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栀子花试管快速繁殖的研究



全 文 :第1 2券 第 1 期 Y ol。 1 2
1 9 . 4牛 3月
江 西
JI A目 G XI
科 学
C SI E阅 C EM a r
N o
.
19 9 4
桅子花试管快速繁殖的研究
江 洪 如
(江西省科学院 , 南昌 3 0 0 2 9 )
【摘 要】 振子花具芽茎段在适宜 浓度的 B A , K t与 N A A 的M S培养基中 , 可
获得增 位芽丛 。 切钊芽丛继代培养进行苗的增位 。 N A A利于 出根 , I B A 有助 于根
的伸长 。 ZO d试管苗生根率达1 0 % , 小苗移栽成活率达 85 %一 90 % 。
【关锐祠】 快速繁位 桅子花 具芽茎段 继代培养
桅子花是茜草科植物 , 叶子亮绿 , 四季常青 , 它的花大 、 洁白 、 芳香宜人 , 且桅子花有
一定的耐阴及抗有毒气体的能力 ,故为优良的绿化 、 美化 、香化树种 。 它又系重要切花 ,国内多
用于佩带 , 国外则为名贵的花束材料 [` ! 。 但是桅子花不结实 , 多采用扦插繁殖 , 因 而繁殖
速度慢 。 近年来 ,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已在花卉和一些经济作物上得到应用 , 然而木本植物利
用组织培养进行个体发生 , 无论是再生芽苗的诱导 , 还是再生根的形成及试管苗的移栽 , 都
具有一定的难度 ` 3 1 。 有关桅子花的组织培养 , 李启任等曾报道 吸` ] ,利用茎段腋芽的伸长得到
完整植株 , 但未提到芽苗的增殖。 本文报道了自1 9 9 2年以来 , 进行桅子花组织培养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取江西省科学院栽培 3 a 的桅子花 , 又名大花桅子 ( G a r de o fa v a r g r a ” d i f l o r a M a k )
之嫩梢 , 自来水冲洗后 , 去叶 , 于。 . 1% H g C I : 溶液中浸泡10 m in , 无菌水冲洗 4 一 5 次后
将枝条切成。 。 s e l . 0 c ln 均带一个节的茎段 , 节段顺插入培养基中 。
以M S为基本培养基 , 附加不同浓度的 N A A , I B A , B A , K t , tz , 蔗糖为 3 % , 生根
培养基中蔗糖为1 。 5% 。 以 10 9 / L 的琼脂条 (福州惠安化工厂生产 ) 作固化剂 , p H S 。 8 。 诱导
培养温度为 24 一26 ℃ , 继代培养及生根培养温度可放宽在 20 一30 ℃ 。 光照强度约 2 0 0 l x ,
每日照明 s月 o h 。
2 实验结果
2

1 起给外植体芽的诱导
经消毒后的桅子花具芽茎段接种在附加 0 . 5 二 g / L N A A 和。 . 2一 o . s m g / L B A或 K t的
培养基上 , 20 d左右 , 则有 40 %的腋芽相继启动或伸出 。 这些外植体在原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至 30 一40 d 时 , 可见茎段接触培养基的一端出现致密的愈伤组织 。 待培养到 60 d 时 , 有部
分腋芽伸长 , 而另有部分小腋芽被 基部旺盛 的愈伤组织所包围 。 但它们都不能产 生 增 殖
本文于 1 9 9 3一 0 7一 2 4收到 , 2 9 9透一 0 1一 0 6收至l」修改稿
DOI : 10. 13990 /j . i ssn1001 -3679. 1994. 01. 017
第 1 2券 第 1期 Y o l。 1 2
14 9 .牛 3月
江 西
J I A目 GX I
科 学
S C IE阅 C E Mr a
N o
.
19 94
桅子花试管快速繁殖的研究
江 洪 如
( 江西省科学院 , 南昌 3 0 0 2 9 )
【摘 要】 振子花具芽茎段在适宜 浓度的 B A , K t与 N A A 的M S培养基中 , 可
获得增 位芽丛 。 切钊芽丛继代培养进行苗的增位 。 N A A利于 出根 , I B A 有助 于根
的伸长 。 ZO d试管苗生根率达1 0 % , 小苗移栽成活率达 85 %一 90 % 。
【关锐祠】 快速繁位 桅子花 具芽茎段 继代培养
桅子花是茜草科植物 , 叶子亮绿 , 四季常青 , 它的花大 、 洁白 、 芳香宜人 , 且桅子花有
一定的耐阴及抗有毒气体的能力 ,故为优良的绿化 、 美化 、香化树种 。 它又系重要切花 ,国内多
用于佩带 , 国外则为名贵的花束材料 [` ! 。 但是桅子花不结实 , 多采用扦插繁殖 , 因 而繁殖
速度慢 。 近年来 ,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已在花卉和一些经济作物上得到应用 , 然而木本植物利
用组织培养进行个体发生 , 无论是再生芽苗的诱导 , 还是再生根的形成及试管苗的移栽 , 都
具有一定的难度 ` 3 1 。 有关桅子花的组织培养 , 李启任等曾报道 吸` ] ,利用茎段腋芽的伸长得到
完整植株 , 但未提到芽苗的增殖。 本文报道了自1 9 9 2年以来 , 进行桅子花组织培养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取江西省科学院栽培 3 a 的桅子花 , 又名大花桅子 ( G a r de o fa v a r g r a ” d i f l o r a M a k )
之嫩梢 , 自来水冲洗后 , 去叶 , 于。 . 1% H g C I : 溶液中浸泡10 m in , 无菌水冲洗 4 一 5 次后
将枝条切成。 。 s e l . 0 c ln 均带一个节的茎段 , 节段顺插入培养基中 。
以M S为基本培养基 , 附加不同浓度的 N A A , I B A , B A , K t , tz , 蔗糖为 3 % , 生根
培养基中蔗糖为1 。 5% 。 以 10 9 / L 的琼脂条 (福州惠安化工厂生产 ) 作固化剂 , p H S 。 8 。 诱导
培养温度为 24 一26 ℃ , 继代培养及生根培养温度可放宽在 20 一30 ℃ 。 光照强度约 2 0 0 l x ,
每日照明 s月 o h 。
2 实验结果
2

