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细叶桉种源试验



全 文 :第 7 卷 第 5 期
1 9 9 4 年 1 0 月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F O R E S T R E S E A R H C
V o l
.
o et
.
,
N o
.
5
,
1 9 9 4
细叶按种源试验 关
周文龙 梁坤南
摘要 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细 叶按 15 个种源在海南省东部进行种源试验 。 5年生结果表明 , 种
源间的树高 、 胸径 、 材积 、 保存率 、 干形和抗风性能等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 ,其中树高生长以来 自昆
士 兰州的 K e n n e d y 河种源 ( 1 5 4 4 3 )和 M T . G a r n e t 种源 ( 1 3 5 4 4 )最好 , 分别为 1 2 . 6 8 m 和 1 2 . 6 6 m 。
胸径生长以来 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种源 ( 1 3 4 1 8) 为最好 (9 . 05 c m ) 。 高纬度维多利亚州种源 ( 1 3 3 0 3)
生长最差 , 树高 8 . 48 m , 胸径 6 . 23 c m ,材积 1 0 . 10 m , h/ m ’ 。 最好种源的树高 、 胸径 、 材积分别为最
差种源的 1 4 9 . 3 5% 、 1 4 5 . 5 0 % 、 6 0 6 . 2 4% 。
关键词 细叶按 、 种源 、 海南岛
细 叶按 ( E u c a lyP t u : t e er t i c o r n i s S m
.
)天然分布在 6一 3 8 0 5 , 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南
部 , 穿过新南威 尔士州和 昆士兰州至 巴布亚新几内亚 的巴布亚沿海的热带稀树草地 ;垂直分
布 , 在澳大利亚从接近海平面至 l o 0 0 m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从接近海平面至 8 0 m 。 分布区内
气候为夏季至冬季降雨 ,年雨量 5 0 一 1 0 0 m m , 旱季长短不一 ,最长达 7 个月 ,最热月平均最
高温 2 ~ 32 ℃ , 最冷月平均最低温 12 ~ 20 ℃ l[] 。 它适应于各种土壤上生长 ,但最宜于排水 良
好 、 疏松的土壤 。
我国于 1 8 9 0 年从法国引进细叶按到广西的龙州县川 。 80 年代初开始广泛引种和进行地
理种源试验 。
本试验 旨在研究细叶按不同种源在我国热带地区的生长和适应性 , 为热带 、 亚热带地区选
择适宜的优 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海南岛的东部琼海县境内 , 1 9o0 6’ N , 1 1 o o2 4’ E ,海拔 30 m 。 土壤为浅海沉积
物发育的粗砾质黄红色砖红壤 ,肥力低 ,土体中石砾含量高 , 地表裸露的大于 3 m m 的石砾 5 .
9 6 k g / m
“ ,随土层加深含量增多 , 在 85 一 1 2 0 c m 的土层中大于 3 m m 石砾 占土体的 61 . 9写 , 并
胶结成极为坚硬的石盘层 。 表土层 O~ 30 c m 土壤有机质含量 1 . 36 % ,全 N 含量 0 . 0 30 8% ,速
效 p 含量 0 . 8 2 3 m g / 1 0 0 9 土 ,速效 K 0 . 8 3 0 m g / 1 0 0 9 土 , p H 6 . o ( H ZO ) 、 4 . 5 ( K C I ) 。
试验地属 热带季风气候 区 , 全年平均 气温 24 C , 年降雨量 2 18 2 m m ,年蒸发 量 1 8 26
m m
,年平均相对湿度 86 % , 试验区台风频繁 。
1 9 9 2一 1 2一 2 1 收稿 。
周文龙副研究员 , 梁坤南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 0 5 2 0) 。
, 本研究为林业部重点项 目 “ 海南岛热带主要造林树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 ”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澳大利亚 国际农
业 研究中心 ( A CI A R )合作的 “ 澳大利亚阔叶树种引种栽培试验 ” 的内容之一 。 参加试验 工作的还有杨曾奖 、 仲崇禄和廖宝
文 。 试验得到海南省琼海市国营上捅林场的大力支持 ,谨此致谢 。
DOI : 10. 13275 /j . cnki . l ykxyj . 1994. 05. 003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试验地原为低劣的窿缘按疏残林分 ,林下植被稀少 。 林龄为 10 a ,平均树高 n . s m , 平均
胸径 9 · 9 e m , 年材积生长量 4 . 0 5一 s . 7 o m , / hm , [ , J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 1 试验材料
参试的 15 个种源种子由澳大利亚 C SI R O 种子中心提供 , 种源产地 、 种子活力见表 1 。
表 1 种源产地 、地理位 t 和种子活力
试验号 种批号 产 地 纬 度
(
0 `
) S
经 度
(
o 甲
) E
海 拔
( m )
5 8 0
种子 生活力
(粒数 / 1 0 9 )
1 1 8 96
4 6 0 0
7 9 0 0
1 0 5 0 0
5 8 0 0
4 9 7 0
5 7 0 0
4 5 3 0
8 2 5 0
4 7 0 0
2 1 0 0
5 7 0 0
3 0 0 0
7 7 0 0
2 5 0 0
0n0ó匕,曰OU0月,
1Cjō了8
00ùjICón01勺JQU月了1立通且
2
3
4
5
6
7
8
9
1 0
1 l
l 2
1 3
l 4
1 5
13 4 18 S I RIN U M U SO( l ER I P L A T
1 3 44 3 K E N N E D Y R IV E R
14 1 15 5 O F H E L EN V A L E
1 3 44 2 N
.
O F M A R E E B A
1 4 42 4 R A V E N SH O E
1 2 9 65 SW O F M T G A R N E T
1 3 44 6 N T H ( ) F C A R D W E I
,
L
13 9 9 4 C R E D I T O N S
.
F
.
13 5 4 4 4 0 K N O F G L A D S T O N E
13 5 4 1 g K SW O F IM B l l
J
1 3 3 5 0 S
.
O F U R BE N V I L L E
1 3 3 1 9 N O F WO O L G O O L G A
1 3 3 0 7 W I N I又认) R
1 3 3 0 4 N E R】G N U D A H
13 30 3 S A I E
P N G
Q I D
N Q I
,
D
Q L D
Q l

