贝、青贝、炉贝三类 ,统称为“川
贝母”。
〔松贝〕亦叫“珍珠贝” (颗粒最小者 )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 ,主
产四川 (阿坝藏族自治州 ) ,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青贝〕呈类扁圆形 ,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 ,品质亦优。
〔炉贝〕亦叫 “虎皮贝” ,呈长圆锥形如马齿状。 主产四川 (昌
都 )、云南 (德钦、大理 ) ,品质稍次于松贝、青贝。
〔岷贝〕鳞茎呈圆锥形 ,主产甘肃。
〔平贝〕鳞茎圆而平 ,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伊贝母〕亦叫“西贝母”或“生贝”、呈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
主产新疆。
〔新疆贝母〕呈扁圆形 ,主产新疆。
〔湖北贝母〕亦叫“板贝”或“窑贝” ,鳞茎呈扁圆形或圆锥形 ,主
产湖北省恩施、建始、宣恩、利川 、五峰、宜昌等县。
〔浙贝母〕亦叫“象贝”“大贝”“元宝贝”。 《百草镜》曰: “浙贝出
象山 ,俗呼象贝母。”一般直径在 3. 5 cm以上者 ,分成两瓣 ,摘除心
芽 ,商品称大贝 ,一面凹入 ,一面凸出 ,呈元宝状 ,质优 ;直径在 3. 5
cm以下者 ,不摘除心芽 ,商品称“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 ,呈扁圆形 ,
质次于元宝贝。主产于浙江、安徽 ,江苏亦产。江苏产者为浙贝的野
生种 ,亦叫“苏贝母。”
歌诀:川贝商品青松炉 ,马牙状缕衣黑笃。观音合掌稳坐莲 ,怀
中抱月虎皮斑 ,岷平新伊分产地 ,鄂浙苏贝效各异。
( 1998- 10- 21收稿 )
土大黄紫金牛同名异物辨
胡桂香 王登岳
安徽省安庆市中医院 246004
中医药历史悠久 ,品种丰富 ,加上我国地域广大 ,各地对中药
命名不统一。因此 ,出现许多同名异物 ,同物异名的现象。下面对土
大黄、紫金牛两种药物正名和异各进行比较。
正名土大黄是蓼种植物土大黄 Rumex madaio Mak.的根。性
味辛、苦、凉。功能清热行瘀 ,杀虫 ,解毒。治咳血、肺痈、腮腺炎、大
便秘结、痈肿毒、湿疹、疥癣、跌打损伤、烫伤。
正名羊蹄是蓼科植物羊蹄 Rumex japonicus Houtt.或尼泊尔
羊蹄 Rumex nepalensis Spr.的根。异名也有土大黄之称。性味苦、
寒 ,有小毒。 其功能清热 ,通便 ,利水 ,止血 ,杀虫。 治大便燥结、淋
浊、黄疸、吐血、肠风、功能性子宫出血、秃疮、疥癣、痈肿 、跌打损
伤。 它与正名土大黄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其作用也不完全相同 ,而
有同一名称土大黄。
正名紫金牛是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 Ardisia japonica( Ho rr st. )
BL.的茎叶。也就是我们常用的平地木 (异名 )。 味苦 ,性平。功能
354
时珍国医国药 1999年第 10卷第 5期 LIS HIZHEN M EDICINE AND M ATERIA M EDICA RESEARCH 1999 VO L. 10 N O. 5
龙眼肉掺伪鉴别
谢世华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610031
龙眼肉 ,又名益智 、蜜脾 、龙眼干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肉
Eupho ria Longan ( Lour) Steud的假种皮。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
神之效。临床上常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等
证。目前 ,因其产量较少 ,加上制药行业、保健品生产和临床用药对
本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本品一直货缺价高。 在市场上 ,一些不法
分子在龙眼肉中掺进大量形状、色泽颇相似的红糖、果酱、水果干
等掺杂品 ,经加工后以假乱真 ,增加重量 ,谋取暴利 ,严重危害人们
身体健康。掺伪物外观与真品极为相似。笔者就龙眼肉及其掺伪品
的鉴别特征介绍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
1 龙眼肉
呈不规则薄片 ,常数片粘结。长 15 mm,宽 20~ 40 mm,厚约 1