1 起给外植体芽的诱导
经消毒后的桅子花具芽茎段接种在附加 0 . 5 二 g / L N A A 和。 . 2一 o . s m g / L B A或 K t的
培养基上 , 20 d左右 , 则有 40 %的腋芽相继启动或伸出 。 这些外植体在原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至 30 一40 d 时 , 可见茎段接触培养基的一端出现致密的愈伤组织 。 待培养到 60 d 时 , 有部
分腋芽伸长 , 而另有部分小腋芽被 基部旺盛 的愈伤组织所包围 。 但它们都不能产 生 增 殖
本文于 1 9 9 3一 0 7一 2 4收到 , 2 9 9透一 0 1一 0 6收至l」修改稿
第1 2券 第 1 期 Y ol。 1 2
1 . 4 9牛 3 月
江 西
JA I目 GXI
科 学
S C E I阅C E M r a
N o
.
1 9 94
桅子花试管快速繁殖的研究
江 洪 如
(江西省科学院 , 南昌 3 0 0 2 9 )
【摘 要】 振子花具芽茎段在适宜 浓度的 B A , K t与 N A A 的M S培养基中 , 可
获得增 位芽丛 。 切钊芽丛继代培养进行苗的增位 。 N A A利于 出根 , I B A 有助 于根
的伸长 。 ZO d试管苗生根率达1 0 % , 小苗移栽成活率达 85 %一 90 % 。
【关锐祠】 快速繁位 桅子花 具芽茎段 继代培养
桅子花是茜草科植物 , 叶子亮绿 , 四季常青 , 它的花大 、 洁白 、 芳香宜人 , 且桅子花有
一定的耐阴及抗有毒气体的能力 ,故为优良的绿化 、 美化 、香化树种 。 它又系重要切花 ,国内多
用于佩带 , 国外则为名贵的花束材料 [` ! 。 但是桅子花不结实 , 多采用扦插繁殖 , 因 而繁殖
速度慢 。 近年来 , 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已在花卉和一些经济作物上得到应用 , 然而木本植物利
用组织培养进行个体发生 , 无论是再生芽苗的诱导 , 还是再生根的形成及试管苗的移栽 , 都
具有一定的难度 ` 3 1 。 有关桅子花的组织培养 , 李启任等曾报道 吸` ] ,利用茎段腋芽的伸长得到
完整植株 , 但未提到芽苗的增殖。 本文报道了自1 9 9 2年以来 , 进行桅子花组织培养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取江西省科学院栽培 3 a 的桅子花 , 又名大花桅子 ( G a r de o fa v a r g r a ” d i f l o r a M a k )
之嫩梢 , 自来水冲洗后 , 去叶 , 于。 . 1% H g C I : 溶液中浸泡10 m in , 无菌水冲洗 4 一 5 次后
将枝条切成。 。 s e l . 0 c ln 均带一个节的茎段 , 节段顺插入培养基中 。
以M S为基本培养基 , 附加不同浓度的 N A A , I B A , B A , K t , tz , 蔗糖为 3 % , 生根
培养基中蔗糖为1 。 5% 。 以 10 9 / L 的琼脂条 (福州惠安化工厂生产 ) 作固化剂 , p H S 。 8 。 诱导
培养温度为 24 一26 ℃ , 继代培养及生根培养温度可放宽在 20 一30 ℃ 。 光照强度约 2 0 0 l x ,
每日照明 s月 o h 。
2 实验结果
2