D
Q L D
Q l
,
D
Q L D
Q L D
Q l
_
D
N SW
N SW
N SW
N SW
V I C
9 3 0
1 5 2 6
1 5 4 6
1 6 5 5
1 7 3 9
1 8 3 0
1 8 1 6
2 1 0
2 3 4 4
2 6 3 0
2 8 3 6
2 9 5 5
3 3 3 2
3 6 1 3
3 8 7
1 4 7
1 4 4
1 4 5
1 4 5
1 4 5
1 4 6
1 4 8
1 5 1
1 5 2
1 5 2
1 5 2
15 3
1 5 0
14 9
1 4 7
2 6
1 l
l 4
2 5
45
0
30
l
3 7
2 4
l 2
5 2
5 0
4 8
4
.2 2 试验方法
试验地用拖拉机全垦整地 ,植穴规格 40 c m X 40 o m X 40 c m , 每穴施火烧土 2 . s k g , 复合
肥 ( N 1 0% , p 2O 5 1 0% 、 K ZO 1 0 % ) 7 5 9 作基肥 。 定植 6 个月后观测成活率 、 树高 、 胸径 、 冠幅 、 枝
下高 、 干形 、 台风危害率及每年保存率 。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每小区 18 株 , 4 次重复 ,株行距 1 . 5 m x 3 . o m 。
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 多重 比较 , 相关分析以及聚类分析 。
材积计算公式 ” :
V = 0
.
0 0 0 0 3 3 3 3H D
,
( m
,
/株 )
v 一 0 . 。。 o 。 3 3 3 3万D Z x 二碧奥擎丁 x 乙 ( m 3 / hm Z )
1
. 勺入 J 。 U
式中 : V一材积 ( m 3 ) ; H一树高 ( m ) ; D一胸径 c( m ) ; L一保存率 ( %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
1 树高 、 胸径 、 材积生长差异分析
细叶按初期生长快 , 干形通直 , 抗风能力强 ,但不同种源的树高 、 胸径 、 材积生长差异极为
l) 材积计算公式由澳大利亚 C sl R O 提供 。
5 期 周文龙等 :细叶按种源试验 48 3
显著 (表 2 ) 。
表 2 树高 、 胸径 、 材积各年方差分析
树 龄 树 高 胸 径 材 积
( a)
ù八J U广 g曰几」
种源方差 误 差
0
.
8 2 0
.
5 1
4
.
0 0 0
.
52
4
.
6 70
.
3 4
4
.
3 9 0
.
6 6
5
.
13 0
.
48
F值
5
.
4 7
侧 抖
7
.
6 9
姗 ,
13
.
7 4 资
.
6
.
6 5二
10
.
5 7
. 赞
种源方差 误 差
0
.
5 9 0
.
1 6
1
.
50 0
.
2 8
2
.
4 4 0
.
4 2
1
.
25 0
.
5 2
1
.
97 0
.
5 9 7
F 值 种源方差
l

