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三棵针的临床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



全 文 :书第11卷第4期·总第156期
2 0 1 3年2月 · 下 半 月 刊 117 
时,可取少量采用显微观察或是通过化学实验、物理鉴
别以证明该物质是否为杂质,并总结描述。《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对植物药用部位作了明确规定,详细说明了
植物药用部位、药物来源、炮制方法,因此药材样品中
不能含有其他杂物。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许多药物、
中药饮片都含有无用杂质或是混有非药用部位。
3 杂质含量评判及假药、劣质药认定
对于杂质和掺伪物质的判断,首先应该依据检验报
告结构评判其是假药还是劣质药物,因为检验报告中的
总结并没有对其做明确说明。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明确规定杂质标准的,要根据
规定的标准进行鉴别判定,混入的杂质含量没有超出标
准数值的,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对于杂质
不符合标准数值的中药饮片及药材,都当作劣质药物处
置。②对于来源与规定不相符的有机质或掺伪物,如发
现中药中杂质含量严重超标,本文认为应当划分为假药
范围。③对中药材中掺伪情况严重、掺假明显的饮片、
药材,即使药材中有部分是正品,但是药材另一部分已
混入了其他无用成分或是有害成分,应做伪品处理。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的国粹,为我国医疗
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特点,是经过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不断积累总结而构
成的独特治疗方法。药物质量不好、纯度不高,轻者会
导致临床医学用药剂量不精确,延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
间;重者会致使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安全。本文探讨了中药材杂质检查,分析了中药材混入
杂质的可能因素,并总结了判断中药质量优劣的方法,
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效控制药材杂质含量,
保证中药质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晓红,朱婉贞,许宁,等.中药制剂中特殊杂质的检查[J].海峡药学,2011,
(03):50-52.
[2]田立青.对中药材、中药饮片杂质检查问题的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08):2957.
[3]李涛,刘光耀.中药饮片面临的质量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01):
231-232.
[4]蔡翠芳,裴慧荣.关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炮制内容的商榷[J].中国药品标
准,2009,(04):248-249.
(本文校对:王志华 收稿日期:2013-01-11)
三棵针的临床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
李建红
(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区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封475000)
摘 要:随着对三颗针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中药三颗针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三颗针的化学成分、药理
作用、临床应用、毒理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加以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
关键词:三颗针;中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3.04.081     文章编号:1672-2779(2013)-04-0117-03
  三棵针为小檗科植物拟壕猪刺Berberis souliean-
aSchneid.小黄连刺 Berberis wilsonae Hemsi.细叶小檗
Berberis poireti Schneid.或匙叶小檗 Berberis vernar
Schneid.等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1]。三棵针为常用草
药,因其茎常生三叉状针刺而得名。
三棵针作为传统中药已有1 300多年历史,1977年
版、201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予收载。三棵
针主要用于治疗清热解毒、湿热泻痢、口疮疳蠚、咽痛
目赤、聤耳流脓、痈肿疮毒等。
1 三棵针基源研究
三棵针又名小檗 (蘖)、子檗 (蘖)等,入药始载于
《唐本草》,至今已1 300多年。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
《本草经集注》中称其为子檗,并描述:“子檗树小状如
石榴,其皮黄而苦,又一种多刺,皮亦黄,亦至口疮。”
至唐陈藏器的 《本草拾遗》描述更为详细:“小檗如石榴,
皮黄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小,锉枝以染黄。”《本草
纲目》则记载:“小檗山间时有之,小树也,其皮外白,
里黄,状如檗皮而薄小。”这些描述与华西小檗Berberis
silvataroucana相近。 《植物名实图考》还记载一种大黄
连:“生云南,大树,枝多长刺,刺必三以为族。小叶如
指甲,亦攒生,结青白实,木心黄如黄柏,味苦,……
可以代黄连,故名。”参考附图,与川滇小檗B.jamesi-
ana最为近似。 《植物名实图考》中还记载一种黄栌木:
“生山西五台山,木皮灰褐色,肌理皆黄,多刺三角如蒺
藜,四五叶附枝攒生,长柄有细齿,俗以染黄。”参阅附
图,即植物黄芦木Bamurensis。而在 《滇南本草》中所
记述的土黄莲,即是粉叶小檗。
三棵针的商品为小檗科植物细叶小檗、匙叶小檗、
蓝果小檗、猫刺小檗、粉叶小檗、刺黑珠等多种植物干
燥的根或根皮。于春、秋两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
切片,弱太阳下晒干或烤干。分布于东北、四川、甘肃、
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贵州、云南、