mm。 黄棕色至棕褐色 ,半透明 ,外表面皱缩不平 ,内表面较光亮 ,
有细密的纵皱纹。质柔润、气微香 ,味甜。其细胞中含草酸钙结晶 ,
呈针状、棒状或簇状。
2 掺红糖
用浓度高的红糖水浸泡后加工而成 ,形状、大小类似龙眼肉 ,
呈黄色至棕褐色。 有蜜饯外感 ,肉厚明显增加至 1. 5 mm左右 ,常
数片粘结一起 ,大小不一。仔细掰开粘结在一起的龙眼肉中会发现
包裹有糖质 ,糖味重 ,气微香 ,粘手 ,易吸潮。其分量较重 ,水浸黄棕
色 ,有沉淀 ,味甜。
3 掺果酱
掺合果酱加工后的形状 ,大小类似龙眼肉 ,呈黄色至棕褐色 ,
有粒状物混杂其间 ,肉皮吸附有杂物 ,光泽度差 ,看不到细密的纵
皱纹 ,常数片粘结一起 ,大小不一。 仔细掰开粘结一起的龙眼肉中
常常发现有果酱在肉心中。味甜 ,气味香 ,粘手 ,有湿润感 ,易吸潮。
其分量较重 ,水浸黄棕色 ,沉淀物较多 ,味甜。
4 掺果干
掺合经染色的葡萄干、樱桃干等加工后的形状 ,大小不太类似
龙眼肉 ,呈黄色至棕褐色。常数片粘结成块 ,有人为加工的痕迹 ,呈
不规则薄片 ,表面皱缩不平。糖味重 ,气微香。其分量较重 ,水浸后
脱色 ,味微甜。
( 1998- 10- 26收稿 )
1种伪品三金片鉴别
胡敬泽① 李 辉② 孙 捷③
① 黑龙江省海林市结核病防治所 157100; ② 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药品检验所 157011
三金片为国家级保护中药品种 ,是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生
产的一种纯中药制剂。主治急、慢性肾盂肾炎及慢性肾盂肾炎急性
发作期、急性膀胱炎、尿路感染等。 我们在抽验中发现一种批号为
970828的样品 ,标明是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生产的 ,但经我们
检验 ,其属伪品。 现将其与正品的鉴别介绍如下。
1 外包装盒
正品: 外包装盒上绿色微显黄绿色 ,红线内的黑线不很明显 ,
防伪标识内的椭圆形短径为 9 mm ,椭圆形内的人像清晰 ,眼部和
眼镜很清楚 ,所穿西服显淡灰色。
伪品: 外包装盒上绿色微显黑绿色 ,红线内的黑线明显 ,防伪
标识的椭圆形短径为 8 mm,椭圆形内的人像较暗 ,眼部和眼镜不
清楚 ,好像一个黑洞 ,所穿西服显黑色。
2 内包装塑料盒
正品 :塑料盒的底部有 “三金”两个字 ,瓶口封纸牢固 ,不易揭
掉。
伪品:塑料盒的底部无“三金”两个字 ,瓶口封纸不牢 ,易揭掉。
3 片子的形状
正品:片子边缘较厚 ,片芯较硬 ,显黑褐色 ,味酸、涩、微苦。
伪品:片子边缘较薄 ,片芯易碎 ,显灰色 ,味淡。
4 薄层层析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对照药材积雪草由桂林三金药业集团
公司提供。 (按《卫生部药品标准· 中药成方制剂》第 1分册 , 6)其
检验结果为:正品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药材积雪草色谱上 ,显
相同一致的斑点 ;伪品 ,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对照药材积雪草色谱
上 ,不显相同一致的斑点。
( 1998- 10- 05收稿 )
镇咳 ,祛痰 ,活血 ,利尿 ,解毒。 治疗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嗽咯血、脱
力劳伤、筋骨酸痛、肝炎、痢疾、急性肾炎、高血压、疝气、肿毒。
正名射干是鸢尾科植物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 ( L. ) DC.
的根茎。异名也有紫金牛之称。味苦 ,性寒 ,有毒。功能降火 ,解毒 ,
散血 ,消痰。 治疗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母、
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 ,为同一名称的两种不同药物。要保证临床
用药准确 ,医生和药剂人员都必须用《中国药典》上统一规定的中
药正名。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医药事业的发展。
( 1998- 10- 27收稿 )
355
LISHIZHEN M EDICIN E AND MA TERIA M EDICA RESEA RCH 1999 VO L. 10 NO. 5 时珍国医国药 1999年第 10卷第 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