3 3
5 4
.
4 0
1 5 8
.
6 6
2 1 1
.
8 4
4 3 7
.
3 7
误 差
0
.
4 8 9
9
.
8 1 1
2 5
.
8 0 6
6 5
.
4 8 6
8 7
.
8 1 8
F 值
2
.
7 1
. ,
5
.
3 4
怪 .
6
.
1 5
“ .
3
.
2 3
. 奋
5
.
9 9
“ .
1五O山,JJ怪
矛’ a F o . 0 5 ~ 1 . 9 15 F o . o z = 2 . 5 1
1 5 个种源树高生长 , 以来 自昆士兰 办!的 K e n n e d y 河种源 ( 1 3 4 4 3 )和 M T . G a r n e t 种源
( 1 3 5 4 4) 最好 , 5年生平均树高分别为 1 2 . 68 、 1 2 . “ m 。 来自维多利亚州种源 1 3 30 3 的树高生长
最差 , 5 年生树高为 8 . 49 m 。 各年树高方差分析表 明 , 种源间各年差异极显著 。
胸径生长以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 ( 1 3 4 1 8) 为最好 , 5 年生平均胸径为 9 . 肠 c m ,是最差
种源 ( 1 3 3 0 3) 的 1 45 . 50 % ,各年胸径方差分析表明 ,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 。
材积生长以来 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 ( 1 3 4 1 8) 为最高 , 5 年生单株材积 0 . 0 31 s m , , 1 3 3 0 3
种源最差 ,单株材积为 0 . 01 1 2 m 3 。 各年材积方差分析表明 ,种源间各年差异极显著 。
1 5 个种源 5 年生平均树高 1 0 . 95 m ,平均胸径 8 . 09 c m , 平均材积 4 . 63 m , h/ m , 。 树高 、 胸
径 、 材积均在平均数以上的有 7 个 ( 2 3 4 1 8 、 2 3 5 4 4 、 ] 3 5 4 1 、 1 3 3 1 9 、 1 2 9 6 5 、 1 4 4 2 4 、 1 3 4 4 3 ) ,创门在
a 一 0 . 0 5 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 但与生长较差的 1 3 04 、 1 3 07 、 1 3 3 0 3 等种源 比较 , 差异极显著 。
来 自巴布亚新几 内亚 ( 1 3 4 1 8) 种源 生长 最为突 出 , 产地在 澳大利亚 昆士兰 州 M T . G ar ne t
1 2 9 6 5 种源和昆士兰州 G I J a d s ot r l e 1 3 5 4 4 种源生长良好 , 来自新南威尔士州的 1 3 50 、 1 3 3 1 9 、
一3 30 7 、 2 3 3 0 4和维多利亚州 1 3 3 0 3 种源生长都较差 (表 3 ) 。
表 3 树高 、 胸径 、材积各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
种批号 平均树高
( m )
0
,
0 1 。 . 0 5 种批号 平均胸径
(
e
m )
0
.
0 1 。 . 0 5 种批 号 材 积
( m 3 / hm Z )
0
,
O ] 0
.
0 5
J曰
d
,0
C
,
hLJ曰nU)
aa
,
dd
aal,汕油浦扎bbaa们以
ō4738
a月a
月呀ù卜UJ斗勺Jg一Q白
,
:
口én吞凸
Qó11, .占n,.孟亡d份月11.…乃jo“Q八门UOqJ白门乙1`
13 44 3
13 54 4
13 54 1
1舀3 19
12 96 5
13 4 18
14 42 4
13 44 2
13 44 6
13 9 94
14 1 15
13 3 5 0
] 3 3 0 4
13 3 0 7
1 3 3 0 3
1 2
.
6 8
1 2
.
6 6
1 ]
.
8 3
1 1
.
8 0
1 1
.
55
1 1
.
4 8
1 1
.
1 9
1 1
.
0 5
1 0
.
8 5
10
.
6 2
1 0
.
2 8
10
.
2 5
9
.
8 1
9 7 5
8
.
4 9
a
a
a b
a b
a
b e
a
b
e
a b e d
b ` d
b e d
b e d
e d
e d
d e
d e
e
a
a
a b
a
b
a
b
c
1
〕 e
b c d
b
e
d
b e d