1 起给外植体芽的诱导
经消毒后的桅子花具芽茎段接种在附加 0 . 5 二 g / L N A A 和。 . 2一 o . s m g / L B A或 K t的
培养基上 , 20 d左右 , 则有 40 %的腋芽相继启动或伸出 。 这些外植体在原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至 30 一40 d 时 , 可见茎段接触培养基的一端出现致密的愈伤组织 。 待培养到 60 d 时 , 有部
分腋芽伸长 , 而另有部分小腋芽被 基部旺盛 的愈伤组织所包围 。 但它们都不能产 生 增 殖
本文于 1 9 9 3一 0 7一 2 4收到 , 2 9 9透一 0 1一 0 6收至l」修改稿
·
0 6
· 江 西 科 学 4 1 9 9年 第2 1卷
着生长素浓度的继续增加 , 组织逐渐受到所形成的乙烯的抑制 , 这个解释 已有实验证明 汇: 〕。
I B A 在 0 . 05 一 o . 10 m 幻 L 时对促使桅子的根的伸长起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
此外 , 再 生植株的运时移栽和控制湿度是保证移栽苗成活的关键。 过早移栽 , 则根太幼
嫩 , 难以适应新环境 ; 过晚移栽 , 苗及根易老化 , 生活力明显减弱 , 两者都易倒置移栽苗死
亡 。 培养近 20 d 的生根苗 , 根长达 2 一 4 c m 时 , 移栽最好 , 这时的苗和新根都较健壮 , 生
活力强 , 移栽 25 d 后 , 小苗根长达 6 一 7 c m , 而且根系发达 。 再则 , 桅子耐阴 , 因而管理刚
移栽的小苗 , 必须保持 90 %一 95 %的湿度。
基于从茎段腋芽诱导出大量的苗 , 再由苗迅速地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 并且小苗移栽的成
功率较高的事实 , 证明有可能用组织培养的方法 , 应用于桅子花的生产。 此外 , 为了降低成
本 , 提高经济效益 , 简化培养途径及研究简易培养基是值得探讨的 , 这些有待进一步试验 。
2
8
4
陈俊愉 ,
曹 宗翼 ,
罗士韦 。
9 1一 1 1 2
李启任 ,
参 考 文 献
等 . 园林花卉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 8 0 : 55 一 5 57
等 . 值物生理学 ( 下册 )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 08 0 : 2 78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研究工作的进展及其应用 . 植物生理学报 , 1 9 7 8 , 4 ( 1 )
等 。 桅子花茎段组织培养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 9 8 5 , ( 4 ) : 切
F AS T一 P RO P A G AT ! O N O F G AR D EN IA V AR
G RAN D IF LO R A M AK IN V ! T RO
I : a n g H o 刀 g ; “
( J i
a n g x i A c a d e m y o f S e i e n e e s
,
N a n e h a n g
, 3 3 0 0 2 9 P RC )
A B S T R A C T
W h
e : S t e 二 s e g m e n t : w it h s h o o t o f G a r d e 作 i a v a r 。 g r a n d i尹10 , a M a k w e r e
e u l t i v a t e d i n t h e M S nr e d i u m s u P P l e m e o t e d w i t h s u i t a b l e e o n e e t r a t i o n o f
B A
,
K t o r N A A
,
b u d l e t s f o r in u l t i p l i e a t i o n w e r e o b t a i n e d
.
C u t t i n g t h e
b u d l e t , i n v i t r o i n t o s e v e r a l s e g m e n t s a n d s u b e u l t u r e d
,
b u d l e t s o f m u l t i p
-
1i e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e d

N A A f a v o r e d t h e r o o t g r o w i n g

I B A i n e r e a s e d t h e r o o t
l e n g t h
.
T h e r o o t g r o w i n g r a t e o f t u b e
一 s e e d i n g w a s 1 0 0%
a f t e r 2 0 d a y s a n d
t h e t r a n s p l a n t e d s e e d i n g h a d a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5 5%一 9 0% .
K e y w o r d s F a s t
一 p r o p a g a t i o n , G a , d e , i a v a r g r a , d i f l
o r a
M
a k , S t e m
` e g皿 e n t s w i t h s h o o t , B u d l e t s u b e u l t u r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