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草治疗带状疱疹
福建省南平市中医院 ( 353000) 刘汉榴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草 清热解毒
草 ,又名割人藤、拉人藤、拉拉秧 ,味苦性寒 ,有
清热解毒杀菌之功效。笔者于民间偶获用 草治疗带
状疱疹的经验 ,从 1992年开始 ,先后用该方治疗观察 21
例 ,均获显效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21例 ,其中女 15例 ,男 6例 ,年龄 21
~ 65岁 ,病程 5~ 19d。
2 治疗方法 将本品生用除净杂质 ,泥沙洗净 ,凉干 ,
鲜用捣烂 ,用软净纱布滤汁即得。用消毒棉竿蘸药汁涂
患处即可 ,每日 5~ 6次。
3 病案举例 杨某 ,男 , 63岁 ,于 1997年 12月就诊 ,右
耳廓红肿 ,间有小疱疹 ,布于耳廓及外耳道 ,鼓膜稍充
血 ,鼓膜未见穿孔 ,耳痛放射到右侧 ,感头痛 ,无头晕 ,
视物旋转 ,纳可 ,寐久安。舌质红 ,苔薄黄 ,脉弦。治以利
湿热 ,继以上方外涂 5d,疱疹干痂 ,且见色素沉着 ,神经
痛症状改善 ,精神转好出院 ,随访 1年未复发。
(收稿日期 1999-02-02)
六味汤治疗急性咽喉病 116例
潍坊市中医院 ( 261034) 李聪智
【关键词】 六味汤 急性咽喉病 僵蚕
六味汤出自《咽喉秘集》 ,由僵蚕、荆芥、防风、桔
梗、薄荷、甘草 6味药物组成。笔者多年来用以治疗急性
咽喉病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统计 116例 ,其中男 67例 ,女 49例 ,平均
年龄 25. 3岁 ,均为急性发病。急性扁桃体炎 58例 ,急性
咽喉峡炎 13例 ,急性疱疹性咽炎 27例 ,急性喉炎 9例 ,急
性喉头水肿 3例 ,急性音哑 6例。
2 治疗方法 僵蚕 10g ,荆芥 10g ,防风 10g ,桔梗 15g ,
薄荷 6g ,甘草 5g。每日 1剂。其中风寒重伴头痛、身痛者
加羌活或苏叶 ;风热重者去防风加金银花、连翘或牛蒡
子 ,化脓者加挂金灯、板蓝根或蒲公英、紫花地丁 ;肺胃
热盛、便干、苔黄厚者加栀子、大黄 ;扁桃体肿大不消者
加赤芍、皂角刺、漏芦或全蝎、穿山甲 ;失音者加蝉蜕、
木蝴蝶 ;喉头水肿者加石菖蒲、胆南星、枯矾、冰片等
药 ;伴咳嗽咯痰者加前胡、枳壳、射干等药。
3 治疗结果 痊愈: 自觉症状消失 ,咽部粘膜充血消
失 ;显效: 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咽部充血明显减轻 ;无
效:自觉症状及咽部阳性体征均无明显改善者。经上述
治疗痊愈者 87例 ,显效者 28例 ,无效者 1例。总有效率为
99%。
4 体会 急性咽喉病的主要病机是风热及痰搏结于
咽喉。治疗重在发散祛风 ,次在清热解毒、利咽开痰结。
六味汤以僵蚕为主 ,僵蚕既能祛风痰、散风热 ,又能消
肿散结 ,且有化痰解痉之功 ;荆芥、防风辛温发散祛风
而不燥 ,且能解毒消肿 ,疏透疹毒 ,疮疡肿毒初起皆可
用之 ,故二药与僵蚕相须为用 ;桔梗、甘草、薄荷利咽开
闭、通宣肺气。 (收稿日期 1999-02-02)
蜈蚣方治疗异位性皮炎 31例
山东省乐陵市中医院 ( 253600) 李 斌
【关键词】 蜈蚣 异位性皮炎 四弯风
异位性皮炎属中医“四弯风”范畴。笔者自 1994年
以来采用自拟蜈蚣方治疗异位性皮炎 31例 ,取得了满
意的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 ,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组 31例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19例 ,
女 12例 ;年龄 9~ 58岁 ; 31例中自婴儿期发病的 23例 , 8
例自儿童期发病。诊断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
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四弯风”的诊断依
据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4. 147)。
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只用蜈蚣方。①内服:蜈蚣 1
~ 2条 ,延胡索 9g ,蝉蜕 9g ,羌活 18g ,钩藤 12g ,当归 9g。
每日 1剂 ,水煎 2次 ,取汁 400ml,分 3次温服。随证加减:
皮肤红 ,水疱、糜烂、有渗出 ,剧痒 ,苔黄腻 ,脉滑数者加
黄芩 12g ,滑石 15g ,茵陈 15g ,刺蒺藜 20g;皮损肥厚苔藓
化明显者加黄精 18g ,半夏 10g。②外擦: 大黄粉 20g ,冰
片 6g ,研细末 ,渗出者干撒患处 ;肥厚苔藓化者 ,把上药
与 10%蛇床子酊 100m l共调外擦患处 ,日 2次。治疗期
间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 ,忌搔抓、肥皂、热水烫洗。
3 疗效观察
3. 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四弯风”的疗效评定 ;
①治愈: 皮疹消退或遗有色素沉着或减退斑 ;②好转:
皮损变薄变淡 ,消退 30%以上 ,瘙痒减轻。③未愈: 皮损
消退不足 30%。
3. 2 治疗效果 31例病例中 ,治愈 22例 ,占 79. 79% ,
好转 9例 ,占 29. 03%。总有效率为 100%。
(收稿日期 1999-03-23)
—52—
吉林中医药 1999年第 4期
DOI : 10. 13463 /j . cnki . jl zyy . 1999. 04. 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