e r】e
d

d
e
C
e
e
1 3 4 1 8
1 2 9 6 5
1 3 5」 l
1念弓LI月
13 3 1 9
1 4 4 2 4
1 4 1 1 5
13 9 9 4
1 只1 13
1 3 4 4 蛇二
13 4 4 2
13 3 5 ( )
1 33 0 7
} 3 3 0 4
13 3 门3
9
.
0 5
8 9 5
8
. 叮4
8

5 1
8
.
4 晃
8
_
12
7
.
, 8
?
.
9 3
7
.
8 3
7
. : ; 3
7 3 1
6 2 2
1 3 4 1 8
1 3 54 1
1 3 4 4 3
1 3 5 4 4
1 2 9 6 5
1 4 4 2注
1 3 3 1 9
1 3 4 4 6
1 3 9 9毛
1 4 ] 1 5
1 3 44 2
1 3 3 5 0
土3 30 4
1 3 3 0 7
1 3 30 3
6 1
.
2 3
5 7
.
4 8
5 6
.
8 8
5 4
.
0 2
5 3
.
3 9
5 2
.
8 9
4 3
.
9 9
4 3
.
4 7
a
a
b
a l〕
召 b e
a
b
e
a b e
a b e
a b e
a
b
e
a b e
a b e
be d
e d
e
d
d
4 8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 卷
3
.
2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分析
1 5个种源来自不同的产地和纬度带 , 在我 国热带地区进行引种试验 ,其保存率 、 干形 、 抗
风等性状有着明显的差异 (表 4 ) 。
3
.
2
.
1 成活率比较 细叶按造林在适宜的天气 ( 阴雨天 ) ,成活率甚高 , 即使在高温季节 , 只要
在造林前后有雨 ,都能保持较高的成活率 。 15 个种源造林后 6 个月检查成活率 , 1 3 4 43 、 1 4 24 、
1 3 4 4 6 种源的成活率最高 ( 98 . 5% ) , 1 3 3 0 3 种源最低 ( 8 . 59 % )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 种源 间差
异不显著 。
表 4 适应性方差分析结果
项 目 成活率
6 7
.
5 4
7 3
.
4 3
保存率 I 类干形 风害率
种源方差 3 6 1 . 2 2
1 0 8
.
9 1
3
.
3 1
2 5 8 9

34
5 50
.
4 9
4
.
70
9 5
.
1 3
9
.
2 1
F
o
.
0 5一 1 . 9 1
F o
.
0 1
= 2
.
5 1
2
.
9 7
. ’
差值误F
3
.
2
.
2 保存率比较 15 个种源 中成活率最高的 3 个种源 , 5 年生时的保存率也最高 ,分别是
9 5
.
8 3%