书118 
第11卷第4期·总第156期
2 0 1 3年2月 · 下 半 月 刊
青海东部及新疆等地区。
2 三棵针的药性认识
《本草经集注》载:“味苦,大寒,主口疮”。《唐本
草》载:“味苦,大寒,无毒。主口疮疳蠚,杀诸虫,去
心腹中热气”。 《本草纲目》载: “去心腹中热气,杀诸
虫,治血崩”。 《陕西中草药》载: “清热燥湿,泻火解
毒,抗菌消炎。治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
肿痛,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痈肿疮疡,口疮,咽炎,
结膜炎,黄水疮”。《云南中草药》载:“苦,寒。清热解
毒,消炎,止痢。治痢疾,疮痈肿痛,结膜炎,小儿口
腔糜烂”。197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云: “苦,
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痢疾,肠炎,黄疸,上
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201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云: “苦,寒;有毒。归肝胃、大肠经。清热燥
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
聤耳流脓,痈肿疮毒”。
对三棵针味苦、大寒的药性古今基本一致,但是对
于是否有毒古今存在较大差异,有待进一步考证。
3 三棵针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古代临床应用概况 三棵针临床用途广泛,可内
服,亦可外用。内服多用于清热解毒,消炎抗菌;外用
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刀伤等。很多中药成方中含有三
棵针,《本草纲目》记载:“用胡椒、紫檀香、郁金、茜
根、三棵针皮,等分为末,加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胶汤送下”。用于治疗妇女血崩。《分类草
药性》记载三棵针可用于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四川
中药志》记载三棵针可用于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
赤,赤痢,吐血劳伤,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
跌打损伤红肿。《贵州草药》记载三棵针可用于解热,利
湿,散瘀,止痛,凉血。《云南中草药》记载三棵针可用
于清热解毒,消炎,止痢。治痢疾,疮痈肿痛,结膜炎,
小儿口腔糜烂。《福建中草药》记载三棵针可用于治疗燥
热唇舌破烂:小檗干树皮切薄片,浸清水中,每取一片
含口中;治乳痈: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猪瘦肉适量,
水酒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记载三棵针可用于治疗疮
疖肿痛:三颗针,水煎服,并作局部湿敷。从这几段引
文已足见三棵针药用范围之广。
3.2 现代临床应用概况 三棵针在现代依然广泛使用,
可以代替黄柏、黄连组方。
201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三棵针药材
的功能与主治为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
黄疸,湿疹,咽痛目赤,聤耳流脓,痈肿疮毒”。
在60年代初,三棵针主要用于提取黄连素。此外现
代医学研究发现,三棵针尚有很多用途,如:①抗菌,
治疗痢疾。田维毅等[2]对苗药验方———小儿泻停方 (由
三棵针、黄芩、苦参、五倍子组成)进行研究,也发现
组方中的三棵针具有较好抗菌活性。②降血压。王志东
等[3]研究发现,三颗针可用于治疗高血压。③清肝、利
胆作用。王朝碧等[4]报道三颗针具有治疗黄疸、肝炎、
咽喉炎、赤眼、高烧等病症的药理作用。④提高免疫力。
张光辉等[5]将三颗针提取物用于肉鸡,发现三颗针提取
物和γ-氨基丁酸合用可以提高肉鸡的免疫力。⑤抗肿瘤。
魏艳淋[6]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论述了三颗针的生物活性
成分之一的小檗胺具有抗肿瘤的功效。⑥降脂调脂。李
葱晓等[7]报道三颗针具有降脂调脂的功效。⑦抗氧化。
潘克先等[8]报道三颗针具有抗氧化的活性,等等。
4 三颗针的现代研究概况
4.1 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三颗针中含有小檗碱
(berberine)、小檗胺 (berbarmine)、掌叶防已碱 (palma-
tine)、药根碱 (jatrorrhizine)、异粉防已碱 (isotetran-
drine)、加伦碱 (cofumbanine)、黄树皮碱 (obamegine)、
小檗红碱 (berberubine)、木兰花碱 (magnoflorine)、尖刺
碱 (oxyacanthine)等有效成分[4]。其中刺黑珠根含小檗
碱3.68%;猫刺小檗根含小檗胺的量最高,含量为
3.84%。
4.2 药材质量控制方法 三颗针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小檗
碱,因此小檗碱的含量成为了三颗针药材质量的重要指
标。可以采用理化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小檗碱方法控制药
材质量。常用的鉴别方法有:
方法①:取本品粉末少许置于载玻片上,滴加5%
盐酸1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镜检,可见大量黄色
针状结晶簇。
方法②:取本品粉末0.5g,加少量水浸泡,取上清
液适量,加稀盐酸数滴,再滴加改良碘化铋钾试剂,立
即呈橘红色沉淀。取上清液2ml,沿管壁加溴水1ml,两
液交界处显樱红色环。
方法③: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浸泡30min,取
上清液2ml,蒸至近干,加5%没食子酸乙醇溶液2~3
滴,置水浴上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将溶液置于白瓷
板上观察,显墨绿色。
方法④ (薄层色谱法):取本品细粉0.5g,甲醇回流
提取。提取液浓缩后供点样用。硅胶9g,加石膏1g和一
定量水,铺板后,120℃活1.5h。展开剂:A:氯仿-甲醇-
氨 (15∶4∶1);B:乙酸异戊酯-甲酸-无水醇 (70∶20∶
10)。展开2次,于紫外光灯下观察,小檗碱和掌叶防已碱
显黄绿色荧光,药根碱为暗斑,小檗胺呈淡蓝荧光。再用
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色点均呈污红棕色斑点。
常用的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1]为:
取本品粉末 (过四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
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
声处理 (功率250W,频率40kHz)l小时,放冷,再称
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
书第11卷第4期·总第156期
2 0 1 3年2月 · 下 半 月 刊 119 
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以20μg/ml盐酸小檗碱对照品甲
醇溶液为对照,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
乙腈 -(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24∶76)为流动
相;检测波长为265nm的色谱条件,进行含量测定。(按
干燥品计算,盐酸小檗碱 (C20H17NO4·HCl)含量不得
少于0.60%)
4.3 三颗针的毒理研究 三棵针毒性较小,即使剂量较
大,一般也不出现明显毒性反应。肾型高血压狗每天灌
服针仙合剂 (三棵针代替黄檗加入二仙合剂,俗称针仙合
剂)15g生药/kg,共15日,第16~20日剂量增为30g/
kg,血压、心电图、肝肾功能能均未见显著改变。停药2
周后,又给流浸膏10g/kg,每天1次,共2周,同样未见
变化。三棵针中生物碱提取物给猫灌服100mg/kg,大鼠每
天灌服400mg/kg,共1个月,正常人口服400~600mg,
均未有毒性反应[9]。仅小鼠腹腔注射三棵针流浸膏,半数
致死量为3.1g/kg,如果按成人体重60kg计算,相当成人
服三棵针186g,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中规
定三棵针剂量9~15g的12~20倍。
5 讨论
三棵针的植物来源种类多,分布范围广,有效成分
的含量不一,使用时应注意检验其指标性物质的含量。
在民间,三颗针是一味常用中草药,应用历史长,民间
用来代替黄连、黄柏药用,疗效确切,治疗范围广。三
颗针的药用价值需进一步研究发掘,三颗针临床应用的
安全性、有效性等相关问题,需再进行深入研究。近代
研究表明[4],三棵针植物主含小檗胺、小檗碱、药根碱
等药效成分,特别是小檗胺是一种具有升高白细胞、抗
癌、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作用的药物,开发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2010:13.
[2]田维毅,冯华,蔡琨,等.小儿泻停方的抗菌效应及其优化组方研究[J].四川中
医,2006,24(8):97-98.
[3]王志东,宋宝安,杨松,等.贵州中草药三颗针化学成分研究[J].贵州大学学
报,2009,26(3):11.
[4]王朝碧,魏俊莲,张凤兰,等.贵州三颗针的分布与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
报,2000,22(3):59-61.
[5]张光辉,解金辉,陈鹏举.三颗针提取物和γ-氨基丁酸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免
疫性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学报,2011,23(11):1984-1990.
[6]魏艳淋.小檗胺对耐药的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体内外作用的实验研究[D].
浙江:浙江大学医学院,2009.
[7]李葱晓,王志祥,宋宏晓,等.三颗针活性成分———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有效测定
方法[J].饲料广角,2007,(19):35-36.
[8]潘克先,尹辅明,沈传勇,等.三颗针活性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
发,1989,1(2):23-25.
[9]朱巧贞,方 圣鼎,陈维洲,等.三颗针降低血压的作用[J].药学学报,1962,9
(5):281-282.
(本文校对:王志华 收稿日期:2013-01-24)
小包装中药饮片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王兴国1 田 谧2
(1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医药药材有限责任公司,辽源136200;2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肝病科,长春130021)
摘 要:小包装饮片为新型的中药饮片调配方式,具有诸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如包装、饮片名称不规范、质量检测等问
题,故此,本文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改进饮片包装、合理制定包装规格、提高饮片质量等。
关键词:中药饮片;小包装;问题;改进措施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3.04.08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3)-04-0119-02
  小包装中药饮片是一种新型的中药饮片调配方式,于
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
指南》(以下简称 《指南》)发布后,已在全国三级中医医
院及一部分二级中医医院中推广使用[1]。小包装中药饮片
相较于传统饮片调配具有诸多优势,如调配灵活、加减方
便、调配的准确性高、易于复核、调配速度快、饮片纯
净、易于储存等[2]。但是,随着本品的广泛使用,一些问
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亟需改进,不得忽视。本文试探讨小
包装中药饮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小包装中药饮片应用中的问题
1.1 小包装中药饮片的包装问题
1.1.1 包装材料 在 《指南》中规定了小包装中药饮片
的包装材料有5种,分别是聚乙烯塑料单膜、聚乙烯复
合塑料膜、汗衫布、无纺布及纤维滤纸。但目前全国的
使用状况则是均采用聚乙烯塑料和复合膜制成的塑料袋
包装,此类包装首先与国家颁布的 “禁塑令”背道而驰,
同时又因其透气性差,易导致中药饮片霉变,质量随之
下降。此外,包装材料本身虽然无毒,但是其与中药饮
片中含有的挥发油、糖分、脂肪酸、水分等接触后,亦
可影响饮片的质量,甚至产生毒性[3]。
1.1.2 包装质量 由于小包装中药饮片厂家生产能力大
小不一,导致部分饮片的包装质量不达标,出现封口不
严,药袋破裂,饮片名称标识不清或标识缺漏,甚至错
标等问题,给实际应用带来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