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猫眼草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全 文 :猫眼草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陈学文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以乙酸乙酯为溶剂 ,利用超声波技术对猫眼草全草有效成分进行提取 , 采用抑菌圈法室内分别测定了猫眼
草提取物对 8 种常见植物病原菌(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 、番茄早疫病菌 、苹果炭疽病菌 、西瓜枯萎病菌 、
苹果腐烂病菌 、葡萄白腐病菌 、烟草赤星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当在培养基中加入粗提物质量浓度为0.01
g/mL时 , 对其中的 5种病原菌的相对抑制率达 70%以上 , 当质量浓度为 0.005g/ mL时 , 对其中 3 种病原菌的相对
抑制率达 60%以上 ,随着浓度的降低 , 其抑制率显著减弱 ,几乎没有抑菌活性。
关键词:猫眼草; 植物病原菌; 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2005)05-0019-02
  猫眼草(Enphorbia lunulata Bge.)别名猫儿眼(东北 、华北)、打
碗花(河北),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
坡 、荒野 、田边及河岸向阳处。分布于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
山东 、内蒙古。味苦 , 性微寒 , 有毒。 有祛痰 、镇咳 , 散结消肿 , 拔
毒 ,止痒的功能。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民间草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的咳嗽痰多 ,外治淋巴结结核 , 癣疱发痒。据中药大典记载 ,全草
含有黄酮类成分(临床证明对止咳祛痰有效), 已鉴定的有山柰
酚 ,槲皮素 , 山柰酚-3-单-L-鼠李糖甙及槲皮素-3-单-L
鼠李糖甙等 4 种。 种子中含有七叶内酯(Aesculetin)及猫眼草素
(Maoyancaosu),这两种成分有体外抑菌作用[ 1] 。本试验旨在探讨
猫眼草乙酸乙酯粗提物对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希望能找
到新的抗病资源 ,为天然药物的农业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小麦根腐病菌
(Cochliobolus savus Drechsl)、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 Jones et
Grou)、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西瓜枯萎
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苹果腐烂病菌(Cytospora
sp)、葡萄白腐病菌(Coniella dipodiwlla Speg)、烟草赤星病菌(Al-
ternaria alternata Fries)均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
病理学实验室提供。猫眼草采自陕西临潼。
1.2 试剂及仪器
乙酸乙酯(工业品经过熏蒸), 丙酮(AR), PDA 培养基(按文
献自制), 压力蒸汽灭菌锅 ,超声波仪 , 旋转蒸发仪 ,恒温干燥箱。
1.3 提取方法
取猫眼草全草干粉 200g , 加入 1000mL的乙酸乙酯浸泡 24h ,
超声波提取 30min , 过滤 , 滤渣如此重复提取 4 次 , 合并滤液一起
用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至膏状 ,然后在恒温干燥箱内控制温度在
40℃下干燥。
1.4 抑菌效力的室内测定
将猫眼草粗提物分别用丙酮配制成质量浓度为 0.01g/mL和
0.005g/mL的药液 , 在无菌条件下 , 将供试菌种用 0.4cm 的打孔
器打出一定数量的菌饼备用;待培养基溶化后 , 从浓度由高到低
用吸管吸取 1mL 药液 , 分别放入培养基内摇匀 , 然后趁热倒入
10mL于 9cm 培养皿中制成薄厚均匀的平板 , 以 1mL 丙酮代替
1mL药液做对照;用接种针小心将菌饼放置在含药培养基上 , 菌
丝一面向下 ,每皿接 3 块 ,按等边三角形形式排列在皿中央 , 然后
加盖并标记 ,置于 26℃温箱中培养;待培养 72 h 后取出培养基 ,
用卡尺量菌落直径(十字交叉量取两次 ,用其平均数)。按下列公
式计算抑制率:
菌落直径(cm)=两次直径平均数-0.4(菌饼的直径)
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 ×100%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 1中可以看出 ,当浓度为 0.01g/mL时 , 猫眼草粗提物对
小麦赤霉病菌 、小麦根腐病菌 、番茄早疫病菌 、苹果炭疽病菌 、西
瓜枯萎病菌 、苹果腐烂病菌 、葡萄白腐病菌 、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
率分别为 96.8%、 68.1%、77.8%、77.7%、66.1%、70.5%、
71.2%、57.6%;而当浓度为 0.005g/mL时 , 猫眼草粗提物只对小
表 1  不同质量浓度的猫眼草粗提物的抑菌效果
病原菌
对照
菌落直径
(cm)
0.01g/mL
 菌落直径
 (cm)
 抑制率
 (%)
0.005g/mL
 菌落直径
 (cm)
 抑制率
 (%)
小麦赤霉病菌 4.40 0.14 96.8 1.22 72.3
小麦根腐病菌 2.70 0.86 68.1 1.10 37.4
番茄早疫病菌 1.90 0.42 77.8 0.69 63.7
苹果炭疽病菌 2.20 0.49 77.7 0.79 64.1
苹果腐烂病菌 5.53 1.63 70.5 2.71 50.9