9 5
.
8 3%

9 3
.
7 5 %
。 成活率最低的种源 ( 1 3 3 0 3 )其保存率也最低 ( 4 1 . 6 7 % ) 。 1 5个种源
平均保存率为 8 1 . 3 9% 。 其中 7 个种源 ( 1 3 4 18 、 13 4 4 3 、 14 1 1 5 、 1 3 4 4 2 、 1 3 4 4 6 、 1 3 9 9 4 、 1 3 5 4 1 )的保
存率在平均水平以上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
1 5 个种源保存率与成活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r ~ 0 . 8 1 ) ,成活率高其保存率也高 。
3
.
2
.
3 杭风性能的比较 1 9 8 8 年 2 3 、 2 4 号台风在海南东部登陆 , 风力 10 级以上 , 15 个细叶
按种源中 8 个种源不同程度地 受台风危害 , 总平均受害率为 1 . 81 % , 其中 4 个种 源 ( 1 3 41 8 、
1 3 5 4 1

1 3 3 5 0

1 3 3 0 4 )受害率高于平均受害率 ;分别为 6 . 5 9% 、 3 . 0 3% 、 6 . 6 1% 、 4 . 8 4% 。 其余 7
个种源受极轻微的风害 (树叶 、嫩枝受风害 ) , 无风倒 、 风折 、 倾斜等 。
各种源受台风的总危害率经反正弦变换后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
3
.
2
.
4 干形比较 细叶按具有干形通直的特点 , 但不同种源间干形差异也很大 (表 5 ) 。 树高
生长快的种源 ( 1 34 4 3 、 1 3 54 4 、 1 3 4 1 8) 干形通直饱满 , l 类干形所占比例大 , l 类干形 比例就小 ,
反之树高生长缓慢的种源 ( 1 3 3 0 3 ) ,干形最差 , I 类干形所占的比例很小 ,而 l 类干形所占的比
例大 。对 I 类干形所占比例 , 其数据进行反正弦变换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
表 5 15 个种源干形比较 (单位 : % )
试 验 号
干形特征—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 2 1 3 1 4 1 51 9 3 . 7 5 1 0 0 . 0 0 5 2 . 0 9 7 2 . 9 2 6 8 . 7 5 7 5 . 0 0 7 5 . 0 0 2 5 . 0 0 9 3 . 75 5 2 . 0 8 4 5 . 8 4 5 6 . 2 5 4 7 . 9 2 70 . 8 4 01 6 . 2 5 0 l 6 . 6 7 l 4 . 5 8 1 8 . 7 5 l 8 . 7 5 6 . 2 5 5 2 . 0 8 6 . 25 4 l . 6 7 4 5 . 8 4 4 3 . 7 5 l 2 . 5 0 20 . 8 3 29 . 5 41 0 0 3 1 . 2 4 1 2 . 5 0 1 2 . 5 0 6 . 2 5 18 . 7 5 2 2 . 9 2 0 6 . 2 5 8 . 3 2 0 3 9 . 5 8 8 . 3 3 7 0 . 4 6注 : l 一干形通直 , 分枝少 ,树干饱满 ,无分又 ; I 一干形通直 , 稍有扭 曲 , 分枝少 , 无分叉 ; 卜干形弯曲 ,分枝多 ,树干分叉 , 枝下高低 。3 . 3 各项测定指标与原产地纬度 、 经度 、 海拔关系的比较细叶按 15 个种源来自不同的立地 , 从 巴布亚新几内亚 ( 9 o3 0’ S )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 38 O 7’ S ) ,从海拔 10 m 到 8 0 m 。 其树高 、 胸径 、 材积 、 成活率 、 保存率 、 干形与原产地纬度呈极
5 期 周文龙等 :细叶按种源试验
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 与经度 、 海拔相关不显著 (表 6 ) 。
表 6 各项测定指标与原产地地理位里相关关系
项 目 纬 度 经 度 海 拔 、
树 高 一 0 . 5 7 7 ’ 0 . 0 1 4 5 0 . 0 8 4 8 r o . 。 5 = 0 . 5 14
胸 径 一 0 . 7 1 3 5 ’ “ 5 . 4 E 一 0 3 0 . 4 5 6 9 r o . 。 , = 0 . 6 4 1
材 积 一 0 . 7 7 6 1 . “ 一 0 . 1 0 5 6 0 . 3 1 7 0
保存率 一 0 . 7 3 6 7 “ “ 一 0 . 2 0 5 6 0 . 2 5 7 3
成活率 一 0 . 8 3 3 7 ’ . 一 0 . 4 2 5 7 0 . 2 7 4 2
干 形 一 0 . 6 0 1 ` 一 0 . 2 2 2 6 0 . 0 4 6 0
由此可见大 多数低纬度的种源较适应海南东部地区生长 , 材积生长前 6 个种源 (见表 3)
除 1个 巴布亚新几 内亚种源外 , 其余 5个为澳大利亚昆士兰种源 , 气候环境与我国热带 、 南亚
热带地区相似 , 因此 , 引种这些种源有获得 同样高生长量的可能 。
3
.
4 参试种源各项测定指标的综合分析
对 15 个种源细叶按 5 年生树高 、 胸径 、 每公顷材积 、 保存率 、 I 类和 l 类干形所占比例以
及台风受害率等进行聚类分析 (离差平方和法 ) , 可分为 5 类 ( 图 1 ) ,各类的主要生长特征和表
现见表 7 :
I 类 :树高 、胸径生长快 ,每公顷材积最大 ,保存率最高 , 干形好的所占比例最大 。 这类种源
有 : 1 3 4 1 8 (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 ) 、 1 3 4 4 3 、 1 3 5 4 1 (昆士兰种源 ) 。
l 类 :树高 、 胸径生长快 , 每公顷材积略低于 I 类 , 保存率中等 , 干形好的所占比例也大 。这
类种源有 : 1 2 9 6 5 、 1 3 5 4 4 ( 昆士兰种源 ) 、 13 3 1 9 (新南威尔士种源 ) 。
l 类 : 树高 、 胸径生长中等 , 每公 顷材积中等 , 保存率较高 , 干形好的居中 。 这类种源有 :
14 4 2 4

