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岩黄连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



全 文 :岩黄连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
陈元生1 , 蒋 林2 , 韦忠福3 , 杨得坡2 , 王冬梅2 , 韦贵剑3 , 唐 志2
(1.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 广东 广州 510640;2.中山大学药学院生药学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 ,
广东 广州 510080;3.东兰县农业局 , 广西 东兰  547400)
  摘 要:针对岩黄连不同生育期病害发生特点 ,依据岩黄连 GAP 药材的特殊要求 ,提出以茎基腐病 、灰霉病等主要
病害为防治重点的阶段性防治技术 ,以抗病品种 、保健栽培为基础 ,配合其他农业措施 、物理措施 、化学防治等组成综合
防治技术体系。
关键词:岩黄连;病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56.6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74X(2006)12-0052-02
  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 Bunt ing)又名石生黄
堇 ,为紫堇科紫堇属植物 ,是石山地区特有的多年生草
本药用植物 ,全草含脱氢卡维丁(岩黄连碱)等活性成
分[ 1-2] ,具有显著的抗菌 、消炎 、镇痛和强安作用 ,主
治肝炎 、肝硬化 、肝癌等病症[ 3] 。随着人们对岩黄连
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认识的加深 ,岩黄连的种植规模
也在逐年扩大 ,如广西东兰县的岩黄连种植和成药产
品加工已初具规模[ 4-5] 。然而 ,随着人工种植面积的
逐年扩大 ,岩黄连病害危害问题也愈趋突出 ,特别是茎
基腐病 、灰霉病在各种植区均有发生 ,危害已十分严
重 ,有些产区发病率达 60%以上 ,甚至造成毁灭性损
失 ,极大地阻碍着岩黄连规模化 、产业化的发展。
岩黄连茎基腐病和灰霉病发病迅速 、根除困难且
易产生抗药性[ 6] ,目前在岩黄连生产中用药不规范 、
防治方法不当等现象还比较普遍 。为此 ,我们依据岩
黄连病害发生的特殊性及 GAP(Good Agricultural
Produce)药材的特殊要求 ,提出以茎基腐病 、灰霉病等
主要病害为防治重点的阶段性防治技术 ,以抗病品种 、
保健栽培为基础 ,配合其他农业措施 、物理措施 、化学
防治等组成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
1 岩黄连主要病害的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1.1 茎基腐病
该病多危害植株茎基部和叶片 ,茎基部受害更严
重。茎基部受害后 ,先产生水渍状暗绿色小斑点 ,以后
逐渐围绕茎部出现暗褐色软腐状斑块 ,病部稍缢缩 ,边
收稿日期:2006-08-31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与东兰县药材 GAP 项
目联合资助(2004-2007)
作者简介:陈元生(1967-), 男 , 硕士 , 助理研究员
通讯作者:杨得坡(1962-), 男 , 博士 , 教授 , E-mail:
lssydp@mail.sysu.edu.cn
缘明显;靠近茎基部的叶柄变褐软腐断折 ,最后全株萎
蔫倒伏。叶片从叶缘开始受害 ,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 ,
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多雨高湿(温度 20 ~ 25℃,相对湿
度 90%以上)条件下 ,病斑迅速向叶内扩展成大型水
渍状暗褐色 、湿腐状病斑 ,病部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即病
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6] 。每年3月份开始发病 ,6
~ 9月份发病严重 ,尤以在酸性大而粘重的土壤发病
严重。岩黄连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 ,但茎叶生长盛期
比苗期发生严重 。
1.2 灰霉病
幼苗期一般从较衰弱的子叶及真叶的边缘开始发
病 ,成株期一般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病部初期为暗
绿色水渍状(如开水烫伤),随后呈淡褐色 ,病斑继续向
叶内扩展 ,湿度大时会造成褐色腐烂 ,并蔓延侵染茎
部 ,发病茎叶表面产生一层鼠灰色的霉状物 ,严重时常
引起整株霉烂。该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 ,温暖
潮湿的环境(温度 18 ~ 25℃,相对湿度 90%以上)极易
发病 ,而且流行传染极快;氮肥过多 ,植株嫩弱 ,发病
重;土壤粘重 ,透气性差 ,连作地块 ,发病重。
1.3 病毒病
由于夏末秋初高温干旱 ,越夏岩黄连植株易发生
病变 ,产生蕨叶型 、花叶型及蕨叶 、花叶混合型等症状 ,
植株染病后生长明显减缓 ,甚至完全停止生长直至死
亡。秋种至次年 5月采收的岩黄连发病则较少。
2 育苗期病害防治
2.1 选留抗性较强的植株
选择优质 、高产 、无病害的田块作留种田 ,并尽可
能根据当地岩黄连病害发生情况 ,选择相对较抗病的
植株用作留种。
2.2 种子消毒处理
种子消毒处理对初侵染源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播
种前 ,用 0.5%OS-施特灵水剂 600倍 ,或 70%代森
52 广东农业科学 2006年第 12 期 
DOI :10.16768/j.issn.1004-874x.2006.12.020
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 ,或 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浸种 6 h;也可用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