葡萄白腐病菌 3.23 0.93 71.2 2.83 12.4
西瓜枯萎病菌 2.83 0.96 66.1 2.83 0.00
烟草赤星病菌 3.77 1.60 57.6 3.67 2.65
  注:菌落直径为 3次试验的平均值。
收稿日期:2004-11-22
作者简介:陈学文 ,男 ,宁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师 ,现就读于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19 宁夏农林科技                                     2005 年第 5期  
智能化信息技术
在枸杞栽培管理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梁锦绣1 ,周 涛1 ,李 锋2
(1.宁夏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宁夏 银川 750002; 2.宁夏农科院信息研究所)
摘要:论述了枸杞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和主要使用功能。
关键词:智能化信息技术; 专家系统; 枸杞
中图分类号:S11+7;S56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4X(2005)05-0020-02
  枸杞栽培管理专家系统是国家 863 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处
理系统———宁夏示范区”课题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之一 , 是以枸
杞栽培管理知识特别是专家的知识和经验 、农业自然资源数据 、
科技成果 、市场需求信息为内核 , 利用人工智能 、计算机 、数据库 、
多媒体 、模拟模型等技术 , 按一定的推理机制与构建方式建成的
一种信息系统。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 ,利用智能化知
识获取工具 , 丰富枸杞园区规划 、水肥管理 、整形修剪 、病虫害防
治等技术知识 ,指导宁夏地区枸杞的栽培 、生产和管理走向科学
化 、规范化 , 进而加快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对农业
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 系统的知识体系
1.1 知识获取方法
本系统的知识获取采用田间栽培试验获取资料和向专家群
获取知识相结合的手工获取方法 , 其主要途径:①通过向领域专
家的咨询与交谈获取专家的经验知识 、求解问题的方式与推理方
法等;②领域专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出版的专著与教材 、科技期
刊上发表的论文等;③通过田间栽培试验所取得的数据资料 , 并
依此建立的有关模型;④其它资料来源 , 如品种区域试验资料 、土
壤志 、农业区划等。
1.2 知识表示方法
枸杞的知识表示与组织是依据领域专家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思维和推理形式进行的 ,并首先拟定知识层次推理框架和推理
决策树以及模型和算法等。
1.3 决策树
决策树是由若干站点及结点间相连的弧线组成。弧线间或
为“或”或为“与”的关系 ,结点分为目标结点 、叶结点和中间结点。
目标结点是专家系统最终的求解目标;叶结点是向用户提问的因
素;中间结点是在叶结点向目标结点推理过程中体现的关系结
点。
1.4 产生式规则
描述一个(或一些)事件的存在导致另一事件的产生 , 用符号
方法表示如下:IF A THEN B 或 A※B ,其中 A 称为前件 , B 称为后
件 , ※表示由 A 为真导致 B 为真。产生式表示是最常用的一种
知识表示 ,许多专家系统采用产生式表示来设计。
1.5 知识求精
知识求精是指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提纯 、验证以转变成一
个高效 、高质量知识库的过程。 在本系统中 , 知识求精是知识工
程师(软件人员)与领域专家共同调试专家系统的过程。
2 系统设计
2.1 产生式系统
本系统采用产生式系统。这是构造知识型系统和建立认知
模型时常用的知识表示的形式系统。产生式规则决定了产生式
收稿日期:2005-08-06
麦赤霉病菌 、番茄早疫病菌 、苹果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 抑
菌率分别为 72.3%、63.7%、64.1%,对其余 5 种菌的抑菌率均在
60%以下 ,甚至几乎没有抑菌作用 。
试验只是对猫眼草的粗提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室内测试 , 至
于具体的活性成分还不清楚。同时 ,本试验对于常见植物病菌的
抑制作用只着眼于对菌丝的抑制效果 ,试验中一些被抑制的菌丝
饼是仅受到抑制 ,还是被杀死以及其作用机制 , 都需要做进一步
研究。另外 ,猫眼草粗提物对这些植物病菌的孢子萌发的影响尚
需探讨。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上册)[ M] .上海:上海科技
出版社 , 1985
[ 2]  北京医学院编.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0.7
[ 3]  吴文君.农药学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0.8
[ 4]  高锦明.植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3.4
[ 5]  周焱 ,刘暑艳 , 邹丽芳.几种野生植物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04 , 23(2):32~ 36
[ 6]  严赞开 , 胡春菊.橙皮甙的抑菌效果研究 , 西北农业学报 ,
2004 , 13(2):87~ 89 责任编辑:李晓瑞
20   2005 年第 5期                                     宁夏农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