1 3 4 4 6

1 3 9 9 4

14 1 1 5

1 3 4 4 2 (昆士兰种源 ) 。
vI 类 :树高 、 胸径生长中等偏低 ,保存率较低 ,每公顷材积也较低 ,干形好的居中 。 这类种源
有 : 1 3 3 5 0 、 1 3 3 0 4 、 1 3 3 0 7 (新南威尔士种源 ) 。
v 类 : 树高 、 胸径生长最慢 , 保存率最低 , 每公 顷材积最低 , 干形好的最少 。 这类种源有 :
1 3 3 0 3 (维多利亚种源 ) 。
表 7 各项测定指标 (聚类后 )归类
类 别 树 高 胸 径
( e m )
材 积
( m
3
/ h m Z )
保存率
(% )
干 形
( 写 )
台风受害率
(% )
变幅
均值
变幅
均值
变幅
均值
变幅
均值
均值
1 1
.
4 8~ 1 2
.
6 9
1 2
.
0 0
1 1
.
5 6~ 12
.
6 6
1 2
.
0 0
1 0
.
2 9~ 1 1
.
20
1 0
.
8 0
9
.
8 1~ 10
.
2 6
9
.
9 4
8
.
4 8
8
.
1 2~ 9
.
0 5
8
.
6 1
8
.
4 5~ 8
.
9 5
8
.
6 4
7
.
9 3~ 8
.
3 4
8
.
1 5
7