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 0.2%~ 0.3%
拌种 。
2.3 苗床消毒处理
苗床以前茬为水稻的地块为宜 。整地时清除田间
病残体和田埂杂草 ,集中烧毁 ,并进行深耕 、深翻及晒
白 ,整细整平。
土壤消毒是控制土传病害 、消灭土壤有害生物的
重要措施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消毒:(1)每平方米
苗床用福尔马林 200 ~ 250 倍液 5 ~ 10 kg 喷(淋)洒
后 ,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密闭 5 ~ 7 天 ,揭膜后 1周待
药味消失后即可播种 。(2)每平方米苗床用 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 1.5 g 或按 1∶20的比例与泥土混匀后
撒在苗床上 ,然后播种。(3)每平方米苗床用等量式
(硫酸铜∶石灰∶水为 1∶1∶100)波尔多液 2.5 kg +赛力
散 10 g喷洒消毒 ,待土壤稍干后即可播种。(4)每平
方米苗床用 30%过氧乙酸 500倍液 5 ~ 10 kg 喷(淋)
洒消毒 ,药后 7天即可播种。
2.4 加强肥水管理
水分过多 、土壤过湿是岩黄连茎基腐病发生的重
要条件。因此 ,在岩黄连育苗期要严格控制水分 ,降低
苗床湿度;农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并拌入多菌灵 、敌克
松等杀菌剂后才可施用。
2.5 药剂防治
岩黄连病害的防治应重视预防 ,防重于治 ,要勤于
检查 ,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拨除 ,并立即全面施药防
治。防治茎基腐病可选用绿享一号 、0.5%OS -施特
灵水剂 、50%万霉灵可湿性粉剂 、特立克可湿性粉剂 、
40%福星乳油 、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 、50%敌克松可
湿性粉剂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防治灰霉病
可选用 50%施美特可湿性粉剂 、40%施佳乐悬浮剂 、
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武夷菌素 、50%速克灵可湿
性粉剂 、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特立克可湿性粉剂 、
4%农抗 120水剂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 。防治
病毒病可选用 20%病毒A 可湿性粉剂 、3.95%病毒必
克可湿性粉剂 、1.5%植病灵(Ⅱ)乳油或 83 增抗剂
等 ,若配合叶面肥施用效果更好。
3 大田生长期病害防治
3.1 移栽前的预防
幼苗移栽前 1 ~ 2天喷施多菌灵 ,或百菌清 ,或绿
享一号 ,或植病灵 ,或波尔多液等药剂 1次;并选用无
病壮苗进行移栽 ,严禁把病苗带入大田 。
应尽量选用中性砂壤土的田块栽植岩黄连 ,结合
深耕冻土晒土 ,每 667 m2 撒施石灰 50 ~ 100 kg ,或参
见苗床消毒方法进行大田土壤消毒 。
3.2 保健栽培
3.2.1 合理轮作 由于茎基腐病 、灰霉病可在岩黄连
病残体上寄生 ,因此应尽量避免连作轮作。实践证明 ,
生产上采用与水稻 、玉米轮作 ,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
3.2.2 及时清除病残体 上茬作物收获后 ,及时清除
残枝 、枯叶和烂果等 ,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要勤于观
察 ,发现病株及早拔除 ,并在病穴周围撒布适量生石
灰。
3.2.3 合理密植 注意合理密植 ,保证植株合理采
光 ,一般每 667 m2种 3 500 ~ 4 000株 。
3.2.4 加强肥水管理 定植后要及时中耕松土 ,使植
株保持壮旺 ,增强植株抗病性 。提倡小水勤浇 ,保持土
壤干 、湿相间 ,并要注意及时排水防积 。重施基肥 ,特
别要增施腐熟农家肥;追肥应适时 、适量 ,以磷 、钾肥为
主;有条件的地方 ,可追施有机生物菌肥 ,以增强植株
抗病力。
3.3 生物防治
利用生防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如木霉菌 、隐球酵
母菌 、链霉菌(武夷菌素 、磷氮霉素 、变构霉素等)等拮
抗真菌 ,以及芽孢杆菌 、假单胞菌等拮抗细菌的拮抗作
用或诱导抗性作用 ,可较好地防治岩黄连灰霉病等病
害 ,并能有效避免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岩黄连病毒病
则可利用 83增抗剂进行预防和防治。
3.4 化学防治
幼苗定植后应定期喷洒常规杀菌剂进行预防;勤
于检查 ,一旦发现零星植株出现病害症状 ,立即拔除带
出田外处理 ,并全面施药防治。使用的药剂与育苗期
相同 ,每隔 7天左右喷药 1次 ,连续喷 2 ~ 3次 。其中
灰霉病 、病毒病多采用喷雾方法 ,喷药时需加展着剂;
防治茎基腐病多采用淋灌根茎部与喷洒叶片相结合的
防治方法 。
参考文献:
[ 1]  柯珉珉 , 张宪德 , 吴练中 , 等.岩黄连有效成分的研究
[ J] .植物学报 , 1982 , 24(3):289-291.
[ 2]  陈祖强.广西栽培与野生岩黄连的质量比较研究[ J] .广
西植物 , 1993 , 12(2):188-190.
[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 M] .南宁:广
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0:64-66.
[ 4]  蒋水元 , 胡兴华 , 赵瑞峰.岩黄连引种栽培研究[ J] .广
西植物 , 2002 , 22(5):469-473.
[ 5]  韦目阔.岩溶山区岩黄连高产栽培技术[ J] .农业科技通
讯 , 2004 , (2):28-29.
[ 6]  何金祥.岩黄连茎基腐病的分离鉴定及防治[ J] .广西植
物 , 2003 , 23(5):473-475.
53