3 1~ 7
.
8 4
7
.
5 5
6
.
2 2
5 6
.
8 9 ~ 6 1
.
3 2
5 8
.
5 6
4 9
.
8 6 ~ 5 4
.
0 2
5 4
.
4 2
43
.
4 8 ~ 5 2
.
8 9
4 7
.
0 6
28
.
4 1~ 3 3
.
1 9
3 0
.
3 7
1 0
.
1 0
8 7
.
50 ~ 9 1
.
6 7
8 8
.
8 9
7 7
.
0 8~ 8 1
.
2 5
79
.
17
8 1
.
2 5~ 9 1
.
6 7
8 7
.
0 8
6 8
.
7 5~ 75
.
0 0
7 0
.
8 3
4 0
.
6 3
9 3
.
7 5~ 10 0
.
0
9 7
.
9 2
9 3
.
7 5~ 1 00
.
0
9 7
.
9 2
6 8
.
7 6~ 8 7
.
5 0
80
.
4 2
6 0
.
4 2~ 9 1
.
6 7
8 1
.
25
2 9
.
54
1
.
3 9 ~ 6
.
9 5
3
.
7 9
0~ 1
.
3 9
0
.
4 6
0 ~ 1
.
4 7
0
.
5 9
0 ~ 6
.
6 1
3

8 2
0
.
0
4 8 6林 业 科 学 研 究 7卷
I
图 l
l皿 扮 V
巧 个细叶按种源聚类分析 (离差平方和法 )树状图
4 结语
( l )参试的细叶按 1 5个种源幼林生长和其它性状 ,种源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 一般来
说 , 原产地纬度较低 的种源具有较高 的生 长量和保存率 , 且干形通直 , 如巴布亚新几 内亚
1 3 4 1 8 种源和昆士兰北部 的 K e n n e d y 河 1 3 4 4 3 种源 , 5 年生材积分别为 6 1 . 2 3 和 5 6 . 8 8 m 3 /
hm
Z , 年平均生长 量 1 2 . 2 4 和 1 1 . 3 8 rn 丫h m , , 而 原产地 纬度较高 的 1 3 3 0 3 、 1 3 3 0 7 、 1 3 3 0 4 和
13 3 50 种源 , 生长较差 , 尤其是维 多利亚州 aS le 种源 ( 1 3 3 0 3) 生长量很低 , 5 年生材积 10 . 10
m
,
h/ m
Z , 年平均生长量只有 2 . 02 m , h/ m Z ,而且干形弯曲 ,无明显主干 ,分枝多 。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 I 类种源 ( 134 1 8 、 1 3 5 41 和 1 3 4 4 3) 具有保存率高 , 材积生长快 ,干形通
直 ,较抗风等特点 ,可在海南东部地区推广种植 。 l 类种源也可适当在本地区发展 , N 类和 v 类
种源为淘汰对象 。
( 2) 不同种源细叶按 , 都具有较强的抗风性能 。 种源间虽有显著的差异 ,但连续两次受强台
风 (风力 10 级 , 阵风暴力级 )影响的受害率都不足 7% 。 因此 , 在我国南方沿海台风频繁地区适
宜发展细叶按 。
参 考 文 献
1 杰科布斯 M . R . 按树栽培 . 罗马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19 89 . 61 0~ 6 1 .4
2 祁述雄 . 中国按树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1 9 89 . 23 一 24 .
3 周文龙 , 梁坤南 . 尾叶按种源试验 . 林业科学 研究 . 1 9 9 1 , 4 (2 ) : 172 ~ 17 .
E u e a lyP t u s t e re t i e o r n i s P r o
v e n a n c e T r i a l
Z h o u U口e n l o n g L i a n g K u n n a , ,
A b s t r a e t A p r o v e n a n e e t r ia l o f E u c a 匀)P t u s t e er t i e o r n i s w i t h 15 p r o v e n a n e e s i n t r o d u e e d
f r o m A u s t r a l ia h a s b e e n e a r r i e d o u t i n e a s t e r n H a i n a n I s l a n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r e
h a v e b e e n s i g n i f i e a n t d i f f e r e n e e s i n t r e e h e i g h t
,
D B H
,
t im b e r v o l u m e
, e u r r e n t s u r v iv a l r a t e
,
s t e m f o r m a n d w i n d
一 r e s i s t a n e e a m o n g t h e s

y e a r
一 o l d t r e e s o f t h e f i f t e e n p r o v e n a n e e s
.
T h e
p r o v e n a n e e s f r o m K e n n e d y R i v e r
,
Q u e e n s l a n d ( 1 3 4 4 3 ) a n d M T
.
G a n n e t ( 1 3 5 4 4 ) w i t h h e i g h t
5 期 周文龙等 : 细叶按种源试验 48 7
gro w th o f1 2
.
6 8 m a n d 1 2
.
6 6 m r e sp e e ti v el y a r e th eb e sto n e s
.
T h ep ro v n ea n e e fro m P a p ua
N ew G ui n a e( 14 38 1) w i th D B H gro w th o f9
.
0 5 em 15 th eb e sto n e
.
An d th ehi gh l a ti tud e
p ro v en a n e e s fro m W i e to ri a ( 1 30 3 3) 15 th ew o r sto n ei n gro w th so ftr e eh ei gh t
,
D B H a n d t im
-
b e r v o l u m e w i t h 8
.
4 8 m
,
6
.
2 3 e m a n d 1 0
.
10 m
3
/ h m
,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
T h e g r o w t h s o f t r e e
h e i g h t
,
D B H a n d t im b e r v o l u m e o f t h e b e s t p r o v e n a n e e s a r e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1 4 9
.
3 5%
,
1 4 5
.
5 0%
a n d 6 0 6
.
2 4% o f t h a t o f t h e w o r s t o n e
.
K e y w o r d s E u e a ly P t u s t e er t ic o r n i s
,
p r o v e n a n e e
,
H a i n a n I s l a n d
Z h o u W e n lo n g
,
A s
s o e ia t e P r o fe s s o r
,
I
,
i a n g K u n n
a n ( T h e Re s e a r e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r o p i e a l F o r e s t r y
,
C A F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5 2 0 )
.
中国林科院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 、
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1 9 9 4 年 4 月 26 日 ,中国林科院森林保护研究所 、 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 成立大会
由洪菊生副院长主持 ,林业部副部长刘于鹤出席大会 , 他代表部领导对两所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陈统爱院长
就两所成立的目的 、 意义发表讲话 . 中科院院士昊中伦 、 森保所所长周淑芷 、 森环所第一副所长王文芝和林业
所所长熊跃国也先后在大会上发言 。国家科委和林业部有关司 、 处的领导 , 中科院 、 北京林业大学等 20 多个 兄
弟单位的领导和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科技 日报等 5 家新闻单位的记者 , 以及本院京 囚各单位负责人 , 森
保所 、 森环所的全体职工共计 20 多人参加了大会 。
森林保护研究所是 1 9 9 3年 12 月 31 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 : 以保护我
国森林资源 、 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为总 目标 ,重点进行全国性 、 跨地区的病 、 虫 、 鸟 、 兽害防治手段和野生动物保
护措施的高层次应用研究与高技术研究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大力进行科技推广和开发利用研究 ;加强国际间
的合作交流 ;培养高科技人才 ; 当好林业部的参谋和 助手 ,促进我国森林保护事业的发展 。 下设森林病理 、 线
虫 、 森林昆虫生态与分类 、 昆虫病原微生物 、 天敌昆虫与蛀干害虫和野生动物 6 个研究室 ,林业部林业微生物
菌种保藏中心挂靠在该所 。
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是 1 9 9 4 年 3 月 2 日经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 , 该所的主要任务是 : 承担森林生
态和环境的重要理论与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任务 ,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
保护的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关系的研究 ;大气与环境污染对森林影响的研究 ;森林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
环境政策的研究 ;林业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研究 。 下设森林生态 、 森林环境保护 、 森林生物 、 森林影响
评价 4 个研究室和一个分析室 。 中国林科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挂靠该所 , 中心具有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证
书 , 可承担全国林业建设项目和其它建设项 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任务 。
两研究所的成立 , 是中国林科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 是林业科研事业兴旺发达 、 科研机构进一步合理配
置的重要标志 。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以后 ,世界各国都把 21 世纪关注的焦点转向了资源的保存 、 开发利用
和环境的保护与整治上来 。 中国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 。 以森林资源保护研究为目标的森保所和以森林生态环
境研究为目标的森环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 它们必将在中国和世界的环保事业和森林资源发展与保
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李凡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